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教會紀念殉道者列品一百週年

南韓首爾總教區鄭淳澤總主教在 7 月 5 日的念殉道者列品百年紀念彌撒上,高舉《己亥和丙午迫害紀錄》。 (圖片:首爾總教區)

韓國教會領袖在啟動首批殉道者列品一百週年紀念活動的同時,呼籲信徒反思他們這寶貴的精神遺產。

南韓首爾總教區在 7 月 7 日發布的聲明中表示,鄭淳澤總主教於 7 月 5 日在西小門朝聖地歷史博物館舉行的彌撒中作出此呼籲。

在提及首批韓國殉道者時,他說:「即使在迫害的考驗中,他們也從未放棄對主的信仰。」

他強調:「他們的堅忍加深了他們的信德,最終結出了戰勝死亡的真正希望的果實。」

在被稱為「韓國教會殉道者最偉大之地」的西小門,有千多名天主教徒參加彌撒。在 79 名殉道者中,有 41 人在此被處決。

1925 年 7 月 5 日,教宗庇護十一世在梵蒂岡為這 79 名殉道者舉行宣福禮。他們在 1839 年的「己亥迫害」和 1846 年的「丙午迫害」期間,因遭受對信仰的仇恨而被殺害。

首爾總教區表示,百年紀念「對韓國天主教會意義深遠」。

在「己亥」和「丙午」迫害後,時任韓國宗座代牧費雷奧爾(Jean-Joseph-Jean-Baptiste ferrsamol)主教於 1846 年編纂了擴充版的《己亥紀事》。

這份文件由崔良業(Thomas Choi Yangeop)神父翻譯成拉丁文,為羅馬教廷於 1925 年宣布殉道者列真福品奠定了基礎。

除了這 79 位殉道者外,另有 24 位殉道者亦於 1968 年獲教宗保祿六世列真福品。直至 1984 年 5 月 6 日,所有的 103 位殉道者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一起冊封為聖人。這 103 位殉道者被統稱為「韓國殉道者」。

據首爾總教區網站介紹,西小門是朝鮮王朝時期的官方刑場。

從辛酉(1801年)到丙午(1866年)的迫害期間,在西小門被處死的天主教徒不計其數。

朝鮮王朝對基督徒的迫害始於 1791 年,當時信奉佛教的統治者認為基督教與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佛教相比,是異類信仰。

據估計,在長達百年的多次迫害中,約有一萬名韓國天主教徒因其信仰而被殺害。

在彌撒期間,首爾總教區殉道者提升委員會公開了名為《己亥和丙午迫害紀錄》的新彙編。

鄭淳澤總主教表示,這是第一份有關迫害的「官方記錄史實」報告。

他指出,這份報告是透過仔細提取、翻譯和彙編資料,「而非僅依靠證詞」而編寫的。

他說:「雖然這些記錄出自遭受迫害者之手,但殉道者們勇敢的信德和深厚的良知卻在其字裏行間中清晰可見。」

首爾總教區表示,該報告旨在紀念殉道者,並支持韓國教會歷史的持續研究。

據梵蒂岡《信仰通訊社》報道,報告包含了《朝鮮王朝紀錄》、《禦史日記》和《軍務部宣言》等官方文獻的資料。

該通訊社稱,委員會的報告是根據法務部和警察廳之間交換的信件和報告編寫的,「這與現存的史料有所不同」。

該報告重點關注己亥和丙午時代人們的證言,並收錄了古漢語原文和韓語譯文。

首爾總教區表示,此舉旨在讓「學者和更廣泛的天主教團體都能獲得殉道者的資料」。

彌撒後,西小門朝聖地歷史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名為 Anima Mundi 的特別展覽。

