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冊封兩位青年平信徒為聖人

教宗良十四世於 9 月 7 日冊封真福弗拉薩蒂和阿庫蒂斯為聖人。 (圖片:梵蒂岡新聞社)

教宗良十四世在冊封真福弗拉薩蒂 (Pier Giorgio Frassati )和阿庫蒂斯 (Carlo Acutis ) 為聖人時說,生命中最大的風險是不尋求遵循天主的計劃而虛度人生。這兩位聖人分別是 20 和 21 世紀的青年平信徒。

教宗於 9 月 7 日的封聖日表示:「弗拉薩蒂和阿庫蒂斯兩位聖人邀請我們所有人,尤其是年輕人,不要虛度此生,卻要使之成為一件傑作。」

他說:「他們聖德簡單而有效,對每個人來說都用得著。」 「他們用他們的話鼓勵我們,就像阿庫蒂斯曾說過的:『不是我,而是天主』。還有弗拉薩蒂說:『如果你把天主置於你一切行動的中心,那麼你就能到達終點。』」

在冊封其任期內的首批聖人前,教宗向早早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的八萬多名信徒致意,因為他想在隆重的典禮開始前與他們分享他的喜悅。

他對他們說:「兄弟姊妹們,今天對整個義大利、對整個教會、對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個美好的慶節。」

他指出:「慶典雖然非常莊嚴,但也是一個充滿喜悅的日子,我特別想向前來參加這次彌撒的眾多年輕人致意。」

教宗邀請所有人在心中感受兩位聖所經歷的「對耶穌基督的愛,特別是在聖體聖事中,也包括對窮人的愛,以及對我們兄弟姐妹的愛。」

他說:「你們所有人,我們所有人,也都被召喚成為聖人。」他並向聖母瑪利亞懷抱聖嬰耶穌的聖像以及存放著兩位青年聖人遺物的聖髑盒敬禮。

在講道中,教宗強調在當天福音中耶穌所呼籲的「毫不猶豫地放棄自我,投入到祂為我們預備的冒險中,運用來自祂聖神的智慧和力量,我們能夠接受的程度,取決於我們能清空自己所依附的事物和觀念,以聆聽祂的聖言。」

他表示,這就是兩位新聖徒所做的,也是每個基督徒被召喚去做的。

他說,許多人,尤其是青年在思考人生方向時,都會面臨某種「十字路口」。

他指出,教會的聖人常常被描繪成「偉大的人物,卻忘記了他們的一切都始於年輕時對天主所回應的『是』,並將自己完全獻給祂,不為自己保留任何東西」。

他說:「今天,我們敬仰聖弗拉薩蒂和聖阿庫蒂斯:一個是 20 世紀初的青年,一個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青少年,他們都熱愛耶穌,並願意為祂奉獻一切。」

他隨後在講道中用很大部分時間分享了兩位聖人的名言和他們的生活點滴。

他說:「聖弗拉薩蒂的一生是平信徒靈修的燈塔。」「對他來說,信仰並非個人的虔誠,而是由福音的力量和他加入教會團體所驅動的。」「他也慷慨地奉獻社會,積極參與政治生活,並熱心為窮人服務。」

他表示:「聖阿庫蒂斯在家庭中與耶穌相遇,這要感謝他的父母安德肋和安東尼婭——他們今天也和他的兩個兄弟姐妹方濟各和彌額爾在一起。」安東妮亞在人群的掌聲中露出害羞的微笑。

教宗指出,聖阿庫蒂斯也在他就讀的耶穌會學校裡遇到了耶穌,「尤其是在堂區團體舉行的聖事中」「他從小就自然而然地將祈禱、運動、學習和愛德融入他的童年和青年時代。」

他說,這兩位新聖人「透過簡單的行動培養了他們對天主和兄弟姐妹的愛,這些行動對每個人都適用:每天的彌撒、祈禱,特別是朝拜聖體。」

聖弗拉薩蒂 1901 年 4 月 6 日出生於義大利都靈,1925 年 7 月 4 日因脊髓灰質炎去世,享年 24 歲。聖阿庫蒂斯則於 1991 年 5 月 3 日在倫敦出生,父母均是義大利人。 2006 年 10 月 12 日,他因白血病在義大利蒙扎去世,享年 15 歲。

