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成韓國人可能不接受尹錫悅判決結果 對司法信心低

南韓憲法法院4日針對總統尹錫悅彈劾案進行宣判。8 名憲法法官一致認為,尹錫悅嚴重違反了憲法和法律,並於當地時間 11 時 22 分宣佈尹錫悅被罷免。   圖:取自大韓民國總統府臉書(資料照)

韓國憲法法院稍早宣判,接受國會對該國總統尹錫悅的彈劾案,尹氏即起去職。對此,在野的共同民主黨歡欣鼓舞,執政的國民力量黨則表示謙卑接受。然而,判決前的最新民調顯示,有4成的受訪者表示若判決結果不符合他們的看法就不接受。支持彈劾尹錫悅的比例,也遠低於當年朴槿惠面臨彈劾案時的比例。

《朝鮮日報》(The Chosun Daily)報導,執政的國民力量黨臨時黨首權永世4月3日表示,該黨將接受法院判決並做好善後準備。相比之下,民主黨代表李在明此前表示「接受判決是尹某的責任」,但並未就該判決發表任何立場。

裁決的不確定性反映在公眾情緒上。四大民調公司 Embrain Public、KSTAT Research、Korea Research International 和 Hankook Research 於 4 月 3 日發布的全國性民調結果顯示,民眾對憲法法院彈劾審判過程的信任度為 46%,低於兩週前的 60%。對法庭的信任和不信任比例各為46%。

宗教領袖和民間團體敦促政界人士和公眾接受該裁決。

韓國天主教主教團主席李勇勳主教在聲明中表示:「對憲法法院及其法官的不信任就等於對社會本身的不信任,對國家穩定構成威脅。」韓國衛理公會也呼籲民眾「成熟地接受並容忍」這一裁決,而佛教主要宗派太古宗則強調尊重這一裁決是公民的責任。

儘管有這些呼籲,4 月 3 日,支持和反對尹錫悅彈劾案的抗議活動在首爾市中心法院附近持續進行,示威者一直露營到深夜。隨著緊張局勢加劇,警方擔心可能引發騷亂,在首爾實施了最高安全措施。

蓋洛普韓國民調顯示,尹錫悅的彈劾審判與 2017 年韓國前總統朴槿惠的彈劾審判不同。當時 80% 的民眾支持罷免朴槿惠;反對彈劾她的人數從未超過20%,而且朴槿惠拒絕出庭。相比之下,尹錫悅出席了法庭審理,並看到彈劾反對率在 30% 到 40% 之間波動。

政治氣氛也不同。在朴槿惠受審期間,保守派內部出現分歧,導致黨內分裂。這一次,國民力量黨依然保持了團結,令人擔心對尹某做出不利判決可能會加劇而不是緩解政治緊張局勢。

共同民主黨持續施壓,要求罷免尹錫悅。

國民力量黨指責共同民主黨煽動暴動。 「李在明是在尋求衝突和流血嗎?」

李在明拒絕明確表示接受裁決,這增加了政治上的不確定性。在朴槿惠被彈劾時,李氏曾表示,只有判決有利於罷免朴槿惠,他才會接受。他當時說:「如果出現障礙,我們必須向前推進。我們必須把燭光舉得更高。」

他4月3日的言論也引發爭議。他在濟州島追悼會結束後對記者說,尹某涉嫌策劃叛亂,並計劃殺害多達 1 萬名平民。國民力量黨駁斥了他的言論,稱其「不負責任且具有煽動性」。

韓國憲法法院判決結果符合李在明領導的共同民主黨期待,表示接受法院判決結果的尹錫悅所屬的國民力量黨也不至於激烈抗張,但民眾的態度還有待觀察。

東海社工系所青年志工投入志願行動服務 深入社會推動改變

團隊邀起長者分享過去生活記憶、回顧老照片,以熟悉的事物刺激記憶,增強口語表。圖/業者提供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推動青年投入「獎勵青年自組團隊參與志工行動計畫」,此次中彰投青年志工中心邀請東海社工系所三隊優秀的青年志工,分享他們的服務成果。

