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聖言 - 9 月 1 日 星期一
農曆七月初十
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視頻講道】https://youtu.be/gq5QmA_oGvE
福音(路 4:16-30)
那時候,耶穌來到納匝肋自己長大的地方,按照他的習慣,在安息日進了會堂,站起來要誦讀,有人把依撒意亞先知書遞給祂。祂展開書卷,找到一處,上面寫著:「上主的神臨於我,因為祂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囚犯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複明,向受壓迫的人宣告自由——宣佈上主悅納人的禧年!」祂卷起經卷,交給會堂的助理,便坐下來。會堂內的人都注視著祂,祂開始對他們說:「今天,你們聽到的這段經文應驗了!」眾人都稱讚祂,對祂口中說出的恩寵之言感到驚訝,就彼此說:「這不是若瑟的兒子嗎?」耶穌說:「你們肯定要對我說這句俗語:『醫生,醫好你自己吧!』也會說:『我們聽到袮在葛法翁所做的事,也該在袮自己的家鄉做啊!』」祂又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一位先知在自己家鄉是受歡迎的。真的,我對你們說,在厄里亞的時代,天旱不雨達三年六個月,遍地大饑荒,以色列有許多寡婦。厄里亞沒有被派到她們那裡,卻去了漆冬地方匝爾法特的一個寡婦那裡。在先知厄里叟的時代,以色列有許多麻風病人,他們無人得到潔淨,只有敘利亞的納阿曼被治好了。」會堂裡的人一聽這話,都怒氣填胸,起來把祂趕出城外,帶到山崖上;因這城建在山上,要把祂推下峭壁,祂卻穿過他們中間,徑直走了。
反省
納匝肋的人們一方面稱讚耶穌的「恩寵之言」,一方面卻惱怒祂,可見他們的心態是何等自相矛盾。如此矛盾的心態和反應,其實也常出現在我們身上。在面對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時,我們都喜歡聽那些能夠支持和強化自己固有觀念的說法,卻條件反射般地排斥、拒絕那些有可能讓我們感到不舒服、不自然的「大實話」。耶穌的鄉人從稱讚轉變成惱怒,甚至想將祂置於死地,不外是因為耶穌拿漆冬的寡婦和敘利亞的納阿曼為例,提醒他們不該因自己是以色列人便自滿自足,且歧視外邦民族。這給我們的啟發是,不應拿自己是基督徒或屬於某個宗教作為炫耀的資本,而該努力活出福音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