瑪利諾會甘偉霖神父主持的主日聖經講道:濯足象徵了一切謙卑服務的行為,是我們耶穌的門徒應樂意彼此付出的服務──不僅是意願,還應是積極的行動。
月份: 2025 年 4 月
每日聖言 2025.04.16

每日聖言 – 4 月 16 日 星期三
聖週三
農曆三月十九
聖枝主日【視頻講道】https://youtu.be/WkGGwUwyE_U
福音(瑪 26:14-25)
在那十二人當中,一個名叫猶達斯的依斯加略人,去見司祭長,說:“如果我把耶穌交給你們,你們願意給我什麼?”他們就約定給他三十塊銀錢。從此,他便找機會把耶穌交給他們。無酵節的第一天,門徒們來問耶穌說:“袮要我們在哪裡為袮預備逾越節的晚餐呢?”耶穌回答說:“你們入城去找某人,告訴他:‘老師說:我的時候快到了,我要和我的門徒們在你家裡過逾越節。’”門徒們就按照耶穌所吩咐的,準備了逾越節晚餐。到了晚上,耶穌和那十二門徒一起吃飯。正在吃的時候,祂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當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他們十分納悶,一個接一個地問祂:“主啊,不是說我吧?”祂回答:“那與我在同一個碟子裡蘸食的人要出賣我。人子固然要照經上所寫的離去,但那出賣人子的人有禍了!若他從未出生,為他更好!”那個要出賣祂的猶達斯也問:“老師,不是說我吧?”祂回答:“你自己已經說了。”
反省
聖史若望說猶達斯是個貪錢的人。錢是可以滿足自己慾望的工具,看重錢,就是看重自我。哪怕是“葛朗台”式的愛錢,也是一種成全擁有感的方法。猶達斯的錯,就在於把耶穌當成一個滿足自己慾望的工具。我們一旦把別人當工具看待,就不會在乎他的生死。馬丁·布伯說,我們應該用“我—你”,而不要用“我—它”的關係與天主、他人,及萬物往來,因為“你”是獨立自由的主體,而“它”是可被利用的工具。其實,當我們只把天主當成“恩典”的工具和順遂的保障時,我們豈不也成了“猶達斯”嗎?
散播靈性覺醒種子 第5屆生命和平大學冬季學校圓滿

第5屆生命和平大學線上冬季學校在台灣時間4月13日晚間圓滿,來自全球各地的學者專家、研究生,深入討論交流,分組展開報告,激盪未來永續思維,期盼用靈性覺醒的種子為地球貢獻一份心力,共創生態新願景。
課程深具廣度與深度 學生啟發多
生命和平大學(ULP)籌備處打造全球永續對話平台,今年邀請德國慕尼黑大學、帕紹大學、腓特烈港齊柏林大學,奧地利林茲天主教大學、約翰內斯開普勒大學,希臘亞里斯多德大學、美國耶魯大學、馬來西亞大學等教授,及德國巴伐利亞企業家,發表演說或參與座談,師資群各有不同專業背景,跨國界、跨領域,陣容堅強。
冬季學校課程自3月9日開學後,以「環境轉型與社會經濟正義:靈性資源的新觀點和動力」為主題,就意識與覺知、治癒地球、科學與技術實踐範例3個層次,展開系列線上課程,從天主教、伊斯蘭教、儒家思想、原住民等多元視角,關聯經濟學、管理學、生態倫理與轉型、全球經濟永續、感知心理、人文藝術等不同面向,透過7場專題演講及2場座談會,提供思維的廣度與深度,讓學生們從中獲得很多啟發。
閉幕致詞 心道法師感恩善緣連結
生命和平大學創辦人、靈鷲山開山住持心道法師,在每次上課前都會帶領禪修,讓線上所有師生靜心展開課程與交流,並上線聆聽專題演講或研究生報告,給予支持與勉勵。他肯定師生們經過討論、撞擊,對整個生態是一股很重要的能量,也是一個很棒的過程。
心道法師閉幕致詞時,感謝這份連結,為了地球平安、人類永續雲端共聚,討論如何與地球共生、如何與環境相依共存,稱讚所有參與者都很有愛心與良知。並強調靈性就是良知的分配,要如何善用科技工具,讓靈性覺醒接軌世界,達到經濟循環,值得省思。
線上課程精彩 教授演說別具魅力
