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聖言 2025.11.18

每日聖言  - 11 月 18 日    星期二
農曆九月廿九

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視頻講道】http://wp.me/pHUPz-y5D

福音(路 19:1-10)
那時候,耶穌進了耶裡哥,正經過時,有個人名叫匝凱,是個稅吏長,又很富有,想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但群眾很多,他又矮小,看不到耶穌。於是他跑到前面,爬上一棵野桑樹,要看看祂,因為那是耶穌必經之路。
耶穌來到那地方,抬頭一看,對他說:“匝凱,你快下來!因為今天我必須住在你家。”匝凱急忙下來,興高采烈地迎接耶穌。眾人見了,私下議論說:“祂竟到罪人家裡住宿!”匝凱站起來對主說:“主啊!袮看,我要把一半財產給窮人;如果我曾敲詐過誰,我願四倍償還!”耶穌對他說:“今天,救恩來到了這一家,因為他也是亞巴郎的子孫!人子來,就是為尋找和拯救迷失的人。”

反省
耶穌洞察我們的心思念慮,包括內心極小的渴望,且大方地給予回應。一個被所有人討厭的匝凱,原本只想親眼看看耶穌,卻有幸得蒙耶穌的厚愛。耶穌到他家做客,沒有像別人一樣輕視他,更使他從此成了一個新人。耶穌知道匝凱需要慈悲的愛,就將這愛給他,遠超過他所想所求的。天主不是因為我們悔改而愛我們,也不是在我們悔改時愛我們。天主先愛了我們,並給了我們悔改的恩寵。天主樂意與所有的人同居共處。你是否有匝凱的渴望和謙卑,尋找耶穌,並喜樂地接納耶穌臨於自己的生命中?

每日聖言 2025.11.17

每日聖言  - 11 月 17 日    星期一
匈牙利聖婦依撒伯爾(1231年)
農曆九月廿八

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視頻講道】http://wp.me/pHUPz-y5D

福音(路 18:35-43)
耶穌將近耶裡哥的時候,有個盲人正坐在路旁討飯。他聽到人群走過,就問是怎麼回事。人們對他說:「是納匝肋人耶穌經過這裡。」於是他喊叫起來:「耶穌,達味之子,可憐我吧!」走在前頭的人就斥責他,叫他不要出聲,他反而更大聲喊叫:「達味之子,可憐我吧!」耶穌便停下來,吩咐人領他過來。他走近時,耶穌問他說:「你想要我為你做什麼?」他說:「主啊!讓我能看見!」耶穌對他說:「你看見吧。你的信德救了你!」他立刻看見了,就跟隨耶穌,在路上讚頌光榮天主。眾百姓看見了,也都讚美天主。

反省
今天這位耶裡哥的盲人,不向耶穌求金錢、衣服和食物,而只求讓他看見。他一發現自己獲得治癒,就跟隨了耶穌,一路上讚頌光榮天主,而不是忘乎所以地逕自離去。可見,這是一位內心充滿了智慧和感恩之情的盲人。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會遇到一些身體殘障但心靈卻健康、喜樂的人,而許多身強力壯的人,卻沒有健康明亮的內心世界。魯迅先生的「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說的就是這一現象。求天主幫助我們做一個身心靈都活潑、健康的基督徒。

教宗良十四世:傳教士能改變世界

教宗良十四世在每週公開接見活動時的資料照片。 (圖片:梵蒂岡新聞社)

教宗良十四世表示,成為傳教士意味著將福音及其價值觀帶入世界,改變個人的生活,也同時能夠改變社會。

教宗在致墨西哥全國傳教大會的信函中指出,無論傳教士在哪裡服務,「信仰都會在那裡蓬勃發展,文化、教育和慈善事業也隨之興盛。」

他對在 11 月 6 至 9 日於普埃布拉舉行的大會與會者說:「因此,一點一點地,麵團不斷發酵,福音最終成為了能夠滿足當地人民最深切飢餓的麵包。」

他指出,在墨西哥和其他地方,「福音並沒有抹去它所發現的東西,而是轉化了它。那些土地上的居民擁有非凡的豐富性:他們的語言、符號、習俗和希望——這些都與信仰融合在一起,直到福音在他們的心中紮根,並在神聖和獨特美麗的工作中綻放。」

