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總統馬塔雷拉接見意大利新任樞機

塞爾吉奧·馬塔雷拉總統與帕羅林樞機主教、國務卿和新任命的義大利樞機主教 (ANSA)

據梵蒂岡新聞網報導,義大利共和國總統馬塔雷拉在總統府舉行傳統早餐會,以祝賀去年12月7日在樞密會議中被任命為樞機的義大利新樞機。

這五位新樞機分別是:聖座大使阿切爾比(Angelo Acerbi)樞機、都靈總主教雷波萊(Roberto Repole)樞機、教宗羅馬教區代理主教雷納(Baldassare Reina)樞機、聖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副秘書長巴喬(Fabio Baggio)樞機,以及那不勒斯總主教巴塔利亞(Domenico Battaglia)樞機。

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聖座駐義大利大使拉伊奇(Petar Rajič)總主教,以及義大利駐聖座大使迪尼托(Francesco Di Nitto)陪同在場,共同出席早餐會。

樞機主教:教宗漸恢復體力 治療後須重新學說話

教廷公布教宗住院接受治療以來的首張照片。路透

羅馬天主教樞機主教費南德茲(Victor Manuel Fernandez)今天說,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正在醫院慢慢恢復體力,但在長時間使用高流量氧氣治療後,必須「重新學說話」。

路透社報導,外界猜測方濟各可能會退休卸任,不過教廷教義部部長費南德茲駁斥這種推測,稱教宗將恢復以往的狀態。

費南德茲在方濟各一本關於詩歌的新書發表會上說:「教宗的情況很好,但高流量氧氣會導致乾燥。他需要重新學習說話,但他的整體身體情況和以前一樣。」

高齡88歲的方濟各罹患雙側肺炎,已住院治療5週,期間教廷僅於本月6日公布一段教宗簡短的音檔,當時他的聲音沙啞、呼吸急促且說話內容難以理解。

教廷今天公布方濟各最新健康情況時表示,教宗的情況依舊穩定,「呼吸和行動力略有改善」。

教廷證實,方濟各從17日以來便沒有使用機械式呼吸器幫助夜間呼吸,而是多數時間透過小型鼻導管接收氧氣。

官方目前仍未說明方濟各何時可能返回梵蒂岡,費南德茲表示,他不確定教宗能否趕在4月20日復活節前出院。

費南德茲說:「他有可能回來,但醫療團隊希望能百分之百確認無虞,因為他認為他所剩時日不多,想把自己全然奉獻於他人,而不是只顧自己。」

被問及方濟各是否可能退位時,費南德茲表示:「我真的不這麼認為。」

方濟各過去兩年健康頻出狀況,由於他年輕時曾罹患肋膜炎並切除部分肺葉,因此肺部容易受到感染。

教宗:跟隨天主的人,不能無視受傷和被排斥兄弟的呼聲

聖伯多祿大殿內的祝聖司鐸禮  (Vatican Media)

梵蒂岡新聞網報導,教宗方濟各為5月11日舉行的第62屆世界聖召祈禱日發表文告,主題為“希望的朝聖者——生命恩典”。文告簽署日期為3月19日,發自羅馬傑梅利綜合醫院。慷慨奉獻生命——文告一開始便提出這一核心思想。文告通篇鼓勵人們滿懷希望地去回應內心所感受到的召叫。教宗強調,教會內的每一種聖召——無論是平信徒聖召、聖秩聖召,還是奉獻生活——都是天主對世界懷抱希望的標記。

天主絕不令人失望,不會棄之不顧

面對當代年輕人對未來的迷茫,教宗指出,最應持有的態度是信賴天主聖意,因為“天主絕不令人失望”。

“許多年輕人常因就業前景的不確定性而感到迷惘,更深層次的則是身份認同的危機,即關於生命意義和價值觀的迷失,而數字世界的混亂使這一困境更加難以穿越。對弱小者和貧困者的不公、自私享樂的冷漠、戰爭的暴力,威脅著他們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然而,上主深知人心,祂並不會讓人陷於不安,相反,祂願意在每個人心中喚起被愛、被召叫和被派遣的意識,成為希望的朝聖者。”

