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接見台灣10宗教代表樂開懷 笑問「會吵架嗎」

台灣天主教、佛教、道教等10位宗教代表組團訪問梵蒂岡,今天獲教宗方濟各公開接見。教宗看到台灣各宗教攜手共促和平,顯得非常開心,他還俏皮詢問團員們平常會不會吵架。

「中華民國宗教與和平協進會」今年成立滿30週年,特別安排到梵蒂岡拜會教宗,向積極促進「跨宗教對話」的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展現台灣不同宗教皆能和諧共融的特色。

訪團成員包括協進會理事長、天主教台北教區總主教鍾安住,副理事長、佛教法師釋聖玄,北港朝天宮董事長蔡咏鍀、山達基教會成員胡詠善、一貫道成員簡鳳伶等,成員共來自10個不同宗教團體。

訪團上午在聖伯多祿廣場(Piazza San Pietro)獲得教宗公開接見,隨後參加駐教廷大使館舉行的歡迎餐會。

輔大校牧林之鼎神父轉述訪團與教宗會晤情形,他表示,教宗很關心所有人,他向教宗介紹,協進會囊括台灣17個不同宗教團體,這次部份團體特別組團來梵蒂岡交流。團員先前還拜訪了佛羅倫斯(Florence)、阿西西(Assisi),在阿西西認識聖方濟生平,更理解教宗方濟各的名字由來。

林之鼎表示,「教宗聽了非常高興,問大家會不會互相有口角,我說會,但都是非常健康的辯論, 在過程中體會彼此都像兄弟姊妹 ,更像一家人」 。

北港朝天宮此次準備「黃金媽祖像」致贈教宗,教宗也回贈團員禮物。林之鼎在駐教廷使館「開箱」紀念品,每位團員都獲得教宗親自祝福過的天主教念珠。

駐教廷大使李世明致詞表示,宗教自由與和諧是國家進步的重要指標,台灣在這點是全世界楷模,協進會團員就是最有力證明。如今世界和平備受關注, 台灣各宗教界人士為了促進和平的付出,令人非常敬佩。

鍾安住致詞表示,很高興到梵蒂岡,教宗方濟各和大家想像的不太一樣,非常親近,「80幾歲老人家坐著輪椅跟我們打招呼,很親近、願意瞭解我們,我們準備禮物教宗都領會, 教宗很樂見台灣不同宗教之間的結合。」

蔡咏鍀接受訪問表示,他第一次到歐洲,深深感受到宗教促進和平與愛、善的力量,很高興這次讓他看到宗教在國際場合的重要性,他的心得是無比感動與感謝,希望整個世界都能圓融和平,不管哪個宗教都應撫慰人心,讓世界更和平更有愛。

釋聖玄表示,她很榮幸作為此團唯一佛教代表參與,這次團員一起晉見教宗,不是只看到教宗的外貌,是盼學習教宗如何為世界和平與宗教共融付出的大無畏努力,這是團員一路10天行程裡一直在學習的課程。

教宗方濟各的首部自傳《希望》在80個國家同時出版

教宗方濟各的首部自傳《希望》(原題Spera•中照片)14日(當地時間)在世界80個國家同時出版。300多頁的《希望》講述了1936年出生於阿根廷意大利裔移民家庭的教宗的人生。原本計劃在死後出版,但今年是天主教會每25年迎來壹次的恩寵之年,所以今年出版了。

2013年,方濟各教宗因本篤十六世主動辭職,經歷了親自接任教宗職務的史無前例的事情,書中還透露了當時在羅馬南部教宗夏季行宮卡斯特爾甘多爾福堡會見本篤十六世的事情。本篤十六世遞上大白色箱子說:“一切都在這裏。我做到這裏,采取了這樣的措施,解雇了這些人,現在輪到妳了。”

