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當選的普雷沃斯特教宗,原職為聖座主教部部長

新教宗良十四世原名為羅伯多·方濟各·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他於1955年9月在美國伊利諾伊州出生,晉鐸後在秘魯服務多年,並在修會內承擔管理職責。2023年1月底,他蒙教宗方濟各召叫,前來羅馬擔任聖座主教部部長,同年9月獲擢升為樞機。2025年5月8日當選為伯多祿第267任繼承人。

普雷沃斯特於1977年進入奧斯定會,1981年8月發終身願。他在芝加哥天主教聯合神學院取得神學文憑。晉鐸前,普雷沃斯特在羅馬宗座聖多瑪斯大學讀教會法,並在1982年6月晉鐸。1984年他獲得碩士學位後,被派往秘魯皮烏拉(Piura)的丘盧卡納斯(Chulucanas)工作。

他在1987年取得博士學位,隔年被派往特魯希略(Trujillo)服務。1999年,普雷沃斯特當選芝加哥省會的省會長。兩年半後,他被選為奧斯定會總會長,2007年連任。

普雷沃斯特在2013年10月回到他的修會省區芝加哥。教宗方濟各2014年11月3日任命他為秘魯奇克拉約(Chiclayo)教區的宗座署理,並晉升他為主教。自2015年9月26日,他被任命為奇克拉約教區的主教。教宗方濟各於2019年任命他為聖座聖職部成員,並在2020年任命他為聖座主教部成員。

力挺方濟各、不搶鎂光燈 美籍普瑞弗斯特當選教宗

美國紅衣主教普瑞弗斯特(Robert Prevost)當選為新教宗,名號「良十四世」。(圖/路透)

全球天主教樞機主教們8日推選普瑞弗斯特作為天主教會14億信徒的領袖,成為首位來自美國的教宗,路透社指出,他在全球舞台上相對不為人知。

梵蒂岡西斯汀教堂的煙囪8日下午冒出白煙,樞機主教們在樞密會議(Conclave)第2天選出普瑞弗斯特(Robert Prevost)成為第267任教宗。

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報導,普瑞弗斯特是在第2天的第3輪投票、全部的第4輪投票時當選,與已故前任教宗本篤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2005年當選時相同。

路透社報導,普瑞弗斯特今年69歲,來自美國芝加哥(Chicago),生涯大部分時間都在秘魯擔任傳教士,2023年獲擢升為樞機主教,很少接受媒體採訪。

他以良十四世(Leo XIV)為名號,接替自2013年起領導天主教會的已故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

佛朗西斯(Mark Francis)自1970年代起就是普瑞弗斯特的朋友,兩人一起上過神學院。佛朗西斯告訴路透社,普瑞弗斯特堅定支持方濟各,尤其支持方濟各致力於社會正義問題。

佛朗西斯形容,普瑞弗斯特「總是友善熱情」,「具有一種諷刺的幽默感,但不是愛出風頭的人」。

普瑞弗斯特2015至2023年擔任秘魯西北部奇克拉約(Chiclayo)主教,並於2015年成為秘魯公民,因此他擁有美國、秘魯雙重國籍。

2023年1月底,教宗方濟各召普瑞弗斯特前去羅馬擔任聖座主教部部長,主教部負責協調全球主教的任命,意味他曾參與遴選全球許多主教。

普瑞弗斯特出生於1955年,是奧斯定會(Augustinians)會士,該修會擁有約2500名神父和修士,活動範圍遍及50個國家,特別注重群體生活和成員之間的平等。

他擁有美國賓州費城(Philadelphia)維拉諾瓦大學(Villanova University)學士學位、芝加哥天主教神學聯盟(Catholic Theological Union)碩士學位,以及羅馬宗座聖多瑪斯大學(Pontifical University of Saint Thomas Aquinas)的教會法博士學位。

普瑞弗斯特1985年首次以傳教士身份前往秘魯,1999年返美擔任奧斯定會領導職務。隨後他移居羅馬,擔任2任奧斯定會總會長,任期各為6年,並於今天成為首位奧斯定會出身的教宗。

據悉他通曉英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法語和葡萄牙語。

教宗良十四世首場講話 籲世人「搭起橋樑」

69歲、來自美國、多年深耕秘魯的樞機主教普瑞弗斯特,當選成為羅馬天主教新任教宗,亦是史上首位美國籍教宗。(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羅馬天主教新任教宗良十四世(Pope Leo XIV)8日當選後向聖伯多祿廣場(St Peter’s Square)的群眾發表講話,呼籲全世界「搭起橋樑」,並為「所有人」實現和平。

