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詐2.0版上路!兆豐響應4大重點防詐 件數及財損下降最有感

兆豐保險副總經理張弘欣(中)率隊至新北市八里區台灣天主教安老院進行防詐宣導。(圖:兆豐保險提供)

為有效因應日新月異的詐騙手法,政府宣布自 114 年開始實施「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下稱打詐綱領)2.0 版本。此次以「強化防詐意識、減少發生數、降低財損數」為目標,並強調 4 大規劃重點──「運用 AI 防制、深化跨境合作、監管關鍵產業、加強被害保護」,盼強化抑制詐騙犯罪傷害。

根據警政署 165 打詐儀表板統計,今年至 2 月底前之受理案件數及財損金額皆有下降趨勢,顯示在實施打詐綱領 2.0 後,防詐成效有感。兆豐保險也響應政府政策,積極加入打詐行列,自去年起走入社區,與國小、里民中心、健康中心合作宣導防詐活動,以實際行動展現打詐決心。

兆豐保險今 (114) 年持續進行一系列打詐活動,20 日由兆豐保險副總經理張弘欣率隊,前往位於新北市八里區的台灣天主教安老院進行防詐宣導活動,藉由實際案例解說及深入淺出圖卡說明,讓民眾能提升警覺及加強識詐意識,守護自身財產安全。

兆豐保險提醒,近來犯罪型態不斷進化,民眾恐更加難以察覺,如接獲任何可疑訊息或電話,要求進行有關銀行帳戶資訊提供或匯款至不明帳戶等行為,需先停下冷靜思考,或掛斷後主動小心求證,民眾如有相關疑慮,可直接撥打 165 反詐騙專線或兆豐保險客服專線。

打造綠色生態廊道 林保署新竹分署烏來工作站攜手社區栽植500株烏來杜鵑

林保署新竹分署烏來工作站、烏來天主教堂及第65期學習司法官共同植樹。(圖/林保署新竹分署提供)

你可曾見過以「烏來」命名的杜鵑花?烏來杜鵑(Rhododendron kanehirae)是台灣特有的瀕危植物,然而在野外幾乎已難尋蹤跡。為響應林業保育署「織一片生態綠網」植樹月活動,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烏來工作站將於3月21日國際森林日,攜手烏來天主教堂與在地居民,共同栽植500株烏來杜鵑。

林保署新竹分署烏來工作站攜手烏來天主教堂與在地居民,一同栽植500株烏來杜鵑,這不僅是復育珍稀原生植物的行動,更是一次讓社區與自然深度連結的契機,透過植樹打造烏來街區綠色軸帶,為野生動植物提供生物廊道,讓人與自然共生共榮。  

林保署新竹分署表示,烏來杜鵑因棲地破壞及環境變遷,野外族群已經滅絕,並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受脅物種。本次植樹活動不僅是復育行動,更是環境教育的重要一環。活動當天,將邀請部落居民及教會成員共同參與,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植栽,並透過解說與互動體驗,讓社區認識烏來杜鵑的生態價值,提升保育意識。

完成種植烏來杜鵑500株。(圖/林保署新竹分署提供)

林保署新竹分署表示,透過這場植樹行動,烏來工作站希望喚起在地居民對生態環境的關注,讓大家在親身參與中體會自然之美,進而共同守護這片土地。未來,將持續推動社區綠化與生態保育,串聯更多綠色空間,使烏來成為生物多樣性豐富、兼具自然與文化魅力的美麗家園。

聖堂光影的背後 史前館推花東教堂展盡覽7教堂

21日在史前館舉行開幕,天主教代表皆出席。

白冷會修士傅義在台灣設計許多美麗的教堂,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即日起展出其在台東的7座教堂設計手稿,教堂在融入台東的山景中呈現出另幅特殊景致,教堂內也靠著傅義的設計導入自然光源,讓教堂內散發出神聖光輝,令人望而生敬。史前館表示,觀眾將有機會深入了解台灣東部的歷史發展,見證這群跨國、跨文化及跨族群人士的生命交會。

