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內容由真理電台提供
原文鏈接網址:真理新聞 – 真理新聞
教宗良十四世說,天主教會、神職和其他成員必須尋找新的途徑來接觸並接納那些已遠離教會、感受不到天主對他們的愛的家庭。
他在寫給參加家庭福傳研討會的神學家和牧民事工者的信中表示,外展工作的首要目標是幫助渴望愛和感受愛的人在耶穌身上找到愛的真諦。
教宗在 6 月 2 日的致辭中寫道:「我們也常常忘記這一真理,只把基督徒生活視為一套需要遵守的規則,用一種道德主義的、沉重的、缺乏吸引力的宗教取代了與將自己賜予我們的耶穌相遇的奇妙經歷。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宗教是無法在具體的日常生活中實踐的。」
梵蒂岡宗座平信徒、家庭和生命部 6 月 2 至 3 日在梵蒂岡辦公室召集約 40 位專家,共同探討「當今和未來的家庭福傳:教會和牧靈的挑戰」。研討會於家庭、兒童、祖父母和老人禧年慶祝活動後舉行。
教宗向他們說:「這個主題清晰地表達了教會對世界各地基督徒家庭的母愛關懷,作為基督奧體活潑的成員,也是教會的主要核心,天主將信仰和福音的傳承,特別是向新一代的託付給他們。」
他表示,正如聖奧斯定所教導的,每個人都渴望天主。而父母的首要責任就是回應這種渴望,讓他們的孩子「意識到天主的父性」。
他說,雖然許多地方的教會參與率和宗教信仰正在下降,「但我們這個時代對靈性的追求卻是日益增長,尤其是青年,他們渴望真正的關係和人生的指引。」
他指出:「因此,基督教團體必須高瞻遠矚,洞察當今世界的挑戰,並在每個人心中培育對信仰的渴望。」
教宗表示,這需要特別關注「那些由於各種原因,在精神上與我們最疏遠的家庭:那些感覺自己沒有參與其中,稱自己不感興趣,或感到被排除在日常活動之外,但仍希望成為一個能夠與他人共同成長和前行的團體一部分的家庭。」
他問道:「今天有多少人根本沒有聽到與天主相遇的邀請?」
他說,另一個問題是「日益普遍的信仰『私有化』」,過於關注個人,使得新來者無法體驗到「教會的豐富性和恩賜,是一個充滿恩寵、友愛和愛的地方。」
教宗說:「驅使教會進行牧靈和傳教活動的,正是作為人類的『漁夫』,透過與基督相遇,將人類從邪惡和死亡的深淵拯救出來的願望。」
他以那些選擇同居而不是天主教婚姻的年輕人為例。他說,他們需要的是「有人以具體而清晰的方式,特別是透過他們的生活榜樣,向他們展示聖事恩寵的恩賜是什麼,以及從中獲得的力量。有人幫助他們理解天主賦予已婚夫婦的『愛的聖召和服務生命的美好和偉大』。」
他說,在向遠離教會的家庭伸出援手時,需要耐心,甚至是創作力。
他指出:「這不是草率地回答難題的問題,而是要接近人們,聆聽他們的心聲,並嘗試與他們一起努力,明白如何面對他們的困難。」「這需要在必要時準備好以開放的態度看待事物和不同的行為方式,因為每一代人都是不同的,都有各自的挑戰、夢想和問題。」
教宗表示,主教們的首要責任是「將他們的網撒入海,成為『家庭的漁夫』」。
他並引用了 5 月 18 日教宗就職禮上的講道說,這亦是所有天主教徒共同的責任,因為「透過洗禮,我們每個人都成為我們兄弟姐妹的司祭、君王和先知,成為『在兄弟般的共融中,在聖神的和諧中,在多元化的共存中『建設天主之家的『活石』。」
為迎接2025年天主教「希望禧年」,由天主教之聲主辦的《因相愛 攜手讚美~2025禧年希望的朝聖者音樂會》,將於6月7日(週六)下午2時,在新北市新店區大坪林聖三堂登場。音樂會將由佳播合唱團與聖采琪聯合弦樂團攜手演出,獻上一場充滿信仰與祈禱的聖樂饗宴。
音樂會主題曲〈希望的朝聖者〉以「希望之火熊熊燃起,願這歌聲上達於祢」為開場,展現對天主的信賴與對生命的讚頌。本次演出緣起於天主教之聲與佳播合唱團過去多次合作的基礎,亦因在前年將臨期音樂祈禱會中,首次接觸到台中教區聖采琪聯合弦樂團,其國家級水準的演出深深打動人心。
隨著教廷於2024年宣布2025年為「希望禧年」,天主教之聲促成兩團正式合作,自年初起展開籌備,雙方透過多次線上會議與實體合練,密切協調。此次音樂會指揮,由佳播合唱團指揮歐遠帆教授,與聖采琪弦樂團指揮金忠先老師共同擔任,兩團成員超過百人,從曲目挑選、排練到音樂詮釋皆投入大量心力,反覆雕琢細節,以呈現溫暖動人的演出。
5月25日,雙方於大坪林聖三堂首次進行聯合排練,現場氣氛熱烈。佳播合唱團也在臉書分享當日的感動時刻:「有天主的照拂,日日皆好日。」當天,25位聖采琪大小成員與家長特地從中部北上,兩位指揮細心帶領團員排練,力求合唱與弦樂自然融合,展現音樂的層次與張力。
