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馬六甲聖週禮儀結合多元傳統

一名代表韋羅尼加的葡萄牙歐亞混血女孩在馬六甲聖伯多祿教堂的聖枝主日遊行中揭開印有基督聖容的面紗。 (圖片:受訪者提供)

每年當教會進入莊嚴的聖週(葡萄牙語稱為 Semana Santa)時,馬來西亞歷史名城馬六甲就會展現出一種古雅而獨特的景象。

在聖伯多祿教堂外的鵝卵石街道上,可以看到不單這個前葡萄牙殖民地天主教徒後代秉持著這神聖的傳統,連非基督徒的印度教仄迪人家庭和峇峇娘惹教友團體也在默默地展示著對這些傳統的尊重。

仄迪人是指 15 至 16 世紀來自南印度泰米爾地區的商人與馬來半島女子所生下的族群。峇峇娘惹土生華人則是指中國明朝貴族,商人移民和東南亞原住民通婚的混血後裔。

這些共同的禮儀體現了一種超越信仰、文化和時間的奉獻精神。

幾個世代以來,這些根植於混合信仰和多元文化遺產的團體參加聖週禮儀並非出於義務,而是出於一種根深蒂固的、承傳下來的尊重和文化延續性。

居於馬六甲葡萄牙廣場的葡人後裔塞西拉 (Martin Theseira) 指出,在聖枝主日和耶穌受難日,仄迪人和土生華人團體的成員都會把 bunga rampai,一種由花瓣碎、香蘭葉和香水混合而成的芳香混合物,放在聖伯多祿堂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像的腳下。

他向天亞社說:「這個簡單而美麗的舉動訴說著一段集體回憶。」 「它提醒我們,敬畏並不一定是需要改變,而是需要理解。」

他解釋,在這些團體的當地方言中,聖週這段神聖的日子包含著充滿意義的馬來俗語。

他說:「聖枝主日成了 Datuk Pikol Balak,字面意思是『主背著木頭』。這是耶穌背負十字架的溫柔的當地表達。耶穌受難日是 Datuk Mati,意思是『主死了』。」

他指出:「這些世代相傳的術語,揭示了語言、信仰和民間傳說如何在馬六甲人的意識中交織。這不是淡化,而是崇敬。不是模仿,而是尊重。這是最美的融合,也是馬來西亞獨有的。」

沿著馬六甲海岸繼續往下走,在烏戎巴西爾的海濱飛地,葡萄牙村在聖枝主日、聖週四和耶穌受難日的神聖節奏中甦醒。

這個社區是 1511 年抵達的葡萄牙傳教士和海員後裔的家園,他們帶來了天主教信仰、克里斯坦語言、音樂以及至今仍在海風和教堂鐘聲中流傳的生活方式。

對馬六甲的葡裔教友來說,聖週不僅是一個禮儀,也是身分、記憶和虔誠的神聖表達。他們中的許多人仍然會說克里斯坦語,那是一種馬來和葡萄牙語的混合語。

聖伯多祿教堂前堂區司鐸平塔多(Manuel Pintado)神父在他的《透過人類價值生存》一書中記錄了這些鮮活的傳統。他寫道,奧思定傳教士首次引入了以基督受難為中心的禮儀。

聖枝主日當天,遊行隊伍在日落時開始,由兩位資深平信徒領袖帶領信徒,高舉聖體和悲傷之母的旗幟。

教友抬著真人大小「背負十字架的基督」的木像和哀悼的聖母像繞著教堂前行,後面跟著手持蠟燭和棕櫚葉的信徒。

遊行進行到一半時,一位扮聖婦韋羅尼加的葡萄牙歐亞混血年輕女孩揭開了印有基督聖容的面紗,這是一個傳統莊嚴虔誠的儀式。

在耶穌受難日,教友會抬著放在棺木上死去的主耶穌的聖像,後方是燭光遊行。三個青年會扮演福音中記載的三位馬利亞:瑪利亞瑪達肋納、革羅罷的妻子瑪利亞和雅各伯母親瑪利亞的角色,唱著悲傷的拉丁輓歌,刺穿了寂靜的夜晚。

