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廷擬在羅馬近郊蓋光電場 朝碳中和目標邁進

教廷計劃在義大利首都羅馬的近郊打造大型農業光電場,雙方已經簽署相關協議。該光電場將滿足梵蒂岡的用電需求,並有望使教廷成為全球第一個達成碳中和的國家。

美聯社報導,這處光電場將座落在一片430公頃的田地上。教廷外長蓋拉格(Paul Gallagher)昨天與義大利駐梵蒂岡大使迪尼托(Francesco Di Nitto)簽署了協議,但這項協議之後仍待義大利國會批准。

梵蒂岡新聞網(Vatican News)報導,光電場預定設在羅馬近郊小鎮聖瑪利亞‧加勒里亞(Santa Maria diGaleria)的聖座治外法權區域,此處距離羅馬大約30多公里。

今年4月辭世的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於去年指示教廷,評估在當地打造大型光電場,期望能落實他所倡導的能源政策,像是擺脫化石燃料,尋求潔淨及碳中和的能源解方。

新任教宗良十四世(Pope Leo XIV)今年6月曾造訪當地,並說他要貫徹已故教宗方濟各的願景。

根據梵蒂岡的聲明,教廷與義大利7月31日簽署的協議規定,光電場所在土地將保持農業用途,而且會把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

教廷官員估計,這處光電場將耗資不到1億歐元(約新台幣34億元),一旦獲得義大利批准,就會進入招標階段。

今台電殉職英雄天主教殯葬彌撒 「燈已點亮」致敬曲作者現身

創作紀念李元瀚的歌曲「浩克. 燈已點亮」的郭姓創作者(左二)並非教友,感佩感動元瀚救災殉職犧牲,上午帶老母親(左)到教堂參加殯葬彌撒,向台電英雄致敬。

台電嘉義區處員工李元瀚搶修丹娜絲颱風電力殉職,昨天台電舉行隆重告別式,今天上午李元瀚信仰的天主教嘉義教區主教浦英雄,在聖若望主教座堂,帶領數百名神父修女教友,舉行莊嚴隆重的殯葬彌撒。浦英雄說,「元瀚是教區的英雄、主教座堂的光榮,與基督同生同死復活,死亡不是結束、毀滅,而是轉變,復活重生的開始。」

郭姓創作者(JuelunKuo)創作紀念李元瀚的歌曲「浩克. 燈已點亮」,本人並非教友,卻感佩感動元瀚救災殉職犧牲,上午帶老母親到教堂參加殯葬彌撒,向台電英雄致敬。李元瀚的父親握著他的手感謝說,「謝謝你為兒子創作這麼令人感動的歌曲」,這首歌曲影片,搭配搶修畫面,放上社群媒體,感動無數網友。

郭姓創作者說,「沒想到,過去我們家就在主教教座後方,感佩元瀚為搶修風災區電力犧牲殉職,我共創作7首歌,直到凌晨1時多,才選定這首浩克. 燈已點亮的紀念歌曲,放上在地社群綠豆大小事,感動無數網友觀賞,謝謝台電英雄,你的精神永遠與我們同在,我們永遠銘記您所付出的努力。」

李元瀚父親感謝大家說,「元瀚是家人驕傲,為熱愛國家和土地捨命,雖萬般不捨,但也只能接受,相信此刻你已平安在天堂,化為天使,守護你的妻女和家人,願來日我們天國重逢。」

浦英雄說,過去在教堂當神父,看著元瀚長大,親同家人的情誼,元瀚孩童當輔祭,他引用聖經福音信仰,安慰家人及教友的哀傷,彌撒結束,大家觀看元瀚生平影片懷念,最後恭送啟靈,迎送骨灰安奉天主教聖山墓園。李元瀚殉職器捐遺愛,總統府副秘書長何志偉昨天代表賴清德總統頒發褒揚令。

