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講道】常年期第十八主日(丙年)2025.08.03

瑪利諾會甘偉霖神父主持的主日聖經講道:貪婪在我與天主、我與他人之間設置障礙。但我依然需要它來證明我的生命是真實的,有價值的,儘管這是以金錢與榮耀的短暫標準來衡量。補救的方法或許是不再害怕面對死亡,  讓貪婪或死亡扼殺我之前,讓死亡來扼殺我的貪婪。

每日聖言 2025.08.01

每日聖言  - 8 月 1 日    星期五
聖亞爾豐索主教聖師(1787年)
農曆閏六月初八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視頻講道】https://youtu.be/0bntCOdpQCg

福音(瑪 13:54-58)
那時候,耶穌來到自己的家鄉,在會堂裡教導人。眾人因此很驚訝,說:「這人從哪裡得到這智慧和這些能力?祂不是那個木匠的兒子嗎?祂的母親不是叫瑪利亞嗎?祂的兄弟不是雅各伯、若瑟、西滿和猶達嗎?祂的姐妹不都是我們村裡的人嗎?那麼,祂這一切是從哪裡來的呢?」因此,他們就對祂起了反感。耶穌卻對他們說:「先知唯一不受尊敬的地方,是他的故鄉和本家。」因為他們不信,祂沒有在那裡行許多奇跡。

反省
人常犯的一個錯誤,是用老眼光看人,而不是以發展和進步的眼光來發現在每個人身上正發生的改變。耶穌今天在祂家鄉的遭遇正好說明了這一點,而且祂的鄉人之所以有如此驚訝和懷疑的心態,是因為他們對天主的大能不相信、不覺悟。換句話說,他們習慣了用人的眼光和心態看人看事,以至於無法領會天主那雙看不見的手所做的一切。因此,他們不只是對發生在耶穌身上的智慧和能力無法理解,也有可能對天主在他們身上所做的大事毫無覺察。今天,天主也正在你我的身上實行大能。我自己能體會到,並積極地做出回應嗎?

修女成百萬網紅 梵蒂岡「數位傳教士」傳福音

教宗良十四世7月29日與「數位傳教士」會面。(法新社)

向來對社群媒體態度保守的梵蒂岡,現在也開始擁抱網紅的力量,本週首度舉辦「網紅高峰會」,邀請全球數百名被稱為「數位傳教士」的天主教網紅,齊聚羅馬,希望透過社群媒體的力量,引導年輕人重回信仰。

《法新社》7月31日報導,在這場峰會上,新任教宗良十四世親自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呼籲這批在社群網路上具有影響力者,為「需要認識主」的人創作內容,參與會議網紅,在這處教廷一個最神聖的地點,拿著手機開直播。

俗名德巴克(Albertine Debacker)的29歲法國修女就是其中之一,她在Instagram上擁有超過32萬名追蹤者,在TikTok上更有逾百萬名粉絲,她經常透過短影音,分享修道院生活與祈禱片段。她說,梵蒂岡舉辦這場活動,召集天主教會的IG使徒,具有高度象徵性,「這告訴我們『這是重要的,去做吧,我們支持你們』,並且共同探索如何能推動這種新的傳講福音方式」。

在上教會人數日漸下滑之際,向來對社群媒體保持警惕的天主教會,現在也視這個數位媒介,是傳播信仰的重要工具。在梵蒂岡中,少數活躍於社群網路的菲律賓籍樞機主教塔格萊(Luis Antonio Tagle)在彌撒中向與會者說,「你們不只是網紅,更是傳教士「真正的大網紅是天主。」。

值此人工智慧技術使影像、資訊真假難辨的時代,教宗呼籲網路上的追隨者,當社會「高度互聯」且「被有時作假或者扭曲的影像轟炸」,要力求平衡,「並不只是產製內容,而是創造屬靈的相遇」,引導年輕人重回信仰。

嘉市60年歷史宏仁女中 首位教授女校長就職

天主教嘉義教區主教浦英雄(中)主持宏仁女中新任校長吳芝儀(左)就職典禮。(宏仁女中提供)

有一甲子歷史的嘉義市天主教宏仁女中,舉行第十任校長就職典禮,新任校長由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兼實驗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吳芝儀接任,將於明天(8月1日)正式上任,吳長期參與推動嘉市實驗教育,她表示,未來將積極與嘉義大學、中正大學等大學校院建立策略聯盟夥伴關係,優化課程活化教學,建立優勢本位正向學校氛圍,為學生搭建增能展才舞台。