東海大學社工系長期致力於培育專業助人工作者,鼓勵學生理論與實務結合透過行動關懷弱勢。今年,社工系同學聚焦於失智長者懷舊共融、青少女非預期懷孕支持以及安寧療護認識三項議題,透過創新方案帶動社會改變,展現社工專業價值與影響力。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人口逐年攀升,如何提供適切支持並促進社區共融,成為重要社會課題。隊長柯政廷的青年志工團與天主教曉明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西大墩社區老人照顧服務中心合作,透過懷舊團體與世代間學習策略,為長者提供認知刺激與情感支持,不僅提升生活品質,更促進社區世代間的理解與交流。

青年志工帶領長者「世代共遊」。圖/業者提供

台灣15-19歲非預期懷孕青少女,仍面臨社會支持不足、求學與生活壓力等挑戰。隊長薛唯楨的青年志工團進行倡議行動,邀請第一線社工辦理晚間講座,分享真實情境。團隊更設計桌遊體驗與小房間劇場,理解青少女非預期懷孕時的抉擇與困境,讓參與者盡可能的理解與貼近他們的心路歷程。

參展者民眾也回饋:「活動透過實務經驗者的分享及展覽影片、桌遊與模擬體驗,呈現社會輿論、新聞誤導,也提供法律及相關管道的求助資訊,讓我對這個議題有更立體、更全面的認識。」

衛福部資料顯示,20-29歲族群對安寧療護的認識度偏低,因年輕世代對死亡議題較陌生。東海社工系由志工隊長周澤洋帶領的青年志工團與安寧照顧基金會合作,透過調查研究、講座與社群媒體推廣,深化大學生對生命教育與善終議題的理解。

活動中,透過安寧病房模擬體驗,邀請青年同學透過沉浸式場景理解患者、照顧者與醫護人員的視角。「與生命對話」及「生命教育月」,結合社群媒體與校園活動,提高學生對善終議題的關注。

東海大學社工系主任蕭文高教授給予肯定表示:「社工系同學以行動展現專業價值,團隊的努力與服務,展現東海大學社工系學生不僅專注學術學習,更積極將專業應用於社會行動。透過實地參與、倡議推廣與社會連結,回應社會需求,為台灣帶來正向改變。」

團隊與安寧照顧基金會,提供預立醫療的相關觀念與安寧療護的倡導。圖/業者提供

輔理主教趙永吉晉牧大典 協助推動教務工作

教宗方濟各日前任命嘉義教區秘書長趙永吉神父為台北總教區輔理主教,天主教會今天舉辦晉牧大典;未來將協助推動教區各項教務工作。

教廷新聞室於今年2月5日發布公告,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任命嘉義教區秘書長趙永吉神父為台北總教區輔理主教。

天主教會今天於輔仁大學舉辦晉牧大典,彰顯這是教宗方濟各為台北總教區頒佈的重要任命,同時有來自台灣各教區的主教、神父、修女和教友們一起見證,天主教台北總教區總主教鍾安住並出席與會。

晉牧大典由鍾安住主持宣誓及祝聖儀式,氣氛隆重莊嚴。

教會表示,趙永吉1973年3月28日出生於台灣台中市,曾就讀輔大聖伯敏神學院、輔仁大學宗教系研究所。

趙永吉的母親雖來自傳統民間信仰的家庭,但她認識天主教後,帶領9歲孩子領洗入教,聖名伯多祿,12歲在母親鼓勵下,接受聖召,進入台南達義小修院預備終身服事天主;2001年晉鐸成為神父,2009年開始在嘉義教區擔任教區的秘書長,負責推動牧靈福傳,以及教育和社服的工作。

