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理主教趙永吉晉牧大典 協助推動教務工作

教宗方濟各日前任命嘉義教區秘書長趙永吉神父為台北總教區輔理主教,天主教會今天舉辦晉牧大典;未來將協助推動教區各項教務工作。

教廷新聞室於今年2月5日發布公告,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任命嘉義教區秘書長趙永吉神父為台北總教區輔理主教。

天主教會今天於輔仁大學舉辦晉牧大典,彰顯這是教宗方濟各為台北總教區頒佈的重要任命,同時有來自台灣各教區的主教、神父、修女和教友們一起見證,天主教台北總教區總主教鍾安住並出席與會。

晉牧大典由鍾安住主持宣誓及祝聖儀式,氣氛隆重莊嚴。

教會表示,趙永吉1973年3月28日出生於台灣台中市,曾就讀輔大聖伯敏神學院、輔仁大學宗教系研究所。

趙永吉的母親雖來自傳統民間信仰的家庭,但她認識天主教後,帶領9歲孩子領洗入教,聖名伯多祿,12歲在母親鼓勵下,接受聖召,進入台南達義小修院預備終身服事天主;2001年晉鐸成為神父,2009年開始在嘉義教區擔任教區的秘書長,負責推動牧靈福傳,以及教育和社服的工作。

教會說明,輔理主教(Auxiliary Bishop)的任命,主要是擔任總教區主教代理人,分擔正權主教推動教區各項教務工作,總主教可以選立至少一位以上的輔理主教輔佐協助,經由教宗同意並且任命。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天主教會的「禧年」,每逢25年才輪到一次,上一次禧年正是2000年的「千禧年」;教宗將「禧年」的主題設定為「希望的朝聖者」,呼籲天主教徒透過教廷頒布的宗教活動,回歸基本信仰生活,自我歸零,重新再出發;教宗期許全世界信徒懷抱著希望與不斷祈禱,為這幾年發生的許多災難和戰爭祈求和平來臨。 

若望保祿二世逝世廿週年,帕羅林樞機4月2日主持彌撒

1995.09.09 教皇若望保祿二世對洛雷托進行牧靈訪問

一個多月前,2月12日,教宗方濟各致函季維奇(Stanisław Dziwisz)樞機,保證降福所有參加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逝世20週年禮儀的人。教宗寫道:「我祝望所有的人在希望的記號下善度祥和的禧年。我懇求童貞榮福瑪利亞和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的轉禱,由衷祝福你們,以及所有參加今年4月2日禮儀的人。」

4月2日的彌撒和守夜禮

季維奇樞機將於4月2日下午3點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在帕羅林樞機主持的逝世週年紀念彌撒中共祭。這台彌撒向所有的人開放,不需要任何票券即可入場參禮。

同一天晚上9點,以波蘭語和意大利語進行的守夜禮將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屆時,主禮者將是波蘭主教團主席沃伊達(Tadeusz Wojda)總主教。在當天下午的紀念彌撒中,他也在共祭神長的行列裡。

2度面臨生死關頭…教宗方濟各出院 從自傳看他的童年與人生難關

教宗方濟各於2月14日因呼吸道感染症狀嚴重入院治療,3月23日出院,返回梵蒂岡休養。圖/法新社

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因呼吸困難治療超過一個月後,在3月23日出院,返回梵蒂岡休養,這也是他擔任教宗以來最嚴重的健康危機。經過這次的生死關頭,也讓外界更關注這位高齡88歲的天主教領袖,是如何看待自己一生的?已在今年1月出版的自傳《希望》(Hope)中,教宗回顧了自己的童年、信仰旅程,以及他在擔任教宗後面對的種種挑戰。

「他可能撐不過今晚。」

根據《美聯社》報導,方濟各在2月28日經歷嚴重的呼吸危機,當晚他的醫療團隊一度考慮停止治療,但最終決定採取激進的手段,即便這可能損害其他器官。

負責教宗治療的醫生阿爾菲耶里(Sergio Alfieri),25日接受《義大利晚郵報》(Corriere Della Sera)訪問時透露,當時,包括88歲的教宗本人,還有他身邊親近的人都意識到,教宗可能快撐不下去了。

