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天主教主教團與靜宜大學合辦《願祢受讚頌》十週年慶典 聚焦永續發展

活動中舉行「七教區聯合感恩彌撒」,與會者並共同簽署「生態行動承諾書」。(圖:靜宜大學提供)

已故教宗方濟各於 2015 年頒布《願祢受讚頌》通諭,今年適逢十週年!通諭提醒世人「萬物相互關聯」,呼籲以良知與具體作為回應生態危機,並守護共同家園。為推廣其核心精神,台灣天主教主教團全人發展委員會生態關懷組與靜宜大學攜手舉辦「《願祢受讚頌》十週年聯合感恩彌撒暨慶祝活動」,透過專題講座、七教區聯合感恩彌撒、簽署生態行動承諾書及植樹行動,以「希望的朝聖者」,展現維護地球家園的使命與決心。

台中教區主教、台灣主教團全人發展委員會生態關懷組主任委員蘇耀文表示,在感恩慶祝《願祢受讚頌》十週年的同時,也是迎接 2025 年「受造節」的開始。通諭的宗旨在於喚醒良知,省思人與大地的關係,並提醒個人、家庭、教會與國家都應共同承擔使命。他強調「代際責任」,保護地球不僅為今日,更是為子孫後代;同時推動跨宗教、跨文化與跨國界合作,共建永續世界。

蘇耀文主教期勉大家在日常生活實踐簡樸、避免浪費,在社區推動環保,為弱勢與貧困者發聲,並讓祈禱成為推動的力量。他邀請更多人簽署生態行動承諾書。靜宜大學也準備原生樹種,號召社區共同植樹,作為「生生不息」的具體見證。

蘇耀文主教同時回顧,通諭發表後,全台首創的靜宜大學生態學系第一時間舉辦研討會,推廣通諭精神。近二十年來,該學系已培育大批校友,活躍於環保、永續與科技等領域,並成為企業推動淨零轉型的專業人才,展現教育成果與社會影響力。

靜宜校長林思伶表示,學校自創校以來秉持「進德修業」校訓,積極回應《願祢受讚頌》精神,並結合永續發展目標(SDGs),推動再生能源與綠色交通,透過 USR 計畫走入社區,推廣環境保育與弱勢關懷,培養師生的生態意識,落實「9R」綠色生活。這些努力已獲國際肯定,在 2025 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影響力排名》中,「優質教育」與「減少不平等」兩項指標榮獲全台第一;「永續城市與社區」更名列全球第 28、全台第二,整體表現晉升全球前段班,展現卓越辦學實力與永續影響力。

教廷駐華代辦馬德範蒙席在致詞中強調,《願祢受讚頌》呼籲世人以具體行動回應當前的多重危機,生態危機的核心更是一場道德的挑戰。他闡述「整體生態」理念,認為自然與人類必須緊密相連,方能推動公共利益。

天主教修會會長聯合會全人發展組執行秘書韋薇修女以「願祢受讚頌通諭十週年:在台灣的回顧與展望」為題發表演講。她指出,十年來,台灣教會推動靈修講座、節能減碳、資源回收與生態教育等,並逐步將信仰落實於具體作為。她也分享「願祢受讚頌行動平台」的七大目標,包括回應大地的呼喊、傾聽窮人的吶喊、推動生態經濟、實踐簡樸生活、深化生態教育、建立靈修團體承諾,以及強化參與式實踐,期能以新的生活方式回應全球性的危機。

活動中舉行「七教區聯合感恩彌撒」,由蘇耀文主教主禮,主教團主席李克勉、副主席鍾安住、劉振忠、黃敏正、趙永吉、劉丹桂等主教,教廷代辦馬德範蒙席及各教區神父等二十二名神長共祭,現場莊嚴隆重。隨後,與會者共同簽署「生態行動承諾書」,並合力種下象徵希望與行動的香樹蘭,展現信仰與生態同行的決心。

教宗方濟各過世 天主教會臺灣主教團設置照片追思

教宗方濟各過世,天主教會臺灣主教團設置照片追思。(圖/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提供)

梵諦岡證實教宗方濟各過世,享壽88歲。消息傳出之後,全球天主教徒相當悲傷。教宗方濟各於4月21日,復活節後的星期一,在梵蒂岡聖瑪爾大之家(Casa Santa Marta)的寓所安息主懷。消息傳到臺灣,天主教會臺灣地區內部氣氛相當哀傷,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祕書處祕書長陳科神父表示,目前正緊急瞭解情況,最晚晚間11:00之前會發表聲明。

教宗方濟各過世,天主教會臺灣主教團悲傷將發聲明。(圖/翻攝自IG @vaticannews)

天主教神父與修士參訪靈鷲山 展開跨宗教心靈交流

天主教神父與修士參訪靈鷲山,與法師合影。(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宗教交談委員會執行秘書林之鼎神父,4月8日帶領5位天主教台灣總修院的哲學班修士,與來自義大利的聖方濟沙勿略修會多媒體負責人羅西尼神父(Fr. Pietro Rossini),迦百列神父(Fr. Hector Gabriel),以及在台服務逾30年的王敬仁神父(Fr. Edi Foschuatto)一行,前往靈鷲山進行宗教交流與紀錄片拍攝,共同體驗佛教禪修與靈性生態,展現台灣跨宗教融合的多元風貌。