今年的課程非常精彩,學術理論與技術應用性兼具。奧地利林茲天主教大學教授羅森伯格(Michael Rosenberger)及德國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的社會倫理學者福特(Markus Vogt)教授,均從基督宗教的觀點出發,呼籲人類用清淨慈悲的凝視與萬物相連,並對自然、他者與未來世代負起具體責任。
馬來西亞大學拿督榮譽教授巴哈魯丁(Azizan Baharuddin)以伊斯蘭教義為基礎,提出人類對地球的守護責任,強調生態正義、跨宗教合作與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性。耶魯大學教授塔克(Mary Evelyn Tucker)以「生態文明與中國傳統思想」為題,提出中國儒、釋、道傳統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構的深刻啟示。
耶魯大學宗教與生態計畫共同創辦人格林(John Grim)教授,深入剖析原住民對自然的關係性理解,提出其對當代生態危機的潛在貢獻。德國慕尼黑大學珀佩爾教授(Ernst Pöppel)從感官經驗出發,融合個人經歷與哲學、科學,探討靈性與感知之間的關聯。
「轉變視角,是實踐永續的關鍵能力。」德國巴伐利亞企業家博格納(Markus Bogner)以德國南部的實際案例發表演說,強調小規模農業是永續農業的核心,不求過度生產,與自然協作,找回對土地與糧食的尊重。
討論熱烈 教授們論點多元
兩場座談會也是熱烈交流,第一場邀請奧地利林茲約翰內斯開普勒大學教授格雷林(Dorothea Greiling)及奧地利齊柏林大學教授維蘭德(Josef Wieland),從關聯經濟學觀點,探討企業如何創造共享價值與負起對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第二場由德國帕紹大學教授加梅里斯(Werner Gamerith)主持,從地理和法律條件探討生態轉型。
研究生則形成靈性與科技、靈性與正義兩大主題分組討論。系列課程中,教授們拋出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包括:如何重塑靈性生態的價值?如何運用AI擁抱生態及連結人群?如何透過禪修改善生活與環境?4月13日暫告一段落,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馮布魯克(Michael von Brück)特別為本屆課程做了8點總結,接下來研究生將持續討論,腦力激發,形成論文,預計於5月10日成果發表。師生們在感恩及珍重再見聲中,透過螢幕揮手道別。

印度天主教徒被禁傳統公眾拜苦路活動

印度新德里的天主教領袖表示,警方以「法律和秩序問題」以及「交通受中斷」為由, 拒絕他們於聖枝主日在公共道路上進行傳統的拜苦路活動,他們對此感到失望。
超過 400 名天主教徒在德里總教區庫托 (Anil JT Couto) 總主教的帶領下,原計劃參加長達五公里的遊行,其中包括拜苦路。
原定於 4 月 13 日聖枝主日舉行的遊行中,隊伍將通過一條公共道路,從舊德里的聖母教堂前往德里市中心的聖心主教座堂。
然而,在活動舉行的前一天晚上 9 點左右,警方拒絕了遊行的許可,理由是遊行可能造成後勤、法律和秩序以及交通等問題。
德里總教區天主教協會在 4 月 13 日的一份聲明中表示,「對德里警方的決定深感傷害和失望」。
聲明中寫道:「以週日的法律、秩序和交通問題為理由是令人難以接受的。」
協會指出,其他宗教和政治團體即使在工作日的高峰時段也時常獲得舉辦遊行和集會的許可。
