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國務卿在日本世博籲遏止軍備擴散

梵蒂岡國務卿帕羅林樞機 6 月 29 日在日本大阪2025世博會梵蒂岡展館的國家慶祝活動上發表演說。 (圖片:受訪者提供)

梵蒂岡國務卿帕羅林(Pietro Parolin)樞機強調,羅馬教廷和日本共同致力於遏制全球軍備的持續擴散。

這位梵蒂岡特使 6 月 29 日在日本大阪 2025 年世界博覽會梵蒂岡展館的國家慶祝活動上發表演說。

帕羅林樞機表示:「今年是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 80 週年,這一事件塑造了這個國家的歷史,同時也繼續塑造了它對和平的持久承諾。」

他指出,儘管羅馬教廷和日本在文化和宗教傳統上存在顯著差異,但雙方長期以來一直選擇「加深彼此了解,欣賞彼此的優點」。

他提及兩國在共同的優先關注領域,包括教育、醫療保健和建設和平的努力,並強調兩國對「限制軍備不受控制擴散」的承諾。

2025年世博會事務大臣伊藤義孝也表示,共同的價值觀定義了日梵關係。

他表示:「自1942年建交以來,日梵兩國秉持著共同的價值觀一起發展,包括促進和平、實現無核武世界以及尊重人權。」

他希望帕羅林時隔六年再次訪問日本,出席世博會「能夠成為進一步加強日梵友好關係的契機」。

帕羅林樞機也向所有日本人民表示感謝,並祈求「生活在這個國家的每個人都能得到繁榮與平安的祝福」。

他指出:「今年,有數個重要的紀念日回顧了梵日之間悠久的關係。」並列舉了一些里程碑事件,如 1555 年教宗首次接見日本天主教徒的 478 週年、1585 年天正使節拜會教宗額我略十三世的 440 週年,以及 1615 年慶長使節拜會教宗保祿五世的 410 週年。

他說「這些早期的歷史接觸標誌著兩國關係的開始,這種關係經受住時間的考驗,我們希望這種關係在未來能夠繼續深化。」

他也談到了梵蒂岡館的主題,強調「美與希望」是當今世界迫切需要的價值。

他說:「美與希望是我們天主教徒渴望與全世界分享的價值觀,我們堅信它們能夠孕育出更美好的未來。」

他的演說引起了在場的許多聽眾深深的共鳴。

來自日本 51 歲的本奈美(Nami Moto)的祖父是廣島原爆的受害者。她說,帕羅林樞機的演講觸動了她。「這個關乎美和希望的訊息對我們,對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一個很好的訊息。」

她向天亞社說:「關於原子彈,我有很多想法。這對我來說很艱難。我記得我的祖父。」

在日本長大、30 多歲的菲律賓籍北谷(Diane Kitatani)表示,聽到帕羅林樞機的講話,她感到很懷念。「讓名人來談論長崎和廣島原爆非常重要,特別是對日本人民而言,亦尤其是在這次世博會上。」

當天活動儀式由升梵蒂岡和日本國旗,隨後奏響兩國國歌開始,並以一場動人心弦、由世博會梵蒂岡館大使西本智實指揮的音樂會落下帷幕。

包括來自長崎、廣島和大阪的學生合唱團在內的約 180 名表演者參與了這次演出,演奏的曲目是莫札特的 C大調《加冕彌撒》K. 317。

西本智實是一位享譽全球的指揮家和文化大使,她率領IlluminArt愛樂樂團和合唱團,將來自日本戰時歷史城市的聲音匯聚一堂,共同演繹一場對和平與和解的強烈讚歌。

位於義大利館內的梵蒂岡館正在展出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的名作《將耶穌從十字架上放下》。

這幅 17 世紀的傑作又名《下葬》。由梵蒂岡博物館借出並首次在日本展出。

這是梵蒂岡首次在世博會上設立專屬展區,展覽每天吸引約1萬名日本遊客,其中大多數是非天主教徒。

帕羅林樞機 6 月 29 日繼續他的訪問,並在大阪聖母主教座堂主持彌撒。有來自不同國家,其中包括菲律賓、越南和日本的天主教徒參與了彌撒。

參加者中 64 歲的浦田(Cristina Urata)表示:「我希望世界和平,就像帕羅林樞機在賀詞中所說的那樣。」

宗教與和平生活營 從「遇善坊」攜手推動正能量

由中華民國宗教與和平協進會主辦、一貫道、天主教及山達基教會承辦,近日假屏東潮州中華傳統教育文化中心進行開幕典禮,展開為期三天的第二十一屆宗教與和平生活營,有來自九個不同宗教的代表齊聚一堂,包括天主教、佛教、一貫道、山達基教會、天帝教、天道、天地正教、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世界和平統一家庭聯合會等,以「遇善坊」為主題,彼此宗教共融,藉此把「善」的正能量推展到整個社會。(見圖)