需要睿智的嚮導和適合的空間

接納、分辨和陪伴聖召之路——這是教宗指出的牧靈核心。我們必須在聖神的助佑下傾注更多精力,並意識到自己是共同參與者。教宗邀請大家去瞭解青年聖人和真福的生活,他們“在與活生生的耶穌的關係中,將自己的聖召作為通往圓滿幸福的道路”。

“我們需要成為善於傾聽、以尊重的態度接納年輕人的人,成為他們可信賴的睿智嚮導,隨時準備幫助他們,並敏銳地察覺天主在他們旅途中的標記。因此,我鼓勵大家在生活的各個領域和人類活動中促進對基督徒聖召的關注,鼓勵每個人在靈性上向天主的聲音開放。為此,教育和牧靈工作中應當包含適合聖召陪伴空間,這一點至關重要。”

每種聖召都是對安慰需要的回應

教宗方濟各再次強調,“祈禱靜默對於分辨聖召,不可或缺”。最重要的是,將每一種聖召視為“自由而有意識地”回應服務,而非自我肯定。在這一視角下,聖召應在團體的幫助下被發現。事實上,聖召絕不是封閉於個人內心的寶貝,而是在充滿信德、愛德與望德的團體中成長並鞏固的,正如伯多祿繼承人所強調的那樣。

“凡是傾聽天主召叫的人,不能無視那些被排斥、受傷和被遺棄的兄弟姐妹的呼聲。每一種聖召都開啓了一項使命,那就是在最需要光明和安慰的地方成為基督的臨在。尤其是平信徒,他們蒙召透過社會和職業的奉獻,成為天國的‘鹽、光和酵母’。” 

每日聖言 2025.03.22

每日聖言  –  3 月 22 日   星期六
農曆二月廿三

四旬期第二主日【視頻講道】https://youtu.be/6yZuB7y0IyU

福音(路 15:1-3、11-32)
那時候,稅吏和罪人都來接近耶穌,聽祂講話,法利塞人和經師便私下議論起來,說:“這個人竟接待罪人,還跟他們一起吃飯!”於是耶穌對他們講了這個比喻:“某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把我應得的那份家產分給我吧。’父親就把家產給他們分了。幾天後,小兒子收拾一切離開,去了遠方,在那裡過著揮霍無度的生活,浪費他的錢財。花光一切之後,那地方發生大饑荒,他便窮困起來,只好投靠一個當地人家做傭工,被派去田裡放豬。他恨不得拿豬食的豆莢來充饑,連這也無人給他。他醒悟過來,說:‘我父親有那麼多傭工,食物都有剩餘,我卻要在這裡餓死!我要起身,回到我父親面前,對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你的一個傭工吧。’於是他起身,回父親的家去了。他還在遠處時,父親就看見他,動了慈悲心,跑過去,摟住他的頸項,不停地親吻他。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再不配稱為你的兒子了。’但父親吩咐自己的僕人說:‘快!拿最好的長袍給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拿鞋子給他穿上。把那隻小肥牛牽來宰了!我們要吃喝慶祝,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了!’於是,他們開始慶祝。大兒子正在田裡工作。當他回來,快到家時,聽到奏樂歌舞聲,就叫來一個僕人,問這是怎麼回事。僕人說:‘你的弟弟回來了,你父親見他平安無恙到家,還宰了那隻小肥牛呢!’大兒子就生氣了,不肯進去。他的父親出來懇求他,但他回答父親說:‘你看,這麼多年來,我像奴隸一樣為你苦幹,從不違背你的命令,你卻從來沒有給我一隻小山羊,讓我和朋友一同歡慶!但你這個兒子在娼妓身上花光了你的家產,他一回來,你就為他宰了那頭小肥牛!’父親說:‘孩子呀!你一直和我在一起,凡我所擁有的,都屬於你。只因為你這個弟弟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我們必須歡樂慶祝!’”