台電嘉義區處員工李元瀚搶修丹娜絲颱風電力殉職,昨天告別式,上午李元瀚信仰的天主教嘉義教區主教浦英雄,在聖若望主教座堂,帶領數百名神父修女教友,舉行莊嚴隆重的殯葬彌撒,送別元瀚弟兄。
搶修丹娜絲颱風電力殉職的台電嘉義區處員工李元瀚,上午李元瀚信仰的天主教嘉義教區主教浦英雄,在聖若望主教座堂,帶領數百名神父修女教友,舉行莊嚴隆重的殯葬彌撒,送別元瀚弟兄。
搶修丹娜絲颱風電力殉職的台電嘉義區處員工李元瀚,上午李元瀚信仰的天主教嘉義教區主教浦英雄,在聖若望主教座堂,帶領數百名神父修女教友,舉行莊嚴隆重的殯葬彌撒,送別元瀚弟兄。

歡慶白冷會來台72週年!饒慶鈴:感恩見證愛與奉獻的歷史傳承

來自瑞士的白冷外方傳教會飄洋過海來台72年,秉持愛與信仰的精神,在臺東投入大量心力,為表達敬意,白冷之友會今(2)日在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所舉辦「白冷會來台72週年」慶典,縣長饒慶鈴與貴賓、民眾齊聚一堂,見證跨越國界、充滿愛與信仰的歷史里程碑,並感謝白冷會在臺東投入教育、醫療與社會關懷工作,影響深遠。

饒慶鈴首先感謝白冷會長年在教育、醫療與社會關懷等深耕奉獻,與在地原住民部落、社區密切合作,建設多座融合原民文化教堂,將福音與本土文化深度結合,成為臺東多元文化共融的重要象徵。

饒慶鈴指出高中及大學求學時期都是唸天主教學校,回到臺東與神父、修女及修士有很多接觸,深深地對於他們的精神非常崇敬,白冷會自1953年踏上臺灣,承載著愛與奉獻,特別是在臺東,如錫質平神父成立「公東高工」,白冷會在1958年至1974年特聘廿多位德國、瑞士等專業外籍教師,將德國技職體系引入台灣,培育許多木工製作人才;吳若石神父也從長濱開始推廣足療,成為發展台東慢經濟療育產業的力量之一。

饒慶鈴表示,包括91歲高齡在台東辭世的魏主安神父、歐思定修士、葛德神父和吳若石神父守護台東一甲子,也是台東民眾最敬愛的榮譽縣民。白冷會與台東不僅是單純的數字紀錄,更是一段見證信仰、文化與人道關懷融合的歷史。這份跨越國界的關懷,見證人與人最真摯的連結,也讓社會更溫暖、美好。

此次慶典是文化與信仰的交流盛會,更是對歷史的回顧與對未來的展望。藉此持續傳承白冷會精神,延續跨國友誼,讓愛與奉獻的火光繼續照亮臺灣每個角落。

活動自9時45分起開放「OPEN HOUSE市集」,導覽、參觀、歌舞表演等活動。由杵音文化藝術團的原住民歌舞演出揭開序幕,緊接有烏克麗麗與小提琴演奏,增添濃厚藝文氛圍,並展出33位藝術家為白冷會創作作品,吸引許多民眾踴躍參與。

【視頻講道】常年期第十八主日(丙年)2025.08.03

瑪利諾會甘偉霖神父主持的主日聖經講道:貪婪在我與天主、我與他人之間設置障礙。但我依然需要它來證明我的生命是真實的,有價值的,儘管這是以金錢與榮耀的短暫標準來衡量。補救的方法或許是不再害怕面對死亡,  讓貪婪或死亡扼殺我之前,讓死亡來扼殺我的貪婪。

修女成百萬網紅 梵蒂岡「數位傳教士」傳福音

教宗良十四世7月29日與「數位傳教士」會面。(法新社)

向來對社群媒體態度保守的梵蒂岡,現在也開始擁抱網紅的力量,本週首度舉辦「網紅高峰會」,邀請全球數百名被稱為「數位傳教士」的天主教網紅,齊聚羅馬,希望透過社群媒體的力量,引導年輕人重回信仰。

