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歡迎到羅馬參加禧年慶典的青年

教宗良十四世 7 月 27 日在梵蒂岡的《三鐘經》祈禱期間,從宗座宮的窗戶向俯瞰聖伯多祿廣場的人群發。 (圖片:法新社)

教宗良十四世向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的數萬名信眾致意,並對所有來到羅馬參加青年禧年的年輕人表示歡迎。

他在 7 月 27 日誦唸《三鐘經》後說:「我特別熱切地問候來自不同國家的青年,他們聚集在羅馬參加明天開始的青年禧年慶典。」

這位美國教宗以義大利語、英語和西班牙語致以同樣的問候,引得來自不同語言群體的青年們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

他用不同的語言向他們致意說:「我希望這將成為你們每個人與基督相遇的機會,並在你們的信仰上得到祂的堅固,以正直的生活跟隨基督。」

青年禧年慶典於 7 月 28 至 8 月 3 日舉行。預計將有 50 萬人在羅馬參加為期一週慶祝活動的開幕禮,而預計將有 100 萬人會參加在羅馬托爾維加塔舉行的戶外守夜祈禱和彌撒。

教宗向《梵蒂岡電台》、《梵蒂岡新聞》和梵蒂岡《羅馬觀察報》的記者致意,他們在廣場柱廊下新落成的小型新聞站工作,「以便在禧年期間更貼近信徒和朝聖者」。

他感謝梵蒂岡新聞機構使用超過 55 種語言提供服務,將「教宗的聲音傳遞給世界」。

他在掌聲中說:「感謝所有為傳播和平與真相作出貢獻的記者。」

教宗也提醒天主教徒,當天是第五屆世界祖父母及長者日,今年的主題是「沒有失去希望的人是有福的」。

他說:「讓我們不要讓他們孤單,而是要與他們建立愛與祈禱的紐帶。」「讓我們把祖父母和長者視為希望的見證人,他們能夠為新一代指明道路。」

在《三鐘經》祈禱之前,教宗反思了《天主經》,指它提醒我們「當我們向天主祈禱時,主總是會聆聽我們。」

他表示:「如果祂有時以難以理解的方式回應我們,那是因為祂以我們無法理解的智慧和遠見行事。」「即使在這些時刻,我們也不要停止祈禱——並要滿懷信心地祈禱——因為在祂裡面,我們總能找到光明和力量。」

他敦促信徒們「透過祈禱和愛德,感受到被愛,並像天主愛我們一樣去愛:開放、謹慎、相互關懷,並且不帶任何欺騙。」

教宗:聖神助我們打破障礙驅散冷漠仇恨

教宗良十四世 6月8日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舉行的運動、協會和新團體禧年慶典上向信眾講話。 (圖片:法新社)

教宗良十四世在五旬節的彌撒中表示,在這個充斥著戰爭、人與人之間疏離、冷漠麻木的世界裡,聖神能幫助我們「拆毀高牆,打破藩籬,化解仇恨」,使每個人都能像一個人類大家庭的子女一樣生活。

他於 6 月 8 日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的五旬節彌撒講道中說:「哪裡有愛,哪裡就沒有偏見,沒有把我們與鄰人隔離的『安全區』,也沒有排他性思維的空間。可悲的是,我們現在也看到,這種排他性思維在政治民族主義中也逐漸滋生。」

他指出,然而,聖神能使我們在內心結出成熟的果實,讓我們培養良好健康的人際關係。

他在講道中,以教宗本篤十六世在 2005 年的講道中所描述的五旬節形象為基礎,反思了聖神給予我們打破界限的恩寵。

他說:「聖神首先在我們心中,然後在個人與他人的關係中,最後是在民族之間打開邊界。」

他表示:「聖神是一份讓我們把生命向愛敞開的禮物。」祂打破「我們內心的冷酷、思想的狹隘、自私、束縛我們的恐懼,以及讓我們只想到自己的自戀。」

教宗說:「聖神帶給我們挑戰,讓我們面對我們生命正在萎縮,陷入個人主義漩渦中的可能性。」「可悲的是,也很奇怪,在這個『社交媒體』蓬勃發展的世界裡,我們卻面對著越來越孤獨的風險。我們時刻保持聯繫,卻無法『建立聯繫』。」

