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金聖母聖殿163周年聖母遊行 宣告聖誕季開始

屏東萬巒萬金聖母聖殿8日舉行開教163年周年慶典活動,並舉辦聖母遊行,吸引上千名全台各地信徒及民眾參與。(萬巒鄉公所提供)

屏東縣萬巒鄉萬金聖母聖殿8日舉行開教163年周年慶典活動,並舉辦聖母遊行,萬金聖母聖殿本堂神父陳文安、天主教高雄教區主教劉振忠、李漢民神父、萬金傳協會長潘馨隆,以及萬巒鄉長林國順、萬金村長潘譽仁親臨現場共襄盛舉,活動吸引上千名全台各地信徒及民眾參與,共同見證這宗教與文化交融盛事。

天主教高雄教區主教劉振忠致詞表示,萬金聖母聖殿自1861年開教以來,見證了台灣天主教的發展歷史,也陪伴著地方居民走過許多風雨、渡過新冠疫情,現又重回萬人空巷的景象,期許未來聖殿能繼續發揮宗教與社會服務的功能,成為信仰與愛的象徵。

屏東萬巒萬金聖母聖殿8日舉行開教163年周年慶典活動,萬金聖母聖殿本堂神父陳文安(右五)、天主教高雄教區主教劉振忠(右六)、萬巒鄉長林國順(右二)等人恭抬聖母轎。(萬巒鄉公所提供)

萬巒鄉長林國順表示,萬金聖母聖殿是全台灣最古老的天主教堂,現在不僅是台灣天主教的重要地標,更是地方文化的核心之一。每年的周年慶典不僅凝聚了信徒的宗教情感,也成為推廣地方觀光的重要契機,而其獨特的歷史與文化價值備受珍視。

林國順說,今年是萬金聖母聖殿163年周年慶典,再次展現了宗教與地方文化的深厚連結,也為後世留下珍貴的歷史印記,同時也為即將舉辦的萬金聖誕季揭開序幕,歡迎大家12月14日一同到萬金聖母聖殿感受滿滿的聖誕氣息。

活動慶典以莊嚴的彌撒儀式揭開序幕,隨後進行聖母遊行,萬巒鄉長林國順與神父們共同示範恭抬聖母轎,本地信徒參與,也有來自全台各地的天主教徒專程前來朝聖,聖母像在信徒的虔誠護送下,繞行萬金村主要街道,場面莊嚴肅穆,氣氛熱烈。

許多民眾表示,參與聖母遊行不僅是一種宗教體驗,更是一種心靈的洗滌。

輔大年度盛事 「聖誕點燈」今晚華麗登場

天主教輔仁大學的年度盛事「聖誕點燈」今晚華麗登場。(輔仁大學提供)
淨心堂前的大型馬槽為聖誕點燈的一大亮點。(輔仁大學提供)

時序進入12月,代表耶誕節的腳步更接近,天主教輔仁大學的年度盛事「聖誕點燈」也在今(2)日晚間登場。今年以「聖誕點燈,走向圓滿、同道偕行」為主題,數百人齊聚淨心堂前廣場,在校牧神父林之鼎的祈福、證道、合唱天主經後,由校長藍易振率領師長共同點燈。藍易振致詞時表示,「點燈」不僅是點亮裝飾炫麗的燈而已,更重要的是提醒大家,天主父的愛與祝福藉著耶穌基督臨在於人世間,引導我們認識愛,改變我們的態度,使我們接納自己也真心與他人分享我們的生命,使他人和世界都因此而得到祝福。

校牧神父林之鼎也分享,藉著點燈邀請人們參與主耶穌的降生,參與愛的文明,以實際愛德行動迎接主耶穌的誕生,藉著點燈邀請人們敞開自己活出光與愛。「所以我們那麼喜歡聖誕節,因為我們跟著祂一起重新誕生,努力在自我的生命中及每天生活中活出基督敬天愛人的精神,使天主的愛成為生命的光,使生命成為回應他人需要的禮物。」

聖誕點燈的一大亮點特色便是位於淨心堂前,象徵天主之愛的大型馬槽,有如行走在天主的愛中。除了欣賞燈飾,很多人也必來到這填寫心願卡,可謂是人氣最旺的景點,處處可見人們一筆一畫將盼望寫下來,再虔誠地將卡片掛到馬槽邊,祈願心願成真。

