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主教徒在祈禱中悼念教宗方濟各

香港天主教徒於 4 月 22 日在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為已故教宗方濟各祈禱。 (圖片:法新社)

中國大陸和香港許多天主教徒都在各自的堂區,為辭世的教宗方濟各祈禱。

教宗方濟各於 4 月 21 日在梵蒂岡逝世,享年 88 歲。

據梵蒂岡的《信仰通訊社》報道,中國許多教友後在得悉教宗方濟各離世後,都紛紛前往教堂為這位阿根廷籍的教宗祈禱。

報道稱,在中國大陸,教友在社交媒體網站上發文哀悼教宗的信息,並表達敬意。

華南廣東省南塘鎮一名堂區神父寫道,教宗是一位「善牧」,他在復活節主日祝福了他的羊群後才離開。

他表示:「他是一位好牧人。他選擇在復活節後離開,讓我們能夠慶祝(基督的)復活。」

教宗方濟各一直致力和自 1950 年代已與梵蒂岡斷絕外交關係的中國進行對話和建立更好的關係。

在香港,天主教徒亦紛紛向教宗方濟各表達哀悼及敬意。

香港教區主教周守仁樞機在教區的新聞公告中,代表教區及全體信友對教宗方濟各的辭世表達深切哀悼及思念。周樞機與已故教宗方濟各同為耶穌會士。

公告指出:「教宗方濟各在任期間,於 2023 年 9 月訪問蒙古;此行也讓梵中關係受到關注。」

它亦提到教宗在推動跨宗教對話和促進世界和平方面不遺餘力,決心改革教廷,當中包括由女性參與決策層等。

在訪問蒙古期間,教宗方濟各也特別向中國民眾致意。

他說:「我祝福全體人民一切順利,不斷前進,不斷進步。」他並向中國天主教徒問好,告訴他們要做「好基督徒和好公民」。

香港聖公會主教長陳謳明大主教讚揚教宗方濟各是一位鼓舞人心的領袖。

他在聖公會網站《教聲》中表示:「今天我們不單失去了一位天主教的教宗,也失去了一位對我們聖公宗信徒來說十分敬愛的教宗:他是上帝的忠實僕人,是鼓舞全世界基督徒心靈合一的領袖,也是所有人的真正朋友。」

在台灣,據《海峽時報》報道,總統賴清德向梵蒂岡發弔唁文,表示台灣人民感謝教皇在台灣遭受苦難時,例如去年四月發生強烈地震時給予的關懷。

他在臉書上發文表示:「教宗方濟各多次在台灣發生自然災害時,關心台灣人民,我們感佩他長年以來對國際和平和解、消弭不平等,以及關懷弱勢群體的努力。」

台灣外交部在一份聲明中指出:「教宗方濟各的謙卑與對全人類的關懷,尤其是積極對世界和平的呼籲,均將長存我國人民與政府的心中。在此哀傷時刻,我國人民、天主教會教友與政府同表哀戚。」

中國新規 管控外國人宗教活動範圍不得擅自講道

中國近日頒布新規,管控外國人若要在中國舉行集體宗教活動,須「專場申請」並備案,同時也不得擅自講道。(示意圖/AP/達志影像)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近日修訂規定,對境內的外國人參與宗教活動規範,若要在中國舉行集體宗教活動,須「專場申請」並備案,同時也明令外國人不得擅自講道,在中國公民中發展宗教教徒。新規於5月1日實施。

微信公眾號「統戰新語」今天(1日)發文,指國家宗教事務局近日公布了新修訂的「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所謂「外國人」,是指不具有中國國籍的人。

關於這份「實施細則」公布的背景,該部門負責人表示,到中國經商、觀光旅遊、探親訪友的境外人員數量持續增加,他們在中國參加宗教活動的需求日益增多,尤其是參加集體宗教活動方面的規定還需要完善。同時,一些外國人在中國「進行非法傳教、參與非法宗教活動,影響了中國宗教和睦甚至社會和諧穩定」。

