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款待侵犯受害者,照護心靈的創傷

為地方教會和宗教團體而言,聖座保護兒童委員會的寶貴服務有如“氧氣”。教宗方濟各如此稱讚該委員會的工作。該委員會於3月24日至28日舉行全體大會,教宗為此向與會者發表訊息。他寫道,“兒童或者脆弱的人在哪裡是安全,人們就能在那裡服事基督、光榮基督”。

“預防侵犯不是緊急情況時鋪開來用的毯子,而是建立一個忠於福音的團體的基礎之一。”

教宗在訊息中指出,保護兒童委員會的工作不只有一些要落實的規定,更是推動保護措施,即,“教育眾人的培訓、防患於未然的督導,以及使人重獲尊嚴的聆聽”。

“當你們提出預防措施時,即使是在最偏遠的團體,你們都是在書寫一個承諾:每個兒童、每個脆弱者,都將在教會團體中找到一個安全的環境。這對我們來說,應該是促成完全皈依的動力。”

教宗的要求很明確,並分為三點:首先是與聖座各部會共同工作;其次是與教會外的個人及組織協作,願人人都談論“保護”;最後是以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作風給予款待並照護心靈的創傷。

教宗提到,這十年來教會的安全網絡不斷擴大,因此,他邀請聖座保護兒童委員會“在世界沉睡時成為守護的哨兵”,戰勝將痛苦擱置不管的誘惑,並努力治癒它。最後,教宗敦促與會者懷著希望和奉獻精神繼續所走的道路。

日本藝術家擬以漫畫展示「隱藏基督徒」的教會歷史

直到19世紀的前兩個世紀裡,基督宗教在日本都是被禁止的,當時人們被要求踐踏基督圖像或十字架,以證明他們不是基督徒。 (圖片:kirishitan.jp )

日本一位藝術家表示,計劃透過流行漫畫形式向年輕一代展示日本「隱藏基督徒」的教會歷史。

據梵蒂岡《信仰通訊社》報道,高濱寬(Kan Takahama)最近於義大利訪問期間,在一次會議上宣布了這一消息。

日本駐教廷大使館與義大利盧卡總教區組織了高濱該次的到訪,以紀念日本基督徒官方代表團於 1585 年抵達羅馬,並與教宗額我略十三世會面 440 週年。

高濱於 3 月 17 至 18 日在羅馬的宗座額我略大學和宗座慈幼會大學發表演講,並於 3 月 20 日拜訪了盧卡的總主教府。

據報道,在日本非常受歡迎的漫畫在世界各地擁有越來越多,包括長者的讀者和觀眾。

高濱認為,這些漫畫採用了獨特的繪畫形式,可以用來講述「隱藏基督徒」的故事,他們是 17 世紀日本受迫害的基督徒,當時基督宗教被禁,所有傳教士都被驅逐。

這位藝術家對日本教會的歷史很感興趣。耶穌會於 1591 年在日本天草建立了一所培育日本司鐸的學院。而她本人也是來自天草。

天草地區和長崎同是基督教徒在 250 年間躲避迫害的地方。這兩個地方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高濱在當地檔案館中偶然發現了有關基督徒被迫害的舊有文件。她於是搜集了口頭傳統和其他文獻,以便更好地了解當地「隱藏基督徒」的歷史。

教宗:天主的耐心激勵信眾將其生活變成“悔改皈依的時期”

教宗方濟各在為3月23日主日三鐘經祈禱活動準備的講稿中指出“耐心”的重要性,它是人類生活中所需要的。正如當天福音所指出的,天主的耐心激勵信眾將其生活變成“悔改皈依的時期”,就如農人等待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結出果子一樣。這位“有耐心的農人”是上主,在人們生活的土地上耕耘,滿懷信心地等待他們“回到祂身邊”。

接著,教宗寫道他住院的經歷:“在這長時間的住院期間,我有機會體驗到上主的耐心,我還看到這耐心也體現在醫護人員和醫療工作者的不懈關懷,以及病人家屬的關心和希望中。這信賴的耐心根植於天主的愛,我們的生活中確實需要耐心,尤其是在面對最困難和痛苦的情況的時候。”

教宗對以色列再次轟炸加沙並導致多人傷亡深感悲痛,他也為嚴峻的人道主義情況表示擔憂。他寫道:“我籲請立刻讓武器噤聲;並有勇氣恢復對話,釋放所有人質,且實現最終的停火。加沙地帶人道主義情況再次嚴峻,需要交戰方和國際社會的緊急承諾。”