輔大攜手天主教健康照護聯盟 推AI精準醫療

輔仁大學與天主教健康照護聯盟聯合主辦「AI精準醫療新創科技研討會」共有80人參與。(輔大提供)

輔仁大學攜手天主教健康照護聯盟共同舉辦「AI精準醫療新創科技研討會」,活動吸引了包括9家天主教聯合醫院、創投公司等參與。輔仁大學資源與事業發展副校長謝邦昌表示,輔大今年初成立的「高齡產業新創加速器」,已招募20家輔導企業,提供場域驗證、募資、優化營運計畫等協助。例如,偵測「肺癌」的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LDCT)影像,利用AI技術能一鍵迅速產生診斷報告,協助醫師判讀。

輔仁大學資源與事業發展副校長謝邦昌表示,輔仁大學在過去7至8年間,積極投身醫療與健康照護領域,尤其是今年初成立的「高齡產業新創加速器」,成功整合了校內資源、企業、天主教聯合醫院和天主教健康照護聯盟,構建了一個強大的生態系統,協助新創企業在健康醫療與高齡餐食領域快速成長。展望未來,輔仁大學希望鏈結全球2,000家天主教聯合醫院,目前在藍易振校長的帶領下,已與約20家美國與歐洲的醫院展開合作洽談。

仁慈醫院院長暨天主教健康照護聯盟代表劉益宏在致詞中,感謝輔仁大學長期以來對教會醫院智慧醫療的支持。他特別指出,本次研討會所展示的7項創新服務,不僅符合醫院需求,費用合理,有一些甚至能夠立即應用,為台灣健康照護產業的升級帶來新契機。他期待未來能將研討會活動推廣至更多教會醫院,深化醫療創新合作。

輔仁大學高齡產業新創加速器營運長洪儷容則在活動中分享了豐碩的營運成果,雖然加速器成立不到1年,但是已招募20家輔導企業,一共取得超過2,500萬的投資與訂單,成功創造出6項與中大型企業的合作案,帶領14個團隊參加高齡健康相關展覽,以及促成4個場域驗證計畫,場域涵蓋輔大醫院、其他天主教聯合醫院與長照機構。

例如,推出DeepLung-CAC AI智能心肺篩檢平台,利用單一次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LDCT)影像,使用多模人工智慧技術,3分鐘快速偵測肺結節、預測心臟冠狀動脈鈣化風險及骨質疏鬆風險,並一鍵產出診斷報告。 現場還展示AI腦部疾病醫療輔助決策系統,這項技術能在短短5分鐘內進行腦部健康篩檢,透過智慧頭戴裝置的高精眼震追蹤演算,以AI技術實現高效的暈眩等腦疾病早期檢測,改善診斷速度與準確性。

歷史建築礁溪天主堂成廢墟 修復或重建宜縣府與教會無共識

宜蘭礁溪鄉天主堂和週邊設施已被登錄歷史建築,但這些建築因為被拆除到一半,已經是廢墟,淪為危樓。

宜蘭縣議員林聰池表示,「住在旁邊的鄰居,每天看著這個斷垣殘壁,他心裡也不舒服,裡面雜草叢生,甚至有毒蛇出沒。」

有民代認為,天主堂環境髒亂、雜草叢生,常有毒蛇、蚊蟲出沒,建築已淪為危樓,如果倒塌也有安全疑慮,縣政府應盡速啟動修復。

民眾說道,「就是因為它已經拆到一半了,怕說有時候天氣不好,就是會比較容易倒塌。」「不會覺得它平常環境有點不好,因為我們這邊離那邊應該有點距離,而且我們好像沒有看到什麼問題。」

附近居民也有人擔心,建築倒塌會有安全疑慮,有的人則認為影響不大。

礁溪天主堂建於1963年、復健院則於1971年由天主堂神父募資興建,做為小兒麻痺孩童生活、復健及複診場,2016年被提報列為歷史建築,卻引發教會不滿,後續更導致建築被偷拆的爭議,天主堂最終雖淪為廢墟,還是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宜蘭地區天主教徒徐宜生認為,「不能現在用斷垣殘壁的現狀,當成文化古蹟,應該讓我們這個土地所有人,有權利把它恢復原狀。」

