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美琴出席國家祈禱早餐會 盼台灣擁抱彼此差異、展現民主價值

副總統蕭美琴29日出席「2025年國家祈禱早餐會」並接受禱告祝福。

2025國家祈禱早餐會今(29日)在台北喜來登大飯店舉行,500名來自世界各國與各行各業代表齊聚,並跨領域基督徒祈禱,為台灣獻上祝福,實現信望愛和平願景;副總統蕭美琴也禱告回首過去1年,台灣面對國際局勢劇烈變化,風雨考驗之下,也看見台灣生命力,盼不同聲音一同為台灣祈求,擁抱彼此差異、展現民主價值。

國家祈禱早餐會執行長謝光哲表示,今年有來500多名來自政府、企業、教會與外國使節等人齊聚,包含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瑞士、印尼、蒙古、菲律賓、波蘭、阿爾巴尼亞等10國32名嘉賓專程來台,展現信仰跨越國界的連結與關懷。國家祈禱早餐會宗旨主要是為人民、政府、總統、國家及世界和平禱告。

副總統蕭美琴受邀與會上台禱告,她說,國家祈禱早餐會與會者來自不同背景,卻能在禱告中共融,回首過去1年,台灣面對國際局勢劇烈變化,仍然在民主自由制度下不斷省思、調整、成長,風雨考驗下也看見台灣生命力,「我們擁抱彼此差異,展現民主最珍貴價值」,再次為台灣祈禱,讓國家更安全、繁榮、民主,社會更加公平與溫暖,化解對立等。也提到台灣正面對外在威脅與內部挑戰,盼恩典垂憐台灣,保守國家、撇除懼怕,讓祝福臨到台灣。

美國國家祈禱早餐會(NPBF)董事、前名譽主席霍格仁也是美國前國會議員,他今特地來台代表NPBF進行祈禱並祝福台灣;天主教台北總教區副主教林天德、中華民國國際經濟合作協會理事長呂桔誠、台灣世界展望會長李紹齡與牧師黎源悅等也分別以和平共融、產業經濟、生活環境與世代傳承等主題來禱告。

台灣神學院學務長、牧師王榮信以舊約聖經故事《尼希米記》,分享「有權、有份、有紀念」主題,舉尼希米帶領以色列百姓重建耶路撒冷城牆的歷史,當國家飽受戰爭創傷、人民失去自由時,領袖尼希米即便憂傷哭泣,但並未放棄,在困境中祈禱、 思考,最終完成艱鉅重建任務。

高雄福氣教會主任牧師楊錫儒則以「配與不配」為題,引用初代門徒「捨命為福音」為生命目標,強調真正有影響力的信仰,不僅是說出福音,更是活出福音,讓人看見那份願意為所信之道承擔的榮耀與力量。

副總統蕭美琴29日出席「2025年國家祈禱早餐會」。
副總統蕭美琴29日出席「2025年國家祈禱早餐會」。

【視頻講道】常年期第廿二主日(丙年)2025.08.31

瑪利諾會甘偉霖神父主持的主日聖經講道:耶穌向那些最有需要者講述慈悲,但也對主人和我們發出邀請。祂在邀請我們像天主一樣──那位邀請所有人參加永恆的、賦予生命之愛的宴會。在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向自己的鄰人展示了天主的愛,通過我們,我們的鄰人將認識天主,同時,我們也展示了自己已準備好去理解和接納天主的恩典。

真福阿庫蒂斯新聖像在意大利亞西西揭幕

加拿大雕塑家施馬爾茨創作、現立於意大利亞西西的真福阿庫蒂斯聖像。(圖片:OSV新聞)

創作真福阿庫蒂斯(Carlo Acutis)新聖像的雕塑家表示,這座雕像旨在向世界傳遞一個信息:天主教會並非一個古老的機構,而是一個年輕而充滿活力的教會,其理念與當今文化息息相關。

