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發布有關教宗早年生活的紀錄片

年輕時的普雷沃斯特,童年、學生時代和神父時期的照片。 (圖片:梵蒂岡新聞社)

《梵蒂岡新聞》記者切爾努齊奧(Salvatore Cernuzio)表示,梵蒂岡推出的一部有關教宗良十四世早年生活的紀錄片不只是一部關於這位新教宗生平的影片,更講述了一個普通人回應爲教會服務召叫的故事。

這部名為《來自芝加哥的良》的紀錄片於 11 月 10 日上映,記錄了教宗良十四世在美國伊利諾州多爾頓的卑微出身,以及他早年作為奧斯定會士的經歷。

切爾努齊奧在 11 月 11 日接受《OSV新聞》電話採訪時說:「一位同事告訴我,『你確實像是在講述一位聖人的故事』」。

他表示:「我認為這並非關乎是否聖人的問題,而是它講述了關於一個天生謙遜的人。他的神恩正是這種謙遜,最重要的是他如何在交談、友誼和團體精神上發展這些特質。」

本片由梵蒂岡傳播部與芝加哥總教區以及西班牙語天主教電視台「新福傳使徒團」共同製作。

據梵蒂岡的介紹,這部由切爾努齊奧與《梵蒂岡新聞》記者盧博夫(Deborah Castellano Lubov)和埃斯帕利亞特(Felipe Herrera-Espaliat)共同製作的紀錄片,探尋了「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在其美國故鄉成長、家族淵源、求學經歷以及成為奧斯定會士的聖召」。

梵蒂岡表示,在《梵蒂岡新聞》YouTube 頻道上載的《來自芝加哥的良》是《秘魯的良》的續篇。後者聚焦於「這位教宗在南美洲的傳教歲月」。

切爾努齊奧也有參與今年 6 月上映的《秘魯的良》的製作。他表示,第一部紀錄片「深入探討了教宗良牧職的核心,但講述的仍然是人們與一個外來人相處的故事。」

然而,《來自芝加哥的良》則匯集了那些「與他有著共同經歷的人的分享:同學、學生、親兄弟,甚至還有與他一起在修會接受初學培育的修士。」

切爾努齊奧向《OSV新聞》表示:「與 6 月上映的那部紀錄片相比,我們對良的了解更多,但我們仍在不斷的了解他,我們尚未完全掌握他的性格特點和細微之處。」「從這個意義上說,《來自芝加哥的良》打開了一扇窗,幫助我們理解這位教宗在人際關係中的態度、他的目標和他的聖召。」

在拍攝了兩部記錄教宗成長歲月的紀錄片後,切爾努齊奧指出,最突出的是教宗「基本一致的本質」。

他說:「從孩提時代直到他成為神父,再前往秘魯,他一直都是同一個人。」「他為人友善,不與人發生衝突,重視與人建立深厚的友誼,不會忘記他探訪過的人,始終展現出良好的品格 : 一位和藹可親、溫文爾雅、樂於交談的人。因此,可以說他的性格始終如一。」

在切爾努齊奧看來,教宗不僅與美國天主教會有著密切的聯繫(如他會參加每年的「為生命遊行」),在秘魯的傳教經驗也讓他對教會有了更廣泛的了解。

他說,正是在那裡,教宗良十四世看到了教會的另一面,這需要如「教宗方濟各所說的『親力親為』」。

他指出:「因此,為生命遊行也變成了爭取人權、爭取窮人權益、捍衛婦女兒童免受暴力侵害、爭取工人和受壓迫者權利的遊行。」

他又表示,他特別被奧斯定會士麥卡錫(Tom McCarthy)神父的分享所感動。這位神父認識新教宗已有 40 多年。

他回憶道,麥卡錫神父曾說,當時的普雷沃斯特神父「本可以在教區或修院擔任要職。但他沒有選擇教會法和多年的學習,那他選擇了什麼?他選擇了窮人。」

他說,這段傳教經歷「豐富了」教宗對教會在世界上的使命的看法和視角。

他指出:「他從學校、大學、學習以及他所擔任的傑出職務中積累了這種寶貴財富。但同時,他也有著極其豐富的背景:在秘魯生活了二十多年,在那裡他真正體會到如何在需要福音的人們中間切實地傳播福音。」

切爾努齊奧示,他希望觀看這部紀錄片的人能夠理解教宗「性格的內在脈絡,以及他如何活出自己的恩賜和角色」。

其他一些細節,例如他對芝加哥白襪隊的熱愛、在觀看《藍調兄弟》時的激動心情以及他對意大利辣肉腸披薩的喜愛,「都展現了他平凡的一面」。

他說:「他是一個普通人,被天主所召喚,被樞機們選出來領導普世教會。」

教宗良十四世:傳教士能改變世界

教宗良十四世在每週公開接見活動時的資料照片。 (圖片:梵蒂岡新聞社)