方濟各教宗解釋說:“箱子裏有與最困難、最痛苦的情況相關的文件和虐待、腐敗、黑暗交易、錯誤行為等資料。”教宗正式公開白色箱子秘密尚屬首次。

89歲的方濟各教宗對“健康異常說”和“自願退任說”明確劃清了界限。教宗在2021年7月接受了結腸狹窄癥手術,2年後接受了疝氣治療手術。教皇說:“我很健康。簡單地說,只是老了而已”,“在接受手術期間也沒有想過辭職。”《希望》韓語版將於下月末在韓國國內出版。

教宗口述自傳問世 坦率觀點披露軼事

天主教宗方濟各出自傳了,書名是希望,在全球80多個國家發行,這是首度有教宗親自口述歷史、搭配照片資料的自傳集結成冊。方濟各是梵蒂岡教廷史上 零差評,被譽為窮人的教宗。大家都很想知道,如何能塑造出,如此高尚的品格情操以及寬厚胸懷?教宗書中寫到,他的家庭教育很重視幽默感,懂得自我解嘲,可以啟發他人、治癒自己,克服自戀。即使處於再困難痛苦的環境,也不要沉溺於憂鬱,一定要記得微笑,因為微笑,能幫助找到重回正軌的力量。

店員抱著一大疊書,在書店最顯眼的地方把新書上架。教宗方濟各的自傳「希望」,在全球超過80個國家出版,這也是第一本教宗親自口述歷史、提供照片資料的自傳。

書店經理 特羅塔:「這本書在12月已經在報紙上預告,甚至大家都以為它已經出版了,我們在那幾天接到了大量訂單,甚至在書正式發行前也有很多人詢問,這本書13號在義大利發行,並且與全球多個國家同步發行。」

傳記撰寫時間長達6年,內容包括教宗身為移民後代的成長過程,直到擔任教宗的各時期軼事。他也在書中提及許多當代議題的觀點,例如戰爭、教會與宗教的未來,以及社會政策、移民、環境危機、科技發展等議題。

埃斯科博神父:「我們一直在等這本書,原本預計是教宗過世後才會出版,但感謝上帝,他還活著,我想這本特別的作品,會深入探索他的私生活,能聽到或讀到教宗真誠地談話,總是令人感動。」

教宗也提到,他的家庭教育很重視幽默感,就算經歷困難痛苦的環境,也要避免沉溺於憂鬱當中,而微笑能讓人找到重回正軌的力量。

德國遊客 埃貝霍恩:「我想書名希望也表達了這一點,我想這也是他深信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成為充滿希望的人。」

教宗首度任命女性出任梵蒂岡中央機構部門首長

義大利修女布朗畢拉(Sister Simona Brambilla)日前獲教宗任命為聖座奉獻生活及使徒團體部部長,成為首位領導梵蒂岡重要機構的女性。在此之前,從未有女性被任命為教廷中央機構的部門首長。

義大利修女布朗畢拉(Sister Simona Brambilla,圖)獲教宗任命為聖座奉獻生活及使徒團體部部長,成為首位領導梵蒂岡重要機構的女性。

美聯社報導,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的這項任命,展現教宗在推動女性擔任教會領導角色方面邁出重要一步。儘管此前已有女性擔任梵蒂岡部分部門的副手,但從未有女性被任命為教廷中央機構的部門首長。

修女布朗畢拉的任命具歷史意義,梵蒂岡媒體(Vatican Media)以「修女布朗畢拉是梵蒂岡歷史上首位女性部長」為標題報導此事。

聖座奉獻生活及使徒團體部(Dicastery for the Institutes of Consecrated Life and Societies of Apostolic Life)是梵蒂岡最重要的機構之一,負責所有宗教團體事務,包括耶穌會、方濟各會、仁愛修女會及較小的新興宗教團體。

這次任命意味著,一位女性如今肩負起管理全球60萬名天主教修女及12.9萬名天主教神父的工作。

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神學及宗教教育系教授葛魯姆(Thomas Groome)表示:「這(職務)應由一名女性來擔任,早該如此,但感謝天主。」