他說,聖神「讓我們在自己所戴的所有面具之下,與內心深處的自我保持聯繫。祂引導我們與主相遇,教導我們體驗祂所賜予的喜樂」,並使我們的生命成為一個「充滿歡迎和精神振奮」的地方。

他指出,聖神也「拓寬了我們與他人關係的邊界,讓我們感受到兄弟情誼的喜悅」「這也是衡量教會一個重要的尺度」。

他表示,要成為真正主的教會,我們之間「不能有邊界或分裂」。信徒們必須能夠「在教會內相互交談、接納,並調和我們的差異」,成為「一個歡迎所有人、熱情好客的地方」。

教宗說,聖神「也打開了民族之間的邊界」,它團結人們的心,「使我們把別人視為我們的兄弟姊妹」。如此一來,「差異不再成為分裂和衝突的原因,而是我們都可以從中汲取力量的共同遺產。」

他回顧了教宗方濟各在 2023 年的五旬節講道,並對世界上持續存在的不和與分裂表示惋惜。

他說:「困擾我們世界的戰爭就是這個悲劇的標誌。讓我們祈求愛與和平的聖神,願祂打開邊界,摧毀隔閡,驅散仇恨,幫助我們像我們在天上唯一之父的子女一樣生活。」

教宗在彌撒後誦念《天皇后喜樂經》前,祈求和平的恩賜居住在每個人的心中。

他說:「因為只有一顆平和的心才能在家庭、社會和國際關係中傳播和平。願復活的基督的聖神在任何有戰爭的地方開闢和解的道路;願祂啟迪那些統治者,給予他們勇氣,讓他們作出緩和局勢和對話的行動。」

這台彌撒也標誌著教會運動、協會和新團體禧年慶典的結束。慶典包括 6 月 7 日在廣場由教宗主持的守夜祈禱。估計活動有 7 萬人參加。

教宗亦感謝所有參與禧年的天主教平信徒協會、運動和團體的代表,並鼓勵他們在聖神的力量下「煥然一新地出發」。 「去把主耶穌的盼望帶給所有人!」

梵蒂岡:旅遊業必須尊重並關懷受造物

在威尼斯聖馬可廣場上的遊客。 (圖片:梵蒂岡新聞)

在聖年期間,梵蒂岡呼籲那些參與旅遊業的人透過公正投資和對永續實踐,使基督徒的希望得以實現。

梵蒂岡福音傳播部新福傳部副部長菲西切拉(Rino Fisichella)總主教表示,梵蒂岡也將於 10 月 16 至 19 日在羅馬舉行的世界旅遊牧靈大會期間,舉辦一個關於旅遊業如何「發展成為福傳工具」和促進人類價值觀的會議。

他於 5 月 26 日發表致詞,以慶祝 9 月 27 日的聯合國世界旅遊日。旅遊日今年的主題是「旅遊與永續轉型」。

據聯合國稱,此次主題聚焦於旅遊業,它擁有「最廣泛的經濟價值鍊和最深的社會影響力,在應對氣候變遷以及人類和地球可持續社會經濟轉型中發揮關鍵作用」。

菲西切拉總主教在致詞中強調了教宗方濟各 2015 年關於關懷我們共同家園的《願祢受讚頌》通諭,並指出保護受造物的義務也適用於旅遊業。

他寫道,遊客和旅遊業人員都有責任促進和尊重環境的可持續性,以及公正和有尊嚴的工作條件,包括公平的工資。

他指出,很多時候,人們似乎「渴望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快速獲得利潤:這種狂熱令人繚亂,並最終導致了一些羞辱了員工、遊客和工人本身的解決方案。

他寫道,年輕人經常面對工作的不穩定性「絕不應是永續未來的來源」。

他說:「正義不能被對利潤的渴望或有損工人尊嚴的條件所掩蓋。」「真正的正義應成為消除貧困的一種方式」,並幫助人們透過勞動展現自身能力。

他表示,真正的旅遊業應始終伴隨著「良好的社會正義實踐和對環境的尊重」。

他寫道,對受造物的關心和關懷「需要個人和集體的責任,這樣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才不會白白浪費。」

他引用教宗本篤十六世的《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指出,「我們需要每個人,尤其是基督徒的承諾」,他們認識到大自然「是天主賜予我們的,作為我們生活的環境。大自然向我們訴說著造物主及其對人類的愛。」

