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主教反對政府擬議中的賭博法

目前泰國的賭博僅在某些國營賽馬和官方彩票中合法,但非法賭博現象十分普遍。 (圖片:Lillian SUWANRUMPHA /AFP)

泰國天主教主教與反對黨一起,要求政府放棄一項目的為使賭博合法化的法案。據報該法案旨在吸引投資和促進旅遊業。

泰國內閣今年 3 月批准了《綜合娛樂商業法》的修訂草案。該草案原定於 4 月 9 日進行辯論和投票。

然而,有報導稱,由於遭到反對黨和宗教領袖的強烈批評,政府現已推遲該項計劃。自 1935 年以來,這個佛教國家就已禁止賭博。

泰國主教反對該法案,稱賭博合法化會導致社會道德嚴重的墮落。

泰國天主教主教團在 4 月 3 日的聲明中表示,主教們反對該法案,因為教會肩負著「成為人類道德導師」的使命。

主教團主席、曼谷總教區阿蓬德拉塔納(Francis Xavier Vira Arpondratana)總主教在聲明中表示,天主教會有責任「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宣揚道德原則和社會秩序」。

他警告說,賭博和賭場合法化可能會引發賭博成癮、財務和債務問題、犯罪、洗黑錢、人口販賣和欺騙等社會惡習,尤其會影響兒童和青少年。

主教們指出,經濟活動和道德是交織在一起的,經濟發展不應忽視道德和「人類的全面發展」。

聲明敦促道:「因此,我們呼籲政府將重點放在可持續和平衡的經濟發展上,以符合人民道德和倫理的發展。

聲明還說,主教們希望政府履行職責,「透過制定符合人的尊嚴、基於健全理性的公正法律來保護人民」。

即使是非法的,賭博活動和彩票,包括足球博彩作為地下活動的一部分,在泰國城市一直進行大量的金錢交易。

一旦合法化,賭博和博彩將被廣泛允許,類似於柬埔寨、老撾、緬甸、新加坡和菲律賓等國家,允許政府透過許可費和門票費用的份額來賺錢。

前議員、親民主組織「全國反獨裁民主聯合陣線」的領導人普羅潘 (Jatuporn Prompan) 表示,該項法案給國家帶來了各種挑戰。

《曼谷郵報》 3 月 9 日引述他的話指出:「熱愛國家的人民必須團結起來,一起反對賭場和網絡賭博合法化,因為這將毀掉我們的國家,削弱我們的人民。」

他也呼籲各界人士參加 4 月 9 日在國會前舉行的抗議集會,表達對該法案的反對。

教宗在病人禧年慶典後給朝聖者帶來驚喜

教宗方濟各 4 月 6 日在病人和醫護工作者禧年彌撒後出現在聖伯多祿廣場。 (圖片:梵蒂岡新聞)

坐在輪椅上、戴著鼻導氧氣管的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現身向人群致意,為聚集在那裡的數千名病人和他們的照顧者帶來了意外驚喜。

教宗在人群中帶著一點緊張的聲音對他們說:「祝大家主日快樂,非常感謝!」

他於 4 月 6 日病人和醫護工作者禧年彌撒結束後出現在廣場上。當他的護士斯特拉佩蒂 (Massimiliano Strappetti) 把他從聖伯多祿大殿領出來時,聚集在廣場上的數千信眾都震驚了,並爆出歡呼聲。

在教宗簡短的問候詞後,穿著白袍,其中一些戴著紅色小丑鼻子的醫生以及坐在輪椅上的病人紛紛鼓掌,他其後穿過人群離開了廣場。

這是教宗自 3 月 23 日因呼吸困難和雙性肺炎接受 5 個多星期的治療後,從羅馬吉梅利醫院出院以來首次公開露面。

梵蒂岡新聞辦公室稱,教宗現身廣場前,先去了聖伯多祿大殿辦告解,並穿過聖門。

雖然教宗沒有參與整個彌撒,但他透過懸掛在教堂中央露台上印有教宗徽章的大型布旗展現了自己的臨在。福傳部代理部長菲西切拉(Rino Fisichella)總主教代表教宗主持了該彌撒,並宣讀了他的講道。

