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聖言 2025.03.10

每日聖言  –  3 月 10 日   星期一
農曆二月十一

四旬期第一主日【視頻講道】https://youtu.be/3Ff9-OmlUmI

福音(瑪 25:31-46)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們說:“當人子在祂的光榮中來臨時,有眾天使伴隨,祂要登上祂光榮的寶座。所有的民族聚集在祂面前,祂要把他們一一分開,好像牧人把綿羊和山羊分開一樣,要把綿羊放在祂的右邊,山羊放在祂的左邊。然後,君王要對祂右邊的人說:‘來吧,我父所祝福的人!來承受在創造世界以來就為你們預備的國度吧!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的;我渴了,你們給我喝的;我在異鄉作客,你們在家裡接待了我;我衣不蔽體,你們給我衣服穿;我生病,你們照顧了我;我在監裡,你們來探望了我。’那些義人卻回答祂說:‘主啊!我們幾時見袮餓了給袮食物吃,或渴了給袮水喝?我們幾時見袮在異鄉作客接待了袮,或衣不蔽體時給了袮穿的?我們幾時見袮生病或入獄探望了袮?’君王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對我兄弟當中最小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然後,祂又對左邊的人說:‘離開我吧!該受詛咒的!你們到我的天父為魔鬼及其使者預備的永火裡去吧。因為我餓了,你們沒有給我吃的;我渴了,你們沒有給我喝的;我在異鄉作客,你們沒有接待我;我衣不蔽體,你們沒有給我衣服穿;我生病或坐監,你們沒有來探望我。’他們同樣問:‘主啊!我們幾時見袮餓了、渴了、在異鄉作客、衣不蔽體、生病或在監裡而沒有服侍袮呢?’那時,君王要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沒有為他們當中最小的一個做的,就是沒有為我做。’這些人要去受永罰,而義人卻要進入永生。”

反省
想到末日,許多人會立即想到基督正義的審判,並會對此充滿恐懼,因為不敢確定自己永恆的命運。但今天的福音顯示,正義固然要在末日彰顯,卻不是末日的主角,因為基督的審判尺度是愛——有沒有愛才是面對末日的關鍵。而愛是動態的,是具體付出的行動。基督就是這種動態之愛的化身,祂叫厄瑪奴耳,是與人、尤其是與受苦者、有需要者同在的愛。用若望的話說,懷有和實行這愛的,就存留在天主內,並會進入天國,獲得永生。因為天國就是天主本身,永生就是分享天主的生命,而天主是愛。

每日聖言 2025.03.09

每日聖言  –  3 月 9 日   星期日
聖芳濟加修女(1440年)
農曆二月初十

四旬期第一主日【視頻講道】https://youtu.be/3Ff9-OmlUmI

福音(路 4:1-13)
那時候,耶穌充滿聖神,從約旦河回來,被聖神引領進入曠野,在那裡整整四十天,受魔鬼的試探。在那些日子裡,祂什麼也沒有吃。之後,祂餓了。魔鬼對祂說:“袮如果是天主子,就命令這塊石頭變成餅吧!”耶穌回答說:“經上寫著:‘人活著不只靠食物。’”魔鬼引祂上到高處,頃刻之間把天下萬國指給祂看,說:“這一切權勢和榮華,我都可以給袮。因為全交給我了!我喜歡給誰就給誰。只要袮朝拜我,這一切就全屬於袮了!”耶穌回答:“經上寫著:‘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唯獨事奉祂。’”魔鬼又領祂到耶路撒冷去,讓祂站在聖殿頂上,說:“袮如果是天主子,就從這裡跳下去吧!因為經上寫著:‘祂會為袮吩咐自己的天使保護袮。’又說:‘他們會用手托著袮,免得袮的腳碰在石頭上。’”耶穌回答:“經上說:‘不可試探上主,你的天主。’”魔鬼用盡了各種試探後,就離開了祂,再等時機。

