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和東帝汶教會合作改善移民牧民工作

韓國教會代表團 10 月 13 日與東帝汶總理古斯芒會面。 (圖片:韓國主教團)

韓國一天主教代表團訪問東帝汶,以加強與當地教會和其政府的合作,企能更好地保護和改善對移民群體的福祉和牧民工作。

韓國天主教主教團移民牧民委員會在 10 月 23 日的聲明中表示,該委員會的 12 名成員代表團於 10 月 11 至 15 日訪問了這個亞洲天主教小國。

代表團由委員會秘書長黃成浩(Hwang Seong-ho)神父率領。

訪問期間,代表團參觀了東帝汶負責派遣移民工人到海外的機構和設施,包括國家職業培訓和就業秘書處。

他們與首都帝力總教區達席爾瓦(Virgílio do Carmo da Silva)樞機會面,也禮節性拜會了東帝汶總統奧爾塔(José Ramos-Horta)和總理古斯芒(Xanana Gusmão)。

代表團亦與教會和政府官員分享了東帝汶移民在南韓的困境以及韓國教會為移民提供的支援服務,並承諾將改善對東帝汶移民的牧民計劃。

在 10 月 11 日與代表團會晤後,達席爾瓦樞機表示,他希望東帝汶移民在韓國的生活能夠得到改善。

他說:「希望透過這次訪問,能加深你們對東帝汶人民的了解,並在回國後對東帝汶工人更加友好。」

該韓國代表團於 10 月 12 日參加在帝力舉行的彌撒聖祭,並探訪了總教區主教座堂、堂區、教堂和民宅。他們也探訪了東帝汶韓國移民組織「韓國校友會」。

雖然歐洲國家和澳洲有大量東帝汶移民,但官方數據顯示,韓國約有 7,000 多名東帝汶移民。

在 10 月 14 日訪問期間,總統奧爾塔感謝南韓為東帝汶工人提供就業機會和支援。

他指出,由於在韓國工作的配偶難以取得簽證,東帝汶一直面對家庭破裂等相關社會問題的困擾。

他促請韓國教會代表團與韓國政府溝通,確保工人的家庭能夠團聚。

南韓舉辦首屆韓國天主教文化研討會

參觀者 9月26日在韓國首爾青年文化空間觀賞韓國天主教藝術家的傳統藝術作品。 (圖片:韓國天主教時報)

南韓一天主教研究機構舉辦第一屆韓國天主教文化研討會,重點討論天主教與國家更廣泛社會之間的和諧關係。

韓國天主教文化研究所於 9 月 26 至 28 日在首爾青年文化空間舉辦了「第一屆首爾韓國天主教節」。

主辦單位稱此次活動為一項文化福傳項目,旨在展現不與韓國社會脫節,但「與韓國社會和諧共存的韓國天主教」。

該研究所所長金民洙(Kim Min-soo)神父表示,這項倡議建立在其跨世代牧民之旅的基礎上。

他指出:「韓國天主教節未來將繼續舉辦,以展現韓國天主教文化中更多有意義的方面。」

會議包括研討會和展覽,天主教藝術家們展示了韓國的傳統漆器、紙工藝品、書法和其他作品。文化表演也突顯了天主教信仰和韓國傳統的融合。

建築師林根培(James Lim Geun-bae)在題為「天主教在韓國文化中活躍流動」的研討會上,以春川教區的竹林洞聖堂為例,展現韓國天主教建築的開放性。

他指出,古老教堂的庭院和外部空間呈現了韓國對神聖建築的獨特態度。

來自音樂、藝術、文學和社交媒體等領域的文化專家也分享了他們對建立獨特的韓國天主教文化的看法。

該研究院於 9 月 28 日舉辦了一場名為「花的未來」的音樂表演,將韓國傳統和當代音樂與天主教主題相結合。

年輕的音樂家們合作演奏了傳統、流行曲目和聖樂,象徵著變革和復興。

一些天主教組織也在會場舉辦了展覽和互動攤位。

韓國世青籌委會小堂安放聖阿庫蒂斯聖髑

南韓首爾總教區具佑飛輔理主教 9月16日為聖阿庫蒂斯像祝聖。 (圖片:首爾總教區)

