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生日、耶穌復活節明天巧合同日慶祝 還逢節氣「穀雨」

明天耶穌復活節,昨晚天主教嘉義教區聖若望主教座堂,舉行主受難日禮儀,按照聖經記載的耶穌受難史,走十字架苦路。

明天農曆3月23日民間信仰媽祖生日,巧合的是,明天也逢天主教、基督教慶祝耶穌復活節,媽祖誕辰日每年固定;復活節最特別不是每年都是固定某1天,是春分月圓後第1個周日,天主教嘉義教區各教堂晚間舉行復活前夕彌撒,明天復活主日,發送復活彩蛋,象徵「光明戰勝黑暗」;嘉縣市媽祖廟舉辦祝壽大典、遶境慶祝。

明天耶穌復活節,紀念耶穌死後復活升天,是天主教、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節慶,昨晚天主教嘉義教區聖若望主教座堂,舉行主受難日禮儀,按照聖經記載的耶穌受難史,走十字架苦路;今晚舉行復活節前夕守夜禮,象徵驅逐黑暗死亡,儀式神聖莊嚴;明天主日慶祝耶穌復活,發送復活彩蛋。

復活節紀念耶穌受難復活,象徵重生、希望與光明。福音記載,耶穌為拯救世人被釘十字架上犧牲,葬禮過後信眾前往墓穴查看,發現耶穌屍體不見了,深信耶穌復活。復活節是春分月圓後第1個周日,春分後進入晝長夜短日子,象徵「光明戰勝黑暗」,與象徵光明復活節相呼應。

彩蛋是復活節重要象徵,從12世紀開始,歐洲國家人民有互贈復活蛋習俗,將煮熟蛋塗成紅色討喜,象徵重生希望,紀念耶穌被釘死十字架後第3天復活,用蛋象徵生命復活,重生就是象徵復活意思。

明天媽祖誕辰,今年正逢明天周日,正好是節氣「穀雨」。媽祖誕辰是台灣民間信仰中重要節日,各地媽祖廟都會舉辦盛大的慶典活動。嘉義縣知名媽祖廟、新港奉天宮,朴子市配天宮舉辦祝壽大典,配天宮昨今天起駕遶境,還依傳統舉辦真人藝閣遶境遊行,沿途發送信徒禮品,祈求媽祖庇佑平安。

明天耶穌復活節,昨晚天主教嘉義教區聖若望主教座堂,舉行主受難日禮儀,按照聖經記載的耶穌受難史,走十字架苦路。
明天耶穌復活節,昨晚天主教嘉義教區聖若望主教座堂,舉行主受難日禮儀,按照聖經記載的耶穌受難史,走十字架苦路。

神的所在-草屯玫瑰聖母堂

草屯玫瑰聖母堂在921地震中毀損,經過7年多整建,新建建築有兩棟,分別是聖堂主體及聖母的家。

聖堂主體建築鑲嵌有47樘美輪美奐的彩繪玻璃;底層繞聖堂一周是玫瑰經20端故事,上層對應的是舊約聖經啟示,美麗而有意義。聖母的家是一鋼骨結構建築,造型特殊,除了有挑高的主殿外,還設有獨立的告解亭、更衣所,專供朝聖團體特別禮敬聖母之用。

