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在地歷史 百年埔心羅厝天主堂修復工程完工

埔心羅厝天主堂中展出的「天神鐘」有143年歷史。
百年埔心羅厝天主堂修復工程完工,曾經的傳道師培育教室轉型為文物館。
百年埔心羅厝天主堂修復工程完工,曾經的傳道師培育教室轉型為文物館。

彰化縣埔心羅厝天主堂是台灣中部地區最早興建的天主教堂,也是當時中部地區天主教培訓神父的重要基地,後來傳道師培育教室轉型為文物館,典藏許多與宣教相關的珍貴文物,2002年登錄為彰化縣歷史建築,2024年4月斥資近1500萬元進行修復並在今年3月完工,縣長王惠美期許文物館讓珍貴文物「活起來、說故事、傳承記憶」,成為彰化縣文化旅遊新亮點,埔心鄉前鄉長張乘瑜分享天主教堂也見證了在地歷史,陳菊當年即曾攜帶黑名單躲藏此處。

羅厝天主堂總修繕經費1476萬元,由文化部文資局補助1180萬餘元,縣府配合款221萬餘元,天主堂自籌73.8萬元,王惠美表示,此次修復工程透過中央、地方、民間三方協力,共同保存這座歷史建築,並自即日起展出珍貴文物,開放民眾預約參觀與導覽

王惠美表示,埔心羅厝天主堂是中台灣第一間天主教堂,1905年由馬守仁神父建立傳道師培育教室開始傳道,培訓了100多位傳道師,在2000年轉成文物館使用,2002年登錄為彰化縣歷史建築,具有重要的宗教、文化與教育意義。

王惠美說,縣府2024年推動「天主教會彰化總鐸區教堂文物普查建檔計畫」,將埔心羅厝耶穌聖名堂等彰化縣內12座教堂文化進行系統化調查和數位化建檔,目前已完成395件文物之數位建檔,這次展出的珍貴文物,包括有143年歷史的「天神鐘」,上刻有「獻給玫瑰聖母」的字樣,其清脆宏亮的鐘聲成為當時居民生活的作息時間標準,是地方重要的宗教與生活記憶。

天主教會台中教區主教蘇耀文表示,羅厝天主堂不只是一棟歷史建築,也是在地教會福音傳遞與牧靈的重要據點,是社會服務的重心。這座天主堂是一個蘊含愛與見證的地方,承載信仰的記號,是信仰者奉獻與堅持的結晶,是愛心、共融與服務的展現。

前鄉長張乘瑜受訪時分享,天主教堂在台灣100多年,保留了很多傳教的歷史文物,也見證在地歷史,為發揚這個特有的宗教文化建築,任內曾多次在此舉辦光雕秀,前高雄市長陳菊多年前曾攜帶黑名單躲藏此處,並將名單託付給當時的美籍神父,當時警總也曾前來追查,她人則躲在當時修女宿舍中但仍被逮捕。他分析當時黨外人士之所以躲藏此處,是因天主教堂是國際性的,黨外人士希望能把訊息傳到國外。

新加坡聖若瑟堂傳承悠久的葡萄牙傳統

天主教徒 3 月 18 日在新加坡聖若瑟堂參加聖若瑟瞻禮日遊行。當天他們帶著聖若瑟像參加遊行。 (圖片:新加坡聖若瑟堂)

喬納森(Jude Jonathan)八歲時就開始在新加坡維多利亞街的歐亞裔聖若瑟教堂擔任彌撒輔祭員,至今已近六十年。

這位 66 歲的葡萄牙裔教友回憶說,由於葡萄牙風格的傳統禮儀和教堂的奉獻精神,激勵他成為一名輔祭員,而今年更是教堂的建堂二百週年。

他尤其喜歡堂區九十多年一直保持的每月第十三日舉行的盛大玫瑰經遊行。

另一個源自葡萄牙、至今仍在教會傳承的宗教傳統是耶穌受難日的耶穌受難重演。

聖若瑟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825 年葡萄牙傳教團在新加坡的成立,當時方濟各(Francisco da Silva Pinto e Maria)神父從澳門來到新加坡,為這個小城邦的歐亞裔家庭服務。