綜合法新社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良十四世8日以教宗身分說的第一句話是「願你們平安」。他向陽台下方群眾揮手時,看起來情緒激動。

良十四世並向已故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致敬。他用義大利語說道:「讓我們謹記教宗方濟各祝福羅馬的微弱聲音。這位祝福羅馬、在復活節那個早晨向全世界給予祝福的教宗。請允許我延續那份祝福。天主愛我們。天主愛每個人。邪惡不會得勝。」

教宗良十四世也在致詞時感謝其他樞機主教選舉他來領導天主教會。

良十四世隨後改用西班牙語,向他在秘魯的「摯愛教區」致意。西班牙語是他會說的數種歐洲語言之一。

他曾在秘魯特魯希略(Trujillo)服務10年,並於2015至2023年擔任另一座秘魯城市奇克拉約(Chiclayo)的主教。

他說:「致我摯愛的秘魯教區,在那裡,忠實的信徒們陪伴他們的主教、與他分享信仰,並為成為一個忠誠的教會付出極多。」

教宗良十四世並勾勒他對天主教會的願景-「搭起橋樑」並對話。

他呼籲大家共同努力,成為「一個搭起橋樑和對話的教會」,同時向他人「展現我們的仁慈」,並「以愛對話」。

西斯汀教堂冒白煙響鐘聲 267任新教宗將現身

梵蒂岡西斯汀教堂的煙囪9日冒出白煙,這代表已選出第267任新教宗。(圖/達志影像路透社)

梵蒂岡西斯汀教堂的煙囪台灣時間今天(9日)凌晨12點8分左右終於冒出白煙,這代表已閉門兩天的133名樞機主教,已經選出第267任新教宗,領導全球14億名羅馬天主教徒。

羅馬各地的鐘聲也隨著白煙響起,目前新教宗的身分尚未公布,但預計很快將正式對外宣布。大批民眾已聚集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等待新教宗從俯瞰廣場的陽台現身。

本次會議的133名樞機主教人數創下歷史新高,其中不少由方濟各任命,當中更包含許多彼此並不熟識的主教們。由於候選人的背景差異大,且他們對教會未來的願景存在分歧,原本預料快速達成共識會是一項嚴峻的挑戰。

仿效選教宗噴黑煙白煙 天主教女性團體燒粉煙籲重視教會性平

2025年5月7日,在俯瞰聖伯多祿大教堂的一處山丘公園中,天主教女性團體「婦女按立會議」成員用信號彈燒出粉紅色煙霧。(美聯社)

女性被排除在選舉新教宗的樞密會議之外,更廣泛一點來說,是被排除在天主教會整體全球神職人員之外;但現在,一些天主教會的女性下定決心,要讓她們的聲音被大家聽到。

法新社及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報導,在俯瞰聖伯多祿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以及梵蒂岡的一處山丘公園中,天主教女性團體「婦女按立會議」(Women’s Ordination Conference)成員用信號彈燒出粉紅色煙霧,要求允許女性尋求聖職。

英國劍橋(Cambridge)閔稼茲研究所(Wijngaards Institute)的杜格能(Miriam Duignan)表示:「我們對樞機主教們說,你們不能一直忽視50%的天主教人口,你們不能進入上鎖的房間,在沒有一半教會成員參與的情況下討論教會的未來。」

杜格能表示:「無論他們選出誰,都要有足夠勇氣來妥善解決包容女性的問題,因為到目前為止,即使是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也還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2011年,杜格能試圖進入梵蒂岡遞交請願書,力挺一位支持這項志業的神職人員後,遭到短暫拘留。

如果今天這場活動在梵蒂岡舉行,肯定也會遭遇同樣的命運。

2025年5月7日,在俯瞰聖伯多祿大教堂的一處山丘公園中,天主教女性團體「婦女按立會議」成員用信號彈燒出粉紅色煙霧。(美聯社)

杜格能說:「我們每次去聖伯多祿廣場(St. Peter’s Square)都會被警察拘留…我們也肯定不會被邀請參加樞密會議(Conclave)。」

「接下來幾天,這133名男性唯一能見到的女性,就是為他們打掃房間、送上餐點與整理房間的修女。」

樞機主教們今天在西斯汀教堂(Sistine Chapel)舉行閉門會議,預計將持續討論數天並進行多輪投票,期間不會聽取任何女性的意見。

在今天樞密會議首日,與會樞機將投票1次;其後的日子則將在上午和下午各舉行2次投票。

若有候選人贏得當選所需的2/3選票,也就是至少89票,則將選票放入特別火爐焚燒時會加入化學物來產生白煙;若未能選出新教宗,則在燒選票時不加入化學物,讓教堂煙囪冒出黑煙。