教宗往義大利歷史悠久的聖母朝聖地祈禱

教宗教宗良十四世在門托雷拉恩寵之母堂朝聖地祈禱。 (圖片:梵蒂岡新聞)

教宗良十四世私人造訪了位於義大利中部普雷內斯蒂尼山脈高處的門托雷拉恩寵之母堂朝聖地。

8 月 19 日是教宗在岡多爾福城堡夏宮的最後一天。他前往了距離東北方一個小時的朝聖地教堂和聖本篤洞穴祈禱。據傳統認為,聖本篤曾在公元六世紀初在此生活了兩年。

教宗探訪了自 1857 年以來一直負責管理該朝聖地的波蘭復活會的神父們。他們為教宗在中午敲響教堂的鐘聲,然後一起誦念《三鐘經》。

當天下午,教宗返回岡道爾夫堡,並在當晚回到梵蒂岡。

聖若望保祿二世在任主教和樞機期間經常前往門托雷拉朝聖地。他曾在 1978 年選舉教宗的樞密會議前在那裡祈禱,並在當選教宗兩週後回到該處柱祈禱。

他在 1978 年 10 月 29 日的造訪中說:「這個隱藏在群山之中的地方特別讓我著迷。從這裡,人們可以遠眺並欣賞義大利壯麗的景色。」

他說,聖母瑪利亞在天使報喜之後前往「山區」探望她的表姐依撒伯爾,並在那裡唱了《聖母讚主曲》。

他表示:「我想來到這裡,在這些山巒之中,追隨聖母瑪利亞的腳步頌唱《聖母讚主曲》。」

在整整 27 年後,教宗本篤十六世於 2005 年 10 月 29 日對門托雷拉進行了私人探訪,以紀念聖若望保祿二世那次的造訪。

傳統認為,這座位於海拔 3300 英尺(約 4800 公尺)的朝聖地最初是在公元 4 世紀由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建造的。

教宗良十四世:廣島的傷痕在呼喚和平

1945 年 8 月 6 日,美國空軍B-29轟炸機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幾天后,拍攝了滿目瘡痍的日本城市廣島的照片。 (圖片:天亞社檔案)

教宗良十四世說,日本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的傷痕,至今在倖存者以及這兩個城市的街道和建築物上仍然清晰可見,這是對追求和平與裁軍的呼籲。

他在致廣島教區白濱滿主教的一封信中寫道:「真正的和平需要勇敢地放下武器,尤其是那些可能造成難以形容的災難的武器。」

他於 8 月 5 日在梵蒂岡發表的信息中表示:「核武器冒犯了我們共同的人性,也背叛了受造物的尊嚴。我們都被蒙召守護受造物的和諧。」

教宗的致詞正值世界各地人們聚集在一起,莊嚴紀念 1945 年 8 月 6 日美國轟炸廣島和 8 月9日轟炸長崎 80 週年之際。

原爆造成超過 15 萬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平民,城市化為廢墟。

教宗在致辭中表達了「對爆炸倖存者的尊重和愛戴之情」,「他們失去家人和苦難的故事及時地召喚我們所有人建設一個更安全的世界,營造和平的氛圍。」

他指出,即使過了 80年,「這兩座城市仍然鮮活地提醒著我們,核武器造成的深重恐怖。他們的街道、學校和家園仍然存在1945 年那個災難性 8 月留下的傷痕,不論是肉眼可見的還是精神上的。」

他說,在這種情況下,「我懇切地要重申我敬愛的前任教宗方濟各經常說的話:『戰爭永遠是人類的失敗。』」

他寫道,在「全球緊張局勢和衝突日益加劇」的今天,廣島和長崎的事件「催促那種我們摒棄建立在相互確保毀滅基礎上的安全幻想」。相反,「我們必須建立一種植根於正義、博愛和共同利益的全球倫理。」

教宗祈求,爆炸 80 週年紀念日將成為「呼籲國際社會重申其為我們整個人類大家庭追求持久和平的承諾」。

他引用了他 5 月 8 日當選教宗後隨即在聖伯多祿廣場向人群發表講話時所說的:「一種非武裝和解除武裝的和平」。

教宗歡迎到羅馬參加禧年慶典的青年

教宗良十四世 7 月 27 日在梵蒂岡的《三鐘經》祈禱期間,從宗座宮的窗戶向俯瞰聖伯多祿廣場的人群發。 (圖片:法新社)