他表示:「即使作為遊客,我們也是這份愛的見證者,因為我們受益於一個美好的世界,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維護這個世界的完整。」

他也強調了在聖地、堂區和其他宗教場所為遊客和信徒實踐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他指出:「對保護受造物的承諾始於對小事的關注:從這裡我們可以邁出第一步,承擔有關全人類的『生態債務』。」

他說:「因此,在這個禧年期間,我們希望在旅遊業工作的人能夠通過投資可持續利用我們所掌握的自然和結構資源,作出具體的行動,讓基督徒的希望得以實現。」

禧年青少年日參加者帶著悲傷與希望悼念教宗

來到羅馬參加禧年青少年日的青年於 4 月 27 日參加教宗方濟各的九天哀悼日。 (圖片:梵蒂岡新聞)

對於前往羅馬參加禧年青少年日慶典的數千名青年來說,教宗方濟各辭世的消息令他們震驚。

參加者慶祝充滿希望的禧年所帶來的喜悅與突然失去教宗的悲痛交織在一起。他們也不肯定教宗的離世對他們這趟羅馬朝聖之旅會有何影響。

梵蒂岡於去年 9 月公布 2025 禧年的 26 項重要慶典,當中包括 4 月 25 至 27 日的禧年青少年日。

廿二歲的皮里科(Vincenzo Pirico)4 月 27 日向《天主教新聞》說:「我們從一月開始就在為禧年慶典做準備。」他當時正陪同一群來自意大利中部城市比薩的青年。 「當我們收到教宗逝世的消息時,(這些天來)我們參加慶典的心情確實改變了。」

來自厄瓜多基多的青年莫利納(Gustavo Molina)表示,教宗去世的消息對他「就像被淋了一盆冷水」。

然而,對他和他陪同的一群青年來說,對教宗逝世的悲傷化成了感激,因為他們有機會來到羅馬,並向這首位來自拉丁美洲的教宗告別。

莫利納表示:「我們很幸運能來到這裡。」 「在哀悼教宗的時刻,每個人都很積極、帶著微笑,盡量保持團結。」

他說:「重要的是,我們大家一起向我們親愛的教宗致以最後的敬意,因為他深受愛戴,尤其是在西班牙裔團體。」

教宗去世的消息公布後不久,梵蒂岡表示,禧年青少年日閉幕彌撒將不會包括首位千禧少年阿庫蒂斯(Carlo Acutis)的封聖禮,而會以一台紀念彌撒代替。

教宗方濟各於去年 5 月 23 日批准了阿庫蒂斯列聖品的法令,並於 11 月底宣布封聖禮會於禧年青少年慶典期間舉行。

教廷公布在已故教宗於 4 月 26 日的葬禮後開始為期九天的哀悼期,在此期間,每天都會在聖伯多祿大殿舉行追思彌撒。

然而,儘管正值哀悼期,仍有數以萬計的人擠滿了通往聖伯多祿大殿的主要道路和解大道。許多人揮舞著旗幟、唱歌和鼓掌。

據梵蒂岡新聞辦公室報道,估計有 20 萬人參加了追思彌撒。

來自美國費城的佩雷斯 (Nelson J. Perez) 總主教說:「我相信教宗方濟各正在俯視這一天,他的內心充滿了喜悅,因為他號召我們迎接希望的禧年。這的確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禧年,不是嗎?」

像許多來到羅馬的人一樣,佩雷斯總主教原也是來參加真福阿庫蒂斯的封聖禮。但對他來說,將此改為教宗方濟各的葬禮和追思彌撒,是對這位熱愛青年、也被青年熱愛的教宗恰當的致敬。

