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不孤單!跨宗教共守護 衛福部推關懷據點助社會參與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副署長張美美表示,台灣今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衛福部111年老人生活狀況調查顯示,約有1/3的65歲以上長者選擇獨居或僅與配偶同住。

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社會孤獨問題日益嚴峻,天主教單國璽基金會與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共同主辦「獨處不孤獨」論壇,今(24)日在台大集思館國際會議廳登場;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副署長張美美表示,民間團體結合社福、醫療及宗教等各方力量,加上政策上推動獨居老人關懷計畫、社區關懷據點及緊急救援系統等,共造長者「安心不孤單」社會支持網絡。

張美美表示,台灣今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衛福部111年老人生活狀況調查顯示,約有1/3的65歲以上長者選擇獨居或僅與配偶同住,因此「獨處不孤獨」是社家署、衛福部在國家政策制定上重要的一環。

張美美說明,在政策上,推動獨居老人關懷計畫,也設立超過5000處社區關懷據點,透過共餐、活動參與等方式,增加長者社會參與;不僅如此,政府藉由緊急救援系統,掌握長者健康與安全狀況等。此外,民間團體結合社福、醫療及宗教等各方力量,共同打造讓長者安心不孤單的社會支持網絡。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代表滿謙法師指出,孤獨不僅是長者的人生處境,更是全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宗教的使命不僅在於安慰人心,更在於把慈悲化為具體行動,透過社區關懷與公益合作,凝聚社會與跨宗教的力量。

天主教單國璽基金會董事長劉振忠指出,台灣2300多萬人口中,65歲以上人口已逾20%,出生率比死亡率低,因此更要重視相關問題;基金會在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支持下,於萬華區辦理「璽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並串連基金會兒少服務,推動「大小筆友」計畫,讓長者與原鄉學童書信交流,建立跨世代連結。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張玉玲以「超高齡社會孤獨的探討」為題,剖析孤獨對長者健康的影響。她說明,孤獨是連結需求未被滿足的訊號,其與健康、心理等息息相關,可能使得失智、憂鬱,甚至死亡風險等增加。

張玉玲建議,透過社交網絡擴展、關係品質提升、社會角色參與(擔任志工、參與社團或宗教等)、情緒自我調節、學習等,學習社交健身、將正向獨處轉化為力量。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代表滿謙法師指出,宗教的使命不僅能安慰人心,更在於把慈悲化為具體行動,透過社區關懷與公益合作,凝聚社會與跨宗教的力量。
天主教單國璽基金會董事長劉振忠指出,基金會在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支持下,於萬華區辦理「璽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並串連基金會兒少服務,建立跨世代連結。

每日聖言 2025.08.27

每日聖言  - 8 月 27 日    星期三
聖婦莫尼加(387年)
農曆七月初五

常年期第二十一主日【視頻講道】https://youtu.be/qzlDytDSE_8

福音(瑪 23:27-32)
那時候,耶穌說:「你們有禍了!經師和法利塞人,假善人啊!你們就像用石灰刷白的墳墓,外表漂亮,裡面卻是死人的骨骸和各種不潔。同樣,你們外表看似正人君子,裡面卻充滿了虛偽和邪惡!
你們有禍了!經師和法利塞人,假善人啊!你們建造先知的墳,修飾義人的墓,又說:『如果我們生在祖先的時代,決不會與他們合夥殺害先知。』你們這樣說,已承認自己是殺害先知者的後代,現在你們去完成祖先開始了的暴行吧!」

反省
今天是聖奧斯定主教聖師的紀念日。熟悉這位著名的教會歷史人物的人一定都知道他的自傳體文學作品《懺悔錄》,也一定記得他的名言:「天主,原來我們受造就是為了袮!除非找到袮,我們的心永遠也不會獲得安寧!」聖人青年時代從摩尼教到新柏拉圖哲學再到基督信仰的追尋過程,也正好是他這一肺腑之言的真實寫照。今天的「答唱詠」也提醒我們,無論我們身處何方,甚至在我們想要躲開天主的時候,祂的雙眼依然注視著我們的一舉一動。面對一位對我們如此不離不棄的天主,我想躲開祂,還是願意像聖奧斯定那樣找尋祂?

