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仁一行抵達梵蒂岡 出席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喪禮

陳建仁一行已抵達梵蒂岡(圖/光仁社福基金會執行長林之鼎神父提供)

前副總統陳建仁一行,現已抵達梵蒂岡,將出席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喪禮。

外交部表示,經過雙邊討論後,由於陳建仁與梵蒂岡關係深厚,曾與方濟各6度會面,並且獲教宗親自頒授教廷宗座科學院院士的證章,陳建仁是最佳人選前往表達台灣的懷念與不捨!

至於,等新教宗選出之後,外交部是否爭取由賴清德親自出席新教宗就職典禮?外交部次長吳志中表示,要等新教宗選出後,才能決定。

教宗選舉最快5/5登場 選舉人數超額、名單多元引熱議

教宗方濟各葬禮26日舉行,備受關注的下屆教宗選舉將在5月5日後登場。此次不僅傳出的熱門名單多元,具選舉權的樞機數量也多達空前的135人,超出宗座憲章規定的120人上限,如何解決引發熱議。

全球樞機主教正從世界各角落趕來齊聚羅馬,教廷新聞室表示,今天上午舉行第3次樞機主教全體會議,共有113位樞機主教出席,仍有多位未抵達。下次樞機主教會議將在明天上午舉行,教宗方濟各的葬禮流程細節也預計在明天正式公布。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生前自稱每日必讀的羅馬「訊使報」(Il Messaggero)今天報導,樞機選舉人數是教宗方濟各留下懸而未決的問題之一,依照先教宗保祿六世(Paul VI)設立的規範,樞機選舉人數上限最多120人,但目前具選舉權的樞機人數有135人,即使有2位樞機已因健康問題表達不克參加,仍有133人。

教廷尚未正式公布下屆教宗選舉的樞密會議(Conclave)舉行時間,但依規定要舉行9日紀念彌撒,最後一場彌撒是5月4日。因此推估教宗選舉會議應落在5月5日到10日之間。

梵蒂岡官網數據顯示,目前有135位未滿80歲的樞機主教具有選舉權。樞機主教坎尼札瑞斯(Antonio Cañizares)與普吉奇(Vinko Puljić )已表達因健康因素不克參加。

另有被排除參加教宗選舉會議的樞機主教正力爭投票權。曾任教廷冊封聖人部部長的樞機主教貝丘(Angelo Becciu),2020年因涉入梵蒂岡倫敦房產交易醜聞,宣布請辭及放棄樞機相關權力,目前未被教廷列為選舉人。但貝丘近日向媒體表示,他已向梵蒂岡提出申訴,他認為自己有合法選舉權。

訊使報指出,宗座憲章第33條明定,「擁有選舉權的樞機主教不能超過120人。」因此近日樞機主教全體會議應會討論這個問題,決定是否要打破憲章規定的人數限制;假設要執行投票人數上限管制,則有可能「按資歷」決定,最新被任命的13位樞機將被排除投票權。

報導指出,後勤住宿問題也讓梵蒂岡行政人員傷透腦筋,因為樞密會議在梵蒂岡內西斯汀教堂舉行,為遵守嚴格保密程序,所有出席樞機主教理應都下榻在梵蒂岡內的聖瑪爾大之家(Casa Santa Marta),這也是教宗方濟各生前的居處。

教宗方濟各逝世 台灣區主教團:將辦追思禮儀

教宗方濟各。美聯社

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逝世。天主教台北總教區表示,目前因為消息才剛傳出,因此會先與主教們、教廷駐華大使館進一步討論後續事宜;未來也一定會為教宗舉辦追思禮儀。

梵蒂岡今天發表影片聲明指出,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已經過世,享壽88歲。

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秘書長陳科告訴記者,他昨天還在梵蒂岡的官網上看到方濟各坐在輪椅上、對外打招呼的樣貌,感覺滿健康的,沒想到今天收到這個不幸的消息。

陳科說,第一時間他還直呼「真的嗎」,直到國際媒體都紛紛發表相關訊息才確認;不過因為實在太突然,因此需要先與主教們、教廷駐華大使館進一步討論後續事宜。

陳科表示,台灣一定也會舉辦追思禮儀,但時間、地點需要再討論。

教廷:教宗在復活節短暫會見美國副總統范斯

教廷:教宗在復活節短暫會見國副總統范斯

梵蒂岡表示,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今天復活節上午短暫會晤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今天是范斯赴羅馬之行的最後一天。