該聖像於 8 月 15 日在意大利亞西西聖母堂外的棄絕朝聖地揭幕。這裏也是這位即將被封聖的真福的墓地。

來自加拿大的雕塑家施馬爾茨(Timothy Schmalz)指出:「教會是為年輕人的,它是一個正在成長的教會。」

他在 8 月 22 日接受《OSV新聞》訪問時說:「我知道阿庫蒂斯曾說過他想葬在亞西西。我相信他會很高興知道,不僅他的墓地在那裡,現在還有一座紀念他的青銅像,將在那裡矗立千年。」

這座11英尺高、名為「十字架上的聖卡洛」的青銅像描繪了這位少年跪在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身旁。與更傳統的聖人形像不同,真福阿庫蒂斯手持一台筆記型電腦,上面顯示著聖爵和聖盤。這位真福將於 9 月 7 日由教宗良十四世冊封為聖人。

2006 年,15 歲的阿庫蒂斯因白血病去世,在此之前,他運用自己的電腦知識建立了一個有關全球聖體奇蹟的線上資料庫。

施馬爾茨解釋道:「我想創作一個非常英勇的大型雕塑,以展現十字架與基督、阿庫蒂斯和現代科技之間的聯繫。所以這裡有三個基本元素來頌揚這位現代聖人的故事。」

他說:「我在創作聖人雕塑時,經常會運用聖人擁有的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元素。所以我當時就想,『哇,他手裡會拿著一台筆記型電腦!我居然在創作一個拿著筆記型電腦聖人的雕塑!』這真是太神奇了。」

施馬爾茨因在聖伯多祿廣場外展出的幾件作品而聞名,其中包括《不經意的天使》。這是一座20英尺高的青銅像,描繪了一艘載著來自不同歷史時期的移民和難民的船。

已故教宗方濟各非常欣賞這位藝術家的作品。在今年 4 月去世前,他已經批准在梵蒂岡為有需要的人開設的淋浴間和醫療診所附近再建一座名為「歡迎」的雕像。

施馬爾茨表示,阿庫蒂斯的雕像最初定於 4 月在羅馬揭幕,以配合這位少年的封聖禮儀。然而,由於教宗去世,揭幕儀式被推遲,梵蒂岡把雕像運回了其位於亞西西的永久居所。

這座雕塑的另一個獨特之處是,少年背包側面懸掛著一根吊索。這位雕塑家解釋說,這吊索取材自達味與歌利亞的故事,他說這種聯繫「在創作這作品的整個過程中逐漸顯現出來」。

他指出:「在創作的過程中,達味與歌利亞的故事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講述著這位青年如何在某種意義上利用我們現代的投石器——也就是我們的技術——來對抗主流媒體的『歌利亞』,因為這些主流媒體常常輕視靈性、基督宗教,尤其是天主教。」

新雕像位於亞西西有著最著名的聖人聖方濟也影響了其設計。真福阿庫蒂斯跪在十字架下的形象「是對聖方濟與耶穌在一起的傳統形象的一種致敬」。

施馬爾茨表示,「他的頭倚在十字架上,手緊緊地抱著十字架。他幾乎成了十字架的一部分,我想把這種情感融入其中。是的,他跪在地上表明他是一個非常謙卑的人,但我認為真正體現他謙卑的,是他伸手環抱十字架,以及他輕輕地將頭倚在十字架上的動作。」

他說,真福阿庫蒂斯「非常愛聖方濟」,並說他確信這位青少年「會欣賞雕塑中融入的這些元素」。「我想展現出那種強烈、熱情和虔誠,就像亞西西聖方濟一樣。」

他表示,與其他聖人雕像中較為傳統的聖潔服飾不同,這座雕塑融入的現代元素,是表明真福阿庫蒂斯是一位「當代人」的重要特徵。

他說:「沒有羅馬裙裝;只有牛仔褲、運動衫和背包。」「所以,我相信這位聖人出現在這裡是有原因的,那就是為了鼓勵年輕人,並為他們樹立榜樣。」

光仁小學敬師禮 學生用行動說「會認真學習」

天主教光仁小學規畫三周的「起跑贏」全英文營隊,協助新生盡快適應環境、認識同學。圖/教育事業部

天主教光仁小學日前舉辦英語夏令營成果展暨敬師成長禮,逾百名一年級新生分組上台展現三周的學習成果,並莊重承諾:「我會認真學習」,師長們則回贈小禮包,許多家長見證孩子的成長與改變,感動不已。