教宗因支氣管痙攣導致嘔吐物吸入肺部,使病情進一步惡化。阿爾菲耶里提到:「我們必須選擇是放手讓他離去,還是盡全力嘗試所有可能的藥物和治療。」儘管選擇後者將帶來極高風險,並可能損害其他器官,醫療團隊最終還是決定積極治療。

經過38天的治療,教宗在23日出院,醫生指示他需休養兩個月,避免參與大型聚會,他在離開羅馬傑梅利醫院(Gemelli Hospital)時,顯得虛弱而憔悴。

治療過程驚險,醫生:如同奇蹟

阿爾菲耶里透露,教宗在2月28日的病危時刻始終保持清醒,而他的健康助理斯特拉佩蒂(Massimiliano Strappetti)當時堅定表示:「請嘗試一切,不要放棄。」由於激進的治療可能傷害腎臟與骨髓,但醫療團隊仍決定繼續,最終讓教宗的肺部感染得以改善。

當晚的醫療公報指出,教宗因嚴重支氣管痙攣吸入嘔吐物,導致呼吸狀況惡化,醫生透過非侵入式吸引技術,來清理他的氣道。然而,在三天後,教宗再度面臨生死關頭,接連發生兩次急性支氣管痙攣,醫生使用內視鏡技術清除大量分泌物。所幸,教宗全程保持清醒,並配合治療。

阿爾菲耶里表示,他相信全球的祈禱對教宗康復有所幫助,「我可以說,有兩次我們幾乎失去他,但奇蹟發生了。」他更補充,教宗是一名「極為配合的病人」,這也幫助他度過了這場危機。

這次病危,也讓外界再度見證教宗的堅韌意志。事實上,這份不輕言放棄的精神,早已在他的人生旅途中展現過無數次:從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青年時期,到2013年當選為史上首位拉美籍教宗,他始終在挑戰與爭議中前行。

自傳揭露2013年祕密選舉內幕與執政爭議

教宗方濟各今年1月時出版自傳《希望》(Hope),首度揭露2013年祕密樞機會議選舉他的內幕,以及他自上任以來面臨的阻力。這本書原本計畫在他去世後才發行,但在他的要求下,現已在80多個國家同步上市,與天主教聖年同步推出。

出版商表示,這是史上第一本由現任教宗撰寫的自傳,雖然方濟各過去曾與多位記者合作出版回憶錄式的書籍,但這本自傳提供更獨家的視角,讓讀者一窺這位史上首位拉美籍教宗如何看待自己的童年,以及這些經歷如何塑造他的教宗之路。

教宗在書中透露,2013年,樞機會議的前幾輪投票中,他只是樞機們投出的「過渡性票數」之一,主要是用來測試選舉風向。然而,當他在第四輪獲得69票(需77票過半)時,他意識到自己極可能成為新教宗。

到了第五輪投票時,由於一張選票不慎黏在另一張上,導致票數多於實際人數,整輪投票作廢重來。最終,他在第五輪獲得了足夠票數當選,當時投票室內響起掌聲,但他已無心計算最終得票數。

選舉結束後,他與原本最被看好的米蘭總主教斯科拉(Angelo Scola)擁抱,隨後,他前往被稱為「淚水之室」的更衣室換上教宗服飾。

他在書中透露,當天早上他特意將自己的舊主教戒指放進口袋,似乎冥冥之中有預感自己會當選。當助手詢問他是否要穿上紅色天鵝絨披肩時,他直接拒絕:「那不適合我。」對於傳統的紅色教宗鞋,他則回應:「不,我有矯正鞋,我的足弓很平。」甚至當被告知要更換白色長褲時,他笑著說:「我可不想當冰淇淋小販老闆!」