教廷發表簡短聲明指出,雙方有機會在今天復活節上午互相寒暄問候,這次會面持續了幾分鐘,是在當地時間上午11時30分後不久於教宗居所聖瑪爾大之家(Casa Santa Marta)進行。

吃手、趴地、睡著!美副總統全家參加「受難日」禮拜 小孩好無聊

2025年4月18日,美國副總統范斯一家人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參加「耶穌受難日」特別禮拜時,米拉貝兒躺在地上(黃圈處)。美聯社


美國副總統范斯全家正在義大利過復活節週末,週五(4/18)一家5口於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參加禮拜,不過他的3個孩子坐不住,3歲多的么女一下吸手手,一下在地上或趴或躺,最後直接在爸爸肩上睡著。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曾與范斯在美國遣返移民政策上有過交鋒,教宗週五並未參加彌撒,不過范斯或有機會親謁教宗。

范斯(JD Vance)2019年成為天主教徒,這個週末他與妻子烏莎(Usha)及3個孩子:7歲的伊萬(Ewan)、4歲的維維克(Vivek)和3歲的米拉貝兒(Mirabel)赴羅馬度過復活節週末。

2025年4月18日,美國副總統范斯一家人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參加「耶穌受難日」的特別禮拜。路透社
2025年4月18日,美國副總統范斯一家人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參加「耶穌受難日」的特別禮拜。路透社

週五(4/18)一家五口赴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參加「耶穌受難日」(Good Friday)特別禮拜。之前因肺炎住院許久的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並未參加。

2025年4月18日,美國副總統范斯一家人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參加「耶穌受難日」的特別禮拜。路透社
2025年4月18日,美國副總統范斯一家人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參加「耶穌受難日」的特別禮拜。路透社

路透社報導,約2小時儀式多以拉丁文進行,對3個不滿10歲的小朋友是一大考驗,年紀最大的伊萬尚能好好參加,老二維維克和3歲老么米拉貝兒就不耐長時間儀式,兩人輪流趴在地上玩,米拉貝兒一度躺地上。

2025年4月18日,美國副總統范斯一家人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參加「耶穌受難日」的特別禮拜。路透社
2025年4月18日,美國副總統范斯一家人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參加「耶穌受難日」的特別禮拜。路透社

范斯一度比出「噓」的手勢,要求兒子控制音量,多數時間並未嚴厲管束小孩的躁動,米拉貝兒後來在媽媽懷中睡著,范斯從妻子手中接過女兒,讓女兒在自己肩頭睡覺。

范斯預定週六(4/19)與教廷國務院長帕洛林樞機主教(Pietro Parolin)會面,也有可能謁見教宗。

2025年4月18日,美國副總統范斯一家人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參加「耶穌受難日」的特別禮拜。路透社
2025年4月18日,美國副總統范斯一家人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參加「耶穌受難日」的特別禮拜。路透社

范斯曾引用天主教神學「愛的次序」(ordo amoris,或譯「有序的愛」)概念,為川普政府的「美國優先」政策辯護,認為愛是以家庭優先,而後才是鄰里乃至同胞,最後才是其他地方的人。

2025年4月18日,美國副總統范斯一家人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參加「耶穌受難日」的特別禮拜,他示意兒子小聲一點。路透社
2025年4月18日,美國副總統范斯一家人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參加「耶穌受難日」的特別禮拜,他示意兒子小聲一點。路透社

教宗方濟各今年2月發表公開信,似指證范斯對於「愛的次序」的解釋,信中指出真正的愛的次序,是「透過思索建立對所有人開放的友愛,沒有例外。」

2025年4月18日,美國副總統范斯一家人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參加「耶穌受難日」的特別禮拜,米拉貝兒蹲在桌下、維維克彎腰找她,老大伊萬打呵欠。路透社
2025年4月18日,美國副總統范斯一家人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參加「耶穌受難日」的特別禮拜,米拉貝兒蹲在桌下、維維克彎腰找她,老大伊萬打呵欠。路透社

教宗在信中呼籲信仰基督的教友與政治人物,關懷窮人及受迫者。他表示認同國家有權保衛自身社群,免受罪犯侵害,但不同意將非法移民一概視為犯罪。

2025年4月18日,美國副總統范斯一家人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參加「耶穌受難日」的特別禮拜,米拉貝兒趴在地上玩。路透社
2025年4月18日,美國副總統范斯一家人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參加「耶穌受難日」的特別禮拜,米拉貝兒趴在地上玩。路透社

