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曼德勒主教呼籲一起為地震災民祈禱

曼德勒總教區丁溫總主教。 他的教區是 3 月 28 日緬甸強烈地震中受影響最嚴重的地區。 (圖片:fides.org)

緬甸地震重災區之一曼德勒總教區的丁溫 (Marco Tin Win) 總主教表示,雖然該地區遭受了大規模的破壞,但這場災難讓不同種族、信仰和社會階層的人們團結起來。

他在 4 月 3 日接受梵蒂岡《信仰通訊社》 訪問時說:「即使在這種可怕的混亂中,也沒有人感到氣餒。」

他指出:「我們一起受苦,互相安慰,一起祈禱。」

緬甸於 3 月 28 日發生的 7.7  級地震衝擊了曼德勒實皆的大部分地區,包括曼德勒總教區的範圍。估計死亡人數超過 3,000 人,另有多人失蹤。

丁溫總主教向該通訊社表示,總教區約有兩萬名天主教徒,其中大多數人已成為無家可歸者。

由於主教座堂和主教府遭受結構性損壞,為了安全起見,他也不得不留在街上過夜。

他指出,地震發生後,神父和修會成員立即發出警報,並把人們帶到教堂、修道院和修院的安全地點。

他說:「我們確保沒有人受傷。我們鼓勵並安慰受驚的孩子和街上的人們。」

許多人在仍然可以進入的教堂建築內尋求庇護。

丁溫總主教表示:「在等待進一步外部援助的同時,我們盡我們微薄之力與他們分享水、食物和居所。」

他指出,人道機構正努力為無家可歸者提供如「飲用水、食物、緊急避難所、藥品和衛生用品」等必需品。

他說,光在曼德勒,就有 1,000 多人喪生,2,200 多人受傷,約 200 人失蹤。

地震也影響了許多教堂建築,導致許多教堂無法使用。

據《信仰通訊社》報道,實皆地區的聖母進教之佑堂、亞梅丁區的露德聖母堂以及聖康區的聖若亞敬聖阿納堂三座教堂在地震中倒塌。

在教區的 40 座教堂中,以這三座教堂受災最為嚴重。而其餘的都出現了或大或小的裂縫。

丁溫總主教說:「約有 25 座教堂已不再適合安全地舉行彌撒。」

曼德勒市的修院也遭到嚴重損壞,彬烏倫的小修院則出現裂痕。

主教指出,災難中最大的庇護就是祈禱。

他表示:「我們祈求我們深愛的、飽受戰爭和地震摧殘的祖國得到和平。」

他也對其總教區和人民得到全國乃至全世界教會的支持表示感謝和欣慰。

他說:「教宗也為我們祈禱,給我們安慰和希望。復活節即將來臨,我們在天主的手中,將與基督一起復活。」

據德國政府廣播公司《德國之聲》報道,地震對緬甸造成了廣泛的破壞,超過 300 萬人流離失所。

據聯合國統計,地震發生前,該國已有約 2,000 萬人需要人道援助。

緬甸軍政府與抵抗組織聯合呼籲暫時停火至 4 月 22 日,以便向需要的人提供人道援助。

據《德國之聲》報道,世界衛生組織表示,距離震央不到 15 公里(9英里)的實皆市有三分之一的房屋被摧毀。

教宗出院2週驚喜露面祝「週日快樂」 群眾激動歡呼鼓掌

教宗方濟各(4/6)在聖伯多祿廣場驚喜現身,此為他出院2週以來首度公開露面。路透社

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上月(3/23)從羅馬傑梅利醫院出院,今天(4/6)坐著輪椅、戴著氧氣鼻管,在彌撒結束前,現身聖伯多祿廣場(St. Peter’s Square),這是他出院2週以來首度公開露面,簡短對群眾說:「大家週日快樂,非常謝謝。」群眾激動歡呼鼓掌。

88歲的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2月14日因支氣管炎,住進羅馬的傑梅利醫院 (Gemelli Hospital),之後病情惡化為雙側肺炎, 梵蒂岡形容病情「危急」,醫療團隊表示曾考慮停止治療,讓教宗「平靜離世」。