宜蘭縣文化局文化資產科長呂妍瑾則指出,「對於我們要規劃設計的、修復的區域,會再跟教區取得共識,才有辦法進行。」 目前縣政府已完成礁溪天主堂的修復再利用計畫,進入規劃設計階段,但教會堅持,應該把已成為廢墟的建築全部拆除,以原貌重建,縣政府卻認為,此方案難獲得文資委員同意,建議修復現有建築,雙方立場至今難以達成共識,縣政府表示,會持續溝通。

教宗耶誕文告 籲俄烏「拿出勇氣」啟動和談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25日發表耶誕文告,呼籲烏克蘭和俄羅斯展開休戰談判。資料照。 (AFP)

據路透社報導,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25日)發表耶誕文告,呼籲烏克蘭和俄羅斯展開休戰談判,自從俄羅斯2年多前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這場戰爭已導致成千上萬人喪生。

教宗在他的耶誕節「致全城與全球」(Urbi et Orbi)文告中,直接提及烏克蘭衝突,並呼籲「拿出開啟談判大門所需的勇氣」。

教宗在聖伯多祿教堂(St. Peter’s Basilica)的陽台上,對著底下廣場聚集的群眾發表談話。他說:「願飽受戰火摧殘的烏克蘭能平息槍聲!」他並呼籲要有「對話和相遇的姿態,以實現公正和持久的和平」。

2013年獲選為教宗的方濟各,曾在今年因說出烏克蘭應有「舉白旗」的勇氣,與俄羅斯展開休戰談判,而遭致烏克蘭官員批評。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先前曾表示,不願在烏克蘭戰前邊界沒有恢復的情況下參與和談,但是自從川普(Donald Trump)再度當選美國總統後,他已顯露出日益強烈的談判意願。

澤倫斯基於本月稍早提出了外交解決的構想,即「凍結」雙方目前的戰線,並允許外國軍隊部署在烏克蘭領土。俄羅斯已要求烏克蘭放棄加入北約(NATO)軍事聯盟的野心。

除了俄烏戰爭之外,現年88歲的方濟各也呼籲結束世界各地的政治、社會或軍事衝突,包括加薩、黎巴嫩、馬利、莫三比克、海地、委內瑞拉和尼加拉瓜等地。

2024世界神明聯誼會 七大宗教齊聚佛光山

七大宗教代表齊聚佛光山,心保和尚(左)回贈觀音像給巴西羅馬天主教和解之家主席暨聖保羅大教堂首席法政師Jose Bizon神父(右)。

2024年世界神明聯誼會將於25日熱鬧登場,七大宗教天主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日本神道教、印度教、美國傳統宗教、1700名代表,今天齊聚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五觀堂相見歡,共同為世界祈和平。

中華傳統宗教總會總會長暨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表示,看到大家臉上充滿了榮耀與自信,因為宗教融和替世界帶來了對和平的嚮往,眾多不同宗教能夠會面亦非常殊勝之事,期許多交流互動向全世界展現宗教和諧的力量。

此次巴西羅馬天主教和解之家主席暨聖保羅大教堂首席法政師Jose Bizon神父,致贈耶穌好牧人像,心保和尚回贈觀音像,並以星雲大師的新春賀辭「向前有路‧光明在望」致贈各代表。

包括巴西聖保羅哥其亞市觀光局長Nelson Batista Broering、菲律賓宿霧聖嬰團長Joer Gallur、菲律賓武裝部隊歷史文化遺產大使Dr. Flordeliza T Villaseñor、台北清真大寺董事長鄭泰祥、日本千葉東神社神主柴田良一、日本沖繩縣石垣市石垣宮主委東鄉清龍。

另有印度教完美真理修道院創辦人帕爾瓦西‧鮑爾上師、馬來西亞柔佛馬西玄天上帝古廟主席黃沺壽、怡保斗母宮九皇爺廟主席陳孟利、巴里文打新興港籃啅公古廟理事黃志遠、澳門大三巴哪吒廟值理會會長葉達、廣東潮州青龍古廟主席謝松青。各代表也回贈紀念品,聖嬰像、雷神與風神、印度教的大象與百納經編織圍巾、牡丹畫等。

