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阿庫蒂斯重燃越南天主教青年的信仰

參觀者正在觀看名為「世界聖體奇蹟:聖卡洛·阿庫蒂斯的遺產」的展覽圖片,該展覽於10月在越南胡志明市舉行。 (圖片 : tgpsaigon.net)

位於越南最大城市胡志明市的天主教牧民中心十月舉辦了一個關於聖阿庫蒂斯(Carlo Acutis)記錄的聖體奇蹟展覽。這位出生於英國的義大利少年剛於 9 月 7 日獲教宗良十四世冊封為聖人。

約有一萬名天主教徒,其中大部分是青年,於 10 月 12 至 22 日參觀了這個名為「世界聖體奇蹟:聖卡洛·阿庫蒂斯的遺產」的展覽。展覽開幕當天適逢這位聖人封聖後的首個瞻禮日。

在走進牧民中心的教堂,跪在聖阿庫蒂斯的聖髑和聖體前時,18 歲的玉蘭(Ngọc Lan)不禁熱淚盈眶。

許多像玉蘭一樣的青年在參觀展覽時都被觸動。他們表示,這位新聖人重新點燃了他們的信仰之火,尤其是他們對聖體奇蹟的敬禮。

玉蘭說:「我以前覺得聖體離我很遠。但今天我感覺跟耶穌很接近——衪就在我身邊。」

展覽展出了 136 個教會認可的聖體奇蹟,這些奇蹟由這位聖人收集整理並展示在他的網站上。他於 2006 年去世,年僅 15 歲。

每個展品都結合了圖像、聲音和二維碼,構成了主辦者所稱的「信仰地圖」,引導參觀者在聖體中與基督相遇。

參觀者還受邀探訪這位聖人的一級聖髑——他的幾縷頭髮,並在中心的老教堂裡朝拜聖髑。

許多人,尤其是青年在參觀展覽時,  在聖體前跪拜後寫下了發自內心的祈禱和感悟。

數百張手寫便條密密麻麻地貼在聖人畫像的下方,訴說著他們信仰的更新、感恩的重拾,以及在數碼時代渴望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十九歲的芳英寫道:「謝謝你,卡洛。」「你讓我明白,每一次彌撒都是一個奇蹟。從今以後,我上教堂不再是出於習慣,而是為了要遇見我所愛的那一位。」

另一位 22 歲的天安(Thien An)說:「卡洛在網絡世界裡成為了聖人,所以我也可以在自己的世界裡:在學校、朋友身邊、工作中成聖。謝謝你讓我明白這一點。」

聖人吸引年輕人

牧民中心主任包祿(Francis Xavier Bao Loc)神父表示,展覽的反應非常熱烈。

他說:「超過一萬人前來參觀展覽,朝拜聖體並辦告解」。許多參加者領受了修和聖事,其中一些是多年來的第一次。

他指出:「我們希望這份對聖體聖事和修和聖事重新燃起的心火不會停留於這個活動,而是成為青年們信仰生活的一部分。」

來自柬埔寨金邊宗座代牧區的邦利(Anthony Bunly)神父於 9 月 30 日將聖人的聖髑送至金邊總教區以及芽莊和春祿教區。

這批聖髑於 2024 年 11 月首次抵達韓國首爾總教區, 以為 2027 年的世界青年節作準備。其後,它們先後在亞洲各地巡迴展出,包括泰國、柬埔寨和越南。

在展覽閉幕彌撒上,胡志明市總教區阮能總主教公布,當地教會有三件聖阿庫蒂斯的一級聖髑:一件在牧民中心,一在聖母院主教座堂,另一將在當地 200 多個堂區巡迴展出。

他表示:「每個堂區都將舉行朝拜聖體,並舉辦關於聖體、媒體和科技的講座。」「我們希望這能幫助青年探索如何在現今的數碼世界中活出信仰。這將是一次充滿聖體之火的旅程,讓更多人與基督相遇。」