教宗在講道中寫道,即使身處痛苦、疾病和人性的脆弱之中,「天主也不會拋棄我們,如果我們在力量不足之處將自己託付給祂,我們就能感受到祂存在的安慰」。 「透過成為人類,祂願意在一切事上分享我們的軟弱。他知道什麼是痛苦。」

主辦單位估計有約 2 萬名朝聖者來到羅馬參加病人禧年慶典,當中包括來自 90 多個國家的病人、醫生、護士、藥劑師、物理治療師和其他醫療保健工作者。

醫生和病人坐在前排參加彌撒,有身穿白袍的醫護人員在禮儀中擔任讀經員。

教宗在講道中強調,疾病的經驗雖然痛苦,但卻可以成為「一所學校,讓我們每天學會愛人,也學會讓自己被愛,沒有要求或拒絕,也沒有遺憾和絕望」。

教宗呼籲社會不要排斥和邊緣化弱勢群體,而應接納他們作為社會的重要成員。他引用教宗本篤十六世的話指出,一個無法接納其受苦成員的社會「是一個殘酷和不人道的社會」。

梵蒂岡在彌撒結束伴隨《三鐘經》後發表了教宗的致辭,當中他回顧了自己個人的患病經歷。

他表示:「在住院期間,甚至現在康復中,我仍然能感受到『上主之手』,感受到祂關懷的觸摸。」「在病人和醫護工作者禧年之際,我祈求天主將祂的愛觸及到那些遭受苦難的人,並鼓勵那些照顧他們的人。」

他對醫護人員表達深切感謝,「他們並不一定都能在適當的條件下工作,有時甚至成為侵略的受害者。」他呼籲將資源「投入到治療和研究方面,使衛生系統具有包容性,並關注最脆弱和最貧窮的人。」

教宗也再次呼籲世界和平,敦促國際社會向遭受戰爭破壞的地方採取緊急行動。

他說:「願人們放下武器,恢復對話;願所有人質都能獲得釋放,救援物資能送到民眾手中。」他指出,烏克蘭、加薩、蘇丹、南蘇丹、剛果、緬甸和海地都是受災地區。

壁畫藏密碼…南台灣最美馬賽克教堂聖奧德堂 創作人鮑博102歲辭世

嘉義市歷史建築聖奧德天主堂有「南台灣最美馬賽克教堂」美譽,為1961年由荷蘭籍神父畢耀遠委託墨西哥藝術家飽博,用大量馬賽克磚圖案裝飾拼貼,壁畫暗藏玄機,成為教友、遊客亟欲一探究竟的「教堂密碼」。畢耀遠已於2019年97歲蒙主恩召,定居台灣多年的飽博,則於本月6日在新店以高壽102歲辭世,教友相信兩人會在天堂重逢。

鮑博妻子在天主教周報刊登丈夫、墨西哥籍藝術家鮑博(FranciscoBorboa Valenzuela)、聖名「方濟各」辭世訊息,6日零時58分在新店耕莘醫院蒙主恩召,享嵩壽102歲。鮑博畢生致力於以聖藝傳播福音,以馬賽克、鋼鐵、壓克力、玻璃纖維、油畫、木雕等媒材, 繪製成壁畫、苦路、聖堂禮儀空間設計、建物主視覺等創作,分布台灣、香港、澳洲、東馬、墨西哥和西班牙等地,

鮑博晚年定居台灣數十年,在各教堂、學校、醫院、修院等都可見其精彩創作,並著作多部圖文畫冊傳揚主愛及耶穌教誨與精神。12日周六上午9時在新店大坪林聖三堂舉行殯葬彌撒。

聖奧德堂位於忠孝路上、耐斯松屋百貨對面,斜頂式建築是特色,遠遠望去像只蓋一半房子,半個多世紀前由美國婦人郎奧德出資、神父畢耀遠監工興建完成,馬賽克藝術作品出自鮑博,教堂50周年慶義賣鮑博畫作所得30%,捐給天主教若瑟社會福利基金會,作早療與中輟生公益之用。

