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後2奇蹟 天主教首位千禧世代聖人

穿著牛仔褲、球鞋,卻能用網站和滑鼠傳播福音。來自義大利的青少年卡洛.阿庫提斯,在15歲短暫人生中,留下深遠信仰影響。如今,他正式成為天主教會歷史上首位「千禧世代聖人」,吸引來自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信徒與年輕人關注。

聖伯多祿廣場上聚集數十萬信徒,見證羅馬天主教教宗良十四世,冊封已故義大利15歲少年阿庫蒂斯為「聖人」,成為有史以來首位千禧世代封聖。

教宗 良十四世:「我們以聖父 聖子 聖靈的榮譽,藉著上主耶穌基督 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宗徒 以及我們的權威,宣布真福弗拉薩蒂,與阿庫蒂斯為聖人,並將他們列入聖人的名冊中。」

卡洛·阿庫蒂斯1991年出生於英國倫敦,成長於義大利米蘭。他喜歡足球、電玩,也熱愛電腦技術。但這位看似平凡的少年,卻在信仰上展現非凡熱情。每日參與彌撒、聖體朝拜,並因關懷遭霸凌孩童、街友等弱勢族群而富有名氣,還用電腦建立網站,收錄全球196起聖體奇蹟,被尊稱為「天主的網紅」。

阿庫蒂斯母親 安東尼亞:「卡洛的確和每個孩子一樣,是個普通的孩子,他喜歡玩耍 交朋友 上學,但他非凡的地方在於,他打開了自己心靈的大門,讓耶穌進入,並將耶穌放在他生命中的第一位。」

阿庫蒂斯2006年因血癌病逝,年僅15歲,遺體被安置在一具玻璃棺中,多年來吸引大批信友朝聖。但他的影響力,不只在義大利。在美國芝加哥,阿庫蒂斯也已是學童們生活的一部分。當地首座以他命名的教區與學校,學生們為他的封聖準備祈禱、創作、學習。

學生 哈里森:「我覺得在現今社會,很多人都沉迷社群媒體或電玩,我自己也會,但看到他用科技和媒體來幫助人,甚至製作一個網站來介紹聖體奇蹟,真的很酷也很勵志。」

此外,梵蒂岡認定2件在他死後發生的奇蹟,一起是2013年治癒一名罹患罕見胰臟畸形的巴西兒童,另一起是一名在事故中重傷的哥斯大黎加學生的康復。已故教宗方濟各曾於2020年冊封阿庫蒂斯為「真福者」,原定今年4月冊封他為「聖人」,但因方濟各逝世而延期。同日一併封聖的,還有生前致力為窮苦、病患服務而聞名的義大利青年弗拉薩蒂,他1925年因小兒麻痺逝世,年僅24歲。

教宗良十四世會晤關懷LGBT神父 有望延續方濟各理念

教宗良十四世(Pope Leo XIV)。(路透)

羅馬天主教教宗良十四世(Pope Leo XIV)今天私下接見關懷LGBT教徒的美國知名神父馬丁(James Martin),可能意味他將傳承已故教宗方濟各的理念,推動教會接納同性戀群體。

路透社報導,良十四世今天在梵蒂岡接見馬丁神父。馬丁因為服務LGBT(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族群,不斷遭受保守派天主教徒抨擊,但獲得前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支持。

方濟各今年4月辭世,他在位12年期間以接納LGBT天主教徒著稱。2023年,他曾發布聲明,允許神父酌情為同性伴侶祝福。這項決定招致保守派樞機主教們的嚴厲批評,他們認為方濟各在削弱天主教的教義。

良十四世為首位美國籍教宗,自今年5月成為教宗以來尚未公開談論LGBT族群議題,迄今未公開評論方濟各2023年的爭議作法。

馬丁神父是天主教耶穌會會士,著有講述天主教與同性戀者關係的書籍「在橋上,與你相遇」(Building a Bridge,暫譯)。

他曾表示:「教宗方濟各明確且公開支持同性民事結合,代表教會與LGBTQ族群關係進入嶄新階段。」

台灣天主教主教團與靜宜大學合辦《願祢受讚頌》十週年慶典 聚焦永續發展

活動中舉行「七教區聯合感恩彌撒」,與會者並共同簽署「生態行動承諾書」。(圖:靜宜大學提供)