他長期呼籲應由女性擔任神父職務。他還說:「這雖是一小步,但象徵性意義重大,顯示出開放性和新的視野或可能性。」

曾強烈批判川普移民政策 教宗任命「他」接華府總主教

曾經強烈批判川普移民政策的麥可勞,獲教宗任命,將接掌美國華府教區。

教宗方濟各任命樞機主教麥可勞,為華盛頓特區下一任總主教,麥可勞是移民捍衛者,曾經強烈批評川普的移民政策。這項人事任命被解讀為,是教廷強悍應對「川普2.0」政府。

教廷新聞室發布人事令,教宗方濟各已經同意原任的美國華盛頓特區總主教格雷戈里樞機請辭,隨即任命70歲的麥可勞,擔任華府的新任總主教,之前麥可勞任職於加州聖地牙哥教區。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麥可勞與教宗方濟各立場相近,他是關注難民、環境與歡迎LGBTQ天主教徒的堅定支持者。他將接替格雷戈里,格雷戈里是華府第一位非裔美國大主教。

在川普第一任期初期,麥可勞在加州發表演講,特別提到川普,並且敦促天主教徒成為反移民議題的「破壞者」。他說,我們必須阻止那些試圖派遣軍隊上街驅逐無證移民、離散家庭的人,我們必須瓦解那些將難民描繪成敵人,而不是我們陷入困境的兄弟姊妹的人。川普2016年首度贏得美國大選,麥可勞曾經感嘆是「美國政治生活靈魂深處一種嚴重疾病」。CNN引述神學學者說法分析,教宗選在川普就職前兩週,做出這項人事任命,是「大膽的舉動」,形同發表一份意在言外「聲明中的聲明」。

拜登總統授予教宗方濟各總統自由勳章

拜登總統和教宗方濟各。

據美聯社報導,美國總統拜登星期六(111)授予教宗方濟各總統自由勳章,稱教宗是照亮世界的信仰、希望和愛的光芒。總統自由勳章是總統頒發的最高平民獎章。

拜登原定星期六在他總統任期內最後一次海外訪問時在羅馬親自向教宗頒發獎章,但拜登取消了旅行計劃,以便他能夠監測加州的山火情況。

白宮表示,拜登在電話中向教宗頒發了這枚勳章,雙方也討論了促進和平和減輕世界各地苦難的努力。

表揚教宗的文字說:他為窮人服務的使命從未停止。作為一名充滿愛心的牧師,他愉快地回答孩子們關於上帝的提問。作為一位富有挑戰的老師,他命令我們為和平而戰,保護地球。作為一個熱情的領導者,他廣納不同的信仰。 ”

拜登正準備於120日離任,最近幾個星期,他向包括支持者和盟友在內的知名人士頒發了榮譽勳章。

教宗為韓國空難禱告致哀  關心各地戰火下家庭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AFP)

韓國濟州航空失事造成179人罹難,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29日在三鐘經(Angelus)儀式結束後,為韓國空難受害者、家屬、倖存者祈禱,並向世界各地遭受戰爭波及的家庭表達慰問。

教宗方濟各29日在「聖家節」(Feast of the Holy Family)向信徒發表三鐘經談話時,將思緒轉向世界各地正哀悼親友死亡的人們,並關心受到衝突影響的家庭。

教宗在三鐘經祈禱儀式結束後,向聖伯多祿廣場現場及透過直播觀看儀式的群眾問候,他表示,「我的哀思與許多韓國家庭同在,他們正在悼念因嚴重空難喪生的親人,我加入為倖存者和逝者祈禱的行列」。

韓國濟州航空一架載有181人的客機29日發生重大空難,全機179人喪命、僅2人生還。這台波音737-800客機29日從泰國曼谷起飛,降落韓國務安國際機場時,衝出跑道撞向機場圍牆,隨後爆炸起火。

