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任命義籍教會法專家為教廷主教部長

教宗良十四世任命伊安諾內總主教為教廷主教部長部長。 (圖片:梵蒂岡新聞)

教宗良十四世在上任後的首次重要任命中,選擇了一位義大利教會法專家接替他擔任教廷主教部部長和宗座拉丁美洲委員會主席的職務。

梵蒂岡新聞辦公室於 9 月 26 日宣布,自 2018 年一直領導教廷法典條文部、現年 67 歲的伊安諾內(Filippo Iannone)總主教將於 10 月 15 日履新。

自 2023 年初至今年 5 月教宗選舉前,這兩職位一直由現任教宗仍是普雷沃斯特(Robert F. Prevost)樞機的身分時擔任。

主教部負責協調世界各地主要拉丁禮教區新主教的遴選,並向教宗提出任命建議。此外,它還負責設立、合併和撤銷教區,更改教區轄地,設立軍事教區以及為來自聖公會已與教會共融的的天主教徒設立教區。

根據《你們去宣講福音》宗座新憲章,該部門「在所有與主教正確有效地履行其牧靈職責相關的事務上與主教們合作」。

若某個教區的主教遇到困難,該部長可以組織宗座探訪。他亦會參與調查涉嫌不當處理或掩蓋性虐侵個案的主教。

身為教廷法典條文部部長,伊安諾內總主教深入參與了《教會法典》「第六卷:《教會刑罰》的修訂工作。該文件是天主教拉丁禮七部法典之一。該法典於 2021 年由教宗方濟各頒布,對包括兒童色情在內的性侵罪行的描述作出更新,並要求主教或修會長上在處理指控時應採取的行動。

這位總主教其後領導了 2023 年《你是世界的光》修訂版的編寫工作。該修訂版規定了主教、修會長上和國際天主教運動負責人在調查性侵指控或掩蓋性侵行為時的程序。

今年 2 月,捍衛自衛權和無罪推定權的法典條文部在其網站上發布了總主教和該部秘書的一封信,強烈警告各教區和修會不要公布那些被指控性侵但尚未在民事或教會法程序中被判有罪的教會人員的姓名。

這位新任部長 1957 年 12 月 13 日生於義大利那不勒斯,1976 年高中畢業後加入加爾默羅會。他在義大利南部宗座神學院完成神學學士學位,隨後在羅馬宗座拉特朗大學獲得民法和教會法博士學位。

他於 1980 年發願成為加爾默羅會士,並於 1982 年晉鐸。

在修會內,他曾擔任財務主管和顧問,並於 1989 至 1995 年擔任修會憲章修訂委員會主席。他也曾在那不勒斯總教區擔任職務,包括法庭成員和地區輔理。

聖若望保祿二世於 2001 年任命他為那不勒斯輔理主教;2009年,教宗本篤十四世任命他為索拉-阿基諾-蓬特科爾沃教區主教。三年後,教宗本篤再任命他為羅馬教區總主教兼輔理。

2017 年,教宗方濟各任命他為法典條文部辦公室助理秘書,並於一年後任命他為主席。

他目前是信理部性侵案件上訴委員會成員、封聖部成員以及梵蒂岡最高法院宗座聖璽最高法院成員。

在任命伊安諾內總主教為主教部部長的同時,教宗良十四世也任命蒙塔納裡(Ilson de Jesus Montanari)總主教為主教部秘書長,科瓦奇(Ivan Kovac)蒙席為副秘書長,任期五年。

教宗:成為世界領袖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

教宗良十四世。(資料圖片)

據一天主教網站刊登的採訪摘錄稱,教宗良十四世表示,成為教宗對他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學習過程。自今年五月當選教宗以來,他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成為一個世界領袖。

新聞網站《Crux》於 9 月 14 日教宗 70 歲生日當天發表了一系列教宗訪談摘錄,並於 9 月 18 日透過秘魯企鵝出版社出版了《教宗良十四世:世界公民,21 世紀的傳教士》的西班牙文版本。