教宗方濟各今天在聖伯多祿廣場驚喜現身,此為他出院2週以來首度公開露面。路透社

所幸教宗在搶救下轉危為安,上月(3/23)出院,離院前曾前現身醫院陽台,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當時教宗難以發聲,很辛苦地舉起手臂向群中揮手。他現身時沒有戴氧氣鼻管,但稍後他在回梵蒂岡的車上已戴回氧氣鼻管。醫療團隊表示已囑咐教宗休息2個月,不要參加大型或勞累的會議。

教宗(4/6)慶祝禧年(Jubilee Year)彌撒結束前現身陽台,CNN指他這次抬手沒有3月現身時那麼吃力,且能以虛弱的聲音對群眾講話:「大家週日快樂,非常謝謝。」

教廷認證2奇蹟 義大利少年將封聖.委國誕生首位女聖人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梵蒂岡1日證實,天主教教宗方濟各31日已正式批准、承認一項與「獨臂修女」倫迪萊斯有關的醫療奇蹟,此舉使她得以晉升聖品,成為委內瑞拉首位女聖人。而在她之前被教廷宣告為聖人的15歲義大利少年阿庫蒂斯,日前也確定將於27日正式受封,成為天主教歷史上第一位「千禧世代聖人」。不過預計將出席主持阿庫蒂斯封聖儀式的教宗,目前還在養病,尚無法確定能否順利「出關」。

信徒們排起長隊,在教堂內虔誠祈禱,仔細一看眾人面前掛著的,不是常見的男性宗教聖人像,而是一幅「獨臂修女」畫像。

神父 布拉沃:「委內瑞拉最近迎來了兩個好消息,一個是赫南德斯被封聖,他是窮人的醫生。一個是最近,委內瑞拉教會宣布將封一位女性為聖人。」

1903年出生於委內瑞拉首都卡拉卡斯的倫迪萊斯修女,雖然年幼喪父、一生都承受著失去一隻手臂帶來的不便,不過一連串身心靈上的挑戰,並沒有阻擋她致力於教會事務,不僅年紀輕輕就開啟修道生涯,更在累積了數十年經驗後,創立了具有自主權的「耶穌婢女會」。她高潔的品行與貢獻受到肯定,因此委內瑞拉的天主教領袖們,在1995年正式向梵蒂岡提出為倫迪萊斯列聖品的申請,為後續受封聖人鋪路。

外科醫生 布蘭格:「我真的很興奮,因為不久前我接到了羅馬聖座封聖部打來的電話,裡面的工作人員對我唱著歌,告訴我封聖的好消息,真的讓我很開心。」

按照天主教儀式,封聖必須經過「尊者」、「真福者」、「聖人」3個階段,通常需歷時數十年。但因為倫迪萊斯在2003年,讓一名前往她長眠之地參觀的外科醫生,右臂重新恢復活動能力,又於2015年,讓一名觸摸她畫像、罹患特定類型腦水腫的年輕女子逐漸恢復健康,連續2次展現無法以科學解釋的「奇蹟」得到教廷承認;教宗方濟各在2018年批准,將她列為「真福者」,並在7年後晉升聖品,成為委內瑞拉首位女聖人。

外科醫生 布蘭格:「我真的很幸運,我們的國家委內瑞拉,乃至於全世界也都很幸運,因為我們有了一位新聖人。」

目前,倫迪萊斯的具體封聖日期尚未排定。而早在她之前,就被教廷宣布為聖人的15歲義大利少年阿庫蒂斯,日前則確定將於27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上正式封聖,成為天主教史上首位千禧世代聖人。

朝聖者 吉拉迪:「據說他還是個青少年,只比我大兩三歲,但他待人和善,從不妄自評斷別人。」

不同於歷史上親力親為、救死扶傷的聖人,1991年出生的阿庫蒂斯,就像許多青少年一樣,愛玩《最後一戰》、《超級瑪利歐》等電動遊戲;不過他並沒有因此沉迷,反而憑藉自己對科技與電腦的了解,自學架設網站,記錄世界各地的天主教奇蹟,並在過世後的2013年和2022年,展現「奇蹟」治癒了一名患有罕見先天畸形「環狀胰腺」的巴西男童,以及一名出車禍瀕死的哥斯大黎加女子,因此迅速被教廷冊封為聖人。

阿庫蒂斯母親 薩爾札諾:「阿庫蒂斯只是個普通人,但當生命被基督的光照耀,就會變得非凡。」

由於阿庫蒂斯罹患血癌病逝前,常用網路傳播信仰,因此這位「上帝的網紅」封聖的肖像形象,就是生前身穿紅色POLO衫、手中捧著筆電的生動樣貌;之後預計會被封為網路的主保聖人,專司守護網路相關事務。