韓國天主教徒在首爾迎接聖阿庫蒂斯的聖髑,並把其存放於 2027 年首爾世界青年節籌備委員會辦公大樓的小聖堂內。這位意大利青年聖人剛獲教宗良十四世冊封為聖人。

南韓首爾總教區表示,參與籌備首爾世青節的天主教神職人員和青年於 9 月 17 日在當地籌委會的小堂參加了聖髑的安放彌撒。

彌撒由首爾總教區具佑飛 (Job Koo Yobi) 輔理主教主持,教區神父和義工們均有出席了儀式。

教區阿庫蒂斯(Carlos Acutis, 1991-2006)因其對聖體的虔誠奉獻和利用數碼媒體推廣天主教的熱忱而被譽為「天主的具影響力者」。

這位聖人於 15 歲白血病去世前,一直致力創建一個記錄聖體奇蹟和聖母顯現網站。

教宗良十四世 9 月 7 日於梵蒂岡冊封他為聖人,使他成為天主教會歷史上首位千禧年聖人。

教宗在講道中,向前來紀念這位少年聖人的青年教友說,「聖德——與天主的深度共融——是通往持久幸福的唯一途徑」,而非世俗所教導的財富、名望、青春或社會成功。

他指出:「真正的幸福並非源於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而是以天主為中心的生活。」他提醒年輕人聖阿庫蒂斯的教誨:「在陽光下,你會曬黑,但在聖體前,你會成為聖人——因為它會改變我們的靈魂。」

他邀請信徒效法聖阿庫蒂斯的榜樣,每日參加彌撒和領受聖體聖事,並鼓勵他們「不要虛度生命,而要使之成為傑作」。

回應教宗方濟各在當今世界對聖潔的呼籲,他提醒青年們:「我們每個人都被召叫沿著自己獨特的道路走向聖潔,不是通過模仿,而是透過忠實地運用天主賜予我們的恩賜。」

該聖阿庫蒂斯的聖髑現已永久供奉於 2027 年首爾世青年籌備委員會辦公大樓的小堂內。

據教區新聞稿稱,教會營運的《天主教和平廣播公司》和其《和平報》於 9 月 16 日宣布聖阿庫蒂斯為其第二位主保聖人,並為在其總部豎立的聖阿庫蒂斯像舉行了祝福儀式。

世青節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 1985 年發起為期一週的全球天主教青年聚會。

在上一屆於 2023 年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舉行的世青節上,教宗方濟各宣布首爾為下一屆世青節的主辦城市。

韓國主教在光復紀念日呼籲兩韓統一

南韓首爾總教區鄭淳澤總主教 2024 年 8 月 15 日在明洞主教座堂舉行的聖母升天節彌撒中講道。 (圖片:首爾總教區)

南韓首爾總教區鄭淳澤總主教在朝鮮半島從日本殖民統治下解放 80 週年紀念之際,呼籲人們為南北韓的統一而努力。

這個紀念 1945 年 8 月 15 日朝鮮半島被盟軍解放的日子也恰逢是天主教會的聖母升天節。

鄭總主教在紀念日的致詞中表示,信徒需要以謙卑和勇氣反思聖母升天節所蘊含的希望。

他在 8 月 12 日首爾總教區發布的信息中說,聖母瑪利亞所踏上的基督徒之旅是「一條充滿黑暗與光明之間持續鬥爭的艱難道路」。

他表示,南韓最近選舉後的新政府標誌著南北韓關係的轉變,這種轉變必須維持下去。

他強調,解放帶來的喜悅必須透過民族的和解與團結才能最終實現。

他表示,正在度「希望朝聖者」禧年的基督徒們,就如舊約中的以色列人在前往應許之地的路上走過曠野一樣,聖母也在日常生活中經歷了漫長的考驗和沈默。

他指出,人民和國家也必須經歷自己歷史上的「荒野時期」。

他說:「今天的紀念日,讓我們回想起那場民族的考驗。在我們還未充分享受解放的喜悅時,分裂的痛苦便席捲而來。這一天不僅呼籲我們銘記過去,更敦促我們治癒過去的創傷,為新的希望之光做好準備。」

他表示,紀念「南北韓民族和解團結祈禱日」(6 月 25 日)是對實踐相互分享精神的承諾。「無論我們的奉獻多麼微不足道,只要是出於真心,上主都會通過它們創造出偉大的奇蹟。」