教宗對“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就和平協議文本達成一致感到高興”。他說,“我希望協議能儘快簽署,為南高加索地區建立持久的和平作出貢獻”。

最後,教宗感謝那些在他住院治療期間為他祈禱的人,並懇求“結束戰爭,實現和平,尤其是在飽受折磨的烏克蘭、巴勒斯坦、以色列、黎巴嫩、緬甸、蘇丹,以及剛果民主共和國”。

全球天主教徒人數持續增長,已達14.06億

非洲主教主持彌撒 

據梵蒂岡新聞網報導,由聖座國務院教會中央統計處編撰、梵蒂岡書局出版社發行的《2025年聖座年鑒》和《2023年教會統計年鑒》近日在書局上架。通過分析《2025年聖座年鑒》中的數據,我們可以得知2024年全球天主教會生活的相關信息。在此期間,新建立一個教省和七個教區;三個主教區被提升為教省總主教區;一個主教區升格為總主教區,一個宗座署理區升格為教區。此外,《教會統計年鑒》提供了全球天主教會牧靈行動的主要統計數據概覽。以下是2022-2023兩年間的統計數據。

1.全球天主教徒人數增加

2022年至2023年間,全球天主教徒人數增長了1.15%,從大約13.90億增至14.06億。根據各大洲人口比例的不同,天主教徒的分佈也存在差異。非洲的天主教徒人數占全球總數的20%,顯示出天主教會在該洲蓬勃發展:天主教徒人數從2022年的2.72億人增至2023年的 2.81億人,增幅為3.31%。在非洲大陸的國家中,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天主教徒人數位居首位,接近5500萬人,其次是尼日利亞3500萬人;烏干達、坦桑尼亞和肯尼亞的天主教徒人數也相當可觀。

兩年間,美洲的天主教徒人數增長了0.9%,該洲仍然是全球天主教徒人數最多的大洲,占全球天主教徒總數的47.8%。其中,27.4%分布在南美洲,巴西仍是全球天主教徒最多的國家,該國擁有1.82億天主教徒,占全球總數的13%;6.6%分佈在北美洲;剩餘的13.8%分佈在中美洲。若把天主教徒人數與國家人口總數聯繫起來看,阿根廷、哥倫比亞和巴拉圭的天主教徒比例皆超過了90%。

亞洲天主教徒人數在兩年間增長了0.6%,到2023年約占全球天主教徒總數的11%。2023年,東南亞地區76.7%的天主教徒集中在菲律賓有9300萬人,印度則有2300萬人。儘管歐洲擁有全球天主教徒總數的20.4%,但其增長緩慢,兩年間天主教徒數量僅增長了0.2%。另一方面,在人口增長趨於停滯的情況下,天主教徒在歐洲的占比略微提高,到2023年接近39.6%。意大利、波蘭和西班牙的天主教徒均超過國家人口的90%。2023年,大洋洲的天主教徒人數略高於1100萬,較2022年增長了1.9%。 

2.主教人數有所增加

在這兩年裡,全球主教人數增長了1.4%,從2022年的5,353人增加到2023年的5,430人。除大洋洲外,所有大陸的主教人數均有所增加。非洲和亞洲的增幅略微增加,而歐洲和美洲的增幅則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間,各大洲主教人數的相對比例基本沒有變化,其中美洲和歐洲占比最高。非洲主教人數在全球主教總數中的比例從2022年的13.8%上升至2023年的14.2%。

此外,截至2023年,各大洲每位主教所牧養的天主教徒人數存在較大差異:全球平均每位主教負責25.9萬名天主教徒,而非洲和美洲的主教平均牧養人數分別高達36.5萬和33.4萬。相比之下,大洋洲的情況更相對有利,每位主教平均牧養8.7萬名天主教徒,因而顯示出該地區的主教人數相較於其他大洲更為充裕。

3.非洲和亞洲的司鐸人數增加,歐洲、大洋洲和美洲減少

截至2023年底,全球3,041個教會轄區共有406,996名司鐸,相較2022年減少了734人,降幅為0.2%。按地區來看,非洲(+2.7%)和亞洲(+1.6%)的司鐸人數有所增加,歐洲(-1.6%)、大洋洲(-1.0%)和美洲(-0.7%)則有所減少。