鄭泰祥表示,此次偕同清真大寺30名來自台灣、印尼、索馬利亞、巴基斯坦的穆斯林朋友前來。大家都是台灣社會的一員,很高興可以在世界神明聯誼會上和其他宗教交流。

各宗教代表陸續安奉神尊,佛光山副住持慧倫法師主法。有羅馬天主教和解之家好牧人耶穌像、聖保羅州哥其亞市主教堂無染聖母瑪麗亞、菲律賓宿霧聖嬰團聖嬰和聖母瑪利亞,印度完美真理修道院黑天神和拉妲神、巴里文打新興港籃啅公古廟籃啅公、澳門大三巴哪吒廟值理會哪吒太子、千葉東神社大山津見神、日本沖繩縣石垣市石垣宮觀音菩薩等。

心保和尚(左)、巴西羅馬天主教和解之家主席暨聖保羅大教堂首席法政師Jose Bizon神父(右)雙方贈禮,心保和尚雙手上是耶穌像,Jose Bizon神父則接過觀音像。
2024年世界神明聯誼會將於25日熱鬧登場,廣邀全球各大宗教共襄盛舉,締造七大宗教天主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日本神道教、印度教、美國傳統宗教、1700名代表齊聚的盛況。

教宗方濟各主持耶誕彌撒 為25年一度禧年揭開序幕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24日在聖伯多祿教堂主持平安夜彌撒。 (AFP)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24日領導全世界的羅馬天主教徒迎接耶誕節到來,方濟各表示,期盼耶穌身為貧窮木匠之子的故事為所有人帶來希望,讓所有人都能對世界產生影響。

方濟各在聖伯多祿教堂(St. Peter’s Basilica)主持了莊嚴的平安夜彌撒,慶祝他成為教宗以來的第12次耶誕節,並為2025年天主教25年一度的「禧年」(Jubilee)揭開序幕,梵蒂岡預計這將在明年為羅馬帶來約3,200萬遊客。

在一場以希望之德為主題的宣講中,教宗表示,希望「是召喚而不是拖延,不要讓我們被舊習慣所阻礙,也不要沉溺於平庸或怠惰」。

方濟各說:「希望召喚我們…對錯誤的事情感到沮喪,並找到改變它們的勇氣。」

天主教的禧年被認為是和平、諒解與寬恕的時期。在這一年來到羅馬的朝聖者可以獲得特別的寬恕,或是赦免他們的罪過。這個禧年將持續到2026年1月6日。

在24日儀式的開場,方濟各在聖伯多祿教堂主持開啟特殊青銅鑲板的「聖門」,這道聖門只有在禧年期間開啟,梵蒂岡預計明年每天將有多達10萬名朝聖者穿過這道門。

估計有6,000人參加在聖伯多祿教堂舉行的教宗彌撒,並有2萬5,000人在戶外廣場透過螢幕收看,教宗重申了稍早的呼籲,要求已開發國家利用禧年,減輕低收入國家面臨的債務負擔。

教宗說:「禧年召喚我們進行精神復興,並致力於改變我們的世界」,「這是背負著不公平債務的較貧窮國家的禧年;也是所有受新舊奴隸制束縛人們的禧年。」

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在2000年禧年期間,呼籲直接取消債務,這引發了一波運動,促成在2000年至2015年間取消了1,300億美元的債務。

方濟各在這個月滿88歲,梵蒂岡稱他一直染上感冒。他在24日晚間的狀態很好,儘管聲音有點沙啞。

教皇25日將發表他的「致全城與全球」(Urbi et Orbi)聖誕文告。

聖誕夜開啟的聖門:梵蒂岡25年一度的「禧年傳統」

2016年11月20日,教宗方濟各關閉了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聖門,標誌著慈悲禧年的結束。2024年的聖誕夜,教宗將再次開啟聖門,迎接常規禧年。 圖/美聯社

2024年的聖誕夜,對全球十多億的天主教徒而言,不僅要慶祝耶穌降臨人世,也要迎接2025年常規禧年的到來。在聖誕夜這天,教宗方濟各會在眾人注目下,正式開啟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聖門,以此宣告禧年的開始,其將延續至2026年的1月6日,以關閉聖彼得大教堂的聖門結束此次禧年。