世界兒童日教宗委員會主席 福爾圖納托:「阿庫蒂斯很早就意識到,現在人群大多都聚集在線上,在網路上,所以他把福音帶到這個地方。」

阿庫蒂斯封聖儀式,月底將在上千萬天主教信徒面前舉行,但預計要主持的教宗方濟各,目前還在養病中,上月30日他再度缺席了例行「三鐘經」祈禱,讓信眾們頗為擔憂,他們也加緊祈禱,希望這位天主教世界的精神領袖,能早日「出關」,出席即將到來的復活節活動,以及各大重要儀典。

涉性侵醜聞遭免除聖職 前華盛頓大主教麥卡里克辭世

前華府大主教麥卡瑞克 (Theodore McCarrick),涉及性侵男童,近日被禁止參加公開神職活動的權利,並可能面臨免除神職處分。(美聯社)

美國一名高階神職人員今天表示,前華盛頓大主教麥卡里克(Theodore McCarrick)已在美國去世。麥卡里克是首位因涉性侵而遭羅馬天主教教宗免除聖職的樞機團成員。

「紐約時報」引述梵蒂岡聲明報導,前華盛頓教區大主教麥卡里克在密蘇里州去世,享壽94歲。他生前是羅馬天主教會中面臨性侵指控的最高階美國教士。

法新社報導,華盛頓教區現任大主教麥克勞(Robert McElroy)也證實麥卡里克的死訊。他在聲明中說:「今天,我得知前華盛頓教區大主教麥卡里克過世。」

「此刻,我特別惦記在他擔任神職期間受到他傷害的人。願我們透過他們所承受的長久痛苦,堅定不移地為他們以及所有性侵受害者祈禱。」

麥卡里克在羅馬天主教擔任聖職漫長且傑出,他曾擔任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pe John Paul II)的人權特使,他在擔任特使期間曾前往衝突地區,並與古巴革命領袖斐代爾.卡斯楚(Fidel Castro)等全球領袖接觸。

曾任紐約教區大主教的麥卡里克,在2000年擔任華盛頓教區大主教,與柯林頓(Bill Clinton)和小布希(George W. Bush)等美國總統往來。

他後來也被封為樞機主教,這是最高階的神職人員之一,也是負責遴選新教宗的選舉人團成員。

但在2018年遭踢爆他過去的不當行為後,梵蒂岡調查發現他在50年前曾性侵一名青少年。他也曾涉嫌性侵其他未成年人與年輕男子。

由於羅馬天主教性侵醜聞不斷擴大,時任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2019年在飽受抨擊下免除麥卡里克的聖職,剝奪他作為神父的一切權利,連私下舉行彌撒都不准。

致力於追究性侵者責任的教士性侵倖存者網路(Survivors Network of those Abused by Priests, SNAP)今天發布聲明說,麥卡里克是「羅馬天主教現代歷史中最臭名昭彰且權勢最大的性侵者」,他「從未因他犯下的罪行而遭到究責」。

「雖然他最終被禁止公開從事神職活動、免除聖職、也被奪去樞機的頭銜,但他從未因他對兒童、年輕人、神學生以及其他受他權勢控制的人所造成的巨大傷害而接受審判。」

「他的死亡標誌他生命的終結,但不代表遭到他荼毒的倖存者得到正義。」

4成韓國人可能不接受尹錫悅判決結果 對司法信心低

南韓憲法法院4日針對總統尹錫悅彈劾案進行宣判。8 名憲法法官一致認為,尹錫悅嚴重違反了憲法和法律,並於當地時間 11 時 22 分宣佈尹錫悅被罷免。   圖:取自大韓民國總統府臉書(資料照)

韓國憲法法院稍早宣判,接受國會對該國總統尹錫悅的彈劾案,尹氏即起去職。對此,在野的共同民主黨歡欣鼓舞,執政的國民力量黨則表示謙卑接受。然而,判決前的最新民調顯示,有4成的受訪者表示若判決結果不符合他們的看法就不接受。支持彈劾尹錫悅的比例,也遠低於當年朴槿惠面臨彈劾案時的比例。