1959年,嘉義教區主教牛會卿指派畢耀遠到美國,籌募建聖堂、傳教經費,美國婦人郎奧德告訴畢耀遠,自己有塊地租約快到期,打算賣地捐千美元蓋聖堂,1960年郎奧德履行承諾,寫信表示地賣了,要捐1千美元,但蓋聖堂一定不夠用,於是寄3千美元,唯一條件是要畢耀遠監造。同時間,嘉義教區在忠孝路買塊地,畢耀遠邀請鮑博設計,1961年初動土,1962年3月9日落成,以郎奧德名字為教堂命名為「聖奧德堂」。

畢耀遠經神父黃啟祥引薦,認識鮑博,2人一起討論設計教堂,鮑博以「一雙祈禱的手」側視圖為發想,勾勒充滿象徵意義梯形天主堂外觀,運用馬賽克磁磚拼貼出19幅壁畫,鮑博以中文名「鮑步雲」落款其中5幅馬賽克壁畫中,成為暗藏壁畫中「密碼」。

建造教堂,為找尋適合馬賽克磚,畢神父與鮑博費苦心,尤其教堂外耶穌身上紅心,當時只有浴缸用紅色馬賽克磚,他們覺得不符紅心的顏色,偶而逛到嘉市1間藝品店煙灰缸時,當場買下並要店家摔在地上、將碎片帶回貼上牆面,該幅作品也才完成。

嘉義市歷史建築聖奧德天主堂,由荷蘭籍神父畢耀遠委託墨西哥藝術家飽博,用大量馬賽克磚圖案裝飾拼貼,有「南台灣最美馬賽克教堂」美譽。圖/嘉市府提供

嘉義市歷史建築聖奧德天主堂,由荷蘭籍神父畢耀遠委託墨西哥藝術家飽博,用大量馬賽克...
嘉義市歷史建築聖奧德天主堂,由荷蘭籍神父畢耀遠委託墨西哥藝術家飽博,用大量馬賽克磚圖案裝飾拼貼,有「南台灣最美馬賽克教堂」美譽。圖/嘉市府提供
荷蘭籍神父畢耀遠(右)2019年97歲蒙主恩召,墨西哥藝術家飽博(左)本月6日高...
荷蘭籍神父畢耀遠(右)2019年97歲蒙主恩召,墨西哥藝術家飽博(左)本月6日高壽102歲辭世,教友相信2人在天堂重相逢,享永福了。記者魯永明/翻攝
嘉義市歷史建築聖奧德天主堂,由荷蘭籍神父畢耀遠委託墨西哥藝術家飽博,用大量馬賽克...
嘉義市歷史建築聖奧德天主堂,由荷蘭籍神父畢耀遠委託墨西哥藝術家飽博,用大量馬賽克磚圖案裝飾拼貼,有「南台灣最美馬賽克教堂」美譽。圖/嘉市府提供
鮑博妻子在天主教周報刊登丈夫、墨西哥籍藝術家鮑博(FranciscoBorboa...
鮑博妻子在天主教周報刊登丈夫、墨西哥籍藝術家鮑博(FranciscoBorboa Valenzuela)、聖名「方濟各」辭世訊息,6日零時58分在新店耕莘醫院蒙主恩召,享嵩壽102歲。記者魯永明/翻攝
嘉義市歷史建築聖奧德天主堂,由荷蘭籍神父畢耀遠委託墨西哥藝術家飽博,用大量馬賽克...
嘉義市歷史建築聖奧德天主堂,由荷蘭籍神父畢耀遠委託墨西哥藝術家飽博,用大量馬賽克磚圖案裝飾拼貼,有「南台灣最美馬賽克教堂」美譽。圖/嘉市府提供

