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天主教徒人數持續增長,已達14.06億

非洲主教主持彌撒 

據梵蒂岡新聞網報導,由聖座國務院教會中央統計處編撰、梵蒂岡書局出版社發行的《2025年聖座年鑒》和《2023年教會統計年鑒》近日在書局上架。通過分析《2025年聖座年鑒》中的數據,我們可以得知2024年全球天主教會生活的相關信息。在此期間,新建立一個教省和七個教區;三個主教區被提升為教省總主教區;一個主教區升格為總主教區,一個宗座署理區升格為教區。此外,《教會統計年鑒》提供了全球天主教會牧靈行動的主要統計數據概覽。以下是2022-2023兩年間的統計數據。

1.全球天主教徒人數增加

2022年至2023年間,全球天主教徒人數增長了1.15%,從大約13.90億增至14.06億。根據各大洲人口比例的不同,天主教徒的分佈也存在差異。非洲的天主教徒人數占全球總數的20%,顯示出天主教會在該洲蓬勃發展:天主教徒人數從2022年的2.72億人增至2023年的 2.81億人,增幅為3.31%。在非洲大陸的國家中,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天主教徒人數位居首位,接近5500萬人,其次是尼日利亞3500萬人;烏干達、坦桑尼亞和肯尼亞的天主教徒人數也相當可觀。

兩年間,美洲的天主教徒人數增長了0.9%,該洲仍然是全球天主教徒人數最多的大洲,占全球天主教徒總數的47.8%。其中,27.4%分布在南美洲,巴西仍是全球天主教徒最多的國家,該國擁有1.82億天主教徒,占全球總數的13%;6.6%分佈在北美洲;剩餘的13.8%分佈在中美洲。若把天主教徒人數與國家人口總數聯繫起來看,阿根廷、哥倫比亞和巴拉圭的天主教徒比例皆超過了90%。

亞洲天主教徒人數在兩年間增長了0.6%,到2023年約占全球天主教徒總數的11%。2023年,東南亞地區76.7%的天主教徒集中在菲律賓有9300萬人,印度則有2300萬人。儘管歐洲擁有全球天主教徒總數的20.4%,但其增長緩慢,兩年間天主教徒數量僅增長了0.2%。另一方面,在人口增長趨於停滯的情況下,天主教徒在歐洲的占比略微提高,到2023年接近39.6%。意大利、波蘭和西班牙的天主教徒均超過國家人口的90%。2023年,大洋洲的天主教徒人數略高於1100萬,較2022年增長了1.9%。 

2.主教人數有所增加

在這兩年裡,全球主教人數增長了1.4%,從2022年的5,353人增加到2023年的5,430人。除大洋洲外,所有大陸的主教人數均有所增加。非洲和亞洲的增幅略微增加,而歐洲和美洲的增幅則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間,各大洲主教人數的相對比例基本沒有變化,其中美洲和歐洲占比最高。非洲主教人數在全球主教總數中的比例從2022年的13.8%上升至2023年的14.2%。

此外,截至2023年,各大洲每位主教所牧養的天主教徒人數存在較大差異:全球平均每位主教負責25.9萬名天主教徒,而非洲和美洲的主教平均牧養人數分別高達36.5萬和33.4萬。相比之下,大洋洲的情況更相對有利,每位主教平均牧養8.7萬名天主教徒,因而顯示出該地區的主教人數相較於其他大洲更為充裕。

3.非洲和亞洲的司鐸人數增加,歐洲、大洋洲和美洲減少

截至2023年底,全球3,041個教會轄區共有406,996名司鐸,相較2022年減少了734人,降幅為0.2%。按地區來看,非洲(+2.7%)和亞洲(+1.6%)的司鐸人數有所增加,歐洲(-1.6%)、大洋洲(-1.0%)和美洲(-0.7%)則有所減少。

如果進一步區分教區司鐸和修會司鐸,可以發現亞洲和非洲的司鐸總數增長得益於教區司鐸和修會司鐸的雙重增長,尤其是在非洲,教區司鐸增長了約3.3%,修會司鐸增長了1.4%。在美洲大陸,中美洲和拉丁美洲的教區司鐸人數在這兩年中顯著增加。然而,歐洲的司鐸總數下降了1.6%,教區司鐸和修會司鐸降幅相同;大洋洲也出現了相同的情況,但降幅較小,為1.0%。