這位總主教又表示,最近幾天,南北韓之間的關係出現了細微卻意義深遠的變化。

他指出:「當我們政府為了保護邊境社區和緩解緊張局勢而暫停對北韓的廣播時,北韓也作出了暫停對南韓廣播的回應。」

他說:「每一個改變都始於微小的決心和勇氣。」願「今天這看似微小的改變,或許能成為帶領我們傷痕累累的國家走出荒野,邁向和平希望的第一步。」

日本於 1905 年對朝鮮半島實施殖民統治,於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結束對韓國的統治。

然而,由於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分歧,朝鮮半島被一分為二。

1950 年 6 月 25 日,蘇聯支持的朝鮮共產黨軍隊入侵韓國,引發了韓戰。戰爭於 1953 年 7 月 27 日以停戰協議而非和平條約結束。

韓戰被認為是 20 世紀最慘重的戰爭之一,造成至少三百萬人死亡,數百萬人受傷,約一千萬人流離失所。

韓國教會紀念殉道者列品一百週年

南韓首爾總教區鄭淳澤總主教在 7 月 5 日的念殉道者列品百年紀念彌撒上,高舉《己亥和丙午迫害紀錄》。 (圖片:首爾總教區)

韓國教會領袖在啟動首批殉道者列品一百週年紀念活動的同時,呼籲信徒反思他們這寶貴的精神遺產。

南韓首爾總教區在 7 月 7 日發布的聲明中表示,鄭淳澤總主教於 7 月 5 日在西小門朝聖地歷史博物館舉行的彌撒中作出此呼籲。

在提及首批韓國殉道者時,他說:「即使在迫害的考驗中,他們也從未放棄對主的信仰。」

他強調:「他們的堅忍加深了他們的信德,最終結出了戰勝死亡的真正希望的果實。」

在被稱為「韓國教會殉道者最偉大之地」的西小門,有千多名天主教徒參加彌撒。在 79 名殉道者中,有 41 人在此被處決。

1925 年 7 月 5 日,教宗庇護十一世在梵蒂岡為這 79 名殉道者舉行宣福禮。他們在 1839 年的「己亥迫害」和 1846 年的「丙午迫害」期間,因遭受對信仰的仇恨而被殺害。

首爾總教區表示,百年紀念「對韓國天主教會意義深遠」。

在「己亥」和「丙午」迫害後,時任韓國宗座代牧費雷奧爾(Jean-Joseph-Jean-Baptiste ferrsamol)主教於 1846 年編纂了擴充版的《己亥紀事》。

這份文件由崔良業(Thomas Choi Yangeop)神父翻譯成拉丁文,為羅馬教廷於 1925 年宣布殉道者列真福品奠定了基礎。

除了這 79 位殉道者外,另有 24 位殉道者亦於 1968 年獲教宗保祿六世列真福品。直至 1984 年 5 月 6 日,所有的 103 位殉道者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一起冊封為聖人。這 103 位殉道者被統稱為「韓國殉道者」。

據首爾總教區網站介紹,西小門是朝鮮王朝時期的官方刑場。

從辛酉(1801年)到丙午(1866年)的迫害期間,在西小門被處死的天主教徒不計其數。

朝鮮王朝對基督徒的迫害始於 1791 年,當時信奉佛教的統治者認為基督教與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佛教相比,是異類信仰。

據估計,在長達百年的多次迫害中,約有一萬名韓國天主教徒因其信仰而被殺害。

在彌撒期間,首爾總教區殉道者提升委員會公開了名為《己亥和丙午迫害紀錄》的新彙編。

鄭淳澤總主教表示,這是第一份有關迫害的「官方記錄史實」報告。

他指出,這份報告是透過仔細提取、翻譯和彙編資料,「而非僅依靠證詞」而編寫的。

他說:「雖然這些記錄出自遭受迫害者之手,但殉道者們勇敢的信德和深厚的良知卻在其字裏行間中清晰可見。」

首爾總教區表示,該報告旨在紀念殉道者,並支持韓國教會歷史的持續研究。

據梵蒂岡《信仰通訊社》報道,報告包含了《朝鮮王朝紀錄》、《禦史日記》和《軍務部宣言》等官方文獻的資料。

該通訊社稱,委員會的報告是根據法務部和警察廳之間交換的信件和報告編寫的,「這與現存的史料有所不同」。

該報告重點關注己亥和丙午時代人們的證言,並收錄了古漢語原文和韓語譯文。

首爾總教區表示,此舉旨在讓「學者和更廣泛的天主教團體都能獲得殉道者的資料」。

彌撒後,西小門朝聖地歷史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名為 Anima Mundi 的特別展覽。