Anima Mundi 這拉丁詞彙的意思是「世界的靈魂」,指的是梵蒂岡城的民族藝術和文物博物館。

展覽將於 9 月 14 日結束,以紀念 1925 年梵蒂岡傳教展一百週年。

大部分藝術品和文物來自教宗庇護十一世於 1925 年禧年之際舉辦的傳教博覽會。

據梵蒂岡博物館網站介紹,該個從 1924 年 12 月 24 日至 1926 年 1 月 9 日舉行的展覽,吸引了超過一百萬參觀者,並獲得了極高的評價。

這些來自傳教博覽會的收藏後來演變成今天的「世界的靈魂」民族學博物館。

西小門正在舉辦的展覽是對 1925 年「朝鮮館」進行的復原展,展出了來自 16 家韓國博物館和修道院的 270 多件文物。

展覽也包括梵蒂岡民族學博物館借出的展品。

首爾總教區表示,參觀者有機會一睹一個世紀前韓國如何向世界展示其文化和精神遺產。

首爾總教區說:「這次展覽也鼓勵人們反思,國家之間的尊重、對話與和平共處,在今天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在韓國早期的信仰見證人時代一樣。」

印尼穆斯林與基督徒共慶聖母慶節

印尼弗洛勒斯島的基督徒和穆斯林 7 月 9 日一起參加聖母像出遊朝聖活動。 (圖片:亞洲真理電台)

在印尼以基督教徒為主的弗洛雷斯島,穆斯林與天主教徒一起參加遊行活動,共同祈禱,慶祝一個獻給聖母瑪利亞的宗教文化節日。

據《亞洲真理電台》報道,數百人於 7 月 9 日參加了在弗洛雷斯巴里聖瑪爾定堂舉行的聖母像出遊活動,為當地稱為 Golo Koe的節日展開了序幕。

該活動於 7 月 9 至 8 月 14 日舉行,是拉布安巴佐教區 26 個堂區慶祝聖母升天節的標記。

朝聖活動最初計劃在海上進行,但由於惡劣天氣而改為陸路遊行。

聖母像遊行以傳統的芒加萊舞蹈、歌曲和儀式開始。

據該電台報道,身穿傳統服裝的穆斯林村民亦參加慶祝活動,他們用竹子裝飾街道,歡迎聖母瑪利亞的到來。活動見證了不同宗教之間的團結。

主持開幕彌撒的雷格斯主教(Maksimus Regus)稱聖母瑪利亞是團結和臨在的典範。

他說:「她的到訪提醒我們,天主與我們同行。我們穆斯林兄弟姐妹的參與體現了這一節日的包容精神。」

教區副主教兼節日主席芒古(Richardus Manggu)神父表示,這項活動不僅是一個宗教慶節,「這是一場超越宗教和種族界限的精神和文化團結運動。」

教區秘書長納拉(Fransiskus Nala)神父說:「聖母升天節是希望的象徵。這段遊行旅程體現了在信仰中攜手共進的共議同行之路。」

當地政府官員也有參加慶祝活動。

地區秘書助理拉希(Aloisius Lahi)強調了這項活動如何增強社會凝聚力、保護文化遺產並促進可持續旅遊業。

社區負責人烏甘(Dorotheus Ugan)感謝主辦單位克服基礎設施的挑戰,為社區舉辦這場跨宗教活動。

該活動將於 8 月 14 日從海濱城到戈洛科埃山的盛大遊行中結束,為這個在印尼主要旅遊勝地之一舉行的為期個多月的節日畫上句號。

Golo Koe 節是聖母朝聖之旅的精神和文化巔峰。

據《亞洲真理電台》報道,該節日每年到吸引來自該地區及其他地區的數千名參與者,不僅慶祝聖母升天,還慶祝信仰傳統、原住民身分和社區希望的豐富和諧,這些都是弗洛雷斯島天主教會身分認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視頻講道】常年期第十五主日(丙年)2025.07.13

瑪利諾會甘偉霖神父主持的主日聖經講道:我是否觀看每個處境,並問天主或教會的法律,或我所處社會的規章和習俗要求於我的是什麼?我是否決定,作為學生、工人、配偶、父母、司鐸、男人、女人或孩子的角色,應成為當我面對需要我作出某種回應的處境時的主要考量?