2025年5月7日,梵蒂岡西斯汀教堂的煙囪冒出黑煙,這意味著133位樞機主教在閉門會議的第一天未能選出已故教宗方濟各的繼任者。(美聯社)

在白煙升起,宣布結果之前,他們唯一能看到的女性就是在聖馬塔之家(Casa Santa Marta)做飯、打掃、為他們服務的修女。

女性已經開始在全球教會中擔任一些高階的平信徒教友(Lay)角色,這一進程在方濟各領導下有所加快。

但即使是學習神學和教會事工,也不得擔任神職人員,且只有神職人員,才當得上教會最高領導職。

杜格能說:「是的,教宗方濟各提拔了一些女性擔任重要職務,但她們的地位和權威總是低於男性。」

「即使是這個房間裡最年輕的神職人員,也是最年長、更有經驗的女性的上司。」

活躍人士表示,在中世紀改革之前的早期教會,女性在禮拜中扮演平等的角色,杜格能說,「今天下午進入西斯汀教堂的男士們知道這一點,而他們不想讓其他人知道這件事」。

「婦女按立會議」執行董事麥克爾維(Kate McElwee)認為,這種情況不公正,也是教會的「危機」。

她說:「全世界或許是在等白煙或黑煙的同時,我們施放粉紅煙霧,希望教會有一天能平等地歡迎女性。」

西斯汀禮拜堂冒黑煙!新任教宗選舉首輪未果

西斯汀禮拜堂冒出黑煙,代表沒能選出教宗。(翻攝BBC畫面)

根據傳統,若白煙升起,即代表選出新任教宗,黑煙則意味投票未果。《梵蒂岡新聞》指出,週三約有4萬5千名信徒與遊客湧入聖伯多祿廣場,等待第一輪投票結果。原先外界預期,晚間7點後有結果,但群眾足足等候超過兩小時才看見黑煙升起。

20250508edi008-1_2025-05-08.jpeg
祕密會議舉行第一天,信徒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外。(翻攝X@VaticanNews)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黑煙升起後,聖伯多祿廣場人潮瞬間散去,大批民眾轉往附近街頭的餐館用餐。樞機主教們也陸續返回聖瑪爾大之家用餐、進行簡短會談,為隔天的下一輪投票做準備。

根據梵蒂岡官方資訊,本屆共有133位80歲以下的樞機主教擁有投票權,7日開始他們在西斯汀禮拜堂舉行閉門投票,獲得2/3多數票的樞機主教,即能當選教宗。若無結果,投票將日復一日進行下去,直到白煙升起。這段期間,他們與外界與世隔絕,所有聯繫都被切斷,彰顯選舉的神聖與保密性。

本屆共有133位樞機主教擁有投票權,7日開始他們在西斯汀禮拜堂舉行閉門投票。(翻攝Vatican Media畫面)
4萬5千名信徒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等待新任教宗選出來。(翻攝Vatican Media畫面)

過去兩任教宗本篤十六世(2005年)與方濟各(2013年),都是僅耗時2天就成功當選。因此這次首輪投票超過3小時才有動靜,也讓外界猜測,選舉過程是否出現意見分歧。

天主教研究學者馬修史瑪茲(Mathew Schmalz)向《BBC》表示,這次投票似乎出現了一些波動,整個過程可能會比預期還要久。他補充說,隨著樞機團多元背景擴大,加上部分成員彼此並不熟悉,若沒有明確共識候選人,可能需更長時間才能達成共識。不過他仍樂觀預估,這次選舉頂多只會比以往多耗上1天左右。

坦尚尼亞執事尼古拉斯(Deacon Nicholas Nkoronko)在現場接受《梵蒂岡新聞》訪問表示:「我們的責任就是與全球的基督徒一同祈禱,祈求聖神引領這個神聖的過程。無論新教宗來自非洲、亞洲或美洲,我們所需要的是一位聖潔的教宗,一位真正牧養教會的領袖。」

選舉教宗前最後會議,樞機團見證銷毀上任教宗權戒

這張由梵蒂岡媒體於 5 月 6 日拍攝並發布的照片,展示梵蒂岡負責人在樞機們的見證下,銷毀教宗方濟各的權戒和印鑑。 (圖片:法新社)