這不是教宗第一次反對川普政府移民政策,他曾於2016年表示,「一個只想著建造圍牆,而不是修建橋樑的人,不是基督徒。」

2025年4月18日,美國副總統范斯一家人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參加「耶穌受難日」的特別禮拜。路透社
2025年4月18日,美國副總統范斯一家人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參加「耶穌受難日」的特別禮拜。路透社
2025年4月18日,美國副總統范斯一家人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參加「耶穌受難日」特別禮拜,米拉貝兒坐在范斯身後椅子上。美聯社
2025年4月18日,美國副總統范斯一家人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參加「耶穌受難日」特別禮拜,米拉貝兒坐在范斯身後椅子上。美聯社
2025年4月18日,美國副總統范斯一家人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參加「耶穌受難日」特別禮拜,米拉貝兒睡在爸爸肩上。美聯社
2025年4月18日,美國副總統范斯一家人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參加「耶穌受難日」特別禮拜,米拉貝兒睡在爸爸肩上。美聯社
2025年4月18日,美國副總統范斯一家人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參加「耶穌受難日」的特別禮拜,范斯堡著女兒米拉貝兒。路透社
2025年4月18日,美國副總統范斯一家人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參加「耶穌受難日」的特別禮拜,范斯堡著女兒米拉貝兒。路透社
2025年4月18日,美國副總統范斯一家人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參加「耶穌受難日」特別禮拜時,米拉貝兒躺在地上。美聯社
2025年4月18日,美國副總統范斯一家人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參加「耶穌受難日」特別禮拜時,米拉貝兒躺在地上。美聯社

美副總統范斯訪梵蒂岡 會晤教宗副手談移民議題

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AFP)

美國副總統范斯今天在梵蒂岡會晤教宗副手帕洛林,兩人討論到難民這項棘手議題。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兩個月前曾批評美國總統川普政府的移民政策,因此激怒了白宮。

法新社報導,根據教廷發布的聲明,信奉天主教的范斯(JD Vance)及美方代表團與教廷國務院長帕洛林(Pietro Parolin)樞機主教和教廷外長蓋拉格(Paul Richard Gallagher)舉行了「友好會談」。

現年40歲的范斯一直希望能覲見高齡88歲的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教宗日前才罹患危及生命的肺炎並住院近40天,目前正在休養中。

梵蒂岡方面並未提及教宗有進行任何這類會晤,范斯隨行人員也沒有對他在羅馬的其餘行程發表評論。

教廷透過聲明表示,在讚揚雙邊關係的友好會談期間,雙方「重申保護宗教及良心自由權利的共同承諾」。

教廷還提到,雙方就國際局勢交換意見,特別是受到戰爭、政治緊張和艱難人道處境影響的國家,也尤其關注移民、難民和囚犯等議題。

巴塞隆納聖家堂建築師高第 獲教宗方濟各批准進入封聖程序

西班牙巴塞隆納仍在興建中的聖家堂大教堂。路透社

全球知名的西班牙巴塞隆納景點,到現在依舊仍在施工中的「聖家堂」大教堂(Sagrada Familia),其設計建築師高第(Antoni Gaudí)週一(14日)邁向被天主教會封為聖人之路。

高第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信徒,曾花費逾40年時間致力於聖家堂的建造。這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尚未完工天主教教堂,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遺產,同時是歐洲最受歡迎的觀光景點之一。