該書的英文和葡萄牙文版本預計將於 2026 年初出版。

書本收錄該新聞網站於 7 月對教宗進行的兩次單獨採訪,摘錄涵蓋了教宗最喜歡的體育隊伍、他作為教宗的角色、烏克蘭戰爭、教會的共議同行 (同道偕行) 以及世界日益兩極分化等主題。

當被問及如何看待自己作為教宗的角色時,教宗說:「我還有很長的學習之路要走。」 然而,他也提到牧靈工作並不困難。

他指出,擔任教宗就像「被扔進了世界領導人的層面」。 「這是非常公開的;人們都知道我與世界各國元首的通話和會晤,特別是在教會的聲音發揮重要作用的時候。」

他向訪問他的《Crux》知資深記者艾倫(Elise Allen)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兩極分化』似乎已經成為現今流行語的時代,但它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或者說,即使對一些人有好處,也只有極少數人,而其他人都在受苦」。

教宗表示,人們需要反思並探討導致分裂和兩極化的原因。

他說 ,「我不會假裝自己無所不知。」但「或許在某些地方,對人類生命意義的更高層次的喪失」才是問題的根源,因為如果人們失去了對人類生命、家庭和社會價值的理解,那麼「還有什麼是重要的呢?」

他指出,共議同行可以成為「應對現今世界面臨的一些重大挑戰的一種方式」,從而成為消除兩極分化的一種良藥。

他強調,共議同行是教宗方濟各任期內的標誌性特徵,它始於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並「至少在拉丁美洲」發展起來。這位出生於美國的教宗在那裡服務了 20 多年。

他表示,共議同行的理念「不是試圖將教會轉變為某種民主政府,如果我們看看現今世上的許多國家,就會發現民主並不一定是解決所有問題的完美方案」。

他說:「但要尊重和理解教會生活的本質,並表示『我們必須共同努力』。我認為這為教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也給予教會一個與世界其他地方接觸的機會。」

當被問及梵蒂岡是否有可能在烏克蘭目前的衝突中扮演調解人角色時,教宗說他會把羅馬教廷作為和平倡導者的角色與調解人的角色區分開來。

他會將梵蒂岡作為和平倡導者而非調解人的角色。

他表示:「我要發出我的聲音,代表基督徒和善良的人的聲音,指出和平是唯一的答案。」他會提倡「主要透過對話」來建立和平。

他說,他很高興成為首位來自美國的教宗,也是第二位在拉丁美洲服務數十年的教宗。

他指出:「明顯我是一個美國人,我非常覺得自己是美國人,但我也非常愛秘魯,秘魯的人民,這是我的一部分。」

他表示:「我的司鐸生涯有一半時間是在秘魯度過的,所以拉丁美洲的視角對我來說非常寶貴。」

談到體育運動,那他會支持美國還是秘魯?他說: 「可能是秘魯」,因為他和那裡有聯繫。

說到棒球,他說:「作為普雷沃斯特我是白襪隊的球迷,但作為教宗,我是所有球隊的球迷。」

教宗:聖奧斯定提醒我們說話前要先聆聽

教宗良十四世 8 月 15 日在羅馬東南部岡道爾夫堡的宗座夏宮莊園主持了聖母升天節彌撒後,離開宗座維拉諾瓦聖多默堂,站在人群面前。 (圖片:法新社)

教宗良十四世對在美國費城慶祝聖奧斯定瞻禮的信眾和支持者說:「我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我,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聖奧斯定精神的啟發和教誨。」

在未擔任教宗,身分仍然是普雷沃斯特(Robert F. Prevost)樞機時,這位奧斯定會士原定於今年 8 月 28 日前往費城參加聖奧斯定瞻禮慶祝活動,並接受嘉獎。然而,他在 5 月的教宗選舉中當選,成為了教宗良十四世。