天主教嘉義教區主教浦英雄主持宏仁女中新任校長交接暨就職典禮,授證從嘉大借調、校史首位教授女校長吳芝儀,吳宣誓宏仁堅定立足嘉市永續經營,再創60年榮光決心。

吳芝儀長期參與推動嘉市實驗教育,三年前和大業國中陳明君校長合力促成轉型為大業實驗國中。

少子化浪潮下,宏仁女中曾於2022年被教育部列為專案輔導退場學校,經董事會持續挹注資金,解除債務並充裕校務發展基金,2024年5月獲教育部召開退場審議會決議解除專輔。

吳芝儀表示,未來將積極和嘉義大學、中正大學、雲林科技大學、崇仁護理管理專科學校等大學校院建立策略聯盟夥伴關係,引進雙語教學、國際教育、AI科技教育、生物醫學、藝術人文及STEAM跨域整合等各類創新教育資源,帶領師長組成跨領域共備社群,優化課程並活化教學,建立優勢本位的正向學校氛圍,為每一位學生搭建增能展才的舞台。

25年一度禧年青年日登場 教宗良十四世迎朝聖者

約12萬名天主教青年信眾今天聚集於羅馬,參加梵蒂岡每25年一度的禧年青年日(Jubilee of Youth),教宗良十四世(PopeLeo XIV)現身人群中,令現場群眾驚喜不已。 路透社

約12萬名天主教青年信眾今天聚集於羅馬,參加梵蒂岡每25年一度的禧年青年日(Jubilee of Youth),教宗良十四世(PopeLeo XIV)現身人群中,令現場群眾驚喜不已。

法新社報導,教宗良十四世上任僅2個多月,為羅馬天主教會首位美國籍教宗。禧年青年日將為期一週,從昨天起,大批詠唱聖歌與身披國旗的朝聖者湧入羅馬與梵蒂岡的大街小巷。

梵蒂岡上週表示,今年活動主題為「信仰與文化」,預期將吸引來自超過150國的約50萬名參與者。

根據梵蒂岡統計,今晚約有12萬名信眾出席在聖伯多祿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舉行的開幕彌撒,教宗良十四世在彌撒中表示,他尤其歡迎來自戰亂地區的人們,像是烏克蘭和巴勒斯坦。

隨後,他乘著「教宗座駕」驚喜現身人群中。

禧年青年日的目標受眾為18歲至35歲青年,預計8月3日將在教宗主持的盛大彌撒中劃下句點。

見證在地歷史 百年埔心羅厝天主堂修復工程完工

埔心羅厝天主堂中展出的「天神鐘」有143年歷史。
百年埔心羅厝天主堂修復工程完工,曾經的傳道師培育教室轉型為文物館。
百年埔心羅厝天主堂修復工程完工,曾經的傳道師培育教室轉型為文物館。

彰化縣埔心羅厝天主堂是台灣中部地區最早興建的天主教堂,也是當時中部地區天主教培訓神父的重要基地,後來傳道師培育教室轉型為文物館,典藏許多與宣教相關的珍貴文物,2002年登錄為彰化縣歷史建築,2024年4月斥資近1500萬元進行修復並在今年3月完工,縣長王惠美期許文物館讓珍貴文物「活起來、說故事、傳承記憶」,成為彰化縣文化旅遊新亮點,埔心鄉前鄉長張乘瑜分享天主教堂也見證了在地歷史,陳菊當年即曾攜帶黑名單躲藏此處。

羅厝天主堂總修繕經費1476萬元,由文化部文資局補助1180萬餘元,縣府配合款221萬餘元,天主堂自籌73.8萬元,王惠美表示,此次修復工程透過中央、地方、民間三方協力,共同保存這座歷史建築,並自即日起展出珍貴文物,開放民眾預約參觀與導覽

王惠美表示,埔心羅厝天主堂是中台灣第一間天主教堂,1905年由馬守仁神父建立傳道師培育教室開始傳道,培訓了100多位傳道師,在2000年轉成文物館使用,2002年登錄為彰化縣歷史建築,具有重要的宗教、文化與教育意義。

王惠美說,縣府2024年推動「天主教會彰化總鐸區教堂文物普查建檔計畫」,將埔心羅厝耶穌聖名堂等彰化縣內12座教堂文化進行系統化調查和數位化建檔,目前已完成395件文物之數位建檔,這次展出的珍貴文物,包括有143年歷史的「天神鐘」,上刻有「獻給玫瑰聖母」的字樣,其清脆宏亮的鐘聲成為當時居民生活的作息時間標準,是地方重要的宗教與生活記憶。

天主教會台中教區主教蘇耀文表示,羅厝天主堂不只是一棟歷史建築,也是在地教會福音傳遞與牧靈的重要據點,是社會服務的重心。這座天主堂是一個蘊含愛與見證的地方,承載信仰的記號,是信仰者奉獻與堅持的結晶,是愛心、共融與服務的展現。