校長梁坤明指出,幼兒園與小學的學習環境截然不同。幼兒園有點心時間,午餐與午睡時間也較長,孩子可以隨意交談或走動,只需舉手即可去廁所。然而進入小學後,生活更需自律,必須舉手獲得允許才能發言,上廁所需等下課時間,沒有點心時間,午睡也改為趴在桌上。同時,孩子還要學習與不熟悉的老師和同學一同生活與學習。

為協助新生盡快適應轉換,也讓家長安心,光仁規畫三周的「起跑贏」全英文營隊。課程涵蓋團隊合作、與外師溝通,更重視養成學生的作息與校園禮儀。每天早晨,全體學生齊唱〈愛的真諦〉,午餐前則學會感謝,這些都是光仁獨有的傳統。梁坤明強調,這些傳統是學校品德教育的核心,盼學生能將「愛」融入日常,懂得珍惜與感恩,並以行動回應生活中別人的付出。

天主教光仁小學日前舉辦敬師成長禮,一年級新生在師長面前莊重承諾會認真學習。圖/教育事業部
天主教光仁小學日前舉辦敬師成長禮,一年級新生站在師長面前莊重承諾會認真學習,老師回贈花圈。圖/教育事業部

長者不孤單!跨宗教共守護 衛福部推關懷據點助社會參與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副署長張美美表示,台灣今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衛福部111年老人生活狀況調查顯示,約有1/3的65歲以上長者選擇獨居或僅與配偶同住。

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社會孤獨問題日益嚴峻,天主教單國璽基金會與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共同主辦「獨處不孤獨」論壇,今(24)日在台大集思館國際會議廳登場;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副署長張美美表示,民間團體結合社福、醫療及宗教等各方力量,加上政策上推動獨居老人關懷計畫、社區關懷據點及緊急救援系統等,共造長者「安心不孤單」社會支持網絡。

張美美表示,台灣今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衛福部111年老人生活狀況調查顯示,約有1/3的65歲以上長者選擇獨居或僅與配偶同住,因此「獨處不孤獨」是社家署、衛福部在國家政策制定上重要的一環。

張美美說明,在政策上,推動獨居老人關懷計畫,也設立超過5000處社區關懷據點,透過共餐、活動參與等方式,增加長者社會參與;不僅如此,政府藉由緊急救援系統,掌握長者健康與安全狀況等。此外,民間團體結合社福、醫療及宗教等各方力量,共同打造讓長者安心不孤單的社會支持網絡。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代表滿謙法師指出,孤獨不僅是長者的人生處境,更是全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宗教的使命不僅在於安慰人心,更在於把慈悲化為具體行動,透過社區關懷與公益合作,凝聚社會與跨宗教的力量。

天主教單國璽基金會董事長劉振忠指出,台灣2300多萬人口中,65歲以上人口已逾20%,出生率比死亡率低,因此更要重視相關問題;基金會在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支持下,於萬華區辦理「璽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並串連基金會兒少服務,推動「大小筆友」計畫,讓長者與原鄉學童書信交流,建立跨世代連結。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張玉玲以「超高齡社會孤獨的探討」為題,剖析孤獨對長者健康的影響。她說明,孤獨是連結需求未被滿足的訊號,其與健康、心理等息息相關,可能使得失智、憂鬱,甚至死亡風險等增加。

張玉玲建議,透過社交網絡擴展、關係品質提升、社會角色參與(擔任志工、參與社團或宗教等)、情緒自我調節、學習等,學習社交健身、將正向獨處轉化為力量。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代表滿謙法師指出,宗教的使命不僅能安慰人心,更在於把慈悲化為具體行動,透過社區關懷與公益合作,凝聚社會與跨宗教的力量。
天主教單國璽基金會董事長劉振忠指出,基金會在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支持下,於萬華區辦理「璽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並串連基金會兒少服務,建立跨世代連結。