不迴避過去,但仍有未解之謎

方濟各在書中展現了強烈的反思精神,坦承自己過去的某些行為仍讓他感到羞愧。例如,他小時候曾強迫同學賠償摔壞的腳踏車,或是不小心將同學打昏,「如果要說我向神祈求,並經歷過的最大恩典,那就是羞愧的恩賜。」

然而,書中仍迴避了他人生中的兩大謎團。一是他1990到1992年在阿根廷科爾多瓦(Córdoba)度過的「黑暗歲月」,當時他被耶穌會內部流放,只能在教堂擔任告解神父,但他從未公開說明背後的權力鬥爭。另一段鮮為人知的經歷,則是他在德國研究神學家瓜爾迪尼(Romano Guardini)時,未完成博士論文的細節。

此外,他對天主教神職人員性侵醜聞的討論也相當有限,儘管這個案件在2018年訪問智利時爆發,並成為教宗任期內的重大危機,但書中沒有談論到太多細節,反而花較多篇幅回憶他在同一次智利行時,在教宗專機上為一對空服員舉行婚禮的溫馨時刻。

強勢捍衛爭議決策

在書的後半部分,教宗對自己作為教宗的某些重大決定不後悔,甚至更加強調其正當性。例如,他嚴厲批評傳統主義神職人員,認為他們過於僵化,甚至暗示其中一些人可能存在心理健康問題,「這種僵化往往伴隨著華麗昂貴的服飾、蕾絲、繁複的裝飾,不是對傳統的熱愛,而是教權主義的炫耀。」

談到梵蒂岡財務改革時,他坦承這是他任期內最艱難的挑戰,並遭遇極大的阻力。他特別為2021年他親自授權的金融貪汙審判辯護,該案件涉及一名樞機及多名高層官員,儘管最終多名被告遭判有罪,卻也使梵蒂岡的司法公正性備受質疑,「我知道這個決定會帶來問題,但真相絕不能被隱藏,黑箱作業永遠是最糟糕的選擇。」

此外,針對他允許祝福同性伴侶的決定,儘管非洲主教一致反對,他仍堅持認為祝福的是「人,而非關係」。「同性戀不是罪!」他強調。

在書的最後,教宗以堅定語氣表示,他對於改革梵蒂岡的決心從未動搖,「我被召喚參與一場戰鬥。」

這本書既是一場回顧,也是一場辯護,展現了這位88歲的耶穌會教宗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從羞愧、反思到捍衛自己的使命,即便爭議從未停歇。

《天主教先驅報》(Catholic Herald)前編輯史丹佛(Peter Stanford)向《衛報》指出,他對童年與成長細節毫無保留,但在自傳後半部分,對自身爭議卻選擇性回憶。

史丹佛說,對於天主教會在保護兒童免受神職人員性侵方面的重大失敗,他的輕描淡寫削弱了本書的說服力,也影響了教會在全球的道德權威。「儘管這是一本突破性的自傳,但它標題中的『希望』若要真正實現,恐怕還需要更直言不諱的坦誠,尤其是在這個真相不斷被貶低的時代。」

教宗要理講授:即使陷入谷底,天主也使我們與祂重新出發

2025.02.12公開會議(梵蒂岡媒體)

正當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瑪爾大之家養病的時候,他敦促信友們絕對不要失去希望,因為天主不斷賜給我們重新開始的可能性。教宗方濟各在為3月26日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準備的稿件中如此表示,並將這份稿件交由聖座新聞室公布。

教宗於3月23日主日從羅馬傑梅利綜合醫院出院,返回梵蒂岡,現在正遵循醫生的囑咐靜心調養。在這段休養期,聖座新聞室繼續發布教宗為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準備的要理講授稿件,一如先前教宗住院時那樣。在26日週三的稿件中,教宗探討了耶穌與撒瑪黎雅婦女的相遇(參閱:若四5-26)。

我們人生的十字路口

撒瑪黎雅婦女在井邊遇見耶穌,後者在那裡跟她討口水喝,並揭示了自己就是默西亞。通過他們的對話,耶穌揭穿了撒瑪黎雅婦女的過往,並向她提供那象徵永生的「活水」。在這次相遇的改變下,撒瑪黎雅婦女撇下她的水罐,跑回城裡去把其他人叫來耶穌這裡。