2023年,全球司鐸分佈如下:歐洲占38.1%、美洲占29.1%、亞洲占18.2%、非洲占13.5%、大洋洲占1.1%。從司鐸人數與天主教徒人數的比例來分析,每位司鐸負責牧養管理的教友人數存在明顯的不平衡。理想的情況是,各地區司鐸的比例應與天主教徒的比例相一致。然而,2023年的數據表明,司鐸與天主教徒的比例存在較大差距。司鐸比例超過天主教徒比例的地區是:北美(司鐸占10.3%,天主教徒占6.6%)、歐洲(司鐸占38.1%,天主教徒占20.4%)和大洋洲(司鐸占1.1%,天主教徒占0.8%)。而司鐸明顯短缺的地區是:南美洲(司鐸占12.4%,天主教徒占27.4%)、非洲(司鐸占13.5%,天主教徒占20.0%)以及中美洲地區(司鐸占5.4%,天主教徒占11.6%)。

4.執事人數增加

終身執事是增長最為顯著的神職群體。在2023年,其總數達到51,433人,相較於2022年的50,150人,增長了2.6%。然而,地區差異依然顯著:大洋洲(+10.8%)和美洲(+3.8%)的增長速度較快,而非洲和歐洲的增長率則略有下降。在這兩年間,執事在全球的分佈情況沒有顯著變化:歐洲的執事比例有所下降,而美洲則呈現增長態勢,這主要得益於北美地區的快速發展。作為牧靈工作者,執事在美洲尤為活躍,尤其是北美州,該地區的執事占全球總數的39%,而歐洲則占31%。

為了評估執事在牧靈行動中的支持作用,我們可以按照地區的不同將終身執事人數與司鐸人數進行對比分析。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範圍內,每100名司鐸對應的執事數為13名,最低的是亞洲的0.5名,最高的是美洲的29名,歐洲約10名,而在非洲,每100名司鐸僅有1名終身執事一同服務。儘管統計數相當可觀,但終身執事在平衡牧靈工作需求方面的作用仍然相對有限。然而,從發展的趨勢來看,終身執事在司鐸更替問題較為突出的地區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5.修會非司鐸會士與修女人數呈現負增長

修會非司鐸會士與修女人數較往年持續減少,2023年降幅有所減緩。非洲地區的修會非司鐸會士人數在2022至2023年間呈現增長,而其他大洲均出現下滑。南美洲的降幅相較過去幾年的年均值有所減緩,而中美洲則保持穩定。從歷年的統計數據來看,歐洲的修會非司鐸會士人數不斷地減少,並在2023年持續減少。

全球修女人數從2022年的599,228人縮減至2023年的589,423人,降幅達1.6%。按地區分佈來看,2023年歐洲占比32%居首,隨後是亞洲30%,美洲(平均分佈在南北美洲)23%,非洲14%,大洋洲1%。全球修女人數減少的主要原因是高齡修女離世人數顯著增加,而放棄修會生活的人數在兩年間有所減少。2022年至2023年間,非洲修女人數顯著增長了2.2%,其次是東南亞,增長了0.1%。北美則下降了3.6%。南美下降了3%,而中美洲及中美洲安的列斯群島的降幅則較小。歐洲的降幅最大,降幅為3.8%。

這些變化自然會影響各大洲修女人數的比例。2022至2023年間,歐洲和北美洲修女比例下降,而亞洲和非洲的比例則上升。2022年在歐洲和美洲服務的修女占全球總數的55.8%,2023年降至54.8%。在此期間,變化最大的是東南亞(從28.7%增至29.2%)和非洲(從13.9%增至14.5%)。

儘管全球及部分大洲的修女人數有所減少,但她們仍然是不可忽視的現實:修女總數比司鐸總數多出45%。雖然在過去幾年中,她們在提供服務方面所發揮的作用總體上有所減弱,但她們在基督徒團體生活中的作用依然是協助神父,甚至代替神父的牧靈工作。