主辦單位天主教之聲表示,這場音樂會不僅是一場演出,更是一場靈魂的朝聖之旅,期盼透過音樂祈禱,撫慰人心、安定社會,也讓信仰的聲音穿越穹頂、上達天聽。演出場地大坪林聖三堂由德籍聖言會神父林慎白設計,音場效果優異,亦是新莊輔仁大學校舍建築設計者。今年恰逢輔仁大學創校百年與聖言會創會150週年,為本場音樂會增添紀念意義。邀請社會大眾一同參與這場音樂盛會。
在聖年期間,梵蒂岡呼籲那些參與旅遊業的人透過公正投資和對永續實踐,使基督徒的希望得以實現。
梵蒂岡福音傳播部新福傳部副部長菲西切拉(Rino Fisichella)總主教表示,梵蒂岡也將於 10 月 16 至 19 日在羅馬舉行的世界旅遊牧靈大會期間,舉辦一個關於旅遊業如何「發展成為福傳工具」和促進人類價值觀的會議。
他於 5 月 26 日發表致詞,以慶祝 9 月 27 日的聯合國世界旅遊日。旅遊日今年的主題是「旅遊與永續轉型」。
據聯合國稱,此次主題聚焦於旅遊業,它擁有「最廣泛的經濟價值鍊和最深的社會影響力,在應對氣候變遷以及人類和地球可持續社會經濟轉型中發揮關鍵作用」。
菲西切拉總主教在致詞中強調了教宗方濟各 2015 年關於關懷我們共同家園的《願祢受讚頌》通諭,並指出保護受造物的義務也適用於旅遊業。
他寫道,遊客和旅遊業人員都有責任促進和尊重環境的可持續性,以及公正和有尊嚴的工作條件,包括公平的工資。
他指出,很多時候,人們似乎「渴望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快速獲得利潤:這種狂熱令人繚亂,並最終導致了一些羞辱了員工、遊客和工人本身的解決方案。
他寫道,年輕人經常面對工作的不穩定性「絕不應是永續未來的來源」。
他說:「正義不能被對利潤的渴望或有損工人尊嚴的條件所掩蓋。」「真正的正義應成為消除貧困的一種方式」,並幫助人們透過勞動展現自身能力。
他表示,真正的旅遊業應始終伴隨著「良好的社會正義實踐和對環境的尊重」。
他寫道,對受造物的關心和關懷「需要個人和集體的責任,這樣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才不會白白浪費。」
他引用教宗本篤十六世的《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指出,「我們需要每個人,尤其是基督徒的承諾」,他們認識到大自然「是天主賜予我們的,作為我們生活的環境。大自然向我們訴說著造物主及其對人類的愛。」
他表示:「即使作為遊客,我們也是這份愛的見證者,因為我們受益於一個美好的世界,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維護這個世界的完整。」
他也強調了在聖地、堂區和其他宗教場所為遊客和信徒實踐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他指出:「對保護受造物的承諾始於對小事的關注:從這裡我們可以邁出第一步,承擔有關全人類的『生態債務』。」
他說:「因此,在這個禧年期間,我們希望在旅遊業工作的人能夠通過投資可持續利用我們所掌握的自然和結構資源,作出具體的行動,讓基督徒的希望得以實現。」
嘉義市天主教私立輔仁中學2023起與加拿大聖瑪麗大學展開國際合作,每年10至12月,聖大學生來台教育實習,與輔中學子進行外語、文化交流;校長李國榮說,地球村愛跨越國界,聖大實習教師走進校園,拓展學生國際視野,也為人生增添新奇難忘教學體驗。
聖大學生安娜、麥迪返國前分享2個月教學心得,有句名言:「當你從世界另一端看見月光,你就再也不是原來的你。」深深觸動他們,在輔中教書是非常美好經歷。
與加拿大有差異的教學方式,讓他們在教學上學會更多彈性與適應力。他們幫助學生建立說英語自信,鼓勵學生「犯錯沒關係,因為我們也會犯錯」,營造輕鬆學習空間,讓學生自在練習,不需擔心出錯。
教學之餘,他們踏遍全台各地,感受土地自然之美與人情溫暖,接待家庭熱情用關懷與愛接納他們,分享彼此故事,從陌生人變朋友。台灣風景人情深深烙印心中,教他們保持好奇,勇敢迎接挑戰。
接待家庭學生鄭幼旻說,安娜、麥迪開朗笑容帶給人溫暖。接待過程免不了文化磨擦,印象最深刻是,有次安娜喝完手搖飲,把杯子丟進廚房垃圾桶,他馬上提醒台灣飲料杯、紙盒、紙袋要回收,安娜聽完大讚,因為加拿大家庭沒回收資源,讓她學到寶貴一課。
