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國務卿在日本世博籲遏止軍備擴散

梵蒂岡國務卿帕羅林樞機 6 月 29 日在日本大阪2025世博會梵蒂岡展館的國家慶祝活動上發表演說。 (圖片:受訪者提供)

梵蒂岡國務卿帕羅林(Pietro Parolin)樞機強調,羅馬教廷和日本共同致力於遏制全球軍備的持續擴散。

這位梵蒂岡特使 6 月 29 日在日本大阪 2025 年世界博覽會梵蒂岡展館的國家慶祝活動上發表演說。

帕羅林樞機表示:「今年是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 80 週年,這一事件塑造了這個國家的歷史,同時也繼續塑造了它對和平的持久承諾。」

他指出,儘管羅馬教廷和日本在文化和宗教傳統上存在顯著差異,但雙方長期以來一直選擇「加深彼此了解,欣賞彼此的優點」。

他提及兩國在共同的優先關注領域,包括教育、醫療保健和建設和平的努力,並強調兩國對「限制軍備不受控制擴散」的承諾。

2025年世博會事務大臣伊藤義孝也表示,共同的價值觀定義了日梵關係。

他表示:「自1942年建交以來,日梵兩國秉持著共同的價值觀一起發展,包括促進和平、實現無核武世界以及尊重人權。」

他希望帕羅林時隔六年再次訪問日本,出席世博會「能夠成為進一步加強日梵友好關係的契機」。

帕羅林樞機也向所有日本人民表示感謝,並祈求「生活在這個國家的每個人都能得到繁榮與平安的祝福」。

他指出:「今年,有數個重要的紀念日回顧了梵日之間悠久的關係。」並列舉了一些里程碑事件,如 1555 年教宗首次接見日本天主教徒的 478 週年、1585 年天正使節拜會教宗額我略十三世的 440 週年,以及 1615 年慶長使節拜會教宗保祿五世的 410 週年。

他說「這些早期的歷史接觸標誌著兩國關係的開始,這種關係經受住時間的考驗,我們希望這種關係在未來能夠繼續深化。」

他也談到了梵蒂岡館的主題,強調「美與希望」是當今世界迫切需要的價值。

他說:「美與希望是我們天主教徒渴望與全世界分享的價值觀,我們堅信它們能夠孕育出更美好的未來。」

他的演說引起了在場的許多聽眾深深的共鳴。

來自日本 51 歲的本奈美(Nami Moto)的祖父是廣島原爆的受害者。她說,帕羅林樞機的演講觸動了她。「這個關乎美和希望的訊息對我們,對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一個很好的訊息。」

她向天亞社說:「關於原子彈,我有很多想法。這對我來說很艱難。我記得我的祖父。」

在日本長大、30 多歲的菲律賓籍北谷(Diane Kitatani)表示,聽到帕羅林樞機的講話,她感到很懷念。「讓名人來談論長崎和廣島原爆非常重要,特別是對日本人民而言,亦尤其是在這次世博會上。」

當天活動儀式由升梵蒂岡和日本國旗,隨後奏響兩國國歌開始,並以一場動人心弦、由世博會梵蒂岡館大使西本智實指揮的音樂會落下帷幕。

包括來自長崎、廣島和大阪的學生合唱團在內的約 180 名表演者參與了這次演出,演奏的曲目是莫札特的 C大調《加冕彌撒》K. 317。

西本智實是一位享譽全球的指揮家和文化大使,她率領IlluminArt愛樂樂團和合唱團,將來自日本戰時歷史城市的聲音匯聚一堂,共同演繹一場對和平與和解的強烈讚歌。

位於義大利館內的梵蒂岡館正在展出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的名作《將耶穌從十字架上放下》。

這幅 17 世紀的傑作又名《下葬》。由梵蒂岡博物館借出並首次在日本展出。

這是梵蒂岡首次在世博會上設立專屬展區,展覽每天吸引約1萬名日本遊客,其中大多數是非天主教徒。

帕羅林樞機 6 月 29 日繼續他的訪問,並在大阪聖母主教座堂主持彌撒。有來自不同國家,其中包括菲律賓、越南和日本的天主教徒參與了彌撒。

參加者中 64 歲的浦田(Cristina Urata)表示:「我希望世界和平,就像帕羅林樞機在賀詞中所說的那樣。」

日本天主教主教呼籲全球核裁軍

七國集團領袖 2023 年 5 月 21 日高峰會期間,世界各國領導人在廣島和平紀念公園舉行的獻花儀式中合影留念。 (圖片:法新社)