反省
梅瑟在申命紀中提醒希伯來人,天主把他們從埃及領出來,是為讓他們朝拜上主。他們曾餓著肚子,為法郎建造虛榮的城市,被禁止事奉上主,那實際上是被世俗奴役的狀況。以色列的得救,是整個人類得救的縮影。而耶穌則借著三退魔誘,為得救者作了示範。石頭變餅、權勢榮華、試探上主,分別是身、心、靈的三種典型誘惑,它們的共同點是自我膨脹:我的身體、榮耀和虔信。西蒙納葳依說,罪是把人的注視從天主那裡轉移到自我的身上。耶穌的應對方式恰好相反,每次都以天主為中心。

每日聖言 2025.03.08

每日聖言  –  3 月 8 日   星期六
天賜·聖若望會士(1550年)
農曆二月初九(國際婦女節)

聖灰瞻禮 【視頻講道】https://youtu.be/3Ff9-OmlUmI

福音(路 5:27-32)
那時候,耶穌出去,看見一個叫肋未的稅吏坐在稅關上,便對他說:“跟隨我!”他就拋下一切,起來跟隨了耶穌。
肋未在家裡為耶穌擺了盛宴,一大群稅吏和其他人都來參加宴會。但法利塞人和經師們卻對祂的門徒抱怨說:“你們怎能跟稅吏和罪人們一起吃喝呢?”耶穌回答他們說:“健康的人不需要醫生,有病的人才需要。我不是來召叫義人,而是召叫罪人悔改。”

反省
對於道德意義上的壞人、小人和宗教意義上的罪人,我們往往避之唯恐不及,或是由於害怕被傷害,或是由於害怕被影響,彷彿自己的情操,只能靠遠離“卑污”來保持。然而,唯一的善者基督卻不如此:祂是厄瑪奴耳,在有罪惡的地方,帶去美善;在有黑暗的地方,帶去光明。真正的美善不只是獨善其身,同時也要兼善天下;兼善天下就是為他者著想和服務。真正的善者是走出去,和那些所謂的“罪人們”在一起,為的是以基督的博愛精神吸引他們回歸父家。

每日聖言 2025.03.07

每日聖言  –  3 月 7 日   星期五
聖婦伯爾伯都亞及聖婦斐理謙殉道(203年)
農曆二月初八

聖灰瞻禮 【視頻講道】https://youtu.be/3Ff9-OmlUmI

福音(瑪 9:14-15)
那時候,有些洗者若翰的門徒前來問耶穌說:“我們和法利塞人很多時候禁食。為什麼袮的門徒卻不禁食呢?”耶穌回答他們說:“當婚宴的客人們和新郎在一起時,你們怎能期望他們悲傷呢?可是等到新郎從他們那裡被帶走的日子,他們就要禁食了。”

反省
禁食,是猶太很重要的一個靈修傳統,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方面是為讓人意識到“人不但靠餅生活,也靠天主口中的聖言”;另一方面是為讓人實際地與物質保持距離,聖潔和準備自己的身心,以參加或舉行宗教禮儀,親近上主。當門徒們與耶穌在一起,聆聽祂的話時,他們實際上已經達到了禁食的目的,因而無需禁食。若翰的門徒和法利塞人看不到這一點,只把禁食當作一種不可違的傳統。同樣,教會中也有許多傳統,它們在今天是否可取,就在於我們是否可透過它們更好地親近天主。

每日聖言 2025.03.06

每日聖言  –  3 月 6 日   星期四
農曆二月初七

聖灰瞻禮 【視頻講道】https://youtu.be/3Ff9-OmlUmI

福音(路 9:22-25)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們說:“人子必須受很多苦,被眾長老、司祭長和經師棄絕,甚至處死,但在第三日必要復活。”祂又對眾人說:“誰願意跟隨我,該捨棄自己,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因為誰想救自己的生命,必要喪失生命;但誰為了我的緣故而失去自己的生命,必救得生命。人即使贏得了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對他又有什麼好處呢?”