教宗往義大利歷史悠久的聖母朝聖地祈禱

教宗教宗良十四世在門托雷拉恩寵之母堂朝聖地祈禱。 (圖片:梵蒂岡新聞)

教宗良十四世私人造訪了位於義大利中部普雷內斯蒂尼山脈高處的門托雷拉恩寵之母堂朝聖地。

8 月 19 日是教宗在岡多爾福城堡夏宮的最後一天。他前往了距離東北方一個小時的朝聖地教堂和聖本篤洞穴祈禱。據傳統認為,聖本篤曾在公元六世紀初在此生活了兩年。

教宗探訪了自 1857 年以來一直負責管理該朝聖地的波蘭復活會的神父們。他們為教宗在中午敲響教堂的鐘聲,然後一起誦念《三鐘經》。

當天下午,教宗返回岡道爾夫堡,並在當晚回到梵蒂岡。

聖若望保祿二世在任主教和樞機期間經常前往門托雷拉朝聖地。他曾在 1978 年選舉教宗的樞密會議前在那裡祈禱,並在當選教宗兩週後回到該處柱祈禱。

他在 1978 年 10 月 29 日的造訪中說:「這個隱藏在群山之中的地方特別讓我著迷。從這裡,人們可以遠眺並欣賞義大利壯麗的景色。」

他說,聖母瑪利亞在天使報喜之後前往「山區」探望她的表姐依撒伯爾,並在那裡唱了《聖母讚主曲》。

他表示:「我想來到這裡,在這些山巒之中,追隨聖母瑪利亞的腳步頌唱《聖母讚主曲》。」

在整整 27 年後,教宗本篤十六世於 2005 年 10 月 29 日對門托雷拉進行了私人探訪,以紀念聖若望保祿二世那次的造訪。

傳統認為,這座位於海拔 3300 英尺(約 4800 公尺)的朝聖地最初是在公元 4 世紀由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建造的。

【視頻講道】常年期第廿一主日(丙年)2025.08.24

瑪利諾會甘偉霖神父主持的主日聖經講道:我所要作的是把我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為他人的得救上。這是否意味著我應該在街上和路人搭訕,問他們的得救狀態?不!救恩是天主想要讓每個人都成為完全的人。天主所想要的就是與我們每個人愛的共融,並讓我們生活在彼此的共融中。

彰化天主教慈愛教養院教學大樓落成

縣長王惠美、社會處長王蘭心與各級民代共同表達對身心障礙朋友長期的關懷與支持,並由蘇耀文主教親自主禮祈福。

慈愛教養院於今(十五)日上午在彰化市大埔路舉辦「教室大樓落成祈福典禮暨剪綵活動」,縣長王惠美、社會處長王蘭心與各級民代共同表達對身心障礙朋友長期的關懷與支持,並由天主教會台中教區蘇耀文主教親自主禮祈福。王縣長表示,慈愛教養院自民國七十一年創院至今,致力於陪伴並照顧身心障礙者,至今約有一五0位身心障礙者由慈愛教養院提供照顧服務,感謝院方團隊的辛苦付出,秉持天主博愛與慈愛的精神,關懷彰化鄉親。

慈愛教養院長張明正表示,非常感謝各位善心人士聚在這裡,一起見證「銘愛樓」的落成,這棟大樓總工程經費超過1億1千多萬元,是由無數人共同努力,提供慢飛天使更好的生活與學習空間。感謝王縣長長期關懷慢飛天使,去年透過公益活動募得超過一00萬元的經費。過去經歷疫情、地震及募款的艱辛,幸得天主眷顧,找到願意幫助的營造商,讓我們克服難關完成重建使命,目前募款仍在持續進行,希望社會大眾能發揮大愛繼續捐款支持。