日本天主教主教呼籲徹底廢除核武器,並提醒世界各國銘記日本原子彈爆炸倖存者的悲慘經歷。

日本主教團於 6 月 20 日在其網站上發表聲明,宣布他們「堅定致力於廢除核武」。

主教們表示,他們對廢除核武的「堅定承諾」源於他們是「唯一來自在戰爭中遭受原子彈轟炸的國家的主教」這一事實。

該個 6 月 17 日的聲明強調,他們「心中深深銘刻著原子彈爆炸倖存者以及廣島和長崎市民所遭受的沉重歷史和痛苦」。

在日本紀念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 80 週年之際,主教們發表了這份聲明。

1945 年 8 月 6 日,廣島被一顆原子彈轟炸,估計造成 14 萬人死亡。三天後的 8 月 9 日,另一顆原子彈在長崎爆炸,造成約 7.4 萬人死亡。

據國際廢除核武運動稱,原子彈爆炸對倖存者的影響持續了數十年,並影響了幾代的人。

運動指出,原子彈爆炸五、六年後,倖存者白血病的發生率顯著上升。

它表示,大約十年後,倖存者開始罹患甲狀腺癌、乳癌、肺癌和其他癌症,且發生率高於正常水平。

主教們說:「許多人至今仍生活在原爆的痛苦和後遺症之中。這種悲劇絕不能重演。」

他們強調,核武的存在是對所有生命的嚴重威脅。

他們警告,核武貶低了「人類和天主創造的美好世界的尊嚴」。

主教們指出,原爆後放射性塵埃造成的損害,以及核爆造成的廣泛環境破壞「對全球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他們也敦促人們銘記與核試驗和鈾礦開採有關的「全球原爆受害者」的存在。

日文中的 Hibakusha 「被爆者」指的是廣島和長崎原爆的倖存者。

聲明指出,「全球原爆受害者」「迫使我們以更廣闊的視角看待原子彈倖存者」,並指核武器的研發、試驗、生產、擁有和使用「在道德上都是不允許的」。

他們警告說,核威懾的概念不能有效解決衝突。

他們在聲明中指出,「核威懾的概念使世界陷入『安全困境』,並將世界推向核戰的邊緣。我們不能容忍這種想法」。

聲明強調尊重日本憲法的精神,即拒絕以武力威脅作為解決國家間爭端的手段。

聲明呼籲徹底廢除核武器,以「透過對話實現和平,保護所有人的生命和尊嚴」。

主教們承諾為廢除核武採取四方面的行動。

他們將繼續向世界宣揚「核武的不人道」,並加入其他運動,共同倡導廢除核武。

他們將支持《禁止核武條約》的原則,同時敦促日本政府盡快批准該條約。

主教們也將致力透過和平教育和意識提升活動,將和平理念傳遞給下一代。

梵蒂岡大阪世博展名畫吸引大批遊客參觀

參觀者 6月16日在大阪 2025 世博會羅馬教廷館內參觀並拍攝卡拉瓦喬的《基督下葬》畫作。 (圖片:Din Eugenio)

在一個炎熱的下午,日本大阪 2025 年世界博覽會的義大利展館外,遊客拿著扇子、撐著陽傘,排起了長隊耐心地等候。

而在展館內,一幅罕見的名畫正在等待著他們。那是首次在日本展出的義大利藝術家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Caravaggio)的作品《將耶穌從十字架上放下》。

