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籲修會團體完善機制保護弱勢群體

教宗良十四世。 (圖片: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良十四世表示,男女修會團體必須繼續完善他們的機制,以確保每個與他們相遇的兒童、每個人以及修會中每個成員的安全和完整性。

教宗祈求教會內的修會團體「日益成為人們信任和交談的榜樣,讓每個人都感到受尊重、得到聆聽和重視」。

教宗 11 月 17 日在對宗座保護未成年人委員會舉辦的國際研討會與會者的致辭中說:「在正義與慈悲並存的地方,創傷會轉化,為恩寵的到來而開放。」

為期三天、名為「建立維護尊嚴的團體」的研討會在羅馬宗座保護未成年人委員會辦公室舉行。來自各國和地區的修會會長議會和修會代表聚集在一起,分享經驗、學習最佳的實踐方法,並與梵蒂岡官員會面。

委員會表示,此次研討會旨在探討如何保護未成年人,同時也「思考如何通過完善的保護機制和實踐,幫助教會內成人應對生活中的脆弱處境,並認識到獻身生活的成人可能會經歷依賴、孤立或權力失衡等狀況,這些問題需要關注、陪伴和預防機制。」

曾為奧斯定會總會長的教宗良十四世在致詞中向修會成員説,建立「每個人的尊嚴,特別是未成年人和最弱勢群體的尊嚴都得到保護和提升」的團體,是「我非常關心的議題」。

他指出:「尊嚴是天主的恩賜,祂按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尊嚴並非靠功德或努力而獲得,也並非取決於我們擁有什麼或取得什麼成就。」

他寫道,尊嚴「源於天主愛的目光,祂用這目光逐一地愛著我們,並且一直愛著我們。」「每個人的臉上,即便是疲憊或痛苦,都映照著造物主的仁慈,那是任何黑暗都無法抹去的光芒。」

他表示,相信這一點,就必須關愛和尊重每一個人。

他說,那些回應獻身生活聖召,將自己「完全奉獻給基督」的人,有更大的責任去建設「相遇與恩寵」的團體。

他寫道:「那些在貞潔、貧窮和服從的道路上跟隨主的人會發現,真正的愛源於對自身局限的認識,源於明白即使在軟弱中,自己依然被愛。正是這一點,使人能夠以尊重、溫柔和自由的心去愛他人。」

他表示,基督徒蒙召要「以尊重和溫柔的態度接近他人,分擔他人的重擔和希望」。因為他們認識到每個人的尊嚴。 「唯有對鄰人的生命有承擔,我們才能領悟真正的自由。這種自由不是支配而是服務,不是佔有而是陪伴。」

梵蒂岡發布有關教宗早年生活的紀錄片

年輕時的普雷沃斯特,童年、學生時代和神父時期的照片。 (圖片:梵蒂岡新聞社)

《梵蒂岡新聞》記者切爾努齊奧(Salvatore Cernuzio)表示,梵蒂岡推出的一部有關教宗良十四世早年生活的紀錄片不只是一部關於這位新教宗生平的影片,更講述了一個普通人回應爲教會服務召叫的故事。

這部名為《來自芝加哥的良》的紀錄片於 11 月 10 日上映,記錄了教宗良十四世在美國伊利諾州多爾頓的卑微出身,以及他早年作為奧斯定會士的經歷。

切爾努齊奧在 11 月 11 日接受《OSV新聞》電話採訪時說:「一位同事告訴我,『你確實像是在講述一位聖人的故事』」。

他表示:「我認為這並非關乎是否聖人的問題,而是它講述了關於一個天生謙遜的人。他的神恩正是這種謙遜,最重要的是他如何在交談、友誼和團體精神上發展這些特質。」

本片由梵蒂岡傳播部與芝加哥總教區以及西班牙語天主教電視台「新福傳使徒團」共同製作。

據梵蒂岡的介紹,這部由切爾努齊奧與《梵蒂岡新聞》記者盧博夫(Deborah Castellano Lubov)和埃斯帕利亞特(Felipe Herrera-Espaliat)共同製作的紀錄片,探尋了「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在其美國故鄉成長、家族淵源、求學經歷以及成為奧斯定會士的聖召」。