每日聖言 2025.08.26

每日聖言  - 8 月 26 日    星期二
農曆七月初四

常年期第二十一主日【視頻講道】https://youtu.be/qzlDytDSE_8

福音(瑪 23:27-32)
那時候,耶穌說:「你們有禍了!經師和法利塞人,假善人啊!你們就像用石灰刷白的墳墓,外表漂亮,裡面卻是死人的骨骸和各種不潔。同樣,你們外表看似正人君子,裡面卻充滿了虛偽和邪惡!
你們有禍了!經師和法利塞人,假善人啊!你們建造先知的墳,修飾義人的墓,又說:『如果我們生在祖先的時代,決不會與他們合夥殺害先知。』你們這樣說,已承認自己是殺害先知者的後代,現在你們去完成祖先開始了的暴行吧!」

反省
今天是聖奧斯定主教聖師的紀念日。熟悉這位著名的教會歷史人物的人一定都知道他的自傳體文學作品《懺悔錄》,也一定記得他的名言:「天主,原來我們受造就是為了袮!除非找到袮,我們的心永遠也不會獲得安寧!」聖人青年時代從摩尼教到新柏拉圖哲學再到基督信仰的追尋過程,也正好是他這一肺腑之言的真實寫照。今天的「答唱詠」也提醒我們,無論我們身處何方,甚至在我們想要躲開天主的時候,祂的雙眼依然注視著我們的一舉一動。面對一位對我們如此不離不棄的天主,我想躲開祂,還是願意像聖奧斯定那樣找尋祂?

教宗往義大利歷史悠久的聖母朝聖地祈禱

教宗教宗良十四世在門托雷拉恩寵之母堂朝聖地祈禱。 (圖片:梵蒂岡新聞)

教宗良十四世私人造訪了位於義大利中部普雷內斯蒂尼山脈高處的門托雷拉恩寵之母堂朝聖地。

8 月 19 日是教宗在岡多爾福城堡夏宮的最後一天。他前往了距離東北方一個小時的朝聖地教堂和聖本篤洞穴祈禱。據傳統認為,聖本篤曾在公元六世紀初在此生活了兩年。

教宗探訪了自 1857 年以來一直負責管理該朝聖地的波蘭復活會的神父們。他們為教宗在中午敲響教堂的鐘聲,然後一起誦念《三鐘經》。

當天下午,教宗返回岡道爾夫堡,並在當晚回到梵蒂岡。

聖若望保祿二世在任主教和樞機期間經常前往門托雷拉朝聖地。他曾在 1978 年選舉教宗的樞密會議前在那裡祈禱,並在當選教宗兩週後回到該處柱祈禱。

他在 1978 年 10 月 29 日的造訪中說:「這個隱藏在群山之中的地方特別讓我著迷。從這裡,人們可以遠眺並欣賞義大利壯麗的景色。」

他說,聖母瑪利亞在天使報喜之後前往「山區」探望她的表姐依撒伯爾,並在那裡唱了《聖母讚主曲》。

他表示:「我想來到這裡,在這些山巒之中,追隨聖母瑪利亞的腳步頌唱《聖母讚主曲》。」

在整整 27 年後,教宗本篤十六世於 2005 年 10 月 29 日對門托雷拉進行了私人探訪,以紀念聖若望保祿二世那次的造訪。

傳統認為,這座位於海拔 3300 英尺(約 4800 公尺)的朝聖地最初是在公元 4 世紀由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建造的。

每日聖言 2025.08.22

每日聖言  - 8 月 22 日    星期五
聖母元後
農曆閏六月廿九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視頻講道】https://youtu.be/Hd1RZ9NuJ-M