他指出,希望聖人的榜樣能夠激勵新一代的「阿庫蒂斯之友——更深層次地說,是耶穌在聖體聖事中之友」,在教會內默默而有力地傳播聖德。

數碼時代的聖人

展覽隨後移至漢通泰堂區,並將持續展出至 11 月 8 日。該堂區負責為總教區培育教理講授員和青年領袖,並承諾將繼續推廣對聖體聖事和聖阿庫蒂斯的敬禮。

堂區主任司鐸兼總教區青年牧民負責人范德俊(Joseph Pham Duc Tuan)神父表示,此次展覽將幫助「年輕人滿懷熱情地侍奉天主」。

參觀者潘道明(Dominic Phan)向天亞社說,透過這次展覽,他「看到了一個充滿活力的教會,青年是教會的未來。我希望其他教區也能舉辦類似的展覽。」

另一位教友陳若瑟(Joseph Tran)說,他即將領受初領聖體的九歲兒子參觀了展覽兩次。

他表示,兒子感到非常欣切,並說渴望盡快領受耶穌聖體。 「我希望教會繼續舉辦這類活動,尤其是在年輕人當中,以重燃人們的信仰心火。」

在一天傍晚人群漸漸散去的時候,24 歲的蘭英(Lan Anh)留了下來,跪在聖髑前祈禱。

她說,聖阿庫提斯生活在「同樣的數碼時代」。她祈求他「與我同行,讓我也能像他一樣勇敢——追隨天主的旨意,在我的世界裡分享他的愛。」

【視頻講道】拉特朗大殿奉獻日 2025.11.09

瑪利諾會甘偉霖神父主持的主日聖經講道:拉特朗大殿是全世界所有聖堂的“母堂”。或許正是在那個“家”裡,我們能在每週慶祝耶穌復活瞻禮中,找到慶祝奉獻一座建築物的某種意義。

斯里蘭卡人在追思已亡節悼念傳教士先驅

在斯里蘭卡一教堂墓地,一名男子向 2019 年復活主日恐怖襲擊事件的遇難者墓地致敬。爆炸攻擊造成三座教堂和數家飯店共咁 279 人死亡。 (圖片:Ishara S. Kodikara/法新社)

在每年的追思已亡節,天主教徒庫雷拉(Kalana Kurera)都會帶同妻子和兩個孩子,從斯里蘭卡家鄉尼甘布跋涉近 95 公里,來到卡盧特勒區的馬戈納。

他們的目的地是當地山頂的一個公墓,這裡是許多外國傳教士的最後安息之地,尤其是曾在毗鄰的聖雲先技術學校服務的法國和比利時聖母獻主會神父。

在這個主教堂旁的墓園裡,安葬著曾在這所學校工作的神父,每座墓碑上都刻著這些傳教士的姓名、出生地和逝世日期。

庫雷拉向天亞社說:「這是全國唯一一個像這樣保存外國傳教士墳墓的地方。」

現年 63 歲的庫雷拉是一位木匠,曾就讀於聖雲先學校。這所學校由來自歐洲的獻主會士於 1881 年創立。學校最初是一所少年犯和因貧困而被遺棄兒童的教養院。

學校後來發展成為職業培訓中心,庫雷拉在那裡學習了一年木工。

他說「多虧傳教士們的支持,我才能自力更生。」

自 2018 年以來,庫雷拉和家人在每年 11 月 2 日的追思已亡節都會前往馬戈納墓園,以「悼念那些為傳教事業奉獻一生並在斯里蘭卡逝世的人」。

以食物緬懷亡靈

馬戈納墓園是國家加略山朝聖地的一部分,每年都吸引成千上萬的天主教友和非教友前來朝聖,尤其是在追思已亡節這一天,信徒們會在此紀念所有逝去的親友。

這座寧靜的小山為默想和祈禱提供了一個安靜的地方。

庫雷拉一家​​身著白衣,手捧小十字架、念珠、鮮花和蠟燭,在傳教士的墓前獻花,默禱。

在衆多的神父當中,給庫雷拉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義大利獻主會士佩切內利(Luigi Peceinnelli)神父。他回憶說,這位神父鼓勵學生「成為善良的人」。

佩切內利神父是十二位安葬在馬戈納的傳教士之一。

庫雷拉的孩子們說,每次來這裡,他們都會聽到關於傳教士的故事:他們如何引導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斯里蘭卡青年。