他說:「教宗方濟各曾說,這些年輕人不是未來的希望;他實際上是說,他們是天主的臨在。他們今天確實在這裡證明了這一點。」「這真是一個莫大的祝福。」

教宗的去世不僅讓前來參加 4 月 27 日禧年青少年日彌撒的人們感到震驚,也讓禧年期間穿過聖門的朝聖者感到震驚。

美屬維京群島聖托馬斯教區的菲利普奇(Andrea Filippucci)神父帶著來自三個島嶼的近 100 名朝聖者來到羅馬參加禧年慶典。

與世界各地的許多人一樣,在得悉教宗去世的消息時,這位來自羅馬的神父和他的團隊都感到難以置信。

他說:「我們剛剛還看到教宗為《Urbi et Orbi》祝福。」他指的是教宗在復活主日為「這座城市和全世界」所作的祝福。

他指出,教宗看起來很疲憊,「但沒人能想到他會這麼快就去世。所以,我們第一個反應是有點震驚。這是假新聞嗎?怎麼可能?」

來自該朝聖團的 19 歲青年朝聖者唐納利(Fayshia Donelly)說:「聽到教宗方濟各去世時,我有點困惑;感覺完全沒有預料到。說實話,一開始感覺有點太巧合了。」

該朝聖團的另一名成員瑞安 (Briah Ryan) 表示,雖然教宗的去世令人悲傷,但她仍然很感激有機會成為「這一歷史性時刻的一部分」。這次朝聖之旅讓她了解到新教宗選舉的過程。「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將是我一生難忘的經歷。」

亞洲主教領袖籲教會為後代未來拯救地球

人們在仰光清晨的霧氣和嚴重的空氣污染中沿著一條住宅街道行走。 (圖片:Sai Aung MAIN / AFP )

亞洲主教團協會主席呼籲亞洲各教會為子孫後代的未來保護地球環境,並強調需要「以勇氣和決心迎接挑戰」。

協會主席費拉奧(Filipe Neri Ferrao)樞機表示:「在整個亞洲,我們看到受造物在人類的冷漠、虐待和剝削的重壓下呻吟。」

這位印出來度果阿暨達曼總教區的主教在 3 月 15 日題為《致亞洲地方教會關懷受造界:呼籲生態皈依》的函件中說:「其後果已經顯而易見,並得到了科學的證實。」

他指出,印尼、巴布亞紐幾內亞、馬來西亞、緬甸和菲律賓的熱帶雨林遭到破壞,原住民被迫流離失所。

他說:「這些對地球生存至關重要的森林正面臨非法砍伐、農業擴張和採礦的巨大壓力。」

他也提到了生物喪失多樣性、水準面上升、沿海地區人們流離失所、水域安全、空氣污染、更強更和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農業危機和糧食安全等問題。

他說:「太平洋變暖加劇了颱風、洪水和水準面上升,威脅到菲律賓、孟加拉和越南等國家整個村莊的生存。」

他又表示,喜馬拉雅山脈冰川融化和南亞和中亞河流乾涸正在危害數百萬人的水源供應。

他說:「這些變化加劇了由水源引發的衝突,特別是在多個國家共用的河流流域。」

亞洲主教團協會是由亞洲 17 個分會和兩個東方教會組成的主教團體,於五十年前經梵蒂岡批准成立。

函件指出,亞洲各地的城市如北京、上海、達卡、德里、卡拉奇、雅加達、馬尼拉和曼谷,等都正面對令人窒息的嚴重空氣污染。

它說:「這種空氣污染嚴重導致尤其是兒童和老年人的呼吸系統疾病,並降低了人們整體的生活質素。

費拉奧樞機表示,氣候變化對依靠農業為生的農村人口來說尤其具有破壞性。

他問道:「我們必須提醒政治領袖、政府決策者和決策者,尤其是他們當中的天主教徒:你們今天所作的選擇將由後代來評判。 你們會留下一個傷痕纍纍的地球,還是一個反映天主創造之美的家園?」

他說,在正在進行的 2025 年希望禧年期間,這些苦難呼籲我們悔改、皈依,並更深地致力於我們作為天主受造物的管家的共同責任。

他敦促亞洲地方教會「以勇氣和決心迎接這一時刻」,從緩解、適應、立法和財政四個關鍵方面應對危機。

在慶祝教宗方濟各《願祢受讚頌》通諭 10 周年和 2025 年禧年的同時,這位總主教邀請亞洲所有地方教會也繼續慶祝從 9 月 1 日(大部分東方教會)到 10 月 4 日(生態主保聖方濟各瞻禮日)的關愛受造界時期。

他說,這個特別時刻是我們深化靈修和生態更新的機會,透過「教育我們的團體瞭解生態責任,推廣更簡單、更永續的生活方式以及培養創造精神來加深我們與天主、人類和宇宙的關係。」

