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夜開啟的聖門:梵蒂岡25年一度的「禧年傳統」

2016年11月20日,教宗方濟各關閉了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聖門,標誌著慈悲禧年的結束。2024年的聖誕夜,教宗將再次開啟聖門,迎接常規禧年。 圖/美聯社

2024年的聖誕夜,對全球十多億的天主教徒而言,不僅要慶祝耶穌降臨人世,也要迎接2025年常規禧年的到來。在聖誕夜這天,教宗方濟各會在眾人注目下,正式開啟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聖門,以此宣告禧年的開始,其將延續至2026年的1月6日,以關閉聖彼得大教堂的聖門結束此次禧年。

禧年是天主教信仰的一大盛事,其典故源自《舊約聖經》中,以色列人的特殊宗教節日,目的在於藉由免除債務重擔,重新思考上帝平等授予人類的恩惠。 2025年的禧年,性質上屬於固定每25年舉辦一次的常規禧年,換言之,上次的常規禧年正好是有「千禧年」之稱的2000年。但教宗可另外擇時舉辦特殊禧年,例如當今教宗方濟各開啟的第一場禧年,是2015年的慈悲特殊禧年(時間從2015年12月8日至2016年11月20日)。

2024年12月,教宗方濟各走過梵蒂岡的瑞士衛隊士兵面前。 圖/法新社

教宗方濟各將此次禧年的主軸定調為「希望的朝聖者」(Peregrinantes in Spem)。在2022年初時,教宗便在一封致聖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The Pontifical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New Evangelization)主席的信件中,說明2025年禧年的定位。當時,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未見明確消退的跡象,教宗提到,各式聚會場所因疫情被迫關閉,就連教堂也不可倖免,世人因此過著極為孤立的生活。該信接著說,因為面臨如此重大的挑戰,

我們必須讓希望的火炬持續燃燒,並盡一切努力確保每個人重新獲得力量和確定性,以開放的心態、滿懷信心和遠見展望未來。即將到來的禧年將大大有助於恢復希望和信賴的氛圍,這是眾人都感到迫切需要重生的標記。因此,我選擇了格言「希望的朝聖者」。

2024年的5月9月,教宗方濟各正式頒佈2025年禧年即將開始的詔書《望德不叫人蒙羞》(Spes Non Confundit),更具體說明他是如可看待此次禧年,以及希望信徒關懷的議題。

他在一開頭以相同觀點提到,面對未來的種種不確定性,可能使人感到灰心、悲觀、悲憤或是焦慮,但透過禧年,信徒得以再次省思上帝與耶穌的愛,以信仰為基礎持續向前邁進,進而對未來保持希望。長期以來關注各種社會議題的教宗,自然不會將「希望」侷限在單純的神學概念,詔書第七章的開頭進一步提到,如今有些「時代的徵兆……應該轉變為希望的標記」。

這些「時代的徵兆」包括了戰爭、生育環境與兒福問題、罪犯如何重新融入社會、病人照護與醫療人員權益、年輕人的未來前景、被迫移民或流亡者的困境、孤獨老年人、困苦的窮人,以及國家間的國際債務問題。顯而易見的,教宗方濟各不僅將2025年的禧年視為一次宗教盛事,他也賦予了相當程度的社會關懷理念,就如同他在詔書最後如此敘明:

因此,即將來臨的禧年將以一個永不消逝的希望──我們對天主的希望──作為聖年的主軸。願這聖年幫助我們重拾信心,為能在教會、社會、人際關係和國際關係上,促進每一個人的尊嚴和受造界應得的尊重。

《望德不叫人蒙羞》自然也有提到對信徒而言,同樣至關重要的其他兩件事情:聖門開啟的時程以及獲得大赦的條件。

梵蒂岡聖彼得廣場上的耶穌誕生場景布置和聖誕樹,用以迎接2024年聖誕節。 圖/美聯社

此次羅馬城內將依序開啟四座特級宗座聖殿的聖門,首先是在2024年12月24日開啟聖彼得大教堂的聖門,同年12月29日開啟拉特朗聖若望大殿的聖門,2025年的1月1日與1月5日,則分別開啟聖母大殿及城外聖保祿大殿的聖門。聖門的意涵可見於聖經〈若望福音〉,耶穌向世人說道:「我就是門,誰若經過我進來,必得安全;可以進,可以出,可以找著草場」。跨越聖門,象徵再次遵循耶穌的教誨,與上帝之愛共融,加強信仰的堅定性。