梵蒂岡博物館把這幅 17 世紀的名作(又稱《基督下葬》)借給了位於世博會義大利館內的羅馬教廷館展出。

據報這幅作品由已故教宗方濟各親自挑選,旨在傳達在悲劇與復活中帶來希望的訊息。

這是羅馬教廷首次參加年世界博覽會。今年的世博會於 4 月 13 至 10 月 13 日在大阪舉行,當中羅馬教廷亦擁有自己的專屬展區。

一位參觀教廷展館的日本母親說,她多年前在義大利的博物館看見過這幅畫。雖然她是佛教徒,但再次看到這幅畫作還是讓她深受感動。

她說:「我聽說過耶穌基督,但並不太了解他的故事。」 「但這幅畫很美。」

她年幼的兒子也對基督宗教不太認識,但也表達了同樣的欣賞之情。

每當參觀者走進這間燈光昏暗的展覽廳時,都會驚嘆地說「Sugoi」,這是日語中「驚人」的意思。

教廷館的主題是「美帶來希望」。對於擁有義大利和日本血統的 28 歲館員卡林德里(Yutaro Calindri)來說,卡拉瓦喬這幅充滿情感的畫作完美地詮釋了這個主題。

他向天亞社說:「這可能是它第一次以與人視線齊平的這種方式展出。」

他指出,這幅畫通常被放置在祭壇上。「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木材,布料,陰影以及所有的小細節。這是一種非常不同的體驗。」

這幅畫創作於 1600 至 1604 年間,描繪了耶穌從十字架上被取下來,安放在塗油石上的那一刻。圍繞他的是尼哥德摩、宗徒若望、聖母瑪利亞、瑪利亞瑪達肋納和克羅帕的妻子瑪利亞。

卡拉瓦喬對光影的戲劇性運用,即所謂的明暗對比法增強了悲傷、苦難和希望的情感強度。

卡林德里說:「畫中並沒有十字架,也沒有直接顯示教會。卡拉瓦喬是一位現實主義者。他描繪的是生活的本來面目。正因如此,這幅作品可以與所有人產生共鳴,不論他們的宗教信仰或文化背景。」

出身天主教家庭的卡林德里認為,這幅畫作蘊含著深厚的個人意義。

他表示:「兩位瑪利亞的存在展現了真正的痛苦、近乎瘋狂的悲痛。」「而左邊的聖母瑪利亞直視著她的兒子。彷彿她早已知道他將會復活。這就是希望所在。 」

他指出,這幅作品的寫實風格,摒棄了明顯的宗教象徵,令其能使不同背景的人產生共鳴。

他說:「即使你不知道當中的故事,你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即使你不是天主教徒,你也會被它感動。」

來自菲律賓的天主教徒原野淳(Jun Harano)專程從東京趕來觀看這幅畫作。

他說:「即使頂著酷暑排隊等候都是值得的。它展現了耶穌為拯救人類所承受的苦難。這幅畫很美,但也很痛苦。」

梵蒂岡稱這次展覽是一個接觸美的機會,可以激發信仰復興和更新,這也是今年世博會主題一個普世的信息。

梵蒂岡在一公告中表示:「我們希望美成為一扇通往希望的大門。」「它在激勵人們創造更美好未來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現在,這幅畫作正在默默地做著同樣的事情:僅僅透過繪畫、陰影和光線,在一個大部分為非基督徒的國家裡,觸動著人們的心弦。

日本教會102年歷史的天主教週報停刊

日本教會《天主教報》印刷版最後一期頭版的截圖。 (圖片:受訪者提供)

