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成為世界領袖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

教宗良十四世。(資料圖片)

據一天主教網站刊登的採訪摘錄稱,教宗良十四世表示,成為教宗對他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學習過程。自今年五月當選教宗以來,他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成為一個世界領袖。

新聞網站《Crux》於 9 月 14 日教宗 70 歲生日當天發表了一系列教宗訪談摘錄,並於 9 月 18 日透過秘魯企鵝出版社出版了《教宗良十四世:世界公民,21 世紀的傳教士》的西班牙文版本。

該書的英文和葡萄牙文版本預計將於 2026 年初出版。

書本收錄該新聞網站於 7 月對教宗進行的兩次單獨採訪,摘錄涵蓋了教宗最喜歡的體育隊伍、他作為教宗的角色、烏克蘭戰爭、教會的共議同行 (同道偕行) 以及世界日益兩極分化等主題。

當被問及如何看待自己作為教宗的角色時,教宗說:「我還有很長的學習之路要走。」 然而,他也提到牧靈工作並不困難。

他指出,擔任教宗就像「被扔進了世界領導人的層面」。 「這是非常公開的;人們都知道我與世界各國元首的通話和會晤,特別是在教會的聲音發揮重要作用的時候。」

他向訪問他的《Crux》知資深記者艾倫(Elise Allen)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兩極分化』似乎已經成為現今流行語的時代,但它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或者說,即使對一些人有好處,也只有極少數人,而其他人都在受苦」。

教宗表示,人們需要反思並探討導致分裂和兩極化的原因。

他說 ,「我不會假裝自己無所不知。」但「或許在某些地方,對人類生命意義的更高層次的喪失」才是問題的根源,因為如果人們失去了對人類生命、家庭和社會價值的理解,那麼「還有什麼是重要的呢?」

他指出,共議同行可以成為「應對現今世界面臨的一些重大挑戰的一種方式」,從而成為消除兩極分化的一種良藥。

他強調,共議同行是教宗方濟各任期內的標誌性特徵,它始於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並「至少在拉丁美洲」發展起來。這位出生於美國的教宗在那裡服務了 20 多年。

他表示,共議同行的理念「不是試圖將教會轉變為某種民主政府,如果我們看看現今世上的許多國家,就會發現民主並不一定是解決所有問題的完美方案」。

他說:「但要尊重和理解教會生活的本質,並表示『我們必須共同努力』。我認為這為教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也給予教會一個與世界其他地方接觸的機會。」

當被問及梵蒂岡是否有可能在烏克蘭目前的衝突中扮演調解人角色時,教宗說他會把羅馬教廷作為和平倡導者的角色與調解人的角色區分開來。

他會將梵蒂岡作為和平倡導者而非調解人的角色。

他表示:「我要發出我的聲音,代表基督徒和善良的人的聲音,指出和平是唯一的答案。」他會提倡「主要透過對話」來建立和平。

他說,他很高興成為首位來自美國的教宗,也是第二位在拉丁美洲服務數十年的教宗。

他指出:「明顯我是一個美國人,我非常覺得自己是美國人,但我也非常愛秘魯,秘魯的人民,這是我的一部分。」

他表示:「我的司鐸生涯有一半時間是在秘魯度過的,所以拉丁美洲的視角對我來說非常寶貴。」

談到體育運動,那他會支持美國還是秘魯?他說: 「可能是秘魯」,因為他和那裡有聯繫。

說到棒球,他說:「作為普雷沃斯特我是白襪隊的球迷,但作為教宗,我是所有球隊的球迷。」

【視頻講道】常年期第廿六主日(丙年)2025.09.28

瑪利諾會甘偉霖神父主持的主日聖經講道:富有者、小康者,實際上通常不知道什麼是窮人。這就是我們能原諒他們的原因,因為,只有認知才能發衍愛,只有愛才能發衍服務。因此,如果他們沒有被窮人所觸動,那是因為他們不認識窮人。

台灣教會冀能更好地照顧移民工人

台灣天主教會主辦的首屆台灣移工移民大會彌撒。 (圖片:台灣新竹教區)

