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聖言 2025.09.09

每日聖言  - 9 月 9 日    星期二
聖伯多格肋凡(1581年)
農曆七月十八

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視頻講道】https://youtu.be/sUsdnZVYJxM

福音(路 6:12-19)
那時候,耶穌出去,上山祈禱,徹夜祈求天主。天亮時,祂召集自己的門徒,從中選了十二人,稱他們為宗徒。他們是:西滿,耶穌給他起名為伯多祿;安德肋,是西滿的兄弟;雅各伯,若望,斐理伯,巴爾多祿茂,瑪竇,多默,阿耳斐的兒子雅各伯,又有號稱熱忱者的西滿,雅各伯的兒子猶達,和後來成為叛徒的加略人猶達斯。
耶穌同他們下山,來到一片平地上。在那裡已有許多祂的門徒,和大批從全猶太和耶路撒冷,及提洛和漆冬等海岸地區來的群眾,他們來聽祂講道,並為使疾病得到治癒。連那些受不潔之魔折磨的人,也被治好了。於是群眾爭著摸祂,因為有力量從祂身上發出,治癒他們。

反省
帶著天主性的能力和權柄,耶穌常常施行奇跡、治癒病人、驅逐魔鬼,就連波濤洶湧的加里肋亞湖,也只在祂的一聲斥責中便風平浪靜。福音中每逢耶穌治癒病人時,幾乎都有一個相似的細節:祂或是伸手觸摸他們,或是讓病人觸摸祂,甚至觸摸祂衣服的邊穗。今天的福音也再一次描述了這一細節,耶穌讓摸到祂的群眾獲得祂身上發出的力量,並得以治癒。這一系列的細節描述其實都在告訴我們,耶穌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明或高不可攀的貴族,而是降生成人,與人同行,對人性的軟弱和痛苦感同身受的天主子。作為基督徒,我們也應該像耶穌一樣,用溫暖的雙手來擦乾人們的淚水,安慰他們的憂傷。

每日聖言 2025.09.08

每日聖言  - 9 月 8 日    星期一
聖母誕辰
農曆七月十八

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視頻講道】https://youtu.be/sUsdnZVYJxM

福音(瑪 1:18-23)
耶穌基督的誕生是這樣的:祂的母親瑪利亞已許配給若瑟,但在他們一同居住之前,瑪利亞因聖神懷孕,並已顯示出來。她丈夫若瑟計劃悄悄地休了她,但因為他是個正義的人,不願敗壞她的名聲。若瑟正在思慮這事的時候,上主的天使在夢中顯現,對他說:“達味的子孫若瑟,不要害怕娶瑪利亞為你的妻子。因為她是因聖神而懷孕的,她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祂起名叫耶穌,因為祂要把自己的民族從罪惡中拯救出來。”這一切的發生,是要應驗上主借先知所說的話:“看!童貞女將懷孕,要生一個兒子,人們要稱祂為厄瑪奴耳。”那名字的意思是:天主與我們同在。

反省
聖經從未提及瑪利亞的誕生。而在聖母誕辰的慶日選用“耶穌誕生”這段福音很有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當一個孩子誕生時,一個母親也誕生了。隨著天主子的誕生,瑪利亞成為天主之母。正如聖奧斯定所說:“天主的救贖工程始於瑪利亞的誕生。”因此,瑪利亞聯合了天與地,成為軟弱的人類與慈悲天主之間的橋樑。她的誕生顯示了天主對人類命運的計劃。天主之母,請為我們祈禱!

教宗良十四世會晤關懷LGBT神父 有望延續方濟各理念

教宗良十四世(Pope Leo XIV)。(路透)

羅馬天主教教宗良十四世(Pope Leo XIV)今天私下接見關懷LGBT教徒的美國知名神父馬丁(James Martin),可能意味他將傳承已故教宗方濟各的理念,推動教會接納同性戀群體。

路透社報導,良十四世今天在梵蒂岡接見馬丁神父。馬丁因為服務LGBT(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族群,不斷遭受保守派天主教徒抨擊,但獲得前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支持。