梵蒂岡表示,在《梵蒂岡新聞》YouTube 頻道上載的《來自芝加哥的良》是《秘魯的良》的續篇。後者聚焦於「這位教宗在南美洲的傳教歲月」。

切爾努齊奧也有參與今年 6 月上映的《秘魯的良》的製作。他表示,第一部紀錄片「深入探討了教宗良牧職的核心,但講述的仍然是人們與一個外來人相處的故事。」

然而,《來自芝加哥的良》則匯集了那些「與他有著共同經歷的人的分享:同學、學生、親兄弟,甚至還有與他一起在修會接受初學培育的修士。」

切爾努齊奧向《OSV新聞》表示:「與 6 月上映的那部紀錄片相比,我們對良的了解更多,但我們仍在不斷的了解他,我們尚未完全掌握他的性格特點和細微之處。」「從這個意義上說,《來自芝加哥的良》打開了一扇窗,幫助我們理解這位教宗在人際關係中的態度、他的目標和他的聖召。」

在拍攝了兩部記錄教宗成長歲月的紀錄片後,切爾努齊奧指出,最突出的是教宗「基本一致的本質」。

他說:「從孩提時代直到他成為神父,再前往秘魯,他一直都是同一個人。」「他為人友善,不與人發生衝突,重視與人建立深厚的友誼,不會忘記他探訪過的人,始終展現出良好的品格 : 一位和藹可親、溫文爾雅、樂於交談的人。因此,可以說他的性格始終如一。」

在切爾努齊奧看來,教宗不僅與美國天主教會有著密切的聯繫(如他會參加每年的「為生命遊行」),在秘魯的傳教經驗也讓他對教會有了更廣泛的了解。

他說,正是在那裡,教宗良十四世看到了教會的另一面,這需要如「教宗方濟各所說的『親力親為』」。

他指出:「因此,為生命遊行也變成了爭取人權、爭取窮人權益、捍衛婦女兒童免受暴力侵害、爭取工人和受壓迫者權利的遊行。」

他又表示,他特別被奧斯定會士麥卡錫(Tom McCarthy)神父的分享所感動。這位神父認識新教宗已有 40 多年。

他回憶道,麥卡錫神父曾說,當時的普雷沃斯特神父「本可以在教區或修院擔任要職。但他沒有選擇教會法和多年的學習,那他選擇了什麼?他選擇了窮人。」

他說,這段傳教經歷「豐富了」教宗對教會在世界上的使命的看法和視角。

他指出:「他從學校、大學、學習以及他所擔任的傑出職務中積累了這種寶貴財富。但同時,他也有著極其豐富的背景:在秘魯生活了二十多年,在那裡他真正體會到如何在需要福音的人們中間切實地傳播福音。」

切爾努齊奧示,他希望觀看這部紀錄片的人能夠理解教宗「性格的內在脈絡,以及他如何活出自己的恩賜和角色」。

其他一些細節,例如他對芝加哥白襪隊的熱愛、在觀看《藍調兄弟》時的激動心情以及他對意大利辣肉腸披薩的喜愛,「都展現了他平凡的一面」。

他說:「他是一個普通人,被天主所召喚,被樞機們選出來領導普世教會。」

教宗良十四世:傳教士能改變世界

教宗良十四世在每週公開接見活動時的資料照片。 (圖片:梵蒂岡新聞社)

教宗良十四世表示,成為傳教士意味著將福音及其價值觀帶入世界,改變個人的生活,也同時能夠改變社會。

教宗在致墨西哥全國傳教大會的信函中指出,無論傳教士在哪裡服務,「信仰都會在那裡蓬勃發展,文化、教育和慈善事業也隨之興盛。」

他對在 11 月 6 至 9 日於普埃布拉舉行的大會與會者說:「因此,一點一點地,麵團不斷發酵,福音最終成為了能夠滿足當地人民最深切飢餓的麵包。」

他指出,在墨西哥和其他地方,「福音並沒有抹去它所發現的東西,而是轉化了它。那些土地上的居民擁有非凡的豐富性:他們的語言、符號、習俗和希望——這些都與信仰融合在一起,直到福音在他們的心中紮根,並在神聖和獨特美麗的工作中綻放。」