6.聖召數量減少

從2012年起,全球大修院修生的數量呈現出持續下降的趨勢。司鐸候選人數量從2022年的108,481人下降至2023年的106,495人,降幅達1.8%。這一全球性的下降趨勢體現在除非洲外的所有大洲:非洲的修生人數由34,541人增至34,924人,增幅為1.1%。歐洲下降較為顯著,為-4.9%,亞洲-4.2%,美洲-1.3%,而大洋洲也出現了輕微的負增長。

2022至2023年間,各大洲大修院修生的比例分布略有變化。2022年,非洲和亞洲的修生總數占全球總數的61.0%,2023年升至61.4%。除了大洋洲出現了小幅下降之外,美洲和歐洲的整體占比也有所減少:2022年,美洲和歐洲的修生總數為41,199人,占全球總數的近38%,而2023年則降至37.7%。為了更清楚地評估各地區聖召的增減情況,有必要將修生的分布比例與天主教徒的分布比例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2023年的數據顯示,各大洲在修生數量與天主教徒比例上存在顯著差異。在非洲,修生占比為32.8%,而天主教徒僅占20%;在亞洲,修生占比為28.6%,而天主教徒占比為11%。這表明,這兩個大洲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獨立承擔地方教會使徒工作的需求。相較之下,歐洲和美洲的修生比例明顯低於天主教徒比例:歐洲的修生占比為12.0%,而天主教徒占比為20.4%;美洲的修生占比為25.7%,而天主教徒占比高達47.8%。因此,在這兩個大洲,難以充分滿足天主教徒的牧靈需求,在司鐸代際更替方面尤為困難。

快樂志工行善隊送愛至雲林華聖啓能

助人為樂、助人為快樂之本,快樂出航囉!行善快樂志工隊3月份愛心活動送愛心到雲林,志工來自臺南、臺中等地,3月22日(六)下午16時假雲林縣土庫鎮大同路12號「華聖啓能發展中心」;受到該中心受到該中心社工員陳嘉鈴熱情歡迎;儘管豔陽高照,參與志工卻甘之如飴,大家都秉持著慈愛歡喜精神,發揮愛心,面帶微笑,行善助人;大夥相見歡大合照,為活動畫上溫馨圓滿句點!

希望是人生最好的能源,愛心是世上最高貴禮物!快樂志工行善隊表示,3月22日下午14時30分志工自水湳辦公室裝物質上車,15時準時出發,感謝參與當日志工,包括林潮龍(支援載物質)、李淑睿、楊克脩、鄭允全、廖月英、于郁金、楊竹平、鄭伊婷、潘梅香及孫子女小志工萱萱、佑佑等;此為3月份第2個捐贈愛心物資活動,捐贈雲林土庫華聖家園需求物資,包括:濕紙巾(厚)、透明手套、薄浴巾、A4影印至5箱(一年份)、不含砂手套(60盒一年份)。

快樂志工行善隊參與志工一致表示,「行善沒有距離 ,不分世界 」!博愛是必須的 ,人能夠平安出生 ,健康長大 ,就該惜福 !心存善念,行善最樂,豐富心靈,充滿喜悦;我們有多少能力(善款),作多少事,以平常心行善;人生以奉獻為目的,助人服務永不累,因為看見需要幫助的人;協助乃快樂之本,也帶來心中無限喜悅,並促進身體健康與踏實感。

「善緣,讓磁場近;理念同,我們一定越來越讚」!未參與志工聶政偉分享說,讓愛持續發光;社會上有許多善心人士也都以自己行善方式表達愛心,而行善最高境界:不是「施捨」,而是「引路」!希望社會各界一起加入行善行列!藉由此次捐贈活動,更讓受贈機構感受到「人間有愛、處處有溫情」社會,使本次活動更顯得有意義;這是一場及時雨,亦讓華聖啟能感受到滿滿愛心。

