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陪伴與尊重理解 找回失智長者的生命價值

照服員以專業陪伴照顧失智長者
失智長者在養護中心進行認知功能訓練,有助於延緩大腦退化
失智長者在養護中心進行認知功能訓練,有助於延緩大腦退化
失智長者進行大肢體運動,不只是健康促進,更是愛的陪伴
失智長者進行大肢體運動,不只是健康促進,更是愛的陪伴

失智症者的照護需要專業和耐心,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表示,透過多元且個別化的照護方式,可以增進失智長者的生活品質,也讓每位失智長者都能被看見、被理解、被尊重。基金會也呼籲社會大眾,能以行動支持並關注失智症者的照護。

現年101歲的小芝奶奶,過去職業是醫師,30年前退休後住在國外,10年前回臺灣後住在原任職醫院的員工宿舍。2021年小芝奶奶出現記憶力減退、情緒波動等細微變化,起初以為只是年老退化,但隨著走失、焦慮等問題頻繁出現,最終確診為中度失智症。他的兒子一開始難以接受,無法相信過去那位堅強幹練的母親竟面臨失智,為了讓母親能獲得專業照顧,因此選擇讓母親入住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

養護中心處長王寶英表示,高齡百歲的小芝奶奶來到中心前,曾入住其他的長照機構,由於她過去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對周遭的環境自然展現出醫師的態度與關注,時常走進其他住民的空間「查房」,甚至給予醫療上的建議和說教,引起其他住民的不安與排斥。但來到聖若瑟後,工作人員不以矯正的方式來應對失智長者的特殊行為,而是用專業的照護眼光,接住她每一次的困惑與情緒波動。藉由懷舊治療、感官刺激與個別化陪伴,小芝奶奶逐漸找回熟悉的自我,也讓原本被誤解的行為,重新轉化為與他人連結的橋樑。

王寶英處長並指出,失智症的照顧不能單靠愛心,更需要專業團隊的支持,才能真正理解患者行為背後的需求。現在的小芝奶奶,已能安心與其他住民互動,不再活在與世界脫節的混亂中。她從被誤解的「醜小鴨」,在愛與專業的陪伴中,重新成為一隻散發光芒的天鵝,找回屬於她的尊嚴與生命價值。

東湖聖若瑟社區長照機構開辦家屬照顧技巧課程

失智長者參與藝術治療團體,志工從旁協助。(圖: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提供)

「面對失智症,家屬不再孤軍奮戰!」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內湖區健康服務中心、三軍總醫院失智共照中心、杏輝藥品攜手為關懷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屬,致力於營造個失智友善的社會。於29日假臺北市私立東湖聖若瑟社區長照機構辦理「陪伴無距離:失智家庭的關懷之道-家屬照顧技巧與失智者藝術治療團體」系列課程,接下來將於4月26日、5月24日、6月28日、7月26日、8月30日陸續辦理,名額有限,歡迎踴躍報名,並且全程免費參加。

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2019全球失智症報告》估計,全球有超過5千萬名失智者,到2050年預計將成長至1億5200萬人,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在台灣推估目前超過35萬失智症患者。隨著這一現象日益嚴重,政府近年來推動「2025失智友善台灣777」計畫,希望失智家庭照顧者有7成以上獲得支持和訓練、罹患失智症的人口有7成以上獲得診斷及服務,全國民眾有7%以上對失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陳俊佑處長表示,失智症需要你我重視!本次活動得以順利舉行,感謝杏輝藥品的支持,並感謝內湖區健康服務中心、三軍總醫院失智共照中心協助宣傳並邀請民眾參與。本基金會成立至今已有27年,推動24小時失智症諮詢電話服務,並長期致力於家屬照顧技巧課程的辦理。今年從3月起至8月,每月會舉辦一次,課程內容涵蓋六大主題,包括認識失智症的問題行為、預立醫療決定、照顧安全問題等,並由專業的醫師、護理師、營養師及藝術治療師全程指導。這些課程旨在提供實用且全面的指引,幫助家屬提升照顧技能,減輕照顧壓力,並促進與失智者的互動。此外,基金會還安排了藝術治療師謝宥玄帶領失智長者參與藝術治療團體,透過蠟筆及圖片模仿的方式,創作出具有個人特色的藝術作品。

臺北市私立東湖聖若瑟社區長照機構戴玟婷主任分享了關於「失智症行為問題解碼」的主題,介紹認識失智症到實際照護及長照資源運用等相關知識,透過此課程讓民眾對失智症有更多的理解、以及有品質的陪伴的重要性,能用更友善包容的態度看待生病的家人。

內湖區健康服務中心提到,感謝大家在不畏低溫參與本次課程,並強調每位參與者都是一顆「善的種子」,相信大家能夠從中獲得寶貴的知識與體會。此外也呼籲家屬,這條路充滿挑戰,應該善用各項長照資源,包括日照中心和健康中心等服務。

臺北市私立東湖聖若瑟社區長照機構已於3月20日正式營運,秉持著「互助共好,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致力於建立共善的生活,歡迎民眾預約參觀(地址:臺北市內湖區東湖路一號3樓),詳請請電洽:(02)2633-0200戴主任;其中「家屬照顧技巧與失智者藝術治療團體」系列免費課程,將於4月26日、5月24日、6月28日、7月26日、8月30日辦理,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CLy5bZGrFtNscvXM6 或致電(02)23320992分機152李社工報名。

基隆市推動失智友善社區 強化照護與預防意識

為打造失智友善環境,基隆市衛生局於2月11日及2月17日舉辦「失智友善社區推動工作坊」,邀請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陳俊佑處長擔任講座,與七區衛生所、三處失智共照中心的醫護人員及志工等62人共同研討推動策略,學習其他縣市的成功經驗,期盼讓基隆成為更友善的失智照護城市。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陳俊佑處長分享失智友善社區推動工作。

會議中,信義區據點志工提議,願意與醫療院所合作舉辦「健康識能活動」,協助篩檢疑似失智症長者並轉介至適當據點參加活動。此外,各區也規劃了推動計畫與指引地圖,為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奠定堅實基礎。

基隆市衛生局近年來積極推廣失智症識能教育,透過講座、電影欣賞、故事分享、運動及手作課程等多元活動,提高市民對失智症的認識與預防意識。截至今年,基隆市已培訓8,290位失智友善天使,成立300家失智友善組織,並有80里居民參與過相關教育課程或活動。2023年更累計超過2萬人次接觸失智症識能與友善態度宣導活動。

學員同心協力擬定今年度的推動工作計畫。

目前,基隆市設有三處失智共照中心、十一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二處家庭照顧者服務據點、八處日間照顧中心及一處團體家屋,提供全方位的失智照護服務。社區內進行識能宣導與預防方法推廣,醫療院所負責診斷、藥物提供與資源轉介,而長照機構則辦理預防延緩活動與照顧者支持課程,使確診率提升至70%以上,達成國健署「2025失智友善台灣777」目標。

基隆市衛生局長張賢政強調,在高齡社會中,每位市民都是失智友善天使,應認識失智症、學習預防與溝通技巧,適時提供協助,減輕照顧者的生活與心理負擔。他也呼籲民眾,失智症早期發現與治療能有效延緩病程惡化,透過藥物與非藥物治療提升失智家庭的生活品質。如有任何失智症相關問題,民眾可就近洽詢各區衛生所,獲取專業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