如今,聖雲先學校延續著這份傳承。學校是一所設施齊全的職業訓練中心,為被遺棄、成為孤兒、以及遭受精神創傷或由緩刑和少年法庭轉介的兒童和青少年提供服務。

學校對所有不同宗教的青年開放。培訓項目包括木工、焊接、汽車修理、電氣工作以及空調和製冷。

庫雷拉說:「傳教士幫助天主教信仰在這個以佛教為主的國家紮根。」「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追思已亡節紀念他們。甚至佛教徒也加入了我們的行列,獻上鮮花,點燃蠟燭。」

像許多天主教家庭一樣,庫雷拉一家​​也會準備食物並將分給窮人,以紀念他們逝去的親人。

傳教士是我們家中的一員

在斯里蘭卡各地,人們不僅悼念自己的親人,也緬懷那些曾在國內服務的眾多傳教士神父和修女。他們來自法國、義大利、美國、波蘭、印度、比利時、德國和西班牙。

每年的 11 月 2 日,全國各地的天主教墓地都燭光搖曳,花朵簇擁。

來自科倫坡附近賈埃拉的 52 歲銀行經理、前修生迪內什(Ruwan Dinesh)說道:「我們記得他們如何改變了無數人的生活,豐富了僧伽羅語和泰米爾語文學。」

迪內什每年都會舉辦紀念傳教士的彌撒。他從斯里蘭卡首位聖人聖瓦茲(Joseph Vaz)和曾在國家修院服務的法國獻主會士奎爾(Martin Quere, 1924-2014)神父那裡得到啟發。

每年都有數百人聚集在康提的安皮蒂亞墓園,悼念安葬在那裡的傳教士,其中包括奎爾神父。他因在一家麻風病院服務的慈悲心而為人銘記。

馬戈納的圖沙拉(Samantha Thushara)神父說:「外國傳教士承傳下來的精神在斯里蘭卡根深蒂固。」「許多傳教士在戰亂和疾病肆虐的環境中服務,有些人甚至死於他們投入治癒的疾病。」

他回憶起米勒(Henry Miller)和赫伯特(Eugene Hebert)兩位美國耶穌會士。他們於 1948 年抵達拜蒂克洛,致力於促進和平與人權。赫伯特神父在 1990 年的內戰中「失蹤」,而米勒神父則於 2019 年去世,享年 93 歲。

庫雷拉在準備離開墓地時輕聲地說:「對許多斯里蘭卡人來說,這些神父不是歷史人物,而是家人。」他的孩子們仍然緊緊地握著他們手中的白色小十字架。

每日聖言 2025.11.04

每日聖言  - 11 月 4 日    星期二
聖嘉祿.鮑榮茂主教(1584年)
農曆九月十五

追思已亡瞻禮 【視頻講道】http://wp.me/pHUPz-y3S

福音(路 14:15-24)
那時候,宴席中有人對耶穌說:“那些能在天主國裡吃喝的人,真是有福的!”耶穌對他說:“某人大擺宴席,邀請了很多人。到了開宴的時候,他派僕人去請受邀的人,說:‘來吧,一切都準備好了。’眾人都一致推辭。第一個說:‘我剛買了一塊田,必須去看看。請原諒!’另一個說:‘我買了五對牛,正要去試試它們。真抱歉!’還有一個說:‘我剛娶妻,所以不來了。’僕人回來,把這事向主人報告了。家主十分憤怒,吩咐僕人說:‘你快去城裡大街小巷,把窮苦殘疾的、跛腳盲眼的都帶來!’不久,僕人回來說:‘主人,照你所吩咐的做了,可是還有空位。’主人對這僕人說:‘你出去,到城外大路和田邊小徑,催人進來,坐滿我的家。所以,我告訴你們,先前被請的人,一個也不能嘗到我的宴席。’”

反省
這裡講的故事是關於找各種藉口而拒絕赴宴的人們。聖經以宴席代表天國。拒絕國王或顯貴的邀請,是無禮的。被邀請的人有足夠的時間去準備並答覆邀請,但他們拒絕赴宴。這是對君王的不尊敬,同時也表明他們有比參加君王的盛宴更重要的掛心事。耶穌再次邀請我們深入檢測自己: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娛樂等,能助我們更走近天主,還是使我們遠離天主?天主邀請我們分享祂的喜宴。你願意迎接天主到你的生活、工作和娛樂中嗎?