基於聖門的特殊意涵,教宗方濟各也提到會特別在監獄中另外開啟一道聖門,「作為邀請服刑人士帶著新的希望和信心展望未來的標記」。至於大赦的條件,除了傳統上前往宗座聖殿的朝聖,或參與特定教堂的活動外,梵蒂岡也表示,依據《望德不叫人蒙羞》的精神,看望孤獨老人、病人等,也是能獲得大赦的方式。

由以上種種不難看出,教宗方濟各時期的第一場常規禧年,基本上延續了現代天主教會在過去數十年來的立場與精神。藉由禧年的影響力及知名度,盡可能讓更多人關注,甚至親身體驗種種社會議題。

為了宣揚2025年的禧年,天主教會還積極利用多種文化元素。除了各式各樣將在禧年舉辦的展覽或音樂會,還在今年公布了吉祥物LUCE,其濃厚的日式風格,在氛圍保守謹慎的天主教會中,可說是相當獨樹一格的存在,立即引發熱烈討論與眾多二次創作。LUCE以及他的另外三位同伴,也呼應了禧年徽志,象徵四面八方而來的眾人,在十字架形成的希望之錨保護下,在暴風雨中彼此扶持。

2025年也正好是大師米開朗基羅550周年冥誕。他那頗為契合禧年精神的知名作品《聖殤像》,如今安放在聖彼得大教堂的入口處附近,相關防護措施近期內才更換成更高規格。或許這位藝術家與他的藝術作品,也將在此次禧年中佔有一席之地。

四座特級宗座聖殿的聖門,左起:拉特朗聖若望大殿、城外聖保祿大殿、聖彼得大教堂、聖母大殿。 圖/聖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維基共享 
教廷吉祥物LUCE與他的夥伴。 圖/梵蒂岡

以歷史角度來看,天主教會的禧年可說是相對晚近的傳統,就連現今禧年中必定會有的元素,如每25年舉辦一次的頻率,或是以四座特級宗座聖殿為朝聖核心,甚至是開啟聖門的模式,都是在不斷討論中逐步變革、定型。

根據天主教會的紀錄,最早的禧年發生在1300年教宗博尼法斯八世(Boniface VIII)時期,當時正好邁入世紀之交,眾人於是向教宗請願,希望藉由禧年獲得大赦。

第一次由教宗頒布的大赦,可回溯至1096年的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當時給予所有參加者此項恩典。但在13世紀末,十字軍屢屢遭遇重大挫敗,人們需要另一種形式或場合重燃獲得大赦的希望,因而才出現向教宗請願的活動。有趣的是,因為博尼法斯八世事先並無規劃,1300年的禧年其實是在2月22日才宣布開始。 博尼法斯八世當年公告的詔書中,規定禧年為百年一次的活動,但或許是信徒非常需要禧年與隨之而來的大赦,以及教會試圖藉此宣傳某些理念,不斷縮短禧年的間隔期。至1475年的禧年,已明確將間隔期定為25年,這項規定一直沿用至今。

最早的禧年發生在1300年教宗博尼法斯八世(Boniface VIII)時期。 圖/維基共享

1475年的禧年還有另一項重大變革:將聖彼得大教堂、拉特朗聖若望大殿、城外聖保祿大殿、聖母大殿等四座特級宗座聖殿,指定為必定朝聖地點。1500年的禧年中,更是確立了以開啟四座聖殿的聖門,作為禧年的開端。隨後數百年間,除非遭遇天災或瘟疫等重大變故,這四座聖殿在禧年中的重要性始終維持不變。

現今開啟聖彼得大教堂聖門的模式,更是僅有不到百年的歷史。傳統上,聖門並非一座宏偉、顯著的大門,在平常時期,聖門外側其實是一道磚牆,內側僅用簡單的木門阻隔。禧年期間,教宗需要拿著槌子象徵性地敲打牆壁,再由工人拆除,聖門就此開啟。當要關閉聖門時,會在外側另砌新牆,靜待下個禧年。