約有八千人,主要是移民和流動人口,參加了台灣天主教會主辦的首屆台灣移工移民大會,目的是為制定一個具體關懷移民的牧民計劃。

據梵蒂岡《信仰通訊社》報道, 9 月 21 日在新竹教區桃園體育館舉行的聚會也是為表達教會對移工的感激之情,他們的日常生活和貢獻促進了台灣社會的發展。

這次活動有約 400 多名神職人員參加,包括總主教、主教、修會成員以及梵蒂岡福音傳播部的一個代表團。參與的移民工人主要來自菲律賓、越南、泰國和印尼。

教廷福傳部負責初傳及新地方教會部的副部長巴拉加波(Erwin Balagapo)蒙席參與了此次活動並與參加者交談。

活動中,他宣讀了福傳部代理部長菲律賓籍塔格萊(Luis Antonio Tagle)樞機的致詞。塔格萊樞機表示,關懷移民是「一項神聖的任務,一個帶來祝福的使命」。

他指出,移民「永遠不應被視為一個問題,而應被視為具有基督生活面貌的人」,並重申教會對移民始終如一的關懷。

他也稱基督徒移民是「真正的福音傳道者」。

除了講座之外,移民們還分享了他們的生活見證、成功和挑戰,並參加了禮儀和聚餐。

在講道中,巴拉加波蒙席表示,教會對移民感到「深切的喜悅」。

他表示:「教會看著你們,不只是看到了工人,也看到了傳教士……你們提醒我們,教會本身就是一個朝聖者和移民群體,追隨基督,祂自己也是一個移民,曾與瑪利亞和約瑟一起在移居埃及。」

因此,他說,對移民的牧養「並非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慈善事業;它屬於福音的核心。歡迎移民就是歡迎基督;捍衛工人的尊嚴就是捍衛上主。」

文藻外大結盟巴拉圭天主教大學 深化學術交流

文藻外大莊慧玲校長(左)與巴拉圭天主教大學Cristino Bohnert Bauer校長(右)完成合約簽署。

巴拉圭天主教大學校長Cristino Bohnert Bauer及秘書長Sergio Ayala Viveros近日造訪文藻外語大學,由校長莊慧玲親自接待。兩校自2015年締結姊妹校,此次再度完成合作續約及學生交換合約,為深化雙方學術合作奠定新的基礎。

巴拉圭天主教大學團隊此行由教育部國際司教育秘書陳鈺林陪同,受到文藻外大主管熱情迎接。當日由校長莊慧玲、副校長林耀堂、歐亞學院院長林震宇、國際長翁一珍及西班牙語文系主任孫素靜等人出席接待,場面溫馨熱絡。

簽約儀式中,莊慧玲校長特別致贈象徵文藻精神的「正氣樓」畫作,以及搭配印有「再一次美好」字樣的台灣鳳梨酥與有機紅茶,而Cristino校長則回贈該校校徽胸針,雙方互動溫馨。首次來台的Cristino校長盛讚文藻校園優美、文化氛圍濃厚,並表示雖然搭機轉機近40小時才抵達台灣,但此行收穫豐碩,期待未來兩校能有更多交流。

當日巴拉圭天主教大學團隊也參觀文藻地標正氣樓、詠穌堂等地,並在安琪小站巧遇外國學生及高齡90多歲正在值班的英籍麥蕾修女,雙方進行交流,對於文藻校園留下深刻印象。

巴拉圭天主教大學(Universidad Católica Nuestra Señora de la Asunción)創立於1960年,是該國最重要的私立大學之一,設有人文、法學、經濟、醫學、教育及工程等學院,長期致力於全人教育與社會服務。

此次文藻外大與巴拉圭天主教大學締約,不僅是兩校深化合作的重要契機,更象徵台灣與巴拉圭高等教育交流邁入新里程碑。未來,文藻外大將持續秉持「將世界帶進文藻」的願景,積極拓展國際合作版圖,為學生打造更廣闊、多元的學習舞台。

泥漿灌滿天主堂! 花蓮教區主教公開信求援捐款資訊

花蓮教區主教透過臉書粉專發出緊急公告,希望外界協助災民重建工作。(圖擷取自Facebook帳號「天主教真理電台」)

強颱「樺加沙」重創花蓮,導致堰塞湖溢流,無情洪水摧毀光復鄉大馬(馬太鞍)天主堂及部落住宅。天主教會花蓮教區主教黃兆明昨天(24日)透過臉書粉絲專頁「天主教真理電台」發出緊急公告,期盼外界伸出援手並協助災民重建工作。