Anima Mundi 這拉丁詞彙的意思是「世界的靈魂」,指的是梵蒂岡城的民族藝術和文物博物館。

展覽將於 9 月 14 日結束,以紀念 1925 年梵蒂岡傳教展一百週年。

大部分藝術品和文物來自教宗庇護十一世於 1925 年禧年之際舉辦的傳教博覽會。

據梵蒂岡博物館網站介紹,該個從 1924 年 12 月 24 日至 1926 年 1 月 9 日舉行的展覽,吸引了超過一百萬參觀者,並獲得了極高的評價。

這些來自傳教博覽會的收藏後來演變成今天的「世界的靈魂」民族學博物館。

西小門正在舉辦的展覽是對 1925 年「朝鮮館」進行的復原展,展出了來自 16 家韓國博物館和修道院的 270 多件文物。

展覽也包括梵蒂岡民族學博物館借出的展品。

首爾總教區表示,參觀者有機會一睹一個世紀前韓國如何向世界展示其文化和精神遺產。

首爾總教區說:「這次展覽也鼓勵人們反思,國家之間的尊重、對話與和平共處,在今天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在韓國早期的信仰見證人時代一樣。」

聖高隆龐傳教會悼念在韓戰中殉道的神父

聖高隆龐會士與在韓戰中殉道的神父家屬 於5月23日在 6·25 戰爭紀念碑旁拍攝紀念照。 (圖:Lee Hyung-joon/catholictimes.org)

在韓國的聖高隆龐傳教會紀念其會士在韓戰中殉道 75 週年。這七位神父已被梵蒂岡宣布為「天主之僕」。

修會於 5 月 23 日在南韓首爾舉行了一台追思彌撒,並邀請了殉道會士的親屬參加。

主持彌撒的聖高隆龐會士基巴克(Daniel Kiback)神父表示,這些殉道的神父在韓國生活,「即使在戰爭的恐懼中」,也用自己的生命見證了信仰。

該七位「天主之僕」會士分別是科利爾(Anthony Collier)、馬金(James Maginn)、賴利(Patrick Reilly)、布倫南(Patrick Brennan)、庫薩克(Thomas Cusack)、奧布萊恩(John O’Brien)和卡納萬(Francis Canavan)神父。

他們與平壤教區的洪永浩(Francis Borgia Hong Yong-ho)主教及其 80 名同伴在一起。這些成員在 1901 年至 20 世紀中葉的迫害中喪生。他們目前以進入列真福品和封聖的進程。

據該修會官方網站介紹,他們當中有六人被北韓共產黨軍隊殺害,一人死於獄中。

修會稱,其中兩名成員在臭名昭著的北韓死亡行軍中倖存下來。

修會在彌撒結束後,向殉道者家屬們贈送了紀念牌。

在彌撒後的聚會上,家屬們分享了他們對殉道者的回憶以及與他們有關的經歷。

麥克納馬拉(Stefanie McNamara)在 1950 年庫薩克神父殉道時只有五歲。她說,她「清楚地」記得叔叔最後一次從愛爾蘭度假後飛回韓國的情景,以及得悉「他去世的消息」。

她說:「每當韓國信徒握住我們的手,對我們說『謝謝』時,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

她表示:「這讓我心中充滿了喜悅,我覺得我可以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回到愛爾蘭。」

據推測,庫薩克神父於 1950 年 9 月在大田的木洞殉道。

這些親屬們於 5 月 19 日來到南韓,並會見了光州總教區總玉賢進總主教和春川教區金鑄永(Simon Kim Ju-young)主教。

他們也造訪了被認為是殉道者殉道地點的大田木洞聖言會和春川昭陽路主教座堂。

聖高隆龐會的傳教士應巴黎外方傳教會,特別是大邱教區德曼格(Florian-Jean-Baptiste Demange)主教的邀請,於 1933 年抵達韓國傳教。

隨著日本帝國統治(1905- 1945)的結束,朝鮮半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美國和蘇聯分成了兩個部分。

由於美蘇政權之間的分歧,朝鮮半島統一的幾次努力都失敗了,並導致了韓國戰爭(1950-53年)。

戰爭期間,北韓共產黨軍隊入侵南韓,殘酷的衝突造成約 400 萬人死亡,約 1,000 萬個家庭流離失所。

戰爭於 1953 年 7 月 27 日以停戰協議而非戰爭條約結束。這意味著兩國在技術上仍處於戰爭狀態。

據韓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的報告,在聯合國部隊於 1950 年 9 月 26 日開始的軍事行動之後,北韓軍隊從韓國撤退期間殺害了 1,145 名基督徒,其中包括 119 名天主教徒和 1,026名基督教徒。

