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來到聖母大殿祈禱

教宗在羅馬人民救援之母聖像前祈禱

“聖枝主日,即聖週前夕,教宗方濟各於今天午後前往聖母大殿,在羅馬人民救援之母聖像前祈禱”。聖座新聞室4月12日下午公布了這個消息。

教宗方濟各與羅馬人民救援之母的親密關係素來是一種孝愛的關係。他於3個星期前出院後,在返回聖瑪爾大之家前,就先到聖母大殿前的廣場上,將一束鮮花交給大殿助理總鐸馬克里卡斯(Rolandas Makrickas)樞機,請他恭放在聖母像前。

向羅馬人民救援之母像獻花是教宗方濟各的一個慣例,是他在當選後的第二天2013年3月14日開始的,在隨後的每次國際使徒之旅的前後也一直保持下來。

教宗在聖伯多祿大殿庇護十世墓前祈禱,信友喜出望外

教宗方濟各出人意料地離開聖瑪爾大之家,現身於聖伯多祿大殿。

教宗方濟各4月10日週四中午出人意料地離開聖瑪爾大之家,來到聖伯多祿大殿內。繼教宗從醫院返回寓所養病以來,這是他第二次不預期地露面。6日主日、禧年病患慶典的彌撒結束時,教宗坐著輪椅出現在聖伯多祿廣場,向在場的兩萬名信眾表達問候。這次他停留在大殿內聖庇護十世教宗的墓前祈禱片刻,他時常表達與這位先教宗在精神上的深刻連結。

數百人聚集問候教宗

雖然教宗這次在聖伯多祿大殿內只停留了短暫的片刻,但他出現的消息迅速傳揚開來,信眾紛紛上前問候他。當時正在大殿內修復文物的工作人員,與教宗握手問好;孩子們一擁而上,接受教宗的降福。幾個在禧年期間前來羅馬的朝聖團,則是全團人員一起靠攏過來,以求看到教宗一眼。

降福與無聲的關愛之舉

聖伯多祿大殿詠禱司鐸迪帕爾馬(Valerio Di Palma)蒙席解釋道:「教宗從祈禱門進來,然後先到宗座祭台,最後是去聖庇護十世教宗的墓前祈禱。」教宗不發一語,卻以動作向聚集在他身邊的人傳達情感與關懷。不少人甚至排起隊伍,願能有機會靠近羅馬主教,他在養病這段時間很少在公眾面前露面。

穿越信仰與建築的時光之旅 宗博館天主堂特展開展

位於新北市永和區的世界宗教博物館4月11日至8月31日,推出《宗教建築之美: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特展,以「人們因此而有盼望」為主題,帶領觀眾走入臺南後壁稻田間,承載百年祝福的天主堂,揭開信仰、建築與土地交織的美麗篇章。

穿越信仰與建築的時光之旅 宗博館天主堂特展開展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宗教建築之美: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特展,以「人們因此而有盼望」為主題。(世界宗教博物館提供)

展覽分為三大主題展區,錯落於博物館兩個樓層,形成與館內常設展呼應的動線。7樓朝聖步道上的「人們因此而有盼望」,回應展名主題,聚焦信仰如何成為人心力量,展出楊森神父手寫的傳教日記、建設與宣教影像及建築模型。世界宗教展示大廳輪展櫃的「稻田上的天主堂」,重現教堂的興建歷程及整修計畫,展出建築設計師波姆的手稿設計圖像、早期聖堂屋頂上的十字架、修復剖面圖及模擬圖,呈現教堂與土地的緊密連結。6樓生命之旅廳消失密室「光榮聖十字架」,探索宗教象徵的力量,展出聖髑、菁寮堂基督光榮君王十字架與教堂內擺設的長椅,邀請觀眾靜心凝視信仰的軌跡。

穿越信仰與建築的時光之旅 宗博館天主堂特展開展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展出聖髑、菁寮堂基督光榮君王十字架與教堂內擺設的長椅。(世界宗教博物館提供)