貼文照片可見,豪大雨勢夾帶的巨量泥漿灌進天主堂,堂內門窗被沖破,長椅被洪水拆散,櫃子等設備淹浸在半個人高的泥濘中,災損嚴重,慘不忍睹。

黃兆明表示,許多家庭陷入困境,急需社會各界協助。他提出3項扶助方式:1.祈禱支持,為受災家庭、救援人員及災後重建祈禱,祈求平安與堅強。2.愛心捐款,支持災區急需的救助與重建工作。3.物資援助,部落目前急需乾糧、飲用水、寢具、衣物及清潔用品。

黃兆明也在貼文中提供物質捐贈處及捐款資訊,呼籲「願我們在基督的愛內,同心同行,伸出援手,共度難關。」

物質捐贈處:光復太巴塱富田天主堂(主任神父:張進光神父 電話:0905-356177)

捐款資訊:

郵政劃撥:06619037戶名:財團法人天主教會花蓮教區

※劃撥單「備註」欄請註明:「為大馬天主堂洪災修復捐款」

※如需開立可抵稅之教區收據,請一併說明

※無法使用劃撥可私訊我們。

聯絡窗口:花蓮教區秘書處03-8227670 分機 203、202

士林人回憶-1! 70年地標老教堂將拆除

座落於台北市士林區人來人往地段的天主教士林基督君王堂,至今已建堂70年,不過現在有消息傳出,最近已通過危老重建核准,未來將面臨拆除。

天主教士林基督君王堂將拆除。(圖/翻攝自Google Maps)

天主教士林基督君王堂坐落於士林區中正路及文林路口,於1955年建堂,至今已有70年歷史,這座教堂近期通過危老重建核准,未來將面臨拆除的命運。

危老重建是根據台灣的《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進行的重建措施,目的在於提升老舊建築的結構安全、改善居住品質,並透過提供容積獎勵和稅務減免等誘因,鼓勵私人自主進行改建,可以透過合建或是自建的方式進行。

不過如果是走危老重建,依照該危老案總基地面積828坪來看,大約只能興建4500坪樓地板面積,約12層樓,欣聯建設執行長蕭傑楷認為,若能走防災型都更,效益會更大,可建樓地板面積來到6000坪。

花蓮光復鄉堰塞湖溢流釀洪災 法籍呂德偉神父一度傳失聯教友祈禱

花蓮縣光復鄉因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洪水傾瀉而下,造成嚴重災情,長期在光復鄉服務的法籍天主教神父呂德偉一度失聯,讓教友十分焦急。台北總教區神父程若石在臉書發文,呼籲大家為他祈禱。

花蓮縣光復鄉今天因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洪水傾瀉而下,形成宛如海嘯般的滾滾洪流,造成嚴重災情,甚至連救災用的軍用卡車都被沖走。消息傳出後,不僅地方居民陷入恐慌,長期在光復鄉服務的法籍天主教神父呂德偉也一度失聯,讓教友們十分焦急。

台北總教區神父程若石在臉書發文指出,呂德偉神父在洪水發生後一度下落不明,呼籲大家為他祈禱,希望他能平安脫困。由於今年適逢呂神父來台服務50周年,消息一出,立即引發全台各地教友與地方居民關注,不少人湧入留言區為他祈福。幸好不久後,有教友回報已經與呂神父取得聯繫,證實人平安無事,讓眾人虛驚一場。

1975年來台的呂德偉神父,來自法國,當年奉巴黎外方傳教會派遣,將台灣作為第一個服務地點。他先在新竹華語學院學習中文2年,1977年再赴花蓮玉里鎮持續學習國語與台語,甚至到豐濱鄉向阿美族耆老學習族語,以融入部落生活。美麗的台灣風景與純樸的人情深深吸引了他,使他決心在此扎根奉獻。

長年以來,呂神父在花蓮玉里、豐濱及光復等地走訪部落傳教,不僅主持宗教服務,也積極推動教育。他曾在光復鄉多個部落協助設立幼稚園,最多時達十所,並親自駕車接送孩子上下課,為偏鄉教育與弱勢兒童付出心力。

為表彰他的貢獻,移民署花蓮服務站頒發永久外僑居留證,並給予「馬偕計畫」特殊禮遇,以最高敬意肯定他半世紀以來在偏鄉教育、牧靈服務與族群融合上的努力。呂神父現服務於光復鄉大馬塘區的聖保祿堂,依舊以謙和的態度持續陪伴在地居民。今日馬太安溪煙塞湖溢流突發洪災,讓長期服務在地的呂神父一度傳出失聯,引發全台信眾與地方居民擔憂與祈禱。雖然最後證實他平安,提醒社會,長年默默奉獻的外籍傳教士早已與台灣命運緊密相連。

