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播靈性覺醒種子 第5屆生命和平大學冬季學校圓滿

生命和平大學創辦人、靈鷲山開山住持心道法師(左)透過網路與來自全球各地的學者專家、研究生交流。(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第5屆生命和平大學線上冬季學校在台灣時間4月13日晚間圓滿,來自全球各地的學者專家、研究生,深入討論交流,分組展開報告,激盪未來永續思維,期盼用靈性覺醒的種子為地球貢獻一份心力,共創生態新願景。

課程深具廣度與深度 學生啟發多

生命和平大學(ULP)籌備處打造全球永續對話平台,今年邀請德國慕尼黑大學、帕紹大學、腓特烈港齊柏林大學,奧地利林茲天主教大學、約翰內斯開普勒大學,希臘亞里斯多德大學、美國耶魯大學、馬來西亞大學等教授,及德國巴伐利亞企業家,發表演說或參與座談,師資群各有不同專業背景,跨國界、跨領域,陣容堅強。

冬季學校課程自3月9日開學後,以「環境轉型與社會經濟正義:靈性資源的新觀點和動力」為主題,就意識與覺知、治癒地球、科學與技術實踐範例3個層次,展開系列線上課程,從天主教、伊斯蘭教、儒家思想、原住民等多元視角,關聯經濟學、管理學、生態倫理與轉型、全球經濟永續、感知心理、人文藝術等不同面向,透過7場專題演講及2場座談會,提供思維的廣度與深度,讓學生們從中獲得很多啟發。

閉幕致詞 心道法師感恩善緣連結

生命和平大學創辦人、靈鷲山開山住持心道法師,在每次上課前都會帶領禪修,讓線上所有師生靜心展開課程與交流,並上線聆聽專題演講或研究生報告,給予支持與勉勵。他肯定師生們經過討論、撞擊,對整個生態是一股很重要的能量,也是一個很棒的過程。

心道法師閉幕致詞時,感謝這份連結,為了地球平安、人類永續雲端共聚,討論如何與地球共生、如何與環境相依共存,稱讚所有參與者都很有愛心與良知。並強調靈性就是良知的分配,要如何善用科技工具,讓靈性覺醒接軌世界,達到經濟循環,值得省思。

線上課程精彩 教授演說別具魅力

今年的課程非常精彩,學術理論與技術應用性兼具。奧地利林茲天主教大學教授羅森伯格(Michael Rosenberger)及德國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的社會倫理學者福特(Markus Vogt)教授,均從基督宗教的觀點出發,呼籲人類用清淨慈悲的凝視與萬物相連,並對自然、他者與未來世代負起具體責任。

馬來西亞大學拿督榮譽教授巴哈魯丁(Azizan Baharuddin)以伊斯蘭教義為基礎,提出人類對地球的守護責任,強調生態正義、跨宗教合作與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性。耶魯大學教授塔克(Mary Evelyn Tucker)以「生態文明與中國傳統思想」為題,提出中國儒、釋、道傳統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構的深刻啟示。

耶魯大學宗教與生態計畫共同創辦人格林(John Grim)教授,深入剖析原住民對自然的關係性理解,提出其對當代生態危機的潛在貢獻。德國慕尼黑大學珀佩爾教授(Ernst Pöppel)從感官經驗出發,融合個人經歷與哲學、科學,探討靈性與感知之間的關聯。

「轉變視角,是實踐永續的關鍵能力。」德國巴伐利亞企業家博格納(Markus Bogner)以德國南部的實際案例發表演說,強調小規模農業是永續農業的核心,不求過度生產,與自然協作,找回對土地與糧食的尊重。

討論熱烈 教授們論點多元

兩場座談會也是熱烈交流,第一場邀請奧地利林茲約翰內斯開普勒大學教授格雷林(Dorothea Greiling)及奧地利齊柏林大學教授維蘭德(Josef Wieland),從關聯經濟學觀點,探討企業如何創造共享價值與負起對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第二場由德國帕紹大學教授加梅里斯(Werner Gamerith)主持,從地理和法律條件探討生態轉型。

研究生則形成靈性與科技、靈性與正義兩大主題分組討論。系列課程中,教授們拋出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包括:如何重塑靈性生態的價值?如何運用AI擁抱生態及連結人群?如何透過禪修改善生活與環境?4月13日暫告一段落,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馮布魯克(Michael von Brück)特別為本屆課程做了8點總結,接下來研究生將持續討論,腦力激發,形成論文,預計於5月10日成果發表。師生們在感恩及珍重再見聲中,透過螢幕揮手道別。

冬季學校線上課程,師生熱烈討論與交流。(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天主教神父與修士參訪靈鷲山 展開跨宗教心靈交流

天主教神父與修士參訪靈鷲山,與法師合影。(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宗教交談委員會執行秘書林之鼎神父,4月8日帶領5位天主教台灣總修院的哲學班修士,與來自義大利的聖方濟沙勿略修會多媒體負責人羅西尼神父(Fr. Pietro Rossini),迦百列神父(Fr. Hector Gabriel),以及在台服務逾30年的王敬仁神父(Fr. Edi Foschuatto)一行,前往靈鷲山進行宗教交流與紀錄片拍攝,共同體驗佛教禪修與靈性生態,展現台灣跨宗教融合的多元風貌。

