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大關鍵議題 靜宜大學共識營引領校務轉型與創新 擘劃永續藍圖

靜宜大學共識營聚焦四大關鍵議題,引領校務轉型與創新,攜手擘劃永續藍圖!

靜宜大學舉辦「董事會成員與一級主管共識營」,以「攜手邁向永續─靜宜大學未來藍圖」為主題,聚焦中長程校務發展,展開一場凝聚願景、共商策略的重要對話。共識營最大亮點為董事會成員、監察人、校務顧問與校內一級主管等齊聚一堂,展現靜宜面對高等教育變革挑戰的前瞻部署與積極行動力,共同為校務創新及永續奠定堅實基礎。

面對少子化與高教轉型浪潮的海嘯般衝擊,靜宜大學近年來透過創新辦學策略逆勢成長,榮獲「2025全台最國際化大學」私校第一佳績;並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影響力排名》中,以「優質教育」等多項指標勇奪全國第一,穩居私校領先的地位。

靜宜「董事會成員與一級主管共識營」以「攜手邁向永續─靜宜大學未來藍圖」為主題。

靜宜大學共識營在溫馨的相見歡中揭開序幕,並由校牧楊安仁神父帶來會前禱,祈求天主賜予靜宜團隊智慧與勇氣,攜手迎向高教挑戰,共創學校永續發展的美好願景。

靜宜董事長蘇耀文主教致詞表示,高教環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靜宜作為一所天主教大學,更須秉持創校主顧修女會的精神與校訓「進德修業」,在真理與德性引領下,以創新的思維,面對時代的挑戰與需要,培育專業知能與社會責任感兼具的人才。

蘇耀文主教強調,靜宜學生不僅要學有所成,更應在信仰教育中認識自我價值與生命使命,成為天主的愛子愛女,以服務人類社群為志業。他也呼應教宗提出的禧年主題「希望的朝聖者」;勉勵與會者集思廣益發揮靜宜特色,推動校務永續發展,為世界帶來希望與光亮。

靜宜「董事會成員與一級主管共識營」,聚焦中長程校務發展,展開一場凝聚願景、共商策略的重要對話。

活動特別邀請靜宜現任監察人、前任校長陳振貴進行專題演講,深入剖析「台灣高等教育大趨勢」,為共識營注入宏觀視野與策略思維,激盪出高教改革的多元觀點與實踐方向。

校長林思伶指出,靜宜以「新博雅優質大學」為願景,強調天主教核心「利他精神」,將持續以「國際化 × AI × 永續實踐」三大發展主軸,培育具備靈性覺察、國際視野、行動實踐與社會關懷的世界公民。

林思伶表示,學校以「FAITH」(F 全人陶成、A 利他與服務、I 國際連結、T 求真於學、H 永續中抱持希望)作為核心價值,期許靜宜學生皆能成為「有靈魂的學習者、有世界觀的行動者、有創造力的實踐者」。

靜宜現任監察人、前任校長陳振貴進行專題演講,深入剖析「台灣高等教育大趨勢」。

林思伶強調,「參與式學習」已成為靜宜校園的核心文化,學生從課堂延伸至社區與國際場域,皆能實踐所學,累積行動力與社會力。學校亦結合教學、行政與宿舍教育,協助學生建立成熟人格、倫理思辨與靈性整合。她期勉教師成為「陶成型」導師,不僅傳授知識,更能引導學生探索生命意義與社會責任。行政團隊以陪伴與支持為使命,共同打造永續、關懷、智慧並行的未來大學。

靜宜校方指出,此次共識營透過分組討論與綜合對話,深入探討校務四大關鍵面向,包括靜宜特色與社會辨識度、學術研究量能與國際鏈結、組織文化與行政效能,以及財務創收、空間運用與永續發展策略。在多方對話中,凝聚學校治理與教學創新共識,為靜宜大學邁向卓越與永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從參訪到理解 宗教和平生活營促進多元信仰深度交流

信仰者前往參訪天主教高雄教區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

由中華民國宗教與和平協進會主辦的「宗教與和平生活營」已邁入第21屆,今年邀請來自九個不同宗教的信仰者齊聚高雄。這項旨在促進不同宗教間理解與交流的跨宗教活動,透過其中兩天深入的參訪與交流,期盼能超越表象的觀光,真正理解宗教對人類社會的意義與價值,並從中瞭解各宗教如何藉由其教義,引導人們體驗「真、善、美、聖」的普世精神。