主辦單位今(廿九)日說明,開幕典禮之後,來自不同宗教的代表介紹各自的宗教,也由楠西萬佛寺法丈法藏法師及天主教林之鼎神父帶來「我們與善的距離」講座,以入世的例子與說法,來表達出世的概念,讓來自各宗教學員受益良多。

中華民國宗教與和平協進會理事長、也是天主教台灣區總主教鍾安住致詞歡迎大家,他表示,藉著這個宗教和平的生活營,讓各個不同宗教的弟兄姊妹們可以生活在一起,這就是台灣的奇蹟,台灣的各個宗教是這麼和諧有愛;這一次的主題「遇善坊」,先有善心善念,做起事情來的時候,就會一切都很順利,且會以愛來待人。

山達基教會薛智元董事長指出,秉持著創辦人L. 羅恩 賀伯特的理念-尊重他人宗教信仰,尊重之後才有意願去了解,唯有了解之後,才會找到彼此共同點,才會接受彼此,減少不必要的紛爭。

一貫道總會高雄市分會理事長蔡武章提到,所有宗教都在論「愛」,將愛內化後人間充滿溫暖與和平,希望各宗教藉著共同的那份「愛」持續來溝通。

楠西萬佛寺方丈法藏法師說,在台灣宗教之間的距離已經很小了,宗教的多元和諧、互動要展現給全世界看到,看到有傳統宗教、地方傳統宗教以及新興宗教,讓台灣展現給世界知道,不要再因為宗教意識型態而起紛爭。

宗教與和平生活營不僅提供了各宗教交流的平台,更透過實際的共同生活與講座與宗教據點參訪,深化了彼此的理解與連結。不僅加深了各宗教間的友誼與理解,也為社會注入了一股「善」的暖流,展現了台灣多元宗教信仰共存共榮的獨特風景。

教宗良十四世呼籲抵抗現代武器的誘惑

6月18日,教宗良十四世在梵蒂岡聖彼得廣場每週例行公開接見期間向群眾發表演說。 (圖:法新社)

教宗良十四世說,世界必須抵制現代武器的誘惑,因為這些武器可能使衝突變得比以前的戰爭更殘酷。

他於 6 月 18 日在聖伯多祿廣場的公開接見結束時表示:「教會的心已被來自戰亂地區的哭泣聲撕裂。」「特別是來自烏克蘭、伊朗、以色列和加沙的呼喊。」

教宗說:「我們絕不能使戰爭成為習慣。相反,我們必須抵制強大且尖端武器的誘惑。」

他引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指出,在現代戰爭中「各種科學武器被使用」,因此「其暴行可能導致戰鬥人員走向比過去更野蠻的行為」。

他說:「因此,以人類尊嚴和國際法的名義,我向那些負責人重申教宗方濟各曾經說過的話:『戰爭永遠是一種失敗。』」他還引用了另一位前任教宗庇護十二世的話表示:「和平不會讓人失去任何東西。但戰爭會使一切化為烏有。」

在教宗發表講話的幾天前,他曾對中東「嚴重惡化」的局勢表示深切關注。在較早前,以色列於 6 月 13 日對伊朗核設施發動了空襲,伊朗則以無人機對以色列作出報復性的還擊。

教宗在 6 月 14 日於羅馬迎接 2025 禧年朝聖者時表示:「任何人都不應該威脅他人的存在。」 他說,雖然希望一個「沒有核威脅的世界」是正確的,但「所有國家都有責任支持和平事業,走和解之路,推動確保所有人的安全和尊嚴的解決方案。」

梵蒂岡國務卿帕羅林(Pietro Parolin)樞機 6 月 17 日向意大利一通訊社表示,梵蒂岡正在倡導核裁軍,並已準備好一份文件,指出不僅使用核武器,擁有核武器都是不道德的。已故教宗方濟各以前亦曾表達過此觀點。

教宗:不可對戰爭習以為常

教宗良十四世6月18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結束之際,念及發生戰爭的地方。教宗疾呼:「我們不應該對戰爭習以為常!」