展覽呈現許多當年設計手稿以及教堂模型,甚至還原傅義修士當年工作室。

展覽呈現傅義修士在其建築生涯中設計的七座重要教堂,包括長光天主堂、小馬天主堂、泰源天主堂、桃源天主堂、寶桑天主堂、都蘭天主堂與台東基督長老教會。藉由手繪建築圖、七間教堂教友與神職人員的口述分享,

展覽呈現許多當年設計手稿以及教堂模型,甚至還原傅義修士當年工作室。

史前館表示,「聖堂光影:白冷會傅義修士花東現代教堂建築展」源於2007年傅義修士捐贈229卷2649張建築設計圖給史前館典藏,展場重建傅義修士工作場景、擬真教堂場景,詮釋傅義在設計教堂時對於教義、空間與光影的深刻思考。觀眾可體驗教堂內的光影變化,感受傅義修士如何透過設計創造神聖氛圍。

展覽呈現許多當年設計手稿以及教堂模型,甚至還原傅義修士當年工作室。

文化部常務次長徐宜君說,教堂不只是一棟建築,展出的教堂手稿和還原教堂樣貌可看出這是跨族群與文化的聚點,每間教堂都代表著與土地的連結,反應出修士們為台灣的奉獻。

展覽呈現許多當年設計手稿以及教堂模型,甚至還原傅義修士當年工作室。

史前館表示,傅義修士亦是一位建築師,他為花東地區設計了四十餘座教堂,教堂如同種子悄然改變當地的面貌。傅義修士的建築語彙樸實、純粹,回應著土地的氣息。線條簡潔、結構穩健,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這些教堂沒有華麗的裝飾,卻有最溫柔的光影—陽光透過木質格柵、玻璃窗與拱形天頂,灑下神聖的光束,猶如天主的臨在,無形卻始終相伴。

展覽呈現許多當年設計手稿以及教堂模型,甚至還原傅義修士當年工作室。
展覽呈現許多當年設計手稿以及教堂模型,甚至還原傅義修士當年工作室。

【視頻講道】四旬期第三主日(丙年)2025.03.23

瑪利諾會甘偉霖神父主持的主日聖經講道:當我們受苦時,我們感到離天主最遠,而且天主好像也離我們最遠。當我們受傷或生病時,痛苦可能是身體上的;當我們沮喪或遭拒絕時,痛苦可能是心理上的;當我們感到有罪或天主遙不可及時,痛苦可能是心靈上的。不管痛苦的來源為何,我們感到天主已遺棄我們。

印尼特使表示,印尼希望加強與梵蒂岡的聯繫

2024 年 9 月 5 日,教宗方濟各和穆斯林伊瑪目納薩魯丁·奧瑪律在雅加達東南亞最大的清真寺伊斯蒂克拉爾清真寺簽署了一份宣言,呼籲“為了人類的緣故而實現宗教和諧”。(照片:Tiziana Fabi/AFP)

梵蒂岡-印尼駐羅馬教廷大使邁克爾·特里亞斯·昆卡肖諾 (Michael Trias Kuncahyono) 表示,梵蒂岡-印尼的外交關係始於 75 年前,一直強調人道與和平,印尼希望進一步加強這種聯繫。

“教宗方濟各去年9月對印尼的訪問和《獨立宣言》的簽署是印尼與羅馬教廷外交關係的最高成就,”他在 3月18日接受梵蒂岡本社採訪時說。

他說,1950年 3 月 13 日建立外交關係對印尼來說是一個具有政治意義的事件,因為它發生在該國於 1945 年脫離荷蘭統治獨立五年後。

他說,第一位印尼本土主教阿爾伯圖斯·杉代普拉諾托(Albertus Sugiyopranoto,1896 – 1963 年)除了在梵蒂岡承認印尼獨立方面邁出了第一步外,還在外交關係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Kuncahyono 說,當關於關係的談判進行時,許多傳教士仍然在監獄中,被殖民統治者逮捕。“這一事實可能是獲得印尼認可的一個很好的推動力,”他說。