教宗良十四世向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的數萬名信眾致意,並對所有來到羅馬參加青年禧年的年輕人表示歡迎。

他在 7 月 27 日誦唸《三鐘經》後說:「我特別熱切地問候來自不同國家的青年,他們聚集在羅馬參加明天開始的青年禧年慶典。」

這位美國教宗以義大利語、英語和西班牙語致以同樣的問候,引得來自不同語言群體的青年們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

他用不同的語言向他們致意說:「我希望這將成為你們每個人與基督相遇的機會,並在你們的信仰上得到祂的堅固,以正直的生活跟隨基督。」

青年禧年慶典於 7 月 28 至 8 月 3 日舉行。預計將有 50 萬人在羅馬參加為期一週慶祝活動的開幕禮,而預計將有 100 萬人會參加在羅馬托爾維加塔舉行的戶外守夜祈禱和彌撒。

教宗向《梵蒂岡電台》、《梵蒂岡新聞》和梵蒂岡《羅馬觀察報》的記者致意,他們在廣場柱廊下新落成的小型新聞站工作,「以便在禧年期間更貼近信徒和朝聖者」。

他感謝梵蒂岡新聞機構使用超過 55 種語言提供服務,將「教宗的聲音傳遞給世界」。

他在掌聲中說:「感謝所有為傳播和平與真相作出貢獻的記者。」

教宗也提醒天主教徒,當天是第五屆世界祖父母及長者日,今年的主題是「沒有失去希望的人是有福的」。

他說:「讓我們不要讓他們孤單,而是要與他們建立愛與祈禱的紐帶。」「讓我們把祖父母和長者視為希望的見證人,他們能夠為新一代指明道路。」

在《三鐘經》祈禱之前,教宗反思了《天主經》,指它提醒我們「當我們向天主祈禱時,主總是會聆聽我們。」

他表示:「如果祂有時以難以理解的方式回應我們,那是因為祂以我們無法理解的智慧和遠見行事。」「即使在這些時刻,我們也不要停止祈禱——並要滿懷信心地祈禱——因為在祂裡面,我們總能找到光明和力量。」

他敦促信徒們「透過祈禱和愛德,感受到被愛,並像天主愛我們一樣去愛:開放、謹慎、相互關懷,並且不帶任何欺騙。」

教宗良十四世呼籲全球司鐸們保持團結

教宗良十四世 6 月 27 日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慶祝司鐸禧年。 (圖片:法新社)

教宗良十四世表示,司鐸們蒙召被天主無限的愛所擁抱和陶成,要意識到不應存在分裂和仇恨。

他在 6 月 27 日耶穌聖心節,也是司鐸聖化祈禱日彌撒講道中,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司鐸說:「讓我們彼此修和,在基督聖心豐沛的愛的指引下團結一致、不斷改變,謙卑而堅定地追隨祂的腳步,堅定信仰,向所有人展示我們的愛德。」

他表示:「帶著因意識到我們被天父所愛、所揀選和所派遣而生的自由,讓我們把復活的主的平安帶給我們的世界。」這台彌撒亦標誌著為期一周的修生、主教和神父禧年慶典的結束。

教宗良十四世在彌撒中重申,個人聖召必須紮根於天主之愛、與耶穌之間的友誼和聖神改變的力量,並強調在這個渴望意義和希望的世界中團結一致、積極傳教的需要。

彌撒中,他也祝聖了32 位來自亞洲、非洲、美洲、歐洲和大洋洲的神父。

在講道中,教宗向晉鐸的神父表示:「我要說的話很簡單,但我認為這對你們的未來以及託付給你們照顧的靈魂的未來非常重要。」

他說:「愛天主和你們的兄弟姊妹,要慷慨地把自己奉獻給他們。你們要熱心投入舉行聖事、祈禱,尤其是朝拜聖體,從事牧靈工作。」「要與你們的羊群在一起,毫無保留、無偏見地將你的時間和精力獻給每一個人,正如被釘十字架、被刺穿肋旁的耶穌和聖人榜樣教導我們那樣。」

他鼓勵他們從教會歷史上眾多聖潔司鐸的榜樣中尋找啟發。 「學習他們的故事,探索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效法他們的美德,被他們的熱忱所激勵,並經常、堅持地祈求他們的代禱!」