如果進一步區分教區司鐸和修會司鐸,可以發現亞洲和非洲的司鐸總數增長得益於教區司鐸和修會司鐸的雙重增長,尤其是在非洲,教區司鐸增長了約3.3%,修會司鐸增長了1.4%。在美洲大陸,中美洲和拉丁美洲的教區司鐸人數在這兩年中顯著增加。然而,歐洲的司鐸總數下降了1.6%,教區司鐸和修會司鐸降幅相同;大洋洲也出現了相同的情況,但降幅較小,為1.0%。

2023年,全球司鐸分佈如下:歐洲占38.1%、美洲占29.1%、亞洲占18.2%、非洲占13.5%、大洋洲占1.1%。從司鐸人數與天主教徒人數的比例來分析,每位司鐸負責牧養管理的教友人數存在明顯的不平衡。理想的情況是,各地區司鐸的比例應與天主教徒的比例相一致。然而,2023年的數據表明,司鐸與天主教徒的比例存在較大差距。司鐸比例超過天主教徒比例的地區是:北美(司鐸占10.3%,天主教徒占6.6%)、歐洲(司鐸占38.1%,天主教徒占20.4%)和大洋洲(司鐸占1.1%,天主教徒占0.8%)。而司鐸明顯短缺的地區是:南美洲(司鐸占12.4%,天主教徒占27.4%)、非洲(司鐸占13.5%,天主教徒占20.0%)以及中美洲地區(司鐸占5.4%,天主教徒占11.6%)。

4.執事人數增加

終身執事是增長最為顯著的神職群體。在2023年,其總數達到51,433人,相較於2022年的50,150人,增長了2.6%。然而,地區差異依然顯著:大洋洲(+10.8%)和美洲(+3.8%)的增長速度較快,而非洲和歐洲的增長率則略有下降。在這兩年間,執事在全球的分佈情況沒有顯著變化:歐洲的執事比例有所下降,而美洲則呈現增長態勢,這主要得益於北美地區的快速發展。作為牧靈工作者,執事在美洲尤為活躍,尤其是北美州,該地區的執事占全球總數的39%,而歐洲則占31%。

為了評估執事在牧靈行動中的支持作用,我們可以按照地區的不同將終身執事人數與司鐸人數進行對比分析。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範圍內,每100名司鐸對應的執事數為13名,最低的是亞洲的0.5名,最高的是美洲的29名,歐洲約10名,而在非洲,每100名司鐸僅有1名終身執事一同服務。儘管統計數相當可觀,但終身執事在平衡牧靈工作需求方面的作用仍然相對有限。然而,從發展的趨勢來看,終身執事在司鐸更替問題較為突出的地區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5.修會非司鐸會士與修女人數呈現負增長

修會非司鐸會士與修女人數較往年持續減少,2023年降幅有所減緩。非洲地區的修會非司鐸會士人數在2022至2023年間呈現增長,而其他大洲均出現下滑。南美洲的降幅相較過去幾年的年均值有所減緩,而中美洲則保持穩定。從歷年的統計數據來看,歐洲的修會非司鐸會士人數不斷地減少,並在2023年持續減少。

全球修女人數從2022年的599,228人縮減至2023年的589,423人,降幅達1.6%。按地區分佈來看,2023年歐洲占比32%居首,隨後是亞洲30%,美洲(平均分佈在南北美洲)23%,非洲14%,大洋洲1%。全球修女人數減少的主要原因是高齡修女離世人數顯著增加,而放棄修會生活的人數在兩年間有所減少。2022年至2023年間,非洲修女人數顯著增長了2.2%,其次是東南亞,增長了0.1%。北美則下降了3.6%。南美下降了3%,而中美洲及中美洲安的列斯群島的降幅則較小。歐洲的降幅最大,降幅為3.8%。

這些變化自然會影響各大洲修女人數的比例。2022至2023年間,歐洲和北美洲修女比例下降,而亞洲和非洲的比例則上升。2022年在歐洲和美洲服務的修女占全球總數的55.8%,2023年降至54.8%。在此期間,變化最大的是東南亞(從28.7%增至29.2%)和非洲(從13.9%增至14.5%)。

儘管全球及部分大洲的修女人數有所減少,但她們仍然是不可忽視的現實:修女總數比司鐸總數多出45%。雖然在過去幾年中,她們在提供服務方面所發揮的作用總體上有所減弱,但她們在基督徒團體生活中的作用依然是協助神父,甚至代替神父的牧靈工作。