南消七大隊攜手聖若瑟天主堂 教孩子當小小消防員

消防人員帶領小朋友體驗射水,學習基本消防知識。

台南市消防局第七大隊於7月11日與12日兩天,配合天主教台南教區聖若瑟天主堂舉辦「天主有愛、消防有情」暑期兒童生活營,結合宣導與體驗活動,讓孩子在歡樂中學習防火防災知識,深植安全意識。

活動首日於聖若瑟天主堂進行,以「防火、防災、防震、水域安全」為核心,採用互動問答及有獎徵答方式宣導,讓孩童與家長在輕鬆活潑的氛圍中,瞭解生活中常見的危險與應對方式,提升危機處置能力。

第二天則移師至消防局第七大隊後方廣場展開體驗活動,小朋友化身「小小消防員」,實際操作消防水線射水、認識消防機器人、登上消防車體驗救災裝備,並由消防人員現場介紹各式搶救器材與操作流程,讓參與家庭親身感受消防人員平時訓練的專業與辛勞。

第七大隊大隊長石家源表示,與聖若瑟堂攜手辦理此類生活營宣導活動,不僅創意十足,更能讓防災教育向下紮根,是暑期難得的寓教於樂機會。他也提醒家長與孩子,暑假戲水務必選擇有救生員的合法安全水域,避免憾事發生。

消防局長李明峯亦特別呼籲,日常生活中應特別注意用火用電安全,落實家庭防災觀念,才能真正減災防災,守護生命與財產安全。

梵蒂岡國務卿在日本世博籲遏止軍備擴散

梵蒂岡國務卿帕羅林樞機 6 月 29 日在日本大阪2025世博會梵蒂岡展館的國家慶祝活動上發表演說。 (圖片:受訪者提供)

梵蒂岡國務卿帕羅林(Pietro Parolin)樞機強調,羅馬教廷和日本共同致力於遏制全球軍備的持續擴散。

這位梵蒂岡特使 6 月 29 日在日本大阪 2025 年世界博覽會梵蒂岡展館的國家慶祝活動上發表演說。

帕羅林樞機表示:「今年是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 80 週年,這一事件塑造了這個國家的歷史,同時也繼續塑造了它對和平的持久承諾。」

他指出,儘管羅馬教廷和日本在文化和宗教傳統上存在顯著差異,但雙方長期以來一直選擇「加深彼此了解,欣賞彼此的優點」。

他提及兩國在共同的優先關注領域,包括教育、醫療保健和建設和平的努力,並強調兩國對「限制軍備不受控制擴散」的承諾。

2025年世博會事務大臣伊藤義孝也表示,共同的價值觀定義了日梵關係。

他表示:「自1942年建交以來,日梵兩國秉持著共同的價值觀一起發展,包括促進和平、實現無核武世界以及尊重人權。」

他希望帕羅林時隔六年再次訪問日本,出席世博會「能夠成為進一步加強日梵友好關係的契機」。

帕羅林樞機也向所有日本人民表示感謝,並祈求「生活在這個國家的每個人都能得到繁榮與平安的祝福」。

他指出:「今年,有數個重要的紀念日回顧了梵日之間悠久的關係。」並列舉了一些里程碑事件,如 1555 年教宗首次接見日本天主教徒的 478 週年、1585 年天正使節拜會教宗額我略十三世的 440 週年,以及 1615 年慶長使節拜會教宗保祿五世的 410 週年。

他說「這些早期的歷史接觸標誌著兩國關係的開始,這種關係經受住時間的考驗,我們希望這種關係在未來能夠繼續深化。」

他也談到了梵蒂岡館的主題,強調「美與希望」是當今世界迫切需要的價值。

他說:「美與希望是我們天主教徒渴望與全世界分享的價值觀,我們堅信它們能夠孕育出更美好的未來。」

他的演說引起了在場的許多聽眾深深的共鳴。

來自日本 51 歲的本奈美(Nami Moto)的祖父是廣島原爆的受害者。她說,帕羅林樞機的演講觸動了她。「這個關乎美和希望的訊息對我們,對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一個很好的訊息。」