由於成本不斷上漲和訂閱量下降,日本教會的天主教週報於 3 月 30 日停刊,結束了其 102 年的出版歷史。

1923 年 1 月 1 日,  在東京的一群青年平信徒出版了第一期的《Katorikku Shimbun》(天主教新聞)。

據消息人士稱,由於訂戶減少和出版成本上升,該報的印刷版被迫停刊。

去年 3 月,日本天主教主教團主席菊地功樞機宣布,從 2025 年 4 月開始,日本教會的新聞將透過電子方式傳播。

他指出:「考慮到報紙目前的經營狀況和互聯網的普及,幾年來我們一直在考慮如何傳播有關日本天主教會的信息。」

他說:「我們決定開始具體工作,建立一種新的訊息傳播形式。」

新的《天主教新聞》網站(https://cj-news.org)已於 4 月 1 日午夜正式上線。

該網站目前只以日文發布。

每月印刷的免費網路新聞摘要也將發送到日本所有的教會和天主教機構,以幫助那些難以連接網路的人。

《天主教新聞》的百年歷史講述了它對傳播教會訊息的投入和奮鬥。

其中一位創辦人寫道:「我們將幫助教會,為信徒們盡一切努力,在社會上傳播天主教。這是天主教青年的使命。」

1923 年 9 月 1 日,關東大地震衝擊日本,摧毀了東京的大部分地區,印刷業無法進行,這些青年遂搬到了 500 公里外的大阪繼續他們的工作。

九年後,在東京總教區出版部門的支持下,他們重返東京。

在 1930 年代,軍隊對日本社會的控制不斷加強,1937 年接任《天主教新聞》社長的塚本孝二(Shoji Tsukamoto)神父後來說:「我經常被迫向大都會警察局審查處匯報,並要寫致歉信。」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愈演愈烈,由於軍隊的徵召,人力短缺,來自國外的消息也中斷了。 1945 年 2 月,由於紙張配給,該報被迫停刊。同年 5 月 25 日,一場空襲摧毀了該報的設施。

然而,就在在空襲發生的幾天前,聖保祿會士兼業務經理帕格尼尼 (Guido Paganini) 神父把印刷機、字模和少量紙張搬到一個地窖裡,並密封起來以防被消毀。戰爭結束後,他們把封存的設備用來恢復出版。

1950 年,由於財政問題,聖保祿會士接管了該報,但主教們於 1973 年恢復了治權。

雖然是在主教的管轄下,該報仍擁有完全的編輯自由。

梵蒂岡人員日本訪中問強調教會社會訓導

訪問日本的梵蒂岡市府秘書長納帕總主教(坐在中間)與東京的一些神父和教友合照。 (圖片:受訪者提供)

梵蒂岡市府秘書長納帕(Emilio Nappa)總主教在其日本的訪問中,讚揚東京總教區對社會的承擔是亞洲教會的典範,並強調教會社會訓導的重要性。

納帕總主教曾任宗座傳教協會主席,他也促請日本的傳道員把教會社會訓導融入他們的教學工作中。

這位 52 歲的義大利籍主教表示,東京總教區一直支持緬甸人民和教會,因為他們在這個飽受衝突蹂躪的國家遭受苦難。

他說,東京總教區的工作「不僅成為教會的典範,也成為亞洲許多人的榜樣」。

他於 3 月 15 日在日本首都東京向傳道員發表講話時說:「不要忘記教導教會的社會訓導,無論是透過你們生活中的教理講授,還是透過你們在課堂上向慕道者和信徒講授的教理。」

他指出:「你們的見證幫助我們走上寬恕、和解與和平的道路。」

他說:「教理講授不只是在課堂上」或針對慕道者,也在基督徒團體的日常生活中進行。

據梵蒂岡《信仰通訊社》報道,納帕總主教表示:「考慮到目前民族主義的主導地位和許多全球衝突,對人們進行社會承擔的教育更加重要。」

他說:「與窮人分享物質很重要,因為這樣我們才能互相給予生活中的所需,並維護我們作為按照天主肖像創造的人類的基本尊嚴。然而,我們不能忘記與神貧者分享豐富的信仰。」

他表示,雖然天主教徒在日本屬於少數群體,但天主教卻有著「非凡的歷史和數百年的殉道傳統」,而最重要的是,他們在長期遭受迫害期間,仍然堅定地保持信仰。

他亦提到了特別是在緬甸的眾多武裝衝突,並強調東京總教區和日本教會對這些人的特別關注。

他說,天主教會透過宗座傳教協會在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的 1,200 個傳教教區給予支持。

他同時呼籲人們繼續支持日本國內外的宗座傳教協會的活動。

納帕總主教也參觀了 1597 年聖保祿三木和他的 25 名同伴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長崎西坂山。

在長崎,代表團也探訪了一座主教座堂,該教堂取代了 1945 年 8 月 9 日原子彈爆炸中被摧毀的舊主教座堂。

該教堂被定為「小聖殿」和長崎總教區的副座堂。

長崎是「隱藏基督徒」在長達兩個世紀的迫害中堅守信仰的地方之一,而該場迫害直到 19 世紀才結束。

日本藝術家擬以漫畫展示「隱藏基督徒」的教會歷史

直到19世紀的前兩個世紀裡,基督宗教在日本都是被禁止的,當時人們被要求踐踏基督圖像或十字架,以證明他們不是基督徒。 (圖片:kirishitan.jp )