「實施細則」規定,境內外國人舉行集體宗教活動有兩種方式:一是由國內寺觀教堂提供專場服務;二是如果寺觀教堂不具備提供專場服務條件的,可以在中國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批准的臨時地點進行。

提供專場服務的寺觀教堂應當與外籍申請者中的召集人簽訂協議,明確集體宗教活動的時間安排、活動方式、活動次數、活動人數、安全措施、雙方權利義務、法律責任等事項。擁有豁免權的駐中國外交人員不得擔任召集人。

根據「實施細則」,凡在中國境內沒有相應的合法中國宗教組織的外國宗教組織及其成員,他們與中方交往應當符合下列條件:對中國友好、在所在國(地區)有合法地位或者身分、無不良記錄、尊重中國宗教獨立自主自辦原則,擬在中國境內進行的交往活動不違反中國的法律、法規、規章。

至於外國人不得在中國進行涉宗教的活動,「實施細則」中也列出11類,包括:擅自開展講經、講道或者舉行集體宗教活動;在中國公民中發展宗教教徒,委任宗教教職人員;製作或者銷售宗教書刊等宗教用品,散發宗教宣傳品;利用網路進行非法宗教活動等。

中國北京堂區逾30慕道者將於復活節領洗

中國北京教區加爾默羅聖母聖衣堂的慕道者在準備於今年的洗禮合影留念。 (圖片 :Fides)

中國北京教區的一個堂區預計有至少 30人將在今年的復活節守夜禮領受洗禮。

據梵蒂岡《信仰通訊社》報道,位於北京西直門的加爾默羅聖母聖衣堂(又稱西堂)的慕道班候洗者於 3 月 23 日(四旬期第三主日)進行了第一次的考核禮。

堂區司鐸馮鵬基神父表示,在考核禮中,候洗者領受傅油並誦讀禱文,以能更「走近天主、跟隨天主」。西堂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

準備成人入門聖事的候洗者按天主教會規定需參加為候洗者的三次考核禮。

考核禮在四旬期的第三、第四和第五個主日舉行,旨在讓候洗者「淨化和啟蒙」。

禮儀包括特別的禱告、淨化和誦讀主日福音,以幫助候洗者在走向洗禮的過程中專注並加深他們的信仰。

在西堂該次的彌撒中,教區聖若瑟修女會的兩位修女與信衆分享了她們的聖召成長和發展。

教區亦組織了一個四旬期探訪北京教區修院的活動,以鼓勵年輕人立志成為神父和修女。

他們也聆聽了一些修院修生的見證,並在探訪修院期間一起參與了拜苦路。

中國上海重新開放兩座關閉數十年的教堂

華東上海教區兩座主保同為聖若瑟的教堂重新祝聖並開放。 (圖片:fides.org)

華東上海天主教會重新開放了兩座建於 19 世紀的教堂。這兩座位於不同地區的聖若瑟堂亦於最近慶祝了聖若瑟主保瞻禮暨開堂祝聖禮。

據梵蒂岡《信仰通訊社》報道,上海教區沈斌主教於 3 月 16 日在位於松江區天馬的聖若瑟堂與約一千多名教友舉行重啟教堂祝聖禮。

天主教會在每年的 3 月 19 日慶祝聖若瑟主保瞻禮。

天馬聖若瑟堂建於 1850 年,當時嘉諾撒修女負責管理教堂附屬的醫院。

該堂於 1989 年 12 月開放予信眾參與彌撒。

沈主教在四旬期第二主日當天向參加教堂祝聖禮的教友表示,既然有形的聖殿已經重建,「我們現在還應使我們內心的聖殿在精神上更有活力。」

彌撒中沈主教亦為兩百多名成年人施放堅振聖事。

他說,希望「藉著重新開堂典禮,天主的聖殿成為神長教友們溫馨的信仰之家,使大家在聖神內相愛互助,日臻聖善。」

在此前一天,沈主教亦於 3 月 15 日與 300 多名教友一起,重新祝聖了位於寶山區北桃灣的另一座聖若瑟教堂,並為 17 名教友施放堅振。

寶山聖若瑟堂建於清朝光緒二十三年(1650年),並於約 1875 年重建。當地的天主教徒於 1949 年還在這座教堂旁邊建了一所小學。

教堂在 1989 年修復後重開,成為寶山區首座重新開放的天主教堂。

這些教堂是在中國鎮壓宗教期間關閉的幾座教堂之一。

聖若瑟是深受中國天主教徒愛戴的聖人之一,教友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許多人物、堂區和教會機構。