Kuncahyono說,隨著天主教團體的發展,羅馬教廷對印尼很感興趣,當地教會需要促進牧靈工作。

“教廷的認可具有巨大的價值:教廷是第一個承認印尼政府的歐洲實體。它導致其他歐洲國家效仿。這是決定性的一步,“他說。

Kuncahyono說,印尼採用國家哲學“Pancasila”(五項原則),其中包括對上帝的信仰和多樣性中的合一,使羅馬教廷意識到所有宗教都可以在這片肥沃的土壤上蓬勃發展。

他指出,印尼對人類平等、文化多元主義和兄弟情誼的接受與基督教價值觀是一致的,這種“多樣性中的統一”贏得了梵蒂岡的讚賞。

“教廷的工作不是為了維護世俗的權力,而是為了人的發展、他的尊嚴和權利。 我認為印尼也有同樣的方法,正如 Pancasila 和我們的憲法所說,促進平等、自由、民主與和平,“大使說。

同樣,梵蒂岡和印尼也致力於在中東、烏克蘭和緬甸等衝突地區促進和平。

“希望必須從信任開始,這是國家間關係的基礎。在各種衝突情況下,和平的希望是在對話者之間的信任基礎上產生的,“Kuncahyono 補充道。

方濟各是繼教皇保羅六世(1970 年)和教皇約翰保羅二世(1989 年)之後第三位於 9 月訪問印尼的教皇。

在教宗方濟各的訪問期間,「印尼展示了它的真面目,一個多元的面孔,由不同文化和宗教的人們組成,他們熱情而熱情地歡迎教宗。今天,在他生病的時候,很多人寫信給我,不僅是天主教徒,還有穆斯林,說:讓我們為他祈禱。

羅馬教廷和印尼希望進一步加強關係,主要是通過文化。

“我們打算讓更多人瞭解印尼文化的多元化及其和平的面貌。對我們來說,羅馬教廷也是通往世界其他地方的門戶。另一個富有成效的合作領域是宗教間對話。這些是未來關係的道路。

亞洲主教領袖籲教會為後代未來拯救地球

人們在仰光清晨的霧氣和嚴重的空氣污染中沿著一條住宅街道行走。 (圖片:Sai Aung MAIN / AFP )

亞洲主教團協會主席呼籲亞洲各教會為子孫後代的未來保護地球環境,並強調需要「以勇氣和決心迎接挑戰」。

協會主席費拉奧(Filipe Neri Ferrao)樞機表示:「在整個亞洲,我們看到受造物在人類的冷漠、虐待和剝削的重壓下呻吟。」

這位印出來度果阿暨達曼總教區的主教在 3 月 15 日題為《致亞洲地方教會關懷受造界:呼籲生態皈依》的函件中說:「其後果已經顯而易見,並得到了科學的證實。」

他指出,印尼、巴布亞紐幾內亞、馬來西亞、緬甸和菲律賓的熱帶雨林遭到破壞,原住民被迫流離失所。

他說:「這些對地球生存至關重要的森林正面臨非法砍伐、農業擴張和採礦的巨大壓力。」

他也提到了生物喪失多樣性、水準面上升、沿海地區人們流離失所、水域安全、空氣污染、更強更和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農業危機和糧食安全等問題。

他說:「太平洋變暖加劇了颱風、洪水和水準面上升,威脅到菲律賓、孟加拉和越南等國家整個村莊的生存。」

他又表示,喜馬拉雅山脈冰川融化和南亞和中亞河流乾涸正在危害數百萬人的水源供應。

他說:「這些變化加劇了由水源引發的衝突,特別是在多個國家共用的河流流域。」

亞洲主教團協會是由亞洲 17 個分會和兩個東方教會組成的主教團體,於五十年前經梵蒂岡批准成立。

函件指出,亞洲各地的城市如北京、上海、達卡、德里、卡拉奇、雅加達、馬尼拉和曼谷,等都正面對令人窒息的嚴重空氣污染。

它說:「這種空氣污染嚴重導致尤其是兒童和老年人的呼吸系統疾病,並降低了人們整體的生活質素。

費拉奧樞機表示,氣候變化對依靠農業為生的農村人口來說尤其具有破壞性。

他問道:「我們必須提醒政治領袖、政府決策者和決策者,尤其是他們當中的天主教徒:你們今天所作的選擇將由後代來評判。 你們會留下一個傷痕纍纍的地球,還是一個反映天主創造之美的家園?」