教宗強調,耶穌在我們人生的「十字路口」等待我們。撒瑪黎雅婦女會對此感到驚訝,因為她很可能對自己的人生感到羞愧。「或許她覺得自己遭判斷、受譴責、不被理解。」她有過五個丈夫,而現在這第六個人也不是她的丈夫。

教宗指出,從猶太前往加里肋亞,耶穌本來可以選擇走另一條路,不經過撒瑪黎雅。然而,「祂想要經過那裡,就在那個時刻、停在了那口井旁邊!」

我們失去一切希望時,耶穌仍在等待

教宗強調,這彰顯了耶穌如何等待我們。「祂恰恰是在我們認為自己已經沒有任何希望的時候,讓我們找到祂。」

耶穌幫助撒瑪黎雅婦女「重新審視自己的經歷、那複雜又痛苦的經歷」。教宗指出,撒瑪黎雅婦人從而發現默西亞對她的愛。如果她沒有感受到理解、接納和寬恕,她怎麼會返回城裡向人宣講呢?

但願這段福音事跡能「促使我們在尋找新的福傳方法方面多加反省」。

放下生活的煩惱

就如同陷入愛河的人那樣,撒瑪黎雅婦女把水罐留在耶穌的腳邊,忘記帶走。教宗表明,這婦女「每次都頭頂著水罐走回家,罐子的重量提醒她自己的狀態、她煩惱的生活。但是現在水罐留在耶穌的腳邊沒帶走」。在這一刻,「過往不再是個負擔;她修和了」。教宗指出,「對我們來說,也是如此」。

「為了走出去宣講福音,我們首先需要把自己經歷中的負擔放在上主的腳前,把我們過往的重擔交託給祂。」教宗說:「親愛的弟兄、親愛的姐妹,我們不可失去希望!即使我們的經歷看似沉重、複雜,也許甚至是滿目瘡痍,我們卻始終有機會把它交託給天主,在我們的旅途上重新出發。」

教宗最後向眾人保證:「天主是慈愛的,祂一直在等待我們!」

禧年慈悲傳教士慶典:逾5百名司鐸從世界各地而來

2025.03.08志願者的朝聖之旅(梵蒂岡媒體)

義大利、美國、波蘭、巴西、西班牙、法國、墨西哥、德國、斯洛伐克、菲律賓、孟加拉國、烏克蘭、哥倫比亞、印度:大約5百名慈悲傳教士將從這些國家和世界其他地方來到羅馬,3月28日至30日一起參加屬於他們的禧年慶典。這是希望聖年行事曆上的第六項盛大活動。教宗方濟各正在聖瑪爾大之家靜養,他雖然無法親自出席這項盛會,卻會發表一份書面訊息。

教宗方濟各於2015年藉著慈悲特殊禧年的詔書建立了慈悲傳教士這項特別職務。從那時候起,慈悲傳教士的人數持續攀升,今天在全世界已有1258名司鐸加入這個行列。他們是慈母教會殷切關愛天主子民的記號(參閱:《慈悲面容》,18號),領受了寬恕罪過的權柄,包括寬恕那些保留給宗座的罪過。

活動行程

慈悲傳教士的禧年慶典將從3月28日週五上午10點展開。參與者們首先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祈禱,慈悲傳教士第四屆全球大會隨之拉開帷幕。這個國際研討會由聖座福音傳播部負責,每兩年舉行一次,本屆主題為「寬恕是希望的泉源」。

研討會分成兩堂培訓課進行。第一堂課具備神學性質,聖座福音傳播部代理部長菲西凱拉總主教要在28日上午10點半為此發表講話。第二堂課則是從同一天中午12點開始,向與會者提出一些有關他們牧靈工作的指導方針。