反省
耶穌在此提出了做祂門徒的條件:捨棄自己、背十字架、犧牲生命。表面看來,這很難讓人理解。不過,耶穌說捨棄不只為捨棄,而是為獲得生命,找到真我。那要捨棄的“自己”和“生命”,應該是虛幻世俗所映照出的樣子。人心一旦為這種“自我”和“生命”所佔據,就會把與此格格不入的天主排擠出去。這當然得不償失,因為人生的目的就是為讓天主充滿自己。至於其他的一切,用聖依納爵·羅耀拉的話說,它們在實現此目的上能説明多少,就取用多少,能阻礙多少,就放棄多少。

每日聖言 2025.03.05

每日聖言  –  3 月 5 日   星期三
聖灰禮儀(守大小齋)四旬期開始
農曆二月初六(驚蟄)

常年期第八主日【視頻講道】https://youtu.be/3Ff9-OmlUmI

福音(瑪 6:1-6、16-18)
那時候,“你們要謹慎,不可在人前炫耀你們的正義,故意引人注目,這樣便得不到你們天父的賞報了。所以當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些假善人在會堂和街道上所做的,故意博取眾人的稱讚。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得到了他們的賞報。你施捨時,不要讓左手知道右手所行的,使你的施捨隱而不露。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
你們祈禱時,不要學那些裝腔作勢的假善人,他們喜歡在會堂或街頭站著祈禱,好讓別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得到了他們的賞報。你祈禱時,要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在隱秘中的父祈禱。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
你們禁食的時候,不要像假善人那樣哭喪著臉。他們面帶愁容,故意讓人看出他們在禁食。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得到了他們的賞報。你禁食的時候,要梳頭洗臉,不要讓人看出你在禁食,只讓在隱秘中的父看見。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賞報你。

反省
在四旬期的開始,教會在禮儀中借“人啊,你原是土,還要歸於土”這句話,邀請我們重新認識自我。事實上,這句話不是指人無足輕重,而是讓我們意識到,天主因其大愛,將本來虛無的我們創造和接納為祂兒女。而耶穌在今日福音裡談到的祈禱、禁食和施捨,就是讓我們保持為天主兒女的方法:祈禱讓我們不崇拜世物,禁食讓我們不貪戀世物,施捨讓我們不佔有世物。透過此三者,我們可成為只為天主而活,從而擁有天主生命的人。

每日聖言 2025.03.04

每日聖言  –  3 月 4 日   星期二
聖加西彌祿王子殉道(1484年)
農曆二月初五

常年期第八主日【視頻講道】https://youtu.be/3Ff9-OmlUmI?si=ASaxGv5J4_3xuThC

福音(谷 10:28-31)
那時,伯多祿開口大聲對耶穌說:“袮看,我們捨棄一切跟隨了袮。”耶穌回答說:“我實在對你們說:凡是為了我和福音而捨棄了房屋、兄弟姐妹、父母、兒女和田產的,沒有不在今生得到賞報的。我對你們說,即使在迫害中,他在今世仍要得到百倍的房屋、兄弟姐妹、父母、兒女和田產,並在來世得到永生。你們要注意:許多在前的要成為在後的,而在後的要成為在前的。”

反省
奉獻不求回報,固然是應有的態度;但奉獻自然有回報,因為大部分人是有感恩之心的。耶穌對伯多祿的許諾,可從神父修女身上看得出來。他們雖然捨棄了家庭,但都獲得了更大的家庭,那就是他們所服務的人群。“神父”這個稱呼本身就是一個證明。不過,無論是教會大家庭,還是教會的財產,都不屬於度奉獻生活者個人,因為奉獻意味著讓自己完全屬於基督和教會。奉獻,並不意味著一帆風順,而是甘心跟隨耶穌,而永恆的希望為他們才是力量。讓我們為所有度奉獻生活者向主祈求他們所需要的恩寵!

每日聖言 2025.03.03

每日聖言  –  3 月 3 日   星期一
農曆二月初四

常年期第八主日【視頻講道】https://youtu.be/3Ff9-OmlUmI?si=ASaxGv5J4_3xuThC

福音(谷 10:17-27)
那時,耶穌正要開始祂的旅程,有個人跑過來,跪在祂面前問說:“好老師!我該做什麼才能得永生呢?”耶穌回答說:“你為什麼稱我是‘好’?天主才是唯一的‘好’,別的都不是。你知道這些誡命: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竊,不可作假見證,不可欺詐,要孝敬父母。”那人說:“老師,從小我就遵守了這一切誡命。”耶穌注視著他,就喜愛他,對他說:“你還缺少一件事。你去,變賣你擁有的一切,救濟窮人,你將會擁有天上的財富,然後來跟隨我。”那人一聽這話,面色都變了,憂傷地離去,因為他有很多財產。耶穌環視左右,對門徒們說:“有錢人要進天主的國是多麼難呀!”門徒們聽了這話,都很吃驚。但耶穌再一次對他們說:“孩子們,要進入天主的國是多麼難啊!一隻駱駝穿過針眼,也比有錢人進入天主的國更容易!”門徒們更加驚訝,彼此說:“這樣,誰還能得救呢?”耶穌凝視著他們說:“對人來說不可能;但對天主來說,一切都是可能的。”