因此,奧斯定會位於費城以外維拉諾瓦聖多默的省會長哈根(Robert P. Hagan)神父於 7 月教宗在岡道爾夫堡度暑假期間,前來向他頒發了聖奧斯定勳章。

這次的頒獎活動與教宗良十四世一段講話的影片同時被拍攝,影片中教宗回顧了聖奧斯定的生平以及受他啟發而成立的奧斯定會。這位現已成為了教宗的會士於 1977 年加入了修會。該影片於 8 月 28 日聖奧斯定瞻禮慶日在費城播放。

教宗說,生於公元 354 至 430 年的聖奧斯定「是修道主義的偉大創始人之一;他是一位主教、神學家、傳教士、作家和教會聖師」。 「但這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他的一生充滿了反覆的嘗試和錯誤,就像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一樣。」

他說:「但憑藉天主的恩典,他母親莫妮卡的祈禱,以及周圍善良人士的幫助,奧斯定得以為他躁動不安的心靈找到平靜之路。」

教宗指出,聖奧斯定認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天主賦予的天賦和才能,而我們的目標、成就感和喜樂來自於將它們回饋給天主和我們的鄰人,為他們提供充滿愛德的服務。」

他說,這些服務包括為移民的服務。

他表示,在美國的會士們「站在卡爾(Matthew Carr)和羅西特(John Rossiter )神父等奧斯定會士的肩膀上,他們的傳教精神帶領他們在 18 世紀末(從愛爾蘭)出發,把福音的好消息帶給為尋求更好生活和宗教寬容而離鄉別井的愛爾蘭和德國移民。

他說:「耶穌在福音中提醒我們要愛我們的鄰人,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激勵我們,讓我們記住,要用基督的眼光看待我們的鄰人:我們都是按照天主的肖像被創造的。」

教宗說,作為基督徒,作為受聖奧斯定啟發的人,「我們被召叫去成為我們家庭和社區中的和平締造者,並真正認識到天主在彼此身上的存在。」

他指出,透過友誼、關係、交談和相互尊重,「我們可以超越彼此之間的差異,發現在基督內我們作為你兄弟姐妹的真正身分。」

他說:「和平始於我們所說、所做的,以及我們怎麼說、怎麼做。」

他表示,聆聽是締造和平的重要組成部分。「聖奧斯定提醒我們,在說話之前,我們必須先聆聽。」「作為一個共議同行的教會,我們被鼓勵透過祈禱、靜默、辨別和反省,重新實踐聆聽的藝術。」

他說:「我們有機會,也有責任聆聽聖神的聲音;聆聽彼此;聆聽窮人和邊緣群體的聲音,他們的聲音需要被聽到。」

他指出,聖奧斯定教導信徒「聆聽內心的導師,聆聽從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發出的聲音。」「正是在我們心中,天主與我們說話。」

教宗表示,在這個充滿噪音的世界裡,學會聆聽內心的聲音尤其重要。 因為「我們的頭腦和心靈可能被各種各樣的信息淹沒」,這些信息「會加劇我們的焦躁,奪走我們的快樂」。

教宗又鼓勵人們「作為一個信仰團體,努力與天主建立關係」,「努力過濾我們腦中和心靈中的噪音和分裂的聲音,敞開心扉,接受每天的邀請,更好地了解天主和天主的愛」。

教宗冊封兩位青年平信徒為聖人

教宗良十四世於 9 月 7 日冊封真福弗拉薩蒂和阿庫蒂斯為聖人。 (圖片:梵蒂岡新聞社)

教宗良十四世在冊封真福弗拉薩蒂 (Pier Giorgio Frassati )和阿庫蒂斯 (Carlo Acutis ) 為聖人時說,生命中最大的風險是不尋求遵循天主的計劃而虛度人生。這兩位聖人分別是 20 和 21 世紀的青年平信徒。