研究:9成基督教領袖擔心氣候變遷

調查發現,教會領袖的立場會影響會友在氣候議題的重視程度。(Photo by Friends of the Earth Scotland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多數教會領袖認為氣候變遷的源頭是人類造成。美國波士頓學院研究發現,9成教會領袖相信氣候變遷是真實存在,而且人類必須承擔責任,但研究卻發現,牧師在講道時提及氣候變遷的機會偏少,以至於無法形成共鳴。

認為人類是暖化元兇

據《國會山莊報》報導,波士頓學院研究人員斯帕克曼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發表的研究指出,經過調查全國1600名基督教領袖後發現,近9成的受訪者表示相信人為引起氣候變遷,約6成的領袖回答說人類是造成暖化的元兇,3成的基督教領袖則認為人類的影響較小。

不過,約有一半受訪的基督教領袖表示從未與會友討論過這個問題,只有4分之1的人曾提過一兩次以上。

斯帕克曼指出,「由於領導階層在這個問題上保持沉默,普遍讓基督徒認為他們的領袖並不相信氣候變遷,甚至在與其他會友討論氣候變遷時也會感到猶豫。」

他指出,每年乾旱、火災、洪水和其他極端天氣事件越來越普遍,加上9成的基督教領袖已相信人類在這些現象扮演一定角色,更凸顯氣候暖化是值得人類重視的議題。

對象涵蓋基督教與天主教

據《對話》報導,這次在2023至2024年間進行的全國性調查包括福音派、浸信會、衛理公會以及羅馬天主教等宗教機構,調查內容涵蓋宗教領袖對氣候變遷的看法以及是否在教會曾與會友討論此議題。

研究發現,當信徒以為其宗教領袖不相信氣候變遷是由人類活動所造成時,他們也較不會與其他信徒討論氣候變遷話題,對於參與減緩氣候變遷或提高相關意識的活動也較沒興趣。

不過,調查也發現,當基督徒被告知全國以及其所屬教派認同人類導致氣候變遷的基督教領袖比例為何時,信徒對氣候變遷的認知和態度也會出現轉變。當信徒得知教會領袖普遍接受氣候變遷的事實後,他們也更容易認同,採取行動來減緩氣候變遷與教會的立場一致。

「比玻璃還脆弱的老房!」 近60年老厝擠一家三口,聖母基金會盼支持弱勢家庭居家修繕

「比玻璃還脆弱的老房!」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針對需要修繕的服務個案發現,服務對象近8成是經濟弱勢,超過6成是身心障礙中重度,住家環境老舊,屋頂破損、電線膠條損壞等,經濟除了負擔日常開銷,無力再支付龐大的修繕費用,居住充滿隱憂;基金會「居家修繕計畫」,守護弱勢家庭,協助阿鳳姨一家三口兩人臥床的老屋得以安心居住。

「這個天花板都已經凹陷,我很害怕哪天垮下來,弟弟就被壓死了…..」62歲阿鳳姨說出內心的擔憂。臥床弟弟的正上方,是二樓的地板,因樑柱結構被白蟻侵蝕,已呈現「凹型」,天花板下陷明顯,隨時會坍垮。通往二樓的木造樓梯,已經無法支撐重量,阿鳳姨勉強用廢棄的奶粉罐、鐵罐塞在樓梯木板下,增加支撐力,但走起來仍搖搖欲墜,住得膽戰心驚。

基金會從弟弟中風臥床開始服務,陪伴阿鳳姨至今已近10年,社工定期家訪服務,提供生活物資和電動病床,近期發現屋內許多木造樑柱已被白蟻蛀蝕空洞,一碰就碎。擔心臥床的媽媽、弟弟隨時會有居住安全問題,基金會社工緊急聯繫水電、工程師傅評估屋樑結構,施工前確保弟弟的安全,還先暫時安置於照顧機構。媽媽和弟弟皆臥床的24小時照顧全仰賴阿鳳姨,已經將近十年,無法長時間外出工作,全家僅靠每月的身障生活補助維生。費用支付家中水電瓦斯外,還須採買大量的尿布、棉棒紗布等醫療用品、倆人的管灌營養品,已讓這個家庭入不敷出,根本無力負擔修繕老屋的費用。