教宗說,17 世紀普埃布拉的主教、真福門多薩(Juan de Palafox Mendoza)是「一位牧者和傳教士的典範,他把自己的工作理解為服務和酵母。」

他指出,他的榜樣「激勵著今天的牧者,因為他教導我們,治理就是服務,認真培育就是傳福音,一切權柄,只要按照基督的標準行使,就能成為共融和希望的源泉。」

他說,真福帕拉福克斯(Palafox)的生平和著作「向我們展示了真正的傳教士不是支配而是愛;不是強加而是服務;不是利用信仰謀取個人利益——不論是物質的、權力的還是聲望的——而是像分享麵包一樣分享信仰。」

他表示,今天的傳教士必須成為「教會的雙手」,將復活的主的酵母融入歷史的麵團中,這樣希望才能再次發酵。」

他指出,「光說『主啊,主啊』是不夠的;我們必須遵行天父的旨意。」「我們必須願意把雙手投入世界的麵團中!」

他說,天國將會擴展,「不是依靠武力或人數,而是透過那些以信德和愛德與天主一同揉麵的人的耐心。」

【視頻講道】常年期第卅三主日(丙年)2025.11.16

瑪利諾會甘偉霖神父主持的主日聖經講道:天主不會消失,祂的愛也不會。我們中那些知道自己被天主深愛的人將消失,但我們確信某樣東西在等待著我們。在葬禮彌撒中,有這樣的句子:「上主,相信袮的人,其生命只是改變而非結束。」

每日聖言 2025.11.15

每日聖言  - 11 月 15 日    星期六
聖亞爾伯主教聖師(1280年)
農曆十月廿六

拉特朗聖殿奉獻日【視頻講道】http://wp.me/pHUPz-y4H

福音(路 18:1-8)
那時候,耶穌給門徒們講了一個比喻,教導他們要常常祈禱,不可灰心喪氣。祂說:「某城裡有位判官,不敬畏天主,也不尊重世人。那城裡有個寡婦,不斷地到他那裡說:『給我正義的裁決,制裁我的仇人!』他總是拒絕,後來他對自己說:『儘管我不敬畏天主,也不尊重世人,但這個寡婦不斷地煩擾我,我就給她正義的裁決吧,免得她繼續來,使我勞累不堪。』」主說:「你們聽聽這不義判官所說的話!天主揀選的人日夜向祂哀求,祂怎能不給他們正義的裁判呢?祂會遲遲不幫助他們嗎?我告訴你們:祂定會很快給他們正義的裁判。但是當人子來到時,能在世上找到這樣的信德嗎?」

反省
耶穌在治癒病人、復活死人或驅逐邪魔時,多次說過「你的信德救了你」這句話。今天,祂又感歎說:「當人子來臨時,能在世上找到信德嗎?」可見,我們的信德在耶穌眼中是何等重要。既然是信德,就不是知識和科學;信德是無法用確鑿的證據來證明和推論,更無法預測結果,而只能懷著某種信念去生活行動。就今天的福音而言,不論是我們呼求天主的幫助,還是天主對我們的要求,都需要有具體的行動,但行動的前提則是相信天主,也相信自己。

日本教會計劃新朝聖路線紀念「隱藏的基督徒」

日本樹上的隱匿基督徒雕像。 (圖:Brian Adler/Flickr)

日本天主教會與歐洲宗教團體合作,計劃在日本南部開設一條新的朝聖路線,以紀念早期基督徒傳教士和「隱藏的基督徒」。這些基督徒在數個世紀的迫害中堅守了自己的信仰。

據梵蒂岡的《信仰新聞社》11 月 8 日報道,這條名為「福音之路」的朝聖路線將成為一條類似西班牙著名的聖雅各伯朝聖之路,給予信徒一次靈性之旅。

聖雅各伯之路主要是指從法國經由庇里牛斯山通往西班牙北部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聖雅各伯主教座堂的朝聖路線,全長約 311公里。

這個開設新朝聖路線的想法是在盧卡總教區西班牙天主教代表團於今年 9 月訪問日本後提出的。

該計劃現正由佩魯賈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修士會與日本鹿兒島縣、熊本縣和長崎縣及其轄下市政府,以及鹿兒島教區、長崎教區和福岡教區共同開發。該會致力推廣前往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的朝聖。