方濟各今年4月辭世,他在位12年期間以接納LGBT天主教徒著稱。2023年,他曾發布聲明,允許神父酌情為同性伴侶祝福。這項決定招致保守派樞機主教們的嚴厲批評,他們認為方濟各在削弱天主教的教義。

良十四世為首位美國籍教宗,自今年5月成為教宗以來尚未公開談論LGBT族群議題,迄今未公開評論方濟各2023年的爭議作法。

馬丁神父是天主教耶穌會會士,著有講述天主教與同性戀者關係的書籍「在橋上,與你相遇」(Building a Bridge,暫譯)。

他曾表示:「教宗方濟各明確且公開支持同性民事結合,代表教會與LGBTQ族群關係進入嶄新階段。」

台灣天主教主教團與靜宜大學合辦《願祢受讚頌》十週年慶典 聚焦永續發展

活動中舉行「七教區聯合感恩彌撒」,與會者並共同簽署「生態行動承諾書」。(圖:靜宜大學提供)

已故教宗方濟各於 2015 年頒布《願祢受讚頌》通諭,今年適逢十週年!通諭提醒世人「萬物相互關聯」,呼籲以良知與具體作為回應生態危機,並守護共同家園。為推廣其核心精神,台灣天主教主教團全人發展委員會生態關懷組與靜宜大學攜手舉辦「《願祢受讚頌》十週年聯合感恩彌撒暨慶祝活動」,透過專題講座、七教區聯合感恩彌撒、簽署生態行動承諾書及植樹行動,以「希望的朝聖者」,展現維護地球家園的使命與決心。

台中教區主教、台灣主教團全人發展委員會生態關懷組主任委員蘇耀文表示,在感恩慶祝《願祢受讚頌》十週年的同時,也是迎接 2025 年「受造節」的開始。通諭的宗旨在於喚醒良知,省思人與大地的關係,並提醒個人、家庭、教會與國家都應共同承擔使命。他強調「代際責任」,保護地球不僅為今日,更是為子孫後代;同時推動跨宗教、跨文化與跨國界合作,共建永續世界。

蘇耀文主教期勉大家在日常生活實踐簡樸、避免浪費,在社區推動環保,為弱勢與貧困者發聲,並讓祈禱成為推動的力量。他邀請更多人簽署生態行動承諾書。靜宜大學也準備原生樹種,號召社區共同植樹,作為「生生不息」的具體見證。

蘇耀文主教同時回顧,通諭發表後,全台首創的靜宜大學生態學系第一時間舉辦研討會,推廣通諭精神。近二十年來,該學系已培育大批校友,活躍於環保、永續與科技等領域,並成為企業推動淨零轉型的專業人才,展現教育成果與社會影響力。

靜宜校長林思伶表示,學校自創校以來秉持「進德修業」校訓,積極回應《願祢受讚頌》精神,並結合永續發展目標(SDGs),推動再生能源與綠色交通,透過 USR 計畫走入社區,推廣環境保育與弱勢關懷,培養師生的生態意識,落實「9R」綠色生活。這些努力已獲國際肯定,在 2025 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影響力排名》中,「優質教育」與「減少不平等」兩項指標榮獲全台第一;「永續城市與社區」更名列全球第 28、全台第二,整體表現晉升全球前段班,展現卓越辦學實力與永續影響力。

教廷駐華代辦馬德範蒙席在致詞中強調,《願祢受讚頌》呼籲世人以具體行動回應當前的多重危機,生態危機的核心更是一場道德的挑戰。他闡述「整體生態」理念,認為自然與人類必須緊密相連,方能推動公共利益。

天主教修會會長聯合會全人發展組執行秘書韋薇修女以「願祢受讚頌通諭十週年:在台灣的回顧與展望」為題發表演講。她指出,十年來,台灣教會推動靈修講座、節能減碳、資源回收與生態教育等,並逐步將信仰落實於具體作為。她也分享「願祢受讚頌行動平台」的七大目標,包括回應大地的呼喊、傾聽窮人的吶喊、推動生態經濟、實踐簡樸生活、深化生態教育、建立靈修團體承諾,以及強化參與式實踐,期能以新的生活方式回應全球性的危機。