在選舉教宗會議前夕,樞機團在梵蒂岡舉行了最後一場會議,期間已故教宗方濟各的權戒和印鑑亦在樞機們的見證下銷毀。

在梵蒂岡 5 月 6 日發布的一段影片顯示,負責人在教宗方濟各的權戒(又稱漁夫戒指)上刻上一個十字架,並在教宗方濟各發送宗座信函上所使用的教宗印鑑鉛封上刻上十字架。

當被問及為何是在樞機會議中而不是在教宗去世後立即銷毀戒指和印鑑時,梵蒂岡新聞辦公室主任布魯尼告(Matteo Bruni)對記者說,關於選舉教宗的《主的普世羊群》宗座憲令當中對此並沒有規定具體的時間。

根據該宗座憲令,樞機們在召開全體會議時「安排銷毀漁夫戒指和發送宗座書信的印鑑」。

布魯尼亦提及,在樞機團於選舉教宗前的最後一次會議上,樞機們討論了多個問題,包括繼續推行教宗方濟各發起的改革、有關神職人員性侵問題以及對受造物的關懷。

他說,樞機們也提出了下任教宗的特點,強調「共融」的重要性,並認為「共融」是「新教宗的基本使命」。

梵蒂岡在一份公報中表示,在上一次的會議中,樞機們「勾劃出一位牧人教宗的形象,一位人類的導師,能夠體現撒瑪利亞人教會的面貌,貼近人類的需要和創傷」。 「在戰爭、暴力和嚴重兩極分化的時代,人們強烈需要一位能帶來憐憫、共議同行和希望的精神導師。」

樞機們也批准了一項官方宣言,呼籲在包括烏克蘭和中東在內的世界各地的衝突中實現和平。他們哀嘆「襲擊,尤其是針對平民的襲擊事件已日益加劇。」

聲明說:「我們衷心呼籲有關各方盡快達成永久停火,並在不設前提條件、不拖延的情況下,通過談判實現受影響民眾和全世界長期渴望的和平。」

布魯尼在記者會上表示,這封信函是在樞機全體會議上提出並獲得樞機們通過的結果。

自教宗方濟各於 4 月 21 日辭世後至選舉教宗會議前夕這段期間,樞機團共舉行了 12 場會議,探討未來教宗必備的特質,如他應當是一個牧者、建設橋樑和推動改革者。

教宗選舉會議:教宗是如何被選出的

2013年教宗選舉會議的西斯廷禮拜堂準備工作 (@梵蒂岡新聞網)

“我選舉……為至高教宗”(Eligo in Summum Pontificem)。在西斯汀聖堂,負責選出第267位羅馬教宗的133位有投票權的樞機主教,每人手中會拿著一張長方形選票,上半部分寫有上述字句,下半部分則留有空白,供寫下被選者的姓名。這張選票設計可對折,具體形式詳盡記載於《上主的全體羊群》宗座憲章(Universi Dominici Gregis)

選票分發

禮儀人員為每位樞機主教準備並分發至少兩到三張選票。隨後,由執事級樞機的末位樞機從所有選舉人中抽籤選出三位計票員(scrutatori)、三位負責收集病患選票的協助員(infirmarii),以及三位復核員(revisori)。如果被抽中者因病或其他原因無法履職,將由其他樞機補位。這是投票前的準備階段。不過,在參選樞機主教開始填寫選票前,樞機團秘書、教宗禮儀長及禮儀員必須離開西斯汀聖堂。此後,由最後一位執事級樞機負責關閉聖堂大門,必要時可暫時打開,例如出門為病患收集選票後返回時。

投票流程

按照資歷順序,每位樞機寫下心中人選後,將選票對折,高舉至目視可見,然後走向祭台,在祭台上放著一個蓋有盤子的投票容器。

每一位樞機主教在將選票放入托盤、進而投入票箱時,都要大聲宣誓說:“我以審判我的主基督為證,我的選票投給了我認為按照天主的旨意應該當選的人。”

禮成後,樞機主教向祭台行禮,返回座位。若參選樞機因病無法自行走到祭台,末位計票員會前去協助。該樞機宣誓後交出對折選票,由計票員代為高舉至祭台並投入選票容器。

病中樞機的投票方式

若有樞機生病留在房中,三位協助員會攜帶一定數量的選票和一個由計票員分發的投票箱前往。這個投票箱事前由計票員當眾開啓、確認為空,並上鎖,鑰匙置於祭台。投票箱頂部設有投票孔,可以把折疊好的選票放進去。病患樞機使用與他人相同方式填寫選票後,由協助員將投票箱帶回聖堂。待所有在場樞機完成投票後,計票員開啓該箱核對票數無誤,並逐一投入票箱。