快樂志工行善隊表示,本著「人飢己飢、人溺己溺,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理念,快樂志工行善隊每月都會定期安排弱勢族群;一份祝福,緩解特況家庭燃眉之急,穩定弱勢日常起居,讓我們秉持「讓社會更好」使命,持續透過連結各社會資源與人力,關懷弱勢族群;關注弱勢家庭迫切需求,並以實際行動協助,期待拋磚引玉,能帶動善念美好循環,邀請更多人一同協助臺灣弱勢角落。

財團法人天主教會嘉義教區附設雲林縣私立華聖啟能發展中心服務宗旨以「愛、關懷、尊重、接納」,目前院區關懷對象以多重障礙、智能障礙、自閉患症、老人日間托育為主,透過專業服務讓身心障礙者更有尊嚴,院區成立學習養成訓練場所,引導心智障礙者在社區,由被服務者變成服務者,提供身心障礙者快樂學習;依每位服務對象的需求擬定社區適應目標及計畫,結合社區資源網絡,每月安排戶外社區活動,學習社區參與機會。

華聖啟能發展中心表示,本著「給魚吃不如教其捕魚,進而協助其賣魚」為理念,感謝若瑟醫院、源順觀光工廠支持與接納,提供我們職前養成訓練場所,亦提供身心障礙者能快樂學習,積極開創未來人生,提升生活品質的活力家園;另外,透過社區融合活動達到友善社區之目的,帶領心智障礙者回歸社會,促進社區融合、建立友善社區,在社區服務上,參與土庫鎮越港里之清淨家園全民運動;落實在社區生活與民眾互動,共同做好環境美化、綠地整理,做為社區休閒運動場所(外環道健康步道、土庫故事館)。

「華聖啟能發展中心」中心主任暨若瑟社會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劉振旺歡迎大家至院內選購院內自行做的商品,可以實質幫助與鼓勵心智障礙者,地址為雲林縣土庫鎮大同路12號,電話(05)662-2136。

推動精準醫療 聖馬醫院引進新世代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儀

為推動精準醫療,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在雲嘉南地區率先,開啟正子造影精準智慧影像新紀元;該院於3/25日上午舉行啟用祝福禮,邀請嘉義教區主教浦英雄主禮,透過祝聖儀式祈禱醫療資源的豐富與高科技的進步能為民眾帶來更好的預防性醫學技術。

聖馬爾定核子醫學科主任沈淑禎表示,AI PET可有效分析影像,辨識極微小的病變,提高癌症診斷的準確率;另在失智症篩檢方面則藉由偵測腦內β類澱粉蛋白的堆積,能精準評估澱粉樣蛋白神經炎斑塊密度,有助於失智症的早期發現與治療。且掃描速度也大幅提升,不但能減少等待時間,也能降低核醫藥物劑量,讓檢查過程更加安全舒適。

聖馬爾定正子造影中心主任門朝陽指出,正子掃描可偵測國人常見的20多種癌症,如同氣象雲圖般,能大致掌握身體病變情況,現新世代AI PET不僅可造福癌症病患,也能為失智症早期診斷提供強而有力的輔助,因此,正子檢查也很適合作為民眾自費健康檢查的選擇。

此外,新式的獨家專利智能平台,搭載免綁帶呼吸調控技術,以AI智能自動運算,降低呼吸造成的影像模糊,提升腫瘤偵測準確度,值得一提的是,創新的高精度連續移床技術,以獨特地軌式設計,避免移動假影的產生,影像對位零偏差,同時減少受檢者閉氣時間,檢查品質與舒適度都大幅躍進。

聖馬爾定醫院陳美惠院長表示,該院持續投入醫療創新,結合人工智慧推動健康管理,打造更精準、有效的醫療服務,除此之外也強調該院宗旨TLC,意即 Tender loving care,發自內心的溫柔,勉勵同仁視病如親,有好的技術加上有溫度的關懷,才能用愛守護在地居民的健康。

柬埔寨教會在赤柬摧毀座堂 50 年後首建新堂

工人們為柬埔寨戰後建造的第一座教堂進行最後的修繕工作。該教堂預計將於七月完工,並於十一月舉行落成典禮。 (圖片:Luke Hunt)

