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自傳《希望》成遺作 提醒世人的最後7件事溫暖曝光

教宗方濟各自傳《希望》成遺作,最後提醒世人的7件事溫暖曝光。(圖/翻攝自IG @vaticannews)

教宗方濟各過世享壽88歲。教宗平常莊嚴肅穆,真實生活中的他個性活潑開明、嫉惡如仇。俄烏戰爭剛開打時,曾經痛批「普丁像惡魔、令人越來越毛悚然」。住院前也錄製TikTok宣傳最新著作自傳《希望》(Spera),敘述自己從在阿根廷的童年到晉升為教宗的一生。期盼激勵Z世代,也希望能夠吸引年輕人接近天主…………

「真正的主角是天主,是祂帶領我的手,引領我前進。我感謝所有的人……並為我祈禱,我會為您祈禱。」

教宗為《希望》(Spera) 親上TikTok宣傳期待能激勵年輕人

教宗過世享壽88歲。消息令全球天主教徒大感悲傷。教宗方濟各的個性活潑喜歡接觸新事物,住院前,為了宣傳自己的自傳《希望》(Spera),出現在TikTok上,希望能夠吸引年輕人。這段影片由出版教宗自傳的義大利蒙達多利出版社(Mondadori)在TikTok上分享,影片中見到方濟各在辦公室裡對著鏡頭說話,同時翻閱這本書。教宗方濟各自傳《希望》成遺作,最後提醒世人的7件事溫暖曝光。(圖/翻攝自教宗tiktok)

▲教宗方濟各自傳《希望》成遺作,最後提醒世人的7件事溫暖曝光。(圖/翻攝自教宗tiktok)

教宗一邊翻著自傳,對幫助他完成這本書的人表示感謝。教宗在影片中說:「真正的主角是天主,是祂帶領我的手,引領我前進。我感謝所有的人……並天主教圖方濟各在反思自己撰寫自傳的決定時解釋:「這是一本自傳,但對我來說,自傳是為了感謝天主對我的生命所做的一切。這本書讓人了解到我是怎麼樣的人。」

這是方濟各第一次涉足Z世代廣泛使用的TikTok平台,他一直試圖直接接觸年輕受眾。他自己還沒有建立自己的官方帳號,影片是從出版社在TikTok上的分享。教宗方濟各自傳《希望》成遺作,最後提醒世人的7件事溫暖曝光。(圖/翻攝自教宗tiktok)

▲教宗方濟各自傳《希望》成遺作,最後提醒世人的7件事溫暖曝光。(圖/翻攝自教宗tiktok)

教宗自傳批評傳統拉丁彌撒 看不慣浮誇

目前這本自傳中有些敏感議題已經引起國際矚目,例如方濟各談到傳統拉丁彌撒,描述了他在某些慣例中看到的浮誇。「那些偏愛傳統拉丁彌撒的人,往往流露出一種僵化的態度,並伴隨著優雅且昂貴的剪裁、蕾絲、華麗的裝飾和羅紋。這與其說是對傳統的喜愛,不如說是神職人員的浮誇,也就是個人主義在教會中的體現」。

但他的批評引來天主教會保守派人士的批評。雷孟.柏克樞機主教(Cardinal Raymond Burke)說:「教宗方濟各向那些對傳統拉丁彌撒深表欣賞和依戀的虔誠信徒傳達的訊息是,他們所接受的是一種異常,可以暫時容忍,但最終必須根除的儀式。」

同樣地,蓋哈德.穆勒樞機(Cardinal Gerhard Müller)也批評方濟各的做法,指責他「打擊傳統」,卻允許進步派人士 「偏離 」教會的中心信條,而不承擔任何後果。方濟各的TikTok首秀緊接在他最近參加義大利熱門脫口秀節目Che Tempo Che Fa(天氣如何)之後,他在節目中談到他的自傳以及他希望2025「希望禧年」(Jubilee of Hope)期間,更宏大的使命。天主教會領袖上TikTok,與越來越多的公眾人物一樣,利用這個平台與年輕觀眾交流,希望福音能傳揚到下一世代。教宗方濟各自傳《希望》成遺作,最後提醒世人的7件事溫暖曝光。(圖/翻攝自IG @vaticannews)

▲教宗方濟各自傳《希望》成遺作,最後提醒世人的7件事溫暖曝光。(圖/翻攝自IG @vaticannews)