韓國教會籲選舉選服務和關懷人民的總統

前民主黨代表李在明(中)4 月 11 日在南韓首爾舉行的國會記者會上就其參加 6 月總統大選發表演說。 (圖片 : 法新社)

韓國天主教會呼籲民眾在下個月的選舉中,行使自己的「神聖職責」,選出一位關心人民和能為大眾服務的總統。

韓國天主教主教團正義和平委員會主席、南韓全州教區金善泰主教在 5 月 14 日的聲明中提醒人們,即將舉行的選舉是歷史上「重要的時刻」,所有人都應該參與。

他說,韓國人民經歷了「艱難時期」才讓「民主之花」盛開,他們必須讓這花朵「開得更加美麗」。

他呼籲國民在 6 月 3 日舉行的第 21 屆總統大選中,投票選出能夠帶領國家走向正軌、透過服務和關心人民來領導國家的「最優秀政治家」。

他提醒所有民主機構,包括議會、司法機構、檢察機構和媒體,「不應該統治人民,而應該為人民服務」。

他說:「他們也應該確保政府是民治的。因為民主國家不是一個有制度或實踐的國家,而是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

從已故教宗方濟各 2015 年的《願禰受讚頌》通諭中得到啟示,這位主教希望當選的總統能夠實施「健康的政治,改革和整頓機構,推行最佳做法,克服不當的壓力和官僚惰性」。

他指出,人們應該選擇一位能夠團結人民的領導人,並努力結束日益加劇的各種社會衝突,包括意識形態、世代和性別衝突。

他說,新總統在處理城鄉之間的歧視和剝奪、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忽視以及對外國人,特別是農民工和難民的歧視和排斥方面等問題面對著艱鉅的任務。

他表示:「我希望新當選的總統能夠與所有國民溝通,特別是聆聽社會弱勢社群的聲音,開啟團結共存的時代。」

他指出,新總統應該成為和平的推動者,並指出朝鮮半島持續的分裂和衝突。

他說:「我們的國家是一個分裂的國家。南北之間的緊張和衝突對每個公民的生活品質產生了非常負面的影響,也是國家繁榮和民主發展的重大障礙。」

他表示,南北之間的緊張和矛盾應該通過對話和妥協等和平方式,而不是武力解決。

他還促請未來上任的新總統確保關心環境和「垂死的地球」,並透過制定和實施保護生態和環境的政策來關注氣候危機。

近幾個月來,韓國一直處於政治動盪之中,包括 2022 年當選的總統尹錫悅的下台。

尹錫悅和他的國民力量黨因不濟的經濟政策、貪污指控以及與北韓的對抗升級而失去民心。

尹錫悅去年 12 月宣布實施戒嚴,以阻止議會提出彈劾動議,隨後在國內外的強烈批評聲中撤銷了戒嚴令,此舉招致了國際社會的譴責。

他因此遭到彈劾,並被剝奪總統權力,包括其所在政黨的絕大多數議員都投了贊成票。

他後來因宣布戒嚴令而被指犯有叛亂罪,並利用安全部隊逃避法院發出的逮捕令,這是該國歷史上首次對在任總統的逮捕令。他後來被逮捕並監禁。

過去幾個月,尹錫悅和反對黨民主黨的支持者在首爾和其他地區舉行了一系列集會和反對集會。

憲法法院於 4 月 4 日罷免了他的職務,並維持了國會的彈劾決定。

韓國悼念法國傳教士銘記其愛心與服務

巴黎外方傳教會士、安東教區榮休的杜邦主教曾為韓國服務七十年。他於 4 月 10 日去世,享年 95 歲。 (圖片:adextra-mission.com)

包括天主教徒和其他宗教信徒在內的數百人聚集在一起,向為韓國教會服務了 70 多年的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士杜邦(René Dupont)主教致以最後的敬意。