在金邊北郊地區,工人們正在為一座新教堂進行最後的修繕工作,這是近 50 年來自赤柬恐怖統治時著名的天主教聖母院主教座堂一磚一瓦給拆毀以來,柬埔寨建造的第一座教堂。

聖若瑟堂主任司鐸查特西雷 (Paul Chatsirey) 神父表示,這座耗資 300 萬美元的教堂將於 7 月竣工,預計將於 11 月開放。教堂融合了高棉和傳統天主教建築風格,  被認為是金邊最大的教堂。

據維基百科有關新建聖若瑟堂的頁面稱,這是「第一座能夠充分取代被赤柬拆毀的金邊原羅馬天主教主教座堂的建築」。

1975 年 4 月 17 日,赤柬波爾布特(Pol Pot)政府進軍金邊,實施了極端毛派的「元年」政策,導致多達 230 萬人死於飢餓、大屠殺和種族滅絕。新教堂的落成將標誌著一場悲慘磨難的結束。

查特西雷神父向天亞社說:「我們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教會。在這裡,我們就像一個小村莊,這表示我們歡迎所有人來到這裡,」「我們很自豪能夠看到教堂再次矗立起來。」

他的前人,其中許多人都是天主教徒,  被判犯有針對穆斯林占族和越南族人的種族滅絕罪,在波爾布特下令摧毀金邊聖母院教堂前,他們曾經去過那裡。

歷史學家、《安南的灰燼:一個母親的故事》一書作者皮爾(Thierry de Roland Peel)表示:「這座教堂是金邊最美麗的建築,但他們把它連地基都拆了。」「它可以與西班牙的阿爾穆德納教堂相媲美。」

他說:「這也是金邊唯一一座被赤柬摧毀的建築,這是一種仇恨的表現,直至連地基的最後一塊磚都給毀掉了。」「赤柬他們的仇恨程度非常深,  令人難以理解。」

查特西雷神父說,1975 年之前,柬埔寨有約 10 萬名教友,其中約 4 萬人被赤柬殺害,當中 14 人被認為是殉道者。當時教會土地被沒收,全國 73 座天主教堂被廢棄。

他指出,柬埔寨目前有約 25,000 名教友,分布在 107 個堂區。然而,這是直到 1992 年初聯合國維維持和平人員抵達後,教友才開始重返教會。

政府隨後歸還了沒收的教會土地,那裡曾經是一所修院,也是現在聖若瑟堂舉行彌撒以及主教座堂建築的所在地。

查特西雷神父於 3 月 16 日主日彌撒結束後,在一棟類似學校的法國殖民時期建築說:「我們失去了土地,失去了教會。戰前這裡是一所修院。」

他表示:「1992 年,我們從政府手中取回了這塊土地。然後,在 1993 年,我們將這裡的房間用作教堂。2019 年,我們開始考慮建造一座新教堂。並於 2021 年開展了建設。」

他說,建築費用是由泰國、越南和柬埔寨的天主教徒籌集的,並得到了巴黎外方傳教會的大力幫助。

教會當局認為新的教堂「已足夠」替代之前被拆毀的聖母院教堂,後者的設計容量為一萬人。

新教堂將可容納 700 名堂區教友,他們將使用傳統的木製教堂長椅,而不是塑膠椅。

柬埔寨政府積極推動宗教自由。退休的新聞部長坎哈里斯(Khieu Kanharith)在天主教龐肖(francois Ponchaud)神父今年 1 月去世時表示,他是第一個讓全世界關注赤柬統治下所有柬埔寨人所處困境的人。

過去遺下的創傷無疑很深,下個月柬埔寨將迎來波爾布特政權垮台 50 週年紀念日。

越南和老撾也將舉行紀念印支共產黨吞併半世紀的勝利紀念活動。

當地教友表示,他們很高興看到主教座堂的建成,希望它能讓教會從幾乎被赤柬摧毀的手中走出來。這些教友當中許多是來自非洲、印度、菲律賓、越南和西方國家的外國人。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教友說:「這不僅是赤柬佔領柬埔寨後建造的第一座教堂,也是東南亞建造的第一座主教座堂,這甚具歷史意義。」