她向天亞社說:「關於原子彈,我有很多想法。這對我來說很艱難。我記得我的祖父。」

在日本長大、30 多歲的菲律賓籍北谷(Diane Kitatani)表示,聽到帕羅林樞機的講話,她感到很懷念。「讓名人來談論長崎和廣島原爆非常重要,特別是對日本人民而言,亦尤其是在這次世博會上。」

當天活動儀式由升梵蒂岡和日本國旗,隨後奏響兩國國歌開始,並以一場動人心弦、由世博會梵蒂岡館大使西本智實指揮的音樂會落下帷幕。

包括來自長崎、廣島和大阪的學生合唱團在內的約 180 名表演者參與了這次演出,演奏的曲目是莫札特的 C大調《加冕彌撒》K. 317。

西本智實是一位享譽全球的指揮家和文化大使,她率領IlluminArt愛樂樂團和合唱團,將來自日本戰時歷史城市的聲音匯聚一堂,共同演繹一場對和平與和解的強烈讚歌。

位於義大利館內的梵蒂岡館正在展出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的名作《將耶穌從十字架上放下》。

這幅 17 世紀的傑作又名《下葬》。由梵蒂岡博物館借出並首次在日本展出。

這是梵蒂岡首次在世博會上設立專屬展區,展覽每天吸引約1萬名日本遊客,其中大多數是非天主教徒。

帕羅林樞機 6 月 29 日繼續他的訪問,並在大阪聖母主教座堂主持彌撒。有來自不同國家,其中包括菲律賓、越南和日本的天主教徒參與了彌撒。

參加者中 64 歲的浦田(Cristina Urata)表示:「我希望世界和平,就像帕羅林樞機在賀詞中所說的那樣。」

聚焦四大關鍵議題 靜宜大學共識營引領校務轉型與創新 擘劃永續藍圖

靜宜大學共識營聚焦四大關鍵議題,引領校務轉型與創新,攜手擘劃永續藍圖!

靜宜大學舉辦「董事會成員與一級主管共識營」,以「攜手邁向永續─靜宜大學未來藍圖」為主題,聚焦中長程校務發展,展開一場凝聚願景、共商策略的重要對話。共識營最大亮點為董事會成員、監察人、校務顧問與校內一級主管等齊聚一堂,展現靜宜面對高等教育變革挑戰的前瞻部署與積極行動力,共同為校務創新及永續奠定堅實基礎。

面對少子化與高教轉型浪潮的海嘯般衝擊,靜宜大學近年來透過創新辦學策略逆勢成長,榮獲「2025全台最國際化大學」私校第一佳績;並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影響力排名》中,以「優質教育」等多項指標勇奪全國第一,穩居私校領先的地位。

靜宜「董事會成員與一級主管共識營」以「攜手邁向永續─靜宜大學未來藍圖」為主題。

靜宜大學共識營在溫馨的相見歡中揭開序幕,並由校牧楊安仁神父帶來會前禱,祈求天主賜予靜宜團隊智慧與勇氣,攜手迎向高教挑戰,共創學校永續發展的美好願景。

靜宜董事長蘇耀文主教致詞表示,高教環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靜宜作為一所天主教大學,更須秉持創校主顧修女會的精神與校訓「進德修業」,在真理與德性引領下,以創新的思維,面對時代的挑戰與需要,培育專業知能與社會責任感兼具的人才。

蘇耀文主教強調,靜宜學生不僅要學有所成,更應在信仰教育中認識自我價值與生命使命,成為天主的愛子愛女,以服務人類社群為志業。他也呼應教宗提出的禧年主題「希望的朝聖者」;勉勵與會者集思廣益發揮靜宜特色,推動校務永續發展,為世界帶來希望與光亮。

靜宜「董事會成員與一級主管共識營」,聚焦中長程校務發展,展開一場凝聚願景、共商策略的重要對話。

活動特別邀請靜宜現任監察人、前任校長陳振貴進行專題演講,深入剖析「台灣高等教育大趨勢」,為共識營注入宏觀視野與策略思維,激盪出高教改革的多元觀點與實踐方向。

校長林思伶指出,靜宜以「新博雅優質大學」為願景,強調天主教核心「利他精神」,將持續以「國際化 × AI × 永續實踐」三大發展主軸,培育具備靈性覺察、國際視野、行動實踐與社會關懷的世界公民。