據教會官方數據,從 1853 到 1981 年,聖若瑟堂是新加坡唯一受前葡萄牙殖民地澳門教區管轄的教堂,直到其劃歸予新加坡總教區。

多年來,聖若瑟堂逐漸發展成為新加坡教會團體的一部分。

團體成員從 1853 年僅有的 12 人發展到如今的數百名天主教徒,其中包括約 300 名西班牙語團體成員。

目前的教堂建築於 1912 年竣工。教堂於 2017 年進行了大規模修復工程,並於 2022 年 6 月 30 日重新開放。

直到 1999 年,教堂不再是一個葡萄牙堂區教堂,現在已不分種族為所有天主教徒服務。

它亦不再是一個正式堂區,而是附近皇后街聖伯多祿聖保祿堂區的一部分。

2005 年,新加坡政府將聖若瑟堂列為國家歷史建築文化遺產。

今年 6 月下旬,在教堂慶祝 200 週年之際,喬納森再次擔任堂區的輔祭員。

就像 58 年前一樣,他在週年彌撒前,在聖器室裡為神父們準備了華麗的祭衣。

他說:「我會盡我所能服務。」「教會就像一個家庭。」

堂區 200 週年慶典於 7 月結束,活動包括晚宴以及關於教堂歷史和建築的講座。

和喬納森一樣,許多歐亞裔天主教徒仍然將這座歷史悠久的教堂視為自己的家。

即使是那些在附近堂區參加主日彌撒的人,也會「回到」這座教堂參加重大節日和慶祝活動,包括標誌性的耶穌受難日遊行。禮儀開始時,輔祭員會從十字架上取下一尊真人大小的耶穌像,然後把它放在棺木裡。

歐亞裔人是 16 至 20 世紀期間來到亞洲的歐洲人後裔。葡萄牙人是最早抵達亞洲的族裔。

1825 年,方濟各神父來到新加坡後,開始在一所房子裡為歐亞裔人團體舉行彌撒。 1833 年,他們搬到聖若瑟書院(現為新加坡藝術博物館)舊址上的一座小教堂,並且於 1853 年在現址上建了一座教堂。

由於殖民時期法國和葡萄牙傳教士之間對管轄權的爭議,聖若瑟堂在一個多世紀裡一直處於新加坡總教區管轄之外。

據澳門和新加坡主教之間的協議,聖若瑟堂於 1981 年被納入當地管轄範圍。

堂區每主日都會舉行傳統的拉丁彌撒,此外還會舉辦慕道課程和每月的默想,這些課程自新冠疫情以來一直由負責教堂管理的主業會神父主持。

每隔兩週,堂區會為約 300 名西班牙語團體成員舉行彌撒和學習。

卅九歲的羅德里格斯(Maria Elizabeth Rodriguez)說:「聖若瑟堂是一個讓我們有家的感覺的地方。」她是一位來自西班牙語團體的傳道員,目前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擔任研究員。

這位哥倫比亞人說:「堂區的葡萄牙傳統與我們祖國的天主教生活有共鳴,它幫助我們更好地與我們的信仰聯繫起來。」

教宗歡迎到羅馬參加禧年慶典的青年

教宗良十四世 7 月 27 日在梵蒂岡的《三鐘經》祈禱期間,從宗座宮的窗戶向俯瞰聖伯多祿廣場的人群發。 (圖片:法新社)

教宗良十四世向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的數萬名信眾致意,並對所有來到羅馬參加青年禧年的年輕人表示歡迎。

他在 7 月 27 日誦唸《三鐘經》後說:「我特別熱切地問候來自不同國家的青年,他們聚集在羅馬參加明天開始的青年禧年慶典。」

這位美國教宗以義大利語、英語和西班牙語致以同樣的問候,引得來自不同語言群體的青年們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