查特西雷神父對此滿懷樂觀地表示:「你這將是我們的教堂,為人們的需要而建設。」

中國上海重新開放兩座關閉數十年的教堂

華東上海教區兩座主保同為聖若瑟的教堂重新祝聖並開放。 (圖片:fides.org)

華東上海天主教會重新開放了兩座建於 19 世紀的教堂。這兩座位於不同地區的聖若瑟堂亦於最近慶祝了聖若瑟主保瞻禮暨開堂祝聖禮。

據梵蒂岡《信仰通訊社》報道,上海教區沈斌主教於 3 月 16 日在位於松江區天馬的聖若瑟堂與約一千多名教友舉行重啟教堂祝聖禮。

天主教會在每年的 3 月 19 日慶祝聖若瑟主保瞻禮。

天馬聖若瑟堂建於 1850 年,當時嘉諾撒修女負責管理教堂附屬的醫院。

該堂於 1989 年 12 月開放予信眾參與彌撒。

沈主教在四旬期第二主日當天向參加教堂祝聖禮的教友表示,既然有形的聖殿已經重建,「我們現在還應使我們內心的聖殿在精神上更有活力。」

彌撒中沈主教亦為兩百多名成年人施放堅振聖事。

他說,希望「藉著重新開堂典禮,天主的聖殿成為神長教友們溫馨的信仰之家,使大家在聖神內相愛互助,日臻聖善。」

在此前一天,沈主教亦於 3 月 15 日與 300 多名教友一起,重新祝聖了位於寶山區北桃灣的另一座聖若瑟教堂,並為 17 名教友施放堅振。

寶山聖若瑟堂建於清朝光緒二十三年(1650年),並於約 1875 年重建。當地的天主教徒於 1949 年還在這座教堂旁邊建了一所小學。

教堂在 1989 年修復後重開,成為寶山區首座重新開放的天主教堂。

這些教堂是在中國鎮壓宗教期間關閉的幾座教堂之一。

聖若瑟是深受中國天主教徒愛戴的聖人之一,教友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許多人物、堂區和教會機構。

信徒崩潰!不明人士翻修波蘭聖母雕像 她慘變「辛普森家庭霸子」引公憤

聖母瑪利亞。(示意圖/Pixabay)

波蘭南部希莉西亞(Silesia)斯圖斯翁卡(Stuszionka)村莊最近因為一起古蹟「翻新」事件陷入譁然。當地村民發現,一座擁有逾200年歷史、長期受到信仰供奉的聖母與耶穌雕像,竟被不明人士「修復」後變得面目全非,不但五官走樣、神情詭異,甚至有網友直呼「根本是《辛普森家庭》的角色」。

據鏡報報導,此尊聖母與耶穌雕像最早於1820年豎立,也是當地居民長年祭祀的重要信仰象徵。原本的雕像外型高挑、典雅,如今卻變得臃腫、浮誇,聖母面部腫脹、雙眼突出,嘴巴塗成詭異的紅色,沒有牙齒卻咧嘴笑。耶穌雕像更被批評,看起來像穿著灰色內褲一般荒謬。民眾痛批,「根本不是修復,而是毀容。」

消息曝光後,在社群平台上掀起熱議。有網友嘲諷,「恐怕是用最便宜的油漆,在花園小矮人風格(style of garden gnomes)下完成的傑作。」也有村民氣憤表示「我們進入靈性與理智遭到最大侮辱的時代」;更有網友戲謔「比《辛普森家庭》的霸子(Bartholomew JoJo “Bart” Simpson)還像是他。警方該去找馬特格朗寧(Matthew Abram Groening《辛普森家庭》作者)問問。」

當地主管單位錫利西亞文化資產維護署(Silesian Conservator of Monuments)已介入調查,並表示該雕像已被列為官方歷史古蹟,依法只能由合格文物修復人員處理。目前已掌握現場的雕像簽名為「J.Cz.」,推測非惡意破壞,但也承認此種「修復」行為已嚴重毀損原貌,後續將委請專業團隊重新整修。

前毛波爾斯克省(Lesser Poland Voivodeship)文物保護官波格達諾夫斯卡(Monika Bogdanowska)指出,此起事件即便可能出自好意,結果卻是對文化遺產的傷害,「這尊聖像被玷污,必須由專業人員重新上漆處理。」