教會說明,輔理主教(Auxiliary Bishop)的任命,主要是擔任總教區主教代理人,分擔正權主教推動教區各項教務工作,總主教可以選立至少一位以上的輔理主教輔佐協助,經由教宗同意並且任命。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天主教會的「禧年」,每逢25年才輪到一次,上一次禧年正是2000年的「千禧年」;教宗將「禧年」的主題設定為「希望的朝聖者」,呼籲天主教徒透過教廷頒布的宗教活動,回歸基本信仰生活,自我歸零,重新再出發;教宗期許全世界信徒懷抱著希望與不斷祈禱,為這幾年發生的許多災難和戰爭祈求和平來臨。 

澳門台灣兩地天主教大學訂學生交流協議

澳門聖若瑟大學校園裡的學生。 (圖片:澳門聖若瑟大學)

澳門與台灣兩地的天主教大學最近簽訂了一項學生交流協議,以促進學術合作,深化雙方關係。

據澳門教區葡文《號角報》 3 月 30 日報道,該學生交流協定書由澳門聖若瑟大學宗教研究及哲學學院與台灣輔仁大學社會科學院於 3 月正式簽訂。

根據該協定,聖若瑟大學學生可以在海峽對岸的天主教輔仁大學學習一至兩個學期。

該葡文週報稱,簽署的協議是自去年 10 月進行的學院交流後雙方達成的共識。

去年 10 月 22 日,聖若瑟大學宗教研究及哲學學院院長劉偉傑神父訪問了輔仁大學天主教研修學士學位學程,進行辦學交流。

在台北訪問期間,劉神父與輔仁大學討論了建立協議基礎等事宜。該協定的目的是在未來為兩所大學讀天主教研究課程的本科生提供互訪機會,促進學術與文化的互動。

協議規定,聖若瑟大學宗哲系學生經推薦可至輔仁大學就讀一至兩個學期。

劉神父表示,這同樣適用於輔仁大學社會科學院的學生,他們亦可在聖若瑟大學學習一至兩個學期。

他指出,該協議象徵著兩所學院之間的合作邁向新里程碑,並期待未來能夠為雙方學生帶來更多學術與文化交流的機會。

據香港教區英文週報《SundayExaminer》 3 月 28 日報道,較早前香港天主教聖方濟各大學與輔仁大學亦簽署了兩項協議,以促進兩校在院校和健康科學領域的合作,並加強生命教育、天主教研究和跨學科研發方面的合作。

聖方濟各大學署理校長盧鐵榮表示,與輔仁大學簽署的備忘錄意義重大,因為這是該大學與另一所天主教大學簽署的第一份協議。

他希望雙方的合作能促進師生交流、聯合研究計劃和學位合作,讓學生從香港和台灣的學術經驗中受惠。

澳門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土地面積約為33平方公里,自 1557 年 為葡萄牙殖民地,直至 1999 年回歸中國管治。

澳門也是一個博彩和賭博旅遊城市,有約 70 萬居民,其中包括約 3 萬名天主教徒。

【視頻講道】四旬期第五主日(丙年)2025.04.06

瑪利諾會甘偉霖神父主持的主日聖經講道:四旬期是一個悔罪反省的時刻。我們很容易被所犯的罪過纏繞,這段時間幫助我們聚焦於自己的軟弱,或許至少可提醒我們做些克己。這就是為何在接近四旬期尾聲時,我們要細察,學習耶穌如何拒絕罪惡。

緬甸教會呼籲為地震災民提供緊急援助

緬甸中部發生地震兩天後,一名僧侶走過曼德勒受損的房屋。 ( 圖片:AFP / Sai Aung MAIN)

在強烈地震導致近三千人死亡,成千上萬名人在災後仍然未得到食物、住所和醫療支援的同時,緬甸天主教會呼籲為受影響的災民提供緊急援助。

緬甸中部曼德勒實皆地區於 3 月 28 日發生的黎克特製 7.7  級地震,就連鄰近的泰國、老撾、越南、中國和孟加拉亦有震感。

據梵蒂岡《信仰通訊社》 3 月 31 日報道,受災最嚴重的曼德勒教區的天主教義工已開始與當地政府、其他宗教領袖和當地慈善機構進行援助協調。

天主教慈善機構緬甸明愛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許多倖存者因「缺乏藥物和緊急避難所而遭受苦,許多人受傷,數千人無家可歸」。