總教區副主教德索薩(Vincent D’Souza)神父早已於 3 月 10 日致函德里警察局長有關遊行的事宜。因此,該最後一刻的拒絕令許多天主教徒感到失望。
聲明又道:「今年的拒絕許可讓人感覺有偏見和不公平,給平等待遇和宗教自由原則蒙上了陰影。」 「基督徒現在質疑憲法賦予他們的宗教自由權利是否得到平等的維護。」
該協會主席邁克爾(A.C. Michael)表示,自 2013 年以來天主教徒就一直在公共道路組織這項年度聖枝主日拜苦路活動。
他 4 月 14 日向天亞社說,新冠疫情和去年是例外。去年由於時任德里首席部長凱傑里瓦爾(Arvind Kejriwal)被捕後的混亂局面,他們無法舉行活動。
聯邦少數民族事務部長庫里安 (George Kurian) 表示,該決定「完全基於安全考量」。
他對媒體說,原定在 4 月 12 日舉行的印度教神哈奴曼誕辰紀念日慶祝遊行許可也被拒絕。
印度人民黨一名領導人向天亞社說,由於德里「安全局勢特殊」,警方已禁止所有公眾遊行。
印度政府上週從美國引渡了被指控策劃 2008 年孟買恐怖襲擊的拉納(Tahawwur Hussain Rana), 並把他帶回新德里。
他指出:「官員們只是不希望恐怖分子襲擊宗教集會,或利用此類活動進行任何形式的報復。」並解釋說自 4 月 10 日起,德里已禁止所有遊行活動。
印尼教會的反對促使政府擱環保爭議項目

在印尼教會領袖和當地民眾的強烈反對下,東努沙登加拉省省長宣布暫停在天主教徒佔多數的弗洛雷斯島上進行對環保有爭議的地熱項目。
該省省長萊納 (Melkiades Laka Lena) 4 月 7 日表示:「我們希望確保與這些項目相關的所有方面都得到審查。」
本身是天主教徒的萊納在會見恩德總教區克萊登 (Paulus Budi Kleden) 總主教三天後宣布了這一消息。
今年 1 月,這位總主教成為弗洛雷斯島首位公開反對地熱計劃的教會領袖。
當地民眾對計劃已抗議多年,稱該項目破壞了他們的環境,侵犯了他們的權利。
今年 3 月,恩德教省 6 位主教在四旬期的牧函中也表達了類似的反對意見,指出了地熱計劃的負面影響。
他們也促請政府優先發展旅遊業、農業、種植園、畜牧業和海洋產業,以造福當地人。
萊納承認「居住在地熱區的當地居民感受到了影響,我們需要聽取他們的聲音。」
他說:「在作出進一步決定之前,我們將與利益相關者坐下來討論。」
他表示,雖然尚未啟動的項目將被推遲,但正在進行的項目將被允許進行維修工作。
據報道,克萊登總主教在 4 月 4 日的會議上向省長表示:「教會的立場很明確,且是基於當地社區的意願。」
他於 3 月 15 日會見了他總教區所在的恩加達和恩德縣的代表以及地熱公司的人員。
這次會議是在 3 月 12 日 恩加達的神父、修女和學生抗議該縣一間電力公司運營的地熱項目之後舉行的。
該項目於 1998 年啟動,迄今仍未能發電。但由於鑽孔不斷噴出高達 500 公尺的熱泥漿,破壞了附近的農田。
弗洛雷斯島的地熱項目是政府能源轉型計劃的一部分,旨在實現印尼 35,000 兆瓦電力基礎設施的目標。
政府於 2017 年將該島列為指定地熱點。在當地民眾日益強烈的抵制下,當局在島上確定了 16 個計劃地點。
據能源和礦產資源部稱,弗洛雷斯島的發電潛力為 902 兆瓦,佔東努沙登加拉省總發電量的 65%。
西芒加萊區瓦埃薩諾居民拉本 (Rofinus Rabun) 指出,他們拒絕地熱項目,因為它會改變生態系統,減少對水等重要自然資源的獲取。
他說,實際上,該項目破壞了環境和社區的傳統生計,特別是農業和畜牧業。
他對教會的支持表示歡迎說:「以前我們感覺自己孤軍奮戰。我們也因為反對進步而被貼上愚蠢的標籤。」
他指出,隨著主教們採取立場,「我們感到得到了支持,並將為我們的生存空間而戰」。
弗洛雷斯島是一個以天主教徒為主的島嶼,位於穆斯林佔多數的印尼群島的南部。
菲律賓人口販子迫受害者扮傳教士詐騙