福音(瑪 22:34-40)
那時候,法利塞人聽見耶穌使撒杜塞人啞口無言,他們就聚合起來。其中一個法學士用這個問題試探耶穌,並對祂說:「老師,法律中哪一條誡命是最大的?」耶穌回答他說:「『你當全心、全靈、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這是第一條,也是最重要的誡命。還有第二條與此相似:『你當愛你的近人如你自己』。全部的法律和先知書就在這兩條誡命裡。」

反省
法利塞人和法學士們應該都知道法律中最大的兩條誡命,但他們卻要試探耶穌,其目的是希望站到知識和道德的至高點來遏制耶穌的影響力。耶穌不但沒有被他們的試探嚇倒,反而不卑不亢地予以回應。從法利塞人和法學士們的言行中,我們不難看到學問和行為之間的落差。一個人可以是某一領域內博學多才的專家,但能否將所學善用到所行上卻是另一回事。同樣,作為基督徒,我們也可能對聖經知識、教會法典、禮儀規定等頗有研究,但在具體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中能否化知識為行動,仍然需要每個人有意識的努力。前者靠大腦的功能,後者則需要意志和心靈的配合。

【視頻講道】常年期第廿一主日(丙年)2025.08.24

瑪利諾會甘偉霖神父主持的主日聖經講道:我所要作的是把我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為他人的得救上。這是否意味著我應該在街上和路人搭訕,問他們的得救狀態?不!救恩是天主想要讓每個人都成為完全的人。天主所想要的就是與我們每個人愛的共融,並讓我們生活在彼此的共融中。

每日聖言 2025.08.21

每日聖言  - 8 月 21 日    星期四
聖比約十世教宗(1914年)
農曆閏六月廿八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視頻講道】https://youtu.be/Hd1RZ9NuJ-M

福音(瑪 22:1-14 [短式 22:1-10])
那時候,耶穌繼續用比喻對司祭長和法利塞人說:「天國好像一個國王為自己的兒子舉辦婚宴。賓客早被邀請了,但他派僕人請他們來參加婚宴時,他們都不願來。他再派一批僕人去,對那些受邀請的賓客說:『我已經預備好了酒席,也宰了公牛和肥畜,現在一切齊備。你們來參加婚宴吧!』但這些人漠不關心地走了。有的去了自己的農莊,有的去做自己的生意,其餘的竟然抓住僕人,把他們淩辱之後殺了。國王聽說後大怒,於是派兵消滅那些殺人兇手,焚毀他們的城市。然後他對僕人們說:『婚宴已預備好了,但先前受邀請的人實在不配。所以你們去各個路口,把遇見的人都請來參加婚宴!』僕人們便到大路上,見人就請,不論好壞,都召集來了。於是,婚宴大廳坐滿了賓客。國王進來與賓客見面,看見其中一人沒有穿婚宴禮服,就問他說:『朋友,你不穿婚宴禮服,怎能進來呢?』那人無話可說。國王就命令隨從說:『把他的手腳綁起來,丟到外面的黑暗裡,在那裡咬牙切齒地哀號。』要知道,受召請的人多,但被選上的人少。」

反省
耶穌今天所講的婚宴的比喻,可能會讓人心中很不是滋味:本來是大喜之日,國王竟然為了拒絕應邀和應邀卻不穿禮服的人而大動肝火,大開殺戒,給兒子的婚宴徒增不少晦氣。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一不乏誇張言詞的比喻難道不正是告訴我們:國王由於非常重視這一婚宴,於是對那些漠視不理的人大動肝火。婚宴當然喻指天國的來臨,每個人都蒙召去成為天國的子民。天主是如此地重視這一盛事,甚至降生成人來邀請我們赴宴,我們是如何對待祂的盛情邀請的呢?我們願意從心態和行為上積極準備,享受那已經為我們預備好的盛宴嗎?