他勸勉道:「現今世界常出現的成功和聲望模式往往是可疑的、短暫的。你們不要被騙!」

他說,相反,我們應該留心那些「經常隱藏和謙遜」的人,他們一生都在為天主和他們的兄弟姐妹服務。 「要以你們自己的忠誠為榜樣,讓他們的記憶永存。」

教宗向司鐸們說,耶穌聖心「以一種特別的方式託付給我們,好使我們能夠將其呈現在我們的世界裡。」

他指出,那就是透過不同方式為救恩的工程作出貢獻,首先,要效法善牧,看顧羊群,尋找迷失的羊,幫助受傷的羊,扶持弱者和病人。

他說:「在這個充滿巨大和毀滅性衝突的時代,天主的愛是無限的。我們被召叫讓自己被這份愛所擁抱和陶成,並意識到在天主的眼中——以及在我們自己的眼中——沒有任何分裂和仇恨的餘地。」

他表示,天主也勸勉祂的司鐸們「在日常的皈依之路上,將自己託付給居住在我們心中的聖神的轉化力量。」

他說:「我們蒙召像天父那樣,懷著慷慨的愛實踐牧民善工,並在我們心中培養一種渴望,不讓任何人迷失,而是讓每個人都能透過我們的事工認識基督,並在祂內獲得永生。」

他又指出:「我們被召叫加深與耶穌的親密關係,並成為我們司鐸弟兄之間和諧的源泉。」 「我們要將迷失的人扛在肩上,寬恕那些犯錯的人,尋找那些誤入歧途或被遺忘的人,照顧那些身體或精神上受苦的人。」

他說,每位司鐸都必須努力「與他們的主教和司鐸團保持團結」。 「因為我們彼此之間越是團結合一,就越能引導他人走向善牧的羊棧,在天父的家中以手足相待。」

教宗良十四世呼籲抵抗現代武器的誘惑

6月18日,教宗良十四世在梵蒂岡聖彼得廣場每週例行公開接見期間向群眾發表演說。 (圖:法新社)

教宗良十四世說,世界必須抵制現代武器的誘惑,因為這些武器可能使衝突變得比以前的戰爭更殘酷。

他於 6 月 18 日在聖伯多祿廣場的公開接見結束時表示:「教會的心已被來自戰亂地區的哭泣聲撕裂。」「特別是來自烏克蘭、伊朗、以色列和加沙的呼喊。」

教宗說:「我們絕不能使戰爭成為習慣。相反,我們必須抵制強大且尖端武器的誘惑。」

他引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指出,在現代戰爭中「各種科學武器被使用」,因此「其暴行可能導致戰鬥人員走向比過去更野蠻的行為」。

他說:「因此,以人類尊嚴和國際法的名義,我向那些負責人重申教宗方濟各曾經說過的話:『戰爭永遠是一種失敗。』」他還引用了另一位前任教宗庇護十二世的話表示:「和平不會讓人失去任何東西。但戰爭會使一切化為烏有。」

在教宗發表講話的幾天前,他曾對中東「嚴重惡化」的局勢表示深切關注。在較早前,以色列於 6 月 13 日對伊朗核設施發動了空襲,伊朗則以無人機對以色列作出報復性的還擊。

教宗在 6 月 14 日於羅馬迎接 2025 禧年朝聖者時表示:「任何人都不應該威脅他人的存在。」 他說,雖然希望一個「沒有核威脅的世界」是正確的,但「所有國家都有責任支持和平事業,走和解之路,推動確保所有人的安全和尊嚴的解決方案。」

梵蒂岡國務卿帕羅林(Pietro Parolin)樞機 6 月 17 日向意大利一通訊社表示,梵蒂岡正在倡導核裁軍,並已準備好一份文件,指出不僅使用核武器,擁有核武器都是不道德的。已故教宗方濟各以前亦曾表達過此觀點。

教宗:聖神助我們打破障礙驅散冷漠仇恨

教宗良十四世 6月8日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舉行的運動、協會和新團體禧年慶典上向信眾講話。 (圖片:法新社)