這次展覽不僅呈現宗教建築的藝術之美,更彰顯人與人、人與神、人與土地之間的深情牽繫。在紛擾不安的時代裡,一座教堂的存在,是信仰的避風港,也是歷史的見證者。走入世界宗教博物館,或許不只是看一場展覽,更是一次心靈朝聖之旅,邀請觀眾透過建築與信仰交織的故事,一同尋回心中的「盼望」。

穿越信仰與建築的時光之旅 宗博館天主堂特展開展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庭院。(世界宗教博物館提供)

《宗教建築之美: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特展11日舉行開幕式,現場嘉賓雲集,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本堂神父呂天恩、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徐昌志、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代理執行長沈孟穎、長短樹鄉村研究所建築師趙柏聿、國立臺灣博物館副研究員林一宏、永和區長周慶珍等人蒞臨,由展覽規劃組專員吳芸葳導覽,現場洋溢溫馨與神聖光輝的氛圍。

世界宗教博物館創辦人心道法師長年倡導「促進宗教交流與對話」,這次展覽延續這樣的使命,以「希望」為核心,回望一座教堂的身世與精神。在2025天主教禧年以「希望的朝聖者」為主題之際,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的故事,無疑是臺灣宗教文化中真摯且具普世意義的象徵。

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興建於1955年,由德國籍神父楊森與當地居民攜手,打造四角錐尖塔造形的德國現代建築,展現宗教文化的建築之美。然而,因長年受自然災害侵蝕,其主體結構已顯老舊,修復工程已在今年2月啟動。

在教堂閉館整修之際,世界宗教博物館特別接洽聯繫,策劃這次展覽,借展珍貴文物與史料,並獲得國立臺灣博物館、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及長短樹鄉村研究所協辦,將這座教堂的精神延續於展場之中。

教宗便衣現身梵蒂岡教堂 信徒感動哭泣

仍在養病的教宗方濟各今天突然現身聖伯多祿教堂,讓許多信徒驚喜落淚。在場信徒向梵蒂岡新聞網表示,「看到教宗穿著便衣,簡樸得像個孩子,我們都很感動,連維安人員也哭了。」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3月23日出院後,在居所聖瑪爾大之家(Casa Santa Marta)持續休養。教宗只要一陣子未公開露面,社群網路就會開始流傳教宗病重甚至已過世的謠言,教宗近日頻繁露面,讓相關傳言不攻自破。

教宗方濟各上週日首度驚喜露面,坐著輪椅穿過聖伯多祿廣場,昨天梵蒂岡公布教宗私下接見來訪的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King Charles III)伉儷。

梵蒂岡新聞網報導,教宗今天下午突然現身聖伯多祿大教堂,讓在場約百位信徒又驚又喜;教宗並在先教宗庇護十世(Pio X)、本篤十五世(Benedetto XV)的陵墓前祈禱。

報導描述,約下午1時左右,聖伯多祿大教堂的走道響起幾位女信徒的呼喊「教宗來了」,大批朝聖者立刻圍過來向教宗問候,其中有些是正在聖伯多祿大教堂內部維修的工作人員,教宗與部分信徒握手,向幾位孩子降福,過程大約數分鐘。

報導引述許多在場者的見證,信徒表示,教宗坐著輪椅現身,蓋著禦寒毯子,鼻子上戴著氧氣導管,「看到他穿著便衣,簡樸得像個孩子,我們都感動極了。大家都哭了,就連維安人員也哭了。」

報導引述,許多信徒留下喜悅的眼淚,認為教宗已比先前恢復很多,雖然教宗仍在受苦,但教宗的眼神澄澈、目光專注。

不少義大利媒體認為,教宗病況逐漸好轉,教宗以某種方式參與復活節慶祝活動的機率大增。不過媒體播出教宗今天戴著病容現身的影片後,也有許多天主教網友留言主張,教宗是高齡病患,應讓教宗多休息、減少曝光。