每日聖言 2025.08.20

每日聖言  - 8 月 20 日    星期三
聖伯爾納多院長聖師(1153年)
農曆閏六月廿七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視頻講道】https://youtu.be/Hd1RZ9NuJ-M

福音(瑪 20:1-16)
那時候,耶穌向門徒們講了這個比喻說:「天國好比一個園主,清早出去雇工人到他的葡萄園工作。他和工人講定每人一天一塊銀錢,就派他們到葡萄園裡去了。早上大約九點,他又出去,看見街市上有人閑站著,便對他們說:『你們也去我的葡萄園吧,我會給你們合理的工錢。』他們就去了。約在正午和下午三點,園主又出去照樣雇了工人。下午五點的時候,他又出去,看見仍然有人在那裡閑站著,就問他們:『你們為什麼整天站在這裡無所事事?』他們回答:『沒有人雇用我們。』園主說:『你們也去我的葡萄園工作吧。』到了黃昏,葡萄園主對管家說:『叫工人來,給他們發工錢,從最後來的開始,直到最先來的。』那些下午五點鐘開始工作的人來了,每人得到一塊銀錢。當最先雇用的工人來時,他們以為會多拿一點,但同樣只得到一塊銀錢。他們拿了錢就埋怨園主說:『那些最後來的人只做了一小時,而我們在太陽下辛苦了一整天,你竟把他們與我們同等看待!』園主就回答他們中的一人說:『朋友,我對待你並沒有不公平。我們不是講定了一塊銀錢嗎?拿你的工錢走吧。我願意給最後來的和給你的一樣。難道我無權隨意用我的東西嗎?還是因為我好,你就嫉妒呢?』所以,那後來的將要領先,那在先的要落後了。」

反省
最早來的雇工埋怨園主,因為他們首先犯了多數人易犯的「見錢眼紅」的毛病,其次是忘記了他們受雇時的約定。他們在領工錢的一刻隻記得自己「在太陽下辛苦了一整天」,卻不想園主在眾多尋找工作的人當中,在第一時間召選了他們這一恩典。我們蒙召成為基督徒、成為傳道人,甚至成為修道人的時間點都不盡相同,但天主對每個人的承諾都一樣。可惜的是,我們也常忘記蒙召的恩賜而將目光集中於「報酬」上。這「報酬」原本也是恩典。讓我們默想感恩聖祭《頌謝詞》(四)中的話:「袮原不需要我們的讚頌,我們對袮知恩報愛的心願,也出自袮的啟發!」

每日聖言 2025.08.19

每日聖言  - 8 月 19 日    星期二
聖若望.歐德司鐸(1680年)
農曆閏六月廿六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視頻講道】https://youtu.be/Hd1RZ9NuJ-M

福音(瑪 19:23-30)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有錢人很難進入天國。是的,我再告訴你們,駱駝穿過針眼比有錢人進天國還容易!」門徒們聽了都非常驚訝,說:「那麼,誰能得救呢?」耶穌注視著他們說:「在人看來不可能,在天主前卻是可能的。」那時,伯多祿回答祂說:「袮看!我們捨棄了一切,跟隨袮,將來可以得到什麼呢?」耶穌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在重生的時代,人子登上祂光榮的寶座時,你們跟隨我的人也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支派。凡是為了我的名而捨棄了房屋、兄弟姐妹、父母子女或土地的,將得百倍的賞報,並承受永生。將來有許多在先的,將成為最後的;而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

反省
聖經告訴我們,那些蒙召執行天主使命和旨意的人,在起初幾乎都有同樣的反應:不相信自己能承擔如此重大的使命。梅瑟如此(出3:11)、先知厄裡亞如此(列上第19章)、先知耶肋米亞如此(耶1:6)、瑪利亞如此(路1:29),包括在今日讀經一中的吉德紅也如此,他蒙召做民長時也想逃避。然而,天主對於祂所召叫的人,總是用承諾來鼓勵安慰他們,並以大能扶持他們。我們每個人也都在生命的某個階段聽到了天主的召叫,我們也會因各種原因逃避責任,但天主始終向我們承諾「不要害怕,我與你同在」。今天耶穌更借福音鼓勵我們:「在人看來不可能,在天主前卻是可能的。」永遠記得,蒙召不是我們一方的事,而是與天主雙方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