該機構還表示,它已啟動了教區辦公室網絡來檢視局勢並組織人道援助,以評估目前正在提供初步緊急援助的當地團體、義工和民間社會組織的工作。

緬甸軍政府國家災害管理委員會已宣布受災地區進入緊急狀態。

報道指出,當地電力供應和通訊中斷,目前仍有數千人流落曼德勒街頭。

地面評估小組報告稱,寺院、清真寺、寶塔、修院、教堂、學校和醫院等常規避難場所遭到廣泛破壞。倒塌的建築物包括銀行、飯店、機場、住宅大樓、橋樑和高速公路。

曼德勒明愛辦公室表示:「在目前情況下,由於缺乏電訊以及進入各個地區受到的限制,很難提供準確的數據和數字。」

它說,「由於遭遇阻礙或缺乏安全保障」,明愛的義工隊伍仍然無法前往受災地區。

緬甸明愛國家辦公室正在與國際明愛組織、聯合國難民署、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辦公室和其他援助組織協調,尋求人道資源和援助的管道。

據報道,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已躍升至近 3,000 人,另有數千人受傷或失蹤。

軍政府宣布從 3 月 31 日至 4 月 6 日全國哀悼一週。

較早前,軍政府發言人佐敏屯(Zaw Min Tun)在地震發生後數小時內罕見發出呼籲,請求國際提供協助。

他說:「我們希望國際社會盡快提供人道援助。」

在以往的人道危機中​​,軍政府不僅拒絕人道援助,也限制援助人員進入地區,甚至拒絕提供協助。

緬甸天主教主教團呼籲交戰的軍政府部隊和少數民族反政府團體立即停火,以便提供人道援助。

主教們在 3 月 29 日的一份聲明中表示:「這場人道危機需要立即停止敵對行動。我們緊急呼籲衝突各方立即全面停火,以確保當地和國際援助者能安全、不受阻礙地提供基本人道援助。」

川普驅逐移民 包含近千萬基督徒

川普政府的移民政策日趨嚴格。圖為美國公民宣誓儀式。美聯社

一份由數個基督教單位發表的報告指出,川普政府提出的移民政策,可能會造成高達1,000萬名基督徒面臨被遣返的命運。這項數據引起美國各地家庭與教會的高度關切,更凸顯這些政策對美國教會可能造成的影響。

移民已成美國社會一部分

據《每日基督教》報導,這份報告是由全球基督教研究中心、美國全國福音派協會、美國天主教主教團移民及難民服務處及世界救濟會多個單位合作撰寫。報告開宗明義指出,無論是否持有永久居留權,許多人已成為美國教會重要組成的一份子,但這些人都有可能是被遣返的對象。過去川普就曾承諾,將推動史上規模最大的遣返行動,使得數百萬名基督徒陷入危險之中。

報告指出,「估計到2024年底,美國境內有超過1,000萬名基督徒移民可能面臨遣返風險,其中包含無證移民以及持有臨時身份或保護資格但可能隨時遭撤銷的移民。這些人當中有許多與合法永久居民或其他不會被遣返的美國公民居住在同一家庭。」

報告還提到,「遣返行動對美國基督徒家庭的影響,遠遠不止於那些直接面臨遣返風險的人。將近700萬名擁有美國公民身份的基督徒與這些可能被遣返的人同住在一個家庭中。」

整體來說,約有8%的基督徒面臨遣返風險或生活在家中成員可能被遣返的家庭中。換句話說,每12名基督徒當中就有1人以及每5名天主教徒就有1人可能面臨遣返風險。

人生而有尊嚴

據《美聯社》報導,世界救濟會副總裁馬修.索倫斯表示,「雖然我們非常關心我們的基督徒弟兄姊妹,但身為基督徒,我們相信所有人,不論其宗教信仰或國籍,都是按著上帝的形象所造,擁有與生俱來的尊嚴。」