基金會運用大眾愛心捐款,為阿鳳姨一家進行修繕,連續兩週不間斷的工程,先穩定屋樑結構、樓梯,天花板輕鋼架裝設、更換電燈及馬桶。「阿姨妳開電燈,試踩樓梯看看有沒有穩」社工帶著阿鳳姨檢視修繕完工的屋內角落。屋內更換燈管後,原本昏暗的空間變得明亮,樓梯和地板踩踏也非常穩固。「這厝變得安全很多,阮不用再擔心會垮掉…..真的甘溫幫忙!」阿鳳姨看著修繕後的房子,笑著說終於可以睡一個好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安心。當天,社工也帶著營養品、生活物資到訪,幫助減少阿鳳姨經濟負擔,陪伴他們走過生活每個艱難的時刻。

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執行長黎世宏表示,阿鳳姨的家只是眾多案例之一,基金會許多弱勢家庭正面臨相似的困境,我們希望透過「房屋修繕計畫」,讓每個家庭都能擁有一個安全、溫暖的家。懇請一起成為這些家庭的支柱,幫助他們修繕居住環境,迎向更安全的生活。捐款劃撥帳號:31561904,戶名: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或來電(05)-2778388分機3502、3328洽詢

日本教會102年歷史的天主教週報停刊

日本教會《天主教報》印刷版最後一期頭版的截圖。 (圖片:受訪者提供)

由於成本不斷上漲和訂閱量下降,日本教會的天主教週報於 3 月 30 日停刊,結束了其 102 年的出版歷史。

1923 年 1 月 1 日,  在東京的一群青年平信徒出版了第一期的《Katorikku Shimbun》(天主教新聞)。

據消息人士稱,由於訂戶減少和出版成本上升,該報的印刷版被迫停刊。

去年 3 月,日本天主教主教團主席菊地功樞機宣布,從 2025 年 4 月開始,日本教會的新聞將透過電子方式傳播。

他指出:「考慮到報紙目前的經營狀況和互聯網的普及,幾年來我們一直在考慮如何傳播有關日本天主教會的信息。」

他說:「我們決定開始具體工作,建立一種新的訊息傳播形式。」

新的《天主教新聞》網站(https://cj-news.org)已於 4 月 1 日午夜正式上線。

該網站目前只以日文發布。

每月印刷的免費網路新聞摘要也將發送到日本所有的教會和天主教機構,以幫助那些難以連接網路的人。

《天主教新聞》的百年歷史講述了它對傳播教會訊息的投入和奮鬥。

其中一位創辦人寫道:「我們將幫助教會,為信徒們盡一切努力,在社會上傳播天主教。這是天主教青年的使命。」

1923 年 9 月 1 日,關東大地震衝擊日本,摧毀了東京的大部分地區,印刷業無法進行,這些青年遂搬到了 500 公里外的大阪繼續他們的工作。

九年後,在東京總教區出版部門的支持下,他們重返東京。

在 1930 年代,軍隊對日本社會的控制不斷加強,1937 年接任《天主教新聞》社長的塚本孝二(Shoji Tsukamoto)神父後來說:「我經常被迫向大都會警察局審查處匯報,並要寫致歉信。」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愈演愈烈,由於軍隊的徵召,人力短缺,來自國外的消息也中斷了。 1945 年 2 月,由於紙張配給,該報被迫停刊。同年 5 月 25 日,一場空襲摧毀了該報的設施。

然而,就在在空襲發生的幾天前,聖保祿會士兼業務經理帕格尼尼 (Guido Paganini) 神父把印刷機、字模和少量紙張搬到一個地窖裡,並密封起來以防被消毀。戰爭結束後,他們把封存的設備用來恢復出版。

1950 年,由於財政問題,聖保祿會士接管了該報,但主教們於 1973 年恢復了治權。

雖然是在主教的管轄下,該報仍擁有完全的編輯自由。

緬甸曼德勒主教呼籲一起為地震災民祈禱

曼德勒總教區丁溫總主教。 他的教區是 3 月 28 日緬甸強烈地震中受影響最嚴重的地區。 (圖片:fides.org)

