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天主教徒被禁傳統公眾拜苦路活動

印度敘利亞-瑪拉巴禮天主教會的天主教徒 2019年在東德里聖母學校的操場上參加聖枝主日遊行。 (圖片:Bijay Kumar Minj)

印度新德里的天主教領袖表示,警方以「法律和秩序問題」以及「交通受中斷」為由,  拒絕他們於聖枝主日在公共道路上進行傳統的拜苦路活動,他們對此感到失望。

超過 400 名天主教徒在德里總教區庫托 (Anil JT Couto) 總主教的帶領下,原計劃參加長達五公里的遊行,其中包括拜苦路。

原定於 4 月 13 日聖枝主日舉行的遊行中,隊伍將通過一條公共道路,從舊德里的聖母教堂前往德里市中心的聖心主教座堂。

然而,在活動舉行的前一天晚上 9  點左右,警方拒絕了遊行的許可,理由是遊行可能造成後勤、法律和秩序以及交通等問題。

德里總教區天主教協會在 4 月 13 日的一份聲明中表示,「對德里警方的決定深感傷害和失望」。

聲明中寫道:「以週日的法律、秩序和交通問題為理由是令人難以接受的。」

協會指出,其他宗教和政治團體即使在工作日的高峰時段也時常獲得舉辦遊行和集會的許可。

總教區副主教德索薩(Vincent D’Souza)神父早已於 3 月 10 日致函德里警察局長有關遊行的事宜。因此,該最後一刻的拒絕令許多天主教徒感到失望。

聲明又道:「今年的拒絕許可讓人感覺有偏見和不公平,給平等待遇和宗教自由原則蒙上了陰影。」 「基督徒現在質疑憲法賦予他們的宗教自由權利是否得到平等的維護。」

該協會主席邁克爾(A.C. Michael)表示,自 2013 年以來天主教徒就一直在公共道路組織這項年度聖枝主日拜苦路活動。

他 4 月 14 日向天亞社說,新冠疫情和去年是例外。去年由於時任德里首席部長凱傑里瓦爾(Arvind Kejriwal)被捕後的混亂局面,他們無法舉行活動。

聯邦少數民族事務部長庫里安 (George Kurian) 表示,該決定「完全基於安全考量」。

他對媒體說,原定在 4 月 12 日舉行的印度教神哈奴曼誕辰紀念日慶祝遊行許可也被拒絕。

印度人民黨一名領導人向天亞社說,由於德里「安全局勢特殊」,警方已禁止所有公眾遊行。

印度政府上週從美國引渡了被指控策劃 2008 年孟買恐怖襲擊的拉納(Tahawwur Hussain Rana),  並把他帶回新德里。

他指出:「官員們只是不希望恐怖分子襲擊宗教集會,或利用此類活動進行任何形式的報復。」並解釋說自 4 月 10 日起,德里已禁止所有遊行活動。

教宗聖枝主日講道:天主的慈悲敦促我們與人同悲共苦

2025.04.13 棕枝主日:主受難 – 紀念主進入耶路撒冷和神聖彌撒 (梵蒂岡媒體)

樞機團副團長桑德里樞機4月13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代表教宗方濟各主持聖枝主日禮儀。教宗由於呼吸道疾病尚未痊癒,目前仍在他的寓所養病。當天約有4萬名信友在廣場上參加禮儀。

桑德里樞機宣讀了教宗方濟各為此準備的講道稿。在聖枝主日,我們紀念耶穌榮進耶路撒冷,卻在幾天後被判刑,背著十字架走在痛苦又悲傷的道路上離開聖城。

基勒乃人西滿

教宗談起福音中被羅馬士兵抓住、被迫幫耶穌背十字架的基勒乃人西滿(路廿三26),稱這個人即使沒有選擇,依然參與了主耶穌的受難。教宗闡明,基勒乃人西滿的行為似乎有些矛盾:他被迫背起耶穌的十字架,走向加爾瓦略山,因此縱使這並非他的本意,他卻親身參與了主耶穌的受難。教宗觀察基勒乃人西滿的舉止:他不發一語,沒有與耶穌交談,他們之間只有十字架。

基勒乃人西滿在救恩史中的角色

基勒乃人西滿迫於無奈分擔耶穌的苦難時,是否對耶穌心生憐憫?為了回答這問題,教宗表示,我們必須了解他的內心。「那揭示天主慈悲的痛苦,刺穿了天主始終敞開的心,人卻一直緊閉心門」。基勒乃人西滿會感到憤怒或同情,悲傷或厭煩,我們全都無從得知。但我們知道,他背起耶穌的十字架,耶穌則是將世人的罪一肩扛起。

「耶穌順從天父的旨意(參閱:路廿二42),為了愛我們而背起世人的罪;祂與我們並為我們受苦。正是以這出乎預料且令人不安的方式,基勒乃人西滿參與了救恩史。在救恩史中,沒有人是外人,沒有人置身事外」。