6.聖召數量減少

從2012年起,全球大修院修生的數量呈現出持續下降的趨勢。司鐸候選人數量從2022年的108,481人下降至2023年的106,495人,降幅達1.8%。這一全球性的下降趨勢體現在除非洲外的所有大洲:非洲的修生人數由34,541人增至34,924人,增幅為1.1%。歐洲下降較為顯著,為-4.9%,亞洲-4.2%,美洲-1.3%,而大洋洲也出現了輕微的負增長。

2022至2023年間,各大洲大修院修生的比例分布略有變化。2022年,非洲和亞洲的修生總數占全球總數的61.0%,2023年升至61.4%。除了大洋洲出現了小幅下降之外,美洲和歐洲的整體占比也有所減少:2022年,美洲和歐洲的修生總數為41,199人,占全球總數的近38%,而2023年則降至37.7%。為了更清楚地評估各地區聖召的增減情況,有必要將修生的分布比例與天主教徒的分布比例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2023年的數據顯示,各大洲在修生數量與天主教徒比例上存在顯著差異。在非洲,修生占比為32.8%,而天主教徒僅占20%;在亞洲,修生占比為28.6%,而天主教徒占比為11%。這表明,這兩個大洲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獨立承擔地方教會使徒工作的需求。相較之下,歐洲和美洲的修生比例明顯低於天主教徒比例:歐洲的修生占比為12.0%,而天主教徒占比為20.4%;美洲的修生占比為25.7%,而天主教徒占比高達47.8%。因此,在這兩個大洲,難以充分滿足天主教徒的牧靈需求,在司鐸代際更替方面尤為困難。

每日聖言 2025.03.26

每日聖言  –  3 月 26 日   星期三
農曆二月廿七

四旬期第三主日【視頻講道】https://youtu.be/6yZuB7y0IyU

福音(瑪 5:17-19)
那時候,耶穌對群眾說:“你們不要以為我來是要廢除法律和先知。我不是來廢除,而是使它達到圓滿。我實在告訴你們,即使天地消滅了,法律上的一點一畫也不會作廢,直到全部達到圓滿。所以,無論誰廢除這些誡命中最小的一條,又教導別人這樣做,他將是天國裡最小的;但無論誰遵行這些誡命,又教導別人這樣做,他在天國裡要成為偉大的。”

反省
耶穌的表現有時像是在反傳統和法律,但祂所“反”的,其實是與法律的原義相去甚遠的規條(當時猶太人有613條法規)。讓法律回歸它的原義,就是使之達至圓滿,而這有時的確意味著廢除某些不當規條。天主為人立法,是為讓人藉以愛主愛人,活出天主肖像的樣貌;換言之,天主的法律是讓人活得像人,讓人活出天主內的自由。所以耶穌指出,法律是為了人而立的,不是人為法律而存在。當人照此法律的原義積極守法時,天國就會臨現在其生命中。我是照法律的原義而積極守法的嗎?

快樂志工行善隊送愛至雲林華聖啓能

助人為樂、助人為快樂之本,快樂出航囉!行善快樂志工隊3月份愛心活動送愛心到雲林,志工來自臺南、臺中等地,3月22日(六)下午16時假雲林縣土庫鎮大同路12號「華聖啓能發展中心」;受到該中心受到該中心社工員陳嘉鈴熱情歡迎;儘管豔陽高照,參與志工卻甘之如飴,大家都秉持著慈愛歡喜精神,發揮愛心,面帶微笑,行善助人;大夥相見歡大合照,為活動畫上溫馨圓滿句點!

希望是人生最好的能源,愛心是世上最高貴禮物!快樂志工行善隊表示,3月22日下午14時30分志工自水湳辦公室裝物質上車,15時準時出發,感謝參與當日志工,包括林潮龍(支援載物質)、李淑睿、楊克脩、鄭允全、廖月英、于郁金、楊竹平、鄭伊婷、潘梅香及孫子女小志工萱萱、佑佑等;此為3月份第2個捐贈愛心物資活動,捐贈雲林土庫華聖家園需求物資,包括:濕紙巾(厚)、透明手套、薄浴巾、A4影印至5箱(一年份)、不含砂手套(60盒一年份)。