反省
蕩子回頭的比喻,是在耶穌因親近罪人而被指責的情況下講的。藉此比喻,耶穌表明祂親近罪人的動因,是天主的慈悲。在天主眼中,無論人再好或再壞,都是祂的子女。對子女,天主只有愛,只有渴望他們變得更好的心。當祂的子女走歪路時,天主的牽掛和焦心,會壓過祂的憤怒和厭惡。祂雖然絲毫不能容忍罪過,卻會無限寬大地接納罪人,因為在天主心裡只有兒女,不管他們做過什麼。但天父如此的慈悲,不是我們可以傷害祂的藉口,而應是我們更愛祂的理由。

打詐2.0版上路!兆豐響應4大重點防詐 件數及財損下降最有感

兆豐保險副總經理張弘欣(中)率隊至新北市八里區台灣天主教安老院進行防詐宣導。(圖:兆豐保險提供)

為有效因應日新月異的詐騙手法,政府宣布自 114 年開始實施「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下稱打詐綱領)2.0 版本。此次以「強化防詐意識、減少發生數、降低財損數」為目標,並強調 4 大規劃重點──「運用 AI 防制、深化跨境合作、監管關鍵產業、加強被害保護」,盼強化抑制詐騙犯罪傷害。

根據警政署 165 打詐儀表板統計,今年至 2 月底前之受理案件數及財損金額皆有下降趨勢,顯示在實施打詐綱領 2.0 後,防詐成效有感。兆豐保險也響應政府政策,積極加入打詐行列,自去年起走入社區,與國小、里民中心、健康中心合作宣導防詐活動,以實際行動展現打詐決心。

兆豐保險今 (114) 年持續進行一系列打詐活動,20 日由兆豐保險副總經理張弘欣率隊,前往位於新北市八里區的台灣天主教安老院進行防詐宣導活動,藉由實際案例解說及深入淺出圖卡說明,讓民眾能提升警覺及加強識詐意識,守護自身財產安全。

兆豐保險提醒,近來犯罪型態不斷進化,民眾恐更加難以察覺,如接獲任何可疑訊息或電話,要求進行有關銀行帳戶資訊提供或匯款至不明帳戶等行為,需先停下冷靜思考,或掛斷後主動小心求證,民眾如有相關疑慮,可直接撥打 165 反詐騙專線或兆豐保險客服專線。

打造綠色生態廊道 林保署新竹分署烏來工作站攜手社區栽植500株烏來杜鵑

林保署新竹分署烏來工作站、烏來天主教堂及第65期學習司法官共同植樹。(圖/林保署新竹分署提供)

你可曾見過以「烏來」命名的杜鵑花?烏來杜鵑(Rhododendron kanehirae)是台灣特有的瀕危植物,然而在野外幾乎已難尋蹤跡。為響應林業保育署「織一片生態綠網」植樹月活動,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烏來工作站將於3月21日國際森林日,攜手烏來天主教堂與在地居民,共同栽植500株烏來杜鵑。

林保署新竹分署烏來工作站攜手烏來天主教堂與在地居民,一同栽植500株烏來杜鵑,這不僅是復育珍稀原生植物的行動,更是一次讓社區與自然深度連結的契機,透過植樹打造烏來街區綠色軸帶,為野生動植物提供生物廊道,讓人與自然共生共榮。  

林保署新竹分署表示,烏來杜鵑因棲地破壞及環境變遷,野外族群已經滅絕,並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受脅物種。本次植樹活動不僅是復育行動,更是環境教育的重要一環。活動當天,將邀請部落居民及教會成員共同參與,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植栽,並透過解說與互動體驗,讓社區認識烏來杜鵑的生態價值,提升保育意識。

完成種植烏來杜鵑500株。(圖/林保署新竹分署提供)

林保署新竹分署表示,透過這場植樹行動,烏來工作站希望喚起在地居民對生態環境的關注,讓大家在親身參與中體會自然之美,進而共同守護這片土地。未來,將持續推動社區綠化與生態保育,串聯更多綠色空間,使烏來成為生物多樣性豐富、兼具自然與文化魅力的美麗家園。

聖堂光影的背後 史前館推花東教堂展盡覽7教堂

21日在史前館舉行開幕,天主教代表皆出席。

白冷會修士傅義在台灣設計許多美麗的教堂,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即日起展出其在台東的7座教堂設計手稿,教堂在融入台東的山景中呈現出另幅特殊景致,教堂內也靠著傅義的設計導入自然光源,讓教堂內散發出神聖光輝,令人望而生敬。史前館表示,觀眾將有機會深入了解台灣東部的歷史發展,見證這群跨國、跨文化及跨族群人士的生命交會。