教宗指出,百姓的吶喊呼聲「從戰爭之地傳來,尤其從烏克蘭、伊朗、以色列和加沙傳來,教會為此心碎不已」。「我們不應該對戰爭習以為常,而要把強大和精良武器的吸引力視為一種誘惑,加以抵拒」。

接著,教宗引用梵二文獻《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稱今天的戰爭「使用的各式科學武器,其殘酷情勢必定使交戰方遠比以往更為野蠻」(79號)。因此,教宗「以人性尊嚴和國際法的名義,向有關負責人重申方濟各教宗的話:戰爭始終是場挫敗」。

普雷沃斯特教宗最後引述庇護十二世教宗的名言:「有了和平,就沒有任何損失;因著戰爭,一切都會被摧毀。」

以色列伊朗持續交火 教宗籲雙方展現理性進行對話

以色列和伊朗這兩個宿敵爆發歷來最大衝突之際,羅馬天主教教宗良十四世今天呼籲兩國展現責任感和理性,進行對話。圖/歐新社

以色列和伊朗這兩個宿敵爆發歷來最大衝突之際,羅馬天主教教宗良十四世(Pope Leo XIV)今天呼籲兩國展現責任感和理性,進行對話。

綜合法新社與路透社報導,教宗良十四世在聖伯多祿大殿(St. Peter’s Basilica)告訴信眾,他正「密切關注」事態發展,「伊朗與以色列的情勢已嚴重惡化,在此脆弱的時刻,我想再次強烈呼籲要有責任感和理性」。

教宗指出:「要建立一個不受核威脅的更安全世界,這個承諾須透過互相尊重的會晤和真誠的對話才能實現,以建立以公義、博愛及共善為基礎的長久和平。」

良十四世強調:「任何人都不應該威脅到他人生存。所有國家都有責任支持和平理念、開啟和解之路,以及推動能保障所有人安全與尊嚴的解決方案。」

這是他就任教宗5週以來,所提出最強烈的和平訴求之一。

以色列昨天清晨鎖定伊朗軍事指揮官、軍事目標及核設施發動大規模攻擊,並表示這是「先發制人」的襲擊,以阻止伊朗發展核武。伊朗發射飛彈報復以色列。兩軍今天持續交火。

教宗:聖神助我們打破障礙驅散冷漠仇恨

教宗良十四世 6月8日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舉行的運動、協會和新團體禧年慶典上向信眾講話。 (圖片:法新社)

教宗良十四世在五旬節的彌撒中表示,在這個充斥著戰爭、人與人之間疏離、冷漠麻木的世界裡,聖神能幫助我們「拆毀高牆,打破藩籬,化解仇恨」,使每個人都能像一個人類大家庭的子女一樣生活。

他於 6 月 8 日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的五旬節彌撒講道中說:「哪裡有愛,哪裡就沒有偏見,沒有把我們與鄰人隔離的『安全區』,也沒有排他性思維的空間。可悲的是,我們現在也看到,這種排他性思維在政治民族主義中也逐漸滋生。」

他指出,然而,聖神能使我們在內心結出成熟的果實,讓我們培養良好健康的人際關係。

他在講道中,以教宗本篤十六世在 2005 年的講道中所描述的五旬節形象為基礎,反思了聖神給予我們打破界限的恩寵。

他說:「聖神首先在我們心中,然後在個人與他人的關係中,最後是在民族之間打開邊界。」

他表示:「聖神是一份讓我們把生命向愛敞開的禮物。」祂打破「我們內心的冷酷、思想的狹隘、自私、束縛我們的恐懼,以及讓我們只想到自己的自戀。」

教宗說:「聖神帶給我們挑戰,讓我們面對我們生命正在萎縮,陷入個人主義漩渦中的可能性。」「可悲的是,也很奇怪,在這個『社交媒體』蓬勃發展的世界裡,我們卻面對著越來越孤獨的風險。我們時刻保持聯繫,卻無法『建立聯繫』。」

他說,聖神「讓我們在自己所戴的所有面具之下,與內心深處的自我保持聯繫。祂引導我們與主相遇,教導我們體驗祂所賜予的喜樂」,並使我們的生命成為一個「充滿歡迎和精神振奮」的地方。