快樂志工行善隊參與志工一致表示,「行善沒有距離 ,不分世界 」!博愛是必須的 ,人能夠平安出生 ,健康長大 ,就該惜福 !心存善念,行善最樂,豐富心靈,充滿喜悦;我們有多少能力(善款),作多少事,以平常心行善;人生以奉獻為目的,助人服務永不累,因為看見需要幫助的人;協助乃快樂之本,也帶來心中無限喜悅,並促進身體健康與踏實感。

「善緣,讓磁場近;理念同,我們一定越來越讚」!未參與志工聶政偉分享說,讓愛持續發光;社會上有許多善心人士也都以自己行善方式表達愛心,而行善最高境界:不是「施捨」,而是「引路」!希望社會各界一起加入行善行列!藉由此次捐贈活動,更讓受贈機構感受到「人間有愛、處處有溫情」社會,使本次活動更顯得有意義;這是一場及時雨,亦讓華聖啟能感受到滿滿愛心。

快樂志工行善隊表示,本著「人飢己飢、人溺己溺,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理念,快樂志工行善隊每月都會定期安排弱勢族群;一份祝福,緩解特況家庭燃眉之急,穩定弱勢日常起居,讓我們秉持「讓社會更好」使命,持續透過連結各社會資源與人力,關懷弱勢族群;關注弱勢家庭迫切需求,並以實際行動協助,期待拋磚引玉,能帶動善念美好循環,邀請更多人一同協助臺灣弱勢角落。

財團法人天主教會嘉義教區附設雲林縣私立華聖啟能發展中心服務宗旨以「愛、關懷、尊重、接納」,目前院區關懷對象以多重障礙、智能障礙、自閉患症、老人日間托育為主,透過專業服務讓身心障礙者更有尊嚴,院區成立學習養成訓練場所,引導心智障礙者在社區,由被服務者變成服務者,提供身心障礙者快樂學習;依每位服務對象的需求擬定社區適應目標及計畫,結合社區資源網絡,每月安排戶外社區活動,學習社區參與機會。

華聖啟能發展中心表示,本著「給魚吃不如教其捕魚,進而協助其賣魚」為理念,感謝若瑟醫院、源順觀光工廠支持與接納,提供我們職前養成訓練場所,亦提供身心障礙者能快樂學習,積極開創未來人生,提升生活品質的活力家園;另外,透過社區融合活動達到友善社區之目的,帶領心智障礙者回歸社會,促進社區融合、建立友善社區,在社區服務上,參與土庫鎮越港里之清淨家園全民運動;落實在社區生活與民眾互動,共同做好環境美化、綠地整理,做為社區休閒運動場所(外環道健康步道、土庫故事館)。

「華聖啟能發展中心」中心主任暨若瑟社會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劉振旺歡迎大家至院內選購院內自行做的商品,可以實質幫助與鼓勵心智障礙者,地址為雲林縣土庫鎮大同路12號,電話(05)662-2136。

推動精準醫療 聖馬醫院引進新世代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儀

為推動精準醫療,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在雲嘉南地區率先,開啟正子造影精準智慧影像新紀元;該院於3/25日上午舉行啟用祝福禮,邀請嘉義教區主教浦英雄主禮,透過祝聖儀式祈禱醫療資源的豐富與高科技的進步能為民眾帶來更好的預防性醫學技術。

聖馬爾定核子醫學科主任沈淑禎表示,AI PET可有效分析影像,辨識極微小的病變,提高癌症診斷的準確率;另在失智症篩檢方面則藉由偵測腦內β類澱粉蛋白的堆積,能精準評估澱粉樣蛋白神經炎斑塊密度,有助於失智症的早期發現與治療。且掃描速度也大幅提升,不但能減少等待時間,也能降低核醫藥物劑量,讓檢查過程更加安全舒適。

聖馬爾定正子造影中心主任門朝陽指出,正子掃描可偵測國人常見的20多種癌症,如同氣象雲圖般,能大致掌握身體病變情況,現新世代AI PET不僅可造福癌症病患,也能為失智症早期診斷提供強而有力的輔助,因此,正子檢查也很適合作為民眾自費健康檢查的選擇。

此外,新式的獨家專利智能平台,搭載免綁帶呼吸調控技術,以AI智能自動運算,降低呼吸造成的影像模糊,提升腫瘤偵測準確度,值得一提的是,創新的高精度連續移床技術,以獨特地軌式設計,避免移動假影的產生,影像對位零偏差,同時減少受檢者閉氣時間,檢查品質與舒適度都大幅躍進。