 正如中華民國宗教與和平協進會理事長鍾安住總主教所言,透過生活營,我們才有機會深入不同的宗教。過去可能只聽過、或透過網路資訊了解,但唯有實際接觸,才能真正了解每個宗教都在用各自的方法,散播「善」的力量來幫助這個社會。

不同宗教的學員於佛光山體驗抄心經。

此次生活營精心安排了高雄在地四個各具特色的宗教據點參訪。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學員們不僅感受佛教的慈悲與智慧教義,了解佛陀精神如何透過文化與教育廣泛傳播,更親身體驗了抄寫心經的過程。接著前往一貫道神威天台山與彌勒家園老人長照中心,參與者親身感受了一貫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愛精神,以及其在實踐中關懷社會弱勢的具體行動。神威天台山道場依山傍水、佔地廣闊,其莊嚴與實踐力令人印象深刻,同時也是一貫道推廣青年培育與國際交流的重要基地。

 學員們也步入歷史悠久的天主教高雄教區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沉浸於其莊嚴神聖的氛圍。透過專業解說,不僅深入了解教堂的歷史與建築美學,更親自參與彌撒儀式,深刻體會天主教信仰中愛、奉獻與救贖的核心理念。隨後參訪高雄山達基教會,打破了部分人對其原有的神祕感。學員們在此理解了其獨特教義與實踐方法,認識了山達基如何引導人們提升個人能力、追求精神自由,以及其在社會公益與人道關懷運動中的發展與實踐。儘管各宗教有其獨特的表達形式與教義,但透過此次深入的交流,參與者無疑發現,所有信仰都在傳達著「真、善、美、聖」的普世價值,並以各自的方式引導人們走向光明。

前往一貫道神威天台山感受其莊嚴與實踐。

中華民國宗教與和平協進會深信,這種親身且深入的跨宗教交流,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石。透過「宗教與和平生活營」,參與者不僅能擴展對不同信仰的認知,更能從中學習尊重與包容。當我們理解了彼此信仰的內涵,便能消弭誤解、化解歧見,進而促進不同宗教之間的友誼與合作。這份因理解而生的「善」的力量,將超越宗教界限,為建構一個更加和平、友善的社會貢獻心力。

每日聖言 2025.07.03

每日聖言  –  7 月 3 日   星期四
聖多默宗徒
農曆六月初九

聖伯多祿及聖保祿瞻禮【視頻講道】https://youtu.be/vStknjwOLGI

福音(若 20:24-29)
耶穌來時,十二門徒中綽號叫雙胞胎的多默沒有和他們在一起。別的門徒對他說:“我們看見了主!”他卻說:“除非我見到祂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並用手探入祂的肋旁;否則,我決不信!”八天后,門徒們又聚在屋裡,多默和他們在一起。雖然門窗都關著,但耶穌來了,站在他們當中說:“願你們平安!”然後祂對多默說:“把你的手指放在這裡,查看我的手吧!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吧!不要疑惑了,要信!”多默回答祂說:“我的主!我的天主!”耶穌說:“因為看見了我,你才信嗎?那些沒有看見就信的人,是有福的!”

反省
多默“不見不信”,除了體現出他多疑的個性外,還有他過分相信和依賴個人感官經驗的自負心態。這也是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存在的問題:我們寧願相信自己的主觀判斷和體會,也不願意相信團體的見證和分享;我們寧願他人來相信自己,也不願意去信任他人;我們寧願掌控信仰的奧秘,也不願意被奧秘所滋養、所引領……但願耶穌今天對多默的忠告,“不要疑惑了,要信!”也成為轉變我們人生態度的契機,讓我們在職場、家庭、教會、社會中,多一些彼此信任,少一些猜忌和爭鬥,並因此成為耶穌所說的“有福”之人!

教宗良十四世呼籲全球司鐸們保持團結

教宗良十四世 6 月 27 日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慶祝司鐸禧年。 (圖片:法新社)

教宗良十四世表示,司鐸們蒙召被天主無限的愛所擁抱和陶成,要意識到不應存在分裂和仇恨。

他在 6 月 27 日耶穌聖心節,也是司鐸聖化祈禱日彌撒講道中,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司鐸說:「讓我們彼此修和,在基督聖心豐沛的愛的指引下團結一致、不斷改變,謙卑而堅定地追隨祂的腳步,堅定信仰,向所有人展示我們的愛德。」

他表示:「帶著因意識到我們被天父所愛、所揀選和所派遣而生的自由,讓我們把復活的主的平安帶給我們的世界。」這台彌撒亦標誌著為期一周的修生、主教和神父禧年慶典的結束。