他用不同的語言向他們致意說:「我希望這將成為你們每個人與基督相遇的機會,並在你們的信仰上得到祂的堅固,以正直的生活跟隨基督。」

青年禧年慶典於 7 月 28 至 8 月 3 日舉行。預計將有 50 萬人在羅馬參加為期一週慶祝活動的開幕禮,而預計將有 100 萬人會參加在羅馬托爾維加塔舉行的戶外守夜祈禱和彌撒。

教宗向《梵蒂岡電台》、《梵蒂岡新聞》和梵蒂岡《羅馬觀察報》的記者致意,他們在廣場柱廊下新落成的小型新聞站工作,「以便在禧年期間更貼近信徒和朝聖者」。

他感謝梵蒂岡新聞機構使用超過 55 種語言提供服務,將「教宗的聲音傳遞給世界」。

他在掌聲中說:「感謝所有為傳播和平與真相作出貢獻的記者。」

教宗也提醒天主教徒,當天是第五屆世界祖父母及長者日,今年的主題是「沒有失去希望的人是有福的」。

他說:「讓我們不要讓他們孤單,而是要與他們建立愛與祈禱的紐帶。」「讓我們把祖父母和長者視為希望的見證人,他們能夠為新一代指明道路。」

在《三鐘經》祈禱之前,教宗反思了《天主經》,指它提醒我們「當我們向天主祈禱時,主總是會聆聽我們。」

他表示:「如果祂有時以難以理解的方式回應我們,那是因為祂以我們無法理解的智慧和遠見行事。」「即使在這些時刻,我們也不要停止祈禱——並要滿懷信心地祈禱——因為在祂裡面,我們總能找到光明和力量。」

他敦促信徒們「透過祈禱和愛德,感受到被愛,並像天主愛我們一樣去愛:開放、謹慎、相互關懷,並且不帶任何欺騙。」

【視頻講道】常年期第十七主日(丙年)2025.07.27

瑪利諾會甘偉霖神父主持的主日聖經講道:耶穌告訴我們這些門徒,我們無需擔心天主將不懂我們的祈禱。我們不必採用標準的禱文,正確的詞匯。換言之,門徒去學會在祈禱中使用正確詞匯的那種焦慮感,是不合時宜的。不存在正確的詞匯與錯誤的詞匯。天主不會誤解我們。因此,我們需要做什麼?祈禱。

以軍襲擊加薩天主教堂 教宗與尼坦雅胡通話籲保護禮拜場所

加薩希臘正教聖波菲瑞斯教堂內,東正主教亞歷克斯為以色攻擊加薩聖家堂事件的罹難者主持喪禮(圖/Reuters, Dawoud Abu Alkas)

梵蒂岡表示,在以色列對加薩唯一一座天主教堂發動致命襲擊後,教宗良十四世(Pope Leo XIV )今天(18日) 與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通話,強調保護禮拜場所的重要性。

梵蒂岡在聲明中表示,教宗也再次呼籲展開談判、實施停火和結束戰爭,同時重申他對這處巴勒斯坦領土「嚴峻的人道局勢」的關切。

梵蒂岡表示,尼坦雅胡今天上午主動致電給教宗。在此前一天,以色列襲擊位於加薩北部城市加薩市(Gaza City)的聖家堂(Holy Family Church),造成3人喪生,引發國際社會譴責。

聲明中表示,教宗「再次對加薩民眾嚴峻的人道處境表達關切,尤其對兒童、長者與病患慘痛的傷亡情況感到心碎」。

「最後,教宗重申了保護禮拜場所的緊迫性,特別是保護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境內的所有信徒和人民。」

尼坦雅胡稍早表示,以色列對這起事件「深感遺憾」,並歸咎於此為「流彈」所致。

尼坦雅胡的發言人告訴法新社,他在與教宗的「友好」通話中再次表達遺憾,並補充說,兩人同意很快會面。

林業署致贈步道認養感謝牌 肯定在地團體長年守護山林

林業署宜蘭分署長蕭崇仁頒贈國產材紅檜感謝牌,感謝長期參與自然步道及山徑認養的各大團體及企業。(林業署宜蘭分署提供)