教宗出席活動通常會穿著象徵天主教會領袖的白袍,根據影片,教宗今天現身僅穿一件直條紋披風、黑色長褲,也未戴上白色帽子,與平常形象非常不同。

天主教神父與修士參訪靈鷲山 展開跨宗教心靈交流

天主教神父與修士參訪靈鷲山,與法師合影。(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宗教交談委員會執行秘書林之鼎神父,4月8日帶領5位天主教台灣總修院的哲學班修士,與來自義大利的聖方濟沙勿略修會多媒體負責人羅西尼神父(Fr. Pietro Rossini),迦百列神父(Fr. Hector Gabriel),以及在台服務逾30年的王敬仁神父(Fr. Edi Foschuatto)一行,前往靈鷲山進行宗教交流與紀錄片拍攝,共同體驗佛教禪修與靈性生態,展現台灣跨宗教融合的多元風貌。

在靈鷲山顯月法師與寶屹法師的陪同導覽下,一行人走訪心道法師當年閉關修行的法華洞,了解靈鷲山及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創建歷程;修士們並於圓通寶殿參與9分鐘的禪修體驗;在開山聖殿晚課誦經中感受自然與法音交融的莊嚴寧靜;繞行光明勝大金塔三匝,為世界和平祈禱,留下深刻的靈性體驗。

修士李哲義分享,這是他首次造訪佛教道場,從禪修中感受到與天主教靈修、默觀的相似之處。他表示,不同宗教的修行方式雖異,但追求真理與智慧的核心是一致的。並提到顯月法師所說的「究竟真理」,讓他思考生命本質:「我們為誰而生?為誰而活?」

另一位曾修習景觀設計的修士,對山上「路上有樹、屋中有石」的設計印象深刻,認為靈鷲山不為建設而破壞自然,體現人與環境的共生精神。他觀察山上處處備有雨傘,細心體貼的安排讓他感受實踐慈悲的用心。顯月法師指出,靈鷲山推動的靈性生態,即「尊重物種存在的價值,包容彼此生存的空間,分享生命滋長的共同成果」,理念深受訪客共鳴。

多位修士也提到,在禪堂靜坐時,透過心道法師的語音引導,很快進入平靜狀態,讓他們驚訝於禪修在紛擾時代中帶來的當下覺察。有人分享,參訪前雖懷抱期待卻也有些不安,但實地體驗後,感受到的是包容與溫暖。修士們對開山聖殿融合多種佛教風格感到驚喜,認為靈鷲山體現「合而不同」的精神,與天主教強調的愛與和平理念不謀而合。

羅西尼神父表示,這次參訪帶來「令人驚奇」的體悟,王敬仁神父也贈送書籍與小禮表達感謝。林之鼎神父分享在義大利學習道家哲學後,才真正理解跨宗教交流的珍貴與深遠。

迦百列神父表示,參訪靈鷲山與世界宗教博物館後,深刻理解心道法師經歷戰亂後發願傳遞和平的初心。這讓他想起在博物館朝聖步道牆柱上看到的「在出生之前,我是誰?」、「我們為何被生而為人?」、「我們為什麼懼怕死亡?」等生命大哉問。

最後,顯月法師以「每個人都是一顆珠子」形容,大家如同世界宗教博物館1樓大廳天花板上的「珠玉之網」,透過分享與學習,彼此連結、相互輝映。

天主教神父與修士繞行光明勝大金塔三匝後,為世界和平祈禱。(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天主教神父與修士繞行光明勝大金塔三匝後,為世界和平祈禱。(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主教神父與修士體驗9分鐘禪修。(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主教神父與修士體驗9分鐘禪修。(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靈鷲山顯月法師與寶屹法師贈送小禮物給神父及修士們。(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靈鷲山顯月法師與寶屹法師贈送小禮物給神父及修士們。(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在台服務逾30年的天主教王敬仁神父(右)贈送禮物給靈鷲山顯月法師。(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在台服務逾30年的天主教王敬仁神父(右)贈送禮物給靈鷲山顯月法師。(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英王夫婦突訪梵蒂岡 探視教宗方濟各

教宗方濟各(右)9日會晤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左)和王后卡蜜拉(中)。(X@@RoyalFamily)

法新社報導,教廷今天(10日)發布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9日會晤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King Charles III)和王后卡蜜拉(Queen Camilla)的照片。這對英國國王夫婦目前正在義大利進行國是訪問。