教宗於 9 月 7 日的封聖日表示:「弗拉薩蒂和阿庫蒂斯兩位聖人邀請我們所有人,尤其是年輕人,不要虛度此生,卻要使之成為一件傑作。」

他說:「他們聖德簡單而有效,對每個人來說都用得著。」 「他們用他們的話鼓勵我們,就像阿庫蒂斯曾說過的:『不是我,而是天主』。還有弗拉薩蒂說:『如果你把天主置於你一切行動的中心,那麼你就能到達終點。』」

在冊封其任期內的首批聖人前,教宗向早早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的八萬多名信徒致意,因為他想在隆重的典禮開始前與他們分享他的喜悅。

他對他們說:「兄弟姊妹們,今天對整個義大利、對整個教會、對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個美好的慶節。」

他指出:「慶典雖然非常莊嚴,但也是一個充滿喜悅的日子,我特別想向前來參加這次彌撒的眾多年輕人致意。」

教宗邀請所有人在心中感受兩位聖所經歷的「對耶穌基督的愛,特別是在聖體聖事中,也包括對窮人的愛,以及對我們兄弟姐妹的愛。」

他說:「你們所有人,我們所有人,也都被召喚成為聖人。」他並向聖母瑪利亞懷抱聖嬰耶穌的聖像以及存放著兩位青年聖人遺物的聖髑盒敬禮。

在講道中,教宗強調在當天福音中耶穌所呼籲的「毫不猶豫地放棄自我,投入到祂為我們預備的冒險中,運用來自祂聖神的智慧和力量,我們能夠接受的程度,取決於我們能清空自己所依附的事物和觀念,以聆聽祂的聖言。」

他表示,這就是兩位新聖徒所做的,也是每個基督徒被召喚去做的。

他說,許多人,尤其是青年在思考人生方向時,都會面臨某種「十字路口」。

他指出,教會的聖人常常被描繪成「偉大的人物,卻忘記了他們的一切都始於年輕時對天主所回應的『是』,並將自己完全獻給祂,不為自己保留任何東西」。

他說:「今天,我們敬仰聖弗拉薩蒂和聖阿庫蒂斯:一個是 20 世紀初的青年,一個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青少年,他們都熱愛耶穌,並願意為祂奉獻一切。」

他隨後在講道中用很大部分時間分享了兩位聖人的名言和他們的生活點滴。

他說:「聖弗拉薩蒂的一生是平信徒靈修的燈塔。」「對他來說,信仰並非個人的虔誠,而是由福音的力量和他加入教會團體所驅動的。」「他也慷慨地奉獻社會,積極參與政治生活,並熱心為窮人服務。」

他表示:「聖阿庫蒂斯在家庭中與耶穌相遇,這要感謝他的父母安德肋和安東尼婭——他們今天也和他的兩個兄弟姐妹方濟各和彌額爾在一起。」安東妮亞在人群的掌聲中露出害羞的微笑。

教宗指出,聖阿庫蒂斯也在他就讀的耶穌會學校裡遇到了耶穌,「尤其是在堂區團體舉行的聖事中」「他從小就自然而然地將祈禱、運動、學習和愛德融入他的童年和青年時代。」

他說,這兩位新聖人「透過簡單的行動培養了他們對天主和兄弟姐妹的愛,這些行動對每個人都適用:每天的彌撒、祈禱,特別是朝拜聖體。」

聖弗拉薩蒂 1901 年 4 月 6 日出生於義大利都靈,1925 年 7 月 4 日因脊髓灰質炎去世,享年 24 歲。聖阿庫蒂斯則於 1991 年 5 月 3 日在倫敦出生,父母均是義大利人。 2006 年 10 月 12 日,他因白血病在義大利蒙扎去世,享年 15 歲。

教宗往義大利歷史悠久的聖母朝聖地祈禱

教宗教宗良十四世在門托雷拉恩寵之母堂朝聖地祈禱。 (圖片:梵蒂岡新聞)