教宗說,17 世紀普埃布拉的主教、真福門多薩(Juan de Palafox Mendoza)是「一位牧者和傳教士的典範,他把自己的工作理解為服務和酵母。」

他指出,他的榜樣「激勵著今天的牧者,因為他教導我們,治理就是服務,認真培育就是傳福音,一切權柄,只要按照基督的標準行使,就能成為共融和希望的源泉。」

他說,真福帕拉福克斯(Palafox)的生平和著作「向我們展示了真正的傳教士不是支配而是愛;不是強加而是服務;不是利用信仰謀取個人利益——不論是物質的、權力的還是聲望的——而是像分享麵包一樣分享信仰。」

他表示,今天的傳教士必須成為「教會的雙手」,將復活的主的酵母融入歷史的麵團中,這樣希望才能再次發酵。」

他指出,「光說『主啊,主啊』是不夠的;我們必須遵行天父的旨意。」「我們必須願意把雙手投入世界的麵團中!」

他說,天國將會擴展,「不是依靠武力或人數,而是透過那些以信德和愛德與天主一同揉麵的人的耐心。」

教宗為菲律賓颱風災民及和平締造者祈禱

教宗良十四世。 (圖片: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良十四世為菲律賓颱風災民祈禱,並呼籲世界和平以及悼念在戰爭和災難中去逝的人。

菲律賓在過去一星期內連遭兩個超強颱風吹襲。11 月初颱風「海鷗」的襲擊造成 200 多人喪生,而緊接其後的颱風「鳳凰」亦帶來巨大破壞。

教宗 11 月 9 日在聖伯多祿廣場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後表示:「我向遭受強颱風襲擊的菲律賓人民表達我的慰問:我為遇難者及其家屬祈禱,也為傷者和流離失所者祈禱。」

據《菲律賓通訊社》報道,颱風「海鷗」於 11 月 4 日登陸菲律賓萊特島,並吹襲宿霧和內格羅斯島,造成至少 224 人死亡,另有 109 人失蹤。

另一超強颱風「鳳凰」亦於 11 月 9 日在呂宋島北部登陸。

教宗在誦念《三鐘經》後呼籲信眾為締造和平以及在十一月煉靈月亡者祈禱,包括那些在戰爭中喪生的人。

他說:「我向所有致力於在受戰爭影響的各個地區建立和平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他表示:「在過去幾天裡,我們為亡者祈禱。而不幸的是,仍有許多人在戰鬥和轟炸中喪生,即使他們只是平民、兒童、老人或病人。」

他說:「如果我們真的想要悼念他們, 我們必須停止戰爭,並把我們所有的努力投入談判中。」

教宗也指出,對於義大利教會,11 月 9 日的主日是感恩節,這是一個主要關注農業和人類與大地關係的宗教節日。

他表示,他與義大利主教們一起,「鼓勵人們負責任地照料大地,減少食物浪費,並採取可持續的農業耕作方式。」

他呼籲說:「讓我們感謝天主,賜予我們如聖方濟亞西西所稱的『親愛的大地母親』」,「也感謝那些耕耘和守護她的人!」

教宗呼籲世界不要忘記緬甸人民

緬甸一村莊在軍方空襲後被燒毀。 (圖片:法新社)