在靈鷲山顯月法師與寶屹法師的陪同導覽下,一行人走訪心道法師當年閉關修行的法華洞,了解靈鷲山及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創建歷程;修士們並於圓通寶殿參與9分鐘的禪修體驗;在開山聖殿晚課誦經中感受自然與法音交融的莊嚴寧靜;繞行光明勝大金塔三匝,為世界和平祈禱,留下深刻的靈性體驗。

修士李哲義分享,這是他首次造訪佛教道場,從禪修中感受到與天主教靈修、默觀的相似之處。他表示,不同宗教的修行方式雖異,但追求真理與智慧的核心是一致的。並提到顯月法師所說的「究竟真理」,讓他思考生命本質:「我們為誰而生?為誰而活?」

另一位曾修習景觀設計的修士,對山上「路上有樹、屋中有石」的設計印象深刻,認為靈鷲山不為建設而破壞自然,體現人與環境的共生精神。他觀察山上處處備有雨傘,細心體貼的安排讓他感受實踐慈悲的用心。顯月法師指出,靈鷲山推動的靈性生態,即「尊重物種存在的價值,包容彼此生存的空間,分享生命滋長的共同成果」,理念深受訪客共鳴。

多位修士也提到,在禪堂靜坐時,透過心道法師的語音引導,很快進入平靜狀態,讓他們驚訝於禪修在紛擾時代中帶來的當下覺察。有人分享,參訪前雖懷抱期待卻也有些不安,但實地體驗後,感受到的是包容與溫暖。修士們對開山聖殿融合多種佛教風格感到驚喜,認為靈鷲山體現「合而不同」的精神,與天主教強調的愛與和平理念不謀而合。

羅西尼神父表示,這次參訪帶來「令人驚奇」的體悟,王敬仁神父也贈送書籍與小禮表達感謝。林之鼎神父分享在義大利學習道家哲學後,才真正理解跨宗教交流的珍貴與深遠。

迦百列神父表示,參訪靈鷲山與世界宗教博物館後,深刻理解心道法師經歷戰亂後發願傳遞和平的初心。這讓他想起在博物館朝聖步道牆柱上看到的「在出生之前,我是誰?」、「我們為何被生而為人?」、「我們為什麼懼怕死亡?」等生命大哉問。

最後,顯月法師以「每個人都是一顆珠子」形容,大家如同世界宗教博物館1樓大廳天花板上的「珠玉之網」,透過分享與學習,彼此連結、相互輝映。

天主教神父與修士繞行光明勝大金塔三匝後,為世界和平祈禱。(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天主教神父與修士繞行光明勝大金塔三匝後,為世界和平祈禱。(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主教神父與修士體驗9分鐘禪修。(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主教神父與修士體驗9分鐘禪修。(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靈鷲山顯月法師與寶屹法師贈送小禮物給神父及修士們。(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靈鷲山顯月法師與寶屹法師贈送小禮物給神父及修士們。(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在台服務逾30年的天主教王敬仁神父(右)贈送禮物給靈鷲山顯月法師。(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在台服務逾30年的天主教王敬仁神父(右)贈送禮物給靈鷲山顯月法師。(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露德聖母朝聖地:兩扇門上的魯普尼克鑲嵌畫已被遮蓋起來

FRANCE-RELIGION-ASSAULT-ABUSE(法新社)

在法國主教團全體大會即將於露德聖母朝聖地舉行的前夕,塔布及露德教區主教米卡斯(Jean-Marc Micas)主教宣布,露德聖母大殿入口的魯普尼克(Marko Rupnik)鑲嵌畫將要用鋁塑板遮蓋起來。斯洛文尼亞籍前耶穌會士魯普尼克被幾名修女指控,指控他對其實施心理和性方面的虐待。主教表示,遮蓋鑲嵌畫是為了讓「今天邁不過這門檻的人」能夠進入這座聖殿。

在露德聖母朝聖地3月31日發布的公告中,米卡斯主教解釋道,這是「象徵性的新步伐」。在聖年期間,米卡斯主教簽署法令,「宣布露德聖母朝聖地是該教區的兩個朝聖地之一,可在此歡度禧年並領受全大赦」。因此,主教認為,跨越大殿入口大門的行動必須與當下的象徵意義相吻合。

3月31日,露德玫瑰經大殿兩扇側門上的鑲嵌畫已經用鋁塑板遮蓋起來了。主教表示,在露德朝聖的旺季開始前,中央兩扇大門上的鑲嵌畫過幾天也要遮蓋起來。

對米卡斯主教而言,這是「第二步」,因為去年7月2日早已決定,「夜間遊行時不再照亮這些鑲嵌畫」。朝聖地發言人托爾沙拉(David Torchiala)表示,目前並未對大殿的其他鑲嵌畫作出任何決定。

與此同時,當地已經組成一個工作小組來省思並陪伴主教作決策。米卡斯主教指出,「我們選擇平靜地進行,而不是在各方壓力的煎熬下做事。我們要為受害者、為教會、為露德、為露德聖母給所有人的訊息而長期努力」。