塞西拉說:「這些神聖的傳統只屬於馬六甲的葡萄牙後裔。」「且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地區之外很少見到。」

據平塔多神父的回憶錄和塞西拉的反思,可以清楚地看出,在馬六甲,信仰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傳統和諧共處,即使是那些不認同信仰的人也會對其懷有崇敬之情。

在聖週這神聖的寂靜中,這座城市的靈魂與之合而為一。

教會領袖研討透過文化和藝術傳播福音

在梵蒂岡舉中指行的藝術家和文化世界禧年記者會。 (圖片:梵蒂岡新聞)

由梵蒂岡主辦的一個有關信仰與文化的研討會表示,透過文化和藝術傳播福音對教會來說是一個挑戰,特別是在信仰被視為「外來之物」的社會中。

與會者之一,劇作家兼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總教區藝術項目總監卡拉漢(Stephen Callaghan)指出:「教會需要與藝術保持良好的關係。」自 2006 年以來,該藝術項目讓來自不同背景的藝術家「與天主教會有積極的接觸」。

他於 2 月 17 日在梵蒂岡召開的天主教文化中心代表會議上說:「藝術是為了探索人的意義,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永遠地改變了這一點。」

這次聚會是 2 月 15  至 18 日舉行的「藝術家和文化世界禧年」的一部分。會議匯聚了天主教文化中心和致力文化的教會團體的代表。

卡拉漢說,教會不應害怕透過藝術表達自己的價值觀,他指出,他的組織受信仰啟發的表演就是文化如何成為傳播福音橋樑的例子。

他的藝術項目組織了諸如四旬期節的活動,那是一個由格拉斯哥總教區主辦的年度表演、展覽和討論活動。他們亦參與全球最大的表演藝術節愛丁堡藝穗節的製作。

去年在西班牙巴塞隆拿聖家堂為其建築師高迪(Antoni Gaudí)所作的演出吸引了大批觀眾。

他說:「教會不是藝術的道德監察者,而是真理、美、善的守護者,因此,在重燃希望方面至關重要。」

宗座文化教育部部長門東薩(José Tolentino de Mendonça)樞機主持了該個以「希望的工匠」為主題的會議,並強調克服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關於《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中指出的「文化與信仰之間脫節」的緊迫性。

發言者之一是美國馬薩諸塞州伍斯特市聖十字架學院麥克法蘭宗教、倫理與文化中心主任蘭迪(Thomas Landy)。他闡述了他的機構如何努力對抗美國文化中盛行的「反烏托邦世界觀」。

他指出,透過講座、會議和教育媒體項目,該中心成為了「一個勇敢地審視美國生活各個方面的見證者」,並幫助學生辨別「如何塑造有意義的生活,滿懷希望地融入世界」。

該中心的旗艦項目之一是開發多媒體教學資源,介紹天主教在不同文化中的生活方式。該中心出版了一本關於全球天主教的期刊,並製作了一個線上視聽資料檔案,記錄世界各地的當代天主教活動,為教育工作者和學生提供了探索教會文化多樣性的實際途徑。

他說,許多學生對美國感到「某種必然性」,文化繼續變得越來越世俗化。「他們可以看看世界上其他工業化的地方,這些地方正在以各種方式發生變化,而當中的故事並不與他們的一樣。」

美國堪薩斯州阿奇森市本篤會學院推廣項目主任伯格哈特(Paul Burghart)表示,該學院的「美國文化轉型」項目旨在「利用課堂上的學術知識,培養學生走出去改變文化的能力」。

他說,該學院舉辦的會議邀請天主教學者、政策制定者和藝術家從信仰的角度探討當代文化的挑戰。此外,它還為學生提供領導和服務方面的實踐經驗,例如參與維護生命倡導、城市外展任務以及與天主教媒體合作,  製作反映教會關於人類尊嚴的教義的內容。

伯格哈特說,因此,學院致力給「學生帶來希望」,同時也培養他們成為「更廣泛文化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