教宗也呼籲信徒,為世界上所有遭受戰爭之苦的家庭祈禱。他具體點出幾個國家或地區表示,「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烏克蘭、巴勒斯坦、以色列、緬甸、蘇丹,以及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北基伍省(North Kivu),讓我們為所有受衝突影響的家庭祈禱」。

教宗方濟各另在致詞中勸告,父母對孩子的傾聽比理解更重要,「父母應該承認孩子存在與自主思考的權利,孩子們需要這個」。教宗認為,用餐時是很好的對話時光,「家人要共度美好時光,應坐在餐桌旁交談,而不是看手機」。

教宗耶誕文告 籲俄烏「拿出勇氣」啟動和談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25日發表耶誕文告,呼籲烏克蘭和俄羅斯展開休戰談判。資料照。 (AFP)

據路透社報導,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25日)發表耶誕文告,呼籲烏克蘭和俄羅斯展開休戰談判,自從俄羅斯2年多前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這場戰爭已導致成千上萬人喪生。

教宗在他的耶誕節「致全城與全球」(Urbi et Orbi)文告中,直接提及烏克蘭衝突,並呼籲「拿出開啟談判大門所需的勇氣」。

教宗在聖伯多祿教堂(St. Peter’s Basilica)的陽台上,對著底下廣場聚集的群眾發表談話。他說:「願飽受戰火摧殘的烏克蘭能平息槍聲!」他並呼籲要有「對話和相遇的姿態,以實現公正和持久的和平」。

2013年獲選為教宗的方濟各,曾在今年因說出烏克蘭應有「舉白旗」的勇氣,與俄羅斯展開休戰談判,而遭致烏克蘭官員批評。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先前曾表示,不願在烏克蘭戰前邊界沒有恢復的情況下參與和談,但是自從川普(Donald Trump)再度當選美國總統後,他已顯露出日益強烈的談判意願。

澤倫斯基於本月稍早提出了外交解決的構想,即「凍結」雙方目前的戰線,並允許外國軍隊部署在烏克蘭領土。俄羅斯已要求烏克蘭放棄加入北約(NATO)軍事聯盟的野心。

除了俄烏戰爭之外,現年88歲的方濟各也呼籲結束世界各地的政治、社會或軍事衝突,包括加薩、黎巴嫩、馬利、莫三比克、海地、委內瑞拉和尼加拉瓜等地。

教宗方濟各主持耶誕彌撒 為25年一度禧年揭開序幕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24日在聖伯多祿教堂主持平安夜彌撒。 (AFP)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24日領導全世界的羅馬天主教徒迎接耶誕節到來,方濟各表示,期盼耶穌身為貧窮木匠之子的故事為所有人帶來希望,讓所有人都能對世界產生影響。

方濟各在聖伯多祿教堂(St. Peter’s Basilica)主持了莊嚴的平安夜彌撒,慶祝他成為教宗以來的第12次耶誕節,並為2025年天主教25年一度的「禧年」(Jubilee)揭開序幕,梵蒂岡預計這將在明年為羅馬帶來約3,200萬遊客。

在一場以希望之德為主題的宣講中,教宗表示,希望「是召喚而不是拖延,不要讓我們被舊習慣所阻礙,也不要沉溺於平庸或怠惰」。

方濟各說:「希望召喚我們…對錯誤的事情感到沮喪,並找到改變它們的勇氣。」

天主教的禧年被認為是和平、諒解與寬恕的時期。在這一年來到羅馬的朝聖者可以獲得特別的寬恕,或是赦免他們的罪過。這個禧年將持續到2026年1月6日。

在24日儀式的開場,方濟各在聖伯多祿教堂主持開啟特殊青銅鑲板的「聖門」,這道聖門只有在禧年期間開啟,梵蒂岡預計明年每天將有多達10萬名朝聖者穿過這道門。

估計有6,000人參加在聖伯多祿教堂舉行的教宗彌撒,並有2萬5,000人在戶外廣場透過螢幕收看,教宗重申了稍早的呼籲,要求已開發國家利用禧年,減輕低收入國家面臨的債務負擔。