活動中舉行「七教區聯合感恩彌撒」,由蘇耀文主教主禮,主教團主席李克勉、副主席鍾安住、劉振忠、黃敏正、趙永吉、劉丹桂等主教,教廷代辦馬德範蒙席及各教區神父等二十二名神長共祭,現場莊嚴隆重。隨後,與會者共同簽署「生態行動承諾書」,並合力種下象徵希望與行動的香樹蘭,展現信仰與生態同行的決心。

每日聖言 2025.09.03

每日聖言  - 9 月 3 日    星期三
聖額我略教宗聖師(604年)
農曆七月十二

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視頻講道】https://youtu.be/gq5QmA_oGvE

福音(路 4:38-44)
那時候,耶穌離開會堂,進了西滿的家。西滿的岳母正發高燒。他們便求耶穌幫助她。耶穌來到她身旁,斥責那熱病,高燒就退了。她立刻起來招待他們。日落時,人們把患各種病痛的人都帶來見祂。祂為每一個人覆手,治好了他們。魔鬼從很多人身上被逐出來,喊說:「袮是天主子!」但是耶穌斥責它們,不准它們說話,因為它們知道祂是基督。天一亮,耶穌就出去,來到荒野。群眾到處找祂,當找到祂後,就試圖挽留祂,請祂不要離開他們。祂卻說:「我也必須到別的城鎮宣講天主國的福音!我奉差遣正是為此。」於是祂繼續宣講,走遍猶太地區各個會堂。

反省
耶穌不斷成功地驅魔和治病,祂自然成了人們心目中的明星,因此就有不少人試圖挽留祂,請祂專門為他們服務,甚至跟著祂沾光。這樣的「明星效應」在任何一個社會都不鮮見,在我們這個時代尤其普遍。然而,深切瞭解自己使命的耶穌並沒有靠名聲和「星光」順勢扶搖直上,享受他人的追捧和崇拜而樂不思蜀。這些年來,不少曾經家喻戶曉、受人敬仰的「大師」和「教主」們,最後要麼因劣跡敗露而身敗名裂,要麼身陷囹圄,甚至死於非命。這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特別是作為獻身於牧靈和福傳事業的人,切不可因他人的欣賞和感激而忘記蒙召的使命和獻身的初衷,而該常常默想耶穌在榮譽面前的態度,做一個謙遜的僕人式的領導。

每日聖言 2025.09.02

每日聖言  - 9 月 2 日    星期二
農曆七月十一

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視頻講道】https://youtu.be/gq5QmA_oGvE

福音(路 4:31-37)
那時候,耶穌下到加里肋亞的葛法翁城,在安息日教導人。他們對祂的教訓很驚奇,因為祂的話具有權威。會堂裡有個被不潔之魔附身的人,大聲喊叫:「納匝肋人耶穌,我們與袮有什麼相干?袮來毀滅我們嗎?我知道袮是誰,袮是天主的聖者!」耶穌責斥它說:「閉嘴!從這人身上出去!」不潔之魔把這人摔倒在眾人中間,就離開了他,絲毫沒有傷害他。眾人驚訝不已,議論紛紛:「這是怎麼回事?祂居然有權柄和能力命令不潔之魔!而不潔之魔竟離開了!」耶穌的名聲便傳遍了附近各地。

反省
耶穌驅魔的故事曾在福音中多次出現,而幾乎每次都有附魔者痛苦萬狀、邪魔不願離開、眾人驚訝不已的記載,可見附魔是一種多麼令人不安的情形。當代社會依然有不少附魔的現象,教會當局也有專門負責驅魔的部門和人員來協調執行這一牧靈重任,並且還定期舉行國際性的會議來交流、探討。不少驅魔師都提醒人們,雖然確有附魔之事,但並非每一種表現怪異的行為都是附魔的結果,有很多可能是心智迷亂和精神病症所致。鑒於此,不論我們遇見何種怪異現象,一定不要輕易忽略並放棄專業醫學人士對患者的診斷和醫治,以免耽誤救治的時機。換言之,我們不可犯混淆科學與信仰的錯誤。這二者並不互相衝突、矛盾,卻各有各的職能和領域。