1954 年2月,美籍瑪利諾會士賈振東神父來到草屯,看到這理民風純樸,是傳福音的好地點,遂在市區中心租屋為慕道者講道,兩個月後,賈神父續往埔里山區開教去了。
同年六月美籍瑪利諾會神父華勞德接任,繼續在草屯展開傳教工作,為拓展教務工作,華神父廣結鄉紳,在鎮內各里輪流佈道證實基督神國,將村里辦公廳充作道理廰,勸化民眾皈依真理,當年在聖誕節有45位慕道者接受洗理,此乃草屯堂區傳教事業的初果及基石。
經過一載有餘,求道者陸續增加,此間小聖堂已無法容納全部求道者,華神父用心委託各界人士在鎮上尋找房屋,終於在1955年3月在鎮上碧山路,租一棟兩間合併的店舖(今台中商銀草屯分行)做為聖堂,繼續推行聖道。
經過八年光陰,教務逐漸發展,已經傳遍全鎮各角落,及草屯鄰近社口、竹興坑等,教友人數日增,原有的聖堂已不敷使用,華神父決定興建一座寬大堂皇的聖殿,做為草屯天主公教會永久的磐石。
1962 年左右,在蔡文興主教的協助下買了教堂約四分地,後又經華神父及本地教友共同努力下,增添購聖堂低窪處的三分地,同年開始發包興建教堂。於1963年3月2日一座莊嚴宏偉、美侖美奐的新聖堂終於落成了,當時並邀約有50個堂區參加,盛況空前、熱鬧非凡。期間堂區亦陸續增建小聖堂、甘迺迪廳及聖堂周圍之圍牆…等。
華神父11年來為拓展天主神國而不眠不休、犧牲奉獻、到處奔波,終因積勞成疾,於1965年元月奉主教之命回香港瑪利諾會就醫,後轉至美國治療,時已病重,於1975年12月23日蒙主恩召。
在華神父患病期間,由潘傳理神父分擔教務,為福傳貢獻心力。1965年3月芬園鄉正式成立堂口,以潘傳理神父為本堂司鐸繼續服務。當時傳教員有胡明恩、林坤炎、洪棉棋、石連清等;之後,潘神父他調,芬園才又恢復隸屬草屯堂區。
1965 年9月~1973 年12月康健神父接任本堂,此期間康神父繼續華神父未完成之堂區建設工作,包括圍牆整修、建修女院,並邀請田中耶穌聖心會陳滿枝…等6位修女協助本堂福傳的教務工作。同時開始推動自養計畫,並於1969年2月份成立華德儲蓄互助社、組織英文會話班,藉機會與教外人士接觸,直接或間接地展開使徒工作。康神父任職期內也組織聖母軍、青年會、國小道理班,勤訪教友,更藉著聖體聖事帶給教友們精神食糧,使身心都獲得照顧,並提升教友的生活水準。
1974 年5月至1975年9月由陳飛燕神父擔任本堂神父,並邀請陳美花等3位修女協助福傳工作,更值得一提的是,神父將堂區的財物移交由教友管理,並倡導與基督教合一運動。
1976 年3月至1977年2月,由范文忠神父接任本堂神父,極力推動聖母軍並照顧年長的教友,在范神父離開後約有半年時間,草屯堂區沒有神父、修女,只有傳教員林坤炎先生堅守岡位。林先生鑑於當時堂區的需要,特別請求墨啟明神父的協助,於1977年開始研討『堂區傳教協進會研討課程』,奠定了堂區『自傳、自養、自治』的基礎。1977年起至1995年,本堂所舉辦的彌撒聖祭及施行聖事,皆由墨啟明神父前來主持。

1977 年9月,田中耶穌聖心會指派兩位修女接任本堂工作。主任修女蔡碧蘭及助理謝秀圓修女,兩位修女秉著一股犧牲奉獻的精神,推動教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時間奉獻時間,本著吾愛吾堂的精神,支持堂區的一切工作,使堂區的「自傳、自養、自治」邁向一個新紀元;並成立教友堂區傳教協進會,創會會長由蔡碧蘭修女擔任,且於1979年創辦慈萱托兒所。
1985 年為感謝聖母對本堂區的助佑,興建聖母洞,以便教友前往致敬。蔡修女不計代價,為草屯堂區犧牲奉獻,直到1986年8月因體力不支,會方顧及其身體健康欠佳,調往他處。同年9月改派劉月娥修女繼任主任修女,劉修女到任後,接下聖母洞興建工作,使其巍巍矗立在草屯聖堂的一偶,並於1987年10月31日落成。1987年9月劉修女因修會另有任用他調,蔡碧蘭修女再次接任草屯堂區主任一職。
1995 年9月主教委任胡明良神父為本堂司鐸,繼續為推動堂區福傳工作而努力,1999年發生921大地震,聖堂一瞬間天搖地動,教堂受到嚴重毀損,此時徵詢主教及專家意見,希望能蓋一座有防震功能的天主聖殿。2001 年10 月06日天主教台中教區王愈榮主教,主持草屯玫瑰聖母堂破土大典。
2002 年興建聖堂工作正式動工,過程倍感艱辛,最終皇天不負苦心人,大家揚棄己見,在神父修女的帶領下,主內弟兄姐妹同心協力,共同完成這個天主的殿堂。
2006 年10 月7日一座莊嚴肅穆的新聖堂終於落成。
2008 年4月主教委任劉徵祥神父為本堂司鐸,持續為推動堂區福傳工作而努力,藉由舉辦各種堂區活動,增加教友間的互動,強化了堂區教友們彼此間的向心力與凝聚力。