教宗說:「禧年召喚我們進行精神復興,並致力於改變我們的世界」,「這是背負著不公平債務的較貧窮國家的禧年;也是所有受新舊奴隸制束縛人們的禧年。」

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在2000年禧年期間,呼籲直接取消債務,這引發了一波運動,促成在2000年至2015年間取消了1,300億美元的債務。

方濟各在這個月滿88歲,梵蒂岡稱他一直染上感冒。他在24日晚間的狀態很好,儘管聲音有點沙啞。

教皇25日將發表他的「致全城與全球」(Urbi et Orbi)聖誕文告。

聖誕夜開啟的聖門:梵蒂岡25年一度的「禧年傳統」

2016年11月20日,教宗方濟各關閉了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聖門,標誌著慈悲禧年的結束。2024年的聖誕夜,教宗將再次開啟聖門,迎接常規禧年。 圖/美聯社

2024年的聖誕夜,對全球十多億的天主教徒而言,不僅要慶祝耶穌降臨人世,也要迎接2025年常規禧年的到來。在聖誕夜這天,教宗方濟各會在眾人注目下,正式開啟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聖門,以此宣告禧年的開始,其將延續至2026年的1月6日,以關閉聖彼得大教堂的聖門結束此次禧年。

禧年是天主教信仰的一大盛事,其典故源自《舊約聖經》中,以色列人的特殊宗教節日,目的在於藉由免除債務重擔,重新思考上帝平等授予人類的恩惠。 2025年的禧年,性質上屬於固定每25年舉辦一次的常規禧年,換言之,上次的常規禧年正好是有「千禧年」之稱的2000年。但教宗可另外擇時舉辦特殊禧年,例如當今教宗方濟各開啟的第一場禧年,是2015年的慈悲特殊禧年(時間從2015年12月8日至2016年11月20日)。

2024年12月,教宗方濟各走過梵蒂岡的瑞士衛隊士兵面前。 圖/法新社

教宗方濟各將此次禧年的主軸定調為「希望的朝聖者」(Peregrinantes in Spem)。在2022年初時,教宗便在一封致聖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The Pontifical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New Evangelization)主席的信件中,說明2025年禧年的定位。當時,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未見明確消退的跡象,教宗提到,各式聚會場所因疫情被迫關閉,就連教堂也不可倖免,世人因此過著極為孤立的生活。該信接著說,因為面臨如此重大的挑戰,

我們必須讓希望的火炬持續燃燒,並盡一切努力確保每個人重新獲得力量和確定性,以開放的心態、滿懷信心和遠見展望未來。即將到來的禧年將大大有助於恢復希望和信賴的氛圍,這是眾人都感到迫切需要重生的標記。因此,我選擇了格言「希望的朝聖者」。

2024年的5月9月,教宗方濟各正式頒佈2025年禧年即將開始的詔書《望德不叫人蒙羞》(Spes Non Confundit),更具體說明他是如可看待此次禧年,以及希望信徒關懷的議題。

他在一開頭以相同觀點提到,面對未來的種種不確定性,可能使人感到灰心、悲觀、悲憤或是焦慮,但透過禧年,信徒得以再次省思上帝與耶穌的愛,以信仰為基礎持續向前邁進,進而對未來保持希望。長期以來關注各種社會議題的教宗,自然不會將「希望」侷限在單純的神學概念,詔書第七章的開頭進一步提到,如今有些「時代的徵兆……應該轉變為希望的標記」。

這些「時代的徵兆」包括了戰爭、生育環境與兒福問題、罪犯如何重新融入社會、病人照護與醫療人員權益、年輕人的未來前景、被迫移民或流亡者的困境、孤獨老年人、困苦的窮人,以及國家間的國際債務問題。顯而易見的,教宗方濟各不僅將2025年的禧年視為一次宗教盛事,他也賦予了相當程度的社會關懷理念,就如同他在詔書最後如此敘明:

因此,即將來臨的禧年將以一個永不消逝的希望──我們對天主的希望──作為聖年的主軸。願這聖年幫助我們重拾信心,為能在教會、社會、人際關係和國際關係上,促進每一個人的尊嚴和受造界應得的尊重。

《望德不叫人蒙羞》自然也有提到對信徒而言,同樣至關重要的其他兩件事情:聖門開啟的時程以及獲得大赦的條件。

梵蒂岡聖彼得廣場上的耶穌誕生場景布置和聖誕樹,用以迎接2024年聖誕節。 圖/美聯社

此次羅馬城內將依序開啟四座特級宗座聖殿的聖門,首先是在2024年12月24日開啟聖彼得大教堂的聖門,同年12月29日開啟拉特朗聖若望大殿的聖門,2025年的1月1日與1月5日,則分別開啟聖母大殿及城外聖保祿大殿的聖門。聖門的意涵可見於聖經〈若望福音〉,耶穌向世人說道:「我就是門,誰若經過我進來,必得安全;可以進,可以出,可以找著草場」。跨越聖門,象徵再次遵循耶穌的教誨,與上帝之愛共融,加強信仰的堅定性。

基於聖門的特殊意涵,教宗方濟各也提到會特別在監獄中另外開啟一道聖門,「作為邀請服刑人士帶著新的希望和信心展望未來的標記」。至於大赦的條件,除了傳統上前往宗座聖殿的朝聖,或參與特定教堂的活動外,梵蒂岡也表示,依據《望德不叫人蒙羞》的精神,看望孤獨老人、病人等,也是能獲得大赦的方式。

由以上種種不難看出,教宗方濟各時期的第一場常規禧年,基本上延續了現代天主教會在過去數十年來的立場與精神。藉由禧年的影響力及知名度,盡可能讓更多人關注,甚至親身體驗種種社會議題。

為了宣揚2025年的禧年,天主教會還積極利用多種文化元素。除了各式各樣將在禧年舉辦的展覽或音樂會,還在今年公布了吉祥物LUCE,其濃厚的日式風格,在氛圍保守謹慎的天主教會中,可說是相當獨樹一格的存在,立即引發熱烈討論與眾多二次創作。LUCE以及他的另外三位同伴,也呼應了禧年徽志,象徵四面八方而來的眾人,在十字架形成的希望之錨保護下,在暴風雨中彼此扶持。

2025年也正好是大師米開朗基羅550周年冥誕。他那頗為契合禧年精神的知名作品《聖殤像》,如今安放在聖彼得大教堂的入口處附近,相關防護措施近期內才更換成更高規格。或許這位藝術家與他的藝術作品,也將在此次禧年中佔有一席之地。

四座特級宗座聖殿的聖門,左起:拉特朗聖若望大殿、城外聖保祿大殿、聖彼得大教堂、聖母大殿。 圖/聖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維基共享 
教廷吉祥物LUCE與他的夥伴。 圖/梵蒂岡

以歷史角度來看,天主教會的禧年可說是相對晚近的傳統,就連現今禧年中必定會有的元素,如每25年舉辦一次的頻率,或是以四座特級宗座聖殿為朝聖核心,甚至是開啟聖門的模式,都是在不斷討論中逐步變革、定型。

根據天主教會的紀錄,最早的禧年發生在1300年教宗博尼法斯八世(Boniface VIII)時期,當時正好邁入世紀之交,眾人於是向教宗請願,希望藉由禧年獲得大赦。

第一次由教宗頒布的大赦,可回溯至1096年的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當時給予所有參加者此項恩典。但在13世紀末,十字軍屢屢遭遇重大挫敗,人們需要另一種形式或場合重燃獲得大赦的希望,因而才出現向教宗請願的活動。有趣的是,因為博尼法斯八世事先並無規劃,1300年的禧年其實是在2月22日才宣布開始。 博尼法斯八世當年公告的詔書中,規定禧年為百年一次的活動,但或許是信徒非常需要禧年與隨之而來的大赦,以及教會試圖藉此宣傳某些理念,不斷縮短禧年的間隔期。至1475年的禧年,已明確將間隔期定為25年,這項規定一直沿用至今。