這次報告並未主張任何政治立場,其主要目的是喚起基督徒對該議題的關注,當中部份機構過去也曾倡議各自的移民改革,希望為特定的移民提供取得合法身份的途徑而發聲。

涵蓋超過12萬名選民的AP VoteCast調查發現,川普在三次總統競選時都獲得基督教信徒廣泛支持。2024年,他獲得約8成白人基督徒選民支持,約6成白人天主教徒支持他,還有超過一半的拉丁裔基督徒也都投給他。

中國新規 管控外國人宗教活動範圍不得擅自講道

中國近日頒布新規,管控外國人若要在中國舉行集體宗教活動,須「專場申請」並備案,同時也不得擅自講道。(示意圖/AP/達志影像)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近日修訂規定,對境內的外國人參與宗教活動規範,若要在中國舉行集體宗教活動,須「專場申請」並備案,同時也明令外國人不得擅自講道,在中國公民中發展宗教教徒。新規於5月1日實施。

微信公眾號「統戰新語」今天(1日)發文,指國家宗教事務局近日公布了新修訂的「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所謂「外國人」,是指不具有中國國籍的人。

關於這份「實施細則」公布的背景,該部門負責人表示,到中國經商、觀光旅遊、探親訪友的境外人員數量持續增加,他們在中國參加宗教活動的需求日益增多,尤其是參加集體宗教活動方面的規定還需要完善。同時,一些外國人在中國「進行非法傳教、參與非法宗教活動,影響了中國宗教和睦甚至社會和諧穩定」。

「實施細則」規定,境內外國人舉行集體宗教活動有兩種方式:一是由國內寺觀教堂提供專場服務;二是如果寺觀教堂不具備提供專場服務條件的,可以在中國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批准的臨時地點進行。

提供專場服務的寺觀教堂應當與外籍申請者中的召集人簽訂協議,明確集體宗教活動的時間安排、活動方式、活動次數、活動人數、安全措施、雙方權利義務、法律責任等事項。擁有豁免權的駐中國外交人員不得擔任召集人。

根據「實施細則」,凡在中國境內沒有相應的合法中國宗教組織的外國宗教組織及其成員,他們與中方交往應當符合下列條件:對中國友好、在所在國(地區)有合法地位或者身分、無不良記錄、尊重中國宗教獨立自主自辦原則,擬在中國境內進行的交往活動不違反中國的法律、法規、規章。

至於外國人不得在中國進行涉宗教的活動,「實施細則」中也列出11類,包括:擅自開展講經、講道或者舉行集體宗教活動;在中國公民中發展宗教教徒,委任宗教教職人員;製作或者銷售宗教書刊等宗教用品,散發宗教宣傳品;利用網路進行非法宗教活動等。

梵蒂岡人員日本訪中問強調教會社會訓導

訪問日本的梵蒂岡市府秘書長納帕總主教(坐在中間)與東京的一些神父和教友合照。 (圖片:受訪者提供)

梵蒂岡市府秘書長納帕(Emilio Nappa)總主教在其日本的訪問中,讚揚東京總教區對社會的承擔是亞洲教會的典範,並強調教會社會訓導的重要性。

納帕總主教曾任宗座傳教協會主席,他也促請日本的傳道員把教會社會訓導融入他們的教學工作中。

這位 52 歲的義大利籍主教表示,東京總教區一直支持緬甸人民和教會,因為他們在這個飽受衝突蹂躪的國家遭受苦難。

他說,東京總教區的工作「不僅成為教會的典範,也成為亞洲許多人的榜樣」。

他於 3 月 15 日在日本首都東京向傳道員發表講話時說:「不要忘記教導教會的社會訓導,無論是透過你們生活中的教理講授,還是透過你們在課堂上向慕道者和信徒講授的教理。」