方濟各牧職12週年 教廷代辦:將與台維持外交關係

教廷大使館19日舉辦慶祝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牧職12週年紀念日活動,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右2)與教廷大使館代辦馬德範(Msgr. StefanoMazzotti,左2)合影。(外交部提供)

教宗方濟各牧職12週年,中華民國外交部政次吳志中19日於紀念活動表示,將持續深化台梵合作,並祈願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早日康復;教廷大使館代辦馬德範(Stefano Mazzotti)說,將與台灣等理念相近國家維持外交關係。

中華民國外交部20日下午發布新聞稿指出,中華民國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於19日晚間應邀出席教廷大使館舉辦的慶祝教宗方濟各牧職12週年紀念日活動,與各國駐台使節及宗教界代表共同表達祝賀之意。

教廷大使館代辦馬德範致詞表示,方濟各的外交政策是基於「希望」,旨在回應各國人民對希望與和平的渴望,在多邊層面上,盼促進不受政治或少數人利益的影響、具有穩定效力的多邊主義,在雙邊層面上,將尊重人類尊嚴的基本架構,並與台灣等理念相近國家維持外交關係。

吳志中致詞表示,台梵近83年邦誼立基於共享價值,淵源流長,將持續深化台梵雙邊各項交流合作。

今年是天主教禧年,將遵循教宗今年世界和平文告諭示,持續守護自由平等、民主人權,致力區域和平穩定;另將推動價值外交,透過各項榮邦計畫,協助友邦繁榮發展。

吳志中也說,祈願教宗身體早日康復,世界充滿和平喜樂。

中華民國外交部表示,這次活動計有天主教會、立法院、外交部、內政部移民署、駐台使節團及其他宗教界代表等約150位賓客出席,活動溫馨隆重。

陳建仁率朝聖團赴梵蒂岡 祈禱教宗早日康復

身為虔誠天主教徒的前副總統陳建仁與夫人羅鳳蘋,今天率台灣教友團到梵蒂岡朝聖。

身為虔誠天主教徒的前副總統陳建仁與夫人羅鳳蘋,今天率台灣教友團到梵蒂岡朝聖,並為已住院長達3週多的教宗方濟各祈禱,期盼教宗早日康復。

台灣朝聖團今天中午參訪駐教廷使館及享用簡餐。陳建仁致詞時表示,駐教廷大使李世明任職多年,將台梵邦誼維繫得非常好,很慶幸國家能有這樣的外交人才,他知道使館工作人員雖不多,但為了維繫邦誼很努力,工作量恐是一般單位的3、4倍。

陳建仁請朝聖團鼓掌,為使館努力促進台梵邦誼打氣。李世明致詞時有感而發表示,大家都非常愛台灣,但有時正因為太關心台灣,看到台灣遭遇一些狀況,難免會感到失望,但他只要想起陳建仁夫婦的信仰與慈悲,就會對台灣前景再度感到充滿無限希望。

陳建仁在會後接受專訪表示,台灣教友非常關心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的健康狀況,因為教宗是天主教普世教會的領袖,台灣近日各教堂在舉行彌撒時,也都會特別加入為教宗祈禱的意向。

陳建仁表示,台灣教友希望教宗方濟各早日恢復健康,繼續領導教會,為世界和平、環境永續、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共同努力。

今年適逢天主教每25年一度的禧年,台灣朝聖團此行特別到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通過僅在禧年開啟的「聖門」,以獲得特殊的救贖與祝福。

陳建仁表示,台灣天主教會呼應教廷2025的「希望」禧年,特別籌辦此次朝聖活動,教友們都很期待親自到梵蒂岡通過聖門,透過這個儀式祈求世界和平,讓眾人都能像兄弟姊妹一樣彼此相愛。 陳建仁表示,在台灣禧年朝聖活動當中,這團算是很早出發的,教友此行走訪義大利各地許多教堂時,都認真祈禱,一面為台灣禱告,一面也為教宗健康禱告,希望教宗繼續幫助世界實現自由民主價值,讓世界充滿愛、和平與正義。

羅馬朝聖局恢復聖地朝聖活動

2025.02羅馬朝聖局恢復前往聖地的朝聖活動,以更新羅馬教區與耶路撒冷教會團體的共融。由神父和修士組成的首個代表團將於3月10日出發。

據梵蒂岡新聞網報導,羅馬朝聖局重返聖地,3月10日起展開「希望的朝聖之旅」,以支持耶路撒冷的教會團體。由神父和修士組成的首個朝聖團將在朝聖局主任納扎羅(Rebecca Nazzaro)修女的帶領下從羅馬出發。