日本一位藝術家表示,計劃透過流行漫畫形式向年輕一代展示日本「隱藏基督徒」的教會歷史。

據梵蒂岡《信仰通訊社》報道,高濱寬(Kan Takahama)最近於義大利訪問期間,在一次會議上宣布了這一消息。

日本駐教廷大使館與義大利盧卡總教區組織了高濱該次的到訪,以紀念日本基督徒官方代表團於 1585 年抵達羅馬,並與教宗額我略十三世會面 440 週年。

高濱於 3 月 17 至 18 日在羅馬的宗座額我略大學和宗座慈幼會大學發表演講,並於 3 月 20 日拜訪了盧卡的總主教府。

據報道,在日本非常受歡迎的漫畫在世界各地擁有越來越多,包括長者的讀者和觀眾。

高濱認為,這些漫畫採用了獨特的繪畫形式,可以用來講述「隱藏基督徒」的故事,他們是 17 世紀日本受迫害的基督徒,當時基督宗教被禁,所有傳教士都被驅逐。

這位藝術家對日本教會的歷史很感興趣。耶穌會於 1591 年在日本天草建立了一所培育日本司鐸的學院。而她本人也是來自天草。

天草地區和長崎同是基督教徒在 250 年間躲避迫害的地方。這兩個地方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高濱在當地檔案館中偶然發現了有關基督徒被迫害的舊有文件。她於是搜集了口頭傳統和其他文獻,以便更好地了解當地「隱藏基督徒」的歷史。

日本東京總教區助青年在祈禱中辨別聖召

日本青年聚集在東京世田谷區的加爾默羅修道院祈禱,這是該總教區組織的每月聚會的一部分,旨在幫助年輕人辨別他們的聖召。

日本東京總教區於 2 月 22 日完成了第六次為青年舉辦的每月聚會。這聚會為該些年輕人提供一段寧靜的祈禱時間,幫助他們辨別自己生命的聖召。

自去年 9 月以來,總教區每月都會舉辦「青年祈禱時刻聚會」,讓參加者探訪在首都不同的修會會院,並為他們安排一段時間作祈禱。

這個每月聚會由東京總教區宗座傳教協會主辦。 該組織是梵蒂岡福傳部設立的全球網絡的一部分,旨在推動世界各地的傳教工作。

負責東京傳教部的東京總教區職員田所功(Isao Tadokoro)表示,這些聚會目的是為幫助「年輕人辨別自己的聖召」。

他指出:「我們希望他們透過祈禱,啟發自己應該如何生活,而不是只爲了要成為神職人員或修會成員。」

聚會以誦讀聖經開始,包括閱讀教宗方濟各的默想和誦讀教會的《每日頌禱》,然後是反思和分享,並以自由交談作結。

第五次聚會於 1 月 24 日在東京世田谷區的加爾默羅修道院舉行。參加者包括 5 名青年、9 名東京傳教所的成員以及加爾默羅會的司鐸會士。

該修會的大瀨隆(Takashi Ohse)神父向與會者講解《每日頌禱》,指出現在主要是司鐸和修會成員在早上和晚上誦讀的禮讚, 並幫助他們誦讀禱文。

在參加活動的四位加爾默羅會神父中,有兩位是 11 年前從印尼派來的傳教士。

在聚會中,大瀨神父提到一位 20 多歲的加爾默羅會修士,他與兩位神父一起被派來日本,但在抵達日本不久後就因病去世了。他說,這位修士的使命和對天主計劃的信任超越了人的理解。

一位首次參加的青年表示:「很難得有這麼一個安靜的地方讓我祈禱。我已經很久沒有祈禱了,所以這是一次寶貴的機會。」

第二次參加聚會的一位女青年說,去年在參加慈幼會修女會院的聚會時,她「意識到未能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但當我們分享時,我突然就哭了起來」。

她說,這次她感受到了靜默祈禱的深度,並表示「我很驚訝,不同修會團體的祈禱氛圍是如此的不同。」

東京總教區門馬直樹(Naoki Monma)神父是該傳教協會的駐日代表。他們已經在三個教區委任了傳教協會的教區主任,但其他 12 個教區仍未有這樣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