每日聖言 2025.09.01

每日聖言  - 9 月 1 日    星期一
農曆七月初十

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視頻講道】https://youtu.be/gq5QmA_oGvE

福音(路 4:16-30)
那時候,耶穌來到納匝肋自己長大的地方,按照他的習慣,在安息日進了會堂,站起來要誦讀,有人把依撒意亞先知書遞給祂。祂展開書卷,找到一處,上面寫著:「上主的神臨於我,因為祂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囚犯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複明,向受壓迫的人宣告自由——宣佈上主悅納人的禧年!」祂卷起經卷,交給會堂的助理,便坐下來。會堂內的人都注視著祂,祂開始對他們說:「今天,你們聽到的這段經文應驗了!」眾人都稱讚祂,對祂口中說出的恩寵之言感到驚訝,就彼此說:「這不是若瑟的兒子嗎?」耶穌說:「你們肯定要對我說這句俗語:『醫生,醫好你自己吧!』也會說:『我們聽到袮在葛法翁所做的事,也該在袮自己的家鄉做啊!』」祂又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一位先知在自己家鄉是受歡迎的。真的,我對你們說,在厄里亞的時代,天旱不雨達三年六個月,遍地大饑荒,以色列有許多寡婦。厄里亞沒有被派到她們那裡,卻去了漆冬地方匝爾法特的一個寡婦那裡。在先知厄里叟的時代,以色列有許多麻風病人,他們無人得到潔淨,只有敘利亞的納阿曼被治好了。」會堂裡的人一聽這話,都怒氣填胸,起來把祂趕出城外,帶到山崖上;因這城建在山上,要把祂推下峭壁,祂卻穿過他們中間,徑直走了。

反省
納匝肋的人們一方面稱讚耶穌的「恩寵之言」,一方面卻惱怒祂,可見他們的心態是何等自相矛盾。如此矛盾的心態和反應,其實也常出現在我們身上。在面對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時,我們都喜歡聽那些能夠支持和強化自己固有觀念的說法,卻條件反射般地排斥、拒絕那些有可能讓我們感到不舒服、不自然的「大實話」。耶穌的鄉人從稱讚轉變成惱怒,甚至想將祂置於死地,不外是因為耶穌拿漆冬的寡婦和敘利亞的納阿曼為例,提醒他們不該因自己是以色列人便自滿自足,且歧視外邦民族。這給我們的啟發是,不應拿自己是基督徒或屬於某個宗教作為炫耀的資本,而該努力活出福音的真理。

每日聖言 2025.08.31

每日聖言  - 8 月 31 日    星期日
農曆七月初九

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視頻講道】https://youtu.be/gq5QmA_oGvE

福音(路 14:1、7-14)
安息日,耶穌去一個法利塞首領的家吃飯。祂注意到賓客搶著坐最受尊敬的首席,便對他們講了一個比喻,說:「應邀參加婚宴,不要去坐首席,因為可能有比你更尊貴的賓客也被邀請了,當請你們的主人來對你說『請給這一位讓座』時,你只能羞慚地退到最末的位置。你被邀請時,要坐最末的位置,主人來對你說:『朋友,請上坐!』那時,你在所有的賓客面前才有光彩!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而自謙自卑的,必被高舉。」祂又對那請祂的人說:「無論你設午宴或晚宴,不要請你的朋友、弟兄、親戚或有錢的鄰居,以免他們回請你,你就得了回報。當你設宴時,要邀請窮苦殘疾的、跛腳盲眼的。那你就有福了,因為他們無力報答你;但當義人復活時,你必會得到賞報。」

反省
長幼有序,是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的文化傳統,它在某種程度上扮演著穩定社會秩序和規範人際關係的作用,但如果有人將之視為展現自己身份和地位的外在標記,則不僅會失去原有的精神文明,還會變成謀求虛榮、壓制他人的道德鎖鏈。這樣的問題和現象存在於整個人類社會中,否則,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就不必用比喻提醒那些搶著坐首席的人了。當然,為了糾正和醫治這類扭曲的問題和現象,祂也開出了相應的「藥方」,那便是自謙自卑和關愛貧窮弱小者。這也正好是今天第一篇讀經《德訓篇》的教導。求主賜給我們每個人謙遜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