禧年是天主教信仰的一大盛事,其典故源自《舊約聖經》中,以色列人的特殊宗教節日,目的在於藉由免除債務重擔,重新思考上帝平等授予人類的恩惠。 2025年的禧年,性質上屬於固定每25年舉辦一次的常規禧年,換言之,上次的常規禧年正好是有「千禧年」之稱的2000年。但教宗可另外擇時舉辦特殊禧年,例如當今教宗方濟各開啟的第一場禧年,是2015年的慈悲特殊禧年(時間從2015年12月8日至2016年11月20日)。

2024年12月,教宗方濟各走過梵蒂岡的瑞士衛隊士兵面前。 圖/法新社

教宗方濟各將此次禧年的主軸定調為「希望的朝聖者」(Peregrinantes in Spem)。在2022年初時,教宗便在一封致聖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The Pontifical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New Evangelization)主席的信件中,說明2025年禧年的定位。當時,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未見明確消退的跡象,教宗提到,各式聚會場所因疫情被迫關閉,就連教堂也不可倖免,世人因此過著極為孤立的生活。該信接著說,因為面臨如此重大的挑戰,

我們必須讓希望的火炬持續燃燒,並盡一切努力確保每個人重新獲得力量和確定性,以開放的心態、滿懷信心和遠見展望未來。即將到來的禧年將大大有助於恢復希望和信賴的氛圍,這是眾人都感到迫切需要重生的標記。因此,我選擇了格言「希望的朝聖者」。

2024年的5月9月,教宗方濟各正式頒佈2025年禧年即將開始的詔書《望德不叫人蒙羞》(Spes Non Confundit),更具體說明他是如可看待此次禧年,以及希望信徒關懷的議題。

他在一開頭以相同觀點提到,面對未來的種種不確定性,可能使人感到灰心、悲觀、悲憤或是焦慮,但透過禧年,信徒得以再次省思上帝與耶穌的愛,以信仰為基礎持續向前邁進,進而對未來保持希望。長期以來關注各種社會議題的教宗,自然不會將「希望」侷限在單純的神學概念,詔書第七章的開頭進一步提到,如今有些「時代的徵兆……應該轉變為希望的標記」。

這些「時代的徵兆」包括了戰爭、生育環境與兒福問題、罪犯如何重新融入社會、病人照護與醫療人員權益、年輕人的未來前景、被迫移民或流亡者的困境、孤獨老年人、困苦的窮人,以及國家間的國際債務問題。顯而易見的,教宗方濟各不僅將2025年的禧年視為一次宗教盛事,他也賦予了相當程度的社會關懷理念,就如同他在詔書最後如此敘明:

因此,即將來臨的禧年將以一個永不消逝的希望──我們對天主的希望──作為聖年的主軸。願這聖年幫助我們重拾信心,為能在教會、社會、人際關係和國際關係上,促進每一個人的尊嚴和受造界應得的尊重。

《望德不叫人蒙羞》自然也有提到對信徒而言,同樣至關重要的其他兩件事情:聖門開啟的時程以及獲得大赦的條件。

梵蒂岡聖彼得廣場上的耶穌誕生場景布置和聖誕樹,用以迎接2024年聖誕節。 圖/美聯社

此次羅馬城內將依序開啟四座特級宗座聖殿的聖門,首先是在2024年12月24日開啟聖彼得大教堂的聖門,同年12月29日開啟拉特朗聖若望大殿的聖門,2025年的1月1日與1月5日,則分別開啟聖母大殿及城外聖保祿大殿的聖門。聖門的意涵可見於聖經〈若望福音〉,耶穌向世人說道:「我就是門,誰若經過我進來,必得安全;可以進,可以出,可以找著草場」。跨越聖門,象徵再次遵循耶穌的教誨,與上帝之愛共融,加強信仰的堅定性。

基於聖門的特殊意涵,教宗方濟各也提到會特別在監獄中另外開啟一道聖門,「作為邀請服刑人士帶著新的希望和信心展望未來的標記」。至於大赦的條件,除了傳統上前往宗座聖殿的朝聖,或參與特定教堂的活動外,梵蒂岡也表示,依據《望德不叫人蒙羞》的精神,看望孤獨老人、病人等,也是能獲得大赦的方式。