花蓮縣光復鄉今天因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暴漲洪水傾瀉而下,形成宛如海嘯般的滾滾洪流,造成嚴重災情,長期在光復鄉服務的法籍天主教神父呂德偉也一度傳出失聯,讓教友們十分焦急。台北總教區神父程若石在臉書發文指出,呂德偉神父在洪水發生後一度下落不明,呼籲大家為他祈禱。

教宗:聖奧斯定提醒我們說話前要先聆聽

教宗良十四世 8 月 15 日在羅馬東南部岡道爾夫堡的宗座夏宮莊園主持了聖母升天節彌撒後,離開宗座維拉諾瓦聖多默堂,站在人群面前。 (圖片:法新社)

教宗良十四世對在美國費城慶祝聖奧斯定瞻禮的信眾和支持者說:「我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我,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聖奧斯定精神的啟發和教誨。」

在未擔任教宗,身分仍然是普雷沃斯特(Robert F. Prevost)樞機時,這位奧斯定會士原定於今年 8 月 28 日前往費城參加聖奧斯定瞻禮慶祝活動,並接受嘉獎。然而,他在 5 月的教宗選舉中當選,成為了教宗良十四世。

因此,奧斯定會位於費城以外維拉諾瓦聖多默的省會長哈根(Robert P. Hagan)神父於 7 月教宗在岡道爾夫堡度暑假期間,前來向他頒發了聖奧斯定勳章。

這次的頒獎活動與教宗良十四世一段講話的影片同時被拍攝,影片中教宗回顧了聖奧斯定的生平以及受他啟發而成立的奧斯定會。這位現已成為了教宗的會士於 1977 年加入了修會。該影片於 8 月 28 日聖奧斯定瞻禮慶日在費城播放。

教宗說,生於公元 354 至 430 年的聖奧斯定「是修道主義的偉大創始人之一;他是一位主教、神學家、傳教士、作家和教會聖師」。 「但這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他的一生充滿了反覆的嘗試和錯誤,就像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一樣。」

他說:「但憑藉天主的恩典,他母親莫妮卡的祈禱,以及周圍善良人士的幫助,奧斯定得以為他躁動不安的心靈找到平靜之路。」

教宗指出,聖奧斯定認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天主賦予的天賦和才能,而我們的目標、成就感和喜樂來自於將它們回饋給天主和我們的鄰人,為他們提供充滿愛德的服務。」

他說,這些服務包括為移民的服務。

他表示,在美國的會士們「站在卡爾(Matthew Carr)和羅西特(John Rossiter )神父等奧斯定會士的肩膀上,他們的傳教精神帶領他們在 18 世紀末(從愛爾蘭)出發,把福音的好消息帶給為尋求更好生活和宗教寬容而離鄉別井的愛爾蘭和德國移民。

他說:「耶穌在福音中提醒我們要愛我們的鄰人,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激勵我們,讓我們記住,要用基督的眼光看待我們的鄰人:我們都是按照天主的肖像被創造的。」

教宗說,作為基督徒,作為受聖奧斯定啟發的人,「我們被召叫去成為我們家庭和社區中的和平締造者,並真正認識到天主在彼此身上的存在。」

他指出,透過友誼、關係、交談和相互尊重,「我們可以超越彼此之間的差異,發現在基督內我們作為你兄弟姐妹的真正身分。」

他說:「和平始於我們所說、所做的,以及我們怎麼說、怎麼做。」

他表示,聆聽是締造和平的重要組成部分。「聖奧斯定提醒我們,在說話之前,我們必須先聆聽。」「作為一個共議同行的教會,我們被鼓勵透過祈禱、靜默、辨別和反省,重新實踐聆聽的藝術。」

他說:「我們有機會,也有責任聆聽聖神的聲音;聆聽彼此;聆聽窮人和邊緣群體的聲音,他們的聲音需要被聽到。」

他指出,聖奧斯定教導信徒「聆聽內心的導師,聆聽從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發出的聲音。」「正是在我們心中,天主與我們說話。」