《朝鮮日報》(The Chosun Daily)報導,執政的國民力量黨臨時黨首權永世4月3日表示,該黨將接受法院判決並做好善後準備。相比之下,民主黨代表李在明此前表示「接受判決是尹某的責任」,但並未就該判決發表任何立場。

裁決的不確定性反映在公眾情緒上。四大民調公司 Embrain Public、KSTAT Research、Korea Research International 和 Hankook Research 於 4 月 3 日發布的全國性民調結果顯示,民眾對憲法法院彈劾審判過程的信任度為 46%,低於兩週前的 60%。對法庭的信任和不信任比例各為46%。

宗教領袖和民間團體敦促政界人士和公眾接受該裁決。

韓國天主教主教團主席李勇勳主教在聲明中表示:「對憲法法院及其法官的不信任就等於對社會本身的不信任,對國家穩定構成威脅。」韓國衛理公會也呼籲民眾「成熟地接受並容忍」這一裁決,而佛教主要宗派太古宗則強調尊重這一裁決是公民的責任。

儘管有這些呼籲,4 月 3 日,支持和反對尹錫悅彈劾案的抗議活動在首爾市中心法院附近持續進行,示威者一直露營到深夜。隨著緊張局勢加劇,警方擔心可能引發騷亂,在首爾實施了最高安全措施。

蓋洛普韓國民調顯示,尹錫悅的彈劾審判與 2017 年韓國前總統朴槿惠的彈劾審判不同。當時 80% 的民眾支持罷免朴槿惠;反對彈劾她的人數從未超過20%,而且朴槿惠拒絕出庭。相比之下,尹錫悅出席了法庭審理,並看到彈劾反對率在 30% 到 40% 之間波動。

政治氣氛也不同。在朴槿惠受審期間,保守派內部出現分歧,導致黨內分裂。這一次,國民力量黨依然保持了團結,令人擔心對尹某做出不利判決可能會加劇而不是緩解政治緊張局勢。

共同民主黨持續施壓,要求罷免尹錫悅。

國民力量黨指責共同民主黨煽動暴動。 「李在明是在尋求衝突和流血嗎?」

李在明拒絕明確表示接受裁決,這增加了政治上的不確定性。在朴槿惠被彈劾時,李氏曾表示,只有判決有利於罷免朴槿惠,他才會接受。他當時說:「如果出現障礙,我們必須向前推進。我們必須把燭光舉得更高。」

他4月3日的言論也引發爭議。他在濟州島追悼會結束後對記者說,尹某涉嫌策劃叛亂,並計劃殺害多達 1 萬名平民。國民力量黨駁斥了他的言論,稱其「不負責任且具有煽動性」。

韓國憲法法院判決結果符合李在明領導的共同民主黨期待,表示接受法院判決結果的尹錫悅所屬的國民力量黨也不至於激烈抗張,但民眾的態度還有待觀察。

東海社工系所青年志工投入志願行動服務 深入社會推動改變

團隊邀起長者分享過去生活記憶、回顧老照片,以熟悉的事物刺激記憶,增強口語表。圖/業者提供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推動青年投入「獎勵青年自組團隊參與志工行動計畫」,此次中彰投青年志工中心邀請東海社工系所三隊優秀的青年志工,分享他們的服務成果。

東海大學社工系長期致力於培育專業助人工作者,鼓勵學生理論與實務結合透過行動關懷弱勢。今年,社工系同學聚焦於失智長者懷舊共融、青少女非預期懷孕支持以及安寧療護認識三項議題,透過創新方案帶動社會改變,展現社工專業價值與影響力。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人口逐年攀升,如何提供適切支持並促進社區共融,成為重要社會課題。隊長柯政廷的青年志工團與天主教曉明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西大墩社區老人照顧服務中心合作,透過懷舊團體與世代間學習策略,為長者提供認知刺激與情感支持,不僅提升生活品質,更促進社區世代間的理解與交流。

青年志工帶領長者「世代共遊」。圖/業者提供

台灣15-19歲非預期懷孕青少女,仍面臨社會支持不足、求學與生活壓力等挑戰。隊長薛唯楨的青年志工團進行倡議行動,邀請第一線社工辦理晚間講座,分享真實情境。團隊更設計桌遊體驗與小房間劇場,理解青少女非預期懷孕時的抉擇與困境,讓參與者盡可能的理解與貼近他們的心路歷程。