展覽呈現許多當年設計手稿以及教堂模型,甚至還原傅義修士當年工作室。

展覽呈現傅義修士在其建築生涯中設計的七座重要教堂,包括長光天主堂、小馬天主堂、泰源天主堂、桃源天主堂、寶桑天主堂、都蘭天主堂與台東基督長老教會。藉由手繪建築圖、七間教堂教友與神職人員的口述分享,

展覽呈現許多當年設計手稿以及教堂模型,甚至還原傅義修士當年工作室。

史前館表示,「聖堂光影:白冷會傅義修士花東現代教堂建築展」源於2007年傅義修士捐贈229卷2649張建築設計圖給史前館典藏,展場重建傅義修士工作場景、擬真教堂場景,詮釋傅義在設計教堂時對於教義、空間與光影的深刻思考。觀眾可體驗教堂內的光影變化,感受傅義修士如何透過設計創造神聖氛圍。

展覽呈現許多當年設計手稿以及教堂模型,甚至還原傅義修士當年工作室。

文化部常務次長徐宜君說,教堂不只是一棟建築,展出的教堂手稿和還原教堂樣貌可看出這是跨族群與文化的聚點,每間教堂都代表著與土地的連結,反應出修士們為台灣的奉獻。

展覽呈現許多當年設計手稿以及教堂模型,甚至還原傅義修士當年工作室。

史前館表示,傅義修士亦是一位建築師,他為花東地區設計了四十餘座教堂,教堂如同種子悄然改變當地的面貌。傅義修士的建築語彙樸實、純粹,回應著土地的氣息。線條簡潔、結構穩健,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這些教堂沒有華麗的裝飾,卻有最溫柔的光影—陽光透過木質格柵、玻璃窗與拱形天頂,灑下神聖的光束,猶如天主的臨在,無形卻始終相伴。

展覽呈現許多當年設計手稿以及教堂模型,甚至還原傅義修士當年工作室。
展覽呈現許多當年設計手稿以及教堂模型,甚至還原傅義修士當年工作室。

【視頻講道】四旬期第三主日(丙年)2025.03.23

瑪利諾會甘偉霖神父主持的主日聖經講道:當我們受苦時,我們感到離天主最遠,而且天主好像也離我們最遠。當我們受傷或生病時,痛苦可能是身體上的;當我們沮喪或遭拒絕時,痛苦可能是心理上的;當我們感到有罪或天主遙不可及時,痛苦可能是心靈上的。不管痛苦的來源為何,我們感到天主已遺棄我們。

印尼特使表示,印尼希望加強與梵蒂岡的聯繫

2024 年 9 月 5 日,教宗方濟各和穆斯林伊瑪目納薩魯丁·奧瑪律在雅加達東南亞最大的清真寺伊斯蒂克拉爾清真寺簽署了一份宣言,呼籲“為了人類的緣故而實現宗教和諧”。(照片:Tiziana Fabi/AFP)

梵蒂岡-印尼駐羅馬教廷大使邁克爾·特里亞斯·昆卡肖諾 (Michael Trias Kuncahyono) 表示,梵蒂岡-印尼的外交關係始於 75 年前,一直強調人道與和平,印尼希望進一步加強這種聯繫。

“教宗方濟各去年9月對印尼的訪問和《獨立宣言》的簽署是印尼與羅馬教廷外交關係的最高成就,”他在 3月18日接受梵蒂岡本社採訪時說。

他說,1950年 3 月 13 日建立外交關係對印尼來說是一個具有政治意義的事件,因為它發生在該國於 1945 年脫離荷蘭統治獨立五年後。

他說,第一位印尼本土主教阿爾伯圖斯·杉代普拉諾托(Albertus Sugiyopranoto,1896 – 1963 年)除了在梵蒂岡承認印尼獨立方面邁出了第一步外,還在外交關係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Kuncahyono 說,當關於關係的談判進行時,許多傳教士仍然在監獄中,被殖民統治者逮捕。“這一事實可能是獲得印尼認可的一個很好的推動力,”他說。