9日這場會面並未事先對外公布。在此之前,國王夫婦原定進行覲見,但因88歲教宗的健康情況欠佳而取消。

領導全球14億天主教徒的教宗方濟各先前因罹患肺炎而住院5週,目前正在康復之中。而這也是身兼英格蘭教會(Church of England)領袖的查爾斯三世自2022年登基以來,首次會見教宗。英格蘭教會在1534年從天主教會分離出來。

白金漢宮和教廷表示,教宗向這對王室夫婦表達祝賀,他們兩人在9日慶祝結婚20週年。

在20分鐘的會面中,正從癌症復元中的查爾斯三世和教宗也互相祝福彼此身體健康。

白金漢宮發表聲明指出,「國王陛下很高興教宗身體狀況良好,能夠接待他們,讓他們有機會親自表達最誠摯的祝福。」

方濟各在治療雙側肺炎(double pneumonia)期間曾兩度陷入險境,3月23日出院後一直待在梵蒂岡療養。

教廷8日表示,方濟各的聲音和行動能力正在逐漸改善,讓外界開始期待他或許可能參加即將到來的復活節慶祝活動。

台帛醫療交流再深化:輔大領軍多方合作團隊赴帛琉進行癌症篩檢與義診服務

天主教輔仁大學攜手新北市醫師公會、中華民國偏鄉醫療基金會、新北市健保診所協會、聯安醫療團隊,並在駐帛琉大使館協助下,於2025年4月8日至10日共同於帛琉國家醫院、貝里琉州及艾萊州辦理口腔癌與胃癌之早期篩檢及義診服務,展現台灣在國際醫療人道援助上的積極貢獻。

本次義診志工團由天主教輔仁大學藍易振校長、新北市醫師公會顏鴻順理事長、中華長照暨偏鄉醫療基金會王舜睦副董事長、新北市健保診所協會會長施君翰共同領團。團隊成員涵蓋口腔醫學、內科、外科、小兒科、公衛及影像診斷等多元專科,並攜帶各式先進醫療儀器與藥品,組成一支具備高效率與高品質服務能力的跨國醫療團隊,深入帛琉社區,為當地居民及旅居僑胞提供癌症篩檢、基層醫療與健康教育等全方位服務。

駐帛琉大使黎倩儀表示,本次義診任務開創多項先例,不僅首次深入帛琉國家醫院進行門診與病房支援,更是首度前往貝里琉州進行義診。服務內容以內、外科及兒科急性疾病診療為核心,輔以口腔癌及胃癌之早期篩檢,協助當地降低癌症威脅與醫療負擔。三天義診總服務人次逾200人,涵蓋幼童至長者,顯見帛琉對醫療資源之高度需求與台灣醫療團隊專業能量的卓越展現。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4月9日恰逢日本天皇訪問貝里琉州十週年紀念日,義診團隊也於當日進入貝里琉州進行義診,成為帛琉歷史上首支在該州提供醫療服務的國際醫療團隊,為偏遠社區居民提供免費診療與健康衛教,實踐「Taiwan can help, and Taiwan is helping」的國際合作精神。

此外,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於此次行程中亦與帛琉衛生部及帛琉轉診基金會簽署合作備忘錄,強化雙邊轉診與醫療資源連結;天主教輔仁大學亦與帛琉社區大學簽署合作協議,未來將在公共衛生與學術交流方面展開更深入合作,共同促進台帛雙邊醫療與教育發展。