熊本縣和長崎縣的地方政府,以及天草市長和各公共及私人機構都對此計劃表示歡迎。

朝聖路線將連接鹿兒島和長崎,途經與早期傳教士有關的遺址,包括聖方濟沙勿略、耶穌會士阿爾梅達(Luis de Almeida, 1525-1583)和范禮安(Alessandro Valignano)神父。

阿爾梅達是一位葡萄牙外科醫生、商人,也是耶穌會在日本的傳教士。他被認為是將西方醫學引入日本並建立日本第一家醫院的人。范禮安是一位意大利耶穌會士,曾協助天主教傳入遠東,特別是日本。

該朝聖路線計劃旨在促進人們對日本基督教傳統的思考,並展現該地區的文化和自然之美。

該路線還將包括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 2018 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長崎地區隱藏的基督教遺址」,這些遺址因其全球歷史價值而獲得認可。這項認可此後激發了日本國內外多項有關文化和信仰的活動。

教宗方濟各在 2019 年訪問日本期間向長崎的隱藏基督徒致敬,並於 2024 年 11 月在羅馬會見了日本隱藏基督徒研究協會的成員。

雖然一些學者認為聶斯托利派基督教可能早在公元 6 世紀就已傳入日本,但有文獻記載的證據表明,天主教信仰是在 1543 年由葡萄牙商人引入的。

聖方濟沙勿略於 1549 年的到來進一步加強了天主教的傳教活動,使天主教在日本經歷了一段快速發展的時期,直到 1620 年基督宗教被禁,傳教士被驅逐。

宗教迫害迫使許多信徒秘密地進行信仰活動,因此他們被稱為「隱藏的基督徒」。

日本的基督宗教禁令於 1853 年得到部分解除;而在西方壓力下,終於 1873 年恢復了完全的宗教自由,結束了兩個多世紀的宗教迫害。

印度基督徒低種姓解放紀念日籲消除種姓歧視

印度達利特基督徒和穆斯林參加抗議集會,要求享有平等權利。 (圖片:法新社)

印度各地的基督徒放下教派分歧,於 11 月 9 日達利特(低種姓)解放紀念日一起聲援被邊緣化的低種姓群體,並再次呼籲教會和社會消除基於種姓的歧視。

印度天主教主教團達利特和低下層階事務辦公室秘書納亞克(Vijay Kumar Nayak)神父表示,透過特別祈禱和主日禮拜,基督徒祈求結束對達利特群體中貧困基督徒所遭受的不公待遇。

他指出,作為紀念活動的一部分,一些教區也舉辦研討會、辯論會、集會和抗議活動,以提高社會對達利特群體所遭受歧視的認識。

這項年度紀念活動由印度主教團和印度全國基督教協進會(一個由基督教和東正教教會組成的論壇)共同支持,自 2007 年以來一直舉行,以聲援經常在教會和更廣泛社會中受到排斥的達利特基督徒。

納亞克神父表示,這項紀念活動「呼籲整個基督徒團體更新我們的信仰,並與社會中弱勢的達利特群體站在一起」。

他向天亞社說:「雖然法律明文禁止,但種姓制度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於我們的社會中,影響著我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我們的敬拜方式以及我們實踐基督信仰的方式。它撕裂了基督的身體,使窮人噤聲。」

他指出,今年活動的主題是「希望的禧年始於邊緣群體」,與教會的禧年互相呼應,強調天主的救贖「總是從窮人、被排斥者和受壓迫者開始」。

根據印度憲法,官方稱之為「表列種姓」和「表列部落」的貧困達利特人和部落群體在教育、就業和政治代表權方面享有特權。

然而,1950 年的一項總統令將皈依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的達利特人排除在這些特權之外,理由是這些宗教不承認種姓制度。錫克教徒和佛教徒後來被納入其中,但達利特基督徒和穆斯林即使經過數十年的倡導,仍然被排除在外。