教宗良十四世在彌撒中重申,個人聖召必須紮根於天主之愛、與耶穌之間的友誼和聖神改變的力量,並強調在這個渴望意義和希望的世界中團結一致、積極傳教的需要。

彌撒中,他也祝聖了32 位來自亞洲、非洲、美洲、歐洲和大洋洲的神父。

在講道中,教宗向晉鐸的神父表示:「我要說的話很簡單,但我認為這對你們的未來以及託付給你們照顧的靈魂的未來非常重要。」

他說:「愛天主和你們的兄弟姊妹,要慷慨地把自己奉獻給他們。你們要熱心投入舉行聖事、祈禱,尤其是朝拜聖體,從事牧靈工作。」「要與你們的羊群在一起,毫無保留、無偏見地將你的時間和精力獻給每一個人,正如被釘十字架、被刺穿肋旁的耶穌和聖人榜樣教導我們那樣。」

他鼓勵他們從教會歷史上眾多聖潔司鐸的榜樣中尋找啟發。 「學習他們的故事,探索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效法他們的美德,被他們的熱忱所激勵,並經常、堅持地祈求他們的代禱!」

他勸勉道:「現今世界常出現的成功和聲望模式往往是可疑的、短暫的。你們不要被騙!」

他說,相反,我們應該留心那些「經常隱藏和謙遜」的人,他們一生都在為天主和他們的兄弟姐妹服務。 「要以你們自己的忠誠為榜樣,讓他們的記憶永存。」

教宗向司鐸們說,耶穌聖心「以一種特別的方式託付給我們,好使我們能夠將其呈現在我們的世界裡。」

他指出,那就是透過不同方式為救恩的工程作出貢獻,首先,要效法善牧,看顧羊群,尋找迷失的羊,幫助受傷的羊,扶持弱者和病人。

他說:「在這個充滿巨大和毀滅性衝突的時代,天主的愛是無限的。我們被召叫讓自己被這份愛所擁抱和陶成,並意識到在天主的眼中——以及在我們自己的眼中——沒有任何分裂和仇恨的餘地。」

他表示,天主也勸勉祂的司鐸們「在日常的皈依之路上,將自己託付給居住在我們心中的聖神的轉化力量。」

他說:「我們蒙召像天父那樣,懷著慷慨的愛實踐牧民善工,並在我們心中培養一種渴望,不讓任何人迷失,而是讓每個人都能透過我們的事工認識基督,並在祂內獲得永生。」

他又指出:「我們被召叫加深與耶穌的親密關係,並成為我們司鐸弟兄之間和諧的源泉。」 「我們要將迷失的人扛在肩上,寬恕那些犯錯的人,尋找那些誤入歧途或被遺忘的人,照顧那些身體或精神上受苦的人。」

他說,每位司鐸都必須努力「與他們的主教和司鐸團保持團結」。 「因為我們彼此之間越是團結合一,就越能引導他人走向善牧的羊棧,在天父的家中以手足相待。」

右堆青年齊聚杉林 地方創生論壇激盪創新永續行動力

杉林青年創生論壇熱烈登場,在地資源變身創業驅動力。

一場「右堆青年地方創生論壇」日前在高雄杉林天主教真福山社福文教中心舉行,超過200人參與,探討如何結合在地資源、呈現永續發展杉林與高雄東九區的地方創生。

由時光工作坊、財團法人右堆愛鄉文教基金會主辦,正修科大、光世企業公司與杉林區公所合辦的「右堆青年地方創生論壇」,呈現跨域合作成效,時光工作坊負責人郭建德指出,地方創生仰賴產、官、學、民協力推動,只有透過跨域合作與資源整合,才能激發在地潛力。

好食機農食整合公司執行長謝昇佑專題演講時強調,從農產品整合到品牌建構的創業歷程,應重建合乎社會正義的「農食整合」模式,為地方農業升級與落實地方創生提供思維啟發。

會中並舉行USR大學社會責任論壇,由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泥好共好-科技賦能鶯歌陶瓷暨文化永續培力」計畫主持人王怡惠教授,國立虎尾科技大學「農業共學地方創生世代共好-實踐綠心到綠港之價值共創」專案經理陳昱傑及正修科技大學「創生左堆‧再造新佳-創造新埤佳冬的再生力量」計畫主持人陳信宏教授,分享大學在文化新永續、農業共學與地方再造的跨域合作成果。