參展者民眾也回饋:「活動透過實務經驗者的分享及展覽影片、桌遊與模擬體驗,呈現社會輿論、新聞誤導,也提供法律及相關管道的求助資訊,讓我對這個議題有更立體、更全面的認識。」

衛福部資料顯示,20-29歲族群對安寧療護的認識度偏低,因年輕世代對死亡議題較陌生。東海社工系由志工隊長周澤洋帶領的青年志工團與安寧照顧基金會合作,透過調查研究、講座與社群媒體推廣,深化大學生對生命教育與善終議題的理解。

活動中,透過安寧病房模擬體驗,邀請青年同學透過沉浸式場景理解患者、照顧者與醫護人員的視角。「與生命對話」及「生命教育月」,結合社群媒體與校園活動,提高學生對善終議題的關注。

東海大學社工系主任蕭文高教授給予肯定表示:「社工系同學以行動展現專業價值,團隊的努力與服務,展現東海大學社工系學生不僅專注學術學習,更積極將專業應用於社會行動。透過實地參與、倡議推廣與社會連結,回應社會需求,為台灣帶來正向改變。」

團隊與安寧照顧基金會,提供預立醫療的相關觀念與安寧療護的倡導。圖/業者提供

輔理主教趙永吉晉牧大典 協助推動教務工作

教宗方濟各日前任命嘉義教區秘書長趙永吉神父為台北總教區輔理主教,天主教會今天舉辦晉牧大典;未來將協助推動教區各項教務工作。

教廷新聞室於今年2月5日發布公告,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任命嘉義教區秘書長趙永吉神父為台北總教區輔理主教。

天主教會今天於輔仁大學舉辦晉牧大典,彰顯這是教宗方濟各為台北總教區頒佈的重要任命,同時有來自台灣各教區的主教、神父、修女和教友們一起見證,天主教台北總教區總主教鍾安住並出席與會。

晉牧大典由鍾安住主持宣誓及祝聖儀式,氣氛隆重莊嚴。

教會表示,趙永吉1973年3月28日出生於台灣台中市,曾就讀輔大聖伯敏神學院、輔仁大學宗教系研究所。

趙永吉的母親雖來自傳統民間信仰的家庭,但她認識天主教後,帶領9歲孩子領洗入教,聖名伯多祿,12歲在母親鼓勵下,接受聖召,進入台南達義小修院預備終身服事天主;2001年晉鐸成為神父,2009年開始在嘉義教區擔任教區的秘書長,負責推動牧靈福傳,以及教育和社服的工作。

教會說明,輔理主教(Auxiliary Bishop)的任命,主要是擔任總教區主教代理人,分擔正權主教推動教區各項教務工作,總主教可以選立至少一位以上的輔理主教輔佐協助,經由教宗同意並且任命。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天主教會的「禧年」,每逢25年才輪到一次,上一次禧年正是2000年的「千禧年」;教宗將「禧年」的主題設定為「希望的朝聖者」,呼籲天主教徒透過教廷頒布的宗教活動,回歸基本信仰生活,自我歸零,重新再出發;教宗期許全世界信徒懷抱著希望與不斷祈禱,為這幾年發生的許多災難和戰爭祈求和平來臨。 

澳門台灣兩地天主教大學訂學生交流協議

澳門聖若瑟大學校園裡的學生。 (圖片:澳門聖若瑟大學)

澳門與台灣兩地的天主教大學最近簽訂了一項學生交流協議,以促進學術合作,深化雙方關係。

據澳門教區葡文《號角報》 3 月 30 日報道,該學生交流協定書由澳門聖若瑟大學宗教研究及哲學學院與台灣輔仁大學社會科學院於 3 月正式簽訂。

根據該協定,聖若瑟大學學生可以在海峽對岸的天主教輔仁大學學習一至兩個學期。

該葡文週報稱,簽署的協議是自去年 10 月進行的學院交流後雙方達成的共識。

去年 10 月 22 日,聖若瑟大學宗教研究及哲學學院院長劉偉傑神父訪問了輔仁大學天主教研修學士學位學程,進行辦學交流。

在台北訪問期間,劉神父與輔仁大學討論了建立協議基礎等事宜。該協定的目的是在未來為兩所大學讀天主教研究課程的本科生提供互訪機會,促進學術與文化的互動。

協議規定,聖若瑟大學宗哲系學生經推薦可至輔仁大學就讀一至兩個學期。

劉神父表示,這同樣適用於輔仁大學社會科學院的學生,他們亦可在聖若瑟大學學習一至兩個學期。

他指出,該協議象徵著兩所學院之間的合作邁向新里程碑,並期待未來能夠為雙方學生帶來更多學術與文化交流的機會。

據香港教區英文週報《SundayExaminer》 3 月 28 日報道,較早前香港天主教聖方濟各大學與輔仁大學亦簽署了兩項協議,以促進兩校在院校和健康科學領域的合作,並加強生命教育、天主教研究和跨學科研發方面的合作。