已故教宗方濟各於 2015 年頒布《願祢受讚頌》通諭,今年適逢十週年!通諭提醒世人「萬物相互關聯」,呼籲以良知與具體作為回應生態危機,並守護共同家園。為推廣其核心精神,台灣天主教主教團全人發展委員會生態關懷組與靜宜大學攜手舉辦「《願祢受讚頌》十週年聯合感恩彌撒暨慶祝活動」,透過專題講座、七教區聯合感恩彌撒、簽署生態行動承諾書及植樹行動,以「希望的朝聖者」,展現維護地球家園的使命與決心。

台中教區主教、台灣主教團全人發展委員會生態關懷組主任委員蘇耀文表示,在感恩慶祝《願祢受讚頌》十週年的同時,也是迎接 2025 年「受造節」的開始。通諭的宗旨在於喚醒良知,省思人與大地的關係,並提醒個人、家庭、教會與國家都應共同承擔使命。他強調「代際責任」,保護地球不僅為今日,更是為子孫後代;同時推動跨宗教、跨文化與跨國界合作,共建永續世界。

蘇耀文主教期勉大家在日常生活實踐簡樸、避免浪費,在社區推動環保,為弱勢與貧困者發聲,並讓祈禱成為推動的力量。他邀請更多人簽署生態行動承諾書。靜宜大學也準備原生樹種,號召社區共同植樹,作為「生生不息」的具體見證。

蘇耀文主教同時回顧,通諭發表後,全台首創的靜宜大學生態學系第一時間舉辦研討會,推廣通諭精神。近二十年來,該學系已培育大批校友,活躍於環保、永續與科技等領域,並成為企業推動淨零轉型的專業人才,展現教育成果與社會影響力。

靜宜校長林思伶表示,學校自創校以來秉持「進德修業」校訓,積極回應《願祢受讚頌》精神,並結合永續發展目標(SDGs),推動再生能源與綠色交通,透過 USR 計畫走入社區,推廣環境保育與弱勢關懷,培養師生的生態意識,落實「9R」綠色生活。這些努力已獲國際肯定,在 2025 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影響力排名》中,「優質教育」與「減少不平等」兩項指標榮獲全台第一;「永續城市與社區」更名列全球第 28、全台第二,整體表現晉升全球前段班,展現卓越辦學實力與永續影響力。

教廷駐華代辦馬德範蒙席在致詞中強調,《願祢受讚頌》呼籲世人以具體行動回應當前的多重危機,生態危機的核心更是一場道德的挑戰。他闡述「整體生態」理念,認為自然與人類必須緊密相連,方能推動公共利益。

天主教修會會長聯合會全人發展組執行秘書韋薇修女以「願祢受讚頌通諭十週年:在台灣的回顧與展望」為題發表演講。她指出,十年來,台灣教會推動靈修講座、節能減碳、資源回收與生態教育等,並逐步將信仰落實於具體作為。她也分享「願祢受讚頌行動平台」的七大目標,包括回應大地的呼喊、傾聽窮人的吶喊、推動生態經濟、實踐簡樸生活、深化生態教育、建立靈修團體承諾,以及強化參與式實踐,期能以新的生活方式回應全球性的危機。

活動中舉行「七教區聯合感恩彌撒」,由蘇耀文主教主禮,主教團主席李克勉、副主席鍾安住、劉振忠、黃敏正、趙永吉、劉丹桂等主教,教廷代辦馬德範蒙席及各教區神父等二十二名神長共祭,現場莊嚴隆重。隨後,與會者共同簽署「生態行動承諾書」,並合力種下象徵希望與行動的香樹蘭,展現信仰與生態同行的決心。

建立穩定交流 高中體總與智利天主教大學競技俱樂部簽署MOU

秘書長朱彩鳳(左1)代表高中體總與智利天主教大學競技俱樂部簽署合作備忘錄。圖/高中體總提供

高中體總今天於智利聖地牙哥與智利天主教大學競技俱樂部(Club Deportivo Universidad Catolica,CDUC)簽署合作備忘錄(MOU),雙方共同期望透過本次正式簽署儀式建立穩定交流。

CDUC為智利於國際學校體育總會(ISF)會員代表組織,本次簽署儀式在我國駐智利代表處劉聿綺大使及CDUC會長尤里喬拉(Francisco Urrejola)的見證下,由高中體總秘書長朱彩鳳及CDUC總經理雷塔梅爾(Jamie Retamal)代表共同簽署,CDUC同時表示本次亦是該俱樂部首度與亞洲國家簽署MOU,意義非凡。