教宗曾經在疫情期間 提出美好生活的7大提案

1.想要在這場危機之後出落成更好的人,我們必須清楚地看見、睿智地揀選、正確地實踐。讓我們促膝長談。讓我們勇敢夢想。

2.我們必須重新設計經濟,以便在每個人都能活得有尊嚴之餘,也能保護並再造地球的自然。

3.「個人版COVID-19」能結出的最豐碩果實是什麼?我會說是耐心,上頭再撒點健康的幽默感。如此,我們將得以咬牙堅持下去、創造出空間,讓改變成真。

4.當我說起改變,我的意思是:那些如今處於邊緣的人,必須成為社會改革的主角。

5.與其說我們能夠吸收真理成為自身的一部分,不如說真理不斷用美與善吸引我們成為它的一部份。

6.所謂的罪,就是棄絕了愛這個世界所需要的自我節制。

7.我們最強大的力量不在於別人對我們的表面尊重,而在於我們能提供給別人的服務。教宗方濟各自傳《希望》成遺作,最後提醒世人的7件事溫暖曝光。(圖/翻攝自IG @vaticannews、教宗tiktok)

教宗方濟各自傳《希望》成遺作,最後提醒世人的7件事溫暖曝光。(圖/翻攝自IG @vaticannews、教宗tiktok)

2度面臨生死關頭…教宗方濟各出院 從自傳看他的童年與人生難關

教宗方濟各於2月14日因呼吸道感染症狀嚴重入院治療,3月23日出院,返回梵蒂岡休養。圖/法新社

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因呼吸困難治療超過一個月後,在3月23日出院,返回梵蒂岡休養,這也是他擔任教宗以來最嚴重的健康危機。經過這次的生死關頭,也讓外界更關注這位高齡88歲的天主教領袖,是如何看待自己一生的?已在今年1月出版的自傳《希望》(Hope)中,教宗回顧了自己的童年、信仰旅程,以及他在擔任教宗後面對的種種挑戰。

「他可能撐不過今晚。」

根據《美聯社》報導,方濟各在2月28日經歷嚴重的呼吸危機,當晚他的醫療團隊一度考慮停止治療,但最終決定採取激進的手段,即便這可能損害其他器官。

負責教宗治療的醫生阿爾菲耶里(Sergio Alfieri),25日接受《義大利晚郵報》(Corriere Della Sera)訪問時透露,當時,包括88歲的教宗本人,還有他身邊親近的人都意識到,教宗可能快撐不下去了。

教宗因支氣管痙攣導致嘔吐物吸入肺部,使病情進一步惡化。阿爾菲耶里提到:「我們必須選擇是放手讓他離去,還是盡全力嘗試所有可能的藥物和治療。」儘管選擇後者將帶來極高風險,並可能損害其他器官,醫療團隊最終還是決定積極治療。

經過38天的治療,教宗在23日出院,醫生指示他需休養兩個月,避免參與大型聚會,他在離開羅馬傑梅利醫院(Gemelli Hospital)時,顯得虛弱而憔悴。

治療過程驚險,醫生:如同奇蹟

阿爾菲耶里透露,教宗在2月28日的病危時刻始終保持清醒,而他的健康助理斯特拉佩蒂(Massimiliano Strappetti)當時堅定表示:「請嘗試一切,不要放棄。」由於激進的治療可能傷害腎臟與骨髓,但醫療團隊仍決定繼續,最終讓教宗的肺部感染得以改善。

當晚的醫療公報指出,教宗因嚴重支氣管痙攣吸入嘔吐物,導致呼吸狀況惡化,醫生透過非侵入式吸引技術,來清理他的氣道。然而,在三天後,教宗再度面臨生死關頭,接連發生兩次急性支氣管痙攣,醫生使用內視鏡技術清除大量分泌物。所幸,教宗全程保持清醒,並配合治療。

阿爾菲耶里表示,他相信全球的祈禱對教宗康復有所幫助,「我可以說,有兩次我們幾乎失去他,但奇蹟發生了。」他更補充,教宗是一名「極為配合的病人」,這也幫助他度過了這場危機。

這次病危,也讓外界再度見證教宗的堅韌意志。事實上,這份不輕言放棄的精神,早已在他的人生旅途中展現過無數次:從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青年時期,到2013年當選為史上首位拉美籍教宗,他始終在挑戰與爭議中前行。

自傳揭露2013年祕密選舉內幕與執政爭議

教宗方濟各今年1月時出版自傳《希望》(Hope),首度揭露2013年祕密樞機會議選舉他的內幕,以及他自上任以來面臨的阻力。這本書原本計畫在他去世後才發行,但在他的要求下,現已在80多個國家同步上市,與天主教聖年同步推出。