教宗良十四世表示,成為傳教士意味著將福音及其價值觀帶入世界,改變個人的生活,也同時能夠改變社會。

教宗在致墨西哥全國傳教大會的信函中指出,無論傳教士在哪裡服務,「信仰都會在那裡蓬勃發展,文化、教育和慈善事業也隨之興盛。」

他對在 11 月 6 至 9 日於普埃布拉舉行的大會與會者說:「因此,一點一點地,麵團不斷發酵,福音最終成為了能夠滿足當地人民最深切飢餓的麵包。」

他指出,在墨西哥和其他地方,「福音並沒有抹去它所發現的東西,而是轉化了它。那些土地上的居民擁有非凡的豐富性:他們的語言、符號、習俗和希望——這些都與信仰融合在一起,直到福音在他們的心中紮根,並在神聖和獨特美麗的工作中綻放。」

教宗說,17 世紀普埃布拉的主教、真福門多薩(Juan de Palafox Mendoza)是「一位牧者和傳教士的典範,他把自己的工作理解為服務和酵母。」

他指出,他的榜樣「激勵著今天的牧者,因為他教導我們,治理就是服務,認真培育就是傳福音,一切權柄,只要按照基督的標準行使,就能成為共融和希望的源泉。」

他說,真福帕拉福克斯(Palafox)的生平和著作「向我們展示了真正的傳教士不是支配而是愛;不是強加而是服務;不是利用信仰謀取個人利益——不論是物質的、權力的還是聲望的——而是像分享麵包一樣分享信仰。」

他表示,今天的傳教士必須成為「教會的雙手」,將復活的主的酵母融入歷史的麵團中,這樣希望才能再次發酵。」

他指出,「光說『主啊,主啊』是不夠的;我們必須遵行天父的旨意。」「我們必須願意把雙手投入世界的麵團中!」

他說,天國將會擴展,「不是依靠武力或人數,而是透過那些以信德和愛德與天主一同揉麵的人的耐心。」

塔格萊樞機:福傳與關懷移民體現教會的大公與普世性

教宗良十四世今年 5月16日與塔格萊樞機進行私人會晤。 (圖片:梵蒂岡新聞)

教廷福音傳播部代理部長塔格萊(Luis Antonio Tagle)樞機說,與鄰人分享福音,歡迎基督徒移民,或前往異國他鄉,透過愛德和宣講傳播天主之愛,都是教會「大公」信仰以及天主願意拯救所有人的具體體現。

他於 10 月 4 日現向來自數十個國家的數百名修女、神父和平信徒傳教士(其中一些還帶著年幼孩子)表示,天主教會的傳教活動「清晰地體現了救恩的普世性和教會的大公性」。

他在擠滿參加者的梵蒂岡演講廳裡主持了世界傳教大會,作為傳教禧年慶典的一部分。

這次的慶祝活動與移民禧年慶典在同一週末舉行,包括 10 月 4 日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的夜間「傳教玫瑰經」遊行、10 月 5 日與教宗良十四世共同的共祭彌撒,以及當晚舉行的「萬民節」。這是一個以「移民和萬民中的希望傳教士」為主題的歌舞和見證的活動。

塔格萊樞機向傳教士們說:「當我們談到教會的大公性與傳教使命的普世性時,我們不是在談論一個單純的概念或一個浪漫的理想。」

他指出,天主教會的共融應該是「一種具體的普世性,涵蓋具體的人民。他們生活在真實的文化中,有自己的歷史、榮耀、優勢、失敗和局限,但又在一個信仰中團結一致。」

他說,人們對自己國家和文化的欣賞似乎正在增長,這是一種「恩寵」。

他表示:「但我們並非對意識形態傾向視而不見,這種傾向主張一個民族的獨特性,而反對其他民族。」「多樣性會成為分裂,而不是共同富裕的的根源。」

他說:「『本地化』會導致孤立。」如果這種孤立影響到地方教會,那就是反天主教的。不幸的是,「有時種族、種姓或民族認同比博愛和友愛的福音更強力。」

他指出:「任何地方教會都不應出於虛假的優越感或虛假的自卑而將自己與其他教會分開。」「所有的文化都需要通過對聖神的順從而得到淨化,並與耶穌的福音保持一致。」

雖然教會本質上是傳教的,每個受洗的人都被召叫去分享福音,但他表示,「我們總是抱怨缺乏聖召,但卻遲遲沒有看到」那些正在將福音帶到新土地,或以他們的信仰在傳統天主教國家復興教會的新傳教士。

他說:「數以百萬計的移民,其中許多是基督徒,都在尋求更安全、更和平的生活。」他並以數千計在阿聯酋工作的菲律賓和其他天主教移民工人實踐著他們的信仰為例。

蒙古烏蘭巴托宗座監牧馬倫戈(Giorgio Marengo)樞機引用印度古瓦哈提總教區榮休梅南帕拉姆皮爾(Thomas Menamparampil)總主教所述有關傳教活動的短語,將傳教活動形容為「在低聲細語中宣講福音」。