教宗良十四世為世界各地因衝突而受苦的人們祈禱,並特別呼籲國際社會不要忘記飽受戰火蹂躪的緬甸人民。

據《梵蒂岡新聞》報道,教宗在 11 月 5 日的公開接見中,談到在世界各地眾多武裝衝突中持續遭受苦難的人。

他說:「我邀請你們與我一同為世界各地所有遭受戰爭暴力折磨的人祈禱。」

他特別為緬甸人民祈禱,並促國際社會「不要忘記緬甸人民,並提供必要的人道援助」。

教宗的祈禱和呼籲是在緬甸軍政府和武裝抵抗組織之間持續的內戰引發經濟崩潰,導致緬甸陷入最嚴重的人道危機之際發表的。

軍方 2021 年 2 月推翻民選文人政府的軍事政變引發的衝突已造成數千人死亡,約 300 萬人流離失所。

軍方與反抗軍武裝之間的持續戰鬥導致村莊和城鎮被空襲和砲火摧毀。數百萬居住在臨時住所的人們正遭受食物、飲用水和藥物短缺的痛苦。

據聯合國統計,緬甸約 5,500 萬人口中,超過一半需要人道援助。亦在

衝突中最嚴重的受害者之一是世代生活在若開邦的羅興亞穆斯林少數民族,他們遭受系統性的暴力和虐待,包括被剝奪公民身分和其他基本權利。

過去幾十年裡,約有 120 萬羅興亞人逃往鄰國孟加拉,以躲避軍方鎮壓和若開邦佛教徒的迫害。

2017 年,羅興亞武裝分子襲擊若開邦安全哨所後,緬甸軍方展開了血腥鎮壓,導致超過 75 萬人逃離家園。聯合國稱此次鎮壓是「種族清洗的教科書式案例」。

據《梵蒂岡新聞》報道,留在緬甸若開邦的羅興亞人仍然面對嚴格的行動限制、公民身分被剝奪以及類似種族隔離的生活狀況。

分析家指出,緬甸文官政府未能追究軍方高層對羅興亞人種族滅絕式鎮壓的責任,讓緬甸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因為正是以軍方首腦敏昂萊為首的同一批將領,在 2021年 發動政變,推翻了昂山素姬的民選政府,奪取了政權,最終導致了當前的內戰。

較早時,教宗亦在 10 月 19 日特別為緬甸人民祈禱。

他表示:「來自緬甸的消息令人悲傷:據報道,武裝衝突和空襲仍在持續,平民和民用基礎設施也成為攻擊目標。我與那些因暴力、動盪和種種苦難而受苦的人們站在一起。」

他說:「我再次衷心呼籲立即有效停火。願戰爭的武器讓位給和平的工具,透過包容和建設性的對話實現和平。」

儘管衝突不斷,軍政府仍計劃在 12 月舉行全國大選。批評者認為這是軍政府鞏固其統治的伎倆,人權組織則斥為一場騙局。

教宗籲亞洲教會對未成年人性侵零容忍

宗座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秘書長埃雷拉主教 10 月 21 日在菲律賓邦板牙省舉行的全國保護大會上發表演說。 (圖片:聖費爾南多總教區)

教宗良十四世和梵蒂岡人員促請亞洲各地的天主教領袖對性侵行為採取「零容忍」立場,並提醒他們加強保護未成年人和弱勢成人的措施。

這項呼籲是在 10 月 20 至 24 日於菲律賓舉行的首屆全國守護大會上發出的。會議有超過 300 名主教、修會會長和專家出席。

教宗在致會議的信息中重申,「教會絕不容忍任何形式的侵犯」並敦促與會代表在保護政策方面提高透明度和問責制。

據《梵蒂岡新聞》報道,教宗表示:「教會是我們的屬靈家園。每個堂區和牧靈活動都必須是為了光榮天主和關懷他人,特別是兒童和弱勢群體。」

這個題為「我們的守護使命:希望與慈悲之旅」 的會議由菲律賓主教團、宗座保護未成年人委員會、菲律賓修會會長議會以及位於馬尼拉的天主教守護協會聯合舉辦。

出席會議的宗座保護未成年人委員會秘書長埃雷拉(Luis Manuel Ali Herrera)主教向教會領袖表示,保護兒童「不應出於恐懼或義務,而應視為一項植根於美德和皈依的神聖責任」。