教宗良十四世私人造訪了位於義大利中部普雷內斯蒂尼山脈高處的門托雷拉恩寵之母堂朝聖地。

8 月 19 日是教宗在岡多爾福城堡夏宮的最後一天。他前往了距離東北方一個小時的朝聖地教堂和聖本篤洞穴祈禱。據傳統認為,聖本篤曾在公元六世紀初在此生活了兩年。

教宗探訪了自 1857 年以來一直負責管理該朝聖地的波蘭復活會的神父們。他們為教宗在中午敲響教堂的鐘聲,然後一起誦念《三鐘經》。

當天下午,教宗返回岡道爾夫堡,並在當晚回到梵蒂岡。

聖若望保祿二世在任主教和樞機期間經常前往門托雷拉朝聖地。他曾在 1978 年選舉教宗的樞密會議前在那裡祈禱,並在當選教宗兩週後回到該處柱祈禱。

他在 1978 年 10 月 29 日的造訪中說:「這個隱藏在群山之中的地方特別讓我著迷。從這裡,人們可以遠眺並欣賞義大利壯麗的景色。」

他說,聖母瑪利亞在天使報喜之後前往「山區」探望她的表姐依撒伯爾,並在那裡唱了《聖母讚主曲》。

他表示:「我想來到這裡,在這些山巒之中,追隨聖母瑪利亞的腳步頌唱《聖母讚主曲》。」

在整整 27 年後,教宗本篤十六世於 2005 年 10 月 29 日對門托雷拉進行了私人探訪,以紀念聖若望保祿二世那次的造訪。

傳統認為,這座位於海拔 3300 英尺(約 4800 公尺)的朝聖地最初是在公元 4 世紀由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建造的。

教宗良十四世:廣島的傷痕在呼喚和平

1945 年 8 月 6 日,美國空軍B-29轟炸機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幾天后,拍攝了滿目瘡痍的日本城市廣島的照片。 (圖片:天亞社檔案)

教宗良十四世說,日本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的傷痕,至今在倖存者以及這兩個城市的街道和建築物上仍然清晰可見,這是對追求和平與裁軍的呼籲。

他在致廣島教區白濱滿主教的一封信中寫道:「真正的和平需要勇敢地放下武器,尤其是那些可能造成難以形容的災難的武器。」

他於 8 月 5 日在梵蒂岡發表的信息中表示:「核武器冒犯了我們共同的人性,也背叛了受造物的尊嚴。我們都被蒙召守護受造物的和諧。」

教宗的致詞正值世界各地人們聚集在一起,莊嚴紀念 1945 年 8 月 6 日美國轟炸廣島和 8 月9日轟炸長崎 80 週年之際。

原爆造成超過 15 萬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平民,城市化為廢墟。

教宗在致辭中表達了「對爆炸倖存者的尊重和愛戴之情」,「他們失去家人和苦難的故事及時地召喚我們所有人建設一個更安全的世界,營造和平的氛圍。」

他指出,即使過了 80年,「這兩座城市仍然鮮活地提醒著我們,核武器造成的深重恐怖。他們的街道、學校和家園仍然存在1945 年那個災難性 8 月留下的傷痕,不論是肉眼可見的還是精神上的。」

他說,在這種情況下,「我懇切地要重申我敬愛的前任教宗方濟各經常說的話:『戰爭永遠是人類的失敗。』」

他寫道,在「全球緊張局勢和衝突日益加劇」的今天,廣島和長崎的事件「催促那種我們摒棄建立在相互確保毀滅基礎上的安全幻想」。相反,「我們必須建立一種植根於正義、博愛和共同利益的全球倫理。」

教宗祈求,爆炸 80 週年紀念日將成為「呼籲國際社會重申其為我們整個人類大家庭追求持久和平的承諾」。

他引用了他 5 月 8 日當選教宗後隨即在聖伯多祿廣場向人群發表講話時所說的:「一種非武裝和解除武裝的和平」。

教宗歡迎到羅馬參加禧年慶典的青年

教宗良十四世 7 月 27 日在梵蒂岡的《三鐘經》祈禱期間,從宗座宮的窗戶向俯瞰聖伯多祿廣場的人群發。 (圖片:法新社)

