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白冷會15顆60年椰樹藏危險 港人製工具幫鋸除

台東白冷會15顆60年椰樹藏危險 港人製工具幫鋸除

60年前由修士歐思定親手種下、陪伴白冷會在台東寫下感人故事的15棵椰子樹,因潛藏危險將鋸除。香港龍舟師傅「阿康」設計工具,幫忙鋸掉6樓高的椰樹,為教會省下20幾萬元。

89歲的修士歐思定望著高聳的椰子樹說,白冷會1966年遷移到杭州街現址時,他親手種下這20棵椰子樹。當時台東沒有賣苗,於是跑到高雄去買,1棵新台幣50元,總共1000元,品種不同,有幾棵是很甜的;種椰子是感覺椰子很漂亮。

他說,這些是60年前種的,現在都有6樓高,去年颱風吹倒2棵,讓他警覺到「椰子很長,很危險,倒下去的話,不一定是往哪個方向倒,就算沒倒,椰子果和葉片掉落也會有危險,所以最好是砍掉」。

在一旁的志工說,歐修士擔心椰子樹傷到人或是砸壞鄰居屋頂、車子,經常煩惱到睡不著。因此志工們決定幫歐修士解決困擾,但是吊車無法進入作業,如果請專業人士,要花新台幣20幾萬元,志工「阿康」為了幫白冷會省下這筆鋸椰子樹費用,自己設計了攀爬工具。

阿康說,2年前朋友帶他到白冷會,才知道白冷會對台東的貢獻這麼偉大,他有空就會到白冷會當志工,「能幫一點就一點」,知道歐修士煩惱椰子樹問題,於是就趕過來幫忙。

阿康將自己製作的踏板和支架牢固在椰子樹上,他說,「這些木板都是住家附近撿的,沒有花到錢」。

在妻子協助下,阿康慢慢攀爬到椰子樹的頂端,多次嘗試,確定安全後,開始鋸樹幹,每段樹幹約20公分。阿康的妻子在樹下,抬頭緊盯著阿康的一舉一動,給予需要的幫助和提醒,鋸1棵樹約3小時。看到阿康平安落地,大家才放心。

「當然會有危險」,阿康說,高就是危險,每1秒都是危險,但自己會將安全做到零失誤;鋸的時候要有技巧,否則斷木很重,不小心掉落會砸到自己或是樹下的人、物品。

阿康說,過幾天他離開台東,7月後才會台東,目前先鋸2棵,其餘的13棵7月後再慢慢鋸,「這些椰子樹,高聳漂亮,要不是有危險,他也捨不得鋸」。

歐修士說,這些60年的椰子樹見證白冷會在台東的傳教,「這麼高的椰子樹,真的危險,我捨不得,但也需要這麼做(鋸除)」。

1953年5月,當年36歲的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神父錫質平從法國馬賽海港搭乘往東方的郵輪,經過大西洋繞行非洲好望角,再經過印度海港、麻六甲海峽、香港抵達高雄港,輾轉近半年,在10月來到台東。

日後,陸續有47名神父、修士踏上這趟漫長旅程,從富裕的瑞士來到窮困的台東,開始在台東寫下感人的故事,包括台東的經濟、教育、醫療、文化,甚至早期冷門的考古、環保、社會救助,在在都是台東的歷史縮影。

近年有人陸續病逝長眠台東海岸山脈下,有人年邁回到故鄉瑞士。目前尚留在台東,還有神父吳若石和修士歐思定。

阿康則是56歲的香港造龍舟師傅胡梓康,曾親手打造龍舟闖越黑潮從台東划向蘭嶼,喚起大家對蘭嶼環保、生態的重視。2020年移居台灣,並擔任白冷會志工。

聖堂光影的背後 史前館推花東教堂展盡覽7教堂

21日在史前館舉行開幕,天主教代表皆出席。

白冷會修士傅義在台灣設計許多美麗的教堂,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即日起展出其在台東的7座教堂設計手稿,教堂在融入台東的山景中呈現出另幅特殊景致,教堂內也靠著傅義的設計導入自然光源,讓教堂內散發出神聖光輝,令人望而生敬。史前館表示,觀眾將有機會深入了解台灣東部的歷史發展,見證這群跨國、跨文化及跨族群人士的生命交會。

展覽呈現許多當年設計手稿以及教堂模型,甚至還原傅義修士當年工作室。

展覽呈現傅義修士在其建築生涯中設計的七座重要教堂,包括長光天主堂、小馬天主堂、泰源天主堂、桃源天主堂、寶桑天主堂、都蘭天主堂與台東基督長老教會。藉由手繪建築圖、七間教堂教友與神職人員的口述分享,

展覽呈現許多當年設計手稿以及教堂模型,甚至還原傅義修士當年工作室。

史前館表示,「聖堂光影:白冷會傅義修士花東現代教堂建築展」源於2007年傅義修士捐贈229卷2649張建築設計圖給史前館典藏,展場重建傅義修士工作場景、擬真教堂場景,詮釋傅義在設計教堂時對於教義、空間與光影的深刻思考。觀眾可體驗教堂內的光影變化,感受傅義修士如何透過設計創造神聖氛圍。

展覽呈現許多當年設計手稿以及教堂模型,甚至還原傅義修士當年工作室。

文化部常務次長徐宜君說,教堂不只是一棟建築,展出的教堂手稿和還原教堂樣貌可看出這是跨族群與文化的聚點,每間教堂都代表著與土地的連結,反應出修士們為台灣的奉獻。

展覽呈現許多當年設計手稿以及教堂模型,甚至還原傅義修士當年工作室。

史前館表示,傅義修士亦是一位建築師,他為花東地區設計了四十餘座教堂,教堂如同種子悄然改變當地的面貌。傅義修士的建築語彙樸實、純粹,回應著土地的氣息。線條簡潔、結構穩健,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這些教堂沒有華麗的裝飾,卻有最溫柔的光影—陽光透過木質格柵、玻璃窗與拱形天頂,灑下神聖的光束,猶如天主的臨在,無形卻始終相伴。

展覽呈現許多當年設計手稿以及教堂模型,甚至還原傅義修士當年工作室。
展覽呈現許多當年設計手稿以及教堂模型,甚至還原傅義修士當年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