緬甸地震重災區之一曼德勒總教區的丁溫 (Marco Tin Win) 總主教表示,雖然該地區遭受了大規模的破壞,但這場災難讓不同種族、信仰和社會階層的人們團結起來。

他在 4 月 3 日接受梵蒂岡《信仰通訊社》 訪問時說:「即使在這種可怕的混亂中,也沒有人感到氣餒。」

他指出:「我們一起受苦,互相安慰,一起祈禱。」

緬甸於 3 月 28 日發生的 7.7  級地震衝擊了曼德勒實皆的大部分地區,包括曼德勒總教區的範圍。估計死亡人數超過 3,000 人,另有多人失蹤。

丁溫總主教向該通訊社表示,總教區約有兩萬名天主教徒,其中大多數人已成為無家可歸者。

由於主教座堂和主教府遭受結構性損壞,為了安全起見,他也不得不留在街上過夜。

他指出,地震發生後,神父和修會成員立即發出警報,並把人們帶到教堂、修道院和修院的安全地點。

他說:「我們確保沒有人受傷。我們鼓勵並安慰受驚的孩子和街上的人們。」

許多人在仍然可以進入的教堂建築內尋求庇護。

丁溫總主教表示:「在等待進一步外部援助的同時,我們盡我們微薄之力與他們分享水、食物和居所。」

他指出,人道機構正努力為無家可歸者提供如「飲用水、食物、緊急避難所、藥品和衛生用品」等必需品。

他說,光在曼德勒,就有 1,000 多人喪生,2,200 多人受傷,約 200 人失蹤。

地震也影響了許多教堂建築,導致許多教堂無法使用。

據《信仰通訊社》報道,實皆地區的聖母進教之佑堂、亞梅丁區的露德聖母堂以及聖康區的聖若亞敬聖阿納堂三座教堂在地震中倒塌。

在教區的 40 座教堂中,以這三座教堂受災最為嚴重。而其餘的都出現了或大或小的裂縫。

丁溫總主教說:「約有 25 座教堂已不再適合安全地舉行彌撒。」

曼德勒市的修院也遭到嚴重損壞,彬烏倫的小修院則出現裂痕。

主教指出,災難中最大的庇護就是祈禱。

他表示:「我們祈求我們深愛的、飽受戰爭和地震摧殘的祖國得到和平。」

他也對其總教區和人民得到全國乃至全世界教會的支持表示感謝和欣慰。

他說:「教宗也為我們祈禱,給我們安慰和希望。復活節即將來臨,我們在天主的手中,將與基督一起復活。」

據德國政府廣播公司《德國之聲》報道,地震對緬甸造成了廣泛的破壞,超過 300 萬人流離失所。

據聯合國統計,地震發生前,該國已有約 2,000 萬人需要人道援助。

緬甸軍政府與抵抗組織聯合呼籲暫時停火至 4 月 22 日,以便向需要的人提供人道援助。

據《德國之聲》報道,世界衛生組織表示,距離震央不到 15 公里(9英里)的實皆市有三分之一的房屋被摧毀。

教宗出院2週驚喜露面祝「週日快樂」 群眾激動歡呼鼓掌

教宗方濟各(4/6)在聖伯多祿廣場驚喜現身,此為他出院2週以來首度公開露面。路透社

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上月(3/23)從羅馬傑梅利醫院出院,今天(4/6)坐著輪椅、戴著氧氣鼻管,在彌撒結束前,現身聖伯多祿廣場(St. Peter’s Square),這是他出院2週以來首度公開露面,簡短對群眾說:「大家週日快樂,非常謝謝。」群眾激動歡呼鼓掌。

88歲的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2月14日因支氣管炎,住進羅馬的傑梅利醫院 (Gemelli Hospital),之後病情惡化為雙側肺炎, 梵蒂岡形容病情「危急」,醫療團隊表示曾考慮停止治療,讓教宗「平靜離世」。