論壇並探討USR計畫在各場域中與利害關係人協作的經驗,推動場域永續規劃的策略與挑戰,「林事務所」執行長林承毅並指出,地方創生人才培育歷程中,地方認同與情感共感是推動行動深耕與永續發展的基石。

緊接著由「順騎自然」創辦人陳巨凱、「博仁堂」負責人周建文及「小村遠遠」負責人陳人鼎,分別分享在香氛產業、中草藥品牌再造與創新觀光服務領域的實踐經驗,說明如何將在地資產轉化成青年創業驅動力。

論壇更邀請到4位返鄉創業青年代表,包括「阿嬤咖啡館」創辦人陳宗卿、「南頭河麻油」負責人吳政賢、「濃夫生活」負責人陳振銘及「人字山莊」負責人賴聖元,分享他們在農產加工、空間再造與慢旅文化領域的創業歷程,透過真實經驗與在地行動分享,展現新世代青年如何以創新方式回應家鄉需求。

活動並安排杉林地方創生走讀行程,實地走訪杉林老街、國家發展委員會築夢杉林青年培力工作站,深入了解杉林地區的創生歷程。

每日聖言 2025.07.02

每日聖言  –  7 月 2 日   星期三
農曆六月初八

聖伯多祿及聖保祿瞻禮【視頻講道】https://youtu.be/vStknjwOLGI

福音(瑪 8:28-34)
那時候,耶穌一到對岸加達辣人的地區,便有兩個附魔的人走出墳墓,向祂迎面而來。他們非常兇猛,甚至無人敢經過那條路。忽然他們喊叫說:“天主子!袮要對我們做什麼?時辰未到,袮就來這裡折磨我們嗎?”在遠處有一大群豬正在覓食。那些魔鬼就懇求耶穌說:“如果袮要把我們趕出來,就打發我們到豬群裡去吧!”耶穌便說:“去吧!”於是魔鬼出來,進入了豬內。那一群豬突然從山崖直沖下海裡,掉在水中淹死了。放豬的人逃回城裡去,把那附魔的人和所發生的一切事,都對城裡的人說了。於是全城的人出來看耶穌;看見祂後,就央求祂離開他們的地區。

反省
福音的記述和現實生活的經驗都讓我們不得不相信,以“魔鬼”為代表的邪惡勢力從來沒有放棄折磨人、誘惑人、陷害人。我們也許從未見過邪魔的真實面目,但很多人親眼目睹過被邪惡勢力束縛的人們的境況:吸毒、酗酒、嫖娼、施暴、自殘等。當人陷入這些不能自拔的羅網後,給家庭、團體、社會造成的危害與生活在墳墓中的這兩個附魔者毫無二致。因此,耶穌不但自己驅魔治病,也將此使命託付給教會團體。作為基督徒,我們也要像老師耶穌那樣,走近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的“附魔者”,給他們帶去治癒和釋放。

每日聖言 2025.07.01

每日聖言  –  7 月 1 日   星期二
農曆六月初七

聖伯多祿及聖保祿瞻禮【視頻講道】https://youtu.be/vStknjwOLGI

福音(瑪 8:23-27)
那時候,耶穌上了船,祂的門徒們都跟著。忽然海上起了狂風,大浪打進船艙,祂卻睡著了。他們過來喊醒祂,說:「主啊,救救我們!我們要死了!」可是祂說:「小信德的人啊!你們為什麼害怕?」然後祂站起來,叱責了風和海;海上立刻一片平靜。眾人都驚訝地說:「這人究竟是什麼人?連風和海也服從祂!」

反省
成語「呼風喚雨」,寓指一個人能力非凡,可以做到任何想做的大事。福音中耶穌一叱責波濤洶湧的風和海,風浪便平息了,使得門徒們驚訝不已,猜想祂究竟是什麼人。不難想像,面對耶穌的「大能」,無論是祂驅魔、治病、復活死者,還是「呼風喚雨」,都會引發眾人的驚歎和羡慕,更會吸引很多人追隨祂。然而,在耶穌的眾多「粉絲」中,每個人的動機和心態卻各有不同,其中不少人希望從祂那裡獲得特殊能力和地位,如載伯德的兩個兒子。但是,耶穌「呼風喚雨」的能力和我們普通人所嚮往的卻有著天壤之別。祂一方面為給驚慌不安的門徒們帶來信心和平安,一方面為彰顯天父的光榮,而不是讓自己成為他們頂禮膜拜的對象!我們每個人都受自天主不同的恩賜和能力,我們又是如何對待這些恩賜和能力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