中國在美後院蓋天文觀測站 計畫曝光智利將審查

智利今天表示將審查中國在智利國土興建天文觀測站的協議;這項計畫引來美國批評,而華府和北京正在爭奪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力。

法新社報導,根據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6年與智利北方天主教大學(Catholic University of the North)簽訂的協議,文塔羅內斯天文公園(Ventarrones Astronomical Park)將建在智利阿塔卡瑪沙漠(Atacama Desert);這是全世界夜空最黑暗的地區之一,還有許多天文台林立。

智利外交部透過聲明表示,「這項計畫正受到審查,但未取消」;智利外交部並未說明原因。

智利外交部指出,麾下法律部門正在研究這份協議,並與北方天主教大學和中國駐智利大使館接洽,以尋求更多資訊。

北方天主教大學表示,校方已經提供外交部請求的相關資訊。中國大使館則表示.這個天文觀測站是「公開透明的國際倡議」。

不過中國大使館也抱怨稱,「某些國家在國外運作數以百計軍事基地,派遣數以萬計士兵駐紮當地…卻允許自己批評和干預其他國家之間合法的技術合作」。

美國駐聖地牙哥大使館雖然沒有提到這項計畫,不過稱華府「長久以來一直明確表達對中國『軍民融合戰略』的關切,擔心這項戰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民間太空計畫及中國學術與科學組織之間建立聯繫」。

美國大使館新聞部門在致法新社的訊息中強調,「我們不能生活在一個中國在我們地區擁有比我們更大影響力和部署的世界裡」。

美國大使館補充表示:「中國共產黨在西半球與日俱增的角色,威脅到美國的利益。」

美國兩個世紀以來都將拉丁美洲視為美國的勢力範圍,然而中國已經在此取得進展。

有2/3拉丁美洲國家已加入習近平推動的「一帶一路」(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基礎建設計畫,中國也已超越美國,成為巴西、秘魯、智利和其他幾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

響應教宗世界和平日文告 賴清德:和平無價 戰爭沒贏家

中華民國駐梵蒂岡大使館外景。

賴清德總統日前致函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響應教宗「2025年世界和平日文告」。賴清德指出,如同教宗疾呼「戰爭對所有人都是挫敗」,他堅信「和平無價、戰爭沒有贏家」,台灣除將持續致力維護區域的和平穩定,擔任世界和平的舵手,也盼國際組織不應再以任何政治因素排除台灣。

賴清德函文指出,2025年世界和平日文告的主題為「寬免我們的罪債:將祢的平安賜予我們」,意在開啟文化變革,讓人際與國際關係不再受以強凌弱的「剝削邏輯」支配,尋求真正長久和平,他由衷感佩及認同。

總統賴清德。

賴清德表示,他秉持由行醫轉為從政的初衷,「醫生一次只能幫助一個人,擔任公職可以同時幫助更多人,解決民眾生活的困難」,於去年5月就職演說中,矢志只要在任期的每一天,都將遵循聖經「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視民如親,不愧於每一分信賴與託付,以無比堅定的心情,接受人民託付,肩負起帶領國家的重責大任,打造民主和平繁榮新台灣。

賴清德說,新的一年,變動的國際局勢對全球民主國家而言,依舊充滿嚴峻挑戰。當前俄烏戰爭仍在進行,中國、俄羅斯、北韓、伊朗等威權政體,更持續合流、威脅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嚴重影響印太及全球的和平穩定。

賴清德提到,如同教宗疾呼「戰爭對所有人都是挫敗」,他也堅信「和平無價、戰爭沒有贏家」,維護台灣海峽穩定和平,不僅已是國際社會的高度共識,守護自由平等、民主人權的生活方式,更是台灣人民無可退讓的堅持,台灣將持續致力維護區域的和平穩定,擔任世界和平的舵手。