現今所見的聖彼得大教堂聖門,其實是在1950年時安裝上去,上面有16塊青銅雕刻,描述人類被逐出天堂後,耶穌道成肉身為人類確立救贖之路的過程。

最後一次敲除外側磚牆的步驟發生在1975年的禧年,此後,磚牆改為砌在內側,令眾多信徒可更直接、頻繁看到聖門的外觀與其代表意涵。2000年的禧年,內側磚牆已經預先拆除,當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僅需推開聖門。2015年開啟聖門的方式,即依循若望保祿二世時期的模式,此次禧年同樣如此。 禧年的舉辦歷程,相當程度上也反映天主教會面對外界轉變的近現代史。例如1575年的禧年,教宗將部分歡慶經費撥予慈善團體,有意回應宗教改革的批評。1650年的禧年,將大赦擴及到歐洲以外的地方,見證天主教信仰的擴張。1875年的禧年,因義大利王國佔領羅馬而無法開啟與關閉聖門。1975年的禧年,首次藉由電視媒體轉播開啟聖門的儀式。

教宗方濟各打開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聖門。聖門上有16塊青銅雕刻,描述人類被逐出天堂後,耶穌道成肉身為人類確立救贖之路的過程。 圖/路透社 

要舉辦禧年還有許多困難有待克服,其中一項最迫切的問題是:羅馬城的公共服務設施有能力承受瞬間增加的龐大人潮嗎?根據歷史經驗,禧年期間必定會有數百萬、甚至是數千萬來自全球各地的朝聖者或旅客湧入羅馬城。

為此,天主教會透過設立服務站、招募志工,並呼籲信徒一同向朝聖者伸出援手以緩解人流壓力。而義大利政府及羅馬當局,也在此前便著手改善各種公共服務設施,例如耗費數千萬歐元,重新規劃聖天使堡與聖彼得大教堂之間的行人徒步區。

但對於羅馬當地居民而言,平日便須面對龐大的遊客,禧年將帶來的人流更是讓他們倍感無奈。甚至有部分媒體此前已表示,並不看好能在禧年到來前完善一切。

如果說,禧年對梵蒂岡而言,是個省思信仰的契機,那麼對執政當局而言,便是重新檢視各項公共服務設施的特殊時刻。無論最後能否準備妥當,12月24日聖門一開,永恆之城羅馬的種種一切,必在眾人目光下,引來更多讚嘆或是批評。

12月24日聖門一開,永恆之城羅馬的種種一切,必在眾人目光下,引來更多讚嘆或是批評。圖為2016年11月20日,教宗方濟各在聖門關閉之際進行彌撒,月亮落在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正面頂部的一座雕像後面。 圖/美聯社 

人工生殖法、代孕爭議大 天主教會推「自然生殖科技」 讓不孕夫婦受孕率近8成

近期,朝野三黨審議《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引發廣泛討論,天主教會也發表看法。(圖片來源/freepik)

近期,朝野三黨審議《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引發廣泛討論,主要爭議集中在代理孕母合法化、單身女性及女同志配偶的適用範圍等議題。

《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內容放寬「單身女性」、「同性永久結合關係之女性當事人」得以使用人工生殖輔助技術,更就「代理孕母」制度是否脫鉤「人工生殖」修法,而在立院審議草案時,有激烈的攻防。

衛福部表示,代理孕母合法化爭議在預告修正草案期間,收到600多則意見,其中約80%反對代孕。民間團體和民眾也持續表達反對意見,認為代孕涉及代孕子女、代理孕母及委託代孕者三方的權益保障與衝突,需審慎考量。因此,衛福部決定將代理孕母的議題從修正草案中脫鉤,先處理其他有共識的部分。

對此,天主教會表示,有鑑於不論是法案內容或代理孕母議題,皆牽動諸多社會、醫學、倫理、家庭及宗教等面向,因此發表聲明再次重申再次呼籲政府及社會大眾,對於人及生命價值的尊重,以及對於婦女及孩童真正權益的重視。

天主教會批修法:忽視倫理與孩童權益,恐衝擊生命價值

天主教會提到,「《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總說明中指出,結婚自由包括是否結婚暨與何人結婚之自由,為重要之基本權。因此不論是人工生殖技術的放寬適用對象,或是代理孕母制度的立法要求,皆是建立在人的私慾偏情中,只講求權利的行使,而不講求義務及責任的負擔。」