由以上種種不難看出,教宗方濟各時期的第一場常規禧年,基本上延續了現代天主教會在過去數十年來的立場與精神。藉由禧年的影響力及知名度,盡可能讓更多人關注,甚至親身體驗種種社會議題。

為了宣揚2025年的禧年,天主教會還積極利用多種文化元素。除了各式各樣將在禧年舉辦的展覽或音樂會,還在今年公布了吉祥物LUCE,其濃厚的日式風格,在氛圍保守謹慎的天主教會中,可說是相當獨樹一格的存在,立即引發熱烈討論與眾多二次創作。LUCE以及他的另外三位同伴,也呼應了禧年徽志,象徵四面八方而來的眾人,在十字架形成的希望之錨保護下,在暴風雨中彼此扶持。

2025年也正好是大師米開朗基羅550周年冥誕。他那頗為契合禧年精神的知名作品《聖殤像》,如今安放在聖彼得大教堂的入口處附近,相關防護措施近期內才更換成更高規格。或許這位藝術家與他的藝術作品,也將在此次禧年中佔有一席之地。

四座特級宗座聖殿的聖門,左起:拉特朗聖若望大殿、城外聖保祿大殿、聖彼得大教堂、聖母大殿。 圖/聖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維基共享 
教廷吉祥物LUCE與他的夥伴。 圖/梵蒂岡

以歷史角度來看,天主教會的禧年可說是相對晚近的傳統,就連現今禧年中必定會有的元素,如每25年舉辦一次的頻率,或是以四座特級宗座聖殿為朝聖核心,甚至是開啟聖門的模式,都是在不斷討論中逐步變革、定型。

根據天主教會的紀錄,最早的禧年發生在1300年教宗博尼法斯八世(Boniface VIII)時期,當時正好邁入世紀之交,眾人於是向教宗請願,希望藉由禧年獲得大赦。

第一次由教宗頒布的大赦,可回溯至1096年的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當時給予所有參加者此項恩典。但在13世紀末,十字軍屢屢遭遇重大挫敗,人們需要另一種形式或場合重燃獲得大赦的希望,因而才出現向教宗請願的活動。有趣的是,因為博尼法斯八世事先並無規劃,1300年的禧年其實是在2月22日才宣布開始。 博尼法斯八世當年公告的詔書中,規定禧年為百年一次的活動,但或許是信徒非常需要禧年與隨之而來的大赦,以及教會試圖藉此宣傳某些理念,不斷縮短禧年的間隔期。至1475年的禧年,已明確將間隔期定為25年,這項規定一直沿用至今。

最早的禧年發生在1300年教宗博尼法斯八世(Boniface VIII)時期。 圖/維基共享

1475年的禧年還有另一項重大變革:將聖彼得大教堂、拉特朗聖若望大殿、城外聖保祿大殿、聖母大殿等四座特級宗座聖殿,指定為必定朝聖地點。1500年的禧年中,更是確立了以開啟四座聖殿的聖門,作為禧年的開端。隨後數百年間,除非遭遇天災或瘟疫等重大變故,這四座聖殿在禧年中的重要性始終維持不變。

現今開啟聖彼得大教堂聖門的模式,更是僅有不到百年的歷史。傳統上,聖門並非一座宏偉、顯著的大門,在平常時期,聖門外側其實是一道磚牆,內側僅用簡單的木門阻隔。禧年期間,教宗需要拿著槌子象徵性地敲打牆壁,再由工人拆除,聖門就此開啟。當要關閉聖門時,會在外側另砌新牆,靜待下個禧年。

現今所見的聖彼得大教堂聖門,其實是在1950年時安裝上去,上面有16塊青銅雕刻,描述人類被逐出天堂後,耶穌道成肉身為人類確立救贖之路的過程。

最後一次敲除外側磚牆的步驟發生在1975年的禧年,此後,磚牆改為砌在內側,令眾多信徒可更直接、頻繁看到聖門的外觀與其代表意涵。2000年的禧年,內側磚牆已經預先拆除,當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僅需推開聖門。2015年開啟聖門的方式,即依循若望保祿二世時期的模式,此次禧年同樣如此。 禧年的舉辦歷程,相當程度上也反映天主教會面對外界轉變的近現代史。例如1575年的禧年,教宗將部分歡慶經費撥予慈善團體,有意回應宗教改革的批評。1650年的禧年,將大赦擴及到歐洲以外的地方,見證天主教信仰的擴張。1875年的禧年,因義大利王國佔領羅馬而無法開啟與關閉聖門。1975年的禧年,首次藉由電視媒體轉播開啟聖門的儀式。

