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項扎根於慈悲的使命
聖十字架寄宿學校的創建歷程始於2014年5月,當時學校創辦人、資深護士布里托·馬達瑟里修女(Sr. Britto Madassery)與其同會姊妹們一同探訪家庭時,親眼目睹了感染艾滋病毒的兒童面臨的嚴酷現實。在家訪的過程中,她們發現許多孩子因社會歧視、經濟困難或健康問題而無法上學。更令人擔憂的是,許多監護人常常對孩子們的福祉漠不關心,且因健康問題導致的輟學現象也屢見不鮮。
布里托修女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件事深深打動了她的心:一個男孩被父母遺棄,只因為他們不堪承受社會歧視而遠走他鄉。後來,男孩被投入監獄,並非因犯下罪行,而只是為了阻止他傳播疾病。布里托修女思索道:“即便是感染了艾滋病毒的人,他們依然擁有生命。我又是誰,竟敢質疑他們、將他們拒於門外呢?”
布里托修女在一次神視中得到德肋撒修女的啟發,德肋撒修女對她說:“我是來向你問候的。現在,你要接過我的工作。”正是這些力量強大、震撼心靈的時刻,促使布里托修女將自己的一生奉獻於這個使命。
在決意付諸行動之後,修女們於2014年7月9日為艾滋病毒攜帶者家長和兒童舉辦了一場提供諮詢的活動。該活動由賈坎德邦教育項目委員會(JEPC)與斯內德普聖十字護理中心聯合舉辦。兩個月後,即2014年9月23日,聖十字架寄宿學校在哈扎里巴格聖彌額爾聾啞學校的兩間小屋中正式成立。最初,學校僅有兩名教師,即一位教師顧問和一位遊戲活動教師,一位廚師、一名保安和一名門衛。
從零開始建造
隨著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在2017年最終落戶巴納哈帕之前,學校曾搬遷了六、七次。然而,這一路走來並非一帆風順。許多人,甚至包括一些修會會士都對布里托修女抱有輕蔑態度,甚至有人拒絕讓她進入其房間,稱她為“艾滋病修女”。布里托修女回憶道:“有一次,我的一位朋友竟然對我說,不許我踏進她的房間!”獲取土地則是另一大挑戰,政府官員曾多次駁回這項計劃,堅稱這些孩子對社會“毫無用處”。
然而,功夫不負有心人。一位印度教僧侶注意到布里托修女不懈的努力後,決定資助學校購置土地。隨後,來自澳大利亞的耶穌會士克羅蒂(Crotty)神父資助了學生宿舍的建設;西班牙天主教會團體“團結之手”(Manos Unidas)則支持了校園的建設。印度國家艾滋病控制組織(NACO)承擔了孩子們的醫療費用,同時,印度政府則承擔了教職員工的薪資、學生的餐食和制服等費用。天主教救濟服務組織(CRS)還提供了醫療援助。布里托修女常常說:“當我們為天主工作時,祂自會照料我們的需要。”
教育克服歧視並給予病童希望
聖十字架寄宿學校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兒童,以及他们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父母提供全面發展的機會。除了提供教育外,學校還確保儿童獲得妥善的醫療照護、職業訓練和人格培養。學校培養每一個孩子的天賦,無論這些天賦體現在學業、藝術、園藝還是體育方面,都幫助他們充分發揮自身潛能。
學校提供直到初中三年級的教育,目前正在努力擴展至高中階段。布里托修女分享道:“我很高興地告訴大家,我們學校很快將開設10年級課程。為此,正在與相關部門進行必要的溝通。在完成8年級後,我們的學生會去附近的公立学校繼續就读並完成学业。”
名副其實的榮譽
2024年9月,布里托修女因致力於教育艾滋病童並努力改善他們的生活,因而在班加羅爾聖若望醫學院舉行的第81屆年度大會上,榮獲“使命與服務可持續發展獎”。而且,哈扎里巴格媒體對她的工作也給予了高度評價,這進一步表明了她的特殊使命所產生的影響。
布里托修女屬聖十字架慈悲修女會,該修會自1894年起便在印度開展服務與福傳使命。她們堅定不移地秉持這樣的使命:“在主慈悲之愛的推動下,回應時代的挑戰,並參與基督死亡與復活的奧跡,我們致力於宣揚福音,且努力創建一個由健康的個人、家庭和團體組成的新社會團體,在這個社團內尤其關懷那些弱勢群體。”
由修女們管理的聖十字架寄宿學校,活生生地見證出了慈悲化為行動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