天主教會普世的婚姻及家庭核心價值,建立在由一男一女進入婚姻關係,並透過自然性愛結合而生育孩子所建立的家庭,天主教會珍視這樣理念的真諦,除了「輸卵管末端卵子植入術」,是符合天主教倫理的侵入性醫療助孕技術之外,其他的人工生殖技術,皆難以符合天主教會訓導。

天主教會強調重視孩童的權益,以健全孩童生長的觀點出發,「他們最適合生長的場域在於,有一對身心靈健全且願在愛中成長的父母,可以為孩童的發育及情感成熟,創造合適的環境,並在男女兩性不同的特質中,學習成長;但是《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為了迎合有心人創建的權利,而犧牲了無法為自己發聲的孩童,可以自然在男女兩性差異家庭中成長的權利。」

天主教會堅信,生命的起源在於精子與卵子結合的那一刻就已存在,《人工生殖法》還存在拋棄已經成為生命的人工授精卵的倫理議題,「每個靈肉合一的人,即使是小胚胎均有其生存權,無辜者的生命乃是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沒有這樣的認知,人們將走向不尊重他人的生存權、輕賤他人的生命權,到最後連自己的生命都將輕易拋棄。」

歐美反代孕理由:非法移民、棄嬰問題…恐增加社會成本

關於代理孕母議題,天主教會表示,「人工生殖對待胚胎的情況,在代理孕母中也同樣會發生,都是踐踏小生命的尊嚴,並將孩子物化為滿足成人慾望的商品。再者代理孕母的制度也是破壞夫妻之間的尊嚴與愛情,物化女性身體自主權,對弱勢婦女及其家庭強行壓迫。」

此外,天主教會強調,歐美許多先進國家關於代理孕母的議題,幾乎都持反對態度,原因在於牽涉的層面太多,許多國家政府評估之後,發現社會要負擔的社會成本太高,對於國家發展容易產生負面影響而作罷。而幾個通過代理孕母合法化的國家,因代理孕母的產業發展,隨後衍生諸多問題,如非法移民或問題嬰孩被拋棄等,「不但沒有幫助這些國家擺脫財政困境,甚至還讓已不樂觀的財政雪上加霜。」

因此天主教會呼籲政府,「為了台灣能夠更長治久安地發展未來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我們實在應該追隨歐美這些先進國家的腳步,讓代理孕母議題就此打住。」 天主教會表示能同理許多患有不孕症夫婦對孕育新生命的渴望,「但是我們也心疼許多走上求子之路的婦女,在使用人工生殖技術的過程中,受盡了生理上的苦痛以及心理上的壓力與創傷,因此天主教會多年來積極推動『自然生殖科技』(NaturalProcreativeTechnology,NaProTechnology),希望幫助許多婦女減少生理上的折騰,以自然科技成功孕育下一代。」

天主教會多年來積極推動「自然生殖科技」,目前這套系統在不孕症夫婦的受孕率近8成。(圖片來源/freepik)

天主教會倡「自然生殖科技」降低不孕困境

天主教會進一步解釋,這一套「自然生殖科技」是配合女性自然生理規律,透過女性學習「克賴頓模式生殖照護系統」(CREIGHTONMODELFertilityCareSystem,CrMS),觀察自身子宮頸黏液的分泌情況,並確實記錄之後,來發現不孕的根本原因,再進一步判斷女性需要補充何種藥物以彌補自然周期的缺陷,「例如,若是子宮頸黏液分泌不足,便需要補充高劑量的維生素B6,若是黃體素不足,便需要補充女性荷爾蒙,甚至透過記錄發現問題並非在女性身上,就需要從男性的健康狀況著手,而需施打大量排卵針來刺激卵巢,也不會有拋棄胚胎的問題。」

天主教會強調,這樣的系統,完全重視女性的身體自主權及身心靈健康的權益,並在治療理念上完全站在尊重婦女及胎兒的生命權。「目前這套系統在不孕症夫婦的受孕率近8成,這樣的數據甚至更勝人工生殖科技,且對於不孕症夫婦的財務負擔及政府的醫療財政壓力,都能大幅減少。」

因此天主教會也呼籲並鼓勵政府,推動學有專精的專業人士,投入研究學習,並推廣到各醫療院所婦產科,以期日後求診的不孕症夫婦都能受惠,讓婦女不再需要為了求子而走上一條無法自主的坎坷道路,也不會有許多胚胎因成為「無用的備胎」而被拋棄。