最早的禧年發生在1300年教宗博尼法斯八世(Boniface VIII)時期。 圖/維基共享

1475年的禧年還有另一項重大變革:將聖彼得大教堂、拉特朗聖若望大殿、城外聖保祿大殿、聖母大殿等四座特級宗座聖殿,指定為必定朝聖地點。1500年的禧年中,更是確立了以開啟四座聖殿的聖門,作為禧年的開端。隨後數百年間,除非遭遇天災或瘟疫等重大變故,這四座聖殿在禧年中的重要性始終維持不變。

現今開啟聖彼得大教堂聖門的模式,更是僅有不到百年的歷史。傳統上,聖門並非一座宏偉、顯著的大門,在平常時期,聖門外側其實是一道磚牆,內側僅用簡單的木門阻隔。禧年期間,教宗需要拿著槌子象徵性地敲打牆壁,再由工人拆除,聖門就此開啟。當要關閉聖門時,會在外側另砌新牆,靜待下個禧年。

現今所見的聖彼得大教堂聖門,其實是在1950年時安裝上去,上面有16塊青銅雕刻,描述人類被逐出天堂後,耶穌道成肉身為人類確立救贖之路的過程。

最後一次敲除外側磚牆的步驟發生在1975年的禧年,此後,磚牆改為砌在內側,令眾多信徒可更直接、頻繁看到聖門的外觀與其代表意涵。2000年的禧年,內側磚牆已經預先拆除,當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僅需推開聖門。2015年開啟聖門的方式,即依循若望保祿二世時期的模式,此次禧年同樣如此。 禧年的舉辦歷程,相當程度上也反映天主教會面對外界轉變的近現代史。例如1575年的禧年,教宗將部分歡慶經費撥予慈善團體,有意回應宗教改革的批評。1650年的禧年,將大赦擴及到歐洲以外的地方,見證天主教信仰的擴張。1875年的禧年,因義大利王國佔領羅馬而無法開啟與關閉聖門。1975年的禧年,首次藉由電視媒體轉播開啟聖門的儀式。

教宗方濟各打開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聖門。聖門上有16塊青銅雕刻,描述人類被逐出天堂後,耶穌道成肉身為人類確立救贖之路的過程。 圖/路透社 

要舉辦禧年還有許多困難有待克服,其中一項最迫切的問題是:羅馬城的公共服務設施有能力承受瞬間增加的龐大人潮嗎?根據歷史經驗,禧年期間必定會有數百萬、甚至是數千萬來自全球各地的朝聖者或旅客湧入羅馬城。

為此,天主教會透過設立服務站、招募志工,並呼籲信徒一同向朝聖者伸出援手以緩解人流壓力。而義大利政府及羅馬當局,也在此前便著手改善各種公共服務設施,例如耗費數千萬歐元,重新規劃聖天使堡與聖彼得大教堂之間的行人徒步區。

但對於羅馬當地居民而言,平日便須面對龐大的遊客,禧年將帶來的人流更是讓他們倍感無奈。甚至有部分媒體此前已表示,並不看好能在禧年到來前完善一切。

如果說,禧年對梵蒂岡而言,是個省思信仰的契機,那麼對執政當局而言,便是重新檢視各項公共服務設施的特殊時刻。無論最後能否準備妥當,12月24日聖門一開,永恆之城羅馬的種種一切,必在眾人目光下,引來更多讚嘆或是批評。

12月24日聖門一開,永恆之城羅馬的種種一切,必在眾人目光下,引來更多讚嘆或是批評。圖為2016年11月20日,教宗方濟各在聖門關閉之際進行彌撒,月亮落在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正面頂部的一座雕像後面。 圖/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