梵蒂岡週一在聲明中指出,教宗方濟各已簽令,承認高第具有「英勇的德行」。這是邁向被封為天主教聖徒的第一步。

要邁入封聖過程中的第二階段、列為真福(beatified),必須證明有一項奇蹟歸功於高第。若要讓高第正式封為聖人,則需再確認可以歸功於高第的第二個奇蹟。

聖家堂於1882年動工,以其高聳的哥德式尖塔、繁複的模仿自然裝飾聞名於世,即使高第後來把人生最後12年完全奉獻於此,建築至今仍未完工。

生於1852年,死於1926年的高第,曾被梵蒂岡官方媒體稱為「上帝的建築師」。聖家堂的建造計畫原定在2026年完工,以紀念高第逝世100週年。

然而,由於新冠疫情導致觀光收入銳減,聖家堂教堂的建造經費來源萎縮,因此完工日期已被無限期延後。

教宗便衣現身梵蒂岡教堂 信徒感動哭泣

仍在養病的教宗方濟各今天突然現身聖伯多祿教堂,讓許多信徒驚喜落淚。在場信徒向梵蒂岡新聞網表示,「看到教宗穿著便衣,簡樸得像個孩子,我們都很感動,連維安人員也哭了。」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3月23日出院後,在居所聖瑪爾大之家(Casa Santa Marta)持續休養。教宗只要一陣子未公開露面,社群網路就會開始流傳教宗病重甚至已過世的謠言,教宗近日頻繁露面,讓相關傳言不攻自破。

教宗方濟各上週日首度驚喜露面,坐著輪椅穿過聖伯多祿廣場,昨天梵蒂岡公布教宗私下接見來訪的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King Charles III)伉儷。

梵蒂岡新聞網報導,教宗今天下午突然現身聖伯多祿大教堂,讓在場約百位信徒又驚又喜;教宗並在先教宗庇護十世(Pio X)、本篤十五世(Benedetto XV)的陵墓前祈禱。

報導描述,約下午1時左右,聖伯多祿大教堂的走道響起幾位女信徒的呼喊「教宗來了」,大批朝聖者立刻圍過來向教宗問候,其中有些是正在聖伯多祿大教堂內部維修的工作人員,教宗與部分信徒握手,向幾位孩子降福,過程大約數分鐘。

報導引述許多在場者的見證,信徒表示,教宗坐著輪椅現身,蓋著禦寒毯子,鼻子上戴著氧氣導管,「看到他穿著便衣,簡樸得像個孩子,我們都感動極了。大家都哭了,就連維安人員也哭了。」

報導引述,許多信徒留下喜悅的眼淚,認為教宗已比先前恢復很多,雖然教宗仍在受苦,但教宗的眼神澄澈、目光專注。

不少義大利媒體認為,教宗病況逐漸好轉,教宗以某種方式參與復活節慶祝活動的機率大增。不過媒體播出教宗今天戴著病容現身的影片後,也有許多天主教網友留言主張,教宗是高齡病患,應讓教宗多休息、減少曝光。

教宗出席活動通常會穿著象徵天主教會領袖的白袍,根據影片,教宗今天現身僅穿一件直條紋披風、黑色長褲,也未戴上白色帽子,與平常形象非常不同。

教宗在病人禧年慶典後給朝聖者帶來驚喜

教宗方濟各 4 月 6 日在病人和醫護工作者禧年彌撒後出現在聖伯多祿廣場。 (圖片:梵蒂岡新聞)

坐在輪椅上、戴著鼻導氧氣管的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現身向人群致意,為聚集在那裡的數千名病人和他們的照顧者帶來了意外驚喜。

教宗在人群中帶著一點緊張的聲音對他們說:「祝大家主日快樂,非常感謝!」

他於 4 月 6 日病人和醫護工作者禧年彌撒結束後出現在廣場上。當他的護士斯特拉佩蒂 (Massimiliano Strappetti) 把他從聖伯多祿大殿領出來時,聚集在廣場上的數千信眾都震驚了,並爆出歡呼聲。

在教宗簡短的問候詞後,穿著白袍,其中一些戴著紅色小丑鼻子的醫生以及坐在輪椅上的病人紛紛鼓掌,他其後穿過人群離開了廣場。

這是教宗自 3 月 23 日因呼吸困難和雙性肺炎接受 5 個多星期的治療後,從羅馬吉梅利醫院出院以來首次公開露面。

梵蒂岡新聞辦公室稱,教宗現身廣場前,先去了聖伯多祿大殿辦告解,並穿過聖門。

雖然教宗沒有參與整個彌撒,但他透過懸掛在教堂中央露台上印有教宗徽章的大型布旗展現了自己的臨在。福傳部代理部長菲西切拉(Rino Fisichella)總主教代表教宗主持了該彌撒,並宣讀了他的講道。

教宗在講道中寫道,即使身處痛苦、疾病和人性的脆弱之中,「天主也不會拋棄我們,如果我們在力量不足之處將自己託付給祂,我們就能感受到祂存在的安慰」。 「透過成為人類,祂願意在一切事上分享我們的軟弱。他知道什麼是痛苦。」