天主教會強調重視每一個生命,對於許多失去父母的孩子,也充滿慈愛與關注,因此呼籲政府藉由適當立法,減少繁複的申請領養手續,並健全值得信賴且優質的收、出養社會福利機構,積極鼓勵無法治癒的不孕症夫婦或是已有自己孩子的優質家庭,能夠收養這些孩子,讓他們都能找到一個適合他們人格成長的家庭。 天主教會表示,對於重視維護生命權及家庭倫理的天主教會來說,無法認同這部《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也無法認同政府積極推動代理孕母的議題,但願意支持政府幫助不孕症夫婦,而願與政府合作積極堆動符合各面向福祉的「自然生殖科技」,讓失去父母的孩子能有一個健全的家庭,減少社會問題以及社會成本的支出,增加社會的安定與大眾福利,進而達到《禮運大同篇》中所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境界。

委內瑞拉新興宗教流傳百年 融合原民、非裔和天主教信仰

天亞社記者綜合報導

委內瑞拉一種融合了原住民、非洲裔和天主教信仰的新興宗教,在流傳近百年之後,日前獲得當地政府認可,列入國家文化遺產。信徒團體的領導人指出,這除了象徵祖先抵抗殖民統治、最終独立建國的精神,也凸顯委內瑞拉的多元種族融合。

伴隨著充滿強烈非洲風格的鼓聲節奏,參與的男性民眾幾乎都赤裸上身,一面圍著火堆跳舞,一面依順序赤腳踏過燃燒中的木炭,也有民眾拿著還留有餘燼的木棍敲打自己背部。按照信徒們的說法,這些都是為了淨化自己的身心靈,藉此脫離仇恨與邪惡。

女神瑪麗亞里昂薩相傳是15到16世紀之間,出身於委內瑞拉西部亞拉奎山區的原住民部落,父親是部落的酋長,從小被送往深山生活。

某日在山區,瑪麗亞遭到巨型蟒蛇攻擊並被吞食。她於是向山神祈求,獲得山神應允。隨後山神與瑪麗亞合體,巨蟒也隨之爆炸死亡,瑪麗亞因此得以平安無事。

之後的數百年間,委內瑞拉和整個中南美洲歷經歐洲列強的殖民統治,以及歐洲天主教會的傳入。其中委內瑞拉在1811年獨立成功,是拉美地區第一個脫離殖民統治的國家。而當地人對於往生親友的追思,對女神瑪麗亞里昂薩的崇敬,與外來的宗教信仰逐漸融合,成為亞拉奎地區原住民的重要傳統儀式。

燭火之舞策劃人培瑞茲指出,「我們以此向承襲這傳統的先人致敬,不只是為祈雨和收成,以燭火來比擬太陽神,藉著踏過殘火灰燼,領受太陽神的洗禮。」

今天的委內瑞拉和美洲幾個大國一樣,已經是包含歐洲白人、印地安原住民和非洲黑人移民的種族熔爐,20世紀初期起源於亞奎拉的新宗教運動,也逐漸流行到首都卡拉卡斯等大都會,各地都看得到女神瑪麗亞里昂薩的塑像。在委內瑞拉民眾的心目中,她是愛與大自然的象徵。為崇敬女神而舉行的儀式,也成為政府指定的文化遺產。

教宗方濟各發表聖誕文告抨擊以色列“殘酷”空襲加沙

2024 年12 月19 日,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接見朝聖者。

天亞社記者綜合報導

華盛頓 —

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星期六(12月21日)發表的年度聖誕文告中再次譴責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的空襲構成了對巴勒斯坦人的“種族滅絕”。

在教宗發表聖誕文告的前一天,一位以色列高層官員週五公開指責聖座提議國際社會研究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是否構成對巴勒斯坦人民的種族滅絕。

同樣在星期五,以色列國防軍(IDF)對加沙實施空襲,導致當地至少25名巴勒斯坦人喪生。而方濟各在星期六發表聖誕文告時,一開始似乎就提及以軍此次對加沙的空襲。

“昨天,兒童遭到轟炸,”路透社引述教宗的話說。 “這是殘酷(的行為),而不是戰爭。我要說這件事,因為它觸動人心。”