週五下午4點,慈悲傳教士將在羅馬市中心聖安德肋聖殿(Basilica di Sant’Andrea della Valle)參與第12屆「24小時奉獻給上主」活動。該活動在教宗方濟各的授意下於2013年首創,每年四旬期第四主日前夕在世界各地的教區進行。它是在四旬期祈禱與修和的時刻,今年落在3月28日週五至29日週六舉行。正值禧年,教宗為本屆選擇的主題是「祢是我的期望」(詠七十一5)。

玫瑰經、彌撒、音樂會

3月29日週六,慈悲傳教士將於上午9點至11點朝聖跨越聖伯多祿大殿的聖門。隨後,他們要在梵蒂岡花園的露德聖母岩洞前公念《玫瑰經》。這場禧年盛會將於3月30日主日在感恩祭中落下帷幕,菲西凱拉總主教將於上午10點在聖安德肋聖殿主持彌撒。

主日下午,慈悲傳教士和其他有意者可參加聖年活動「禧年即文化」的第五場音樂會。這項藝術活動將於當天下午4點在羅馬市中心科爾索大道的聖盎博羅削和聖嘉祿堂舉行。

教宗在聖瑪爾大之家靜養:共祭彌撒、繼續治療

教宗從 Gemelli 向外望去(ANSA)

教宗方濟各的康復期可能且應該會持續「兩個月」之久。醫生阿爾菲里(Sergio Alfieri)和卡爾博內(Luigi Carbone)3月22日週六在羅馬傑梅利醫院舉行的記者會上如此表示。在這段養病期,教宗要繼續藥物治療,進行運動和呼吸方面的物理治療,後者的目的主要是幫助聲音恢復。在此期間,教宗不僅祈禱,也在聖瑪爾大之家二樓的小聖堂共祭彌撒。

教宗方濟各3月23日主日出院後,聖座新聞室25日週二在新聞簡報會上向記者們提供了有關教宗健康狀況的最新消息和細節。新聞室闡明,如同「醫生們22日週六所言,教宗正在調養當中」。

治療與吸氧

22日,傑梅利醫院照顧教宗的醫療團隊負責人阿爾菲里醫生和教宗醫療聯絡人卡爾博內醫生指出,教宗還必須長期使用口服藥物,而且全天都要進行運動和呼吸方面的物理治療,如同他在傑梅利醫院住院時那樣。醫生同時也叮囑教宗要避免舉行個人和團體的會晤,並要確保24小時全天候的照護,以處理各項「需求」,首先便是氧氣,以及緊急情況下的急救措施。這項服務由梵蒂岡城國衛生局負責。

事實上,教宗有個醫療團隊隨侍在側。他繼續按照住院最後幾天的模式來吸氧:換句話說,就是夜晚通過鼻管吸取高流量的氧氣,白天持續進行氧氣治療,但是用量會逐漸減少。

彌撒和公務

回到聖瑪爾大之家後,教宗方濟各會前往二樓的小聖堂共祭彌撒。他也依照日前所說的方式繼續履行公務。後續幾天的行程還沒有明確的指示,更別說是接下來的禧年慶典和聖週禮儀。當然,現在還得等待評估教宗的恢復狀況,以及醫生所說的「臨床症狀預計會好轉」,然後才能做進一步的決定。聖座新聞室解釋道,「有些事情正在決策過程中,其評估的基礎是未來幾週的好轉情況」。

目前,教宗暫不接見訪客。這兩天他只見了最緊密的合作者。至於國家元首和政府領導人的來訪,現在並未宣布任何相關安排。

阿爾菲里醫生的話

教宗方濟各很高興回到梵蒂岡的寓所。病情最危險的階段已然度過,最嚴重的感染也已經克服。阿爾菲里醫生22日週六在傑梅利醫院舉行記者會時強調,由於住院期間的兩次病危,教宗曾面臨生死關頭。

25日週二,阿爾菲里醫生在接受義大利《晚郵報》採訪時說,教宗在2月28日下午經歷了最糟糕的時刻,因為支氣管痙攣發作,教宗的病況惡化。醫生說:「我第一次看到他周圍的人眼眶含淚。在他住院的這段期間,我明白了他周圍的人真心愛他,視之為親生父親。我們大家都意識到病情進一步加劇,他有可能過不了這一關。」