印度聖十字架寄宿學校:為艾滋病童點燃希望之光

聖十字架寄宿學校的學生參加與艾滋病抗爭的活動 

一項扎根於慈悲的使命
聖十字架寄宿學校的創建歷程始於2014年5月,當時學校創辦人、資深護士布里托·馬達瑟里修女(Sr. Britto Madassery)與其同會姊妹們一同探訪家庭時,親眼目睹了感染艾滋病毒的兒童面臨的嚴酷現實。在家訪的過程中,她們發現許多孩子因社會歧視、經濟困難或健康問題而無法上學。更令人擔憂的是,許多監護人常常對孩子們的福祉漠不關心,且因健康問題導致的輟學現象也屢見不鮮。

布里托修女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件事深深打動了她的心:一個男孩被父母遺棄,只因為他們不堪承受社會歧視而遠走他鄉。後來,男孩被投入監獄,並非因犯下罪行,而只是為了阻止他傳播疾病。布里托修女思索道:“即便是感染了艾滋病毒的人,他們依然擁有生命。我又是誰,竟敢質疑他們、將他們拒於門外呢?”

布里托修女在一次神視中得到德肋撒修女的啟發,德肋撒修女對她說:“我是來向你問候的。現在,你要接過我的工作。”正是這些力量強大、震撼心靈的時刻,促使布里托修女將自己的一生奉獻於這個使命。

在決意付諸行動之後,修女們於2014年7月9日為艾滋病毒攜帶者家長和兒童舉辦了一場提供諮詢的活動。該活動由賈坎德邦教育項目委員會(JEPC)與斯內德普聖十字護理中心聯合舉辦。兩個月後,即2014年9月23日,聖十字架寄宿學校在哈扎里巴格聖彌額爾聾啞學校的兩間小屋中正式成立。最初,學校僅有兩名教師,即一位教師顧問和一位遊戲活動教師,一位廚師、一名保安和一名門衛。

從零開始建造
隨著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在2017年最終落戶巴納哈帕之前,學校曾搬遷了六、七次。然而,這一路走來並非一帆風順。許多人,甚至包括一些修會會士都對布里托修女抱有輕蔑態度,甚至有人拒絕讓她進入其房間,稱她為“艾滋病修女”。布里托修女回憶道:“有一次,我的一位朋友竟然對我說,不許我踏進她的房間!”獲取土地則是另一大挑戰,政府官員曾多次駁回這項計劃,堅稱這些孩子對社會“毫無用處”。

然而,功夫不負有心人。一位印度教僧侶注意到布里托修女不懈的努力後,決定資助學校購置土地。隨後,來自澳大利亞的耶穌會士克羅蒂(Crotty)神父資助了學生宿舍的建設;西班牙天主教會團體“團結之手”(Manos Unidas)則支持了校園的建設。印度國家艾滋病控制組織(NACO)承擔了孩子們的醫療費用,同時,印度政府則承擔了教職員工的薪資、學生的餐食和制服等費用。天主教救濟服務組織(CRS)還提供了醫療援助。布里托修女常常說:“當我們為天主工作時,祂自會照料我們的需要。”

教育克服歧視並給予病童希望
聖十字架寄宿學校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兒童,以及他们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父母提供全面發展的機會。除了提供教育外,學校還確保儿童獲得妥善的醫療照護、職業訓練和人格培養。學校培養每一個孩子的天賦,無論這些天賦體現在學業、藝術、園藝還是體育方面,都幫助他們充分發揮自身潛能。