高中體總與CDUC長期於ISF相關國際賽事及會議中建立良好關係,雙方共同期望透過本次正式簽署儀式,未來兩國無論是在賽事的球技切磋,抑或是賽場外的文化體驗,都能夠在國際中學生體育事務基礎上穩定地進行交流,這對兩國的學校體育發展來說將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里程碑。

高中體總特別感謝大使劉聿綺的協助,其親切與親⺠的態度獲得許多智利當地夥伴的認同與支持, 同時於高中體總訪智拜會期間,積極協助宣傳各項賽事及理念,使CDUC更加了解台灣以及高中體總辦理之各項中學生運動賽事,增加我國曝光度,對於未來兩國於學校體育的國際交流合作增添更多可能性。

蕭美琴出席國家祈禱早餐會 盼台灣擁抱彼此差異、展現民主價值

副總統蕭美琴29日出席「2025年國家祈禱早餐會」並接受禱告祝福。

2025國家祈禱早餐會今(29日)在台北喜來登大飯店舉行,500名來自世界各國與各行各業代表齊聚,並跨領域基督徒祈禱,為台灣獻上祝福,實現信望愛和平願景;副總統蕭美琴也禱告回首過去1年,台灣面對國際局勢劇烈變化,風雨考驗之下,也看見台灣生命力,盼不同聲音一同為台灣祈求,擁抱彼此差異、展現民主價值。

國家祈禱早餐會執行長謝光哲表示,今年有來500多名來自政府、企業、教會與外國使節等人齊聚,包含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瑞士、印尼、蒙古、菲律賓、波蘭、阿爾巴尼亞等10國32名嘉賓專程來台,展現信仰跨越國界的連結與關懷。國家祈禱早餐會宗旨主要是為人民、政府、總統、國家及世界和平禱告。

副總統蕭美琴受邀與會上台禱告,她說,國家祈禱早餐會與會者來自不同背景,卻能在禱告中共融,回首過去1年,台灣面對國際局勢劇烈變化,仍然在民主自由制度下不斷省思、調整、成長,風雨考驗下也看見台灣生命力,「我們擁抱彼此差異,展現民主最珍貴價值」,再次為台灣祈禱,讓國家更安全、繁榮、民主,社會更加公平與溫暖,化解對立等。也提到台灣正面對外在威脅與內部挑戰,盼恩典垂憐台灣,保守國家、撇除懼怕,讓祝福臨到台灣。

美國國家祈禱早餐會(NPBF)董事、前名譽主席霍格仁也是美國前國會議員,他今特地來台代表NPBF進行祈禱並祝福台灣;天主教台北總教區副主教林天德、中華民國國際經濟合作協會理事長呂桔誠、台灣世界展望會長李紹齡與牧師黎源悅等也分別以和平共融、產業經濟、生活環境與世代傳承等主題來禱告。

台灣神學院學務長、牧師王榮信以舊約聖經故事《尼希米記》,分享「有權、有份、有紀念」主題,舉尼希米帶領以色列百姓重建耶路撒冷城牆的歷史,當國家飽受戰爭創傷、人民失去自由時,領袖尼希米即便憂傷哭泣,但並未放棄,在困境中祈禱、 思考,最終完成艱鉅重建任務。

高雄福氣教會主任牧師楊錫儒則以「配與不配」為題,引用初代門徒「捨命為福音」為生命目標,強調真正有影響力的信仰,不僅是說出福音,更是活出福音,讓人看見那份願意為所信之道承擔的榮耀與力量。

副總統蕭美琴29日出席「2025年國家祈禱早餐會」。
副總統蕭美琴29日出席「2025年國家祈禱早餐會」。

【視頻講道】常年期第廿二主日(丙年)2025.08.31

瑪利諾會甘偉霖神父主持的主日聖經講道:耶穌向那些最有需要者講述慈悲,但也對主人和我們發出邀請。祂在邀請我們像天主一樣──那位邀請所有人參加永恆的、賦予生命之愛的宴會。在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向自己的鄰人展示了天主的愛,通過我們,我們的鄰人將認識天主,同時,我們也展示了自己已準備好去理解和接納天主的恩典。