教宗良十四世向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的數萬名信眾致意,並對所有來到羅馬參加青年禧年的年輕人表示歡迎。

他在 7 月 27 日誦唸《三鐘經》後說:「我特別熱切地問候來自不同國家的青年,他們聚集在羅馬參加明天開始的青年禧年慶典。」

這位美國教宗以義大利語、英語和西班牙語致以同樣的問候,引得來自不同語言群體的青年們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

他用不同的語言向他們致意說:「我希望這將成為你們每個人與基督相遇的機會,並在你們的信仰上得到祂的堅固,以正直的生活跟隨基督。」

青年禧年慶典於 7 月 28 至 8 月 3 日舉行。預計將有 50 萬人在羅馬參加為期一週慶祝活動的開幕禮,而預計將有 100 萬人會參加在羅馬托爾維加塔舉行的戶外守夜祈禱和彌撒。

教宗向《梵蒂岡電台》、《梵蒂岡新聞》和梵蒂岡《羅馬觀察報》的記者致意,他們在廣場柱廊下新落成的小型新聞站工作,「以便在禧年期間更貼近信徒和朝聖者」。

他感謝梵蒂岡新聞機構使用超過 55 種語言提供服務,將「教宗的聲音傳遞給世界」。

他在掌聲中說:「感謝所有為傳播和平與真相作出貢獻的記者。」

教宗也提醒天主教徒,當天是第五屆世界祖父母及長者日,今年的主題是「沒有失去希望的人是有福的」。

他說:「讓我們不要讓他們孤單,而是要與他們建立愛與祈禱的紐帶。」「讓我們把祖父母和長者視為希望的見證人,他們能夠為新一代指明道路。」

在《三鐘經》祈禱之前,教宗反思了《天主經》,指它提醒我們「當我們向天主祈禱時,主總是會聆聽我們。」

他表示:「如果祂有時以難以理解的方式回應我們,那是因為祂以我們無法理解的智慧和遠見行事。」「即使在這些時刻,我們也不要停止祈禱——並要滿懷信心地祈禱——因為在祂裡面,我們總能找到光明和力量。」

他敦促信徒們「透過祈禱和愛德,感受到被愛,並像天主愛我們一樣去愛:開放、謹慎、相互關懷,並且不帶任何欺騙。」

教宗良十四世呼籲全球司鐸們保持團結

教宗良十四世 6 月 27 日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慶祝司鐸禧年。 (圖片:法新社)

教宗良十四世表示,司鐸們蒙召被天主無限的愛所擁抱和陶成,要意識到不應存在分裂和仇恨。

他在 6 月 27 日耶穌聖心節,也是司鐸聖化祈禱日彌撒講道中,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司鐸說:「讓我們彼此修和,在基督聖心豐沛的愛的指引下團結一致、不斷改變,謙卑而堅定地追隨祂的腳步,堅定信仰,向所有人展示我們的愛德。」

他表示:「帶著因意識到我們被天父所愛、所揀選和所派遣而生的自由,讓我們把復活的主的平安帶給我們的世界。」這台彌撒亦標誌著為期一周的修生、主教和神父禧年慶典的結束。

教宗良十四世在彌撒中重申,個人聖召必須紮根於天主之愛、與耶穌之間的友誼和聖神改變的力量,並強調在這個渴望意義和希望的世界中團結一致、積極傳教的需要。

彌撒中,他也祝聖了32 位來自亞洲、非洲、美洲、歐洲和大洋洲的神父。

在講道中,教宗向晉鐸的神父表示:「我要說的話很簡單,但我認為這對你們的未來以及託付給你們照顧的靈魂的未來非常重要。」

他說:「愛天主和你們的兄弟姊妹,要慷慨地把自己奉獻給他們。你們要熱心投入舉行聖事、祈禱,尤其是朝拜聖體,從事牧靈工作。」「要與你們的羊群在一起,毫無保留、無偏見地將你的時間和精力獻給每一個人,正如被釘十字架、被刺穿肋旁的耶穌和聖人榜樣教導我們那樣。」