計票過程

所有選票投入後,首位計票員須多次搖動票箱以混勻選票。末位計票員逐一將選票從投票箱中一張一張以顯然可見的方式取出,放入另一個空容器中進行清點。若票數與選舉人數不符,選票全部作廢並立即重新投票;若一致,進入正式計票。

三位計票員坐在祭台前的桌邊:第一位打開選票並查看姓名;第二位覈實後傳給第三位;第三位則高聲宣讀,以便所有在場樞機記錄在紙上,同時做筆記。

若遇到兩張對折在一起、似出自同一人之手的選票,且寫有相同姓名,只記為一票;若姓名不同,兩票均無效。但無論哪種情況,整輪投票不會因此作廢。點票結束後,計票員將各人得票總數匯總在另一張紙上。

末位計票員會在選票上“Eligo”字樣處穿孔,用線將所有選票串起,以便保存。線兩端打結後,將整束選票放在容器中或桌邊。下一步,選票將被清點和核對。

必要的法定人數

要當選教宗,候選人需獲得三分之二選票。本次選舉教宗會議將於5月7日星期三開始,共有133位選舉樞機,因此需要89票才能當選。

無論是否選出教宗,復核員都必須審查選票和計票員做的記錄,確認其忠實履行職務。審核完成後,在選舉樞機離開西斯汀聖堂之前,所有選票都會被焚燒。焚燒爐為一座鑄鐵爐,最初於1939年選舉教宗會議中啓用。焚燒工作由計票員負責,由樞機團秘書及禮儀員協助,這些人員由執事級樞機的末位樞機召入。與其相連的第二座焚燒爐則設於2005年,用於燃燒特定化學物質,使西斯汀聖堂屋頂煙囪升起的煙霧呈現不同顏色:若未選出教宗為黑煙,若成功選出則為白煙。若當天需進行第二輪投票,則首輪的選票將與第二輪選票一並在最後統一焚燒。

投票

每天進行四輪投票,上午兩輪,下午兩輪。若選舉樞機難以達成共識,連續三天未能選出教宗,則暫停投票最多一天,用於祈禱、自由交談,以及由執事級首席樞機發表一次簡短的靈性勸勉。之後恢復投票。若七輪投票仍無結果,再次暫停,由司鐸級首席樞機進行勸勉,然後再投七輪。仍無結果,則由主教級首席樞機進行勸勉。若在七輪後仍未選出,將進入最終階段:投票人須在上一輪中得票最多的兩位中間選擇,但這兩位不可投票。即使到這一階段,仍需獲得在場樞機三分之二以上票數方可當選。

從選舉教宗會議到新教宗當選

樞機們 2013 年 3 月 12 日在梵蒂岡選舉教宗會議開始前進入西斯汀教堂。 (圖片:法新社)

選舉新教宗的會議將於 5 月 7 日開始,會議會按照教會的《主的普世羊群》宗座憲令和《選舉教宗的儀式秩序》的祈禱指引進行。

關於選舉教宗的《主的普世羊群》宗座憲令於 1996 年 2 月 22 日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頒布,作為規範宗座出缺期間(現任教宗過世或自行退位時)的教會行政架構,以及選出繼任者的流程。文件後來由教宗本篤十六世於 2007 年和 2013 年作了進一步的修改。

《選舉教宗的儀式秩序》於 1998 年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批准,但直到 2005 年他去世後才發布。若教宗方濟各對禮儀曾作出任何調整,截至 4 月 30 日尚未有公布。

包含拉丁文的祈禱文,並有義大利文翻譯的《選舉教宗的儀式秩序》冊子一開頭就指出,教宗的選舉「是透過禮儀活動和不斷祈禱來準備和進行的。」

選舉教宗會議將以「選舉羅馬主教」的公開彌撒開始。彌撒於 5 月 7 日上午 10 點在聖伯多祿大殿舉行,由樞機團團長雷(Giovanni Battista Re)樞機主禮。