教宗良十四世在五旬節的彌撒中表示,在這個充斥著戰爭、人與人之間疏離、冷漠麻木的世界裡,聖神能幫助我們「拆毀高牆,打破藩籬,化解仇恨」,使每個人都能像一個人類大家庭的子女一樣生活。

他於 6 月 8 日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的五旬節彌撒講道中說:「哪裡有愛,哪裡就沒有偏見,沒有把我們與鄰人隔離的『安全區』,也沒有排他性思維的空間。可悲的是,我們現在也看到,這種排他性思維在政治民族主義中也逐漸滋生。」

他指出,然而,聖神能使我們在內心結出成熟的果實,讓我們培養良好健康的人際關係。

他在講道中,以教宗本篤十六世在 2005 年的講道中所描述的五旬節形象為基礎,反思了聖神給予我們打破界限的恩寵。

他說:「聖神首先在我們心中,然後在個人與他人的關係中,最後是在民族之間打開邊界。」

他表示:「聖神是一份讓我們把生命向愛敞開的禮物。」祂打破「我們內心的冷酷、思想的狹隘、自私、束縛我們的恐懼,以及讓我們只想到自己的自戀。」

教宗說:「聖神帶給我們挑戰,讓我們面對我們生命正在萎縮,陷入個人主義漩渦中的可能性。」「可悲的是,也很奇怪,在這個『社交媒體』蓬勃發展的世界裡,我們卻面對著越來越孤獨的風險。我們時刻保持聯繫,卻無法『建立聯繫』。」

他說,聖神「讓我們在自己所戴的所有面具之下,與內心深處的自我保持聯繫。祂引導我們與主相遇,教導我們體驗祂所賜予的喜樂」,並使我們的生命成為一個「充滿歡迎和精神振奮」的地方。

他指出,聖神也「拓寬了我們與他人關係的邊界,讓我們感受到兄弟情誼的喜悅」「這也是衡量教會一個重要的尺度」。

他表示,要成為真正主的教會,我們之間「不能有邊界或分裂」。信徒們必須能夠「在教會內相互交談、接納,並調和我們的差異」,成為「一個歡迎所有人、熱情好客的地方」。

教宗說,聖神「也打開了民族之間的邊界」,它團結人們的心,「使我們把別人視為我們的兄弟姊妹」。如此一來,「差異不再成為分裂和衝突的原因,而是我們都可以從中汲取力量的共同遺產。」

他回顧了教宗方濟各在 2023 年的五旬節講道,並對世界上持續存在的不和與分裂表示惋惜。

他說:「困擾我們世界的戰爭就是這個悲劇的標誌。讓我們祈求愛與和平的聖神,願祂打開邊界,摧毀隔閡,驅散仇恨,幫助我們像我們在天上唯一之父的子女一樣生活。」

教宗在彌撒後誦念《天皇后喜樂經》前,祈求和平的恩賜居住在每個人的心中。

他說:「因為只有一顆平和的心才能在家庭、社會和國際關係中傳播和平。願復活的基督的聖神在任何有戰爭的地方開闢和解的道路;願祂啟迪那些統治者,給予他們勇氣,讓他們作出緩和局勢和對話的行動。」

這台彌撒也標誌著教會運動、協會和新團體禧年慶典的結束。慶典包括 6 月 7 日在廣場由教宗主持的守夜祈禱。估計活動有 7 萬人參加。

教宗亦感謝所有參與禧年的天主教平信徒協會、運動和團體的代表,並鼓勵他們在聖神的力量下「煥然一新地出發」。 「去把主耶穌的盼望帶給所有人!」

教宗:尋找新方法幫助與教會疏離的家庭

教宗良十四世出席家庭禧年彌撒。 (圖:梵蒂岡新聞)

教宗良十四世說,天主教會、神職和其他成員必須尋找新的途徑來接觸並接納那些已遠離教會、感受不到天主對他們的愛的家庭。

他在寫給參加家庭福傳研討會的神學家和牧民事工者的信中表示,外展工作的首要目標是幫助渴望愛和感受愛的人在耶穌身上找到愛的真諦。

教宗在 6 月 2 日的致辭中寫道:「我們也常常忘記這一真理,只把基督徒生活視為一套需要遵守的規則,用一種道德主義的、沉重的、缺乏吸引力的宗教取代了與將自己賜予我們的耶穌相遇的奇妙經歷。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宗教是無法在具體的日常生活中實踐的。」