聖馬爾定醫院陳美惠院長表示,該院持續投入醫療創新,結合人工智慧推動健康管理,打造更精準、有效的醫療服務,除此之外也強調該院宗旨TLC,意即 Tender loving care,發自內心的溫柔,勉勵同仁視病如親,有好的技術加上有溫度的關懷,才能用愛守護在地居民的健康。

柬埔寨教會在赤柬摧毀座堂 50 年後首建新堂

工人們為柬埔寨戰後建造的第一座教堂進行最後的修繕工作。該教堂預計將於七月完工,並於十一月舉行落成典禮。 (圖片:Luke Hunt)

在金邊北郊地區,工人們正在為一座新教堂進行最後的修繕工作,這是近 50 年來自赤柬恐怖統治時著名的天主教聖母院主教座堂一磚一瓦給拆毀以來,柬埔寨建造的第一座教堂。

聖若瑟堂主任司鐸查特西雷 (Paul Chatsirey) 神父表示,這座耗資 300 萬美元的教堂將於 7 月竣工,預計將於 11 月開放。教堂融合了高棉和傳統天主教建築風格,  被認為是金邊最大的教堂。

據維基百科有關新建聖若瑟堂的頁面稱,這是「第一座能夠充分取代被赤柬拆毀的金邊原羅馬天主教主教座堂的建築」。

1975 年 4 月 17 日,赤柬波爾布特(Pol Pot)政府進軍金邊,實施了極端毛派的「元年」政策,導致多達 230 萬人死於飢餓、大屠殺和種族滅絕。新教堂的落成將標誌著一場悲慘磨難的結束。

查特西雷神父向天亞社說:「我們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教會。在這裡,我們就像一個小村莊,這表示我們歡迎所有人來到這裡,」「我們很自豪能夠看到教堂再次矗立起來。」

他的前人,其中許多人都是天主教徒,  被判犯有針對穆斯林占族和越南族人的種族滅絕罪,在波爾布特下令摧毀金邊聖母院教堂前,他們曾經去過那裡。

歷史學家、《安南的灰燼:一個母親的故事》一書作者皮爾(Thierry de Roland Peel)表示:「這座教堂是金邊最美麗的建築,但他們把它連地基都拆了。」「它可以與西班牙的阿爾穆德納教堂相媲美。」

他說:「這也是金邊唯一一座被赤柬摧毀的建築,這是一種仇恨的表現,直至連地基的最後一塊磚都給毀掉了。」「赤柬他們的仇恨程度非常深,  令人難以理解。」

查特西雷神父說,1975 年之前,柬埔寨有約 10 萬名教友,其中約 4 萬人被赤柬殺害,當中 14 人被認為是殉道者。當時教會土地被沒收,全國 73 座天主教堂被廢棄。

他指出,柬埔寨目前有約 25,000 名教友,分布在 107 個堂區。然而,這是直到 1992 年初聯合國維維持和平人員抵達後,教友才開始重返教會。

政府隨後歸還了沒收的教會土地,那裡曾經是一所修院,也是現在聖若瑟堂舉行彌撒以及主教座堂建築的所在地。

查特西雷神父於 3 月 16 日主日彌撒結束後,在一棟類似學校的法國殖民時期建築說:「我們失去了土地,失去了教會。戰前這裡是一所修院。」

他表示:「1992 年,我們從政府手中取回了這塊土地。然後,在 1993 年,我們將這裡的房間用作教堂。2019 年,我們開始考慮建造一座新教堂。並於 2021 年開展了建設。」

他說,建築費用是由泰國、越南和柬埔寨的天主教徒籌集的,並得到了巴黎外方傳教會的大力幫助。

教會當局認為新的教堂「已足夠」替代之前被拆毀的聖母院教堂,後者的設計容量為一萬人。

新教堂將可容納 700 名堂區教友,他們將使用傳統的木製教堂長椅,而不是塑膠椅。

柬埔寨政府積極推動宗教自由。退休的新聞部長坎哈里斯(Khieu Kanharith)在天主教龐肖(francois Ponchaud)神父今年 1 月去世時表示,他是第一個讓全世界關注赤柬統治下所有柬埔寨人所處困境的人。