選舉教宗的彌撒是冊子中唯一一個在選出新教宗前舉行的禮儀。

按照規則,在舉行完早上的彌撒後,樞機們需要在傍晚時分聚集在宗座宮的保祿堂,然後前往西斯汀教堂。

樞機團中最高級別的成員、未滿 80 歲且有資格參加會議的帕羅林(Pietro Parolin)樞機會向樞機們致辭:「在慶祝了神聖奧蹟後,我們現在進入閉門會議,選舉羅馬主教。整個教會與我們一起同心祈禱,祈求聖神的恩寵,好使我們選出一位堪當基督羊群牧人的牧者。」

在十字架後的遊行隊伍中,樞機們走進西斯汀教堂,唱著東西方聖人的祈禱文,以及一系列向基督的祈禱,對歌是「主啊,拯救我們」。

當每個人都在教堂裡就座時,樞機們會吟唱著古禱文「求造物主聖神降臨」。

樞機們隨後宣誓「忠實而嚴格地遵守」選舉教宗的規則。每個人亦都會宣誓,如果當選,他將「忠實地履行伯多祿作為普世教會至高牧者的職務,並將堅決維護和捍衛羅馬教廷的精神和世俗權利以及自由」。

他們還會承諾對與選舉有關的一切保密。

當最後一位樞機將手放在《福音書》上宣誓時,梵蒂岡禮儀長拉維利(Diego Ravelli)總主教會說:「在所有之外」,指示所有不會直接參與選舉會議的人離開西斯汀教堂。

樞機們會一起決定是否在第一天晚上進行一次投票;按照傳統,他們的做法是,用一種化學添加劑焚燒選票,這樣西斯汀教堂的煙囪就會冒出黑煙。

此後,每天上午和下午會分別進行兩次投票,直到候選人獲得三分之二的選票。如果第四天還沒有人當選,樞機們就會暫停會議,進行一段長時間的祈禱。

選舉會議期間,樞機們每天早晚都會一起祈禱,並舉行彌撒。在每次投票和計票前,他們都有時間祈禱。

每位樞機會將自己的選票放入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壁畫前一張桌子上的一個甕中,並確認將選票投給自己認為值得當選的候選人。

如果上午或下午會議的第一次投票沒有得出選舉結果,則立即開始第二次投票,並會將兩張選票一起燒毀。

當有人達到三分之二的選票時——據報如果有 133 名樞機參加會議,則需要達到 89 票——帕羅林樞機就會問他:「你是否接受依聖教法典當選為教宗?」

當選人表示同意後,他會接著問:「你希望取什麼名號?」

如果當選者已經是主教,一旦他接受了這個職位,他會「立即成為羅馬教會的主教、真正的教宗和主教團的團長;獲得對普世教會的完全和最高權力」。

該些選票連同樞機們的筆記或累積計票結果都會與化學添加劑一起燃燒,產生白煙,向全世界宣布選舉成功。

樞機們會走近新教宗並向他致敬,然後一起頌唱《謝主辭》來感謝天主。

隨後,資深執事樞機、教廷最高法院宗座署理長、法籍的曼貝蒂(Dominique Mamberti)樞機會走到聖伯多祿大殿的中央陽台上,向公眾宣布:「我們有了一位教宗」。

教廷跨宗教對話部副秘書長訪台 外交部:拜會佛光山、一貫道總會

歐洲司司長黃鈞耀表示,樂見台梵交流與合作。   圖:翻攝自外交部YT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日前逝世,教廷預計於5月7日選舉新教宗。外交部今(6)日表示,教廷跨宗教對話部副秘書長鮑霖神父(Father Paulin Kubuya)自5月1日至11日訪台,將拜會我國「佛光山」及「台灣一貫道總會」等宗教代表,盼進一步促進教廷與我國宗教界的跨宗教對話及合作。外交部說,樂見台梵交流與合作。

外交部今上午召開例行記者會,歐洲司司長黃鈞耀表示,鮑霖訪台期間將出席5月7日至9日於國家圖書館舉辦的「神」與「道」國際研討會,並將拜會我國「佛光山」及「台灣一貫道總會」等宗教代表,盼進一步促進教廷與我國宗教界的跨宗教對話及合作。外交部表達誠摯歡迎。

黃鈞耀指出,鮑霖曾在台灣傳教20多年,曾在輔仁大學任教,並在去年3月首度以教廷跨宗教對話部副秘書長身分訪台。他說,鮑霖神父今年再度訪台參加跨宗教研討會,彰顯台灣與梵蒂岡攜手推動跨宗教交流,雙方共享宗教自由的普世價值,外交部樂見台梵在各項跨宗教交流與對話上的持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