《法新社》7月31日報導,在這場峰會上,新任教宗良十四世親自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呼籲這批在社群網路上具有影響力者,為「需要認識主」的人創作內容,參與會議網紅,在這處教廷一個最神聖的地點,拿著手機開直播。

俗名德巴克(Albertine Debacker)的29歲法國修女就是其中之一,她在Instagram上擁有超過32萬名追蹤者,在TikTok上更有逾百萬名粉絲,她經常透過短影音,分享修道院生活與祈禱片段。她說,梵蒂岡舉辦這場活動,召集天主教會的IG使徒,具有高度象徵性,「這告訴我們『這是重要的,去做吧,我們支持你們』,並且共同探索如何能推動這種新的傳講福音方式」。

在上教會人數日漸下滑之際,向來對社群媒體保持警惕的天主教會,現在也視這個數位媒介,是傳播信仰的重要工具。在梵蒂岡中,少數活躍於社群網路的菲律賓籍樞機主教塔格萊(Luis Antonio Tagle)在彌撒中向與會者說,「你們不只是網紅,更是傳教士「真正的大網紅是天主。」。

值此人工智慧技術使影像、資訊真假難辨的時代,教宗呼籲網路上的追隨者,當社會「高度互聯」且「被有時作假或者扭曲的影像轟炸」,要力求平衡,「並不只是產製內容,而是創造屬靈的相遇」,引導年輕人重回信仰。

嘉市60年歷史宏仁女中 首位教授女校長就職

天主教嘉義教區主教浦英雄(中)主持宏仁女中新任校長吳芝儀(左)就職典禮。(宏仁女中提供)

有一甲子歷史的嘉義市天主教宏仁女中,舉行第十任校長就職典禮,新任校長由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兼實驗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吳芝儀接任,將於明天(8月1日)正式上任,吳長期參與推動嘉市實驗教育,她表示,未來將積極與嘉義大學、中正大學等大學校院建立策略聯盟夥伴關係,優化課程活化教學,建立優勢本位正向學校氛圍,為學生搭建增能展才舞台。

天主教嘉義教區主教浦英雄主持宏仁女中新任校長交接暨就職典禮,授證從嘉大借調、校史首位教授女校長吳芝儀,吳宣誓宏仁堅定立足嘉市永續經營,再創60年榮光決心。

吳芝儀長期參與推動嘉市實驗教育,三年前和大業國中陳明君校長合力促成轉型為大業實驗國中。

少子化浪潮下,宏仁女中曾於2022年被教育部列為專案輔導退場學校,經董事會持續挹注資金,解除債務並充裕校務發展基金,2024年5月獲教育部召開退場審議會決議解除專輔。

吳芝儀表示,未來將積極和嘉義大學、中正大學、雲林科技大學、崇仁護理管理專科學校等大學校院建立策略聯盟夥伴關係,引進雙語教學、國際教育、AI科技教育、生物醫學、藝術人文及STEAM跨域整合等各類創新教育資源,帶領師長組成跨領域共備社群,優化課程並活化教學,建立優勢本位的正向學校氛圍,為每一位學生搭建增能展才的舞台。

25年一度禧年青年日登場 教宗良十四世迎朝聖者

約12萬名天主教青年信眾今天聚集於羅馬,參加梵蒂岡每25年一度的禧年青年日(Jubilee of Youth),教宗良十四世(PopeLeo XIV)現身人群中,令現場群眾驚喜不已。 路透社

約12萬名天主教青年信眾今天聚集於羅馬,參加梵蒂岡每25年一度的禧年青年日(Jubilee of Youth),教宗良十四世(PopeLeo XIV)現身人群中,令現場群眾驚喜不已。