幫助彼此背十字架

基勒乃人西滿教導我們,「耶穌在各種處境中前來與每個人相遇」。教宗勉勵我們在各自的生活裡,省思能如何跟隨基勒乃人西滿的這種步伐。我們唯一能做的是環顧周遭「許多在仇恨和暴力的煽動下走上加爾瓦略之路的男女」。我們應當牢記,「天主已經將這條路變成救贖之地,因為祂親自走了這條路,為我們獻出祂的生命」。

「今天有多少基勒乃人西滿背負基督的十字架!我們認得出他們嗎?我們是否在他們因戰爭和不幸而飽受風霜的面容上看見耶穌?面對邪惡殘酷的不義,背耶穌的十字架絕非徒勞無功,相反地,這是分享祂救贖之愛的最具體方式。」

耶穌的受難成為同悲共苦的憐憫

教宗最後表示,當我們伸手扶持受苦的人,扶助跌倒的人重新站起,擁抱氣餒的人時,我們就在今天展現出「耶穌的受難如何成為同悲共苦的憐憫」。

在進入聖週的時刻,教宗鼓勵眾人審視自己的生命。「為了體驗到這慈悲的大奇蹟,在聖週我們要選擇如何背負十字架」,而且不僅背我們自己的,也要幫助周圍受苦的人背十字架。即使是人生旅途中的陌生人,我們也要幫他們背起十字架,「成為彼此的基勒乃人西滿」。

教宗再次親臨聖伯多祿廣場:聖枝主日快樂、聖週快樂

“聖枝主日快樂、聖週快樂。”教宗方濟各今天4月13日聖枝主日彌撒結束時,來到聖伯多祿廣場的中央石階上,問候了在場參禮的4萬信眾。康復中的教宗再次親臨聖伯多祿廣場,給人們帶來了驚喜,廣場上頓時歡呼聲響起。教宗在聖伯多祿廣場停留了十幾分鐘。

教宗自出院後,已經是第四次公開露面了。他於3個星期前出院,在返回聖瑪爾大之家前,先到聖母大殿前的廣場上,將一束鮮花交給大殿助理總鐸馬克里卡斯(Rolandas Makrickas)樞機,請他恭放在聖母像前。4月6日主日、禧年病患慶典的彌撒結束時,教宗坐著輪椅出現在聖伯多祿廣場,向在場的兩萬名信眾表達問候。就在昨天,聖枝主日的前一天下午,教宗前往聖母大殿,在羅馬人民救援之母聖像前祈禱。

教宗來到聖母大殿祈禱

教宗在羅馬人民救援之母聖像前祈禱

“聖枝主日,即聖週前夕,教宗方濟各於今天午後前往聖母大殿,在羅馬人民救援之母聖像前祈禱”。聖座新聞室4月12日下午公布了這個消息。

教宗方濟各與羅馬人民救援之母的親密關係素來是一種孝愛的關係。他於3個星期前出院後,在返回聖瑪爾大之家前,就先到聖母大殿前的廣場上,將一束鮮花交給大殿助理總鐸馬克里卡斯(Rolandas Makrickas)樞機,請他恭放在聖母像前。

向羅馬人民救援之母像獻花是教宗方濟各的一個慣例,是他在當選後的第二天2013年3月14日開始的,在隨後的每次國際使徒之旅的前後也一直保持下來。

每日聖言 2025.04.13

每日聖言  –  4 月 13 日   星期日
聖瑪爾定一世教宗殉道(656年)
基督苦難主日(聖枝主日)
農曆三月十六

聖枝主日【視頻講道】https://youtu.be/WkGGwUwyE_U

福音(路 22:14—23:56 [短式 23:1-49])
耶穌與宗徒們共進晚餐
山園祈禱
耶穌受審
十字苦路
那時,大約是中午,遍地昏黑,直到下午三時,太陽失光。聖殿的帳幔從中間分裂為二,耶穌大聲呼喊說:“父啊!我把我的靈魂交在袮手中。”說完這話,就呼出最後一口氣。百夫長看見所發生的事,頌揚天主說:“這人真是個義人!”聚集圍觀的群眾,一見此情景,就都捶著胸,回去了。所有熟悉耶穌的人,包括那些從加里肋亞就跟隨耶穌的婦女,都遠遠地站著,見證了這一切。(福音片段太長,這裡只作概括,請大家對照聖經讀福音)

反省
耶穌把依撒意亞先知預言的“上主受苦僕人”的形象貼合在自己身上。但預言不是預定,猶太人殺害耶穌,完全是他們的自由決定,但這使耶穌承受了歷史和人性事實,也成就了預言。耶穌之所以承受苦難,是因為祂是“厄瑪奴耳”,祂要在一切境遇中陪伴我們,包括不公和悲慘的境遇,甚至是死亡。西蒙娜·薇依曾說過,天主若不在,那便是人類最大的不幸!耶穌在十字架上同樣經驗了天主的“捨棄”。然而,從此以後,即使在天主不在的絕境、人類最大的不幸之中,也有作為天主的耶穌與我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