Kuncahyono說,隨著天主教團體的發展,羅馬教廷對印尼很感興趣,當地教會需要促進牧靈工作。

“教廷的認可具有巨大的價值:教廷是第一個承認印尼政府的歐洲實體。它導致其他歐洲國家效仿。這是決定性的一步,“他說。

Kuncahyono說,印尼採用國家哲學“Pancasila”(五項原則),其中包括對上帝的信仰和多樣性中的合一,使羅馬教廷意識到所有宗教都可以在這片肥沃的土壤上蓬勃發展。

他指出,印尼對人類平等、文化多元主義和兄弟情誼的接受與基督教價值觀是一致的,這種“多樣性中的統一”贏得了梵蒂岡的讚賞。

“教廷的工作不是為了維護世俗的權力,而是為了人的發展、他的尊嚴和權利。 我認為印尼也有同樣的方法,正如 Pancasila 和我們的憲法所說,促進平等、自由、民主與和平,“大使說。

同樣,梵蒂岡和印尼也致力於在中東、烏克蘭和緬甸等衝突地區促進和平。

“希望必須從信任開始,這是國家間關係的基礎。在各種衝突情況下,和平的希望是在對話者之間的信任基礎上產生的,“Kuncahyono 補充道。

方濟各是繼教皇保羅六世(1970 年)和教皇約翰保羅二世(1989 年)之後第三位於 9 月訪問印尼的教皇。

在教宗方濟各的訪問期間,「印尼展示了它的真面目,一個多元的面孔,由不同文化和宗教的人們組成,他們熱情而熱情地歡迎教宗。今天,在他生病的時候,很多人寫信給我,不僅是天主教徒,還有穆斯林,說:讓我們為他祈禱。

羅馬教廷和印尼希望進一步加強關係,主要是通過文化。

“我們打算讓更多人瞭解印尼文化的多元化及其和平的面貌。對我們來說,羅馬教廷也是通往世界其他地方的門戶。另一個富有成效的合作領域是宗教間對話。這些是未來關係的道路。

每日聖言 2025.03.21

每日聖言  –  3 月 21 日   星期五
農曆二月廿二

四旬期第二主日【視頻講道】https://youtu.be/Cw9sgAdAaTI

福音(瑪 21:33-43、45-46)
那時候,耶穌給司祭長和經師講了另一個比喻:“有一個家主,培植了一個葡萄園,四周圍上籬笆,園內挖了一個榨酒池,建了一座守望台,然後交給佃戶,就到遠方去了。到了收成的時節,他派僕人來向佃戶收取他應得的果實作租金。但那些佃戶抓住他的僕人,打傷一個,殺死一個,用石頭砸死另一個。他再派僕人去,人數比以前還多,但佃戶還是照樣對待他們。最後,他派自己的兒子去,心裡想:‘他們應該會尊敬我的兒子。’可是佃戶們一見家主的兒子,就彼此說:‘這就是繼承人!來,我們殺了他,佔有他的產業吧。’於是他們抓住他,拉到葡萄園外殺了。現在,當葡萄園的主人來到時,他會怎樣對付這些佃戶呢?”他們回答說:“要毫不留情地消滅那些邪惡的人!再把葡萄園另交給能按時交出果實的佃戶。”耶穌對他們說:“難道你們沒有讀過這段經文嗎?‘匠人棄而不用的廢石,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這是上主的作為,在我們眼中神妙莫測。’所以,我告訴你們:必從你們那裡把天主的國奪去,轉交給能結果實的民族。”司祭長和法利塞人聽了這些比喻,明白耶穌是指著他們說的。他們就想捉拿祂,卻害怕群眾騷動,因為群眾都認為祂是先知。

反省
從瑪竇對家主培植葡萄園的描述,可看出家主的良苦用心。葡萄園是天國的比喻,天國的正確翻譯應是動名詞“天主宰製”。天主借著盟約把法律、先知等都給了以色列,還通過悉心的照顧和引導,向他們啟示自己的奧秘,就是為讓他們使天主的宰製,即愛的文明,實現於地。但他們卻創出一個以不斷背棄盟約為主軸的歷史,直至最後殺死基督。其實,每個基督徒的生命,也都是天主悉心照顧的葡萄園,是要讓自己見證天國的臨現,還是重蹈以色列的覆轍,就看我們有沒有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