真福阿庫蒂斯新聖像在意大利亞西西揭幕

加拿大雕塑家施馬爾茨創作、現立於意大利亞西西的真福阿庫蒂斯聖像。(圖片:OSV新聞)

創作真福阿庫蒂斯(Carlo Acutis)新聖像的雕塑家表示,這座雕像旨在向世界傳遞一個信息:天主教會並非一個古老的機構,而是一個年輕而充滿活力的教會,其理念與當今文化息息相關。

該聖像於 8 月 15 日在意大利亞西西聖母堂外的棄絕朝聖地揭幕。這裏也是這位即將被封聖的真福的墓地。

來自加拿大的雕塑家施馬爾茨(Timothy Schmalz)指出:「教會是為年輕人的,它是一個正在成長的教會。」

他在 8 月 22 日接受《OSV新聞》訪問時說:「我知道阿庫蒂斯曾說過他想葬在亞西西。我相信他會很高興知道,不僅他的墓地在那裡,現在還有一座紀念他的青銅像,將在那裡矗立千年。」

這座11英尺高、名為「十字架上的聖卡洛」的青銅像描繪了這位少年跪在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身旁。與更傳統的聖人形像不同,真福阿庫蒂斯手持一台筆記型電腦,上面顯示著聖爵和聖盤。這位真福將於 9 月 7 日由教宗良十四世冊封為聖人。

2006 年,15 歲的阿庫蒂斯因白血病去世,在此之前,他運用自己的電腦知識建立了一個有關全球聖體奇蹟的線上資料庫。

施馬爾茨解釋道:「我想創作一個非常英勇的大型雕塑,以展現十字架與基督、阿庫蒂斯和現代科技之間的聯繫。所以這裡有三個基本元素來頌揚這位現代聖人的故事。」

他說:「我在創作聖人雕塑時,經常會運用聖人擁有的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元素。所以我當時就想,『哇,他手裡會拿著一台筆記型電腦!我居然在創作一個拿著筆記型電腦聖人的雕塑!』這真是太神奇了。」

施馬爾茨因在聖伯多祿廣場外展出的幾件作品而聞名,其中包括《不經意的天使》。這是一座20英尺高的青銅像,描繪了一艘載著來自不同歷史時期的移民和難民的船。

已故教宗方濟各非常欣賞這位藝術家的作品。在今年 4 月去世前,他已經批准在梵蒂岡為有需要的人開設的淋浴間和醫療診所附近再建一座名為「歡迎」的雕像。

施馬爾茨表示,阿庫蒂斯的雕像最初定於 4 月在羅馬揭幕,以配合這位少年的封聖禮儀。然而,由於教宗去世,揭幕儀式被推遲,梵蒂岡把雕像運回了其位於亞西西的永久居所。

這座雕塑的另一個獨特之處是,少年背包側面懸掛著一根吊索。這位雕塑家解釋說,這吊索取材自達味與歌利亞的故事,他說這種聯繫「在創作這作品的整個過程中逐漸顯現出來」。

他指出:「在創作的過程中,達味與歌利亞的故事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講述著這位青年如何在某種意義上利用我們現代的投石器——也就是我們的技術——來對抗主流媒體的『歌利亞』,因為這些主流媒體常常輕視靈性、基督宗教,尤其是天主教。」

新雕像位於亞西西有著最著名的聖人聖方濟也影響了其設計。真福阿庫蒂斯跪在十字架下的形象「是對聖方濟與耶穌在一起的傳統形象的一種致敬」。

施馬爾茨表示,「他的頭倚在十字架上,手緊緊地抱著十字架。他幾乎成了十字架的一部分,我想把這種情感融入其中。是的,他跪在地上表明他是一個非常謙卑的人,但我認為真正體現他謙卑的,是他伸手環抱十字架,以及他輕輕地將頭倚在十字架上的動作。」

他說,真福阿庫蒂斯「非常愛聖方濟」,並說他確信這位青少年「會欣賞雕塑中融入的這些元素」。「我想展現出那種強烈、熱情和虔誠,就像亞西西聖方濟一樣。」

他表示,與其他聖人雕像中較為傳統的聖潔服飾不同,這座雕塑融入的現代元素,是表明真福阿庫蒂斯是一位「當代人」的重要特徵。

他說:「沒有羅馬裙裝;只有牛仔褲、運動衫和背包。」「所以,我相信這位聖人出現在這裡是有原因的,那就是為了鼓勵年輕人,並為他們樹立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