法新社報導,教宗良十四世上任僅2個多月,為羅馬天主教會首位美國籍教宗。禧年青年日將為期一週,從昨天起,大批詠唱聖歌與身披國旗的朝聖者湧入羅馬與梵蒂岡的大街小巷。

梵蒂岡上週表示,今年活動主題為「信仰與文化」,預期將吸引來自超過150國的約50萬名參與者。

根據梵蒂岡統計,今晚約有12萬名信眾出席在聖伯多祿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舉行的開幕彌撒,教宗良十四世在彌撒中表示,他尤其歡迎來自戰亂地區的人們,像是烏克蘭和巴勒斯坦。

隨後,他乘著「教宗座駕」驚喜現身人群中。

禧年青年日的目標受眾為18歲至35歲青年,預計8月3日將在教宗主持的盛大彌撒中劃下句點。

見證在地歷史 百年埔心羅厝天主堂修復工程完工

埔心羅厝天主堂中展出的「天神鐘」有143年歷史。
百年埔心羅厝天主堂修復工程完工,曾經的傳道師培育教室轉型為文物館。
百年埔心羅厝天主堂修復工程完工,曾經的傳道師培育教室轉型為文物館。

彰化縣埔心羅厝天主堂是台灣中部地區最早興建的天主教堂,也是當時中部地區天主教培訓神父的重要基地,後來傳道師培育教室轉型為文物館,典藏許多與宣教相關的珍貴文物,2002年登錄為彰化縣歷史建築,2024年4月斥資近1500萬元進行修復並在今年3月完工,縣長王惠美期許文物館讓珍貴文物「活起來、說故事、傳承記憶」,成為彰化縣文化旅遊新亮點,埔心鄉前鄉長張乘瑜分享天主教堂也見證了在地歷史,陳菊當年即曾攜帶黑名單躲藏此處。

羅厝天主堂總修繕經費1476萬元,由文化部文資局補助1180萬餘元,縣府配合款221萬餘元,天主堂自籌73.8萬元,王惠美表示,此次修復工程透過中央、地方、民間三方協力,共同保存這座歷史建築,並自即日起展出珍貴文物,開放民眾預約參觀與導覽

王惠美表示,埔心羅厝天主堂是中台灣第一間天主教堂,1905年由馬守仁神父建立傳道師培育教室開始傳道,培訓了100多位傳道師,在2000年轉成文物館使用,2002年登錄為彰化縣歷史建築,具有重要的宗教、文化與教育意義。

王惠美說,縣府2024年推動「天主教會彰化總鐸區教堂文物普查建檔計畫」,將埔心羅厝耶穌聖名堂等彰化縣內12座教堂文化進行系統化調查和數位化建檔,目前已完成395件文物之數位建檔,這次展出的珍貴文物,包括有143年歷史的「天神鐘」,上刻有「獻給玫瑰聖母」的字樣,其清脆宏亮的鐘聲成為當時居民生活的作息時間標準,是地方重要的宗教與生活記憶。

天主教會台中教區主教蘇耀文表示,羅厝天主堂不只是一棟歷史建築,也是在地教會福音傳遞與牧靈的重要據點,是社會服務的重心。這座天主堂是一個蘊含愛與見證的地方,承載信仰的記號,是信仰者奉獻與堅持的結晶,是愛心、共融與服務的展現。

前鄉長張乘瑜受訪時分享,天主教堂在台灣100多年,保留了很多傳教的歷史文物,也見證在地歷史,為發揚這個特有的宗教文化建築,任內曾多次在此舉辦光雕秀,前高雄市長陳菊多年前曾攜帶黑名單躲藏此處,並將名單託付給當時的美籍神父,當時警總也曾前來追查,她人則躲在當時修女宿舍中但仍被逮捕。他分析當時黨外人士之所以躲藏此處,是因天主教堂是國際性的,黨外人士希望能把訊息傳到國外。

新加坡聖若瑟堂傳承悠久的葡萄牙傳統

天主教徒 3 月 18 日在新加坡聖若瑟堂參加聖若瑟瞻禮日遊行。當天他們帶著聖若瑟像參加遊行。 (圖片:新加坡聖若瑟堂)