菲律賓移民局最近發出警告稱,指一種新的人口販賣騙局正在出現,當中受害者被迫假裝成基督徒朝聖者或傳教士。
據梵蒂岡《信仰通訊社》4 月 9 日報道,菲律賓和泰國警方經過調查和竊聽後披露了詐騙細節。
菲律賓移民局局長維亞多 (Joel Anthony Viado) 在 4 月 7 日的聲明中談到了一些此類販運案件。
馬尼拉尼諾阿基諾國際機場的移民官員 4 月 1 日截查了三名分別為 23 歲、25 歲和 50 歲的女性,當時她們正試圖離開菲律賓。
他們原計劃經新加坡前往泰國,並聲稱自己是教會的全職義工,將前往泰國進行傳教工作。
他們因文件的不一致導致了質疑。兩名受害者承認,他們不是任何傳教團體的成員,而是在泰國一所學校被非法僱用的教師。
他們也承認,他們是被與他們同行的一名女子招攬的,該女子聲稱自己是他們教會的創辦人和首席牧師。
維亞多表示,這與先前發現的一種販運手段相呼應,這種方法後來被稱為「Bitbit 計畫」。這顯示頻繁旅遊的人會將毫無戒心的婦女帶到國外,並強迫她們從事性工作。
該局表示,在最近的案件中,受害者被轉介到反販運機構間委員會尋求援助。
據移民官員稱,這名女性販運者最近與另一群乘客一起前往泰國,她聲稱這些乘客是她教會的同伴。
官員表示,先前被留在販運者手中的人沒有回到菲律賓。
據《信仰通訊社》報道,該局的報告指出,2024 年人口販賣受害者人數為 998 人。
報告發現當中牽涉了多種活動和計劃,如假朝聖、包辦婚姻和代孕。
大多數受害者都是透過社交媒體被引誘,被迫賣淫或被帶到泰國、柬埔寨和緬甸的「詐騙城市」。
據悉,這些詐騙中心強迫來自不同國家會說英語的人使用電腦或手機來詐騙西方國家的富人。
菲律賓反人口販運跨宗教運動讚揚警方和政府在這方面的努力。
菲律賓天主教主教團秘書長雷斯蒂圖托(Bryand Restituto)神父也對人口販賣問題表示擔憂。
他譴責販運網絡剝削弱勢群體,濫用宗教及其習俗進行犯罪行為。
韓國教會團體推動司鐸聖召培育獲讚揚

韓國教會領袖對由神職人員和平信徒共同組織的一個團體表示讚揚。在面對低出生率和宗教信仰逐漸下降的挑戰下,該組織為提高韓國司鐸聖召作出了重大貢獻。
首爾總教區鄭淳澤總主教 4 月 4 日表示:「承蒙我們仁慈愛天父的恩典,並通過你們的關心、支持和慷慨捐助,我們迎來了歷史性的時刻。」
他在慶祝教區「聖召支援協會」成立 50 週年特別彌撒的講道中指出:「今年是韓國首位本土司鐸聖金大建祝聖 180 週年,而首爾總教區的司鐸人數也達到了一千人。」
教區的新聞稿稱,該個在明洞主教座堂舉行的彌撒有數百名神職人員、修會成員和信徒參加。
協會由修院職員和 15 名女教友在已故金德宰(Kim Deok-jae)神父的指導下於 1975 年 4 月 17 日成立。當時名為修生支援小組,直至 1977 年 10 月更名為聖召支援協會。
在過去的五十年裡,這個平信徒使徒團體一直在總教區聖召部的指導下運作,致力透過祈禱、財政支援和團體建設來促進聖召。
鄭總主教回顧了協會的歷史,並感謝天主在過去五十年的助佑,讓每年都有很多神父被祝聖。
他表示:「如果沒有天主的恩典,沒有為這項使命服務的神父和成員的努力奉獻,這種增長是不可能實現的。」
他提醒說,聖召是天主賜予的禮物,但也是一份需要悉心栽培和培育才能實現的禮物。
他說,然而,現今的司鐸聖召正面臨著各種挑戰。
他指出:「可悲的是,我們今天看到司鐸聖召正持續下降。我懇請你們所有人,我們的成員和支持者,更加熱切地祈禱,並鼓勵你們的近人和團體盡一切能力推動聖召。」
該協會主席朴永淑(Park Yeong-suk)表示:「感謝在首爾總教區司鐸聖召的發展和培育過程中與我們並肩努力的許多人,我們現在已達到了一千名教區司鐸這令人難以置信的里程碑。」
她說:「我們感謝天主賜給我們如此奇妙的眷顧。我只想表達我衷心的謝意,並邀請你們成為推動聖召的工作者。」