羅馬教區主教公署的公告指出,該朝聖團的行程包括在白冷城、耶路撒冷和耶里哥與當地的基督徒團體舉行聚會,以更新羅馬教區與耶路撒冷教會團體的共融,同時也響應聖地守護人巴頓(Francesco Patton)神父和耶路撒冷拉丁禮宗主教皮扎巴拉(Pierbattista Pizzaballa)樞機的呼籲:「現在應該要支持耶路撒冷教會,重返聖地,為這個地方教會的另一片肺葉再次注入生命力,即朝聖活動和朝聖者的臨在。」

整個教會充滿希望、團結合一的記號

在這希望的禧年期間,朝聖活動是個造訪耶穌生活之地、活出信仰經驗的重要契機。納扎羅修女表示,「我們希望每個朝聖者都能感到自己是他們所遇見的團體的一員,同時也在扶助聖地的基督徒弟兄姊妹方面作出貢獻。如此一來,通過朝聖,我們將能在共融中增進我們的信德」。

羅馬朝聖局靈修事務助理比亞洛(Giovanni Biallo)神父是該朝聖團在聖地的嚮導。他解釋道:「前往耶路撒冷朝聖的旅途成了心靈之路、靈性經驗,藉以更新對基督的認識。」比亞洛神父很高興能宣布重新出發的消息,他說:「人人都受邀懷著信德與團結的精神相聚在一起。朝聖者將能與聖地的基督徒分享耶穌之愛的希望和見證。」

北京天主教堂區慶祝 420 週年

中國北京教區宣武門的聖母無染原罪堂,又稱南堂。 (資料圖片 )

北京教區一堂區為 2025 年希望禧年發起特別的「恩寵之年」活動,以慶祝堂區建堂 420 週年和紀念其豐富的歷史。

據梵蒂岡的《信仰通訊社》1 月 16 日報道,位於北京宣武門的聖母無染原罪堂,又稱南堂,  於 1 月 14 展開了為期一年的慶祝活動。該教堂於 1605 年由利瑪竇建立。

在開幕彌撒講道中,主祭趙建民神父指出,利瑪竇遠渡重洋把信仰的火種帶到了中國。

他說,利瑪竇的「智慧、勇氣和奉獻精神給我們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他表示,可敬者利瑪竇、真福和德理(1286-1331)以及真福周文謨(1795年在朝鮮殉道)一生的見證「堅定了大家福傳的信念,激勵著每位教友在信仰之路上勇敢前進。」

義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神父是耶穌會中國傳教團的創始人之一。

和德理神父是 14 世紀早期的方濟會士和旅行家,他曾到訪過印度許多地方,可能還有錫蘭(現斯里蘭卡),並曾在中國廣泛遊歷。

當時的北京教區於 1794 年派遣了周文謨為第一位前往朝鮮傳教的外國傳教士。

該次彌撒恰逢北京教區慶祝真福和德理的「聖者日」,堂區司鐸張洪波神父和多位教友亦參加了彌撒。

彌撒結束時,張神父宣布南堂建堂 420 週年慶典系列活動正式展開。參加彌撒的教友都收到一本關於利瑪竇生平的《利瑪竇傳》和紀念禧年的靈修生活指引《禧年手冊》。

據《信仰通訊社》報道,恩寵禧年活動旨在讓堂區教友緬懷教會豐富的歷史,好讓每個人都能在回憶這些事件中找到安慰和靈性上的成長。

教宗方濟各於 2024 年 12 月 24 日開啟聖伯多祿大殿的聖門,正式展開了 2025 希望禧年。

北京教區於去年 12 月 28 日在西什庫主教座堂(北堂)舉行 2025 禧年感恩祭,隆重開啟聖年。

開幕彌撒由李山主教和甄雪斌助理主教主持。來自教區的神父、修女和平信徒也出席了開幕活動。

開幕典禮還包括公開朗讀《 2025 禧年詔書》摘錄,以及參加者跨過主教座堂聖門的遊行。

禧年義大利湧入朝聖客 旅宿業台僑分享觀光小技巧

2025適逢天主教禧年,義大利預計將湧入逾3000萬朝聖客。羅馬旅宿業台僑提醒,遊客應盡早預約交通、景點門票,若遇詐騙坑錢要力爭到底,義大利人通常「吃硬不吃軟」。