偏鄉巡診回程目擊車禍 醫護即刻下車進行救援

耕莘醫院的醫護人員在偏鄉巡診回程目擊車禍,立即下車協助幫忙。(翻攝畫面)
耕莘醫院的醫護人員在偏鄉巡診回程目擊車禍,立即下車協助幫忙。(翻攝畫面)

天主教耕莘醫院家庭醫學科伍啟邦醫師與林逸卉護理師,本月22日結束烏來福山部落巡診返程途中,行經信賢步道前,目擊一起自行車與轎車擦撞事故,當下毫不猶豫地立刻下車,為傷者進行緊急救治,確保其生命徵象穩定,展現醫者仁心。

據悉,事故發生時,一名自行車騎士與轎車發生碰撞後倒地,身上多處擦傷。伍啟邦醫師與林逸卉護理師迅速評估傷勢,檢查意識狀態並協助止血包紮,確保傷者無立即生命危險,並指示現場人員撥打119請求救護車支援。隨後,傷者由救護人員送醫進一步治療,所幸並無大礙。

伍啟邦醫師表示:「作為醫護人員,無論身在何處,救治病患是我們的責任,這不只是專業,更是對生命的尊重。」

天主教耕莘醫院已連續25年投入烏來偏鄉醫療,每週六天深入部落巡診,提供健康檢查、慢性病管理,確保偏鄉居民獲得穩定的醫療照護。即使面臨資源與環境挑戰,醫療團隊仍不辭辛勞,履行「愛主愛人、守護生命」的信念。

對於此次醫療人員即刻救援,天主教耕莘醫院鄒繼群院長表示:「醫療的本質不僅限於醫院內,而是隨時隨地守護生命。耕莘醫院將持續深耕偏鄉醫療,為需要幫助的民眾提供最即時的醫療協助。」此外,他也呼籲民眾行車時務必提高警覺,遵守交通規則,確保自身與他人安全,減少意外發生。

韓國信徒籲加強外展活動助減低自殺率

南韓首爾漢江上經常發生自殺事件的麻浦大橋上, 豎立著一座男子安慰他人的雕像,以勸阻人們自殺。(資料圖片)