他說:「絮絮地宣講福音蘊含著傳教使命的深度、複雜性和美麗,尤其是在地方首次宣講天主的愛和耶穌基督的救恩。」

他指出:「教會的使命是隨時隨地為每個人提供認識基督及其福音的機會。」「這個寶藏是屬於心靈的,也就是人內心最深處、最神秘的部分。這就是為什麼有人們會輕聲細語;這是一種微妙的行為,它需要信任,並以真誠的友誼為前提。」

他說,傳教不是為了「贏得皈依者」,也不是為改變當地文化或統治團體。這是對天主滿溢的愛的結果,這是對天主所創造的所有人的愛的結果。

馬倫戈樞機說,這種愛充滿了對人的尊嚴及其豐富文化的尊重,而這正是傳教士必須了解的。

他說:「將福音低聲細語地傳達給一個文化的心靈,能夠促進謹慎的福傳,注重細節,並意識到福傳的活力是一種吸引力,而非改變宗教信仰。」

南韓舉辦首屆韓國天主教文化研討會

參觀者 9月26日在韓國首爾青年文化空間觀賞韓國天主教藝術家的傳統藝術作品。 (圖片:韓國天主教時報)

南韓一天主教研究機構舉辦第一屆韓國天主教文化研討會,重點討論天主教與國家更廣泛社會之間的和諧關係。

韓國天主教文化研究所於 9 月 26 至 28 日在首爾青年文化空間舉辦了「第一屆首爾韓國天主教節」。

主辦單位稱此次活動為一項文化福傳項目,旨在展現不與韓國社會脫節,但「與韓國社會和諧共存的韓國天主教」。

該研究所所長金民洙(Kim Min-soo)神父表示,這項倡議建立在其跨世代牧民之旅的基礎上。

他指出:「韓國天主教節未來將繼續舉辦,以展現韓國天主教文化中更多有意義的方面。」

會議包括研討會和展覽,天主教藝術家們展示了韓國的傳統漆器、紙工藝品、書法和其他作品。文化表演也突顯了天主教信仰和韓國傳統的融合。

建築師林根培(James Lim Geun-bae)在題為「天主教在韓國文化中活躍流動」的研討會上,以春川教區的竹林洞聖堂為例,展現韓國天主教建築的開放性。

他指出,古老教堂的庭院和外部空間呈現了韓國對神聖建築的獨特態度。

來自音樂、藝術、文學和社交媒體等領域的文化專家也分享了他們對建立獨特的韓國天主教文化的看法。

該研究院於 9 月 28 日舉辦了一場名為「花的未來」的音樂表演,將韓國傳統和當代音樂與天主教主題相結合。

年輕的音樂家們合作演奏了傳統、流行曲目和聖樂,象徵著變革和復興。

一些天主教組織也在會場舉辦了展覽和互動攤位。

菲律賓教堂獲歸還被盜的木刻畫板文物

宿霧總教區帕爾馬總主教查看 3 月 13 日歸還的四塊被盜講壇面板。 (圖片:宿霧總教區)

菲律賓中部宿霧總教區的天主教徒對被盜多年的四件 19 世紀教堂講道台木刻畫板能夠回歸教堂表示歡迎,並稱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里程碑。

宿霧省省長加西亞(Gwen Garcia) 3 月 13 日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宿務文化和宗教遺產中一個非凡的篇章終於得以恢復。這些神聖的古董曾被以為將永遠消失,現在終於回到了它們應有的位置。」

該四件畫板以奧斯定修會創辦人河馬聖奧斯定的形象為特色,原被設置在宿霧總教區博爾瓊的聖母聖護衛堂祭壇的講道台上。

該些畫板於 3 月 14 日由車隊從宿霧總教區總部經過 3 個小時的路程抵達博爾瓊教堂。

據報道,該些藝術品在 20 世紀 80 年代被盜。

菲律賓國家博物館去年展出了該些畫板,並稱這是一對夫婦捐贈給博物館的私人珍藏。

加西亞原本計劃以涉嫌延遲歸還畫板為由對國家博物館提出指控。

他指出,這些被盜的藝術品「在熱心的個人和機構的支持下」得以歸還。這個「歷史性的里程碑確保了宿霧豐富的歷史將得以繼續激勵子孫後代。」

他說,宿霧省政府會支持以碳測年法來驗證這些畫板的真實性,從而加強其對歷史保護的承諾。

宿霧總教區帕爾馬 (Jose Palma) 總主教 2024 年 2 月向國家博物館表示,這些藝術品「是教會傳教工作遺產的一部分,因此被視為是神聖的」。

他說:「非法拆除這些藝術裝置是一種褻瀆行為……因為在教會禮儀中,這些畫板被視為是傳福音的工具。」

博爾瓊市長德拉馬(Jojie Derama )稱這是一個「重大時刻」,「象徵著我們社區堅定不移的信仰、團結和對保護我們豐富文化遺產的奉獻。」

他說:「這些失蹤數十年的珍貴文物終於回到了我們的教堂。」

該些畫板將於 3 月 14 至 18 日在教堂展出供公眾參觀,然後於 3 月 19至 20 日被安裝在教堂的講道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