由於出生率創歷史新低和人口老化,南韓正面對人口危機。
天主教會進行的各種研究顯示,該國的神職人員和修會成員數量正在逐步下降。低出生率、世俗化以及缺乏宗教信仰被認為是聖召減少的主要原因。
巴塞隆納聖家堂建築師高第 獲教宗方濟各批准進入封聖程序

全球知名的西班牙巴塞隆納景點,到現在依舊仍在施工中的「聖家堂」大教堂(Sagrada Familia),其設計建築師高第(Antoni Gaudí)週一(14日)邁向被天主教會封為聖人之路。
高第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信徒,曾花費逾40年時間致力於聖家堂的建造。這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尚未完工天主教教堂,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遺產,同時是歐洲最受歡迎的觀光景點之一。
梵蒂岡週一在聲明中指出,教宗方濟各已簽令,承認高第具有「英勇的德行」。這是邁向被封為天主教聖徒的第一步。
要邁入封聖過程中的第二階段、列為真福(beatified),必須證明有一項奇蹟歸功於高第。若要讓高第正式封為聖人,則需再確認可以歸功於高第的第二個奇蹟。
聖家堂於1882年動工,以其高聳的哥德式尖塔、繁複的模仿自然裝飾聞名於世,即使高第後來把人生最後12年完全奉獻於此,建築至今仍未完工。
生於1852年,死於1926年的高第,曾被梵蒂岡官方媒體稱為「上帝的建築師」。聖家堂的建造計畫原定在2026年完工,以紀念高第逝世100週年。
然而,由於新冠疫情導致觀光收入銳減,聖家堂教堂的建造經費來源萎縮,因此完工日期已被無限期延後。
每日聖言 2025.04.15

每日聖言 – 4 月 15 日 星期二
聖週二
農曆三月十八
聖枝主日【視頻講道】https://youtu.be/WkGGwUwyE_U
福音(若 13:21-33、36-38)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們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當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因為猶達斯掌管錢袋,有些人以為耶穌叫他去買過節用的東西,或是拿些東西給窮人。猶達斯接過那塊餅,便立刻出去;那時正是黑夜。猶達斯出去後,耶穌說:“現在,人子已受到光榮;在人子身上,天主也受到了光榮。既然天主在人子身上受到了光榮,天主也要光榮人子,而且很快就要光榮祂。我的孩子們,我和你們在一起的時間不多了。你們將要尋找我,但我曾對猶太人說過的,現在也對你們說:我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去。”
西滿伯多祿對祂說:“主,袮要去哪裡?”耶穌回答:“我要去的地方,你現在不能跟我去,但是以後你會跟我去。”伯多祿說:“主啊!為什麼現在我不能跟袮去呢?我已準備為袮捨命!”耶穌卻說:“你要為我捨命嗎?我實實在在告訴你:雞叫之前,你要三次不認我。
反省
最後晚餐進行到這裡時,想必耶穌的內心是崩潰的。跟隨祂三年之久的兩位門徒,一位即使經耶穌提醒,卻仍固執於惡,決意出賣耶穌;另一位雖然外表上豪情萬丈,內裡卻極其軟弱,雞叫時“如約”背叛。儘管耶穌知道這一切,卻絲毫沒有顯得憤怒或激動,反而表現得無比平靜。在如此的平靜中,我們已經感覺到祂的寬恕。而且祂還親切和充滿母愛地用“我的孩子們”來稱呼門徒們,像是臨終時深情的安撫和叮嚀。面對耶穌如此的大愛,那應該崩潰的,豈不應該是我們的內心?