台灣旅客在國際形象大致不錯,不過旅遊圈還是流傳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故事。例如曾聽說有遊客到義大利旅遊,因吃不慣生冷食物,竟自帶電爐到餐廳,把沙拉生菜、西式調味海鮮肉類煮成「小火鍋」,引起全餐廳側目。

旅客帶浴巾、枕頭出國不稀奇,還有遊客全程自備「蓮蓬頭」到旅館替換,投宿某間旅館後忘記拔下來,旅館聯繫旅行社取回,讓旅遊業者趕忙更新「教戰守則」,未來要提醒團員記得帶走的物品又多了一項。

羅馬台灣同鄉會會長陳易文與義籍先生從事旅宿業,在羅馬競技場週邊擁有4間短租公寓。她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今年上半年生意興隆,1到6月都是「訂滿」狀態,她的客源歐美居多,來自亞洲多為韓國客,韓國客特色是很信賴來自同胞的評價,因此只要獲得好評留言,就能吸引更多客群。

相較入住連鎖飯店,陳易文說,現在愈來愈多遊客偏好「短租公寓」,有簡易廚房能自己煮飯,不只更經濟實惠,在當地買菜下廚也更能帶來「沉浸式」旅遊體驗。

陳易文表示,多數傳統訂房網站不能挑房客,同業曾遇到房客租屋來拍成人影片的恐怖經驗,她選擇使用的度假屋租賃平台,房東也能替房客評分,可達「過濾客人」效果,多數客人為了避免留下負評、影響未來租屋,都會盡量遵守房屋使用規則。

談到台灣人來義旅遊的注意事項,陳易文表示首要「提防扒手」,若投宿火車站附近或出入混雜區域,夜歸要特別小心。此外義大利「罷工」頻繁,建議提早預約機場接送,她碰過很多客人原想搭公共運輸往返,臨時發現交通癱瘓已訂不到車,為省下台幣2、3000元包車費用,反而錯過行程或班機,得不償失。

陳易文提醒,近來義大利火車站常有人假裝好心幫忙提行李,事後翻臉索取費用,有遊客因此付了20歐元(約台幣700元),她建議台灣旅客來義大利玩「要強悍一點」,在火車站遇到這類情況應立刻找工作人員協助,在義大利吃硬不吃軟。

在義大利擔任導遊近20年的台僑傅瀞接受中央社訪問指出,目前在羅馬領有官方導遊證照的台僑約10人,她除了跟旅行社合作接待團體,也會透過社群網站、朋友介紹,提供「客製化」導覽服務。

傅瀞表示,為迎接禧年,羅馬許多古蹟近期都已整修完畢重新開放,遊客雖多,排隊時間卻比過去更短,因為會有工作人員清場,例如許願池,以前很多遊客到池邊就坐著佔位不走,現在工作人員會迅速引導拍完照的人離開,有效緩解人潮。

傅瀞另外分享一個快速通關撇步,她表示,現在很多遊客只用電子錢包或信用卡付費,有些景點刷卡購票處大排長龍,但「現金通道」完全沒人,她常常帶客人參觀萬神殿,若客人隨身帶著5歐元現金,幾乎都能免排隊立刻入場。

不過刷卡搭車在義大利已很暢行,傅瀞表示,羅馬的公車、地鐵都能用信用卡感應,建議遊客千萬不要逃票,因為隨時可能會有查票員上車,被抓到罰款很重。

傅瀞說,禧年朝聖客增加,羅馬旅館價格飛漲,可能因此影響團體旅遊成本,她目前看到的出團量反而變少;有些旅行社主打「低價團」,但這類行程常會有較多自費項目,遊客須自行比較慎選。

傅瀞表示,曾聽說有人在網路教學,以超低價享受旅行團的「自費套裝行程」,方法是先拒絕參加行程,再自行買門票進入該景點,偷偷戴上耳機享受專業導覽,但她認為這種作法不值得鼓勵,在義大利導覽有官方公訂價,遊客應建立「使用者付費」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