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聖言 2025.01.31

每日聖言  –  1 月 31 日   星期五
聖若望·鮑思高司鐸(1888年)
農曆正月初三

福音(谷 4:26-34)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們說:「天主的國好像一個人把種子種在地裡。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種子發芽、生長,他卻不知道怎麼會這樣。因為大地自然出產:先發芽,後吐穗,最後穗上結滿籽粒。當果實一成熟,他便立刻派人拿鐮刀收割,因為收穫的時候到了。」耶穌又說:「天主的國像什麼呢?或者我們用什麼比喻來和它相比呢?天主的國像一粒芥籽,種在地裡時,是地上所有種子中最小的。一種下了就長起來,比園子裡面各種蔬菜都大,還長出大枝,以致天上的飛鳥都能在它的蔭下棲息。」
耶穌用許多這類的比喻,按照他們能聽懂的來講論。祂公開教導時,若不用比喻就不說什麼。當祂單獨和門徒們在一起時,就給他們解釋一切。

反省
種子的生命力令人敬畏。只要把一粒種子放在適合成長的土壤裡,它就會萌芽生長,最後成為高大的樹木,或芬芳的花草,或人們賴以為生的農作物。天主聖言和我們的關係也是這樣。聖言有如種子,而我們該成為適合種子成長的土壤。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留心開墾自己內在的土壤,讓落在其上的好種子得以生根開花,在自己的內心培育出讓天主喜愛的豐盛果實。
今天,不妨與朋友分享一句改變你生命的聖經話語,以及它如何在你的生命中萌芽、成長、開花和結果的經驗,並為此感謝天主。

每日聖言 2025.01.30

每日聖言  –  1 月 30 日   星期四
農曆正月初二

福音(谷 4:21-25)
那時候,耶穌又對他們說:「燈拿來,難道是為了放在鬥底下,或放在床下面的嗎?豈不是為放在燈檯上?凡隱藏的事,沒有不被揭露;沒有什麼秘密的事,不會成為顯明的。凡有耳能聽的,聽吧!」祂又對他們說:「要留心你們所聽到的。你們用什麼尺度量出,也要用什麼尺度量給你們,而且還要多加給你們。因為凡有的,還將給他更多;而沒有的,就連他已有的也要從他那裡拿走。」

反省
耶穌說:「凡有的,還將給他更多。」用這句話來鼓勵基督徒慷慨大方的精神,是最貼切的。《希伯來書》的作者也指出,基督徒應該具備「完備的信德」、「毫不動搖的望德」和「勉力行善的愛德」。相信天主只是起點,基督徒還需要勤讀聖經,學習教理,並祈求上主的光照,使能更加認識天主啟示的真理。守護望德,在生活的挫折和苦難中不斷成長,在困惑和痛苦中仍然充滿希望。愛德方面,懇求天主賞賜我們以祂的仁愛去愛他人,並在生活中勉力行善,使愛德日益增長。想一想,我對主、對人慷慨大方嗎?

義籍神父春節想台灣 搭車5小時赴教廷使館團圓

農曆新年到,駐教廷使館邀請曾旅台外籍神職人員共度除夕。在台奉獻47年的義籍神父傅立吉,退休後回到北義,他搭5個小時火車前來參加,只為一解思鄉之情,「台灣是我的家,我想念大家。」

駐教廷使館昨天舉辦除夕餐會,3位樞機主教與多位神職人員出席,包括教廷宗座科學院長涂克森(Peter Turkson)樞機、教廷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副祕書長巴吉歐(Fabio Baggio)樞機,教宗駐馬爾他騎士團特別代表鐸瑪士(Silvano Maria Tomasi)樞機。

駐教廷大使李世明致詞時表示,總統賴清德和外交部長林佳龍在新春談話中都強調和平的重要,呼應教宗方濟各對和平的訴求,台灣會盡一切可能維護和平,希望大家繼續支持台灣,共同促進世界和平。

巴吉歐接受中央社訪問指出,農曆新年象徵新開始,今年也是天主教禧年,他期盼今年各地區都能獲致和平。他表示自己曾在菲律賓擔任傳教士,有機會訪台多次,他很欣慰天主教會在台灣過去做出許多貢獻,他主要負責移民難民事務,也很樂見台灣一直很重視移民難民問題。

今年82歲的靈醫會神父傅立吉(Fr. Felice Chen),來台時僅28歲,在台灣度過近半個世紀後退休返回北義。他長年在宜蘭羅東聖母醫院貢獻,獲頒第十四屆「醫療奉獻獎」,另曾獲澎湖縣政府頒發「榮譽縣民」,並在2017年取得台灣身分證,成為「正港台灣人」。