學校提供直到初中三年級的教育,目前正在努力擴展至高中階段。布里托修女分享道:“我很高興地告訴大家,我們學校很快將開設10年級課程。為此,正在與相關部門進行必要的溝通。在完成8年級後,我們的學生會去附近的公立学校繼續就读並完成学业。”

名副其實的榮譽
2024年9月,布里托修女因致力於教育艾滋病童並努力改善他們的生活,因而在班加羅爾聖若望醫學院舉行的第81屆年度大會上,榮獲“使命與服務可持續發展獎”。而且,哈扎里巴格媒體對她的工作也給予了高度評價,這進一步表明了她的特殊使命所產生的影響。

布里托修女屬聖十字架慈悲修女會,該修會自1894年起便在印度開展服務與福傳使命。她們堅定不移地秉持這樣的使命:“在主慈悲之愛的推動下,回應時代的挑戰,並參與基督死亡與復活的奧跡,我們致力於宣揚福音,且努力創建一個由健康的個人、家庭和團體組成的新社會團體,在這個社團內尤其關懷那些弱勢群體。”

由修女們管理的聖十字架寄宿學校,活生生地見證出了慈悲化為行動的使命。

專業陪伴與尊重理解 找回失智長者的生命價值

照服員以專業陪伴照顧失智長者
失智長者在養護中心進行認知功能訓練,有助於延緩大腦退化
失智長者在養護中心進行認知功能訓練,有助於延緩大腦退化
失智長者進行大肢體運動,不只是健康促進,更是愛的陪伴
失智長者進行大肢體運動,不只是健康促進,更是愛的陪伴

失智症者的照護需要專業和耐心,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表示,透過多元且個別化的照護方式,可以增進失智長者的生活品質,也讓每位失智長者都能被看見、被理解、被尊重。基金會也呼籲社會大眾,能以行動支持並關注失智症者的照護。

現年101歲的小芝奶奶,過去職業是醫師,30年前退休後住在國外,10年前回臺灣後住在原任職醫院的員工宿舍。2021年小芝奶奶出現記憶力減退、情緒波動等細微變化,起初以為只是年老退化,但隨著走失、焦慮等問題頻繁出現,最終確診為中度失智症。他的兒子一開始難以接受,無法相信過去那位堅強幹練的母親竟面臨失智,為了讓母親能獲得專業照顧,因此選擇讓母親入住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

養護中心處長王寶英表示,高齡百歲的小芝奶奶來到中心前,曾入住其他的長照機構,由於她過去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對周遭的環境自然展現出醫師的態度與關注,時常走進其他住民的空間「查房」,甚至給予醫療上的建議和說教,引起其他住民的不安與排斥。但來到聖若瑟後,工作人員不以矯正的方式來應對失智長者的特殊行為,而是用專業的照護眼光,接住她每一次的困惑與情緒波動。藉由懷舊治療、感官刺激與個別化陪伴,小芝奶奶逐漸找回熟悉的自我,也讓原本被誤解的行為,重新轉化為與他人連結的橋樑。

王寶英處長並指出,失智症的照顧不能單靠愛心,更需要專業團隊的支持,才能真正理解患者行為背後的需求。現在的小芝奶奶,已能安心與其他住民互動,不再活在與世界脫節的混亂中。她從被誤解的「醜小鴨」,在愛與專業的陪伴中,重新成為一隻散發光芒的天鵝,找回屬於她的尊嚴與生命價值。

教宗活動力日增 延續聖週四傳統造訪監獄囚犯

教宗方濟各活動力愈來愈恢復,他今天下午造訪羅馬一座監獄,給予獄友祝福鼓勵。獄中囚犯向教宗高呼「為巴勒斯坦祈禱」和「我們與你同在」,教宗也不斷以手勢致意回應。

今天是天主教復活節前夕的聖週四,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按照慣例來到羅馬天皇后(Regina Coeli)監獄。雖然教宗因為仍在養病,無法像過去一樣親自為囚犯舉行聖餐禮和洗腳,但教宗仍親自接見囚犯。