教宗方濟各打開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聖門。聖門上有16塊青銅雕刻,描述人類被逐出天堂後,耶穌道成肉身為人類確立救贖之路的過程。 圖/路透社 

要舉辦禧年還有許多困難有待克服,其中一項最迫切的問題是:羅馬城的公共服務設施有能力承受瞬間增加的龐大人潮嗎?根據歷史經驗,禧年期間必定會有數百萬、甚至是數千萬來自全球各地的朝聖者或旅客湧入羅馬城。

為此,天主教會透過設立服務站、招募志工,並呼籲信徒一同向朝聖者伸出援手以緩解人流壓力。而義大利政府及羅馬當局,也在此前便著手改善各種公共服務設施,例如耗費數千萬歐元,重新規劃聖天使堡與聖彼得大教堂之間的行人徒步區。

但對於羅馬當地居民而言,平日便須面對龐大的遊客,禧年將帶來的人流更是讓他們倍感無奈。甚至有部分媒體此前已表示,並不看好能在禧年到來前完善一切。

如果說,禧年對梵蒂岡而言,是個省思信仰的契機,那麼對執政當局而言,便是重新檢視各項公共服務設施的特殊時刻。無論最後能否準備妥當,12月24日聖門一開,永恆之城羅馬的種種一切,必在眾人目光下,引來更多讚嘆或是批評。

12月24日聖門一開,永恆之城羅馬的種種一切,必在眾人目光下,引來更多讚嘆或是批評。圖為2016年11月20日,教宗方濟各在聖門關閉之際進行彌撒,月亮落在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正面頂部的一座雕像後面。 圖/美聯社 

委內瑞拉新興宗教流傳百年 融合原民、非裔和天主教信仰

天亞社記者綜合報導

委內瑞拉一種融合了原住民、非洲裔和天主教信仰的新興宗教,在流傳近百年之後,日前獲得當地政府認可,列入國家文化遺產。信徒團體的領導人指出,這除了象徵祖先抵抗殖民統治、最終独立建國的精神,也凸顯委內瑞拉的多元種族融合。

伴隨著充滿強烈非洲風格的鼓聲節奏,參與的男性民眾幾乎都赤裸上身,一面圍著火堆跳舞,一面依順序赤腳踏過燃燒中的木炭,也有民眾拿著還留有餘燼的木棍敲打自己背部。按照信徒們的說法,這些都是為了淨化自己的身心靈,藉此脫離仇恨與邪惡。

女神瑪麗亞里昂薩相傳是15到16世紀之間,出身於委內瑞拉西部亞拉奎山區的原住民部落,父親是部落的酋長,從小被送往深山生活。

某日在山區,瑪麗亞遭到巨型蟒蛇攻擊並被吞食。她於是向山神祈求,獲得山神應允。隨後山神與瑪麗亞合體,巨蟒也隨之爆炸死亡,瑪麗亞因此得以平安無事。

之後的數百年間,委內瑞拉和整個中南美洲歷經歐洲列強的殖民統治,以及歐洲天主教會的傳入。其中委內瑞拉在1811年獨立成功,是拉美地區第一個脫離殖民統治的國家。而當地人對於往生親友的追思,對女神瑪麗亞里昂薩的崇敬,與外來的宗教信仰逐漸融合,成為亞拉奎地區原住民的重要傳統儀式。

燭火之舞策劃人培瑞茲指出,「我們以此向承襲這傳統的先人致敬,不只是為祈雨和收成,以燭火來比擬太陽神,藉著踏過殘火灰燼,領受太陽神的洗禮。」

今天的委內瑞拉和美洲幾個大國一樣,已經是包含歐洲白人、印地安原住民和非洲黑人移民的種族熔爐,20世紀初期起源於亞奎拉的新宗教運動,也逐漸流行到首都卡拉卡斯等大都會,各地都看得到女神瑪麗亞里昂薩的塑像。在委內瑞拉民眾的心目中,她是愛與大自然的象徵。為崇敬女神而舉行的儀式,也成為政府指定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