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在病人禧年慶典後給朝聖者帶來驚喜

教宗方濟各 4 月 6 日在病人和醫護工作者禧年彌撒後出現在聖伯多祿廣場。 (圖片:梵蒂岡新聞)

坐在輪椅上、戴著鼻導氧氣管的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現身向人群致意,為聚集在那裡的數千名病人和他們的照顧者帶來了意外驚喜。

教宗在人群中帶著一點緊張的聲音對他們說:「祝大家主日快樂,非常感謝!」

他於 4 月 6 日病人和醫護工作者禧年彌撒結束後出現在廣場上。當他的護士斯特拉佩蒂 (Massimiliano Strappetti) 把他從聖伯多祿大殿領出來時,聚集在廣場上的數千信眾都震驚了,並爆出歡呼聲。

在教宗簡短的問候詞後,穿著白袍,其中一些戴著紅色小丑鼻子的醫生以及坐在輪椅上的病人紛紛鼓掌,他其後穿過人群離開了廣場。

這是教宗自 3 月 23 日因呼吸困難和雙性肺炎接受 5 個多星期的治療後,從羅馬吉梅利醫院出院以來首次公開露面。

梵蒂岡新聞辦公室稱,教宗現身廣場前,先去了聖伯多祿大殿辦告解,並穿過聖門。

雖然教宗沒有參與整個彌撒,但他透過懸掛在教堂中央露台上印有教宗徽章的大型布旗展現了自己的臨在。福傳部代理部長菲西切拉(Rino Fisichella)總主教代表教宗主持了該彌撒,並宣讀了他的講道。

教宗在講道中寫道,即使身處痛苦、疾病和人性的脆弱之中,「天主也不會拋棄我們,如果我們在力量不足之處將自己託付給祂,我們就能感受到祂存在的安慰」。 「透過成為人類,祂願意在一切事上分享我們的軟弱。他知道什麼是痛苦。」

主辦單位估計有約 2 萬名朝聖者來到羅馬參加病人禧年慶典,當中包括來自 90 多個國家的病人、醫生、護士、藥劑師、物理治療師和其他醫療保健工作者。

醫生和病人坐在前排參加彌撒,有身穿白袍的醫護人員在禮儀中擔任讀經員。

教宗在講道中強調,疾病的經驗雖然痛苦,但卻可以成為「一所學校,讓我們每天學會愛人,也學會讓自己被愛,沒有要求或拒絕,也沒有遺憾和絕望」。

教宗呼籲社會不要排斥和邊緣化弱勢群體,而應接納他們作為社會的重要成員。他引用教宗本篤十六世的話指出,一個無法接納其受苦成員的社會「是一個殘酷和不人道的社會」。

梵蒂岡在彌撒結束伴隨《三鐘經》後發表了教宗的致辭,當中他回顧了自己個人的患病經歷。

他表示:「在住院期間,甚至現在康復中,我仍然能感受到『上主之手』,感受到祂關懷的觸摸。」「在病人和醫護工作者禧年之際,我祈求天主將祂的愛觸及到那些遭受苦難的人,並鼓勵那些照顧他們的人。」

他對醫護人員表達深切感謝,「他們並不一定都能在適當的條件下工作,有時甚至成為侵略的受害者。」他呼籲將資源「投入到治療和研究方面,使衛生系統具有包容性,並關注最脆弱和最貧窮的人。」

教宗也再次呼籲世界和平,敦促國際社會向遭受戰爭破壞的地方採取緊急行動。

他說:「願人們放下武器,恢復對話;願所有人質都能獲得釋放,救援物資能送到民眾手中。」他指出,烏克蘭、加薩、蘇丹、南蘇丹、剛果、緬甸和海地都是受災地區。

教宗病情持續改善 視像連線靈修活動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病情持續改善。(Getty Images圖片)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住院24天,教廷周一(10日)晚表示,教宗病情持續穩定,且近日改善情況獲得鞏固,因此醫療團隊決定開放評估預後狀況;鑑於臨床症狀複雜性,教宗仍需在醫院接受幾天治療。

教廷表示,從教宗的血液檢查、臨床客觀狀況,以及他對治療的良好反應,證實教宗前幾天的病況改善情況已獲得進一步鞏固。對於教宗活動情況,教廷指,周一教宗以視像連線保祿六世大廳的靈修活動,然後接受聖體聖事,並前往醫院寓所的禮拜堂短暫祈禱。

不少外媒報導,教宗住院引起梵蒂岡內群龍無首,人心惶惶。不過梵蒂岡在每日的病情報告中強調,教宗在醫院仍積極投入公務。

教宗發表書面訊息:對住院治療有信心

(法新社梵蒂岡23日電)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昨天傳出病情「危急」后,教廷今天上午表示,教宗已在醫院度過平靜的一夜。 他今天以書面形式發表三鍾經(Angelus),表示有信心繼續住院、接受必要治療。

教宗發表書面訊息:對住院治療有信心

梵蒂岡昨夜表示方濟各健康惡化病情「危急」后,今天上午再指出,教宗已在醫院度過平靜的一夜。

教廷消息人士透露,教宗今天仍透過鼻導管接受氧氣。

高齡88歲的方濟各透過書面訊息表示:「我有信心在傑梅利醫院(Gemelli Hospital)繼續進行必要的治療,休息也是治療的一環!」

教宗補充說:「過去幾天我收到許多充滿愛的訊息,來自孩童的信件和圖畫讓我格外感動。」

方濟各還說:「明天烏克蘭戰爭將滿3周年,這對全人類是痛苦且恥辱的時刻! 我持續向受苦中的烏克蘭人民表達親近之意,同時請各位紀念所有武裝衝突下的受害者,並祈求巴勒斯坦、以色列和全中東、緬甸、基伍(民主剛果一省)以及蘇丹能獲得和平這個禮物。」

教宗方濟各因罹患支氣管炎,於本月14日入住羅馬傑梅利醫院,不過之後病況加劇轉為雙側肺炎,引發廣泛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