傅立吉接受中央社訪問表示,從北義搭火車到羅馬有點遠,要花5個小時,但他還是想來使館參加活動,看看很多朋友,「因為我在台灣的47年,真的過得很高興。」

出席的外籍神父來自不同國家,有非裔神父、日籍神父、西班牙神父、法國神父,見面卻都能以流利中文互相問候,偶爾還夾帶幾句台語,形成特殊場面。

神父彼此問起旅台時間,宛如比對當兵「梯次」,傅立吉是在座最資深的前輩。傅立吉笑稱,一位神父聊天時提到,他在台灣待了快4年,「我去台灣時,那位神父都還沒出生呢。」

被問到最想念台灣哪裡,傅立吉說,他在台灣47年,哪裡都去過了,在羅東服務時間最多,也待過台北、澎湖、新竹。他表示,最多時間是與宜蘭縣原住民和羅東聖母院一起度過,「那裡當然是我的家,我很想念他們。」

談到回義大利後懷念哪些台灣食物,傅立吉露出靦腆笑容說,這裡有間店在賣台灣進口的麵,他每天早上都吃那個,加開水泡三分鐘就可以吃,「有些人會笑我,問我為何要用筷子吃,我說用筷子比較有味道,用叉子不行啊。」

傅立吉說,有機會和台灣朋友相聚總是很感動,「我這次特地帶妹妹一起搭車來,讓她看看台灣的人。」而他新年想對台灣朋友說的話是,「希望天主保佑大家身體健康,保佑台灣的人。」

傅立吉的妹妹向中央社記者表示,她以前曾去台灣探望過哥哥3次,最大印象是覺得台灣人工作很勤奮,值得學習。她還透露「哥哥剛搬回義大利時常常哭,因為捨不得台灣。」

樞機主教肯定台灣重視移民難民議題

教廷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副祕書長巴吉歐(Fabio Baggio),去年12月剛剛獲得教宗擢升為樞機主教表示,他過去曾訪台多次,樂見天主教會在台發展,以及台灣對移民難民的重視。

樞機主教肯定台灣重視移民難民議題 教廷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副祕書長巴吉歐(Fabio Baggio),去年12月剛剛獲得教宗擢升為樞機主教, 他向中央社表示,他過去曾訪台多次,樂見天主教會 在台發展,以及台灣對移民難民的重視。

張善政慰問醫護 發福袋

桃園市長張善政與衛生局長賈蔚在春節前夕慰勞醫護,致贈禮品送祝福。(桃園市政府提供)

春節期間,天主教聖保祿醫院的醫護人員仍堅守崗位,為市民的健康提供貼心守護。桃園市長張善政於一月二十六日下午一點三十分,偕同衛生局長賈蔚前往聖保祿醫院慰勞醫護人員,表達對他們辛勞付出的感謝與敬意。

桃園市長張善政與衛生局長賈蔚在春節前夕慰勞醫護,致贈禮品送祝福。(桃園市政府提供)

張善政除了親切慰問醫護人員,還特別前往急診觀察區,發放市府特製的「轉來好運」福袋,送給醫護人員及就診的民眾,祝福大家新春平安、順心。張善政還準備了水果禮盒、福袋,以及由桃園女子監獄製作的核桃糕,致贈給醫護團隊,為他們的辛勤工作加油打氣。

聖保祿醫院感謝市府團隊的關懷支持,醫護團隊將繼續守護病友健康,讓市民安心過好年。

教宗2025年世界病人日文告:望德使我們在磨難中更堅強

教宗方濟各為第33屆世界病人日頒布文告,指出天主通過相遇、恩典和分享來親近受苦者。與此同時,通常每三年舉行一次的世界病人日隆重慶典,將順延至2026年進行。

教宗方濟各在第33屆世界病人日文告中提出病人和照護者內心深處的諸多問題。「當我們親身忍受嚴重病痛、殘疾,或許治療費用超過我們能力範圍時,我們如何保持堅強?除了自身的病痛以外,當我們看見摯愛在我們身邊覺得幫不上忙時,我們如何能夠堅強下去?」

儘管「望德不叫人蒙羞」(羅五5),而且實際上望德「在磨難時刻使我們堅強」,這份信心有時也會在病痛的具體處境中遇到困惑。教宗指出,在此情況下,我們感到需要一份高過於我們自身力量的威能。我們深知「自己需要天主的助佑、祂的聖寵、祂的眷顧,以及天主聖神所賜的力量之恩」(參閱:《天主教教理》,1808號)。