天主教輔仁大學藍易振校長(前右1)與帛琉副總統兼衛生部長歐宜樓(前左1)簽署合作備忘錄,駐帛琉大使黎倩儀(後中)、新北市醫師公會顏鴻順理事長(後右4)、中華長照暨偏鄉醫療基金會王舜睦副董事長(後右2)、中華長照暨偏鄉醫療基金會陳常務董事愷翔(後左2)、輔仁大學林國際教育長耀南(後右1)及天主教輔仁大學醫學院林副院長瑜雯(後右3)、帛琉國家醫院院長Ngirachisau Mekoll見證。
天主教輔仁大學藍易振校長(前左2)與帛琉轉診基金會理事長Victor Yano(前右1)簽署合作備忘錄,帛琉埃雷姆倫維州長M. Frances Remengesau(前左1)、中華長照暨偏鄉醫療基金會王舜睦副董事長(後左1)、中華長照暨偏鄉醫療基金會陳常務董事愷翔(後左2)、帛琉副總統兼衛生部長歐宜樓(後中)、天主教輔仁大學林國際教育長耀南(後右2)及天主教輔仁大學醫學院林副院長瑜雯(後右1)見證。
新北市醫師公會顏鴻順理事長(右7)、帛琉副總統兼衛生部長歐宜樓(右6)、中華長照暨偏鄉醫療基金會陳常務董事愷翔(左7)、新北市健保診所協會會長施君翰(左1)、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國際醫療中心李主任輔仁(右5)、聖路加健康管理中心及聯安醫療團隊於2025年4月8日赴帛琉國家醫院義診。
天主教輔仁大學藍易振校長(右3)、新北市醫師公會顏鴻順理事長(前中)、中華長照暨偏鄉醫療基金會王舜睦副董事長(左4)、新北市健保診所協會會長施君翰(右2)及聯安醫療團隊於2025年4月9日赴帛琉貝里琉州天皇之家義診。
天主教輔仁大學藍易振校長(前左1)與帛琉社區大學校長Dr. Patrick U. Tellei(前右1)簽署合作備忘錄,駐帛琉大使黎倩儀(後中)、中華長照暨偏鄉醫療基金會王舜睦副董事長(後右3)、中華長照暨偏鄉醫療基金會陳常務董事愷翔(後右2)、輔仁大學林國際教育長耀南(後左4)及天主教輔仁大學醫學院林副院長瑜雯(後右4)見證及帛琉社區大學教職員見證。

泰國主教反對政府擬議中的賭博法

目前泰國的賭博僅在某些國營賽馬和官方彩票中合法,但非法賭博現象十分普遍。 (圖片:Lillian SUWANRUMPHA /AFP)

泰國天主教主教與反對黨一起,要求政府放棄一項目的為使賭博合法化的法案。據報該法案旨在吸引投資和促進旅遊業。

泰國內閣今年 3 月批准了《綜合娛樂商業法》的修訂草案。該草案原定於 4 月 9 日進行辯論和投票。

然而,有報導稱,由於遭到反對黨和宗教領袖的強烈批評,政府現已推遲該項計劃。自 1935 年以來,這個佛教國家就已禁止賭博。

泰國主教反對該法案,稱賭博合法化會導致社會道德嚴重的墮落。

泰國天主教主教團在 4 月 3 日的聲明中表示,主教們反對該法案,因為教會肩負著「成為人類道德導師」的使命。

主教團主席、曼谷總教區阿蓬德拉塔納(Francis Xavier Vira Arpondratana)總主教在聲明中表示,天主教會有責任「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宣揚道德原則和社會秩序」。

他警告說,賭博和賭場合法化可能會引發賭博成癮、財務和債務問題、犯罪、洗黑錢、人口販賣和欺騙等社會惡習,尤其會影響兒童和青少年。

主教們指出,經濟活動和道德是交織在一起的,經濟發展不應忽視道德和「人類的全面發展」。

聲明敦促道:「因此,我們呼籲政府將重點放在可持續和平衡的經濟發展上,以符合人民道德和倫理的發展。

聲明還說,主教們希望政府履行職責,「透過制定符合人的尊嚴、基於健全理性的公正法律來保護人民」。

即使是非法的,賭博活動和彩票,包括足球博彩作為地下活動的一部分,在泰國城市一直進行大量的金錢交易。

一旦合法化,賭博和博彩將被廣泛允許,類似於柬埔寨、老撾、緬甸、新加坡和菲律賓等國家,允許政府透過許可費和門票費用的份額來賺錢。

前議員、親民主組織「全國反獨裁民主聯合陣線」的領導人普羅潘 (Jatuporn Prompan) 表示,該項法案給國家帶來了各種挑戰。

《曼谷郵報》 3 月 9 日引述他的話指出:「熱愛國家的人民必須團結起來,一起反對賭場和網絡賭博合法化,因為這將毀掉我們的國家,削弱我們的人民。」

他也呼籲各界人士參加 4 月 9 日在國會前舉行的抗議集會,表達對該法案的反對。

教宗在病人禧年慶典後給朝聖者帶來驚喜

教宗方濟各 4 月 6 日在病人和醫護工作者禧年彌撒後出現在聖伯多祿廣場。 (圖片:梵蒂岡新聞)