過去遺下的創傷無疑很深,下個月柬埔寨將迎來波爾布特政權垮台 50 週年紀念日。

越南和老撾也將舉行紀念印支共產黨吞併半世紀的勝利紀念活動。

當地教友表示,他們很高興看到主教座堂的建成,希望它能讓教會從幾乎被赤柬摧毀的手中走出來。這些教友當中許多是來自非洲、印度、菲律賓、越南和西方國家的外國人。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教友說:「這不僅是赤柬佔領柬埔寨後建造的第一座教堂,也是東南亞建造的第一座主教座堂,這甚具歷史意義。」

查特西雷神父對此滿懷樂觀地表示:「你這將是我們的教堂,為人們的需要而建設。」

每日聖言 2025.03.25

每日聖言  –  3 月 25 日   星期二
預報救主降生節
農曆二月廿六

四旬期第三主日【視頻講道】https://youtu.be/6yZuB7y0IyU

福音(路 1:26-38)
到了第六個月,天使加俾額爾奉天主派遣,往加里肋亞的納匝肋城,探訪一位童貞女。她已許配給達味家族一個叫若瑟的男子,童貞女的名字叫瑪利亞。天使進去,對她說:“喜樂吧!主所鍾愛的女子,上主與你同在!”瑪利亞卻因這話驚慌起來,思索這問候是什麼意思。天使對她說:“瑪利亞,不用害怕!你得到天主特別的恩寵!你將懷孕生子,要給祂起名叫耶穌。祂將是偉大的,並稱為至高者之子。上主天主要把祂祖先達味的王位賜給祂,祂要為王,統治雅各伯家直到永遠,祂的國也沒有窮盡!”瑪利亞對天使說:“我不認識男人,這怎麼可能呢?”天使回答:“聖神會臨於你,至高者的能力會庇蔭你。所以,那誕生的聖者,要稱為天主子。看,你的親戚依撒伯爾在老年懷了男胎,現在已是第六個月了;儘管人都說她是不生育的,但對天主來說,沒有不可能的事!”於是,瑪利亞說:“看,我是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天使便離開了她。

反省
聖奧斯定認為,瑪利亞在用身體懷孕聖言之前,就已經在心裡懷孕了祂,所以聖言才在她內成為血肉。“聖言成了血肉”的意思是,聖言具體化為活著的生命。瑪利亞對聖言說“是”的態度,意味著她在以全部生命活出聖言,聖言在她身上完全具體化、生活化了。因此,她以身體懷孕聖言,使之降生在世,從而讓人看到、聽到和摸到聖言,是一件自然地發生在她身上的事實。在這種意義上,瑪利亞並不特殊,因為每個人都應該使聖言活在自己身上,讓別人透過自己的生命與生活的聖言相遇。

中國上海重新開放兩座關閉數十年的教堂

華東上海教區兩座主保同為聖若瑟的教堂重新祝聖並開放。 (圖片:fides.org)

華東上海天主教會重新開放了兩座建於 19 世紀的教堂。這兩座位於不同地區的聖若瑟堂亦於最近慶祝了聖若瑟主保瞻禮暨開堂祝聖禮。

據梵蒂岡《信仰通訊社》報道,上海教區沈斌主教於 3 月 16 日在位於松江區天馬的聖若瑟堂與約一千多名教友舉行重啟教堂祝聖禮。

天主教會在每年的 3 月 19 日慶祝聖若瑟主保瞻禮。

天馬聖若瑟堂建於 1850 年,當時嘉諾撒修女負責管理教堂附屬的醫院。

該堂於 1989 年 12 月開放予信眾參與彌撒。

沈主教在四旬期第二主日當天向參加教堂祝聖禮的教友表示,既然有形的聖殿已經重建,「我們現在還應使我們內心的聖殿在精神上更有活力。」

彌撒中沈主教亦為兩百多名成年人施放堅振聖事。

他說,希望「藉著重新開堂典禮,天主的聖殿成為神長教友們溫馨的信仰之家,使大家在聖神內相愛互助,日臻聖善。」

在此前一天,沈主教亦於 3 月 15 日與 300 多名教友一起,重新祝聖了位於寶山區北桃灣的另一座聖若瑟教堂,並為 17 名教友施放堅振。

寶山聖若瑟堂建於清朝光緒二十三年(1650年),並於約 1875 年重建。當地的天主教徒於 1949 年還在這座教堂旁邊建了一所小學。

教堂在 1989 年修復後重開,成為寶山區首座重新開放的天主教堂。

這些教堂是在中國鎮壓宗教期間關閉的幾座教堂之一。

聖若瑟是深受中國天主教徒愛戴的聖人之一,教友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許多人物、堂區和教會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