聖父教宗接著邀請信眾省思天主親近受苦者的三種特殊方式,即:相遇、恩典和分享。

相遇

經上記載,耶穌派遣72位門徒出去,對病人說:「天主的國已經臨近你們了。」(參閱:路十1-9)教宗解釋道,這便是「幫助病人在他們的病弱中看見與主相遇的機會」。

這相遇會帶來轉變,有助於我們發現「自己可以在人生暴風雨時牢牢抓住的堅固磐石」。相遇的經驗「使我們變得更堅強,因為它教導我們,我們並不孤單」。

恩典

這使我們在痛苦中體驗到,天主的親近是一份恩典。教宗繼續表示,「相較於其他任何事物,痛苦讓我們更加意識到希望來自於上主,因此它首先是一份恩典,要在『忠於天主的忠信』的狀態下加以領受和培養」。

教宗闡明,「唯有在基督的復活中,我們每個人的命運才會在永恆的無限視野中找到其應有的位置」。什麼也無法使我們與基督隔絕(參閱:羅八38-39),這深厚的希望是「每一絲微光的泉源,我們能藉以克服人生中的考驗和阻礙」(參閱:本篤十六世教宗,《在希望中得救》通諭)。

分享

此外,天主也透過分享來親近我們,這在苦難中很常見。我們時常在病床邊學會望德,在關懷受苦者時學會擁有信德,在照顧有需要的人時發現愛德。

教宗強調,要在病患、醫生、照護者、家人和朋友之間「充滿恩寵的相遇中領略美好和意義」。這些是「要珍惜的光芒」,它們在考驗的黑夜中「不僅帶來力量,而且教導我們在愛和親近裡品嚐生命真正的滋味」(參閱:路十25-37)。

在禧年中的重要角色

教宗在文告的結尾稱病患和受苦者在禧年中扮演「格外重要」的角色。「你們的並肩同行事實上是給所有人的記號,是『一首頌唱人類尊嚴的讚美曲、一首希望之歌』」(參閱:《望德不叫人蒙羞》禧年詔書)。

教宗感謝他們的見證,並以全體教會和他個人的名義保證始終在祈禱中惦記著他們,並向他們頒賜降福。

2025年世界病人日

世界病人日於每年2月11日露德聖母瞻禮舉行,而且每隔三年特別在一個聖母朝聖地隆重慶祝。

然而,恰逢禧年,教宗方濟各選擇將原本依照常規要在2025年舉行的隆重慶典順延一年。因此,下一次世界病人日的大型慶祝活動將於2026年在秘魯查皮聖母朝聖地舉辦。

教宗的這項決定於元月27日由聖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和聖座福音傳播部宣布。聲明指出,在禧年期間,世界病人日將依循慣例於2月11日在教區層級舉行。同時,聲明也提到,禧年期間將於4月5日至6日為病人和醫護工作者舉行慶典,殘疾人的慶祝活動則要在4月28日至29日進行。

每日聖言 2025.01.29

每日聖言  –  1 月 29 日   星期三
聖王炳等殉道(1858年)
聖福若瑟司鐸(1908年)
農曆正月初一(春節)

福音(谷 4:1-20)
那時候,耶穌來到海邊又開始教導人。一大群人聚集在祂周圍,祂只得上了一條小船,坐下來。船在海中,群眾朝著海站在岸邊。耶穌用比喻對他們說:「有個撒種的人出去播種。他撒的時候,有些種子落在路旁,鳥兒飛來把它們吃了;有些落在泥土很少的石頭地上,因為土淺,很快就發了芽,但太陽升起來,就被曬乾了,因為它們沒有根,很快就枯死了。還有些落在荊棘叢中,荊棘長起來,把種子窒息了,就沒有結果實。另外一些種子落在好地裡,長大成熟,結了果實,有的三十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一百倍。」耶穌說:「有耳能聽的,聽吧!」當耶穌獨自一個人的時候,十二門徒和跟祂一起的人就問這個比喻的含義。祂對他們說:「天主國的奧秘已經給了你們。對於那些外人,一切都用比喻。使他們看了又看,卻看不明白;聽了又聽,卻聽不懂。不然,他們必會悔改,得到赦免。」耶穌對他們說:「如果你們不能明白這個比喻,怎能懂其它所有的比喻呢?撒種者撒的是話。那些撒在路旁的種子,是指人聽了這話,撒旦馬上來,把撒在他們內心的話奪走了。那撒在石頭地裡的,是指那些一聽就歡喜地接納了,可是在他們內沒有根,不能持久,一旦因為這話而遇到艱難困苦,或遭受迫害,他們立刻就跌倒了。那撒在荊棘裡的,是指那些聽到這話,但世俗的焦慮、財富的迷惑及種種欲望進來,把這話窒息了,無法結出果實。那撒在好地裡的,是指那些聽了這話就接納了,並結了果實,有的三十倍、有的六十倍、有的甚至—百倍!」