坐在輪椅上、戴著鼻導氧氣管的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現身向人群致意,為聚集在那裡的數千名病人和他們的照顧者帶來了意外驚喜。

教宗在人群中帶著一點緊張的聲音對他們說:「祝大家主日快樂,非常感謝!」

他於 4 月 6 日病人和醫護工作者禧年彌撒結束後出現在廣場上。當他的護士斯特拉佩蒂 (Massimiliano Strappetti) 把他從聖伯多祿大殿領出來時,聚集在廣場上的數千信眾都震驚了,並爆出歡呼聲。

在教宗簡短的問候詞後,穿著白袍,其中一些戴著紅色小丑鼻子的醫生以及坐在輪椅上的病人紛紛鼓掌,他其後穿過人群離開了廣場。

這是教宗自 3 月 23 日因呼吸困難和雙性肺炎接受 5 個多星期的治療後,從羅馬吉梅利醫院出院以來首次公開露面。

梵蒂岡新聞辦公室稱,教宗現身廣場前,先去了聖伯多祿大殿辦告解,並穿過聖門。

雖然教宗沒有參與整個彌撒,但他透過懸掛在教堂中央露台上印有教宗徽章的大型布旗展現了自己的臨在。福傳部代理部長菲西切拉(Rino Fisichella)總主教代表教宗主持了該彌撒,並宣讀了他的講道。

教宗在講道中寫道,即使身處痛苦、疾病和人性的脆弱之中,「天主也不會拋棄我們,如果我們在力量不足之處將自己託付給祂,我們就能感受到祂存在的安慰」。 「透過成為人類,祂願意在一切事上分享我們的軟弱。他知道什麼是痛苦。」

主辦單位估計有約 2 萬名朝聖者來到羅馬參加病人禧年慶典,當中包括來自 90 多個國家的病人、醫生、護士、藥劑師、物理治療師和其他醫療保健工作者。

醫生和病人坐在前排參加彌撒,有身穿白袍的醫護人員在禮儀中擔任讀經員。

教宗在講道中強調,疾病的經驗雖然痛苦,但卻可以成為「一所學校,讓我們每天學會愛人,也學會讓自己被愛,沒有要求或拒絕,也沒有遺憾和絕望」。

教宗呼籲社會不要排斥和邊緣化弱勢群體,而應接納他們作為社會的重要成員。他引用教宗本篤十六世的話指出,一個無法接納其受苦成員的社會「是一個殘酷和不人道的社會」。

梵蒂岡在彌撒結束伴隨《三鐘經》後發表了教宗的致辭,當中他回顧了自己個人的患病經歷。

他表示:「在住院期間,甚至現在康復中,我仍然能感受到『上主之手』,感受到祂關懷的觸摸。」「在病人和醫護工作者禧年之際,我祈求天主將祂的愛觸及到那些遭受苦難的人,並鼓勵那些照顧他們的人。」

他對醫護人員表達深切感謝,「他們並不一定都能在適當的條件下工作,有時甚至成為侵略的受害者。」他呼籲將資源「投入到治療和研究方面,使衛生系統具有包容性,並關注最脆弱和最貧窮的人。」

教宗也再次呼籲世界和平,敦促國際社會向遭受戰爭破壞的地方採取緊急行動。

他說:「願人們放下武器,恢復對話;願所有人質都能獲得釋放,救援物資能送到民眾手中。」他指出,烏克蘭、加薩、蘇丹、南蘇丹、剛果、緬甸和海地都是受災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