「我們必須做出抉擇,要麼放手讓他走,要麼使出渾身解數、嘗試一切可行的藥物和治療,冒著傷害其他器官的極大風險。我們最後選擇了這條路。」阿爾菲里醫生在採訪中透露道,這是教宗的決定。

正如在其他機會上提過的,阿爾菲里醫生重申,「教宗從第一天起就要求我們對他說明實情,他希望我們講述他的真實狀況」。在病情通報方面,這位醫生指出:「我們向秘書們通知醫療的部分,他們添加其他信息,然後由教宗批准。內容從未遭到改動或刪減。」

教宗:天主的耐心激勵信眾將其生活變成“悔改皈依的時期”

教宗方濟各在為3月23日主日三鐘經祈禱活動準備的講稿中指出“耐心”的重要性,它是人類生活中所需要的。正如當天福音所指出的,天主的耐心激勵信眾將其生活變成“悔改皈依的時期”,就如農人等待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結出果子一樣。這位“有耐心的農人”是上主,在人們生活的土地上耕耘,滿懷信心地等待他們“回到祂身邊”。

接著,教宗寫道他住院的經歷:“在這長時間的住院期間,我有機會體驗到上主的耐心,我還看到這耐心也體現在醫護人員和醫療工作者的不懈關懷,以及病人家屬的關心和希望中。這信賴的耐心根植於天主的愛,我們的生活中確實需要耐心,尤其是在面對最困難和痛苦的情況的時候。”

教宗對以色列再次轟炸加沙並導致多人傷亡深感悲痛,他也為嚴峻的人道主義情況表示擔憂。他寫道:“我籲請立刻讓武器噤聲;並有勇氣恢復對話,釋放所有人質,且實現最終的停火。加沙地帶人道主義情況再次嚴峻,需要交戰方和國際社會的緊急承諾。”

教宗對“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就和平協議文本達成一致感到高興”。他說,“我希望協議能儘快簽署,為南高加索地區建立持久的和平作出貢獻”。

最後,教宗感謝那些在他住院治療期間為他祈禱的人,並懇求“結束戰爭,實現和平,尤其是在飽受折磨的烏克蘭、巴勒斯坦、以色列、黎巴嫩、緬甸、蘇丹,以及剛果民主共和國”。

教宗方濟各住院37天後出院 各國信徒歡呼見證

高齡88歲的教宗方濟各住院長達37天,今天終於出院。他中午先在醫院陽台揮手致意,致詞感謝大家為他祈禱,隨後返回梵蒂岡居所。來自全球大批信徒都到現場,歡呼見證此一時刻。

教宗方濟各住院長達37天,今天終於出院。(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2月14日起住進羅馬傑梅利醫院(Gemelli Hospital),梵蒂岡昨晚臨時宣布,教宗將於今天出院,醫院廣場一早就有各國媒體站崗守候,上午11時起,醫院廣場開始陸續湧入信徒。教宗自住院以來從未現身,許多虔誠信徒都表示,他們專程來此一睹教宗身影。

約有3000名群眾在豔陽下不斷引頸眺望,中午約12時3分,教宗坐輪椅被推到醫院陽台,現場響起熱烈掌聲與歡呼。教宗向群眾揮手微笑,感謝大家為他禱告,他豎起大拇指,還特別提到他看到前排一位年長女士戴著黃色花朵、很好,顯示很關注每位群眾。

方濟各住院37天後出院,各國信徒歡呼見證(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廣場上飄揚許多旗幟,有以色列、烏克蘭國旗,及多個阿拉伯國家的聯合海報,另有許多朝聖者專門從歐洲、非洲、拉美各地前來。

一個來自斯洛伐克的家庭向記者表示,他們全家族響應禧年活動,專程到梵蒂崗過「聖門」,很高興看到教宗方濟各病情好轉,所以他們特別到醫院廣場,希望與來自全世界所有信徒一起感受這個喜悅的時刻。