路透社指出,身為全球14億天主教徒敬佩的聖座,教宗通常不會在衝突中選邊站。但是方濟各近來對以軍針對哈馬斯武裝份子的軍事打擊行動的批評越來越公開,聲調也越來越高。

在上個月出版的一本新書摘要中,教宗就談到有些國際專家認為,“正在加沙發生的事情具有種族滅絕的特徵”。

以色列僑民事務部長阿米查伊·奇克利(Amichai Chikli)星期五在意大利《頁報》(II Foglio)上發表的一封十分罕見的公開信中,嚴厲抨擊了教宗在新書摘要中的那些說法,強調教宗的說法將“種族滅絕”的定義“庸俗化”。

方濟各在聖誕文告中也談到,天主教的耶路撒冷宗主教星期五本來打算前往加沙探訪那裡的天主教徒,但是被拒絕入境。

這位主教的辦公室向路透社表示,他們不能對教宗有關宗主教被拒絕進入加沙的說法置評。

路透社稱,星期六是猶太教安息日,因此未能聯絡到以色列官員對此置評,而以色列軍方也未對置評要求立即做出回應。

哈馬斯武裝份子去年10月7日從加沙對以色列南部發動大規模突襲,根據以方統計,導致1200人喪生和250人被挾持到加沙成為人質。以色列隨即對加沙發動旨在消滅哈馬斯的猛烈空襲和地面攻擊行動,根據加沙薩巴勒斯坦衛生部門統計,導致至少45,000人死亡,其中絕大多數為平民。以色列的軍事打擊行動幾乎讓加沙全部的居民流離失所,同時將幾乎整個加沙夷為平地。

以色列指出,加沙被打死的巴勒斯坦人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武裝分子,而且以軍已經盡力避免傷害到平民,但是卻被迫與藏身於加沙人口密集的都市區平民之中的武裝份子進行戰鬥。哈馬斯否認將武裝份子藏身於平民之中。

在以色列星期四空襲也門首都薩那,打擊伊朗在該國支持的激進組織“胡塞武裝”後,胡塞武裝星期六展開反擊,發射一枚導彈擊中以色列第二大城、商業中心特拉維夫,導致16人受傷。以色列軍方及緊急救援機構表示,這是幾天內第二次的類似攻擊。

以色列軍方指出,他們未能成功攔截導彈,導致特拉維夫一個區域被擊中,迫使多名居民離開家園。導彈彈發射後,胡塞武裝很快就對外表示對這次攻擊事件負責,並稱這次行動是“使用一枚彈道導彈,瞄準以色列敵方的軍事目標”。

以色列與哈瑪斯在加沙爆發戰爭一年多來,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裝多次發射導彈攻擊以色列,以聲援巴勒斯坦人,但大多數導彈都被攔截。為反擊胡塞武裝的攻擊,以色列也多次攻擊也門的多個目標,包括胡塞武裝控制的港口與能源設施。

天氣嚴寒加上感冒 梵蒂岡聲明:教宗取消窗口祈禱 改線上舉行

梵蒂岡今天發布聲明表示,由於現年88歲的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罹患感冒,他原定每週日在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聖伯多祿廣場(St. Peter’s Square)信友誦念三鐘經(Angelus)的活動,本週日將改為線上進行。

法新社報導,根據Telegram上以義大利文發布的聲明,由於天氣嚴寒,加上教宗近日出現感冒症狀,教宗預定12月22日週日在他居住的聖瑪爾大之家(Casa Santa Marta)教堂內透過網路直播的方式主持主日三鐘經。

梵蒂岡表示,這項決定背後也有考慮到教宗未來1週的繁忙行程。

2025年是天主教每25年一度的禧年(Jubilee)。禧年是天主教徒朝聖、敬拜、贖罪的重要時節;在今年12月24日耶誕夜,聖伯多祿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的聖門將開啟,教宗將給予朝聖者赦免罪愆的祝福,並主持子夜彌撒。

在耶誕節當天,教宗將主持另一場彌撒,並發表「致全城與全球」(Urbi et Orbi)文告。

12月26日聖斯德望日(St. Stephen’s Day),教宗將前往羅馬瑞比比亞(Rebibbia)監獄主持彌撒。

【完】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