反省
關於撒種的比喻,可能我們已經聽過數十遍了,但我們可曾讓主的話保留在心田,並由心動變成行動?有位神父曾在主日彌撒中邀請教友們每週至少帶領全家祈禱一次。當他在下一個主日詢問執行情況時,卻只有一位教友付諸行動。這說明我們時常不將聖言放在心上,又何談實踐呢!今天問一問自己:我在每一次參與彌撒時都用心領受天主聖言嗎?我記得本主日福音的內容嗎?虛心求主賜給我對天主聖言認真的態度,使我的心成為良田,並通過生活而結出碩果。

台灣協助烏克蘭建置數位課程 助4萬學童持續學業

台灣與烏克蘭合作數位課程教育訓練計畫,1月24日舉行結業典禮,駐波蘭代表劉永健與烏克蘭議員克尼茨基代表致詞。(駐波蘭代表處提供)

台灣與烏克蘭合作,為烏克蘭中西部地區的中小學提供數位設備及課程,並對教師進行相關教育訓練。在昨天舉行的結訓典禮中,烏克蘭國會議員克尼茨基出席,感謝台灣幫助烏克蘭超過4萬名學童持續學業。

俄烏戰爭爆發後,許多孩童及青少年因戰火影響而中斷學業。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至少530萬名兒童的教育受到影響。在空襲頻繁的東北部地區,學生不得不在新建的防空地下室上課;而在戰事相對緩和的地區,則面臨境內移民湧入及資源短缺的挑戰,導致教育系統壓力不斷加劇。

為協助戰火下的烏克蘭學童,駐波蘭代表處攜手烏克蘭非政府組織「全烏民主聯盟」(All-Ukrainian Forum of Democracy),並與烏克蘭天主教大學(Ukrainian Catholic University)合作推動「Leave No One Behind」計畫,為烏克蘭中西部地區的中小學教師提供數位設備及課程,並進行教育訓練。

教育訓練計畫於1月24日舉行結業典禮,駐波蘭代表劉永健透過視訊致詞,向與會的教育工作者與志工致敬,感謝他們在困境中仍致力改善學童的學習環境,彰顯烏克蘭人民的韌性與勇氣。

劉永健強調,台灣將持續與烏克蘭站在一起,協助烏克蘭建置數位課程,並強化當地的經濟與社會韌性,確保烏克蘭下一代的教育不受戰爭影響。

烏克蘭國會議員克尼茨基(Mykola Kniazhytskyi)則在結業典禮中感謝台灣的支持。他表示,「台灣與烏克蘭雖然相隔遙遠,但彼此的心卻無比貼近。台灣的友誼及支持,讓烏克蘭人民感到並不孤單。」

根據駐波蘭代表處的新聞稿,台灣透過「Leave No One Behind」計畫,提供1100台台灣生產筆記型電腦及480套程式編碼工具等資訊教育設備,並於去年7月和10月在烏克蘭天主教大學舉行兩次電腦教師訓練課程,輔導24所學校共計48位教師。 此外,計畫還在烏克蘭利沃夫(Lviv)、伊凡諾-法蘭科夫斯克(Ivano-Frankivsk)及波爾塔瓦(Poltava)等州的中小學及地方社群,舉行11場企業經營培訓與創新營隊,吸引共35所學校超過351人參與,預期可嘉惠超過4萬名烏克蘭學童與青少年。

教宗:邪惡的時日不多,戰爭和死亡不會獲勝

教宗方濟各在第六屆天主聖言主日彌撒強調,福音是活的聖言,絕不叫人失望。耶穌「使我們擺脫一切內在的鎖鏈」,開啟我們的「心靈之眼」。教宗當天為40名來自不同國家的平信徒授予讀經職。

整部聖經向我們講述天主聖言,祂為了救世人而道成肉身;換句話說,整部聖經「都讓我們記得基督和祂的工程」,並由「聖神在我們的生活和經歷中予以落實」。教宗方濟各元月26日天主聖言主日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他在講道中如此表示。參禮者約有6500人。