來自義大利擁有台灣身分證的修女趙秀容,於新竹縣尖石鄉錦屏村那羅部落創立「天主教方濟幼兒園」,幫助無數貧困孩子,居民尊稱她「mumu(姆姆)」,在泰雅族語有著「媽媽」崇高的意義。為部落奉獻超過一甲子的趙秀容,今天下午3時許安詳辭世,享耆壽93歲。
趙秀容1932年出生於義大利薩丁尼亞島,上有3個哥哥、7個姊姊,她則是家中最小的妹妹,生活雖不富裕但很幸福,父母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她受到聖經啟發立志要當修女,但她父母知道她要到世界各處去散播福音,不但沒有支持,還相當反對,但她毅然決然要用行動實際來實現大愛。
她來到台灣才28歲,甚至一句中文都不會說,隔年她到師範大學學中文,接著到各幼兒園和國小教導英文,1964年她和另外一位修女跟著當時的神父來到尖石鄉,看見部落的孩子物資缺乏、無法得到好的教育,因此她決定「奉獻自己給天主、給需要幫助的人」,沒想到一留就是一甲子。
趙秀容為了融入部落勤於走訪,也學習當地語言,不僅傳福音,也觀察到在地需求成立「天主教方濟幼兒園」,幫助經濟弱勢者下一代的啟蒙教育,付出滿滿的愛與關懷,和當地人一起吃、住,回故鄉次數不超過10次,但她無怨無悔。
竹科管理協會5月3日與清大校友會舉辦母親節慶祝活動,邀請趙秀容出席參加,未料活動結束後2周後,趙秀容出現無法進食狀況,出席母親節活動成為她的最後身影。
竹科管理協會秘書長李道霖說,他與趙姆姆的緣分從2017年開始,當時得知趙修女的願望是成為台灣人,於是發動連署,在台大EMBA新竹校友會及台大EMBA台復新創會共同推動下,爭取到台灣身分證,一圓趙修女成為台灣人的願望。
李道霖說,今天下午3時許,趙秀容修女在天主教耶穌肋傷修女會省會院衰弱而別,得知她辭世的消息相當悲慟。趙秀容的追思靈堂明天開始布置,地點在財團法人天主教耶穌肋傷女修會省會院B1(新竹市博愛街16號)。
在韓國的聖高隆龐傳教會紀念其會士在韓戰中殉道 75 週年。這七位神父已被梵蒂岡宣布為「天主之僕」。
修會於 5 月 23 日在南韓首爾舉行了一台追思彌撒,並邀請了殉道會士的親屬參加。
主持彌撒的聖高隆龐會士基巴克(Daniel Kiback)神父表示,這些殉道的神父在韓國生活,「即使在戰爭的恐懼中」,也用自己的生命見證了信仰。
該七位「天主之僕」會士分別是科利爾(Anthony Collier)、馬金(James Maginn)、賴利(Patrick Reilly)、布倫南(Patrick Brennan)、庫薩克(Thomas Cusack)、奧布萊恩(John O’Brien)和卡納萬(Francis Canavan)神父。
他們與平壤教區的洪永浩(Francis Borgia Hong Yong-ho)主教及其 80 名同伴在一起。這些成員在 1901 年至 20 世紀中葉的迫害中喪生。他們目前以進入列真福品和封聖的進程。
據該修會官方網站介紹,他們當中有六人被北韓共產黨軍隊殺害,一人死於獄中。
修會稱,其中兩名成員在臭名昭著的北韓死亡行軍中倖存下來。
修會在彌撒結束後,向殉道者家屬們贈送了紀念牌。
在彌撒後的聚會上,家屬們分享了他們對殉道者的回憶以及與他們有關的經歷。
麥克納馬拉(Stefanie McNamara)在 1950 年庫薩克神父殉道時只有五歲。她說,她「清楚地」記得叔叔最後一次從愛爾蘭度假後飛回韓國的情景,以及得悉「他去世的消息」。
她說:「每當韓國信徒握住我們的手,對我們說『謝謝』時,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
她表示:「這讓我心中充滿了喜悅,我覺得我可以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回到愛爾蘭。」
據推測,庫薩克神父於 1950 年 9 月在大田的木洞殉道。
這些親屬們於 5 月 19 日來到南韓,並會見了光州總教區總玉賢進總主教和春川教區金鑄永(Simon Kim Ju-young)主教。
他們也造訪了被認為是殉道者殉道地點的大田木洞聖言會和春川昭陽路主教座堂。
聖高隆龐會的傳教士應巴黎外方傳教會,特別是大邱教區德曼格(Florian-Jean-Baptiste Demange)主教的邀請,於 1933 年抵達韓國傳教。
隨著日本帝國統治(1905- 1945)的結束,朝鮮半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美國和蘇聯分成了兩個部分。