從政策到實踐

據菲律賓主教團新聞網站報道,這位哥倫比亞籍主教表示:「接受這項使命,不要將其視為外界強加的負擔,而應將其視為一項牧靈的緊迫任務,並以真誠的態度去實踐。」

他呼籲「從政策到實踐」的轉變,促請各教區建立獨立的報告系統,採用創傷知情培訓項目,並與民事當局和受害者團體合作。

他指出:「我們必須從意向走向行動。」「清晰的治理結構、定期評估和透明的溝通非常重要。」並提醒由於網上風險日益增長,呼籲教會制定強力的線上安全保障協議。

他強調,保護兒童是「一項共同的道德責任」,並不局限於教會機構。 「家庭、社區、政府和宗教傳統必須團結起來,維護人類尊嚴。」

他敦促教會和民間社會領袖攜手合作,使「教區和學校成為安全的庇護所」。

他說:「保護是皈依的標記。」 「它標誌著從沉默走向真相、從否認走向正義、從恐懼走向希望的旅程。」

馬尼拉天主教守護協會科學主任帕納洪(Coleen Rae Ramirez-Panahon)表示,這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會議強調了保護兒童「是所有人的共同使命」。

她說:「在過去,  這個問題可能一直被忽視,被視為少數人的責任。」但要確保有效的保護,需要「更廣泛的社區的轉變和承諾」。

教宗稱新冊封的聖人展現捍衛信仰的勇氣

教宗良十四世接見參加封聖彌撒主日的教友。 (圖片:梵蒂岡新聞)

教宗良十四世表示,新近冊封的聖人的特質彰顯在其聖德蓬勃發展在那些為最弱小者服務的人身上,基督徒應該不惜一切代價捍衛信仰的真理。

他在接見前來羅馬參加 10 月 19 日七位新聖人封聖禮的不同國家的信眾時表示:「昨天獲冊封的男女聖人,是我們所有人希望的光輝標記,因為他們為了愛基督和他們的兄弟姐妹,奉獻了自己的生命。」

教宗 10 月 20 日在保祿六世大廳對訪客們說:「我希望你們懷著感恩之心以及效法新聖人的熱切渴望回到你們祖國。」

在談到當中的一位聖人、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殉道的平信徒傳道員聖托羅特(Peter To Rot)時,教宗說,他是「一個鼓舞人心的榜樣,在面對困難和挑戰,甚至生命受到威脅時,仍然堅定不移地宣講福音的真理」。托羅特於 1945 年二戰期間國家被日本佔領時被捕,並在獄中被注射毒針處死。

教宗說:「雖然他只是一位普通的傳道員,但在佔領軍禁止他的牧靈工作時,仍冒著生命危險秘密地開展傳教工作,展現了非凡的勇氣。」這位聖人還「堅決捍衛婚姻的神聖性,甚至與一些支持一夫多妻制的權貴對抗」。

他指出:「願聖托羅特的榜樣激勵我們捍衛信仰的真理,即使犧牲個人,也要在考驗中始終依靠天主。」

談到 1915 年在土耳其被處決的亞美尼亞天主教馬爾丁總教區的聖馬洛揚(Ignatius Maloyan)總主教,教宗說祈求他的代禱能夠「重燃信徒的熱情,為所有人帶來和解與和平的果實」。

有關委內瑞拉的首兩位聖人:聖馬丁內斯(Maria Rendiles Martínez)和聖西斯內羅斯(José Gregorio Hernández Cisneros),教宗指他們「與我們非常相似,他們生活中面對的問題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

於 1903 年在加拉加斯出生的聖倫迪萊斯是耶穌婢女會的創辦人,她於 1977 年去世。聖西斯內羅斯出生於 1864 年,後成為方濟會第三會會士。他是委內瑞拉一位醫生,被稱為「窮人的醫生」,他於 1919 年在前往救治病人的途中遭遇意外身亡。

教宗表示,信徒們應該以這兩位聖人為榜樣,以他們對天主的信賴為動力,天主「存在於他們的生活中,並將他們從像我們一樣的普通人轉變為一盞明燈,照亮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為他們帶來新的光芒」。