天主教會台中教區主教蘇耀文表示,懷著一顆喜悅的心,為銘愛教學大樓獻上祝福,這棟大樓不只是鋼筋水泥的建築物,更匯集大家的愛心及無數汗水而砌成。今天除了感謝天主的恩典,也感謝王縣長、各界長官,以及所有捐助的人,除了縣府公益義賣一00多萬,王縣長本身也捐款十萬。還有建築師的設計、建銘營造的建造,讓機構的孩子有更安全、溫暖的環境,因此將大樓取名為「銘愛」教學大樓。所謂「銘愛」就是將社會各界的愛,銘記於心,以命名來感謝大家的支持,希望將愛延續下去,鼓勵大家關懷弱小、支持公益,持續推動社會的真善美。

王縣長表示,新大樓在各界幫助下已竣工完成,但尚缺二二00多萬元經費充實軟硬體設備,仍需社會大眾持續幫助及捐款,期盼拋磚引玉、貢獻無私大愛,共同為身心障礙者打造一個家。也希望藉由這棟大樓的完工帶來更大的成果效益,以造福更多身心障礙的夥伴。

落成典禮除祈福與剪綵儀式外,院生亦帶來精心準備的表演,並安排感恩回饋時刻,與社會大眾分享這份來之不易的喜悅;「每一塊磚瓦,都承載著一份祝福。」新大樓的落成,代表硬體設施的更新,更是對服務品質與生命尊嚴的承諾。

韓國主教在光復紀念日呼籲兩韓統一

南韓首爾總教區鄭淳澤總主教 2024 年 8 月 15 日在明洞主教座堂舉行的聖母升天節彌撒中講道。 (圖片:首爾總教區)

南韓首爾總教區鄭淳澤總主教在朝鮮半島從日本殖民統治下解放 80 週年紀念之際,呼籲人們為南北韓的統一而努力。

這個紀念 1945 年 8 月 15 日朝鮮半島被盟軍解放的日子也恰逢是天主教會的聖母升天節。

鄭總主教在紀念日的致詞中表示,信徒需要以謙卑和勇氣反思聖母升天節所蘊含的希望。

他在 8 月 12 日首爾總教區發布的信息中說,聖母瑪利亞所踏上的基督徒之旅是「一條充滿黑暗與光明之間持續鬥爭的艱難道路」。

他表示,南韓最近選舉後的新政府標誌著南北韓關係的轉變,這種轉變必須維持下去。

他強調,解放帶來的喜悅必須透過民族的和解與團結才能最終實現。

他表示,正在度「希望朝聖者」禧年的基督徒們,就如舊約中的以色列人在前往應許之地的路上走過曠野一樣,聖母也在日常生活中經歷了漫長的考驗和沈默。

他指出,人民和國家也必須經歷自己歷史上的「荒野時期」。

他說:「今天的紀念日,讓我們回想起那場民族的考驗。在我們還未充分享受解放的喜悅時,分裂的痛苦便席捲而來。這一天不僅呼籲我們銘記過去,更敦促我們治癒過去的創傷,為新的希望之光做好準備。」

他表示,紀念「南北韓民族和解團結祈禱日」(6 月 25 日)是對實踐相互分享精神的承諾。「無論我們的奉獻多麼微不足道,只要是出於真心,上主都會通過它們創造出偉大的奇蹟。」

這位總主教又表示,最近幾天,南北韓之間的關係出現了細微卻意義深遠的變化。

他指出:「當我們政府為了保護邊境社區和緩解緊張局勢而暫停對北韓的廣播時,北韓也作出了暫停對南韓廣播的回應。」

他說:「每一個改變都始於微小的決心和勇氣。」願「今天這看似微小的改變,或許能成為帶領我們傷痕累累的國家走出荒野,邁向和平希望的第一步。」

日本於 1905 年對朝鮮半島實施殖民統治,於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結束對韓國的統治。

然而,由於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分歧,朝鮮半島被一分為二。

1950 年 6 月 25 日,蘇聯支持的朝鮮共產黨軍隊入侵韓國,引發了韓戰。戰爭於 1953 年 7 月 27 日以停戰協議而非和平條約結束。

韓戰被認為是 20 世紀最慘重的戰爭之一,造成至少三百萬人死亡,數百萬人受傷,約一千萬人流離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