在靈鷲山顯月法師與寶屹法師的陪同導覽下,一行人走訪心道法師當年閉關修行的法華洞,了解靈鷲山及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創建歷程;修士們並於圓通寶殿參與9分鐘的禪修體驗;在開山聖殿晚課誦經中感受自然與法音交融的莊嚴寧靜;繞行光明勝大金塔三匝,為世界和平祈禱,留下深刻的靈性體驗。

修士李哲義分享,這是他首次造訪佛教道場,從禪修中感受到與天主教靈修、默觀的相似之處。他表示,不同宗教的修行方式雖異,但追求真理與智慧的核心是一致的。並提到顯月法師所說的「究竟真理」,讓他思考生命本質:「我們為誰而生?為誰而活?」

另一位曾修習景觀設計的修士,對山上「路上有樹、屋中有石」的設計印象深刻,認為靈鷲山不為建設而破壞自然,體現人與環境的共生精神。他觀察山上處處備有雨傘,細心體貼的安排讓他感受實踐慈悲的用心。顯月法師指出,靈鷲山推動的靈性生態,即「尊重物種存在的價值,包容彼此生存的空間,分享生命滋長的共同成果」,理念深受訪客共鳴。

多位修士也提到,在禪堂靜坐時,透過心道法師的語音引導,很快進入平靜狀態,讓他們驚訝於禪修在紛擾時代中帶來的當下覺察。有人分享,參訪前雖懷抱期待卻也有些不安,但實地體驗後,感受到的是包容與溫暖。修士們對開山聖殿融合多種佛教風格感到驚喜,認為靈鷲山體現「合而不同」的精神,與天主教強調的愛與和平理念不謀而合。

羅西尼神父表示,這次參訪帶來「令人驚奇」的體悟,王敬仁神父也贈送書籍與小禮表達感謝。林之鼎神父分享在義大利學習道家哲學後,才真正理解跨宗教交流的珍貴與深遠。

迦百列神父表示,參訪靈鷲山與世界宗教博物館後,深刻理解心道法師經歷戰亂後發願傳遞和平的初心。這讓他想起在博物館朝聖步道牆柱上看到的「在出生之前,我是誰?」、「我們為何被生而為人?」、「我們為什麼懼怕死亡?」等生命大哉問。

最後,顯月法師以「每個人都是一顆珠子」形容,大家如同世界宗教博物館1樓大廳天花板上的「珠玉之網」,透過分享與學習,彼此連結、相互輝映。

天主教神父與修士繞行光明勝大金塔三匝後,為世界和平祈禱。(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天主教神父與修士繞行光明勝大金塔三匝後,為世界和平祈禱。(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主教神父與修士體驗9分鐘禪修。(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主教神父與修士體驗9分鐘禪修。(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靈鷲山顯月法師與寶屹法師贈送小禮物給神父及修士們。(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靈鷲山顯月法師與寶屹法師贈送小禮物給神父及修士們。(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在台服務逾30年的天主教王敬仁神父(右)贈送禮物給靈鷲山顯月法師。(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在台服務逾30年的天主教王敬仁神父(右)贈送禮物給靈鷲山顯月法師。(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慈悲與博愛的情誼 世界宗教博物館為教宗方濟各祝禱

靈鷲山佛教教團住持心道法師(右)與天主教教宗方濟各二0一七年於梵諦岡首度會晤,兩人雙手合十祝福彼此。 (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近日住院的消息,引發全球信眾關切;致力於宗教對話的世界宗教博物館創辦人靈鷲山開山住持心道法師,對教宗的貢獻深感敬佩,雖在春季禪關閉關中,仍第一時間表達關懷,指示在聖山寺金佛殿點燈祈願,祈求教宗身心安穩,早日康復。

世界宗教博物館廿三日下午也在「掌櫃講堂─談基督教聖樂之美」活動中,邀請主講老師車炎江帶領學員用拉丁語《以賽亞書》的內容為教宗禱告,將心意化作無形的力量,傳遞祝福與關愛。

心道法師表示,教宗方濟各不僅是天主教的精神領袖,更是環保行動的先鋒,長期推動氣候正義與生態保護,並在《願?受讚頌》通諭中疾呼全球共同守護地球,非常重視氣候變遷議題,曾在第廿六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前,邀約他及各宗教代表參與「信仰與科學:邁向COP26氣候峰會」。心道法師在峰會期間,為全球生態環境獻上虔誠祝願,並與跨宗教領袖共同簽署聯合呼籲書。

心道法師曾於二0一七年赴梵蒂岡拜會教宗,雙方針對生態、和平與慈悲深度交流,並分享靈鷲山推動的「愛地球、愛和平」計畫,獲得教宗高度肯定。這次心道法師在閉關期間獲悉教宗住院消息,再次以信仰之力回應,指示透過祈福點燈的善念,以跨宗教祝禱,祈願教宗身心安康,也願世界因這份信仰的光明而更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