南韓安東教區榮休杜邦主教的葬禮於 4 月 14 日在安東木城主教座堂舉行。

這位法國傳教士於 4 月 10 日去世,享年 95 歲。

安東教區權赫柱(John Chrysostom Kwon Hyeok-ju)主教與其他主教以及梵蒂岡聖職部部長韓國籍俞興植樞機一同主持了該追思彌撒。

俞樞機表示,懷念這位傳教士 「溫暖而歡快的笑聲」,並感謝他「將一生奉獻為韓國服務。」

他希望杜邦主教能夠「很快被冊封為真福和聖人」。

杜邦主教於 1953 年韓戰結束近一年後抵達韓國,並在那裡服務了 70 多年。他是安東教區的第一任主教。

宗座駐南韓大使加斯帕里(Giovanni Gasparri)總主教宣讀了教宗方濟各的弔唁信。

前僱傭勞動部長官金文洙 (Kim Moon-soo)、改革黨議員李俊碩 (Andrea Lee Joon-seok)、慶尚北道知事李哲宇 (Lee Chul-woo)、安東市長權基昌 (Kwon Ki-chang) 等亦有出席悼念活動。

佛教界和儒教界的領導及成員也參加了葬禮。

隨著數百人加入向杜邦主教表達哀悼,教堂變得過於擁擠,迫使許多人要在教堂外參加禮儀。

追思彌撒結束後,在場人員播放了杜邦主教於 2024 年 4 月 10 日(恰好是他去世前一年)錄製的語音留言。聽到他的聲音的在場人群都微笑著流下了眼淚。

教區在追悼儀式中讀出了杜邦主教的簡短生平,隨後是一些成員的弔唁訊息。

韓國天主教主教團主席李龍勳 (Mathias Ri Iong-hoon) 主教表示,杜邦主教一生致力於幫助貧困的農民,「是韓國動盪歷史的活見證」。

杜邦主教因其在大田地區幫助數千名因韓戰流離失所的人而為人們所銘記。

在他擔任主教期間,安東教區的教友和其他宗教信徒大多是農民,因此他成立了「天主教農民運動」,以促進他們之間的團結與合作。

他於 1990 年榮休後住在首爾郊區的一個堂區,並有主持靈修和演講。 2004 年 11 月,他回到安東教區的一個村莊,並在那裡居住直至去世。

巴黎外方傳教會在韓國的負責人貝拉爾 (Christophe Bérard) 神父稱杜邦主教是「一位透過分享天主的愛而成為更加閃耀的兄弟」。

2019 年,南韓這個不允許雙重國籍的國家破例給予杜邦主教韓國國籍,但容許他保留法國國籍。

韓國教會團體推動司鐸聖召培育獲讚揚

南韓首爾總教區鄭淳澤總主教(前排中)與聖召支援協會成員 4 月 4 日在明洞主教座堂舉行彌撒。 (圖片:首爾總教區)

韓國教會領袖對由神職人員和平信徒共同組織的一個團體表示讚揚。在面對低出生率和宗教信仰逐漸下降的挑戰下,該組織為提高韓國司鐸聖召作出了重大貢獻。

首爾總教區鄭淳澤總主教 4 月 4 日表示:「承蒙我們仁慈愛天父的恩典,並通過你們的關心、支持和慷慨捐助,我們迎來了歷史性的時刻。」

他在慶祝教區「聖召支援協會」成立 50 週年特別彌撒的講道中指出:「今年是韓國首位本土司鐸聖金大建祝聖 180 週年,而首爾總教區的司鐸人數也達到了一千人。」

教區的新聞稿稱,該個在明洞主教座堂舉行的彌撒有數百名神職人員、修會成員和信徒參加。

協會由修院職員和 15 名女教友在已故金德宰(Kim Deok-jae)神父的指導下於 1975 年 4 月 17 日成立。當時名為修生支援小組,直至 1977 年 10 月更名為聖召支援協會。

在過去的五十年裡,這個平信徒使徒團體一直在總教區聖召部的指導下運作,致力透過祈禱、財政支援和團體建設來促進聖召。

鄭總主教回顧了協會的歷史,並感謝天主在過去五十年的助佑,讓每年都有很多神父被祝聖。

他表示:「如果沒有天主的恩典,沒有為這項使命服務的神父和成員的努力奉獻,這種增長是不可能實現的。」

他提醒說,聖召是天主賜予的禮物,但也是一份需要悉心栽培和培育才能實現的禮物。

他說,然而,現今的司鐸聖召正面臨著各種挑戰。

他指出:「可悲的是,我們今天看到司鐸聖召正持續下降。我懇請你們所有人,我們的成員和支持者,更加熱切地祈禱,並鼓勵你們的近人和團體盡一切能力推動聖召。」

該協會主席朴永淑(Park Yeong-suk)表示:「感謝在首爾總教區司鐸聖召的發展和培育過程中與我們並肩努力的許多人,我們現在已達到了一千名教區司鐸這令人難以置信的里程碑。」