由於美蘇政權之間的分歧,朝鮮半島統一的幾次努力都失敗了,並導致了韓國戰爭(1950-53年)。
戰爭期間,北韓共產黨軍隊入侵南韓,殘酷的衝突造成約 400 萬人死亡,約 1,000 萬個家庭流離失所。
戰爭於 1953 年 7 月 27 日以停戰協議而非戰爭條約結束。這意味著兩國在技術上仍處於戰爭狀態。
據韓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的報告,在聯合國部隊於 1950 年 9 月 26 日開始的軍事行動之後,北韓軍隊從韓國撤退期間殺害了 1,145 名基督徒,其中包括 119 名天主教徒和 1,026名基督教徒。
近日,兩位來自巴西的修女在一個天主教電視節目裡,展現了令人驚豔的即興演出,她們融合了Beatbox口技與舞蹈,這段影片在社群平台上迅速竄紅,引發了廣泛的關注。這段影片是在巴西Pai Eterno(永恆之父)電視台播放的,目前已經累積了數百萬的觀看次數。
根據美聯社在28日的報導指出,這兩位修女分別是來自「Copiosa Redenção」修會的卡西亞諾(Marizele Cassiano)修女以及瑪麗莎(Marisa de Paula)修女,她們原本在節目中是要討論關於職業靜修的相關活動。然而,在節目進行的過程中,她們開始演唱一首描述修道生活的歌曲,並且加入了精彩的Beatbox口技以及充滿活力的舞蹈動作,節目主持人巴斯托斯(Giovani Bastos)執事也在隨後加入了這場表演。
卡西亞諾修女在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說道:「那一刻的發生非常自然,因為瑪麗莎修女只要聽到節奏,她就會忍不住跳起舞來。我個人也習慣唱歌,同時也很熟悉Beatbox,因此對我們而言,這樣的演出非常簡單,也很自然。讓我們感到非常驚訝的是,這段影片竟然在巴西以外的地區也廣為流傳。」
這兩位修女平時的主要工作是協助那些正在與毒癮對抗的年輕人們。卡西亞諾修女特別強調:「Beatbox、舞蹈,以及歌曲本身,都是上帝給予我們的工具,可以用來觸動我們所服務對象的心靈。而且它確實奏效!看到這樣的效果真的非常美好。」
據了解,這段表演在網路上引起了極大的迴響,雖然瑪麗莎修女並沒有個人經營Instagram帳戶,但是卡西亞諾修女的社群媒體追蹤人數已經突破了10萬大關。除了致力於協助戒毒青年之外,這兩位修女同時也身兼職業推廣員,她們為那些有志於投入宗教事業的女性們舉辦靜修活動。
台灣今年已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目前全台失智人口預估已超過 37 萬人,近期最受矚目的台劇《忘了我記得》,以秦漢飾演的失智父親為核心,呈現他從原本樂觀的個性、因為失智症記憶漸漸模糊、行為混亂的轉變過程。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提醒,面對越來越多人失智,預防失智刻不容緩,趁早建立健康生活型態,即使是輕度失智者,也可以讓自身的認知功能、肌力、營養口牙、整體健康都可以獲得進步。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處長陳俊佑表示,劇中失智者病程進展快速,出現記憶混亂、將鑰匙遺留門上、尿溼褲子,甚至誤以為過世的好友仍在人世、排斥外勞照顧的典型症狀…等諸多狀況,讓觀眾認識失智症。
「家屬要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失智者」,陳俊佑指出,除了外勞與機構,其實還有居家服務、送餐服務、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日間照顧中心、小規模多機能、居家與機構喘息服務等長照服務,呼籲有在照顧失智者的家屬,都能撥打長照專線1966,尋求喘息與協助。
此外,劇中提及因為經濟問題讓父親錯失使用今年可望在台上市可以去除類澱粉最新藥物的時機,藉此呼籲健保主管機關需要思考的問題。
若有民眾有任何失智症照顧問題,歡迎向基金會洽詢。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德昌街125巷11號
Email:[email protected]
電話:02-2332-0992 傳真:02-2332-0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