教宗方濟各今天在聖伯多祿廣場驚喜現身,此為他出院2週以來首度公開露面。路透社

所幸教宗在搶救下轉危為安,上月(3/23)出院,離院前曾前現身醫院陽台,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當時教宗難以發聲,很辛苦地舉起手臂向群中揮手。他現身時沒有戴氧氣鼻管,但稍後他在回梵蒂岡的車上已戴回氧氣鼻管。醫療團隊表示已囑咐教宗休息2個月,不要參加大型或勞累的會議。

教宗(4/6)慶祝禧年(Jubilee Year)彌撒結束前現身陽台,CNN指他這次抬手沒有3月現身時那麼吃力,且能以虛弱的聲音對群眾講話:「大家週日快樂,非常謝謝。」

教廷認證2奇蹟 義大利少年將封聖.委國誕生首位女聖人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梵蒂岡1日證實,天主教教宗方濟各31日已正式批准、承認一項與「獨臂修女」倫迪萊斯有關的醫療奇蹟,此舉使她得以晉升聖品,成為委內瑞拉首位女聖人。而在她之前被教廷宣告為聖人的15歲義大利少年阿庫蒂斯,日前也確定將於27日正式受封,成為天主教歷史上第一位「千禧世代聖人」。不過預計將出席主持阿庫蒂斯封聖儀式的教宗,目前還在養病,尚無法確定能否順利「出關」。

信徒們排起長隊,在教堂內虔誠祈禱,仔細一看眾人面前掛著的,不是常見的男性宗教聖人像,而是一幅「獨臂修女」畫像。

神父 布拉沃:「委內瑞拉最近迎來了兩個好消息,一個是赫南德斯被封聖,他是窮人的醫生。一個是最近,委內瑞拉教會宣布將封一位女性為聖人。」

1903年出生於委內瑞拉首都卡拉卡斯的倫迪萊斯修女,雖然年幼喪父、一生都承受著失去一隻手臂帶來的不便,不過一連串身心靈上的挑戰,並沒有阻擋她致力於教會事務,不僅年紀輕輕就開啟修道生涯,更在累積了數十年經驗後,創立了具有自主權的「耶穌婢女會」。她高潔的品行與貢獻受到肯定,因此委內瑞拉的天主教領袖們,在1995年正式向梵蒂岡提出為倫迪萊斯列聖品的申請,為後續受封聖人鋪路。

外科醫生 布蘭格:「我真的很興奮,因為不久前我接到了羅馬聖座封聖部打來的電話,裡面的工作人員對我唱著歌,告訴我封聖的好消息,真的讓我很開心。」

按照天主教儀式,封聖必須經過「尊者」、「真福者」、「聖人」3個階段,通常需歷時數十年。但因為倫迪萊斯在2003年,讓一名前往她長眠之地參觀的外科醫生,右臂重新恢復活動能力,又於2015年,讓一名觸摸她畫像、罹患特定類型腦水腫的年輕女子逐漸恢復健康,連續2次展現無法以科學解釋的「奇蹟」得到教廷承認;教宗方濟各在2018年批准,將她列為「真福者」,並在7年後晉升聖品,成為委內瑞拉首位女聖人。

外科醫生 布蘭格:「我真的很幸運,我們的國家委內瑞拉,乃至於全世界也都很幸運,因為我們有了一位新聖人。」

目前,倫迪萊斯的具體封聖日期尚未排定。而早在她之前,就被教廷宣布為聖人的15歲義大利少年阿庫蒂斯,日前則確定將於27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上正式封聖,成為天主教史上首位千禧世代聖人。

朝聖者 吉拉迪:「據說他還是個青少年,只比我大兩三歲,但他待人和善,從不妄自評斷別人。」

不同於歷史上親力親為、救死扶傷的聖人,1991年出生的阿庫蒂斯,就像許多青少年一樣,愛玩《最後一戰》、《超級瑪利歐》等電動遊戲;不過他並沒有因此沉迷,反而憑藉自己對科技與電腦的了解,自學架設網站,記錄世界各地的天主教奇蹟,並在過世後的2013年和2022年,展現「奇蹟」治癒了一名患有罕見先天畸形「環狀胰腺」的巴西男童,以及一名出車禍瀕死的哥斯大黎加女子,因此迅速被教廷冊封為聖人。