他指出,他們的愛德行為也應該成為一種鼓舞,因為愛德指向「生命的真諦,並要求我們透過服務來建構生命,無論是服務病人、窮人還是弱小者。」

教宗也特別提到了兩位傑出的修女:義大利維羅納慈悲修女會創始人聖波洛尼修女(Maria Troncatti, 1802-1855);母佑會聖特隆卡蒂修女(Maria Troncatti, 1883-1969),她於 1992 年被派往厄瓜多爾傳教,在 1969 年一次飛機失事中喪生。還有生於 1841 年的義大利律師聖隆戈。他曾是激進的反教會者,並參與了神秘學,但後來皈依並致力於慈善事業,更在龐貝建造了宗座玫瑰聖母朝聖地。他於 1926 年去世。

教宗說,聖波洛尼修女「見證了耶穌對病人和邊緣人的憐憫」,並鼓勵信徒「堅持不懈地為最脆弱的人服務:正是在那裡,生命的聖德才能蓬勃發展!」

談到聖隆戈,他「全心全意」地建議神父、修會成員、家庭和青年,向玫瑰聖母祈禱。 「透過瑪利亞的眼睛默觀基督的奧跡,我們就能吸收福音,並學會日復一日地將其付諸實踐。」

教宗任命義籍教會法專家為教廷主教部長

教宗良十四世任命伊安諾內總主教為教廷主教部長部長。 (圖片:梵蒂岡新聞)

教宗良十四世在上任後的首次重要任命中,選擇了一位義大利教會法專家接替他擔任教廷主教部部長和宗座拉丁美洲委員會主席的職務。

梵蒂岡新聞辦公室於 9 月 26 日宣布,自 2018 年一直領導教廷法典條文部、現年 67 歲的伊安諾內(Filippo Iannone)總主教將於 10 月 15 日履新。

自 2023 年初至今年 5 月教宗選舉前,這兩職位一直由現任教宗仍是普雷沃斯特(Robert F. Prevost)樞機的身分時擔任。

主教部負責協調世界各地主要拉丁禮教區新主教的遴選,並向教宗提出任命建議。此外,它還負責設立、合併和撤銷教區,更改教區轄地,設立軍事教區以及為來自聖公會已與教會共融的的天主教徒設立教區。

根據《你們去宣講福音》宗座新憲章,該部門「在所有與主教正確有效地履行其牧靈職責相關的事務上與主教們合作」。

若某個教區的主教遇到困難,該部長可以組織宗座探訪。他亦會參與調查涉嫌不當處理或掩蓋性虐侵個案的主教。

身為教廷法典條文部部長,伊安諾內總主教深入參與了《教會法典》「第六卷:《教會刑罰》的修訂工作。該文件是天主教拉丁禮七部法典之一。該法典於 2021 年由教宗方濟各頒布,對包括兒童色情在內的性侵罪行的描述作出更新,並要求主教或修會長上在處理指控時應採取的行動。

這位總主教其後領導了 2023 年《你是世界的光》修訂版的編寫工作。該修訂版規定了主教、修會長上和國際天主教運動負責人在調查性侵指控或掩蓋性侵行為時的程序。

今年 2 月,捍衛自衛權和無罪推定權的法典條文部在其網站上發布了總主教和該部秘書的一封信,強烈警告各教區和修會不要公布那些被指控性侵但尚未在民事或教會法程序中被判有罪的教會人員的姓名。

這位新任部長 1957 年 12 月 13 日生於義大利那不勒斯,1976 年高中畢業後加入加爾默羅會。他在義大利南部宗座神學院完成神學學士學位,隨後在羅馬宗座拉特朗大學獲得民法和教會法博士學位。

他於 1980 年發願成為加爾默羅會士,並於 1982 年晉鐸。

在修會內,他曾擔任財務主管和顧問,並於 1989 至 1995 年擔任修會憲章修訂委員會主席。他也曾在那不勒斯總教區擔任職務,包括法庭成員和地區輔理。

聖若望保祿二世於 2001 年任命他為那不勒斯輔理主教;2009年,教宗本篤十四世任命他為索拉-阿基諾-蓬特科爾沃教區主教。三年後,教宗本篤再任命他為羅馬教區總主教兼輔理。