他指出,聖神也「拓寬了我們與他人關係的邊界,讓我們感受到兄弟情誼的喜悅」「這也是衡量教會一個重要的尺度」。

他表示,要成為真正主的教會,我們之間「不能有邊界或分裂」。信徒們必須能夠「在教會內相互交談、接納,並調和我們的差異」,成為「一個歡迎所有人、熱情好客的地方」。

教宗說,聖神「也打開了民族之間的邊界」,它團結人們的心,「使我們把別人視為我們的兄弟姊妹」。如此一來,「差異不再成為分裂和衝突的原因,而是我們都可以從中汲取力量的共同遺產。」

他回顧了教宗方濟各在 2023 年的五旬節講道,並對世界上持續存在的不和與分裂表示惋惜。

他說:「困擾我們世界的戰爭就是這個悲劇的標誌。讓我們祈求愛與和平的聖神,願祂打開邊界,摧毀隔閡,驅散仇恨,幫助我們像我們在天上唯一之父的子女一樣生活。」

教宗在彌撒後誦念《天皇后喜樂經》前,祈求和平的恩賜居住在每個人的心中。

他說:「因為只有一顆平和的心才能在家庭、社會和國際關係中傳播和平。願復活的基督的聖神在任何有戰爭的地方開闢和解的道路;願祂啟迪那些統治者,給予他們勇氣,讓他們作出緩和局勢和對話的行動。」

這台彌撒也標誌著教會運動、協會和新團體禧年慶典的結束。慶典包括 6 月 7 日在廣場由教宗主持的守夜祈禱。估計活動有 7 萬人參加。

教宗亦感謝所有參與禧年的天主教平信徒協會、運動和團體的代表,並鼓勵他們在聖神的力量下「煥然一新地出發」。 「去把主耶穌的盼望帶給所有人!」

亞洲信衆望新教宗續關注窮人和邊緣群體

教宗利良十四世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的主中央陽台作首次的《三鐘經》祈禱。 (圖片:法新社/梵蒂岡媒體)

亞洲教會領袖和信衆對新教宗良十四世的當選表示歡迎,並表示希望他繼續關注窮人和邊緣群體,維護社會正義與和平。

南韓首爾總教區鄭淳澤總主教說,期望教宗良十四世會「以謙遜和愛、真理和正義的光輝引領普世教會」。

他在發表的聲明中表示,新教宗將延續教宗良十三世的路線。良十三世於 1891 年頒布了教會第一份重要的社會訓導文件《新事》通諭,當中討論了工業革命期間勞動者的權利。

他指出,新教宗取名良十四世「標誌著他對大眾利益的重新承諾,以及對教會社會訓導,尤其是現今社會下的牧靈關注。」

他表示,當前社會「以人工智慧的出現以及圍繞人類尊嚴、婦女的角色和勞動力的未來等為最迫切的問題」。

日本教會領袖、天主教徒和原爆炸倖存者亦對新教宗表示歡迎。他的當選讓他們回憶起這位傳教士過去曾到訪長崎,並表示希望他能繼承已故教宗方濟各的和平信息,呼籲核裁軍。

這位曾擔任奧斯定會總會長的新教宗於二十年前曾在長崎探訪了神職人員並參觀了當地的教堂。

來自菲律賓的西馬加拉 (Roy Cimagala) 神父表示,新教宗在發展中國家秘魯擔任主教的經歷將有助他的牧民工作。

他說,教宗將「更重視牧民工作而非教義,當然,他也不會犧牲教義」。他期望教宗會專注幫助窮人並提高他們對教會的參與。

馬阿辛教區副主教卡達約納(Oscar Cadayona)神父表示,他非常高興看到教宗良十四世與已故教宗方濟各一樣,關注邊緣群體。

他說:「新教宗出現在陽台上時談論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平與社會正義,這也是亞洲教會長期以來一直在專注的。」

斯里蘭卡鮑思高平信徒協會主席費爾南多(Nihal Fernando)希望新教宗能追隨方濟各的腳步,成為維護全球和平、正義和邊緣群體的象徵。

巴基斯坦天主教主教團主席舒卡丁(Samson Shukardin)主教指出,教宗豐富的傳教經驗「延續了已故教宗方濟各的遺產」。

這位來自海得拉巴教區的主教表示,新教宗「對巴基斯坦這樣的小教會抱有關懷。我們期待他能促進我們的傳教事業,給予國際支持,並解決諸如濫用褻瀆法等緊迫問題。」

在印度,負責主教團公共關係的羅德里格斯(Robinson Rodrigues)神父對教宗「談及和平與團結」表示高興。

他強調,在印度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背景下,「新教宗的信息將有助並鼓勵我們所有人朝著和平與團結的方向努力」。