阿庫蒂斯母親 薩爾札諾:「阿庫蒂斯只是個普通人,但當生命被基督的光照耀,就會變得非凡。」

由於阿庫蒂斯罹患血癌病逝前,常用網路傳播信仰,因此這位「上帝的網紅」封聖的肖像形象,就是生前身穿紅色POLO衫、手中捧著筆電的生動樣貌;之後預計會被封為網路的主保聖人,專司守護網路相關事務。

世界兒童日教宗委員會主席 福爾圖納托:「阿庫蒂斯很早就意識到,現在人群大多都聚集在線上,在網路上,所以他把福音帶到這個地方。」

阿庫蒂斯封聖儀式,月底將在上千萬天主教信徒面前舉行,但預計要主持的教宗方濟各,目前還在養病中,上月30日他再度缺席了例行「三鐘經」祈禱,讓信眾們頗為擔憂,他們也加緊祈禱,希望這位天主教世界的精神領袖,能早日「出關」,出席即將到來的復活節活動,以及各大重要儀典。

涉性侵醜聞遭免除聖職 前華盛頓大主教麥卡里克辭世

前華府大主教麥卡瑞克 (Theodore McCarrick),涉及性侵男童,近日被禁止參加公開神職活動的權利,並可能面臨免除神職處分。(美聯社)

美國一名高階神職人員今天表示,前華盛頓大主教麥卡里克(Theodore McCarrick)已在美國去世。麥卡里克是首位因涉性侵而遭羅馬天主教教宗免除聖職的樞機團成員。

「紐約時報」引述梵蒂岡聲明報導,前華盛頓教區大主教麥卡里克在密蘇里州去世,享壽94歲。他生前是羅馬天主教會中面臨性侵指控的最高階美國教士。

法新社報導,華盛頓教區現任大主教麥克勞(Robert McElroy)也證實麥卡里克的死訊。他在聲明中說:「今天,我得知前華盛頓教區大主教麥卡里克過世。」

「此刻,我特別惦記在他擔任神職期間受到他傷害的人。願我們透過他們所承受的長久痛苦,堅定不移地為他們以及所有性侵受害者祈禱。」

麥卡里克在羅馬天主教擔任聖職漫長且傑出,他曾擔任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pe John Paul II)的人權特使,他在擔任特使期間曾前往衝突地區,並與古巴革命領袖斐代爾.卡斯楚(Fidel Castro)等全球領袖接觸。

曾任紐約教區大主教的麥卡里克,在2000年擔任華盛頓教區大主教,與柯林頓(Bill Clinton)和小布希(George W. Bush)等美國總統往來。

他後來也被封為樞機主教,這是最高階的神職人員之一,也是負責遴選新教宗的選舉人團成員。

但在2018年遭踢爆他過去的不當行為後,梵蒂岡調查發現他在50年前曾性侵一名青少年。他也曾涉嫌性侵其他未成年人與年輕男子。

由於羅馬天主教性侵醜聞不斷擴大,時任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2019年在飽受抨擊下免除麥卡里克的聖職,剝奪他作為神父的一切權利,連私下舉行彌撒都不准。

致力於追究性侵者責任的教士性侵倖存者網路(Survivors Network of those Abused by Priests, SNAP)今天發布聲明說,麥卡里克是「羅馬天主教現代歷史中最臭名昭彰且權勢最大的性侵者」,他「從未因他犯下的罪行而遭到究責」。

「雖然他最終被禁止公開從事神職活動、免除聖職、也被奪去樞機的頭銜,但他從未因他對兒童、年輕人、神學生以及其他受他權勢控制的人所造成的巨大傷害而接受審判。」

「他的死亡標誌他生命的終結,但不代表遭到他荼毒的倖存者得到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