他鼓勵他們從教會歷史上眾多聖潔司鐸的榜樣中尋找啟發。 「學習他們的故事,探索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效法他們的美德,被他們的熱忱所激勵,並經常、堅持地祈求他們的代禱!」

他勸勉道:「現今世界常出現的成功和聲望模式往往是可疑的、短暫的。你們不要被騙!」

他說,相反,我們應該留心那些「經常隱藏和謙遜」的人,他們一生都在為天主和他們的兄弟姐妹服務。 「要以你們自己的忠誠為榜樣,讓他們的記憶永存。」

教宗向司鐸們說,耶穌聖心「以一種特別的方式託付給我們,好使我們能夠將其呈現在我們的世界裡。」

他指出,那就是透過不同方式為救恩的工程作出貢獻,首先,要效法善牧,看顧羊群,尋找迷失的羊,幫助受傷的羊,扶持弱者和病人。

他說:「在這個充滿巨大和毀滅性衝突的時代,天主的愛是無限的。我們被召叫讓自己被這份愛所擁抱和陶成,並意識到在天主的眼中——以及在我們自己的眼中——沒有任何分裂和仇恨的餘地。」

他表示,天主也勸勉祂的司鐸們「在日常的皈依之路上,將自己託付給居住在我們心中的聖神的轉化力量。」

他說:「我們蒙召像天父那樣,懷著慷慨的愛實踐牧民善工,並在我們心中培養一種渴望,不讓任何人迷失,而是讓每個人都能透過我們的事工認識基督,並在祂內獲得永生。」

他又指出:「我們被召叫加深與耶穌的親密關係,並成為我們司鐸弟兄之間和諧的源泉。」 「我們要將迷失的人扛在肩上,寬恕那些犯錯的人,尋找那些誤入歧途或被遺忘的人,照顧那些身體或精神上受苦的人。」

他說,每位司鐸都必須努力「與他們的主教和司鐸團保持團結」。 「因為我們彼此之間越是團結合一,就越能引導他人走向善牧的羊棧,在天父的家中以手足相待。」

教宗良十四世呼籲抵抗現代武器的誘惑

6月18日,教宗良十四世在梵蒂岡聖彼得廣場每週例行公開接見期間向群眾發表演說。 (圖:法新社)

教宗良十四世說,世界必須抵制現代武器的誘惑,因為這些武器可能使衝突變得比以前的戰爭更殘酷。

他於 6 月 18 日在聖伯多祿廣場的公開接見結束時表示:「教會的心已被來自戰亂地區的哭泣聲撕裂。」「特別是來自烏克蘭、伊朗、以色列和加沙的呼喊。」

教宗說:「我們絕不能使戰爭成為習慣。相反,我們必須抵制強大且尖端武器的誘惑。」

他引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指出,在現代戰爭中「各種科學武器被使用」,因此「其暴行可能導致戰鬥人員走向比過去更野蠻的行為」。

他說:「因此,以人類尊嚴和國際法的名義,我向那些負責人重申教宗方濟各曾經說過的話:『戰爭永遠是一種失敗。』」他還引用了另一位前任教宗庇護十二世的話表示:「和平不會讓人失去任何東西。但戰爭會使一切化為烏有。」

在教宗發表講話的幾天前,他曾對中東「嚴重惡化」的局勢表示深切關注。在較早前,以色列於 6 月 13 日對伊朗核設施發動了空襲,伊朗則以無人機對以色列作出報復性的還擊。

教宗在 6 月 14 日於羅馬迎接 2025 禧年朝聖者時表示:「任何人都不應該威脅他人的存在。」 他說,雖然希望一個「沒有核威脅的世界」是正確的,但「所有國家都有責任支持和平事業,走和解之路,推動確保所有人的安全和尊嚴的解決方案。」