梵蒂岡宗座平信徒、家庭和生命部 6 月 2 至 3 日在梵蒂岡辦公室召集約 40 位專家,共同探討「當今和未來的家庭福傳:教會和牧靈的挑戰」。研討會於家庭、兒童、祖父母和老人禧年慶祝活動後舉行。

教宗向他們說:「這個主題清晰地表達了教會對世界各地基督徒家庭的母愛關懷,作為基督奧體活潑的成員,也是教會的主要核心,天主將信仰和福音的傳承,特別是向新一代的託付給他們。」

他表示,正如聖奧斯定所教導的,每個人都渴望天主。而父母的首要責任就是回應這種渴望,讓他們的孩子「意識到天主的父性」。

他說,雖然許多地方的教會參與率和宗教信仰正在下降,「但我們這個時代對靈性的追求卻是日益增長,尤其是青年,他們渴望真正的關係和人生的指引。」

他指出:「因此,基督教團體必須高瞻遠矚,洞察當今世界的挑戰,並在每個人心中培育對信仰的渴望。」

教宗表示,這需要特別關注「那些由於各種原因,在精神上與我們最疏遠的家庭:那些感覺自己沒有參與其中,稱自己不感興趣,或感到被排除在日常活動之外,但仍希望成為一個能夠與他人共同成長和前行的團體一部分的家庭。」

他問道:「今天有多少人根本沒有聽到與天主相遇的邀請?」

他說,另一個問題是「日益普遍的信仰『私有化』」,過於關注個人,使得新來者無法體驗到「教會的豐富性和恩賜,是一個充滿恩寵、友愛和愛的地方。」

教宗說:「驅使教會進行牧靈和傳教活動的,正是作為人類的『漁夫』,透過與基督相遇,將人類從邪惡和死亡的深淵拯救出來的願望。」

他以那些選擇同居而不是天主教婚姻的年輕人為例。他說,他們需要的是「有人以具體而清晰的方式,特別是透過他們的生活榜樣,向他們展示聖事恩寵的恩賜是什麼,以及從中獲得的力量。有人幫助他們理解天主賦予已婚夫婦的『愛的聖召和服務生命的美好和偉大』。」

他說,在向遠離教會的家庭伸出援手時,需要耐心,甚至是創作力。

他指出:「這不是草率地回答難題的問題,而是要接近人們,聆聽他們的心聲,並嘗試與他們一起努力,明白如何面對他們的困難。」「這需要在必要時準備好以開放的態度看待事物和不同的行為方式,因為每一代人都是不同的,都有各自的挑戰、夢想和問題。」

教宗表示,主教們的首要責任是「將他們的網撒入海,成為『家庭的漁夫』」。

他並引用了 5 月 18 日教宗就職禮上的講道說,這亦是所有天主教徒共同的責任,因為「透過洗禮,我們每個人都成為我們兄弟姐妹的司祭、君王和先知,成為『在兄弟般的共融中,在聖神的和諧中,在多元化的共存中『建設天主之家的『活石』。」

教宗五月主持三台公開彌撒包括就職禮

教宗良十四世 5月9日與樞機團共祭了其首台彌撒。 (圖片:梵蒂岡新聞)

教宗良十四世五月的公開彌撒日程包括其就職彌撒、探訪羅馬主要教堂以及司鐸祝聖禮等活動。

梵蒂岡禮儀長拉維利(Diego Ravelli)主教於 5 月 12 日公布了教宗 5 月的公開禮儀時間表。

禮儀的重點是正式繼承並開啟他的聖伯多祿宗座牧職和對聖母瑪利亞的敬禮。

活動日期(所列為羅馬當地時間):

— 5 月 18 日上午 10 點,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教宗就職彌撒。

— 5 月 20日下午 5 點,探訪羅馬城外聖保祿大殿並在聖保祿宗徒墓前祈禱。

— 5 月 25 日下午 5 點,在拉特朗若望大殿 , 即羅馬教區主教座堂舉行彌撒,就任羅馬主教。隨後晚上  7  點探訪羅馬的聖母大殿,朝拜聖母瑪利亞(羅馬人民的健康)聖像。