尼泊爾宗座代牧博加蒂(Silas Bogati)神父表示,當地天主教會很高興有一位新教宗,且他以往曾長時間在秘魯傳教,為窮人和邊緣化群體服務。

他說:「尼泊爾教會在提升人民福祉和追求正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我們有了一位就像在我們中間的領袖。」

他指出,新教宗以與「真正的」人民一起工作並倡導消除貧窮而聞名。

他表示:「希望他在開始新的工作時,繼續他的關懷並指導我們幫助邊緣化群體。」

印尼主教團倡議人權論壇協調員納因戈蘭 (Azas Tigor Nainggolan) 宗,希望新教宗對性暴力採取更強硬立場,性暴力正在成為包括印尼在內亞洲國家的嚴重問題。

這位律師表示:「教宗必須表現出堅定的態度,教會必須承認這些個案,然後作出改變。」

他強調:「掩蓋或容忍性暴力只會成為一顆定時炸彈,摧毀天主教會的信譽。」

來自越南順化總教區的 65 歲平信徒領袖何映憲(Simon Ho Anh Hien)認為,新教宗將是共產統治的越南和梵蒂岡之間的「橋樑建設者」。

他期待教宗盡快訪問越南,因為這可為「天主教徒開闢更大的空間來實踐他們的信仰,並為彼此的益處作出更積極的貢獻」。

緬甸樞機促天主教徒齊為國家和平努力

緬甸實皆地區一處村莊的房屋在軍方 2 月 7 日的襲擊中被摧毀。(圖片:Human Rights of Inle Region/ rfa.org)

在緬甸軍政府武裝焚燒民眾家園的報告不斷之際,仰光總教區貌波 (Charles Maung Bo) 樞機再次重申在這個飽受衝突困擾的國家,和平、和解和寬恕的重要。

據《信仰通訊社》2 月 11 日報道,貌波樞機在良禮賓聖母朝聖地向朝聖者發表講話時表示:「我們受到聖母瑪利亞的感召,祈求緬甸交戰各方能夠團結起來。」

他說,在全國各地收容了 380 多萬難民的難民營中,每一位孕婦的臉上都映照著懷孕聖母瑪利亞的面容。

他指出,緬甸婦女的勇氣「反映了瑪利亞在混亂中的寧靜,並提醒我們,和平不是沒有逆境,而是內心有天主的存在」。

他於 2 月 9 日向參加朝聖活動的信徒說,懇求聖母瑪利亞為緬甸和世界的和平代禱。

據該訊社報道,超過 3,000 名教友、三位主教、眾多神父和修會人士,  以及佛教徒、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參加了此次活動。

他也重申和平、和解與寬恕的重要,並稱聖母是飽受動亂與衝突困擾的緬甸的「和平之母」。

他說:「她堅定不移地接受天主的旨意,引導我們培養內心的平靜,成為這個動盪世界中和平的使者。」

據《自由亞洲電台》報道,較早前緬甸軍政府武裝於 2 月 7 日在西北部實皆地區焚燒了近 200 棟房屋。

監測和研究組織「緬甸和居民數據」表示,最近的事件是為了懲罰支持反政府分子團體所作的行動的一部分。

在最近的軍事攻擊中,士兵於 2 月 9 至 10 日對實皆省韋特萊特鎮和坎巴魯鎮發動襲擊,摧毀了 180 多所房屋,迫使一萬人逃難。

一名因安全原因不願透露姓名的高妙人民防衛軍成員說:「他們首先燒毀了高妙村。之後再繼續焚燒托布村。」

研究小組表示,自 2021 年政變以來,緬甸各地軍方和親軍政府的民兵已燒毀了超過 10.3 萬棟房屋。

該組織指出,緬甸政變以來所有被燒毀的房屋中,超過 69%(7.1 萬戶)位於實皆。

他們說,其他遭攻擊的地區包括馬圭、德林達依、曼德勒省以及若開邦和欽邦。

緬甸軍政府與少數民族反政府團體之間長期處於戰爭狀態。

2021 年 2 月 1 日,緬甸軍政府發動政變,推翻了昂山素姬領導的民選政府,隨後對異議人士發動了血腥暴力鎮壓。

貌波樞機表達了對緬甸實現和平與統一的希望,並促請天主教徒作為「和解的調解人」來彌合分歧。

他敦促他們從過去的不公正中解放出來,實踐寬恕。

他也呼籲朝聖者「支持流離失所的家庭」、「參與跨宗教努力」並「支持人權和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