聖方濟各大學署理校長盧鐵榮表示,與輔仁大學簽署的備忘錄意義重大,因為這是該大學與另一所天主教大學簽署的第一份協議。

他希望雙方的合作能促進師生交流、聯合研究計劃和學位合作,讓學生從香港和台灣的學術經驗中受惠。

澳門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土地面積約為33平方公里,自 1557 年 為葡萄牙殖民地,直至 1999 年回歸中國管治。

澳門也是一個博彩和賭博旅遊城市,有約 70 萬居民,其中包括約 3 萬名天主教徒。

【視頻講道】四旬期第五主日(丙年)2025.04.06

瑪利諾會甘偉霖神父主持的主日聖經講道:四旬期是一個悔罪反省的時刻。我們很容易被所犯的罪過纏繞,這段時間幫助我們聚焦於自己的軟弱,或許至少可提醒我們做些克己。這就是為何在接近四旬期尾聲時,我們要細察,學習耶穌如何拒絕罪惡。

緬甸教會呼籲為地震災民提供緊急援助

緬甸中部發生地震兩天後,一名僧侶走過曼德勒受損的房屋。 ( 圖片:AFP / Sai Aung MAIN)

在強烈地震導致近三千人死亡,成千上萬名人在災後仍然未得到食物、住所和醫療支援的同時,緬甸天主教會呼籲為受影響的災民提供緊急援助。

緬甸中部曼德勒實皆地區於 3 月 28 日發生的黎克特製 7.7  級地震,就連鄰近的泰國、老撾、越南、中國和孟加拉亦有震感。

據梵蒂岡《信仰通訊社》 3 月 31 日報道,受災最嚴重的曼德勒教區的天主教義工已開始與當地政府、其他宗教領袖和當地慈善機構進行援助協調。

天主教慈善機構緬甸明愛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許多倖存者因「缺乏藥物和緊急避難所而遭受苦,許多人受傷,數千人無家可歸」。

該機構還表示,它已啟動了教區辦公室網絡來檢視局勢並組織人道援助,以評估目前正在提供初步緊急援助的當地團體、義工和民間社會組織的工作。

緬甸軍政府國家災害管理委員會已宣布受災地區進入緊急狀態。

報道指出,當地電力供應和通訊中斷,目前仍有數千人流落曼德勒街頭。

地面評估小組報告稱,寺院、清真寺、寶塔、修院、教堂、學校和醫院等常規避難場所遭到廣泛破壞。倒塌的建築物包括銀行、飯店、機場、住宅大樓、橋樑和高速公路。

曼德勒明愛辦公室表示:「在目前情況下,由於缺乏電訊以及進入各個地區受到的限制,很難提供準確的數據和數字。」

它說,「由於遭遇阻礙或缺乏安全保障」,明愛的義工隊伍仍然無法前往受災地區。

緬甸明愛國家辦公室正在與國際明愛組織、聯合國難民署、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辦公室和其他援助組織協調,尋求人道資源和援助的管道。

據報道,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已躍升至近 3,000 人,另有數千人受傷或失蹤。

軍政府宣布從 3 月 31 日至 4 月 6 日全國哀悼一週。

較早前,軍政府發言人佐敏屯(Zaw Min Tun)在地震發生後數小時內罕見發出呼籲,請求國際提供協助。

他說:「我們希望國際社會盡快提供人道援助。」

在以往的人道危機中​​,軍政府不僅拒絕人道援助,也限制援助人員進入地區,甚至拒絕提供協助。

緬甸天主教主教團呼籲交戰的軍政府部隊和少數民族反政府團體立即停火,以便提供人道援助。

主教們在 3 月 29 日的一份聲明中表示:「這場人道危機需要立即停止敵對行動。我們緊急呼籲衝突各方立即全面停火,以確保當地和國際援助者能安全、不受阻礙地提供基本人道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