賴清德指出,台灣藉由積極推動價值外交,並透過各項榮邦計畫,協助友邦繁榮發展,多年來累積了豐富獨特的援外經驗,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理念下,透過強化基礎建設、技術轉移、人才培育等方式,希望真正幫助弱勢國家脫貧脫困。

賴清德表示,教宗的文告提到各國不應僅限於孤立的慈善行為,也需建立新的全球性金融架構,共同應對糧食危機、氣候變遷等挑戰,他對此至感欽佩,也殷盼國際組織不應再以任何政治因素排除台灣,台灣樂願承擔國際責任,希望透過更多的國際平台,貢獻並分享自身寶貴經驗。 賴最後表示,他謹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及人民,再次表達願意以具體行動與教廷共同為促進世界和平而努力,同時發揮台灣價值精神,與教廷攜手齊心向前落實正義、民主、自由與和平的普世價值。

教宗向慶祝2025年農曆新年的人們致以新春問候

教宗方濟各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 

教宗方濟各在1月29日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向所有歡度農曆新年的人們表達祝福。

1月29日是2025年農曆新年的開始,教宗方濟各在當天週三的例行公開接見活動中,向所有歡度農曆新年的人們表達祝福。

教宗說:“我向講中文的人們致以親切的問候。親愛的兄弟姐妹們,在東亞和世界各地,有許多家庭今天正在慶祝農曆新年,這是一個增進家庭關係和友誼聯繫的機會。藉此,我向你們致以新年的祝福,並祈求天主賞賜你們平安、安寧和健康。”

全球熱議中國低成本AI 教廷警告科技操縱輿論風險

中國公司DeepSeek推出的低成本AI模型引發全球熱議,梵蒂岡今天公布文件,警告人工智慧(AI)雖可帶來機會,但也可能使人類成為高科技的奴隸,帶來操縱輿論或假新聞等風險,須要審慎規範監督。

教廷警告,人工智慧帶來創新之餘,也可能加劇歧視、貧窮、數位落差和社會不平等,「主流AI應用權力集中在少數強大公司手中,引發重大道德問題」,包括「人工智慧可能被操縱以謀取個人或企業利益,或為了特定利益而刻意引導公眾輿論。」

教廷信仰教義部(Dicastery for the Doctrine of the Faith)與文化教育部(Dicastery for Culture and Education)共同提出一份最新報告文件,主題是「舊與新-關於人工智慧與人類智慧關係的註解」,強調科技創新應該替人類福祉服務。

「舊與新」 (Antiqua et Nova)文件指出,人工智慧確實可能在許多領域替人類帶來新機遇,但梵蒂岡警告,AI也可能成為遠遠超出人類監督範圍的戰爭工具,並引發破壞穩定的軍備競賽,對人權造成災難性後果。

文件引述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的看法指出,AI使用「智慧」一詞有誤導危機,AI不該被視為人類智慧的「人工形式」,應該被視為一種產品,是人類智慧產出的結果,可以被用於正面或負面的用途。

文件警告AI運用在戰爭上的危險,AI武器系統能在無人類操作下逕行識別目標,予以致命打擊,被教廷認為「引起嚴重道德問題」。教宗方濟各呼籲禁止使用這類武器,擔憂可能威脅整個地區甚至人類本身生存,構成「生存風險」,因為這類技術使戰爭對大量無辜平民具有無法控制的破壞力,甚至不放過兒童。

在人際關係方面,該文件指出,人工智慧可能導致「有害的孤立」,「人工智慧擬人化」會為兒童的成長帶來問題,若出於詐欺目的,刻意將人工智慧偽裝成真人,更是嚴重道德違規,需要受到仔細監督規範。

文件另檢視人工智慧在勞動力、醫療領域可能帶來的衝擊,在教育方面,許多AI程式代替學生提供簡易答案,導致學生無法培養批判性思考技能,某些程式還可能產生「有偏見或捏造的資訊」。