梵蒂岡國務卿帕羅林(Pietro Parolin)樞機 6 月 17 日向意大利一通訊社表示,梵蒂岡正在倡導核裁軍,並已準備好一份文件,指出不僅使用核武器,擁有核武器都是不道德的。已故教宗方濟各以前亦曾表達過此觀點。

教宗:聖神助我們打破障礙驅散冷漠仇恨

教宗良十四世 6月8日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舉行的運動、協會和新團體禧年慶典上向信眾講話。 (圖片:法新社)

教宗良十四世在五旬節的彌撒中表示,在這個充斥著戰爭、人與人之間疏離、冷漠麻木的世界裡,聖神能幫助我們「拆毀高牆,打破藩籬,化解仇恨」,使每個人都能像一個人類大家庭的子女一樣生活。

他於 6 月 8 日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的五旬節彌撒講道中說:「哪裡有愛,哪裡就沒有偏見,沒有把我們與鄰人隔離的『安全區』,也沒有排他性思維的空間。可悲的是,我們現在也看到,這種排他性思維在政治民族主義中也逐漸滋生。」

他指出,然而,聖神能使我們在內心結出成熟的果實,讓我們培養良好健康的人際關係。

他在講道中,以教宗本篤十六世在 2005 年的講道中所描述的五旬節形象為基礎,反思了聖神給予我們打破界限的恩寵。

他說:「聖神首先在我們心中,然後在個人與他人的關係中,最後是在民族之間打開邊界。」

他表示:「聖神是一份讓我們把生命向愛敞開的禮物。」祂打破「我們內心的冷酷、思想的狹隘、自私、束縛我們的恐懼,以及讓我們只想到自己的自戀。」

教宗說:「聖神帶給我們挑戰,讓我們面對我們生命正在萎縮,陷入個人主義漩渦中的可能性。」「可悲的是,也很奇怪,在這個『社交媒體』蓬勃發展的世界裡,我們卻面對著越來越孤獨的風險。我們時刻保持聯繫,卻無法『建立聯繫』。」

他說,聖神「讓我們在自己所戴的所有面具之下,與內心深處的自我保持聯繫。祂引導我們與主相遇,教導我們體驗祂所賜予的喜樂」,並使我們的生命成為一個「充滿歡迎和精神振奮」的地方。

他指出,聖神也「拓寬了我們與他人關係的邊界,讓我們感受到兄弟情誼的喜悅」「這也是衡量教會一個重要的尺度」。

他表示,要成為真正主的教會,我們之間「不能有邊界或分裂」。信徒們必須能夠「在教會內相互交談、接納,並調和我們的差異」,成為「一個歡迎所有人、熱情好客的地方」。

教宗說,聖神「也打開了民族之間的邊界」,它團結人們的心,「使我們把別人視為我們的兄弟姊妹」。如此一來,「差異不再成為分裂和衝突的原因,而是我們都可以從中汲取力量的共同遺產。」

他回顧了教宗方濟各在 2023 年的五旬節講道,並對世界上持續存在的不和與分裂表示惋惜。

他說:「困擾我們世界的戰爭就是這個悲劇的標誌。讓我們祈求愛與和平的聖神,願祂打開邊界,摧毀隔閡,驅散仇恨,幫助我們像我們在天上唯一之父的子女一樣生活。」

教宗在彌撒後誦念《天皇后喜樂經》前,祈求和平的恩賜居住在每個人的心中。

他說:「因為只有一顆平和的心才能在家庭、社會和國際關係中傳播和平。願復活的基督的聖神在任何有戰爭的地方開闢和解的道路;願祂啟迪那些統治者,給予他們勇氣,讓他們作出緩和局勢和對話的行動。」

這台彌撒也標誌著教會運動、協會和新團體禧年慶典的結束。慶典包括 6 月 7 日在廣場由教宗主持的守夜祈禱。估計活動有 7 萬人參加。

教宗亦感謝所有參與禧年的天主教平信徒協會、運動和團體的代表,並鼓勵他們在聖神的力量下「煥然一新地出發」。 「去把主耶穌的盼望帶給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