歷史上被稱為「賤民」的達利特人約佔印度 14 億人口中的 2.01 億,而教會資料估計,印度 2500 萬基督徒中約有六成來自達利特或部落背景。

人權運動者和社區領袖表示,達利特基督徒在教會內部仍然遭受歧視,包括被剝奪平等參與和擔任領導職務的角色。

印度全國基督教協會達利特和部落事務部秘書諾亞表示,印度教會對種姓歧視採取「零容忍」政策。

他說:「今天的基督徒認識到,種姓不僅是一個社會問題,且是一個打擊我們信仰和福音信息核心的問題。」

他指出:「沒有人能一邊侍奉基督一邊信奉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本身就是罪惡,而賤民制度本身就是罪行。」

每日聖言 2025.11.14

每日聖言  - 11 月 14 日    星期五
農曆十月廿五

拉特朗聖殿奉獻日【視頻講道】http://wp.me/pHUPz-y4H

福音(路 17:26-37)
那時候,耶穌對法利塞人說:「人子的日子,就像諾厄時代的日子。那時人們照常吃喝婚嫁,直到諾厄進入方舟那天,洪水來了,把他們全部淹滅;又像羅特時代的日子,人們照常吃喝買賣,耕種建屋,直到羅特離開索多瑪的那天,火和硫磺從天降下,把他們全部消滅。人子顯現的那天也是如此。到了那天,在屋頂上的人,不要下去進屋,拿自己的東西;在田地裡的人,也不要回家。你們要記得羅特的妻子!凡想保全生命的人,必會喪失生命;凡失去生命的,必將保全生命。我告訴你們:在那天晚上,同在一張床上的兩個人,一個被提去,另一個被留下;兩個一起推磨的女人,一個被提去,另一個被留下。」門徒們回應祂說:「主啊!這些事會在哪裡發生呢?」祂回答說:「哪裡有死屍,哪裡就有禿鷹聚集。」

反省
耶穌在福音中教導我們通過觀察天空中的飛鳥、田野間的野花,聯想到天父對我們的照顧。宗徒保祿在《羅馬書》中曾說,天主看不見的美善都可憑祂所造的萬物辨認洞察出來(參閱羅1:20)。中世紀的聖多瑪斯·阿奎納也強調說,要認識天主,必須先認識大自然,因為美麗的大自然和浩瀚的宇宙會引領我們的理智去由衷地感謝讚美那全能偉大的造物主天主。今天的第一篇讀經向我們傳遞的資訊,也正是如此。就像上述耶穌、宗徒保祿和阿奎納所教導我們那樣,《智慧篇》的作者也提醒我們,人不能因為受造物的美麗而忘卻了那使這一切成為現實的真天主。不過需要明白的是,我們也不能因此就走上一條輕視物質世界,只追求超性事物的極端,而是應該將愛世界和愛天主有機地結合起來。

每日聖言 2025.11.13

每日聖言  - 11 月 13 日    星期四
卡布里尼修女 (1917年)
農曆十月廿四

拉特朗聖殿奉獻日【視頻講道】http://wp.me/pHUPz-y4H

福音(路 17:20-25)
那時候,有些法利塞人問耶穌說:「天主的國什麼時候來臨?」祂回答說:「天主國的來臨不是你們可以考察思量的,人們不能說:『看,在這裡!看,在那裡!』因為天主的國就在你們當中。」接著,祂對門徒們說:「日子將到,你們渴望見到人子日子中的一天,卻看不到。人會對你們說:『看,在這裡!看,在那裡!』你們不要出去,也不要跟隨。因為正如閃電從天這邊一閃,照到天那邊,人子在祂的日子也一樣。但祂必須先受許多苦,並被這世代的人拋棄。」

反省
今天《智慧篇》對智慧的描述,可謂一篇優美的讚美詩,甚至是一封情書。作者對智慧的嚮往和追求,恰如希臘語的「哲學」一詞(Φιλοσοφία)所要表達的那樣:熱愛智慧。但是,需要澄清的概念是,智慧不是知識,更不是智力和智商,而是「天主德能的明鏡,天主美善的肖像」。因此,一個熱愛智慧、追求智慧的人,一定會熱愛天主、追求天主。然而,放眼人類社會,恰恰是有許多人只把精力和時間投放到了知識、智力、智商等方面,卻與智慧失之交臂。因此,我們今天看到智力過人、智商很高但不懂得愛的人卻很多,這無疑是人生的悲哀和不幸,必須引起我們的深思和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