她說:「我們感謝天主賜給我們如此奇妙的眷顧。我只想表達我衷心的謝意,並邀請你們成為推動聖召的工作者。」

由於出生率創歷史新低和人口老化,南韓正面對人口危機。

天主教會進行的各種研究顯示,該國的神職人員和修會成員數量正在逐步下降。低出生率、世俗化以及缺乏宗教信仰被認為是聖召減少的主要原因。

4成韓國人可能不接受尹錫悅判決結果 對司法信心低

南韓憲法法院4日針對總統尹錫悅彈劾案進行宣判。8 名憲法法官一致認為,尹錫悅嚴重違反了憲法和法律,並於當地時間 11 時 22 分宣佈尹錫悅被罷免。   圖:取自大韓民國總統府臉書(資料照)

韓國憲法法院稍早宣判,接受國會對該國總統尹錫悅的彈劾案,尹氏即起去職。對此,在野的共同民主黨歡欣鼓舞,執政的國民力量黨則表示謙卑接受。然而,判決前的最新民調顯示,有4成的受訪者表示若判決結果不符合他們的看法就不接受。支持彈劾尹錫悅的比例,也遠低於當年朴槿惠面臨彈劾案時的比例。

《朝鮮日報》(The Chosun Daily)報導,執政的國民力量黨臨時黨首權永世4月3日表示,該黨將接受法院判決並做好善後準備。相比之下,民主黨代表李在明此前表示「接受判決是尹某的責任」,但並未就該判決發表任何立場。

裁決的不確定性反映在公眾情緒上。四大民調公司 Embrain Public、KSTAT Research、Korea Research International 和 Hankook Research 於 4 月 3 日發布的全國性民調結果顯示,民眾對憲法法院彈劾審判過程的信任度為 46%,低於兩週前的 60%。對法庭的信任和不信任比例各為46%。

宗教領袖和民間團體敦促政界人士和公眾接受該裁決。

韓國天主教主教團主席李勇勳主教在聲明中表示:「對憲法法院及其法官的不信任就等於對社會本身的不信任,對國家穩定構成威脅。」韓國衛理公會也呼籲民眾「成熟地接受並容忍」這一裁決,而佛教主要宗派太古宗則強調尊重這一裁決是公民的責任。

儘管有這些呼籲,4 月 3 日,支持和反對尹錫悅彈劾案的抗議活動在首爾市中心法院附近持續進行,示威者一直露營到深夜。隨著緊張局勢加劇,警方擔心可能引發騷亂,在首爾實施了最高安全措施。

蓋洛普韓國民調顯示,尹錫悅的彈劾審判與 2017 年韓國前總統朴槿惠的彈劾審判不同。當時 80% 的民眾支持罷免朴槿惠;反對彈劾她的人數從未超過20%,而且朴槿惠拒絕出庭。相比之下,尹錫悅出席了法庭審理,並看到彈劾反對率在 30% 到 40% 之間波動。

政治氣氛也不同。在朴槿惠受審期間,保守派內部出現分歧,導致黨內分裂。這一次,國民力量黨依然保持了團結,令人擔心對尹某做出不利判決可能會加劇而不是緩解政治緊張局勢。

共同民主黨持續施壓,要求罷免尹錫悅。

國民力量黨指責共同民主黨煽動暴動。 「李在明是在尋求衝突和流血嗎?」

李在明拒絕明確表示接受裁決,這增加了政治上的不確定性。在朴槿惠被彈劾時,李氏曾表示,只有判決有利於罷免朴槿惠,他才會接受。他當時說:「如果出現障礙,我們必須向前推進。我們必須把燭光舉得更高。」

他4月3日的言論也引發爭議。他在濟州島追悼會結束後對記者說,尹某涉嫌策劃叛亂,並計劃殺害多達 1 萬名平民。國民力量黨駁斥了他的言論,稱其「不負責任且具有煽動性」。

韓國憲法法院判決結果符合李在明領導的共同民主黨期待,表示接受法院判決結果的尹錫悅所屬的國民力量黨也不至於激烈抗張,但民眾的態度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