每日聖言 2025.11.03

每日聖言  - 11 月 3 日    星期一
聖瑪爾定.包瑞斯修士(1639年)
農曆九月十四

追思已亡瞻禮 【視頻講道】http://wp.me/pHUPz-y3S

福音(路 14:12-14)
那時候,耶穌去一個法利塞首領的家吃飯。祂對那請祂的人說:“無論你設午宴或晚宴,不要請你的朋友、弟兄、親戚或有錢的鄰居,以免他們回請你,你就得了回報。當你設宴時,要邀請窮苦殘疾的、跛腳盲眼的。那你就有福了,因為他們無力報答你;但當義人復活時,你必會得到賞報。”

反省
對“邀請”加以評論,耶穌顯然冒犯了邀請祂的主人。主人可能想從有錢的鄰人和朋友那裡得到誇獎讚美——意在利己。耶穌並不反對任何邀請,祂重在讓我們審查自己的內心,並以慷慨大方的態度對待他人。這種慷慨大方需要犧牲、奉獻。以我們從天主那裡獲得的仁慈同樣地對待他人,尤其對待“窮苦殘疾的、跛腳盲眼的”,是一個非常令人充實的經驗。你在生活中能如此對待他人,特別關注窮人和軟弱的人嗎?

每日聖言 2025.11.02

每日聖言  - 11 月 2 日    星期日
追思已亡
農曆九月十三

追思已亡瞻禮 【視頻講道】http://wp.me/pHUPz-y3S

福音(若 6:37-40)
凡父賜給我的人,都會到我這裡來。那到我這裡來的,我都不會拒絕;因為我從天而來,不是為實現我自己的意願,而是為承行那派我來者的旨意。派我來的那位的旨意就是:凡祂交給我的,我連一個都不能失掉,並要在末日使他們復活。這就是我父的旨意:凡看見了子而信祂的人,就有永恆的生命,並且在末日,我要使他復活。」

反省
耶穌今天對群眾所說的話,除了再次強調祂是「生命的食糧」外,更給我們帶來了莫大的信心與安慰:祂不但保證,我們連一個都不能失掉,而且還要在末日復活。我們都未曾死過,也沒有經歷過復活,而且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旅程只有短短幾十年的時間。然而今天,我們從自始至終掌管人類生命的天主口中聽到了這樣的保證和承諾,我們這些努力跟隨祂的,不但無需再為生命的長短而擔憂,而且更該懷著感恩和希望的心活在當下,平安喜樂地享受這份白白得來的恩賜,並和更多的人分享。讓我們期待耶穌的許諾在我們身上完全兌現的那一天。

每日聖言 2025.11.01

每日聖言  - 11 月 1 日    星期六
諸聖節
農曆九月十二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視頻講道】http://wp.me/pHUPz-y35

福音(瑪 5:1-12a)
那時候,耶穌看見群眾,就上了山。祂坐下來,祂的門徒們上前圍著祂。祂便開口教導他們說:「甘於貧窮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痛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繼承土地。饑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足。慈悲待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蒙受慈悲。心地純潔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兒女。為正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當你們因為是我的門徒而被人辱駡和迫害,受各種惡言誹謗時,你們是有福的。你們歡喜快樂吧!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報必定豐厚。」

反省
教會慶祝諸聖瞻禮,目的是要提醒我們,這些已經獲得天上榮冠的聖人們,也曾是普普通通的人群,只不過,他們選擇了一種不同的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並一步步地走向了天主為他們預備好的「真福境界」。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也提醒並敦促我們,成聖是每個基督徒的聖召和使命,而非僅限於神職人員和修會會士。成聖不是為了「成道」、「成仙」,而是按照福音的精神去生活。今天的福音是著名的「真福八端」,每一端都與世俗所提倡的「富貴」標準格格不入,甚至相對立。作為基督徒,我們的挑戰和喜樂正在於勇敢地選擇「真福」而拒絕「假福」。在此過程中,我們並不孤獨,因為有天主與我們同在,也有諸聖為我們代禱。

動腦動身不失智! 中山醫大攜手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守護腦健康

為呼籲大眾重視失智預防與健康促進理念,台中中山醫學大學於10月31日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合作舉辦「這樣生活不失智」校園講座。活動邀請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處長陳俊佑主講「失智症預防」專題,並帶領逾百位社區民眾與學生一同體驗「大腦保健體操」,以「動腦又動身」的方式實踐預防觀念,從校園向社區擴散守護腦健康的行動。