林業署宜蘭分署十七日舉辦「步道及山徑認養感謝牌致贈儀式」,由分署長蕭崇仁頒贈國產材紅檜感謝牌,感謝長期參與自然步道及山徑認養的各大團體及企業,展現公私協力保護山林的具體成果。

此次受表揚團體包括:捷順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茶籽堂)、宜蘭縣觀光大使協進會、宜蘭縣礁溪鄉聖母山莊生態發展協會、社團法人台灣山盟公益協會、財團法人宜蘭縣天主教五峰旗聖母朝聖地、臺北市出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宜蘭縣噶瑪蘭山岳協會、財團法人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羅東社區大學)及富迪印刷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上述團體長年致力於步道維護、環境清潔、登山安全宣導及生態教育推廣,透過實際行動保護宜蘭豐富的自然資源,深獲肯定。

宜蘭分署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步道認養制度,廣邀各界攜手打造安全、友善的山林環境,讓自然永續、社會共好的願景逐步實現。

國際學生獻愛心 淡水動物之家浪浪迎來巴拉圭天使

來自南美洲巴拉圭的Ruth Leiva,去年於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後選擇留在台灣,目前從事西班牙語客服工作。近日,她與台灣好友胡可宣(Claire)一同前往新北市動保處淡水動物之家,原本只是想認養一隻貓咪,卻在踏進園區的那一刻,立刻被毛寶貝們渴望陪伴的真摯眼神深深打動。當日在站長黃琦新熱情邀約下,兩人決定留下來投入服務,自此每週1至3次捲起衣袖、腳穿雨鞋,攜手走進犬舍與貓房,以耐心與笑容,為那些曾漂泊無依的小生命帶來溫暖與希望。
Ruth是一位虔誠天主教徒,總是帶著親切溫柔的陽光笑容面對犬貓。即使平日工作繁忙,她仍持續利用空檔時間前往淡水之家協助清潔、餵食、陪伴毛寶貝,默默地付出從不求回報。Ruth表示:原本只是想分享溫暖愛心,沒想到卻從牠們身上得到更多回饋。能夠陪伴牠們成長、康復、甚至找到新家庭,是我生活中最大的喜悅。
Ruth也分享觀察到許多來台外籍留學生對當志工充滿熱忱,卻無外文相關資訊可加入參與,又或擔心中文不夠好而猶豫裹足不前。希望自己能當個榜樣,讓更多人知道,愛不需要翻譯,陪伴是最簡單的語言」。Ruth語氣堅定地說,她願意將自己經驗分享並協助其他國際友人一起加入照護流浪動物的行列,擴大志工力量。
新北市動保處表示,來自國際的志工參與,不僅促進文化交流,也為動保工作注入更多溫度與希望。Ruth的行動讓我們看見「愛動物」是一種超越語言與國界的共同價值,也證明每個人都可以透過一點時間、一雙手,為這些生命帶來改變。動保處目前持續招募志工,不分國籍、不限背景,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加入服務行列,讓我們一起攜手,用行動為流浪動物創造更友善、更有愛的生活環境,讓新北成為對動物最溫暖的幸福城市。
資料詳洽:
新北市政府動物保護防疫處 謝侑達秘書 電話2959-6353分機302 手機0928778137

【視頻講道】常年期第十六主日(丙年)2025.07.20

瑪利諾會甘偉霖神父主持的主日聖經講道:瑪利亞是耶穌的一位門徒,有權像任何其他門徒一樣坐在祂的腳前。一個婦女佔據了「全職」門徒的位置,是對耶穌所生活的社會的一個根本性的挑戰。但在那時候和那地方,女性是應該呆在廚房裡,做瑪爾大所做的事的。瑪利亞在訴説她與男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