他指出:「你們的見證幫助我們走上寬恕、和解與和平的道路。」

他說:「教理講授不只是在課堂上」或針對慕道者,也在基督徒團體的日常生活中進行。

據梵蒂岡《信仰通訊社》報道,納帕總主教表示:「考慮到目前民族主義的主導地位和許多全球衝突,對人們進行社會承擔的教育更加重要。」

他說:「與窮人分享物質很重要,因為這樣我們才能互相給予生活中的所需,並維護我們作為按照天主肖像創造的人類的基本尊嚴。然而,我們不能忘記與神貧者分享豐富的信仰。」

他表示,雖然天主教徒在日本屬於少數群體,但天主教卻有著「非凡的歷史和數百年的殉道傳統」,而最重要的是,他們在長期遭受迫害期間,仍然堅定地保持信仰。

他亦提到了特別是在緬甸的眾多武裝衝突,並強調東京總教區和日本教會對這些人的特別關注。

他說,天主教會透過宗座傳教協會在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的 1,200 個傳教教區給予支持。

他同時呼籲人們繼續支持日本國內外的宗座傳教協會的活動。

納帕總主教也參觀了 1597 年聖保祿三木和他的 25 名同伴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長崎西坂山。

在長崎,代表團也探訪了一座主教座堂,該教堂取代了 1945 年 8 月 9 日原子彈爆炸中被摧毀的舊主教座堂。

該教堂被定為「小聖殿」和長崎總教區的副座堂。

長崎是「隱藏基督徒」在長達兩個世紀的迫害中堅守信仰的地方之一,而該場迫害直到 19 世紀才結束。

調查顯示多數韓國教友會在四旬期間守齋

南韓天主教徒在首爾明洞主教座堂外祈禱,參加 2014 年教宗方濟各主持的彌撒。 (圖片:AFP/Getty Images)

據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大多數韓國天主教徒在四旬期的周五會守齋且不吃肉,但有約四分之一的人對此並不在意。

該個針對當地天主教徒所作的調查發現,65% 的受訪者在為期七週的四旬期間會不吃肉,並儘量在周五禁食。

相反,也有一部分受訪者(17%)知道週五不吃肉的教會傳統,但選擇不跟隨。

此外,有些人(6%)並不知道週五不吃肉的傳統,而少數人(2%)認為他們不需要關心這個問題,因為他們是素食主義者。

這項名為「你對守齋和吃肉的看法」的調查是由南韓的《天主教時報》和首爾總教區新聞網站《好消息》聯合開展,並於 3 月 6 至 21 日在 1,027 名天主教徒中進行。

近一半的受訪者(47%)在聖灰瞻禮日有守齋。今年的聖灰瞻禮是 3 月 5 日,標誌著四旬期的開始。

受訪者中有約三分之一(30%)認為禁慾和守齋有助於加深他們的信仰,是類似祈禱的行動。

在四旬期間,類似行動還包括幫助有需要的鄰居(19%)和參與培育和保護環境的活動(19%)。

不戒肉的原因包括限制飲食對工作帶來的不便(16%)。有些教友(10%)表示不吃肉與現代社會不一致,而少數人(6%)表示不吃肉會類似素食主義。

相當多的受訪者(41%)認為禁食類似祈禱,而近五分之一(18%)認為禁食是一種偶爾進行的克己方式。

然而,有些人(10%)是出於責任感,還有一小部分(8%)禁食是因為它對健康有益。但也有少數(4%)認為這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

然而,大多數受訪者表示,他們會在基督徒紀念耶穌受難與死亡的耶穌受難日(今年是 4 月 18 日)守齋。

儘管禁食會帶來挑戰,大多數受訪者(63%)表示會在耶穌受難日守齋不吃肉,其他人(21%)說他們會不吃肉。

有部分受訪者(13%)說即使不能不吃肉,他們會在耶穌受難日做克己、參加特別的祈禱和慈善活動。

只有少數(3%)表示,他們不會在耶穌受難日禁食或不吃肉。

天主教徒佔南韓人口的 11%,有約 590 萬人。他們分布在首爾、大邱、光州等 3 個總教區和1個軍事教區等 15 個教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