教廷對AI造成假新聞提出嚴重警告,認為製作和分享人工智慧生成內容的提供者,必須核實傳播內容的真實性,在任何情況下都應避免分享侮辱人類的文字和圖像 ,避免宣揚仇恨和不寬容,避免貶低人類性行為的善良和親密性,也不可剝削弱者和弱勢群體。

北京天主教堂區慶祝 420 週年

中國北京教區宣武門的聖母無染原罪堂,又稱南堂。 (資料圖片 )

北京教區一堂區為 2025 年希望禧年發起特別的「恩寵之年」活動,以慶祝堂區建堂 420 週年和紀念其豐富的歷史。

據梵蒂岡的《信仰通訊社》1 月 16 日報道,位於北京宣武門的聖母無染原罪堂,又稱南堂,  於 1 月 14 展開了為期一年的慶祝活動。該教堂於 1605 年由利瑪竇建立。

在開幕彌撒講道中,主祭趙建民神父指出,利瑪竇遠渡重洋把信仰的火種帶到了中國。

他說,利瑪竇的「智慧、勇氣和奉獻精神給我們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他表示,可敬者利瑪竇、真福和德理(1286-1331)以及真福周文謨(1795年在朝鮮殉道)一生的見證「堅定了大家福傳的信念,激勵著每位教友在信仰之路上勇敢前進。」

義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神父是耶穌會中國傳教團的創始人之一。

和德理神父是 14 世紀早期的方濟會士和旅行家,他曾到訪過印度許多地方,可能還有錫蘭(現斯里蘭卡),並曾在中國廣泛遊歷。

當時的北京教區於 1794 年派遣了周文謨為第一位前往朝鮮傳教的外國傳教士。

該次彌撒恰逢北京教區慶祝真福和德理的「聖者日」,堂區司鐸張洪波神父和多位教友亦參加了彌撒。

彌撒結束時,張神父宣布南堂建堂 420 週年慶典系列活動正式展開。參加彌撒的教友都收到一本關於利瑪竇生平的《利瑪竇傳》和紀念禧年的靈修生活指引《禧年手冊》。

據《信仰通訊社》報道,恩寵禧年活動旨在讓堂區教友緬懷教會豐富的歷史,好讓每個人都能在回憶這些事件中找到安慰和靈性上的成長。

教宗方濟各於 2024 年 12 月 24 日開啟聖伯多祿大殿的聖門,正式展開了 2025 希望禧年。

北京教區於去年 12 月 28 日在西什庫主教座堂(北堂)舉行 2025 禧年感恩祭,隆重開啟聖年。

開幕彌撒由李山主教和甄雪斌助理主教主持。來自教區的神父、修女和平信徒也出席了開幕活動。

開幕典禮還包括公開朗讀《 2025 禧年詔書》摘錄,以及參加者跨過主教座堂聖門的遊行。

中國天主教徒為西藏地震災民募捐

一名流亡印度的西藏婦女 1 月 8 日在新德里參加燭光守夜活動,以表達對中國西南部西藏地區 7.1 級地震的遇難者的哀悼。(圖片:法新社)

中國天主教徒為早前西藏地區地震的災民捐款,以幫助他們清理廢墟、重建家園。

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 1 月 7 日發生 7.1 級地震,摧毀了這個位處喜馬拉雅地區的幾條村莊,造成至少 126 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中國天主教進德公益慈善機構於 1 月 10 日代表各教區、各地捐款恩人緊急支付了首筆賑災款 11 萬元人民幣(約15,002美元)。

據天主教《信德網》 1 月 13 日報道,該捐款將用於幫助一個受災村清理廢墟,協助村莊快速恢復正常生活。

籌集的善款來自杭州蕭山、遼寧撫順、兗州微山、 陝西三原等地區各天主教教區。

華南汕頭的天愛公益慈善基金會正與進德公益協商合作賑災事宜。

北京總教區、杭州教區及廣東省天主教愛國會等向神父、修女和教友發出募款呼籲。

據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報道,上海、江蘇省無錫教區等亦有發起募款活動、鼓勵教友弘揚中華民族「守望相助、患難與共」的傳統美德,迅速回應、積極行動、主動為災區提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