前鄉長張乘瑜受訪時分享,天主教堂在台灣100多年,保留了很多傳教的歷史文物,也見證在地歷史,為發揚這個特有的宗教文化建築,任內曾多次在此舉辦光雕秀,前高雄市長陳菊多年前曾攜帶黑名單躲藏此處,並將名單託付給當時的美籍神父,當時警總也曾前來追查,她人則躲在當時修女宿舍中但仍被逮捕。他分析當時黨外人士之所以躲藏此處,是因天主教堂是國際性的,黨外人士希望能把訊息傳到國外。

新加坡聖若瑟堂傳承悠久的葡萄牙傳統

天主教徒 3 月 18 日在新加坡聖若瑟堂參加聖若瑟瞻禮日遊行。當天他們帶著聖若瑟像參加遊行。 (圖片:新加坡聖若瑟堂)

喬納森(Jude Jonathan)八歲時就開始在新加坡維多利亞街的歐亞裔聖若瑟教堂擔任彌撒輔祭員,至今已近六十年。

這位 66 歲的葡萄牙裔教友回憶說,由於葡萄牙風格的傳統禮儀和教堂的奉獻精神,激勵他成為一名輔祭員,而今年更是教堂的建堂二百週年。

他尤其喜歡堂區九十多年一直保持的每月第十三日舉行的盛大玫瑰經遊行。

另一個源自葡萄牙、至今仍在教會傳承的宗教傳統是耶穌受難日的耶穌受難重演。

聖若瑟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825 年葡萄牙傳教團在新加坡的成立,當時方濟各(Francisco da Silva Pinto e Maria)神父從澳門來到新加坡,為這個小城邦的歐亞裔家庭服務。

據教會官方數據,從 1853 到 1981 年,聖若瑟堂是新加坡唯一受前葡萄牙殖民地澳門教區管轄的教堂,直到其劃歸予新加坡總教區。

多年來,聖若瑟堂逐漸發展成為新加坡教會團體的一部分。

團體成員從 1853 年僅有的 12 人發展到如今的數百名天主教徒,其中包括約 300 名西班牙語團體成員。

目前的教堂建築於 1912 年竣工。教堂於 2017 年進行了大規模修復工程,並於 2022 年 6 月 30 日重新開放。

直到 1999 年,教堂不再是一個葡萄牙堂區教堂,現在已不分種族為所有天主教徒服務。

它亦不再是一個正式堂區,而是附近皇后街聖伯多祿聖保祿堂區的一部分。

2005 年,新加坡政府將聖若瑟堂列為國家歷史建築文化遺產。

今年 6 月下旬,在教堂慶祝 200 週年之際,喬納森再次擔任堂區的輔祭員。

就像 58 年前一樣,他在週年彌撒前,在聖器室裡為神父們準備了華麗的祭衣。

他說:「我會盡我所能服務。」「教會就像一個家庭。」

堂區 200 週年慶典於 7 月結束,活動包括晚宴以及關於教堂歷史和建築的講座。

和喬納森一樣,許多歐亞裔天主教徒仍然將這座歷史悠久的教堂視為自己的家。

即使是那些在附近堂區參加主日彌撒的人,也會「回到」這座教堂參加重大節日和慶祝活動,包括標誌性的耶穌受難日遊行。禮儀開始時,輔祭員會從十字架上取下一尊真人大小的耶穌像,然後把它放在棺木裡。

歐亞裔人是 16 至 20 世紀期間來到亞洲的歐洲人後裔。葡萄牙人是最早抵達亞洲的族裔。

1825 年,方濟各神父來到新加坡後,開始在一所房子裡為歐亞裔人團體舉行彌撒。 1833 年,他們搬到聖若瑟書院(現為新加坡藝術博物館)舊址上的一座小教堂,並且於 1853 年在現址上建了一座教堂。

由於殖民時期法國和葡萄牙傳教士之間對管轄權的爭議,聖若瑟堂在一個多世紀裡一直處於新加坡總教區管轄之外。

據澳門和新加坡主教之間的協議,聖若瑟堂於 1981 年被納入當地管轄範圍。

堂區每主日都會舉行傳統的拉丁彌撒,此外還會舉辦慕道課程和每月的默想,這些課程自新冠疫情以來一直由負責教堂管理的主業會神父主持。

每隔兩週,堂區會為約 300 名西班牙語團體成員舉行彌撒和學習。

卅九歲的羅德里格斯(Maria Elizabeth Rodriguez)說:「聖若瑟堂是一個讓我們有家的感覺的地方。」她是一位來自西班牙語團體的傳道員,目前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擔任研究員。

這位哥倫比亞人說:「堂區的葡萄牙傳統與我們祖國的天主教生活有共鳴,它幫助我們更好地與我們的信仰聯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