林思伶表示,學校以「FAITH」(F 全人陶成、A 利他與服務、I 國際連結、T 求真於學、H 永續中抱持希望)作為核心價值,期許靜宜學生皆能成為「有靈魂的學習者、有世界觀的行動者、有創造力的實踐者」。

靜宜現任監察人、前任校長陳振貴進行專題演講,深入剖析「台灣高等教育大趨勢」。

林思伶強調,「參與式學習」已成為靜宜校園的核心文化,學生從課堂延伸至社區與國際場域,皆能實踐所學,累積行動力與社會力。學校亦結合教學、行政與宿舍教育,協助學生建立成熟人格、倫理思辨與靈性整合。她期勉教師成為「陶成型」導師,不僅傳授知識,更能引導學生探索生命意義與社會責任。行政團隊以陪伴與支持為使命,共同打造永續、關懷、智慧並行的未來大學。

靜宜校方指出,此次共識營透過分組討論與綜合對話,深入探討校務四大關鍵面向,包括靜宜特色與社會辨識度、學術研究量能與國際鏈結、組織文化與行政效能,以及財務創收、空間運用與永續發展策略。在多方對話中,凝聚學校治理與教學創新共識,為靜宜大學邁向卓越與永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從參訪到理解 宗教和平生活營促進多元信仰深度交流

信仰者前往參訪天主教高雄教區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

由中華民國宗教與和平協進會主辦的「宗教與和平生活營」已邁入第21屆,今年邀請來自九個不同宗教的信仰者齊聚高雄。這項旨在促進不同宗教間理解與交流的跨宗教活動,透過其中兩天深入的參訪與交流,期盼能超越表象的觀光,真正理解宗教對人類社會的意義與價值,並從中瞭解各宗教如何藉由其教義,引導人們體驗「真、善、美、聖」的普世精神。

 正如中華民國宗教與和平協進會理事長鍾安住總主教所言,透過生活營,我們才有機會深入不同的宗教。過去可能只聽過、或透過網路資訊了解,但唯有實際接觸,才能真正了解每個宗教都在用各自的方法,散播「善」的力量來幫助這個社會。

不同宗教的學員於佛光山體驗抄心經。

此次生活營精心安排了高雄在地四個各具特色的宗教據點參訪。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學員們不僅感受佛教的慈悲與智慧教義,了解佛陀精神如何透過文化與教育廣泛傳播,更親身體驗了抄寫心經的過程。接著前往一貫道神威天台山與彌勒家園老人長照中心,參與者親身感受了一貫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愛精神,以及其在實踐中關懷社會弱勢的具體行動。神威天台山道場依山傍水、佔地廣闊,其莊嚴與實踐力令人印象深刻,同時也是一貫道推廣青年培育與國際交流的重要基地。

 學員們也步入歷史悠久的天主教高雄教區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沉浸於其莊嚴神聖的氛圍。透過專業解說,不僅深入了解教堂的歷史與建築美學,更親自參與彌撒儀式,深刻體會天主教信仰中愛、奉獻與救贖的核心理念。隨後參訪高雄山達基教會,打破了部分人對其原有的神祕感。學員們在此理解了其獨特教義與實踐方法,認識了山達基如何引導人們提升個人能力、追求精神自由,以及其在社會公益與人道關懷運動中的發展與實踐。儘管各宗教有其獨特的表達形式與教義,但透過此次深入的交流,參與者無疑發現,所有信仰都在傳達著「真、善、美、聖」的普世價值,並以各自的方式引導人們走向光明。

前往一貫道神威天台山感受其莊嚴與實踐。

中華民國宗教與和平協進會深信,這種親身且深入的跨宗教交流,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石。透過「宗教與和平生活營」,參與者不僅能擴展對不同信仰的認知,更能從中學習尊重與包容。當我們理解了彼此信仰的內涵,便能消弭誤解、化解歧見,進而促進不同宗教之間的友誼與合作。這份因理解而生的「善」的力量,將超越宗教界限,為建構一個更加和平、友善的社會貢獻心力。