教宗聖枝主日講道:天主的慈悲敦促我們與人同悲共苦

樞機團副團長桑德里樞機4月13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代表教宗方濟各主持聖枝主日禮儀。教宗由於呼吸道疾病尚未痊癒,目前仍在他的寓所養病。當天約有4萬名信友在廣場上參加禮儀。
桑德里樞機宣讀了教宗方濟各為此準備的講道稿。在聖枝主日,我們紀念耶穌榮進耶路撒冷,卻在幾天後被判刑,背著十字架走在痛苦又悲傷的道路上離開聖城。
基勒乃人西滿
教宗談起福音中被羅馬士兵抓住、被迫幫耶穌背十字架的基勒乃人西滿(路廿三26),稱這個人即使沒有選擇,依然參與了主耶穌的受難。教宗闡明,基勒乃人西滿的行為似乎有些矛盾:他被迫背起耶穌的十字架,走向加爾瓦略山,因此縱使這並非他的本意,他卻親身參與了主耶穌的受難。教宗觀察基勒乃人西滿的舉止:他不發一語,沒有與耶穌交談,他們之間只有十字架。
基勒乃人西滿在救恩史中的角色
基勒乃人西滿迫於無奈分擔耶穌的苦難時,是否對耶穌心生憐憫?為了回答這問題,教宗表示,我們必須了解他的內心。「那揭示天主慈悲的痛苦,刺穿了天主始終敞開的心,人卻一直緊閉心門」。基勒乃人西滿會感到憤怒或同情,悲傷或厭煩,我們全都無從得知。但我們知道,他背起耶穌的十字架,耶穌則是將世人的罪一肩扛起。
「耶穌順從天父的旨意(參閱:路廿二42),為了愛我們而背起世人的罪;祂與我們並為我們受苦。正是以這出乎預料且令人不安的方式,基勒乃人西滿參與了救恩史。在救恩史中,沒有人是外人,沒有人置身事外」。
幫助彼此背十字架
基勒乃人西滿教導我們,「耶穌在各種處境中前來與每個人相遇」。教宗勉勵我們在各自的生活裡,省思能如何跟隨基勒乃人西滿的這種步伐。我們唯一能做的是環顧周遭「許多在仇恨和暴力的煽動下走上加爾瓦略之路的男女」。我們應當牢記,「天主已經將這條路變成救贖之地,因為祂親自走了這條路,為我們獻出祂的生命」。
「今天有多少基勒乃人西滿背負基督的十字架!我們認得出他們嗎?我們是否在他們因戰爭和不幸而飽受風霜的面容上看見耶穌?面對邪惡殘酷的不義,背耶穌的十字架絕非徒勞無功,相反地,這是分享祂救贖之愛的最具體方式。」
耶穌的受難成為同悲共苦的憐憫
教宗最後表示,當我們伸手扶持受苦的人,扶助跌倒的人重新站起,擁抱氣餒的人時,我們就在今天展現出「耶穌的受難如何成為同悲共苦的憐憫」。
在進入聖週的時刻,教宗鼓勵眾人審視自己的生命。「為了體驗到這慈悲的大奇蹟,在聖週我們要選擇如何背負十字架」,而且不僅背我們自己的,也要幫助周圍受苦的人背十字架。即使是人生旅途中的陌生人,我們也要幫他們背起十字架,「成為彼此的基勒乃人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