他說,在正在進行的 2025 年希望禧年期間,這些苦難呼籲我們悔改、皈依,並更深地致力於我們作為天主受造物的管家的共同責任。

他敦促亞洲地方教會「以勇氣和決心迎接這一時刻」,從緩解、適應、立法和財政四個關鍵方面應對危機。

在慶祝教宗方濟各《願祢受讚頌》通諭 10 周年和 2025 年禧年的同時,這位總主教邀請亞洲所有地方教會也繼續慶祝從 9 月 1 日(大部分東方教會)到 10 月 4 日(生態主保聖方濟各瞻禮日)的關愛受造界時期。

他說,這個特別時刻是我們深化靈修和生態更新的機會,透過「教育我們的團體瞭解生態責任,推廣更簡單、更永續的生活方式以及培養創造精神來加深我們與天主、人類和宇宙的關係。」

中國在美後院蓋天文觀測站 計畫曝光智利將審查

智利今天表示將審查中國在智利國土興建天文觀測站的協議;這項計畫引來美國批評,而華府和北京正在爭奪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力。

法新社報導,根據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6年與智利北方天主教大學(Catholic University of the North)簽訂的協議,文塔羅內斯天文公園(Ventarrones Astronomical Park)將建在智利阿塔卡瑪沙漠(Atacama Desert);這是全世界夜空最黑暗的地區之一,還有許多天文台林立。

智利外交部透過聲明表示,「這項計畫正受到審查,但未取消」;智利外交部並未說明原因。

智利外交部指出,麾下法律部門正在研究這份協議,並與北方天主教大學和中國駐智利大使館接洽,以尋求更多資訊。

北方天主教大學表示,校方已經提供外交部請求的相關資訊。中國大使館則表示.這個天文觀測站是「公開透明的國際倡議」。

不過中國大使館也抱怨稱,「某些國家在國外運作數以百計軍事基地,派遣數以萬計士兵駐紮當地…卻允許自己批評和干預其他國家之間合法的技術合作」。

美國駐聖地牙哥大使館雖然沒有提到這項計畫,不過稱華府「長久以來一直明確表達對中國『軍民融合戰略』的關切,擔心這項戰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民間太空計畫及中國學術與科學組織之間建立聯繫」。

美國大使館新聞部門在致法新社的訊息中強調,「我們不能生活在一個中國在我們地區擁有比我們更大影響力和部署的世界裡」。

美國大使館補充表示:「中國共產黨在西半球與日俱增的角色,威脅到美國的利益。」

美國兩個世紀以來都將拉丁美洲視為美國的勢力範圍,然而中國已經在此取得進展。

有2/3拉丁美洲國家已加入習近平推動的「一帶一路」(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基礎建設計畫,中國也已超越美國,成為巴西、秘魯、智利和其他幾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

印尼交換生弘光科大研習乳酸菌鑑定 滿載歸國

印尼三寶壟天主教大學食品技術系3名交換學生在弘光科技大學海外研習,學生們使用儀器學習乳酸菌分離、特性分析與菌種鑑定,研習1個月期滿結業,帶著滿滿收穫回國。

弘光科技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食品科技系副教授黃進發去年指導三寶壟大學(Soegijapranata Catholic University,簡稱SCU )第1名到弘光科大海外研習的學生,學生研習報告寫了70多頁,詳述到弘光研習的收穫,三寶壟大學食品技術系老師分享給其他學生,今年吸引3名學生到弘光來海外研習。

黃進發說,這1個月來帶著這3名學生,在實驗室培養、檢定及鑑定乳酸菌,學習各種相關技術,他發現3名學生學習力很強、進步很快,主動上網去查資料,和他討論進階的研究方法,已達到研究生的水準,指導起來很有成就感。