出版商表示,這是史上第一本由現任教宗撰寫的自傳,雖然方濟各過去曾與多位記者合作出版回憶錄式的書籍,但這本自傳提供更獨家的視角,讓讀者一窺這位史上首位拉美籍教宗如何看待自己的童年,以及這些經歷如何塑造他的教宗之路。

教宗在書中透露,2013年,樞機會議的前幾輪投票中,他只是樞機們投出的「過渡性票數」之一,主要是用來測試選舉風向。然而,當他在第四輪獲得69票(需77票過半)時,他意識到自己極可能成為新教宗。

到了第五輪投票時,由於一張選票不慎黏在另一張上,導致票數多於實際人數,整輪投票作廢重來。最終,他在第五輪獲得了足夠票數當選,當時投票室內響起掌聲,但他已無心計算最終得票數。

選舉結束後,他與原本最被看好的米蘭總主教斯科拉(Angelo Scola)擁抱,隨後,他前往被稱為「淚水之室」的更衣室換上教宗服飾。

他在書中透露,當天早上他特意將自己的舊主教戒指放進口袋,似乎冥冥之中有預感自己會當選。當助手詢問他是否要穿上紅色天鵝絨披肩時,他直接拒絕:「那不適合我。」對於傳統的紅色教宗鞋,他則回應:「不,我有矯正鞋,我的足弓很平。」甚至當被告知要更換白色長褲時,他笑著說:「我可不想當冰淇淋小販老闆!」

不迴避過去,但仍有未解之謎

方濟各在書中展現了強烈的反思精神,坦承自己過去的某些行為仍讓他感到羞愧。例如,他小時候曾強迫同學賠償摔壞的腳踏車,或是不小心將同學打昏,「如果要說我向神祈求,並經歷過的最大恩典,那就是羞愧的恩賜。」

然而,書中仍迴避了他人生中的兩大謎團。一是他1990到1992年在阿根廷科爾多瓦(Córdoba)度過的「黑暗歲月」,當時他被耶穌會內部流放,只能在教堂擔任告解神父,但他從未公開說明背後的權力鬥爭。另一段鮮為人知的經歷,則是他在德國研究神學家瓜爾迪尼(Romano Guardini)時,未完成博士論文的細節。

此外,他對天主教神職人員性侵醜聞的討論也相當有限,儘管這個案件在2018年訪問智利時爆發,並成為教宗任期內的重大危機,但書中沒有談論到太多細節,反而花較多篇幅回憶他在同一次智利行時,在教宗專機上為一對空服員舉行婚禮的溫馨時刻。

強勢捍衛爭議決策

在書的後半部分,教宗對自己作為教宗的某些重大決定不後悔,甚至更加強調其正當性。例如,他嚴厲批評傳統主義神職人員,認為他們過於僵化,甚至暗示其中一些人可能存在心理健康問題,「這種僵化往往伴隨著華麗昂貴的服飾、蕾絲、繁複的裝飾,不是對傳統的熱愛,而是教權主義的炫耀。」

談到梵蒂岡財務改革時,他坦承這是他任期內最艱難的挑戰,並遭遇極大的阻力。他特別為2021年他親自授權的金融貪汙審判辯護,該案件涉及一名樞機及多名高層官員,儘管最終多名被告遭判有罪,卻也使梵蒂岡的司法公正性備受質疑,「我知道這個決定會帶來問題,但真相絕不能被隱藏,黑箱作業永遠是最糟糕的選擇。」

此外,針對他允許祝福同性伴侶的決定,儘管非洲主教一致反對,他仍堅持認為祝福的是「人,而非關係」。「同性戀不是罪!」他強調。

在書的最後,教宗以堅定語氣表示,他對於改革梵蒂岡的決心從未動搖,「我被召喚參與一場戰鬥。」

這本書既是一場回顧,也是一場辯護,展現了這位88歲的耶穌會教宗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從羞愧、反思到捍衛自己的使命,即便爭議從未停歇。

《天主教先驅報》(Catholic Herald)前編輯史丹佛(Peter Stanford)向《衛報》指出,他對童年與成長細節毫無保留,但在自傳後半部分,對自身爭議卻選擇性回憶。

史丹佛說,對於天主教會在保護兒童免受神職人員性侵方面的重大失敗,他的輕描淡寫削弱了本書的說服力,也影響了教會在全球的道德權威。「儘管這是一本突破性的自傳,但它標題中的『希望』若要真正實現,恐怕還需要更直言不諱的坦誠,尤其是在這個真相不斷被貶低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