梵蒂岡新聞網報導,教宗表示,「我一直喜歡在聖週四來到監獄,像耶穌一樣洗腳。今年我無法做到這一點,但我想靠近你們。我為你們和你們的家人祈禱」。

教宗接見約70名不同國籍的囚犯,另有許多囚犯聚集在建築樓頂迎接教宗,他們不斷大喊「自由」、「為我們祈禱」、「為巴勒斯坦祈禱」和「我們與你同在」,教宗向獄友比「讚」手勢回應,並在上車離開時向獄友說「為我祈禱」。

教宗大約在監獄停留30分鐘,他贈送每位獄友一串玫瑰念珠與一本口袋大小的福音書。一名年輕人向教宗請求多拿一本福音書,希望獲釋後能送給妹妹;許多囚犯跪下,親吻教宗的手。

一名囚犯費爾迪南多(Ferdinando)遞給教皇一張手寫的便條,上面寫著「願天主的光芒照亮我和家人的生活,感謝教宗的到來。」教宗停下詢問其家人情況,並保證會為他祈禱。

「探訪監獄」是教宗方濟各每年聖週四的例行活動,從教宗仍在阿根廷時就已開始這項傳統,他到羅馬就任教宗後仍持續實行。

教宗在監獄外向義大利媒體表示,「每次我進入這樣的地方,我都會問自己:為什麼是他們而不是我?」當教宗被問及如何度過復活節時,教宗簡單回應「盡我所能」

迎接耶穌復活節 天主教嘉義教區主教仿耶穌最後晚餐為教友洗腳

天主教嘉義教區昨天上午舉行祝聖聖油彌撒、慶祝司鐸(神父)日,主教浦英雄主禮,嘉義教區雲嘉嘉3縣市30多位神父共祭。

後天耶穌復活節,紀念耶穌死後復活升天,是天主教、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節慶,昨晚天主教嘉義教區聖若望主教座堂,舉行紀念耶穌最後晚餐彌撒,主教浦英雄帶領神父仿效耶穌被釘十字架前夕,與12門徒最後晚餐,拿水壼水盆及毛巾,以半跪姿式為12名男女教友洗腳,舉行「濯足禮」,學習耶穌謙卑、服務精神。

天主教迎接復活節,經4旬期、聖周準備祈禱、刻苦,按照聖經記載耶穌被釘十字架前史實,先後舉行聖枝遊行、祝聖聖油、主的晚餐、主受難日,昨晚主教浦英雄主祭,帶領印度籍神父狄鐸、香港籍神父黃博敏、修女、教友們,舉行紀念耶穌最後晚餐彌撒。

主教帶神父為教友洗腳後,將象徵耶穌臨在聖體,以隆重遊行遷供到小聖堂,主教、神父修女及教友下跪祈禱,默想耶穌愛世人,為世人贖罪受難的史實。

復活節紀念耶穌受難復活,象徵重生、希望與光明。福音記載,耶穌為拯救世人被釘十字架上犧牲,葬禮過後信眾前往墓穴查看,發現耶穌屍體不見了,深信耶穌復活。

復活節最特別不是每年都是固定某1天,是春分月圓後第1個星期日,春分後進入晝長夜短日子,象徵「光明戰勝黑暗」,與象徵光明復活節相呼應。浦英雄感謝耶穌愛世人,留給世人最神聖珍貴的聖周禮儀,教導大家服務、謙卑、愛的精神。

昨天上午舉行祝聖聖油彌撒、慶祝司鐸(神父)日,主教浦英雄主禮,嘉義教區雲嘉嘉3縣市30多位神父共祭;聖周五主受難日,神職人員及教友都要守齋吃素食,下午拜苦路,晚間舉行主受難日禮儀;明晚舉行復活前夕守夜禮,後天主日慶祝耶穌復活,發送復活彩蛋。