2017 年,教宗方濟各任命他為法典條文部辦公室助理秘書,並於一年後任命他為主席。

他目前是信理部性侵案件上訴委員會成員、封聖部成員以及梵蒂岡最高法院宗座聖璽最高法院成員。

在任命伊安諾內總主教為主教部部長的同時,教宗良十四世也任命蒙塔納裡(Ilson de Jesus Montanari)總主教為主教部秘書長,科瓦奇(Ivan Kovac)蒙席為副秘書長,任期五年。

教宗:成為世界領袖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

教宗良十四世。(資料圖片)

據一天主教網站刊登的採訪摘錄稱,教宗良十四世表示,成為教宗對他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學習過程。自今年五月當選教宗以來,他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成為一個世界領袖。

新聞網站《Crux》於 9 月 14 日教宗 70 歲生日當天發表了一系列教宗訪談摘錄,並於 9 月 18 日透過秘魯企鵝出版社出版了《教宗良十四世:世界公民,21 世紀的傳教士》的西班牙文版本。

該書的英文和葡萄牙文版本預計將於 2026 年初出版。

書本收錄該新聞網站於 7 月對教宗進行的兩次單獨採訪,摘錄涵蓋了教宗最喜歡的體育隊伍、他作為教宗的角色、烏克蘭戰爭、教會的共議同行 (同道偕行) 以及世界日益兩極分化等主題。

當被問及如何看待自己作為教宗的角色時,教宗說:「我還有很長的學習之路要走。」 然而,他也提到牧靈工作並不困難。

他指出,擔任教宗就像「被扔進了世界領導人的層面」。 「這是非常公開的;人們都知道我與世界各國元首的通話和會晤,特別是在教會的聲音發揮重要作用的時候。」

他向訪問他的《Crux》知資深記者艾倫(Elise Allen)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兩極分化』似乎已經成為現今流行語的時代,但它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或者說,即使對一些人有好處,也只有極少數人,而其他人都在受苦」。

教宗表示,人們需要反思並探討導致分裂和兩極化的原因。

他說 ,「我不會假裝自己無所不知。」但「或許在某些地方,對人類生命意義的更高層次的喪失」才是問題的根源,因為如果人們失去了對人類生命、家庭和社會價值的理解,那麼「還有什麼是重要的呢?」

他指出,共議同行可以成為「應對現今世界面臨的一些重大挑戰的一種方式」,從而成為消除兩極分化的一種良藥。

他強調,共議同行是教宗方濟各任期內的標誌性特徵,它始於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並「至少在拉丁美洲」發展起來。這位出生於美國的教宗在那裡服務了 20 多年。

他表示,共議同行的理念「不是試圖將教會轉變為某種民主政府,如果我們看看現今世上的許多國家,就會發現民主並不一定是解決所有問題的完美方案」。

他說:「但要尊重和理解教會生活的本質,並表示『我們必須共同努力』。我認為這為教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也給予教會一個與世界其他地方接觸的機會。」

當被問及梵蒂岡是否有可能在烏克蘭目前的衝突中扮演調解人角色時,教宗說他會把羅馬教廷作為和平倡導者的角色與調解人的角色區分開來。

他會將梵蒂岡作為和平倡導者而非調解人的角色。

他表示:「我要發出我的聲音,代表基督徒和善良的人的聲音,指出和平是唯一的答案。」他會提倡「主要透過對話」來建立和平。

他說,他很高興成為首位來自美國的教宗,也是第二位在拉丁美洲服務數十年的教宗。

他指出:「明顯我是一個美國人,我非常覺得自己是美國人,但我也非常愛秘魯,秘魯的人民,這是我的一部分。」

他表示:「我的司鐸生涯有一半時間是在秘魯度過的,所以拉丁美洲的視角對我來說非常寶貴。」

談到體育運動,那他會支持美國還是秘魯?他說: 「可能是秘魯」,因為他和那裡有聯繫。

說到棒球,他說:「作為普雷沃斯特我是白襪隊的球迷,但作為教宗,我是所有球隊的球迷。」

教宗:聖奧斯定提醒我們說話前要先聆聽

教宗良十四世 8 月 15 日在羅馬東南部岡道爾夫堡的宗座夏宮莊園主持了聖母升天節彌撒後,離開宗座維拉諾瓦聖多默堂,站在人群面前。 (圖片:法新社)