教宗表示,在這個充滿噪音的世界裡,學會聆聽內心的聲音尤其重要。 因為「我們的頭腦和心靈可能被各種各樣的信息淹沒」,這些信息「會加劇我們的焦躁,奪走我們的快樂」。

教宗又鼓勵人們「作為一個信仰團體,努力與天主建立關係」,「努力過濾我們腦中和心靈中的噪音和分裂的聲音,敞開心扉,接受每天的邀請,更好地了解天主和天主的愛」。

中國新設的張家口教區輔理主教就職

據梵蒂岡《信仰通訊社》報道,新設立的張家口教區王振貴主教於 9 月 12 日在聖家主教座堂為 65 歲的馬彥恩輔理主教主持就職典禮。

為推動照顧上主羊群的牧民工作,並更有效地致力於其靈性上的益處,教宗良十四世於今年 7 月 8 日正式取消原有的宣化和西灣子兩個教區,同時建立新的張家口教區,並任命王振貴神父為新教區的首任主教。

王振貴主教已於 9 月 10 日在該主教座堂晉牧。新成立的張家口教區隸屬華北的北京總教區。

梵蒂岡新聞辦公室在 9 月 12 日的聲明中表示,這些主教的任命和就職符合梵中主教任命協議,是「聖座與中國當局對話的進一步成果,是新教區共融之旅中的重要一步」。

與此同時,北京天主教會於馬彥恩輔理主教就職禮後為現已被取消的宣化教區崔泰主教舉行「榮休儀式」。

在 50 多名教區神父、修女和教友代表出席的儀式上,政府認可的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宣讀了批准崔泰主教「主教身分」的信函。

現年 75 歲的崔主教自 2013 年被祝聖為宣化教區助理主教以來從未獲得過官方認可。

這位主教因拒絕接受國家宗教法、北京天主教會和中國天主教愛國會等官方機構,自 2007 年以來一直受到政府打壓,並曾多次被拘留。

崔泰主教和馬彥恩主教多年前已在梵蒂岡的批准下分別於 2013 和 2010 年被祝聖,但一直未獲得政府認可。

現今崔主教已達 75 歲的教會法定退休年齡。

韓國世青籌委會小堂安放聖阿庫蒂斯聖髑

南韓首爾總教區具佑飛輔理主教 9月16日為聖阿庫蒂斯像祝聖。 (圖片:首爾總教區)

韓國天主教徒在首爾迎接聖阿庫蒂斯的聖髑,並把其存放於 2027 年首爾世界青年節籌備委員會辦公大樓的小聖堂內。這位意大利青年聖人剛獲教宗良十四世冊封為聖人。

南韓首爾總教區表示,參與籌備首爾世青節的天主教神職人員和青年於 9 月 17 日在當地籌委會的小堂參加了聖髑的安放彌撒。

彌撒由首爾總教區具佑飛 (Job Koo Yobi) 輔理主教主持,教區神父和義工們均有出席了儀式。

教區阿庫蒂斯(Carlos Acutis, 1991-2006)因其對聖體的虔誠奉獻和利用數碼媒體推廣天主教的熱忱而被譽為「天主的具影響力者」。

這位聖人於 15 歲白血病去世前,一直致力創建一個記錄聖體奇蹟和聖母顯現網站。

教宗良十四世 9 月 7 日於梵蒂岡冊封他為聖人,使他成為天主教會歷史上首位千禧年聖人。

教宗在講道中,向前來紀念這位少年聖人的青年教友說,「聖德——與天主的深度共融——是通往持久幸福的唯一途徑」,而非世俗所教導的財富、名望、青春或社會成功。

他指出:「真正的幸福並非源於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而是以天主為中心的生活。」他提醒年輕人聖阿庫蒂斯的教誨:「在陽光下,你會曬黑,但在聖體前,你會成為聖人——因為它會改變我們的靈魂。」

他邀請信徒效法聖阿庫蒂斯的榜樣,每日參加彌撒和領受聖體聖事,並鼓勵他們「不要虛度生命,而要使之成為傑作」。

回應教宗方濟各在當今世界對聖潔的呼籲,他提醒青年們:「我們每個人都被召叫沿著自己獨特的道路走向聖潔,不是通過模仿,而是透過忠實地運用天主賜予我們的恩賜。」

該聖阿庫蒂斯的聖髑現已永久供奉於 2027 年首爾世青年籌備委員會辦公大樓的小堂內。

據教區新聞稿稱,教會營運的《天主教和平廣播公司》和其《和平報》於 9 月 16 日宣布聖阿庫蒂斯為其第二位主保聖人,並為在其總部豎立的聖阿庫蒂斯像舉行了祝福儀式。

世青節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 1985 年發起為期一週的全球天主教青年聚會。

在上一屆於 2023 年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舉行的世青節上,教宗方濟各宣布首爾為下一屆世青節的主辦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