— 5 月 31 日上午 10 點,在聖伯多祿大殿舉行聖母訪親瞻禮彌撒及為數名司鐸舉行祝聖禮。

亞洲信衆望新教宗續關注窮人和邊緣群體

教宗利良十四世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的主中央陽台作首次的《三鐘經》祈禱。 (圖片:法新社/梵蒂岡媒體)

亞洲教會領袖和信衆對新教宗良十四世的當選表示歡迎,並表示希望他繼續關注窮人和邊緣群體,維護社會正義與和平。

南韓首爾總教區鄭淳澤總主教說,期望教宗良十四世會「以謙遜和愛、真理和正義的光輝引領普世教會」。

他在發表的聲明中表示,新教宗將延續教宗良十三世的路線。良十三世於 1891 年頒布了教會第一份重要的社會訓導文件《新事》通諭,當中討論了工業革命期間勞動者的權利。

他指出,新教宗取名良十四世「標誌著他對大眾利益的重新承諾,以及對教會社會訓導,尤其是現今社會下的牧靈關注。」

他表示,當前社會「以人工智慧的出現以及圍繞人類尊嚴、婦女的角色和勞動力的未來等為最迫切的問題」。

日本教會領袖、天主教徒和原爆炸倖存者亦對新教宗表示歡迎。他的當選讓他們回憶起這位傳教士過去曾到訪長崎,並表示希望他能繼承已故教宗方濟各的和平信息,呼籲核裁軍。

這位曾擔任奧斯定會總會長的新教宗於二十年前曾在長崎探訪了神職人員並參觀了當地的教堂。

來自菲律賓的西馬加拉 (Roy Cimagala) 神父表示,新教宗在發展中國家秘魯擔任主教的經歷將有助他的牧民工作。

他說,教宗將「更重視牧民工作而非教義,當然,他也不會犧牲教義」。他期望教宗會專注幫助窮人並提高他們對教會的參與。

馬阿辛教區副主教卡達約納(Oscar Cadayona)神父表示,他非常高興看到教宗良十四世與已故教宗方濟各一樣,關注邊緣群體。

他說:「新教宗出現在陽台上時談論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平與社會正義,這也是亞洲教會長期以來一直在專注的。」

斯里蘭卡鮑思高平信徒協會主席費爾南多(Nihal Fernando)希望新教宗能追隨方濟各的腳步,成為維護全球和平、正義和邊緣群體的象徵。

巴基斯坦天主教主教團主席舒卡丁(Samson Shukardin)主教指出,教宗豐富的傳教經驗「延續了已故教宗方濟各的遺產」。

這位來自海得拉巴教區的主教表示,新教宗「對巴基斯坦這樣的小教會抱有關懷。我們期待他能促進我們的傳教事業,給予國際支持,並解決諸如濫用褻瀆法等緊迫問題。」

在印度,負責主教團公共關係的羅德里格斯(Robinson Rodrigues)神父對教宗「談及和平與團結」表示高興。

他強調,在印度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背景下,「新教宗的信息將有助並鼓勵我們所有人朝著和平與團結的方向努力」。

尼泊爾宗座代牧博加蒂(Silas Bogati)神父表示,當地天主教會很高興有一位新教宗,且他以往曾長時間在秘魯傳教,為窮人和邊緣化群體服務。

他說:「尼泊爾教會在提升人民福祉和追求正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我們有了一位就像在我們中間的領袖。」

他指出,新教宗以與「真正的」人民一起工作並倡導消除貧窮而聞名。

他表示:「希望他在開始新的工作時,繼續他的關懷並指導我們幫助邊緣化群體。」

印尼主教團倡議人權論壇協調員納因戈蘭 (Azas Tigor Nainggolan) 宗,希望新教宗對性暴力採取更強硬立場,性暴力正在成為包括印尼在內亞洲國家的嚴重問題。

這位律師表示:「教宗必須表現出堅定的態度,教會必須承認這些個案,然後作出改變。」

他強調:「掩蓋或容忍性暴力只會成為一顆定時炸彈,摧毀天主教會的信譽。」

來自越南順化總教區的 65 歲平信徒領袖何映憲(Simon Ho Anh Hien)認為,新教宗將是共產統治的越南和梵蒂岡之間的「橋樑建設者」。

他期待教宗盡快訪問越南,因為這可為「天主教徒開闢更大的空間來實踐他們的信仰,並為彼此的益處作出更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