南韓一天主教會研究機構負責人促請教會組織加強外展工作,以應對該國不斷上升的自殺率。南韓的自殺率已達到 13 年來的新高。

韓國尊重生命希望基金會和韓國統計局在其初步的硏究報告中稱,該國去年每天有近 40 人(39.5 人)自殺,全年錄得的死亡總數達到 14,439 人。

這是自 2011 年以來的 15,906 人自殺數字的最高記錄。

天主教生命倫理研究所主任樸恩浩(Eunho Park)神父呼籲天主教會在牧靈方面加強關懷那些孤獨和有自殺傾向者的外展工作。

他表示:「我希望神父和修會人士能夠更多探訪被邊緣化的鄰舍,希望義工也能參與其中。」

他說,雖然韓國變得越來越富裕,但很多人都在「抱怨精神問題」。

他引用了著名精神病學家、大屠殺倖存者弗蘭克爾  (Victor Frankl, 1905-1997)的「存在真空」理論,指出人們存在此類問題的原因。

「存在真空」理論描述的是人們感到生活中極度缺乏意義的狀態,從而導致空虛、無聊和冷漠的感覺。

這種情況往往是由於在極速變化的世界中失去了傳統價值觀或目標所造成的。

據該報告顯示,去年全國戶籍人口自殺率​​創下歷史新高,每 10 萬人就有 28.3 人自殺,是 11 年來最高的。

此外,性別和年齡對自殺的可能性也有影響。

報告表示,從性別來看,男性自殺的可能性是女性的兩倍以上。

從年齡層來看,50 多歲的自殺者佔 21%,其次是 40多歲(19%)、60 多歲(16.5%)和 30 多歲(13.4%)。

報告稱,與去年同期相比,30 多歲自殺者的數目增幅最大,達 11.6%。

該研究結果將於今年 9 月完成。

同時,首爾總教區「一心一體運動」預防自殺中心在四旬期間發起了一項名為「伸出手來,在春天,敞開你的心扉」的預防自殺籌款活動。

該活動於 3 月 5 日開始,直至 4 月 30 日。

籌集的款項將用於各種預防自殺的項目,包括教育、喪親護理計劃、心理輔導和支持活動。

教宗方濟各住院37天後出院 各國信徒歡呼見證

高齡88歲的教宗方濟各住院長達37天,今天終於出院。他中午先在醫院陽台揮手致意,致詞感謝大家為他祈禱,隨後返回梵蒂岡居所。來自全球大批信徒都到現場,歡呼見證此一時刻。

教宗方濟各住院長達37天,今天終於出院。(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2月14日起住進羅馬傑梅利醫院(Gemelli Hospital),梵蒂岡昨晚臨時宣布,教宗將於今天出院,醫院廣場一早就有各國媒體站崗守候,上午11時起,醫院廣場開始陸續湧入信徒。教宗自住院以來從未現身,許多虔誠信徒都表示,他們專程來此一睹教宗身影。

約有3000名群眾在豔陽下不斷引頸眺望,中午約12時3分,教宗坐輪椅被推到醫院陽台,現場響起熱烈掌聲與歡呼。教宗向群眾揮手微笑,感謝大家為他禱告,他豎起大拇指,還特別提到他看到前排一位年長女士戴著黃色花朵、很好,顯示很關注每位群眾。

方濟各住院37天後出院,各國信徒歡呼見證(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廣場上飄揚許多旗幟,有以色列、烏克蘭國旗,及多個阿拉伯國家的聯合海報,另有許多朝聖者專門從歐洲、非洲、拉美各地前來。

一個來自斯洛伐克的家庭向記者表示,他們全家族響應禧年活動,專程到梵蒂崗過「聖門」,很高興看到教宗方濟各病情好轉,所以他們特別到醫院廣場,希望與來自全世界所有信徒一起感受這個喜悅的時刻。

來自非洲馬達加斯加的神父Angelo表示,他很高興天主讓教宗方濟各康復,能夠出院繼續領導天主教會,給教會帶來啟迪,他感謝天主幫教宗度過此次疾病難關。

教宗約12時20幾分搭車離開醫院,但未直接返回梵蒂岡,而是前往他常去的羅馬聖母大殿(Santa Maria Maggiore)祈禱。教宗在2023年疝氣手術出院後,也是先前往聖母大殿感謝,教宗過去出國旅行返回後,經常去這座教堂祈禱。

教宗方濟各23日出院 將公開露面向信徒揮手祝福

教宗方濟各預計23日可出院,將返回梵蒂岡休養2個月。(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今年2月14日因嚴重呼吸道感染導致雙側肺炎住院至今,近期健康狀況逐漸好轉,醫院表示,方濟各可在23日出院,將返回梵蒂岡休養2個月。方濟各擬透過醫院窗戶向信眾揮手致意送上祝福,這也將是他住院後首度公開露面。

BBC等報導,方濟各在住院這段期間並未插管,依據醫療團隊的說法,在過去這5周期間,教宗出現2次非常危急的狀況,出現生命危險,如今狀況穩定下來,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讓年邁身體完全康復。院方囑咐方濟各休息2個月,建議不要參加大型活動。

醫師透露,方濟各對於即將出院的消息感到非常高興,過去這3、4天一直在問何時能夠回家。

這是方濟各擔任教宗12年以來最嚴重健康危機。羅馬天主教樞機主教費南德茲(Victor Manuel Fernandez)21日透露,方濟各住院長時間使用高流量氧氣治療,這會導致乾燥,如今方濟各需要重新學習說話。

梵蒂岡此前已表示,方濟各的呼吸與活動能力有所改善,夜間不再使用機械式呼吸器輔助呼吸,而是鼻子下方的管子吸入氧氣。自從方濟各住院以來,梵蒂岡公布唯一一張照片,是方濟各在羅馬傑梅利醫院(Gemelli Hospital)小聖堂祈禱的模樣,似乎無需輔助就能自主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