來自非洲馬達加斯加的神父Angelo表示,他很高興天主讓教宗方濟各康復,能夠出院繼續領導天主教會,給教會帶來啟迪,他感謝天主幫教宗度過此次疾病難關。

教宗約12時20幾分搭車離開醫院,但未直接返回梵蒂岡,而是前往他常去的羅馬聖母大殿(Santa Maria Maggiore)祈禱。教宗在2023年疝氣手術出院後,也是先前往聖母大殿感謝,教宗過去出國旅行返回後,經常去這座教堂祈禱。

教宗方濟各23日出院 將公開露面向信徒揮手祝福

教宗方濟各預計23日可出院,將返回梵蒂岡休養2個月。(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今年2月14日因嚴重呼吸道感染導致雙側肺炎住院至今,近期健康狀況逐漸好轉,醫院表示,方濟各可在23日出院,將返回梵蒂岡休養2個月。方濟各擬透過醫院窗戶向信眾揮手致意送上祝福,這也將是他住院後首度公開露面。

BBC等報導,方濟各在住院這段期間並未插管,依據醫療團隊的說法,在過去這5周期間,教宗出現2次非常危急的狀況,出現生命危險,如今狀況穩定下來,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讓年邁身體完全康復。院方囑咐方濟各休息2個月,建議不要參加大型活動。

醫師透露,方濟各對於即將出院的消息感到非常高興,過去這3、4天一直在問何時能夠回家。

這是方濟各擔任教宗12年以來最嚴重健康危機。羅馬天主教樞機主教費南德茲(Victor Manuel Fernandez)21日透露,方濟各住院長時間使用高流量氧氣治療,這會導致乾燥,如今方濟各需要重新學習說話。

梵蒂岡此前已表示,方濟各的呼吸與活動能力有所改善,夜間不再使用機械式呼吸器輔助呼吸,而是鼻子下方的管子吸入氧氣。自從方濟各住院以來,梵蒂岡公布唯一一張照片,是方濟各在羅馬傑梅利醫院(Gemelli Hospital)小聖堂祈禱的模樣,似乎無需輔助就能自主呼吸。

樞機主教:教宗漸恢復體力 治療後須重新學說話

教廷公布教宗住院接受治療以來的首張照片。路透

羅馬天主教樞機主教費南德茲(Victor Manuel Fernandez)今天說,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正在醫院慢慢恢復體力,但在長時間使用高流量氧氣治療後,必須「重新學說話」。

路透社報導,外界猜測方濟各可能會退休卸任,不過教廷教義部部長費南德茲駁斥這種推測,稱教宗將恢復以往的狀態。

費南德茲在方濟各一本關於詩歌的新書發表會上說:「教宗的情況很好,但高流量氧氣會導致乾燥。他需要重新學習說話,但他的整體身體情況和以前一樣。」

高齡88歲的方濟各罹患雙側肺炎,已住院治療5週,期間教廷僅於本月6日公布一段教宗簡短的音檔,當時他的聲音沙啞、呼吸急促且說話內容難以理解。

教廷今天公布方濟各最新健康情況時表示,教宗的情況依舊穩定,「呼吸和行動力略有改善」。

教廷證實,方濟各從17日以來便沒有使用機械式呼吸器幫助夜間呼吸,而是多數時間透過小型鼻導管接收氧氣。

官方目前仍未說明方濟各何時可能返回梵蒂岡,費南德茲表示,他不確定教宗能否趕在4月20日復活節前出院。

費南德茲說:「他有可能回來,但醫療團隊希望能百分之百確認無虞,因為他認為他所剩時日不多,想把自己全然奉獻於他人,而不是只顧自己。」

被問及方濟各是否可能退位時,費南德茲表示:「我真的不這麼認為。」

方濟各過去兩年健康頻出狀況,由於他年輕時曾罹患肋膜炎並切除部分肺葉,因此肺部容易受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