天主教嘉義教區昨天上午舉行祝聖聖油彌撒、慶祝司鐸(神父)日,主教浦英雄主禮,嘉義教區雲嘉嘉3縣市30多位神父共祭。記者魯永明/攝影
天主教嘉義教區昨天上午舉行祝聖聖油彌撒、慶祝司鐸(神父)日,主教浦英雄主禮,嘉義教區雲嘉嘉3縣市30多位神父共祭。記者魯永明/攝影
天主教嘉義教區昨天上午舉行祝聖聖油彌撒、慶祝司鐸(神父)日,主教浦英雄主禮,嘉義教區雲嘉嘉3縣市30多位神父共祭。記者魯永明/攝影
天主教嘉義教區昨天上午舉行祝聖聖油彌撒、慶祝司鐸(神父)日,主教浦英雄主禮,嘉義教區雲嘉嘉3縣市30多位神父共祭。記者魯永明/攝影
天主教嘉義教區聖若望主教座堂,舉行紀念耶穌最後晚餐彌撒,主教浦英雄帶領神父仿效耶穌被釘十字架前夕,與12門徒最後晚餐,拿水壼水盆及毛巾,以半跪姿式為12名男女教友洗腳,舉行「濯足禮」,學習耶穌謙卑、服務精神。圖/聖若望主教座堂提供
天主教嘉義教區聖若望主教座堂,舉行紀念耶穌最後晚餐彌撒,主教浦英雄帶領神父仿效耶穌被釘十字架前夕,與12門徒最後晚餐,拿水壼水盆及毛巾,以半跪姿式為12名男女教友洗腳,舉行「濯足禮」,學習耶穌謙卑、服務精神。圖/聖若望主教座堂提供
天主教嘉義教區昨天上午舉行祝聖聖油彌撒、慶祝司鐸(神父)日,主教浦英雄主禮,嘉義教區雲嘉嘉3縣市30多位神父共祭。記者魯永明/攝影
天主教嘉義教區昨天上午舉行祝聖聖油彌撒、慶祝司鐸(神父)日,主教浦英雄主禮,嘉義教區雲嘉嘉3縣市30多位神父共祭。記者魯永明/攝影
主教浦英雄帶神父為教友洗腳後,將象徵耶穌臨在聖體,以隆重遊行遷供到小聖堂。圖/聖若望主教座堂提供
主教浦英雄帶神父為教友洗腳後,將象徵耶穌臨在聖體,以隆重遊行遷供到小聖堂。圖/聖若望主教座堂提供

香港升高關稅風波關注度 復活節主教文告都說憂慮

香港立法會17日辯論財政預算案,多名議員發言表達美國關稅措施對香港的影響。圖為香港立法會會議現場。(新華社)

美國關稅衝擊波和地緣政治變局,香港社會從旁觀轉向高度關注,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的復活節文告,都說為之表示憂慮;香港立法會辯論財政預算案,議員發言多表關注美國關稅措施的影響。

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周守仁17日發表復活節文告,說他在撰寫文告時,美國總統川普宣布針對全球各國和地區加徵關稅,令全球情緒變得黯淡、擔憂和悲觀,愈來愈令人擔心全球經濟可能出現衰退,而區域戰爭、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自然災害亦可能同時出現,那些經濟條件差、國際或社會地位低微的人民,永遠是最受苦的一群。

周守仁稱,二戰後各國多年來建立的所謂「國際社會」,以及「世界秩序」出現根本性的改變,但最重要的是,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不要失去希望,要相信希望的集體力量和人的意志力,也要相信作為全球公民的聯合行動,團結起來便可帶來改變。

香港立法會17日繼續辯論財政預算案,多名議員發言中都表達美國關稅措施對香港的影響。議員鄭泳舜稱,地緣政治不斷轉變 ,美國關稅政策和環球市場不明朗的趨勢下,香港難以獨善其身,支持加強版財政整合策略,嚴控公共開支,包括公務員凍薪,長遠須研究精簡公務員編制,期望當局在節流同時,減少對市民影響;議員鄧家彪稱,港府要預估極端狀況,準備應對方案,美國挑起關稅戰,香港堅持零關稅和自由港的定位;議員張欣宇說,在風高浪急大環境下,發展經濟、鞏固人心,才是港府最重要任務,港府節流時應先檢討內部編制,避免向市民開刀。