教宗良十四世呼籲全球司鐸們保持團結

教宗良十四世 6 月 27 日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慶祝司鐸禧年。 (圖片:法新社)

教宗良十四世表示,司鐸們蒙召被天主無限的愛所擁抱和陶成,要意識到不應存在分裂和仇恨。

他在 6 月 27 日耶穌聖心節,也是司鐸聖化祈禱日彌撒講道中,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司鐸說:「讓我們彼此修和,在基督聖心豐沛的愛的指引下團結一致、不斷改變,謙卑而堅定地追隨祂的腳步,堅定信仰,向所有人展示我們的愛德。」

他表示:「帶著因意識到我們被天父所愛、所揀選和所派遣而生的自由,讓我們把復活的主的平安帶給我們的世界。」這台彌撒亦標誌著為期一周的修生、主教和神父禧年慶典的結束。

教宗良十四世在彌撒中重申,個人聖召必須紮根於天主之愛、與耶穌之間的友誼和聖神改變的力量,並強調在這個渴望意義和希望的世界中團結一致、積極傳教的需要。

彌撒中,他也祝聖了32 位來自亞洲、非洲、美洲、歐洲和大洋洲的神父。

在講道中,教宗向晉鐸的神父表示:「我要說的話很簡單,但我認為這對你們的未來以及託付給你們照顧的靈魂的未來非常重要。」

他說:「愛天主和你們的兄弟姊妹,要慷慨地把自己奉獻給他們。你們要熱心投入舉行聖事、祈禱,尤其是朝拜聖體,從事牧靈工作。」「要與你們的羊群在一起,毫無保留、無偏見地將你的時間和精力獻給每一個人,正如被釘十字架、被刺穿肋旁的耶穌和聖人榜樣教導我們那樣。」

他鼓勵他們從教會歷史上眾多聖潔司鐸的榜樣中尋找啟發。 「學習他們的故事,探索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效法他們的美德,被他們的熱忱所激勵,並經常、堅持地祈求他們的代禱!」

他勸勉道:「現今世界常出現的成功和聲望模式往往是可疑的、短暫的。你們不要被騙!」

他說,相反,我們應該留心那些「經常隱藏和謙遜」的人,他們一生都在為天主和他們的兄弟姐妹服務。 「要以你們自己的忠誠為榜樣,讓他們的記憶永存。」

教宗向司鐸們說,耶穌聖心「以一種特別的方式託付給我們,好使我們能夠將其呈現在我們的世界裡。」

他指出,那就是透過不同方式為救恩的工程作出貢獻,首先,要效法善牧,看顧羊群,尋找迷失的羊,幫助受傷的羊,扶持弱者和病人。

他說:「在這個充滿巨大和毀滅性衝突的時代,天主的愛是無限的。我們被召叫讓自己被這份愛所擁抱和陶成,並意識到在天主的眼中——以及在我們自己的眼中——沒有任何分裂和仇恨的餘地。」

他表示,天主也勸勉祂的司鐸們「在日常的皈依之路上,將自己託付給居住在我們心中的聖神的轉化力量。」

他說:「我們蒙召像天父那樣,懷著慷慨的愛實踐牧民善工,並在我們心中培養一種渴望,不讓任何人迷失,而是讓每個人都能透過我們的事工認識基督,並在祂內獲得永生。」

他又指出:「我們被召叫加深與耶穌的親密關係,並成為我們司鐸弟兄之間和諧的源泉。」 「我們要將迷失的人扛在肩上,寬恕那些犯錯的人,尋找那些誤入歧途或被遺忘的人,照顧那些身體或精神上受苦的人。」

他說,每位司鐸都必須努力「與他們的主教和司鐸團保持團結」。 「因為我們彼此之間越是團結合一,就越能引導他人走向善牧的羊棧,在天父的家中以手足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