中山醫大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攜手推動全民健腦教育,活動吸引逾百位師生及社區民眾熱情參與。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郭慈安表示,面對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醫療與照護人才培育必須及早建立失智防治與照護的全方位能力。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內失智人口已突破38萬人,失智症不僅影響記憶力,還常伴隨妄想、焦慮、暴躁等精神行為症狀,對家庭與社會造成沉重負擔。中山醫大長期推動健康老化與社區關懷計畫,從預防、延緩到照護支持,期望以醫學教育為核心,帶動全民提早關注大腦健康,讓預防失智從校園與社區共同落實。

郭慈安指出,中山醫大附設醫院自2017年起呼應政府「失智症綱領2.0」政策方向,設立台中市第一家「失智共同照護中心」,以「十科共照、雙倍守護」為特色,整合醫師、個管師與跨專業團隊,提供從診斷、治療到家庭支持的全方位照護。學校端透過課程與社區教育推廣失智預防觀念,醫院端則以臨床與專業照護落實關懷行動,形成教育與醫療並進的完整體系,展現中山醫大在健康促進與社會責任上的實踐力。

「這樣生活不失智」校園講座中,與會者對失智防治議題踴躍提問。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處長陳俊佑表示,預防失智的關鍵在於「三動不可少」-腦動、身動與人際互動。年輕世代可從學習新語言、玩桌遊或樂器、記帳理財、閱讀寫作等方式訓練大腦,同時帶領家中長輩每週維持至少3次、每次30分鐘以上的規律運動,並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維繫社交互動,皆能有效降低失智風險。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處長陳俊佑呼籲從日常生活實踐守護腦健康。

為讓預防行動更貼近日常生活,基金會今年推出「大腦保健體操」影片,融合有氧、平衡、協調與節奏律動等元素,簡單易學、老少皆宜,現已上架YouTube(連結:https://reurl.cc/nYAkxl)。同時也邀集15位失智症專家共同出版《這樣生活不失智》一書,結合科學實證與簡易測驗,為民眾量身打造可實踐的「健腦菜單」,讓「動腦、動身、動起來」成為全民的生活習慣。

呼應今年國際失智症月主題「關心提問.理解失智」,陳俊佑也期盼,學生們能將「人本精神」落實於未來醫療與社會服務中。透過教育端與醫療端的共同努力,攜手推動失智友善社區與全民健腦教育,從學校出發、延伸至社區,讓更多人一起打造更理解、更友善的照護環境。

中國正定教區賈治國主教逝世,享年91歲

華北正定教區賈治國主教是中國天主教地下教會的重要領袖。他於 10 月 29 日因年老體衰逝世,享年 91 歲。 (檔案圖片)

中國河北省正定教區賈治國主教 10 月 29 日因年老體衰去世,享年 91 歲。賈主教是中國天主教地下教會一位傑出的領袖,因忠於梵蒂岡曾被監禁多年。

據教會消息人士向天亞社透露,這位教會牧者的葬禮於 10 月 31 日在錦州舉行。

一位與賈主教關係密切的中國神父說:「賈主教是天主的忠實僕人,為了信仰無懼權威,堅持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

賈主教出生河北錦州市吳丘村。他於 1980 年被祝聖為神父,並在晉鐸一年後由保定教區范學淹主教秘密祝聖為正定教區主教。

他於 1963 年因拒絕放棄對教宗的效忠而首次被捕入獄,被監禁約 15 年。

賈主教在其牧職生涯中,始終拒絕加入由政府認可的天主教愛國會。

他的抗爭導致他屢遭逮捕和監視,曾被拘留超過十次,其中四次發生在 2004 至 2020 年間。

他曾在河北創辦一所孤兒院,收容被遺棄的兒童。據報該孤兒院因未獲得政府批准,已於 2020 年被當局拆除。

正定教區位於華北的河北省。該地區有約 150 萬天主教徒,是中國天主教徒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雖然中國和梵蒂岡於 2018 年就主教任命達成臨時協議,但正定教區仍在未獲官方承認的情況下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