當天也是禧年傳播界慶典的最後一天,同時教宗為40名不同國籍的平信徒授予讀經職,並託付給他們每人一本聖經,以強調我們蒙召藉著聖言為祂作見證,「向各時代、各地方傳揚福音」。在第六屆天主聖言主日,教宗再次叮囑在場全體信友要養成誦讀聖經的習慣。

耶穌使命的五個行動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闡述了主日福音。根據聖史路加記載,耶穌宣讀了《依撒意亞先知書》的一段經文,然後「揭露自己是默西亞」,即天主的受傅者。

這段經文概述了基督使命的五個行動:「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布上主恩慈之年。」(路四18-19)教宗指出,因此,福音是「憐憫、仁慈、光明、自由且喜樂」的話語。

福音絕不叫人失望

教宗逐一解釋了耶穌的五個行動,並勉勵所有的人身體力行。而且,基督在落實這些行動時,「向我們宣講天主接近我們的貧困、將我們從罪惡中贖回來、啟迪我們的眼、打破壓迫的枷鎖」,賜給我們新生命,與我們並肩同行。

「祂賜給我們的救恩還沒有完全實現。我們都知道這點。然而,戰爭、不義、傷痛、死亡不會有最後的話語權。事實上,福音是活的聖言、是肯定的話語,絕不叫人失望。福音絕不使人蒙羞。」

向窮人傳報喜訊的憐憫話語

基督「被派遣去向貧窮人傳報喜訊」,也就是天主的國臨近了。祂讓我們明白,「上主來眷顧祂的子民,照顧卑微和不幸的人」。教宗強調,福音是喜訊,是「憐憫的話語」。我們蒙召去「行愛德、寬恕近人的罪過、慷慨投入社會工作」。

未來屬於天主

接著是向俘虜宣告釋放。教宗表示,基督告訴我們,「邪惡的時日不多了,因為未來是屬於天主的」。

「因著聖神的德能,耶穌將我們從一切罪過中贖回來,使我們的心靈自由,擺脫一切內在的鎖鏈,在世上帶來天父的寬恕。這福音是仁慈的話語,召叫我們成為熱愛和平、團結與修和的見證人。」

權勢與虛榮使人對弱小者視而不見

使盲者復明則是更廣大的工程,耶穌照亮每個人的內心,因為人的內心會是罪過的棲息之所。因此,基督的話語是「光明的話語」,「叫我們迎接真理,去為信仰做見證」,在生活上言行合一。

「默西亞為我們開啟心靈的眼,它往往因權勢和虛榮的媚惑而眼花撩亂:那是心靈的疾病,妨礙我們辨認出天主的臨在,使我們對弱小者和受苦者視而不見。」

在基督名字內的弟兄姐妹

此外,耶穌來,也是為了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其首要意義是,基督「使我們成為在祂名字內的弟兄姊妹」。因此,「因著天主愛的威能,打破了迫害與死亡的牢籠」。所以,天主的話語是「自由的話語」,催促「心靈悔改、心意誠實,並在磨難中堅忍不拔」。

耶穌宣告的新時代不會消耗生命

最後,耶穌宣告的「上主恩慈之年」是「新的時代,不會消耗生命,卻使之煥然一新」。教宗指出,剛展開的禧年預備我們懷著希望去與救主相遇。為此,基督的話語是「喜樂的話語」,敦促我們「去接納、共融,並以朝聖者的身份踏上旅途,走向天主的國度」。

每日聖言 2025.01.28

每日聖言  –  1 月 28 日   星期二
聖多瑪斯·阿奎那司鐸聖師(1274年)
農曆臘月廿九

福音(谷 3:31-35)
那時候,耶穌的母親和祂的兄弟們來了。他們站在外面,派人給祂捎信。群眾正圍耶穌坐著,有人對祂說:「看,袮的母親和袮的兄弟們在外面,要找袮呢!」耶穌回答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兄弟?」祂環視四周坐著的人說:「看,這就是我的母親和我的兄弟。凡遵行天主旨意的,就是我的兄弟、姐妹和母親。」

反省
耶穌的母親、姐妹和兄弟們,都是猶太人。可以推想到,當時他們應該與其他很多猶太人一樣,都遵守猶太法律和傳統,聽從並相信司祭長、經師、長老們。當耶穌屢次直面挑戰這些人的言論和行為時,祂的母親和兄弟們很有可能難以接受祂,甚至以祂為恥,以至於想阻止祂繼續公開宣講。他們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不認識耶穌的真實身份——天主子。今日的福音啟發我們,真正與耶穌有關係的人,是那些「遵行天主旨意」的人。我與耶穌的關係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