教宗良十四世對在美國費城慶祝聖奧斯定瞻禮的信眾和支持者說:「我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我,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聖奧斯定精神的啟發和教誨。」

在未擔任教宗,身分仍然是普雷沃斯特(Robert F. Prevost)樞機時,這位奧斯定會士原定於今年 8 月 28 日前往費城參加聖奧斯定瞻禮慶祝活動,並接受嘉獎。然而,他在 5 月的教宗選舉中當選,成為了教宗良十四世。

因此,奧斯定會位於費城以外維拉諾瓦聖多默的省會長哈根(Robert P. Hagan)神父於 7 月教宗在岡道爾夫堡度暑假期間,前來向他頒發了聖奧斯定勳章。

這次的頒獎活動與教宗良十四世一段講話的影片同時被拍攝,影片中教宗回顧了聖奧斯定的生平以及受他啟發而成立的奧斯定會。這位現已成為了教宗的會士於 1977 年加入了修會。該影片於 8 月 28 日聖奧斯定瞻禮慶日在費城播放。

教宗說,生於公元 354 至 430 年的聖奧斯定「是修道主義的偉大創始人之一;他是一位主教、神學家、傳教士、作家和教會聖師」。 「但這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他的一生充滿了反覆的嘗試和錯誤,就像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一樣。」

他說:「但憑藉天主的恩典,他母親莫妮卡的祈禱,以及周圍善良人士的幫助,奧斯定得以為他躁動不安的心靈找到平靜之路。」

教宗指出,聖奧斯定認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天主賦予的天賦和才能,而我們的目標、成就感和喜樂來自於將它們回饋給天主和我們的鄰人,為他們提供充滿愛德的服務。」

他說,這些服務包括為移民的服務。

他表示,在美國的會士們「站在卡爾(Matthew Carr)和羅西特(John Rossiter )神父等奧斯定會士的肩膀上,他們的傳教精神帶領他們在 18 世紀末(從愛爾蘭)出發,把福音的好消息帶給為尋求更好生活和宗教寬容而離鄉別井的愛爾蘭和德國移民。

他說:「耶穌在福音中提醒我們要愛我們的鄰人,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激勵我們,讓我們記住,要用基督的眼光看待我們的鄰人:我們都是按照天主的肖像被創造的。」

教宗說,作為基督徒,作為受聖奧斯定啟發的人,「我們被召叫去成為我們家庭和社區中的和平締造者,並真正認識到天主在彼此身上的存在。」

他指出,透過友誼、關係、交談和相互尊重,「我們可以超越彼此之間的差異,發現在基督內我們作為你兄弟姐妹的真正身分。」

他說:「和平始於我們所說、所做的,以及我們怎麼說、怎麼做。」

他表示,聆聽是締造和平的重要組成部分。「聖奧斯定提醒我們,在說話之前,我們必須先聆聽。」「作為一個共議同行的教會,我們被鼓勵透過祈禱、靜默、辨別和反省,重新實踐聆聽的藝術。」

他說:「我們有機會,也有責任聆聽聖神的聲音;聆聽彼此;聆聽窮人和邊緣群體的聲音,他們的聲音需要被聽到。」

他指出,聖奧斯定教導信徒「聆聽內心的導師,聆聽從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發出的聲音。」「正是在我們心中,天主與我們說話。」

教宗表示,在這個充滿噪音的世界裡,學會聆聽內心的聲音尤其重要。 因為「我們的頭腦和心靈可能被各種各樣的信息淹沒」,這些信息「會加劇我們的焦躁,奪走我們的快樂」。

教宗又鼓勵人們「作為一個信仰團體,努力與天主建立關係」,「努力過濾我們腦中和心靈中的噪音和分裂的聲音,敞開心扉,接受每天的邀請,更好地了解天主和天主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