反省
跟隨耶穌意味著與祂開啟一程愛之旅,而愛的關係需要、應該且可以無限地深入下去。表面看來,那個富少年已經做了很多,是個很好的猶太信徒,但這還不夠,因為耶穌不在乎他所做的或他所有的,耶穌在乎的是他全部的人;耶穌也不在乎他愛到哪種程度,只在乎他不斷地愛更多。永生不是別的,永生就是永遠地與永生者相愛,且無限深入地愛下去。然而,那位富少年只想愛到某種程度,只想把自己的一部分給出,可他所保留的部分,使他成了難以穿過針孔的“駱駝”,而難以進天國。我自己如何呢?

每日聖言 2025.03.02

每日聖言  –  3 月 2 日   星期日
農曆二月初三

常年期第八主日【視頻講道】https://youtu.be/3Ff9-OmlUmI?si=ASaxGv5J4_3xuThC

福音(路 6:39-45)
那時候,耶穌又用比喻對他們說:“難道盲人能給盲人帶路嗎?兩個豈不都掉進坑裡嗎?徒弟不會勝過師傅,即使他學了全部,也只能相似師傅。為什麼你只看見你弟兄眼裡的木屑,卻不注意自己眼裡的大樑呢?你怎麼能對你的弟兄說:‘讓我取出那在你眼裡的木屑’,卻看不見自己眼裡的大樑呢?假善人啊!先取出你眼裡的大樑,然後才看得清楚怎樣去掉那在你弟兄眼裡的木屑!
因為好樹不結壞果子,壞樹也不結好果子;憑果實就能認出每棵樹。荊棘叢裡摘不到無花果,野藤蔓裡也采不到葡萄。同樣,好人從心裡積存的美好發出一切美善,惡人也從心裡積存的邪惡發出一切邪惡。因為心裡充滿什麼,口裡就說什麼。

反省
判斷總是依據某種理解,理解總是依據某種認知和標準。所謂心裡想什麼,口裡就說什麼,就是一個從理解到判斷的過程。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確立自己的認知和標準?如果我們以荊棘為標準,我們的理解和判斷就會長滿刺;如果我們以無花果為標準,我們的理解和判斷就有甜蜜的味道。佛印看打坐的蘇東坡像佛,是因為他心中存善。所謂內修,就是用真善美清潔自己的心靈,使之在天主的愛內變得澄明。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正確地理解和判斷。

每日聖言 2025.03.01

每日聖言  –  3 月 1 日   星期六
聖曹桂英殉道(1853年)
農曆二月初二

常年期第七主日【視頻講道】https://youtu.be/Zue_k6Zqu34?si=LjK9rrOxHtGIIyj8

福音(谷 10:13-16)
那時候,人們帶著自己的小孩子來到耶穌那裡,請祂撫摸孩子,但門徒們卻斥責他們。耶穌見了就很生氣,對門徒們說:“讓孩子們來親近我,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天主的國屬於這樣的人。我實在對你們說:誰若不像孩子般接受天主的國,就不能進去。”然後,耶穌抱起孩子們,給他們覆手,祝福了他們。

反省
裡修小德蘭的“神嬰小道”是對這段福音很貼切的詮釋:純然信賴、全然交託。小孩子自身可以說一無所有,他們在各方面都需要依賴父母。他們不僅依賴,還信賴:小孩子從不會在乎父母是否貧富,只要他們被抱在父母的懷裡,他們就有了絕對的安全感;只要與父母在一起,他們就感覺擁有一切。想必,當亞西西的方濟各說“我的天主,我的萬有”時,就懷著小孩子的心態。進入天國,就是進到與天主的關係之中。假如我們有小孩子般的依賴和信賴,那將會何等容易地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