主辦單位估計有約 2 萬名朝聖者來到羅馬參加病人禧年慶典,當中包括來自 90 多個國家的病人、醫生、護士、藥劑師、物理治療師和其他醫療保健工作者。

醫生和病人坐在前排參加彌撒,有身穿白袍的醫護人員在禮儀中擔任讀經員。

教宗在講道中強調,疾病的經驗雖然痛苦,但卻可以成為「一所學校,讓我們每天學會愛人,也學會讓自己被愛,沒有要求或拒絕,也沒有遺憾和絕望」。

教宗呼籲社會不要排斥和邊緣化弱勢群體,而應接納他們作為社會的重要成員。他引用教宗本篤十六世的話指出,一個無法接納其受苦成員的社會「是一個殘酷和不人道的社會」。

梵蒂岡在彌撒結束伴隨《三鐘經》後發表了教宗的致辭,當中他回顧了自己個人的患病經歷。

他表示:「在住院期間,甚至現在康復中,我仍然能感受到『上主之手』,感受到祂關懷的觸摸。」「在病人和醫護工作者禧年之際,我祈求天主將祂的愛觸及到那些遭受苦難的人,並鼓勵那些照顧他們的人。」

他對醫護人員表達深切感謝,「他們並不一定都能在適當的條件下工作,有時甚至成為侵略的受害者。」他呼籲將資源「投入到治療和研究方面,使衛生系統具有包容性,並關注最脆弱和最貧窮的人。」

教宗也再次呼籲世界和平,敦促國際社會向遭受戰爭破壞的地方採取緊急行動。

他說:「願人們放下武器,恢復對話;願所有人質都能獲得釋放,救援物資能送到民眾手中。」他指出,烏克蘭、加薩、蘇丹、南蘇丹、剛果、緬甸和海地都是受災地區。

梵蒂岡人員日本訪中問強調教會社會訓導

訪問日本的梵蒂岡市府秘書長納帕總主教(坐在中間)與東京的一些神父和教友合照。 (圖片:受訪者提供)

梵蒂岡市府秘書長納帕(Emilio Nappa)總主教在其日本的訪問中,讚揚東京總教區對社會的承擔是亞洲教會的典範,並強調教會社會訓導的重要性。

納帕總主教曾任宗座傳教協會主席,他也促請日本的傳道員把教會社會訓導融入他們的教學工作中。

這位 52 歲的義大利籍主教表示,東京總教區一直支持緬甸人民和教會,因為他們在這個飽受衝突蹂躪的國家遭受苦難。

他說,東京總教區的工作「不僅成為教會的典範,也成為亞洲許多人的榜樣」。

他於 3 月 15 日在日本首都東京向傳道員發表講話時說:「不要忘記教導教會的社會訓導,無論是透過你們生活中的教理講授,還是透過你們在課堂上向慕道者和信徒講授的教理。」

他指出:「你們的見證幫助我們走上寬恕、和解與和平的道路。」

他說:「教理講授不只是在課堂上」或針對慕道者,也在基督徒團體的日常生活中進行。

據梵蒂岡《信仰通訊社》報道,納帕總主教表示:「考慮到目前民族主義的主導地位和許多全球衝突,對人們進行社會承擔的教育更加重要。」

他說:「與窮人分享物質很重要,因為這樣我們才能互相給予生活中的所需,並維護我們作為按照天主肖像創造的人類的基本尊嚴。然而,我們不能忘記與神貧者分享豐富的信仰。」

他表示,雖然天主教徒在日本屬於少數群體,但天主教卻有著「非凡的歷史和數百年的殉道傳統」,而最重要的是,他們在長期遭受迫害期間,仍然堅定地保持信仰。

他亦提到了特別是在緬甸的眾多武裝衝突,並強調東京總教區和日本教會對這些人的特別關注。

他說,天主教會透過宗座傳教協會在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的 1,200 個傳教教區給予支持。

他同時呼籲人們繼續支持日本國內外的宗座傳教協會的活動。

納帕總主教也參觀了 1597 年聖保祿三木和他的 25 名同伴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長崎西坂山。

在長崎,代表團也探訪了一座主教座堂,該教堂取代了 1945 年 8 月 9 日原子彈爆炸中被摧毀的舊主教座堂。

該教堂被定為「小聖殿」和長崎總教區的副座堂。

長崎是「隱藏基督徒」在長達兩個世紀的迫害中堅守信仰的地方之一,而該場迫害直到 19 世紀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