喬納森(Jude Jonathan)八歲時就開始在新加坡維多利亞街的歐亞裔聖若瑟教堂擔任彌撒輔祭員,至今已近六十年。

這位 66 歲的葡萄牙裔教友回憶說,由於葡萄牙風格的傳統禮儀和教堂的奉獻精神,激勵他成為一名輔祭員,而今年更是教堂的建堂二百週年。

他尤其喜歡堂區九十多年一直保持的每月第十三日舉行的盛大玫瑰經遊行。

另一個源自葡萄牙、至今仍在教會傳承的宗教傳統是耶穌受難日的耶穌受難重演。

聖若瑟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825 年葡萄牙傳教團在新加坡的成立,當時方濟各(Francisco da Silva Pinto e Maria)神父從澳門來到新加坡,為這個小城邦的歐亞裔家庭服務。

據教會官方數據,從 1853 到 1981 年,聖若瑟堂是新加坡唯一受前葡萄牙殖民地澳門教區管轄的教堂,直到其劃歸予新加坡總教區。

多年來,聖若瑟堂逐漸發展成為新加坡教會團體的一部分。

團體成員從 1853 年僅有的 12 人發展到如今的數百名天主教徒,其中包括約 300 名西班牙語團體成員。

目前的教堂建築於 1912 年竣工。教堂於 2017 年進行了大規模修復工程,並於 2022 年 6 月 30 日重新開放。

直到 1999 年,教堂不再是一個葡萄牙堂區教堂,現在已不分種族為所有天主教徒服務。

它亦不再是一個正式堂區,而是附近皇后街聖伯多祿聖保祿堂區的一部分。

2005 年,新加坡政府將聖若瑟堂列為國家歷史建築文化遺產。

今年 6 月下旬,在教堂慶祝 200 週年之際,喬納森再次擔任堂區的輔祭員。

就像 58 年前一樣,他在週年彌撒前,在聖器室裡為神父們準備了華麗的祭衣。

他說:「我會盡我所能服務。」「教會就像一個家庭。」

堂區 200 週年慶典於 7 月結束,活動包括晚宴以及關於教堂歷史和建築的講座。

和喬納森一樣,許多歐亞裔天主教徒仍然將這座歷史悠久的教堂視為自己的家。

即使是那些在附近堂區參加主日彌撒的人,也會「回到」這座教堂參加重大節日和慶祝活動,包括標誌性的耶穌受難日遊行。禮儀開始時,輔祭員會從十字架上取下一尊真人大小的耶穌像,然後把它放在棺木裡。

歐亞裔人是 16 至 20 世紀期間來到亞洲的歐洲人後裔。葡萄牙人是最早抵達亞洲的族裔。

1825 年,方濟各神父來到新加坡後,開始在一所房子裡為歐亞裔人團體舉行彌撒。 1833 年,他們搬到聖若瑟書院(現為新加坡藝術博物館)舊址上的一座小教堂,並且於 1853 年在現址上建了一座教堂。

由於殖民時期法國和葡萄牙傳教士之間對管轄權的爭議,聖若瑟堂在一個多世紀裡一直處於新加坡總教區管轄之外。

據澳門和新加坡主教之間的協議,聖若瑟堂於 1981 年被納入當地管轄範圍。

堂區每主日都會舉行傳統的拉丁彌撒,此外還會舉辦慕道課程和每月的默想,這些課程自新冠疫情以來一直由負責教堂管理的主業會神父主持。

每隔兩週,堂區會為約 300 名西班牙語團體成員舉行彌撒和學習。

卅九歲的羅德里格斯(Maria Elizabeth Rodriguez)說:「聖若瑟堂是一個讓我們有家的感覺的地方。」她是一位來自西班牙語團體的傳道員,目前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擔任研究員。

這位哥倫比亞人說:「堂區的葡萄牙傳統與我們祖國的天主教生活有共鳴,它幫助我們更好地與我們的信仰聯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