香港代表工商界的政黨經民聯,就應對全球關稅戰向港府提出三方面建議。包括及時採取措施支援商界、發揮國際航運貿易中心以拓展貿易空間、及強化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吸引國際資金。其中提出建議,設法爭取有意從美國退市的中概股,優先選擇回流香港上市。 經民聯主席盧偉國認為,美國向貿易伙伴徵收對等關稅,對香港既是挑戰亦是機遇,香港要運用國際金融、航運、及貿易中心地位,把貿易戰轉化為發展機遇。

另外,香港總商會原定率商界高層代表團,在4月24日出訪美國,計劃會見當地商會、企業及港商,亦爭取約見商貿部門官員,但總商會宣佈因應時局,臨時決定取消下周訪美安排。經民聯成員林健鋒說,訪美團「延期」是基於中美貿易環境波動,政策不確定性高,決定延後訪美行程。

【視頻講道】復活主日(丙年)2025.04.20

瑪利諾會甘偉霖神父主持的主日聖經講道: 我們從來沒忘記,耶穌復活那天是主日;因為有關主日的一些事是不允許忘記的,而且也不會允許在一周中的平日來慶祝耶穌復活。我們甚至把安息日從周六移到了主日。

韓國悼念法國傳教士銘記其愛心與服務

巴黎外方傳教會士、安東教區榮休的杜邦主教曾為韓國服務七十年。他於 4 月 10 日去世,享年 95 歲。 (圖片:adextra-mission.com)

包括天主教徒和其他宗教信徒在內的數百人聚集在一起,向為韓國教會服務了 70 多年的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士杜邦(René Dupont)主教致以最後的敬意。

南韓安東教區榮休杜邦主教的葬禮於 4 月 14 日在安東木城主教座堂舉行。

這位法國傳教士於 4 月 10 日去世,享年 95 歲。

安東教區權赫柱(John Chrysostom Kwon Hyeok-ju)主教與其他主教以及梵蒂岡聖職部部長韓國籍俞興植樞機一同主持了該追思彌撒。

俞樞機表示,懷念這位傳教士 「溫暖而歡快的笑聲」,並感謝他「將一生奉獻為韓國服務。」

他希望杜邦主教能夠「很快被冊封為真福和聖人」。

杜邦主教於 1953 年韓戰結束近一年後抵達韓國,並在那裡服務了 70 多年。他是安東教區的第一任主教。

宗座駐南韓大使加斯帕里(Giovanni Gasparri)總主教宣讀了教宗方濟各的弔唁信。

前僱傭勞動部長官金文洙 (Kim Moon-soo)、改革黨議員李俊碩 (Andrea Lee Joon-seok)、慶尚北道知事李哲宇 (Lee Chul-woo)、安東市長權基昌 (Kwon Ki-chang) 等亦有出席悼念活動。

佛教界和儒教界的領導及成員也參加了葬禮。

隨著數百人加入向杜邦主教表達哀悼,教堂變得過於擁擠,迫使許多人要在教堂外參加禮儀。

追思彌撒結束後,在場人員播放了杜邦主教於 2024 年 4 月 10 日(恰好是他去世前一年)錄製的語音留言。聽到他的聲音的在場人群都微笑著流下了眼淚。

教區在追悼儀式中讀出了杜邦主教的簡短生平,隨後是一些成員的弔唁訊息。

韓國天主教主教團主席李龍勳 (Mathias Ri Iong-hoon) 主教表示,杜邦主教一生致力於幫助貧困的農民,「是韓國動盪歷史的活見證」。

杜邦主教因其在大田地區幫助數千名因韓戰流離失所的人而為人們所銘記。

在他擔任主教期間,安東教區的教友和其他宗教信徒大多是農民,因此他成立了「天主教農民運動」,以促進他們之間的團結與合作。

他於 1990 年榮休後住在首爾郊區的一個堂區,並有主持靈修和演講。 2004 年 11 月,他回到安東教區的一個村莊,並在那裡居住直至去世。

巴黎外方傳教會在韓國的負責人貝拉爾 (Christophe Bérard) 神父稱杜邦主教是「一位透過分享天主的愛而成為更加閃耀的兄弟」。

2019 年,南韓這個不允許雙重國籍的國家破例給予杜邦主教韓國國籍,但容許他保留法國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