學生們也說,研習期間,可以直接實際學習操作從課本上及網路上看到的食品科技研究及檢驗儀器設備,非常開心,把握機會學多一點,收穫滿滿。

方濟各牧職12週年 教廷代辦:將與台維持外交關係

教廷大使館19日舉辦慶祝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牧職12週年紀念日活動,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右2)與教廷大使館代辦馬德範(Msgr. StefanoMazzotti,左2)合影。(外交部提供)

教宗方濟各牧職12週年,中華民國外交部政次吳志中19日於紀念活動表示,將持續深化台梵合作,並祈願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早日康復;教廷大使館代辦馬德範(Stefano Mazzotti)說,將與台灣等理念相近國家維持外交關係。

中華民國外交部20日下午發布新聞稿指出,中華民國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於19日晚間應邀出席教廷大使館舉辦的慶祝教宗方濟各牧職12週年紀念日活動,與各國駐台使節及宗教界代表共同表達祝賀之意。

教廷大使館代辦馬德範致詞表示,方濟各的外交政策是基於「希望」,旨在回應各國人民對希望與和平的渴望,在多邊層面上,盼促進不受政治或少數人利益的影響、具有穩定效力的多邊主義,在雙邊層面上,將尊重人類尊嚴的基本架構,並與台灣等理念相近國家維持外交關係。

吳志中致詞表示,台梵近83年邦誼立基於共享價值,淵源流長,將持續深化台梵雙邊各項交流合作。

今年是天主教禧年,將遵循教宗今年世界和平文告諭示,持續守護自由平等、民主人權,致力區域和平穩定;另將推動價值外交,透過各項榮邦計畫,協助友邦繁榮發展。

吳志中也說,祈願教宗身體早日康復,世界充滿和平喜樂。

中華民國外交部表示,這次活動計有天主教會、立法院、外交部、內政部移民署、駐台使節團及其他宗教界代表等約150位賓客出席,活動溫馨隆重。

菲律賓教堂獲歸還被盜的木刻畫板文物

宿霧總教區帕爾馬總主教查看 3 月 13 日歸還的四塊被盜講壇面板。 (圖片:宿霧總教區)

菲律賓中部宿霧總教區的天主教徒對被盜多年的四件 19 世紀教堂講道台木刻畫板能夠回歸教堂表示歡迎,並稱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里程碑。

宿霧省省長加西亞(Gwen Garcia) 3 月 13 日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宿務文化和宗教遺產中一個非凡的篇章終於得以恢復。這些神聖的古董曾被以為將永遠消失,現在終於回到了它們應有的位置。」

該四件畫板以奧斯定修會創辦人河馬聖奧斯定的形象為特色,原被設置在宿霧總教區博爾瓊的聖母聖護衛堂祭壇的講道台上。

該些畫板於 3 月 14 日由車隊從宿霧總教區總部經過 3 個小時的路程抵達博爾瓊教堂。

據報道,該些藝術品在 20 世紀 80 年代被盜。

菲律賓國家博物館去年展出了該些畫板,並稱這是一對夫婦捐贈給博物館的私人珍藏。

加西亞原本計劃以涉嫌延遲歸還畫板為由對國家博物館提出指控。

他指出,這些被盜的藝術品「在熱心的個人和機構的支持下」得以歸還。這個「歷史性的里程碑確保了宿霧豐富的歷史將得以繼續激勵子孫後代。」

他說,宿霧省政府會支持以碳測年法來驗證這些畫板的真實性,從而加強其對歷史保護的承諾。

宿霧總教區帕爾馬 (Jose Palma) 總主教 2024 年 2 月向國家博物館表示,這些藝術品「是教會傳教工作遺產的一部分,因此被視為是神聖的」。

他說:「非法拆除這些藝術裝置是一種褻瀆行為……因為在教會禮儀中,這些畫板被視為是傳福音的工具。」

博爾瓊市長德拉馬(Jojie Derama )稱這是一個「重大時刻」,「象徵著我們社區堅定不移的信仰、團結和對保護我們豐富文化遺產的奉獻。」

他說:「這些失蹤數十年的珍貴文物終於回到了我們的教堂。」

該些畫板將於 3 月 14 至 18 日在教堂展出供公眾參觀,然後於 3 月 19至 20 日被安裝在教堂的講道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